《官場現形記》是晚清文學家李伯元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最早在陳所發行的《世界繁華報》上連載,共五編60回,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並取得社會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它由30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聯綴起來,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雜小吏等,開創了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出生於書香門弟之家,由於幼年喪父,無法讀書,只好投靠在山東城陽做官的堂伯父李翼青處棲身。李伯元在26歲那年,他參加考試,中了第一名秀才。翌年赴江陰鄉試,按成績,應名列金榜,可是典試官藉口李翼青有“叛逆皇法之前科”而株連子侄,結果名落孫山。此後,李伯元到上海另謀出路。
李伯元(1867-1906),名寶嘉,又名寶凱,字伯元,號南亭亭長,又號遊戲主人、謳歌變俗人、芋香、北園等,江蘇武進人。出身官宦世家,三歲時喪父,由做過山東道台的伯父撫養。少年時代即擅長詩文,中第一名秀才,後來幾次考舉均落榜。其堂伯父為他捐納了一個府經略的功名,但李伯元卻無意於仕進。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到上海辦《指南報》,後來又主辦《遊戲報》、《繁華報》。 1903年,應商務印書館之聘,主編《誘像小說》半月刊。光緒二十七年(1901),朝廷開經濟特科,李伯元曾被薦舉,旋又遭“文字輕佻,接近優伶”的彈劾。李伯元一笑了之,辭不應召。光緒三十二年(1906),李伯元卒於寓所,年僅四十歲。李伯元是晚清著名的小說家,除著有《官場現形記》外,還有《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國現在記》十二回、《活地獄》四十二回、《海天鴻雪記》二十回、《庚子國變彈詞》四十回等。
話說陝西同州府朝邑縣,城南三十里地方,原有一個村莊。這莊內住的只有趙、方二姓,並無他族。這莊叫小不小,叫大不大,也有二三十戶人家。祖上世代務農。到了姓趙的爺爺手裡,居然請了先生,教他兒子攻書,到他孫子,忽然得中一名黌門秀士①。鄉里人眼淺,看見中了秀才,竟是非同小可,合莊的人,都把他推戴起來,姓方的便漸漸的不敵了。
姓方的瞧著眼熱,有幾家該錢的,也就不惜工本,公開一個學堂,又到城裡請了一位舉人老夫子,下鄉來教他們的子弟讀書。
①黌門秀士:黌門,學宮;秀士,即秀才。
這舉人姓王名仁,因為上了年紀,也就絕意進取,到得鄉間,盡心教授。不上幾年,居然造就出幾個人材:有的也會對個對兒;有的也會謅幾句詩;內中有個天分高強的,竟把筆做了“開講”②。把這幾個東家喜歡的了不得。到了九月重陽,大家商議著,明年還請這個先生。王仁見館地蟬聯,心中自是歡喜。這個會做開講的學生,他父親叫方必開。他家門前,原有兩棵合抱大樹,分列左右,因此鄉下人都叫他為“大樹頭方家”。這方必開因見兒子有了怎麼大的能耐,便說自明年為始,另外送先生四貫銅錢。不在話下。
②“開講”:指八股文中的第三段,為初學寫八股文的人所為。
且說是年正值“大比之年”,那姓趙的便送孫子去趕大考。考罷回家,天天望榜,自不必說。到了重陽過後,有一天早上,大家方在睡夢之中,忽聽得一陣馬鈴聲響,大家被他驚醒。開門看處,只見一群人,簇擁著向西而去。仔細一打聽,都說趙相公考中了舉人了。此時方必開也隨了大眾在街上看熱鬧,得了這個信息,連忙一口氣跑到趙家門前探望。只見有一群人,頭上戴著紅纓帽子,正忙著在那裡貼報條呢。方必開自從兒子讀了書,西瓜大的字,也跟著學會了好幾擔擱在肚裡。這時候他一心一意都在這報條上,一頭看,一頭念道:“喜報貴府老爺趙印溫,應本科陝西鄉試,高中第四十一名舉人。報喜人卜連元。”他看了又看,念了又念,正在那裡咂嘴弄舌,不提防肩膀上有人拍了他一下,叫了一聲“親家”。
方必開嚇了一跳,定神一看,不是別人,就是那新中舉人趙溫的爺爺趙老頭兒。
原來這方必開,前頭因為趙府上中了秀才,他已有心攀附,忙把自己第三個女孩子,託人做媒,許給趙溫的兄弟,所以這趙老頭兒趕著他叫親家。他定睛一看,見是太親翁,也不及登堂入室,便在大門外頭,當街爬下,繃冬繃冬的磕了三個頭。趙老頭兒還禮不迭,趕忙扶他起來。方必開一面撣著自己衣服上的泥,一面說道:“你老今後可相信咱的話了?咱從前常說,城里鄉紳老爺們的眼力,是再不錯的。十年前,城裡石牌樓王鄉紳下來上墳,是藉你這屋裡打的尖。王老先生飯後無事,走到書房,可巧一班學生在那裡對對兒哩。王老先生一時高興,便說我也出一個你們對對。剛剛那天下了兩點雨,王老先生出的上聯就是‘下雨’兩個字。我想著:你們這位少年老爺便衝口而出,說是什麼‘出太陽’。王老先生點了點頭兒,說道:”“下雨”兩個字,“出太陽”三個字,雖然差了點,總算口氣還好,將來這孩子倒或者有點出息。 ‘你老想想看,這可不應了王老先生的話嗎? “趙老頭兒道:”可不是呢。不是你提起,我倒忘記這會子事了。眼前已是九月,大約月底月初,王老先生一定要下來上墳的。親家那時候把你家的孩子一齊叫了來,等王老先生考考他們。將來望你們令郎,也同我這小孫子一樣就好了。 “方必開聽了這話,心中自是歡喜,又說了半天的話,方才告別回家。
那時候已有午牌過後,家里人擺上飯來,叫他吃也不吃;卻是自己一個人,背著手,在書房廊前踱來踱去,嘴裡不住的自言自語,什麼“捷報貴府少老爺”,什麼“報喜人卜連元”。家里人聽了都不明白。還虧了這書房裡的王先生,他是曾經發達過的人,曉得其中奧妙。聽了聽,就說:“這是報條上的話,他不住的念這個,卻是何故?”低頭一想:“明白了,一定是今天趙家孩子中了舉,東家見了眼饞,又勾起那痰迷心竅老毛病來了。”忙叫老三:“快把你爸爸攙到屋裡來坐,別叫他在風地裡吹。”這老三便是會做開講的那孩子,聽了這話,忙把父親扶了進來,誰知他父親跑進書房,就跪在地當中,朝著先生一連磕了二十四個響頭。先生忙忙還禮不迭,連忙一手扶起了方必開,一面嘴裡說:“東翁,有話好講,這從那裡說起!”這時候方必開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拿手指指自家的心,又拿手指指他兒子老三,又雙手照著王仁拱了一拱。王仁的心上已明白了三四分了,就拿手指著老三,問道:“東翁,你是為了他麼?”方必開點點頭兒。王仁道:“這個容易。”隨手拉過一條板凳,讓東家坐下。又去拉了老三的手,說道:“老三,你知道你爸爸今兒這個樣子,是為的誰呀?”老三回:“我不知道。”王仁道:“為的是你。”老三說:“為我什麼?”王仁道:“你沒有聽見說,不是你趙家大哥哥,他今兒中了舉人麼?”老三道:“他中他的,與我甚麼相干?”王仁道:“不是這樣講。雖說人家中舉,與你無干,到底你爸爸眼睛裡總有點火辣辣的。”老三道:“他辣他的,又與我甚麼相干?”王仁道:“這就是你錯了!”老三道:“我錯甚麼?”王仁道:“你父親就是你一個兒子,既然叫你讀了書,自然望你巴結上進,將來也同你趙家大哥哥一樣,掙個舉人回來。”老三道:“中了舉人有甚麼好處呢?”
王仁道:“中舉之後,一路上去,中進士,拉翰林①,好處多著哩!”老三道:“到底有什麼好處?”王仁道:“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錢賺,還要坐堂打人,出起門來,開鑼喝道。阿唷唷,這些好處,不唸書,不中舉,那裡來呢?”老三孩子雖小,聽到“做了官就有錢賺”一名話,口雖不言,心內也有幾分活動了,悶了半天不作聲。又停了一會子,忽然問道:“師傅,你也是舉人,為甚麼不去中進士做官呢?”
①拉翰林:考取的進士除一甲三名,照例授職翰林院外,其他還參加朝考,由皇帝圈點成績優秀者為翰林院庶吉士。
那時候,方必開聽了先生教他兒子的一番話,心上一時歡喜,喉嚨裡的痰也就活動了許多,後來又聽見先生說什麼做了官就有錢賺,他就哇的一聲,一大口的粘痰嘔了出來。剛剛吐得一半,忽然又見他兒子回駁先生的幾句話,駁的先生頓口無言,他的痰也就擱在嘴裡頭,不往外吐了,直鉤鉤兩隻眼睛,瞅著先生,看他拿什麼話回答學生。只見那王仁楞了好半天,臉上紅一陣,白一陣,面色很不好看,忽然把眼睛一瞪,吹了吹鬍子,一手提起戒尺,指著老三罵道:“混帳東西!我今兒一番好意,拿好話教導與你,你到教訓起我來了!
問問你爸爸:請了我來,是叫我管你的呢,還是叫你管我的?學生都要管起師傅來,這還了得!這個館不能處了!一定要辭館,一定要辭館! “
這方必開是從來沒見先生髮過這樣大的氣,今兒明曉得是他兒子的不是,衝撞了他,惹出來的禍。但是滿肚子裡的痰,越發湧了上來,要吐吐不出,要說說不出,急的兩手亂抓,嘴唇邊吐出些白沫來。老三還在那裡嘰哩咕嚕說:“是個好些兒的,就去中進士做官給我看,不要在我們家裡混閒飯吃。”王仁聽了這話,更是火上加油,拿著板子趕過來打,老三又哭又跳,鬧的越發大了。還是老三的叔叔聽見不像樣,趕了進來,拍了老三兩下;又朝著先生作了幾個揖,賠了許多話;把哥子攙了出來才完的事。按下不表。
且說趙老頭兒,自從孫子中舉,得意非凡,當下,就有報房①里人,三五成群,住在他家,鎮日價大魚大肉的供給,就是鴉片煙也是趙家的。趙老頭兒就把一向來往的鄉、姻、世、族誼,開了橫單交給報房里人,叫他填寫報條,一家家去送。又忙著看日子祭宗祠,到城裡僱的廚子,說要整豬整羊上供,還要砲手、樂工、禮生。又忙著檢日子請喜酒,一應鄉、姻、世、族誼,都要請到。還說如今孫子中了孝廉,從此以後,又多幾個同年人家走動了。又忙著叫木匠做好六根旗桿:自家門前兩根,墳上兩根,祠堂兩根。又忙著做好一塊匾,要想求位翰林老先生題“孝廉第”三個字。想來想去,城裡頭沒有這位闊親戚可以求得的,只有墳鄰王鄉紳,春秋二季下鄉掃墓,曾經見過幾面。因此淵源,就送去了一分厚禮,央告他寫了三個字,連夜叫漆匠做好,掛在門前,好不榮耀。又忙著替孫子做了一套及時應令的棉袍褂,預備開賀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
①報房:向新考取的舉人、進士報喜的人為報人;由報人組合的叫報房。
趙老頭兒祖孫三代究竟都是鄉下人,見識有限,那裡能夠照顧這許多,全虧他親家,把他西賓王孝廉請了過來一同幫忙,才能這般有條不紊。當下又備了一副大紅金帖,上寫著:“謹擇十月初三日,因小孫秋闈①僥倖,敬治薄酒,恭候台光。”下寫:“趙大禮率男百壽暨孫溫載拜。”外面紅封套籤條居中寫著“王大人”三個字,下面注著“城裡石碑樓進士第”八個小字。大家知道,請的就是那王鄉紳了。另外又煩王孝廉寫一封四六信,無非是仰慕他,記掛他,屆期務必求他賞光的一派話。趙老頭兒又叫在後面加註一筆,說趕初一先打發孩子趕驢上城,等初二就好騎了下來;這裡打掃了兩間莊房,好請他多住幾天。帖子送去,王鄉紳答應說來。趙老頭兒不勝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