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年代:明代797   

《西遊記》正文 第一百回 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

徑回東土五聖成真

且不言他四眾脫身,隨金剛駕風而起,卻說陳家莊救生寺內多人,天曉起來,仍治果肴來獻,至樓下,不見了唐僧。這個也來問,那個也來尋,俱慌慌張張,莫知所措,叫苦連天的道:

“清清把個活佛放去了!”一會家無計,將辦來的品物,俱抬在樓上祭祀燒紙。以後每年四大祭,二十四小祭。還有那告病的,保安的,求親許願,求財求子的,無時無日不來燒香祭賽,真個是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盞常明萬載燈,不題。

卻說八大金剛使第二陣香風,把他四眾,不一日送至東土,漸漸望見長安。原來那太宗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至十六年,即差工部官在西安關外起建了望經樓接經,太宗年年親至其地。恰好那一日出駕複到樓上,忽見正西方滿天瑞靄,陣陣香風,金剛停在空中叫道:“聖僧,此間乃長安城了。我們不好下去,這裏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孫大聖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傳了經與汝主,即便回來。我在霄漢中等你,與你一同繳旨。”大聖道:“尊者之言雖當,但吾師如何挑得經擔?如何牽得這馬?須得我等同去一送。煩你在空少等,諒不敢誤。”金剛道:“前日觀音菩薩啟過如來,往來隻在八日,方完藏數。今已經四日有餘,隻怕八戒貪圖富貴,誤了期限。”八戒笑道:“師父成佛,我也望成佛,豈有貪圖之理!潑大粗人!都在此等我,待交了經,就來與你回向也。”呆子挑著擔,沙僧牽著馬,行者領著聖僧,都按下雲頭,落於望經樓邊。太宗同多官一齊見了,即下樓相迎道:“禦弟來也?”唐僧即倒身下拜,太宗攙起,又問:“此三者何人?”唐僧道:“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大喜,即命侍官:“將朕禦車馬扣背,請禦弟上馬,同朕回朝。”

唐僧謝了恩,騎上馬,大聖輪金箍棒緊隨,八戒、沙僧俱扶馬挑擔,隨駕後共入長安。真個是:當年清宴樂升平,文武安然顯俊英。水陸場中僧演法,金鑾殿上主差卿。關文敕賜唐三藏,經卷原因配五行。苦煉凶魔種種滅,功成今喜上朝京。

唐僧四眾,隨駕入朝,滿城中無一不知是取經人來了。卻說那長安唐僧舊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見幾株鬆樹一顆顆頭俱向東,驚訝道:“怪哉!怪哉!今夜未曾刮風,如何這樹頭都扭過來了?”內有三藏的舊徒道:“快拿衣服來!取經的老師父來了!”眾僧問道:“你何以知之?”舊徒曰:“當年師父去時,曾有言道:‘我去之後,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鬆樹枝頭若是東向,我即回矣。’我師父佛口聖言,故此知之。”急披衣而出,至西街時,早已有人傳播說:“取經的人適才方到,萬歲爺爺接入城來了。”眾僧聽說,又急急跑來,卻就遇著,一見大駕,不敢近前,隨後跟至朝門之外。唐僧下馬,同眾進朝。唐僧將龍馬與經擔,同行者、八戒、沙僧,站在玉階之下。太宗傳宣:

“禦弟上殿。”賜坐,唐僧又謝恩坐了,教把經卷抬來。行者等取出,近侍官傳上。太宗又問:“多少經數?怎生取來?”三藏道:

“臣僧到了靈山,參見佛祖,蒙差阿儺、伽葉二尊者先引至珍樓內賜齋,次到寶閣內傳經。那尊者需索人事,因未曾備得,不曾送他,他遂以經與了。當謝佛祖之恩東行,忽被妖風搶了經去,幸小徒有些神通趕奪,卻俱拋擲散漫。因展看,皆是無字空本。

臣等著驚,複去拜告懇求,佛祖道:‘此經成就之時,有比丘聖僧將下山與舍衛國趙長者家看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止討了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意思還嫌賣賤了,後來子孫沒錢使用。’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隻得將欽賜紫金缽盂送他,方傳了有字真經。此經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檢了幾卷傳來,共計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數蓋合一藏也。”太宗更喜,教:“光祿寺設宴,開東閣酬謝。”忽見他三徒立在階下,容貌異常,便問:“高徒果外國人耶?”長老俯伏道:“大徒弟姓孫,法名悟空,臣又呼他為孫行者。他出身原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因五百年前大鬧天宮,被佛祖困壓在西番兩界山石匣之內,蒙觀音菩薩勸善,情願皈依,是臣到彼救出,甚虧此徒保護。二徒弟姓豬,法名悟能,臣又呼他為豬八戒。他出身原是福陵山雲棧洞人氏,因在烏斯藏高老莊上作怪,即蒙菩薩勸善,虧行者收之,一路上挑擔有力,涉水有功。

三徒弟姓沙,法名悟淨,臣又呼他為沙和尚。他出身原是流沙河作怪者,也蒙菩薩勸善,秉教沙門。那匹馬不是主公所賜者。”太宗道:“毛片相同,如何不是?”三藏道:“臣到蛇盤山鷹愁澗涉水,原馬被此馬吞之,虧行者請菩薩問此馬來曆,原是西海龍王之了,因有罪,也蒙菩薩救解,教他與臣作腳力。當時變作原馬,毛片相同。幸虧他登山越嶺,跋涉崎嶇,去時騎坐,來時馱經,亦甚賴其力也。”太宗聞言,稱讚不已,又問:“遠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總記菩薩之言,有十萬八千裏之遠。途中未曾記數,隻知經過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嶺,遇林不小,遇水寬洪。還經幾座國王,俱有照驗印信。”

叫:“徒弟,將通關文牒取上來,對主公繳納。”當時遞上。太宗看了,乃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給。太宗笑道:“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獅駝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又有鳳仙郡印,玉華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覽畢,收了。

早有當駕官請宴,即下殿攜手而行,又問:“高徒能禮貌乎?”三藏道:“小徒俱是山村曠野之妖身,未諳中華聖朝之禮數,萬望主公赦罪。”太宗笑道:“不罪他,不罪他,都同請東閣赴宴去也。”三藏又謝了恩,招呼他三眾,都到閣內觀看。果是中華大國,比尋常不同。你看那:門懸彩繡,地襯紅氈。異香馥鬱,奇品新鮮。琥珀杯,玻璃盞,鑲金點翠;黃金盤,白玉碗,嵌錦花纏。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薑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幹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幾盤素品還猶可,數種奇稀果奪魁。核桃柿餅,龍眼荔枝。宣州繭栗山東棗,江南銀杏兔頭梨。榛鬆蓮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齊。橄欖林檎,蘋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楊梅。無般不備,無件不齊。還有些蒸酥蜜食兼嘉饌,更有那美酒香茶與異奇。說不盡百味珍饈真上品,果然是中華大國異西夷。師徒四眾與文武多官俱侍列左右,太宗皇帝仍正坐當中,歌舞吹彈,整齊嚴肅,遂盡樂一日。正是:君王嘉會賽唐虞,取得真經福有餘。千古流傳千古盛,佛光普照帝王居。當日天晚,謝恩宴散。太宗回宮,多官回宅,唐僧等歸於洪福寺,隻見寺僧磕頭迎接。方進山門,眾僧報道:“師父,這樹頭兒今早俱忽然向東。我們記得師父之言,遂出城來接,果然到了!”長老喜之不勝,遂入方丈。此時八戒也不嚷茶飯,也不弄喧頭,行者、沙僧個個穩重。隻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靜。當晚睡了。

次早,太宗升朝,對群臣言曰:“朕思禦弟之功,至深至大,無以為酬。一夜無寐,口占幾句俚談,權表謝意,但未曾寫出。”

叫:“中書官來,朕念與你,你一一寫之。”其文雲:“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

故知象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禦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厘。無滅無生,曆千劫而亙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古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見常隱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移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禽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佛有經,能分大小之乘,更有法,傳訛邪正之術。我僧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慎敏,早悟三空之功;長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使千古而傳芳。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

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振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法遊西域。乘危遠邁,策杖孤征。

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沙夕起,空外迷天。萬裏山川,撥煙霞而進步;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欲達。周遊西宇,十有四年。窮曆異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

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三乘六律之道,馳驟於心田;一藏百篋之文,波濤於海口。爰自所曆之國無涯,求取之經有數。總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計五千四十八卷,譯布中華,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聖教缺而複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幹焰,共拔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染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矧乎人輪有識,寧不緣慶而成慶?方冀真經傳布,並日月而無窮;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也歟!”寫畢,即召聖僧。此時長老已在朝門外候謝,聞宣急入,行俯伏之禮。太宗傳請上殿,將文字遞與長老覽遍。複下謝恩,奏道:

“主公文辭高古,理趣淵微,但不知是何名目。”太宗道:“朕夜口占,答謝禦弟之意,名曰聖教序,不知好否。”長老叩頭,稱謝不已。太宗又曰:“朕才愧圭璋,言慚金石。至於內典,尤所未聞。口占敘文,誠為鄙拙。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循躬省慮,-麵恧心。甚不足稱,虛勞致謝。”

當時多官齊賀,頂禮聖教禦文,遍傳內外。太宗道:“禦弟將真經演誦一番,何如?”長老道:“主公,若演真經,須尋佛地,寶殿非可誦之處。”太宗甚喜,即問當駕官:“長安城寺,有那座寺院潔淨?”班中閃上大學士蕭-奏道:“城中有一雁塔寺潔淨。”太宗即令多官:“把真經各虔捧幾卷,同朕到雁塔寺,請禦弟談經去來。”多官遂各各捧著,隨太宗駕幸寺中,搭起高台,鋪設齊整。長老仍命:“八戒沙僧牽龍馬,理行囊,行者在我左右。”又向太宗道:“主公欲將真經傳流天下,須當譽錄副本,方可布散。原本還當珍藏,不可輕褻。”太宗又笑道:“禦弟之言甚當!甚當!”隨召翰林院及中書科各官譽寫真經。又建一寺,在城之東,名曰謄黃寺。

長老捧幾卷登台,方欲諷誦,忽聞得香風繚繞,半空中有八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這底下行者三人,連白馬平地而起,長老亦將經卷丟下,也從台上起於九霄,相隨騰空而去,慌得那太宗與多官望空下拜。這正是: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苦曆程途遭患難,多經山水受。功完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及大千。大覺妙文回上國,至今東土永留傳。太宗與多官拜畢,即選高僧,就於雁塔寺裏,修建水陸大會,看誦《大藏真經》,超脫幽冥孽鬼,普施善慶,將謄錄過經文,傳布天下不題。

卻說八大金剛,駕香風,引著長老四眾,連馬五口,複轉靈山,連去連來,適在八日之內。此時靈山諸神,都在佛前聽講。

八金剛引他師徒進去,對如來道:“弟子前奉金旨,駕送聖僧等,已到唐國,將經交納,今特繳旨。”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職。如來道:“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於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鬥戰勝佛。豬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帥,為汝蟠桃會上酗酒戲了仙娥,貶汝下界投胎,身如畜類,幸汝記愛人身,在福陵山雲棧洞造孽,喜歸大教,入吾沙門,保聖僧在路,卻又有頑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八戒口中嚷道:“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淨壇使者?”如來道:“因汝口壯身慵,食腸寬大。蓋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淨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沙悟淨,汝本是卷簾大將,先因蟠桃會上打碎玻璃盞,貶汝下界,汝落於流沙河,傷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誠敬迦持、保護聖僧,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又叫那白馬:“汝本是西洋大海廣晉龍王之子,因汝違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門,每日家虧你馱負聖僧來西,又虧你馱負聖經去東,亦有功者,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長老四眾,俱各叩頭謝恩。馬亦謝恩訖,仍命揭諦引了馬下靈山後崖化龍池邊,將馬推入池中。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換了頭角,渾身上長起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一身瑞氣,四爪祥雲,飛出化龍池,盤繞在山門裏擎天華表柱上,諸佛讚揚如來的大法。

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勒我?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當時隻為你難管,故以此法製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此時旃檀佛、鬥戰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俱正果了本位,天龍馬亦自歸真。有詩為證,詩曰:一體真如轉落塵,合和四相複修身。五行論色空還寂,百怪虛名總莫論。正果旃檀皈大覺,完成品職脫沉淪。經傳天下恩光闊,五聖高居不二門。

五聖果位之時,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塞,各山各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始初俱來聽講,至此各歸方位。你看那:靈鷲峰頭聚霞彩,極樂世界集祥雲。金龍穩臥,玉虎安然。烏兔任隨來往,龜蛇憑汝盤旋。丹鳳青鸞情爽爽,玄猿白鹿意怡怡。八節奇花,四時仙果。喬鬆古檜,翠柏修篁。五色梅時開時結,萬年桃時熟時新。千果千花爭秀,一天瑞靄紛紜。大眾合掌皈依,都念: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佛。南無清淨喜佛。南無毗盧屍佛。南無寶幢王佛。南無彌勒尊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接引歸真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龍尊王佛。南無精進善佛。南無寶月光佛。南無現無愚佛。南無婆留那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華佛。南無才功德佛。南無善遊步佛。南無旃檀光佛。南無摩尼幢佛。南無慧炬照佛。

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大慈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廣主嚴佛。南無金華光佛。南無才光明佛。南無智慧勝佛。南無世靜光佛。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

南無慧幢勝王佛。南無妙音聲佛。南無常光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法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大慧力王佛。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大通光佛。南無才光佛。南無旃檀功德佛。

南無鬥戰勝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南無西天極樂諸菩薩。南無三千揭諦大菩薩。南無五百阿羅大菩薩。南無比丘夷塞尼菩薩。南無無邊無量法菩薩。南無金剛大士聖菩薩。南無淨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西遊記》至此終——

上一節
章節目錄
已是最後一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西遊記》

《西遊記》正文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第九回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 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莊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鬆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那騙寶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第三十八回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第四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聖滅諸邪 第四十七回 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 第五十回 情亂性從因愛欲 神昏心動遇魔頭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蕩怪鬧龍宮 群聖除邪獲寶貝 第六十四回 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 第六十六回 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汙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 觀音現象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鑽透陰陽竅 魔王還歸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第七十九回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 第八十回 姹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第八十一回 鎮海寺心猿知怪 黑鬆林三眾尋師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陽 元神護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識得丹頭 姹女還歸本性 第八十四回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七回 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 第八十九回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第九十回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樂禦花園 一怪空懷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 第九十六回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護遭魔毒 聖顯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數完魔剗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第一百回 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