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 年代:明代964   

《封神演義》正文 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財

周武王鹿台散財

詩曰:

紂王聚斂吸民脂,不信當年放桀時。積粟已無千載計,盈財豈有百年期。

須知世運逢真主,卻笑貪淫有阿癡。今日還歸民社去,從來天意豈容私!

話說眾諸侯俱上了九間殿,隻見丹墀下大小將領、頭目等眾,躋躋蹌蹌,簇擁兩傍。子牙傳令:“軍士先救滅宮中火焰。”武王對子牙曰:“紂王無道,殘虐生靈,而六宮近在肘腋,其宮人、宦寺被害更慘,今軍士救火,不無波及無辜;相父首先嚴禁,毋令複遭陷害也。”子牙聞言,忙傳令:“凡軍士人等止許救火,毋得肆行暴虐,敢有違令妄取六宮中一物,妄殺一人者,斬首示眾,決不姑息!汝宜悉知。”隻見眾宮人、宦寺、侍衛、軍官齊呼萬歲。武王在九間殿駐蹕,與眾諸侯看軍士救火。武王猛抬頭,看見殿東邊有黃鄧鄧二十根大銅柱擺列在傍,武王問曰:“此銅柱乃是何物?”子牙曰:“此銅柱乃是紂王所造炮烙之刑。”武王曰:“善哉!不但臨刑者甚慘,隻今日孤觀之,不覺心膽皆裂。紂天子可謂殘忍之甚!”子牙引武王入後宮,至摘星樓下,見蠆盆裏麵蛇蠍上下翻騰,白骨暴露,骷骸亂滾;又見酒池內陰風慘慘,肉林下冷露淒淒。武王問曰:“此是何故?”子牙曰:“此是紂王所製蠆盆,殺害宮人者;左右正是肉林、酒池。”武王曰:“傷哉!紂天子何無仁心一至此也!”不勝傷感,乃作詩以紀之,詩言:

“成湯祝網德聲揚,放桀南巢正大綱。六百年來風氣薄,誰知慘惡喪疆場!”

又傷炮烙之刑,作詩以紀之,詩言:

“苦陷忠良性獨偏,肆行炮烙悅嬋娟。遺魄常傍黃金柱,樓下焚燒業報牽。”

話說武王來至摘星樓,見餘火尚存,煙焰未絕,燒得七狼八狽,也有無辜宮人遭在此劫,尚有餘骸未盡,臭穢難聞。武王更覺心中不忍,忙吩咐軍士:“快將這些遺骸檢出去埋葬,無令暴露。”因謂子牙曰:“但不知紂王骸骨焚於何所?當另為檢出,以禮安葬,不可使其暴露於天地;你我為人臣者,此心何安!”子牙對曰:“紂王無道,人神共憤,今日自焚,實所以報之也。今大王以禮葬之,誠大王之仁耳。”子牙吩咐軍士:“檢點遺骸,毋使混雜;須尋紂王骸骨,具衣衾棺槨,以天子之禮葬之。”後人有詩歎成湯王業如斯而盡:

天喪成湯業,敵兵盡倒戈。積山屍遍野,漂杵血流河。

盡去煩苛法,方興時雨歌。太平今日定,衽席樂天和。

話說子牙令軍士尋紂王遺骸,以禮安葬,不表。

且說眾諸侯同武王往鹿台而來。上了台時,見閣聳雲端,樓飛霄漢,亭台迭迭,殿宇巍峨,雕欄玉飾,梁棟金裝;又隻見明珠異寶,珊瑚玉樹,廂嵌成瓊宮瑤室,堆砌就繡閣蘭房,不時起萬道霞光,頃刻有千條瑞彩,真所謂目眩心搖,神飛魄亂。武王點首歎曰:“紂天子這等奢靡,竭天下之財以窮己欲,安有不亡身喪國者也!”子牙曰:“古今之所以喪亡者,未有不從奢侈而敗,故聖王再三叮嚀垂戒者,‘寶已以德,毋寶珠玉’,良有以也。”武王曰:“如今紂王已滅,天下諸侯與閭閻百姓受紂王剝削之禍,荼毒之苦,征斂之煩,日坐水火之中,衽席不安,重足而立,今不若將鹿台聚積之貨財,給散與諸侯、百姓,將巨橋聚斂之稻粟,賑濟與饑民,使萬民昭蘇,享一日安康之福耳。”子牙曰:“大王興言及此,真社稷生民之福也!宜速行之。”武王命左右去發財運粟,不表。隻見後宮擒紂王之子武庚至,子牙命:“推來。”眾諸侯切齒。

少時,眾將將武庚推至殿前,武庚跪下。眾諸侯齊曰:“殷受不道,罪盈滿貫,人神共怒,今日當斬首正罪,以泄天地之恨。”子牙曰:“眾諸侯之言甚是。”武王急止之曰:“不可!紂王肆行不道,皆是群小、妖婦惑亂其心,與武庚何幹?且紂王炮烙大臣,雖賢如比幹、微子,皆不能匡救其君,又河況武庚一幼稚之子哉?今紂王已滅,與子何讎?且‘罪人不孥’,原是上天好生之德,孤願與眾位大王共體之,切不可枉行殺戮也。俟新君嗣位,封之以茅土,以存商祀,正所以報商之先王也。”東伯侯薑文煥出而言曰:“元帥在上:今大事俱定,當立新君以安天下諸侯、士民之心。況且天不可以無日,國不可以無君,天命有道,歸於至仁,今武王仁德著於四海,天下歸心,宜正天位,以安天下民心。況我等眾諸侯入關,襄武王以伐無道,正為今日之大事也。望元帥一力擔當,不可遲滯,有辜眾人之心。”

眾諸侯齊曰:“薑君侯講得有理,正合眾人之意。”子牙尚未及對,武王惶懼遜謝曰:“孤位輕德薄,名譽未著,惟日兢兢,求為寡過以嗣先王之業而未遑,安敢妄覬大位哉!況天位惟艱,惟仁德者居之,乞眾位賢侯共擇一有德者以嗣大位,毋令有忝厥職,遺天下羞。孤與相父早歸故土,以守臣節而已。”傍有東伯侯厲聲大言曰:“大王此言差矣!天下之至德,孰有如大王者!今天下歸周,已非一日,即黎民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謂大王能救民於水火也。且天下諸侯景從雲集,隨大王以伐無道,其愛戴之心,蓋有自也。大王又何必固辭?望大王俯從眾議,毋令眾人失望耳。”武王曰:“發有何德,望賢侯無得執此成議,還當訪詢有眾,以服天下之心。”東伯侯薑文煥曰:“昔帝堯以至德克相上帝,得膺大位;後生丹朱不肖,帝求人而遜位,群臣舉舜。舜以重華之德,以繼堯而有天下。後帝舜生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舉天下而讓之禹。禹生啟賢明,能承繼夏命,故相繼而傳十七世。至桀無道而失夏政,成湯以至德放桀於南巢,伐夏而有天下。傳二十六世至紂,大肆無道,惡貫罪盈。大王以至德與眾諸侯恭行天之討,今大事已定,克承大寶,非大王而誰?大王又何必固遜哉!”武王曰:“孤安敢方禹湯之賢哲也。”薑文煥曰:“大王不事幹戈,以仁義教率天下,化行俗美,三分天下有其二;故鳳鳴於岐山,萬民而樂業。天人相應,理不可誣。大王之政德,與二君何多讓哉!”武王曰:“薑君侯素有才德,當為天下之主。”

忽聽得兩傍眾諸候一齊上前,大呼曰:“天下歸心,已非一日,大王為何苦苦固辭?大拂眾人之心矣!況吾等會盟此地,豈是一朝一夕之力,無非欲立大王,再見太平之日耳。今大王舍此不居,則天下諸侯瓦解,自此生亂,是使天下終無太平之日矣。”子牙上前急止之曰:“列位賢侯不必如此,我自有名正言順之說。”正是:

子牙一計成王業,致使諸侯拜聖君。

話說眾諸侯在九間殿,見武王固遜,俱紛然爭辨不一,子牙乃上之,對武王曰:“紂王禍亂天下,大王率諸侯明正其罪,天下無不悅服,大王禮當正位,號令天下。況當日鳳鳴岐山,祥瑞現於周地,此上天垂應之兆,豈是偶然!今天下人心悅而歸周,正是天下響應,時不可失。大王今日固辭,恐諸侯心冷,各散歸國,渙無所統,各據其地,日生禍亂,甚非大王吊伐之意。深失民望,非所以愛之,實所以害之也。願大王詳察!”武王曰:“眾人固是美愛,然孤之德薄,不足以勝此任,恐遺先王之羞耳。”東伯侯薑文煥曰:“大王不必辭遜,元帥自有主見。”乃對子牙曰:“請元帥速行,不得遲滯,恐人心解散。”子牙急忙傳令:“命畫圖樣造台,作祝文昭告天地社稷,俟後有大賢,大王再讓位未遲。”眾諸侯已知子牙之意,隨聲應諾。傍有周公旦自去造台。後人有詩誦之,詩曰:

朝歌城內築禪台,萬姓歡呼動八垓。沴氣已隨餘焰盡,和風方向太陽來。

岐山鳴鳳纏禎瑞,殿陛賡歌進壽杯。四海雍熙從此盛,周家泰運又重開。

說周公旦畫了圖樣,於天地壇前造一座台。台高三層,按三才之象,分八卦之形。正中設“皇天後土之位”;傍立“山川社稷之神”;左右有“十二元神”旗唬,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立於其地;前後有“十幹”旗號,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立於本位;壇上有“四季正神方位”;春日太昊,夏日炎帝,秋日少昊,冬日顓頊;中有黃帝軒轅;壇上羅列籩、豆、簠、簋、金爵、玉斝,陳設祭前,並生蒭炙脯,列於幾席,鮮、醬、魚、肉設於案桌,無不齊備。隻見香燒寶鼎,花插金瓶,子牙方請武王上壇。武王再三謙讓,然後登壇。八百諸侯齊立於兩傍,周公旦高捧祝文,上台開讀,祝文曰:

“惟大周元年壬辰,越甲子昧爽三日,西伯侯西岐武姬發敢昭告於皇天後土神祇曰:嗚呼!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殷受弗克上天,自絕於命。臣發承祖宗累治之仁,列聖相沿之德,予小子曷敢有越厥誌,恭天承命,底商之罪,大正於商。惟爾神祇,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予小子方日夜祗懼,恐墜前烈,敬修未遑。無奈諸侯、軍、民、耆老人等,疏請再三,眾誌誠難固違。俯從群議,爰考舊典,式諏吉日,祗告於天、地、宗廟、社稷暨我文考,於是日受冊、寶,嗣即大位。仰承中外靖恭之頌,天人協應之符,慶日月之照臨,膺皇天之永命。尚望福我維新,永終不替,慰兆人胥戴之情,垂累業無疆之緒。神其鑒茲!伏惟尚饗。”

話說周公旦讀罷祝文,焚了,祝告天地畢,隻見香煙籠罩空中,瑞靄氤氳滿地,其日天朗氣清,惠風慶雲,真是昌期應運,太平景象,自然迥別。那朝歌百姓擠擁,遍地歡呼。

武王受了冊、寶,即天子位,麵南垂拱端坐。樂奏三番,眾諸侯出笏,山呼萬歲。拜賀畢,武王傳旨,大赦天下。眾人簇擁武王下壇,來至殿廷,從新拜賀畢,武王傳旨,命擺九龍飾席,大宴八百諸侯,君臣共樂。眾人酒過數巡,俱各歡暢,百官覺已深沉,各辭闕謝恩而散。後人讀史,見武王一戎衣而有天下,君臣和樂,作詩以詠之,詩曰:

壇下香風繞聖王,軍民嵩祝舞霓裳。江山依舊承柴望,社稷重新樂裸將。金闕曉臨仙掌動,玉階時聽佩環忙。熙熙皞皞清明世,萬姓謳歌慶未央。

話說次日武王設朝,眾諸侯朝賀畢,武王謂子牙曰:“殷紂因廣施土木之功,竭天下之財,荒淫失政,故有此敗。朕蒙眾諸侯立之為君,朕欲將鹿台之貨財給散與天下諸侯,頒賜各夷王衣襲之費,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命諸侯各引人馬歸國,以安享其土地。”又將摘星樓殿閣盡行拆毀,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基,式商容之閭,放內宮之人,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大服。武王在朝歌旬月,萬民樂業,人物安阜,瑞草生,鳳凰現,醴泉溢,甘露降,景星慶雲,熙熙皞皞,真是太平景象。有詩為證,詩曰:

八十公公杖策行,相逢欣笑話生平。眼中不識幹戈事,耳內稀聞戰鼓聲。

每見麒鱗鸞鳳現,時聽絲竹管弦鳴。於今世上稱寧宇,不似當年枕席驚。

話說武王為天子,天人感應,民安物阜,天降祥瑞,萬民無不悅服。隻見天下諸侯俱辭朝,各歸本國。子牙入內庭見武王,王曰:“相父有何奏章?”子牙奏曰:“方今天下已定,老臣啟陛下,命官鎮守朝歌。”武王曰:“俱聽相父。著用何官?”子牙曰:“今武庚,陛下既待以不殺,使守本土,得存商祀,必用何人監守方可?”武王曰:“俟明日臨朝商議。”子牙退朝,回相府。隻至次日,武王早朝,諸臣朝見畢,武王曰:“朕今封武庚世守本土,以存商祀,必使人監國;當用何人而後可?”武王問罷,眾臣共議:“非親王不可。”遂議管叔鮮、蔡叔度二王監國。武王依允,隨命二叔守此朝歌。武王吩咐:“明日大駕歸國。”隻見武王聖諭一出,朝歌軍民暨耆老人等,俱謀議遮留聖駕。不表。話說武王次日,吩咐二叔監國,大賀隨起行。隻見那些百姓,扶老挈幼,遮拜於道,大呼曰:“陛下救我等於水火之中,今一旦歸國,是使萬姓而無父母也。望陛下一視同仁,留居此地,我等百姓不勝慶幸。”武王見百姓挽留,乃慰之曰:“今朝歌朕已命二叔監守,如朕一樣,必不令爾等失所也。爾等當奉公守法,自然安業,又何必朕在此,方能安阜也?”百性挽留不住,放聲大哭,震動天地。武王亦覺淒然;複謂二弟管叔鮮、蔡叔度曰:“民乃國之根本,爾不可輕虐下民,當視之如子。若是不體朕意,有虐下民,朕自有國法在,必不能為親者諱也。二弟共勉之!”二叔受命。武王即日發駕起程,往西岐前進。百姓哭送一程,竟回朝歌。不表。

話說武王離朝歌,一路行來,也非一日,不覺來至孟津。思想昔日渡孟津時,白魚躍舟,兵戈擾攘;今日又是一番光景,不勝嗟歎。後人有詩詠之:

駕返西岐龍入海,與民歡忭樂堯年。歸牛桃圃開新運,牧馬華山洗舊膻。

箕子囚中先解釋,比幹墓上有封箋。孟津昔日曾流血,無怪周王念往賢。

話說武王同子牙渡了黃河,過澠池,出五關,子牙一路行來,忽然想起一班隨行征伐陣亡的將官,心下不勝傷悼。一日來至金雞嶺,兵過首陽山。隻見大隊方行,前麵有二位道者阻住,對旗門官曰:“與我請薑元帥答話。”左右報進中軍,子牙忙出轅門觀看,卻是伯夷、叔齊。子牙忙躬身問曰:“二位賢侯見尚,有何見諭?”伯夷曰:“薑元帥今日回兵,紂王致於何地?”子牙答曰:“紂王無道,天下共棄之。吾兵進五關,隻見天下諸侯已大會於孟津。至甲子日,受率其旅若林,罔敢敵於我師,前徒倒反戈攻於後,以北,至血流漂杵,紂王自焚,天下大定。吾主武王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封比幹之基,式商容之閭,諸侯無不悅服,尊武王為天子。今日之天下,非紂王之天下也。”子牙歌罷,隻見伯夷、叔齊仰麵涕泣,大呼曰:“傷哉!傷哉!以暴易暴兮,予意欲何為!”道罷,拂袖而回,竟入首陽山,作“采薇”之詩,七日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後人有詩吊之,詩曰:

昔阻周兵在首陽,忠心一點為成湯。三分已去猶啼血,萬死無詞立大綱。

水土不知新世界,江山還念舊君王。可憐恥食甘名節,萬古常存日月光。

話說子牙兵過首陽山,至燕山,一路上,周民簞食壺漿迎武王。一日,兵至西岐山,忽有上大夫散宜生、黃滾前來接駕,領眾官俱在道傍俯伏。武王在車中見眾弟與黃滾老將軍後隨孫兒黃天爵,武王曰:“朕東征五載,今見卿等,不覺滿腔淒慘,愁懷勃勃也。”宜生近前啟曰:“陛下今登大位,天下太平,此不勝之喜。臣等得複睹天顏,正是龍虎重逢,再慶都喜起之風,陛下與萬姓同樂太平,又何至淒慘不悅也!”武王曰:“朕因會諸侯而伐紂,東進五關,一路內損朕許多忠良,未得共享太平,先歸泉壤;今日卿等,老者、少者、存者、沒者,俱不一其人,使朕不勝今昔之感,所以鬱鬱不樂耳。”散宜生啟曰:“以臣死忠,以子死孝,俱是報君父之洪恩,遺芳名於史冊,自是美事。陛下爵祿其子孫,世受國恩,即所以報之也,又何必不樂哉?”武王與眾臣並轡而行。西岐山至岐州隻七十裏,一路上,萬民爭看,無不歡悅。武王鑾駕簇擁,來至西岐城,笙簧嘹亮,香氣氤氳。武王至殿前下輦,入內庭,參見太薑,謁太姙,會太姬,設筵宴在顯慶殿,大會文武。正是:

太平天子排佳宴,龍虎風雲聚會時。

話說武王宴賞百官,君臣歡飲,盡醉而散。

次日早朝,聚眾文武參謁畢。武王曰:“有奏章出班見朕,無事早散。”言未畢,子牙出班奏曰:“老臣奉天征討,滅紂興周,陛下大事已定;隻有屢年陣亡人、仙,未受封職。老臣不日辭陛下,往昆侖山,見掌教師尊,請玉牒、金符,封贈眾人,使他各安其位,不致他悵悵無依耳。”武王曰:“相父之言甚是。”言未畢,午門官啟駕:“外有商臣飛廉、惡來在午門候旨。”武王問子牙曰:“今商臣至此見朕,意欲何為?”子牙奏曰:“飛廉、惡來,紂之佞臣。前破紂之時,二奸隱匿;今見天下太平,至此欲簧惑陛下,希圖爵祿耳。此等奸佞,豈可一日容之於天地間哉,但老臣有用他之處,陛下可宣入殿廷,俟老臣吩咐他,自有道理。”武王從其言,命:“宣入殿前來。”左右將二臣引至丹墀,拜舞畢,口稱:“亡國臣飛廉、惡來願陛下萬歲!”武王曰:“二卿至此,有何所願?”飛廉奏曰:“紂王不聽忠言,荒淫酒色,以至社稷傾覆。臣聞大王仁德著於四海,天下歸心,真可駕堯軼舜,臣故不憚千裏,求見陛下,願效犬馬。倘蒙收錄,願執鞭於左右,則臣之幸也。謹獻玉符、金冊,願陛下容納。”子牙曰:“二位大夫在紂俱有忠誠,奈紂王不察,致有敗亡之禍。今既歸周,是棄暗投明,願陛下當用二位大夫,正所謂舍珷玞而用美玉也。’”武王聽子牙之言,封飛廉、惡來為中大夫;二人謝恩。後人有詩歎之,詩曰:

貪望高官特地來,金符玉冊獻金階。子牙早定防奸計,難免封神劍下災。

話說武王封了飛廉、惡來二人,子牙出朝,回相府,不表。

單說當年馬氏笑子牙不能成其大事,竟棄子牙而他適。乃至今日,武王嗣位,天下歸周,宇宙太平,即茅簷蔀屋,窮穀深山,凡有人煙聚集之處,無有不知武王伐紂,俱是相父薑子牙之功。今日一統華夷,薑子牙出將入相,享人間無窮富貴,權牟人主,位極人臣,古今罕及,天下人無不讚歎:“當日子牙困窮之時,磻溪坐隱,此身已老於漁樵;執意八十歲方被文王聘請歸國,今日做出這無大不大事業來。”今日講,明日講,一日講到這馬氏耳朵裏來。馬氏此時跟隨了一個鄉村田戶之人。其日聞得鄰家一個老婆子對馬氏曰:“昔日你當時嫁的那個薑某,如今做了多大事業,……”如此長,如此短,說了一遍,說得那馬氏滿麵通紅,一腔熱烘烘的起來,半目無語。那老婆子又促了他兩句,說道:“當日還是大娘子錯了,若是當時隨了薑某,今日也享這無窮富貴,卻強如在這裏守窮度日。這還是你命裏沒福!”馬氏越發心裏如油煎火燎一般,追悔不及,越發怒惱。

當時馬氏辭了老婆子,自家歸來,坐在房裏,越想越恨:“我當初如何看不上他!這雙眼睛,還生在世上!”自思:“便活一百歲,也隻是如此;天下豈有這等一個大貴人錯過了,還有什麼好處!”又想:“適才這個老婆子說是我沒福,不覺羞慚,再有何顏立於人世!不如尋個自盡罷!”乃大哭了一回。心裏又想:“恐怕不是他。假如錯聽了,天下也有這個同名同姓的,卻不是枉死了?”自己又自解歎:“且等到晚間,俟我這個丈夫來家,問他明白,再也未遲。”那日天晚,隻見那農夫張三老往城中賣菜來家,馬氏接著,收拾了晚飯與丈夫吃了,因問曰:“如今薑子牙,聞說他出將入相,百般富貴,果然真麼?”張三老聽說,忙陪笑臉答曰:“賢妻不問,我也不好說,果然是真的。前日薑丞相在朝歌,甚麼樣威儀!天下諸侯,俱各聽命。我那時要與你說去見他一見,也討個小小的富貴;我隻怕他品位俱尊,恐惹出事來,故此一向不曾說得。今蒙娘子問及,隻得說與你知道。如今遲了,薑丞相回國多時,隻是當初在這裏好的。”馬氏聞言,半日無語。這張三老恐娘子著惱,又安慰了一回。馬氏假意勸丈夫睡了,自己收拾渾身幹淨,哭了數聲,懸梁自縊而死。──一魂往封神台去了。及至張三老知覺,天已明了,馬氏氣絕,張三老隻得買棺木埋葬。不表。後人有詩歎之:

癡死尚望享榮華,應悔當時一念差。三複垂思無計策,懸梁雖死愧黃沙。

話說次日子牙入朝見武王,奏曰:“昔日老臣奉師命下山,助陛下吊民伐罪,原是應運而興,凡人、仙皆逢殺劫,先立有‘封神榜’在封神台上。今大事已定,人、仙魂魄無依,老臣特啟陛下,給假往昆侖山見師尊,請玉符、金冊,來封眾神,早安其位,望陛下準老臣施行。”武王曰:“相父勞苦多年,當享太平之福;但此事亦是不了之局,相父可速宜施行,不得久羈仙島,令朕凝望眼耳。”子牙曰:“老臣怎敢有辜聖恩而樂遊林壑也!”子牙忙辭武王,回相府,沐浴畢,駕土遁往昆侖山而來。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正文
第一回 紂王女媧宮進香 第二回 冀州侯蘇護反商 第三回 姬昌解圍進妲己 第四回 恩州驛狐狸死妲己 第五回 雲中子進劍除妖 第六回 紂王無道造炮烙 第七回 費仲計廢薑皇後 第八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 第九回 商容九間殿死節 第十回 姬伯燕山收雷震 第十一回 羑裏城囚西伯侯 第十二回 陳塘關哪吒出世 第十三回 太乙真人收石磯 第十四回 哪吒現蓮花化身 第十五回 昆侖山子牙下山 第十六回 子牙火燒琵琶精 第十七回 蘇坦己置造蠆盆 第十八回 子牙諫主隱磻溪 第十九回 伯邑考進貢贖罪 第二十回 散宜生私通費尤 第二十一回 文王誇官逃五關 第二十二回 西伯侯文王吐子 第二十三回 文王夜夢飛熊兆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第二十五回 蘇妲己請妖赴宴 第二十六回 妲己設計害比幹 第二十七回 太師回兵陳十策 第二十八回 子牙兵伐崇侯虎 第二十九回 斬侯虎文王托孤 第三十回 周紀激反武成王 第三十一回 聞太師驅兵追襲 第三十二回 黃天化潼關會父 第三十三回 黃飛虎泗水大戰 第三十四回 飛虎歸周見子牙 第三十五回 晁田兵探西岐事 第三十六回 張桂芳奉詔西征 第三十七回 薑子牙一上昆侖 第三十八回 四聖西岐會子牙 第三十九回 薑子牙冰凍岐山 第四十回 四天王遇丙靈公 第四十一回 聞太師兵伐西岐 第四十二回 黃花山收鄧辛張陶 第四十三回 聞太師西岐大戰 第四十四回 子牙魂遊昆侖山 第四十五回 燃燈議破十絕陣 第四十六回 廣成子破金光陣 第四十七回 公明輔佐聞太師 第四十八回 陸壓獻計射公明 第四十九回 王失陷紅沙陣 第五十回 三姑計擺黃河陣 第五十一回 子牙劫營破聞仲 第五十二回 絕龍嶺聞仲歸天 第五十三回 鄧九公奉敕西征 第五十四回 土行孫立功顯耀 第五十五回 土行孫歸伏西岐 第五十六回 子牙設計收九公 第五十七回 冀州侯蘇護伐西岐 第五十八回 子牙西岐逢呂嶽 第五十九回 殷洪下山收四將 第六十回 馬元下山助殷洪 第六十一回 太極圖殷洪絕命 第六十二回 張山李錦伐西岐 第六十三回 申公豹說反殷郊 第六十四回 羅宣火焚西岐城 第六十五回 殷郊岐山受犁鋤 第六十六回 洪錦西岐城大戰 第六十七回 薑子牙金台拜將 第六十八回 首陽山夷齊阻兵 第六十九回 孔宣兵阻金雞嶺 第七十回 準提道人收孔宣 第七十一回 薑子牙三路分兵 第七十二回 廣成子三謁碧遊宮 第七十三回 青龍關飛虎折兵 第七十四回 哼哈二將顯神通 第七十五回 土行孫盜騎陷身 第七十六回 鄭倫捉將取汜水 第七十七回 老子一氣化三清 第七十八回 三教會破誅仙陣 第七十九回 穿雲關四將被擒 第八十回 楊任下山破瘟司 第八十一回 子牙潼關遇痘神 第八十二回 三教大會萬仙陣 第八十三回 三大師收獅象犼 第八十四回 子牙兵取臨潼關 第八十五回 鄧芮二侯歸周主 第八十六回 澠池縣五嶽歸天 第八十七回 土行孫夫妻陣亡 第八十八回 武王白魚跳龍舟 第八十九回 紂王敲骨剖孕婦 第九十一回 蟠龍嶺燒鄔文化 第九十二回 楊戩哪吒收七怪 第九十三回 金吒智取遊魂關 第九十四回 文煥怒斬殷破敗 第九十五回 子牙暴紂王十罪 第九十六回 子牙發柬擒妲己 第九十七回 摘星樓紂王自焚 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財 第九十回 子牙捉神荼鬱壘 第九十九回 薑子牙歸國封神 第一百回 武王封列國諸侯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