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年代:明代797   

《西遊記》正文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

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

卻說孫行者按落雲頭,對師父備言菩薩借童子、老君收去寶貝之事。三藏稱謝不已,死心塌地,辦虔誠,舍命投西,攀鞍上馬,豬八戒挑著行李,沙和尚攏著馬頭,孫行者執了鐵棒,剖開路,徑下高山前進。說不盡那水宿風餐,披霜冒露,師徒們行罷多時,前又一山阻路。三藏在那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裏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

“師父休要胡思亂想,隻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麼還不能得到?”行者聞言,嗬嗬笑道:“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謊,人間就有這般大門?”行者道:“兄弟,我們還在堂屋裏轉哩!”沙僧笑道:“師兄,少說大話嚇我,那裏就有這般大堂屋,卻也沒處買這般大過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孫看時,把這青天為屋瓦,日月作窗欞,四山五嶽為梁柱,天地猶如一敞廳!”八戒聽說道:“罷了!罷了!我們隻當轉些時回去罷。”行者道:“不必亂談,隻管跟著老孫走路。”

好大聖,橫擔了鐵棒,領定了唐僧,剖開山路,一直前進。

那師父在馬上遙觀,好一座山景,真個是:山頂嵯峨摩鬥柄,樹梢仿佛接雲霄。青煙堆裏,時聞得穀口猿啼;亂翠陰中,每聽得鬆間鶴唳。嘯風山魅立溪間,戲弄樵夫;成器狐狸坐崖畔,驚張獵戶。好山!看那八麵崖巍,四圍險峻。古怪喬鬆盤翠蓋,枯摧老樹掛藤蘿。泉水飛流,寒氣透人毛發冷;巔峰屹-,清風射眼夢魂驚。時聽大蟲哮吼,每聞山鳥時鳴。麂鹿成群穿荊棘,往來跳躍;獐兔結黨尋野食,前後奔跑-立草坡,一望並無客旅;行來深凹,四邊俱有豺狼。應非佛祖修行處,盡是飛禽走獸場。那師父戰戰兢兢,進此深山,心中淒慘,兜住馬,叫聲:“悟空啊!我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孫大聖聞言,嗬嗬冷笑道:“師父不必掛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進,還你個功到自然成也。”

師徒們玩著山景,信步行時,早不覺紅輪西墜,正是:十裏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兩座樓頭鍾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那長老在馬上遙觀,隻見那山凹裏有樓台迭迭,殿閣重重。三藏道:“徒弟,此時天色已晚,幸得那壁廂有樓閣不遠,想必是庵觀寺院,我們都到那裏借宿一宵,明日再行罷。”行者道:“師父說得是。不要忙,等我且看好歹如何。”那大聖跳在空中,仔細觀看,果然是座山門,但見八字磚牆泥紅粉,兩邊門上釘金釘。迭迭樓台藏嶺畔,層層宮闕隱山中。萬佛閣對如來殿,朝陽樓應大雄門。七層塔屯雲宿霧,三尊佛神現光榮。文殊台對伽藍舍,彌勒殿靠大慈廳。看山樓外青光舞,步虛閣上紫雲生。鬆關竹院依依綠,方丈禪堂處處清。雅雅幽幽供樂事,川川道道喜回迎。參禪處有禪僧講,演樂房多樂器鳴。妙高台上曇花墜,說法壇前貝葉生。正是那林遮三寶地,山擁梵王宮。半壁燈煙光閃灼,一行香靄霧朦朧。孫大聖按下雲頭,報與三藏道:“師父,果然是一座寺院,卻好借宿,我們去來。”

這長老放開馬,一直前來,徑到了山門之外。行者道:“師父,這一座是甚麼寺?”三藏道:“我的馬蹄才然停住,腳尖還未出鐙,就問我是甚麼寺,好沒分曉!”行者道:“你老人家自幼為僧,須曾講過儒書,方才去演經法,文理皆通,然後受唐王的恩宥,門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認得?”長老罵道:“潑猢猻!說話無知!我才麵西催馬,被那太陽影射,奈何門雖有字,又被塵垢朦朧,所以未曾看見。”行者聞言,把腰兒躬一躬,長了二丈餘高,用手展去灰塵道:“師父,請看。”上有五個大字,乃是敕建寶林寺。行者收了法身,道:“師父,這寺裏誰進去借宿?”三藏道:“我進去。你們的嘴臉醜陋,言語粗疏,性剛氣傲,倘或衝撞了本處僧人,不容借宿,反為不美。”行者道:“既如此,請師父進去,不必多言。”

那長老卻丟了錫杖,解下鬥篷,整衣合掌,徑入山門,隻見兩邊紅漆欄杆裏麵,高坐著一對金剛,裝塑的威儀惡醜:一個鐵麵鋼須似活容,一個燥眉圜眼若玲瓏。左邊的拳頭骨突如生鐵,右邊的手掌——賽赤銅。金甲連環光燦爛,明盔繡帶映飄風。西方真個多供佛,石鼎中間香火紅。三藏見了,點頭長歎道:“我那東土,若有人也將泥胎塑這等大菩薩,燒香供養啊,我弟子也不往西天去矣。”正歎息處,又到了二層山門之內,見有四大天王之相,乃是持國、多聞、增長、廣目,按東北西南風調雨順之意。進了二層門裏,又見有喬鬆四樹,一樹樹翠蓋蓬蓬,卻如傘狀,忽抬頭,乃是大雄寶殿。那長老合掌皈依,舒身下拜。拜罷起來,轉過佛台,到於後門之下,又見有倒座觀音普度南海之相。那壁上都是良工巧匠裝塑的那些蝦魚蟹鱉,出頭露尾,跳海水波潮耍子。長老又點頭三五度,感歎萬千聲道:

“可憐啊!鱗甲眾生都拜佛,為人何不肯修行!”正讚歎間,又見三門裏走出一個道人。那道人忽見三藏相貌稀奇,豐姿非俗,急趨步上前施禮道:“師父那裏來的?”三藏道:“弟子是東土大唐駕下差來上西天拜佛求經的,今到寶方,天色將晚,告借一宿。”那道人道:“師父莫怪,我做不得主。我是這裏掃地撞鍾打勤勞的道人,裏麵還有個管家的老師父哩,待我進去稟他一聲。他若留你,我就出來奉請;若不留你,我卻不敢羈遲。”三藏道:“累及你了。”

那道人急到方丈報道:“老爺,外麵有個人來了。”那僧官即起身,換了衣服,按一按毗盧帽,披上袈裟,急開門迎接,問道人:“那裏人來?”道人用手指定道:“那正殿後邊不是一個人?”那三藏光著一個頭,穿一領二十五條達摩衣,足下登一雙拖泥帶水的達公鞋,斜倚在那後門首。僧官見了大怒道:“道人少打!你豈不知我是僧官,但隻有城上來的士夫降香,我方出來迎接。這等個和尚,你怎麼多虛少實,報我接他!看他那嘴臉,不是個誠實的,多是雲遊方上僧,今日天晚,想是要來借宿。我們方丈中,豈容他打攪!教他往前廊下蹲罷了,報我怎麼!”怞身轉去。長老聞言,滿眼垂淚道:“可憐!可憐!這才是人離鄉賤!我弟子從小兒出家,做了和尚,又不曾拜讖吃葷生歹意,看經懷怒壞禪心;又不曾丟瓦拋磚傷佛殿,阿羅臉上剝真金。噫!可憐啊!不知是那世裏觸傷天地,教我今生常遇不良人!和尚你不留我們宿便罷了,怎麼又說這等憊懶話,教我們在前道廊下去蹲?此話不與行者說還好,若說了,那猴子進來,一頓鐵棒,把孤拐都打斷你的!”長老道:“也罷,也罷,常言道,人將禮樂為先。我且進去問他一聲,看意下如何。”

那師父踏腳跡,跟他進方丈門裏,隻見那僧官脫了衣服,氣呼呼的坐在那裏,不知是念經,又不知是與人家寫法事,見那桌案上有些紙劄堆積。唐僧不敢深入,就立於天井裏,躬身高叫道:“老院主,弟子問訊了!”那和尚就有些不耐煩他進裏邊來的意思,半答不答的還了個禮道:“你是那裏來的?”三藏道:“弟子乃東土大唐駕下差來上西天拜活佛求經的,經過寶方天晚,求借一宿,明日不犯天光就行了。萬望老院主方便方便。”那僧官才欠起身來道:“你是那唐三藏麼?”三藏道:“不敢,弟子便是。”僧官道:“你既往西天取經,怎麼路也不會走?”

三藏道:“弟子更不曾走貴處的路。”他道:“正西去,隻有四五裏遠近,有一座三十裏店,店上有賣飯的人家,方便好宿。我這裏不便,不好留你們遠來的僧。”三藏合掌道:“院主,古人有雲,庵觀寺院,都是我方上人的館驛,見山門就有三升米分。你怎麼不留我,卻是何情?”僧官怒聲叫道:“你這遊方的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說話!”三藏道:“何為油嘴油舌?”僧官道:

“古人雲,老虎進了城,家家都閉門。雖然不咬人,日前壞了名。”三藏道:“怎麼日前壞了名?”他道:“向年有幾眾行腳僧,來於山門口坐下,是我見他寒薄,一個個衣破鞋無,光頭赤腳,我歎他那般襤褸,即忙請入方丈,延之上坐。款待了齋飯,又將故衣各借一件與他,就留他住了幾日。怎知他貪圖自在衣食,更不思量起身,就住了七八個年頭。住便也罷,又幹出許多不公的事來。”三藏道:“有甚麼不公的事?”僧官道:“你聽我說:

閑時沿牆拋瓦,悶來壁上扳釘。冷天向火折窗欞,夏日拖門攔徑。幡布扯為腳帶,牙香偷換蔓菁。常將琉璃把油傾,奪碗奪鍋賭勝。”三藏聽言,心中暗道:“可憐啊!我弟子可是那等樣沒脊骨的和尚?”欲待要哭,又恐那寺裏的老和尚笑他,但暗暗扯衣揩淚,忍氣吞聲,急走出去,見了三個徒弟。那行者見師父麵上含怒,向前問:“師父,寺裏和尚打你來?”唐僧道:“不曾打。”

八戒說:“一定打來,不是,怎麼還有些哭包聲?”那行者道:“罵你來?”唐僧道:“也不曾罵。”行者道:“既不曾打,又不曾罵,你這般苦惱怎麼?好道是思鄉哩?”唐僧道:“徒弟,他這裏不方便。”行者笑道:“這裏想是道士?”唐僧怒道:“觀裏才有道士,寺裏隻是和尚。”行者道:“你不濟事,但是和尚,即與我們一般。常言道,既在佛會下,都是有緣人。你且坐,等我進去看看。”

好行者,按一按頂上金箍,束一束腰間裙子,執著鐵棒,徑到大雄寶殿上,指著那三尊佛像道:“你本是泥塑金裝假像,內裏豈無感應?我老孫保領大唐聖僧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經,今晚特來此處投宿,趁早與我報名!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頓棍打碎金身,教你還現本相泥土!”這大聖正在前邊發狠搗叉子亂說,隻見一個燒晚香的道人,點了幾枝香,來佛前爐裏插,被行者咄的一聲,唬了一跌,爬起來看見臉,又是一跌,嚇得滾滾——,跑入方丈裏報道:“老爺!外麵有個和尚來了!”那僧官道:

“你這夥道人都少打!一行說教他往前廊下去蹲,又報甚麼!再說打二十!”道人說:“老爺,這個和尚,比那個和尚不同,生得惡躁,沒脊骨。”僧官道:“怎的模樣?”道人道:“是個圓眼睛,查耳朵,滿麵毛,雷公嘴。手執一根棍子,咬牙恨恨的,要尋人打哩。”僧官道:“等我出去看。”他即開門,隻見行者撞進來了,真個生得醜陋:七高八低孤拐臉,兩隻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象屬螃蟹的,肉在裏麵,骨在外麵。那老和尚慌得把方丈門關了。行者趕上,撲的打破門扇,道:“趕早將幹淨房子打掃一千間,老孫睡覺!”僧官躲在房裏,對道人說:“怪他生得醜麼,原來是說大話,折作的這般嘴臉。我這裏連方丈、佛殿、鍾鼓樓、兩廊,共總也不上三百間,他卻要一千間睡覺,卻打那裏來?”道人說:“師父,我也是嚇破膽的人了,憑你怎麼答應他罷。”那僧官戰索索的高叫道:“那借宿的長老,我這小荒山不方便,不敢奉留,往別處去宿罷。”行者將棍子變得盆來粗細,直壁壁的豎在天井裏,道:“和尚,不方便,你就搬出去!”僧官道:“我們從小兒住的寺,師公傳與師父,師父傳與我輩,我輩要遠繼兒孫。他不知是那裏勾當,冒冒實實的,教我們搬哩。”

道人說:“老爺,十分不——,搬出去也罷,扛子打進門來了。”

僧官道:“你莫胡說!我們老少眾大四五百名和尚,往那裏搬?

搬出去,卻也沒處住。”行者聽見道:“和尚,沒處搬,便著一個出來打樣棍!”老和尚叫:“道人你出去與我打個樣棍來。”那道人慌了道:“爺爺呀!那等個大扛子,教我去打樣棍!”老和尚道:“養軍千日,用軍一朝。你怎麼不出去?”道人說:“那扛子莫說打來,若倒下來,壓也壓個肉泥!”老和尚道:“也莫要說壓,隻道豎在天井裏,夜晚間走路,不記得啊,一頭也撞個大窟窿!”道人說:“師父,你曉得這般重,卻教我出去打甚麼樣棍?”

他自家裏麵轉鬧起來,行者聽見道:“是也禁不得,假若就一棍打殺一個,我師父又怪我行凶了。且等我另尋一個甚麼打與你看看。”忽抬頭,隻見方丈門外有一個石獅子,卻就舉起棍來,乒乓一下打得粉亂麻碎。那和尚在窗眼兒裏看見,就嚇得骨軟筋麻,慌忙往床下拱,道人就往鍋門裏鑽,口中不住叫:“爺爺,棍重棍重!禁不得!方便方便!”行者道:“和尚,我不打你。我問你:“這寺裏有多少和尚?”僧官戰索索的道:“前後是二百八十五房頭,共有五百個有度牒的和尚。”行者道:“你快去把那五百個和尚都點得齊齊整整,穿了長衣服出去,把我那唐朝的師父接進來,就不打你了。”僧官道:“爺爺,若是不打,便抬也抬進來。”行者道:“趁早去!”僧官叫:“道人,你莫說嚇破了膽,就是嚇破了心,便也去與我叫這些人來接唐僧老爺爺來。”

那道人沒奈何,舍了性命,不敢撞門,從後邊狗洞裏鑽將出去,徑到正殿上,東邊打鼓,西邊撞鍾。鍾鼓一齊響處,驚動了兩廊大小僧眾,上殿問道:“這早還下晚哩,撞鍾打鼓做甚?”

道人說:“快換衣服,隨老師父排班,出山門外迎接唐朝來的老爺。”那眾和尚,真個齊齊整整,擺班出門迎接。有的披了袈裟,有的著了褊衫,無的穿著個一口鍾直裰,十分窮的,沒有長衣服,就把腰裙接起兩條披在身上。行者看見道:“和尚,你穿的是甚麼衣服?”和尚見他醜惡,道:“爺爺,不要打,等我說。這是我們城中化的布,此間沒有裁縫,是自家做的個一裹窮。”

行者聞言暗笑,押著眾僧,出山門下跪下。那僧官磕頭高叫道:“唐老爺,請方丈裏坐。”八戒看見道:“師父老大不濟事,你進去時,淚汪汪,嘴上掛得油瓶。師兄怎麼就有此獐智,教他們磕頭來接?”三藏道:“你這個呆子,好不曉禮!常言道,鬼也怕惡人哩。”唐僧見他們磕頭禮拜,甚是不過意,上前叫:“列位請起。”眾僧叩頭道:“老爺,若和你徒弟說聲方便,不動扛子,就跪一個月也罷。”唐僧叫:“悟空,莫要打他。”行者道:“不曾打,若打,這會已打斷了根矣。”那些和尚卻才起身,牽馬的牽馬,挑擔的挑擔,抬著唐僧,馱著八戒,挽著沙僧,一齊都進山門裏去,卻到後麵方丈中,依敘坐下。眾僧卻又禮拜,三藏道:

“院主請起,再不必行禮,作踐貧僧,我和你都是佛門弟子。”僧官道:“老爺是上國欽差,小和尚有失迎接。今到荒山,奈何俗眼不識尊儀,與老爺邂逅相逢。動問老爺:一路上是吃素?是吃葷?我們好去辦飯。”三藏道:“吃素。”僧官道:“徒弟,這個爺爺好的吃葷。”行者道:“我們也吃素,都是胎裏素。”那和尚道:

“爺爺呀,這等凶漢也吃素!”有一個膽量大的和尚,近前又問:

“老爺既然吃素,煮多少米的飯方彀吃?”八戒道:“小家子和尚!問甚麼!一家煮上一石米。”那和尚都慌了,便去刷洗鍋灶,各房中安排茶飯,高掌明燈,調開桌椅,管待唐僧。

師徒們都吃罷了晚齋,眾僧收拾了家火,三藏稱謝道:“老院主,打攪寶山了。”僧官道:“不敢不敢,怠慢怠慢。”三藏道:

“我師徒卻在那裏安歇?”僧官道:“老爺不要忙,小和尚自有區處。”叫道人:“那壁廂有幾個人聽使令的?”道人說:“師父,有。”僧官吩咐道:“你們著兩個去安排草料,與唐老爺喂馬;著幾個去前麵把那三間禪堂,打掃幹淨,鋪設床帳,快請老爺安歇。”那些道人聽命,各各整頓齊備,卻來請唐老爺安寢。他師徒們牽馬挑擔出方丈,徑至禪堂門首看處,隻見那裏麵燈火光明,兩梢間鋪著四張藤屜床。行者見了,喚那辦草料的道人,將草料抬來,放在禪堂裏麵,拴下白馬,教道人都出去。三藏坐在中間,燈下兩班兒立五百個和尚,都伺候著,不敢側離。三藏欠身道:“列位請回,貧僧好自在安寢也。”眾僧決不敢退。僧官上前吩咐大眾:“伏侍老爺安置了再回。”三藏道:“即此就是安置了,都就請回。”眾人卻才敢散去訖。

唐僧舉步出門小解,隻見明月當天,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來侍立。因感這月清光皎潔,玉宇深沉,真是一輪高照,大地分明,對月懷歸,口占一首古風長篇。詩雲:“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瓊樓玉宇清光滿,冰鑒銀盤爽氣旋。萬裏此時同皎潔,一年今夜最明鮮。渾如霜餅離滄海,卻似冰輪掛碧天。別館寒窗孤客悶,山村野店老翁眠。乍臨漢苑驚秋鬢,才到秦樓促晚奩。庾亮有詩傳晉史,袁宏不寐泛江船。

光浮杯麵寒無力,清映庭中健有仙。處處窗軒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行者聞言,近前答曰:“師父啊,你隻知月色光華,心懷故裏,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月至三十日,陽魂之金散盡,陰魄之水盈輪,故純黑而無光,乃曰晦。此時與日相交,在晦朔兩日之間,感陽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陽現,初八日二陽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繩,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陽備足,是以團圓,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陰生,二十二日二陰生,此時魂中魄半,其平如繩,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陰備足,亦當晦。此乃先天采煉之意。我等若能溫養二八,九九成功,那時節,見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詩曰: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采得歸來爐裏煉,誌心功果即西天。”那長老聽說,一時解悟,明徹真言,滿心歡喜,稱謝了悟空。沙僧在旁笑道:“師兄此言雖當,隻說的是弦前屬陽,弦後屬陰,陰中陽半,得水之金;更不道水火相攙各有緣,全憑土母配如然。三家同會無爭競,水在長江月在天。”那長老聞得,亦開茅塞。正是理明一竅通千竅,說破無生即是仙。八戒上前扯住長老道:“師父,莫聽亂講,誤了睡覺。

這月啊:缺之不久又團圓,似我生來不十全。吃飯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說有粘涎。他都伶俐修來福,我自癡愚積下緣。我說你取經還滿三途業,擺尾搖頭直上天!”三藏道:“也罷,徒弟們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這卷經來念一念。”行者道:“師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時的經文,那本不熟?卻又領了唐王旨意,上西天見佛,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未完成,佛未得見,經未曾取,你念的是那卷經兒?”三藏道:“我自出長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時的經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閑,等我溫習溫習。”行者道:“既這等說,我們先去睡也。”他三人各往一張藤床上睡下。長老掩上禪堂門,高剔銀缸,鋪開經本,默默看念。正是那:樓頭初鼓人煙靜,野浦漁舟火滅時。畢竟不知那長老怎麼樣離寺,且聽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西遊記》

《西遊記》正文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第九回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 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莊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鬆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那騙寶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第三十八回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第四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聖滅諸邪 第四十七回 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 第五十回 情亂性從因愛欲 神昏心動遇魔頭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蕩怪鬧龍宮 群聖除邪獲寶貝 第六十四回 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 第六十六回 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汙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 觀音現象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鑽透陰陽竅 魔王還歸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第七十九回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 第八十回 姹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第八十一回 鎮海寺心猿知怪 黑鬆林三眾尋師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陽 元神護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識得丹頭 姹女還歸本性 第八十四回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七回 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 第八十九回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第九十回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樂禦花園 一怪空懷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 第九十六回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護遭魔毒 聖顯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數完魔剗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第一百回 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