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年代:明代858   

《西遊記》正文 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情因舊恨生災毒心主遭魔幸破光

話說孫大聖扶持著唐僧,與八戒、沙僧奔上大路,一直西來。不半晌,忽見一處樓閣重重,宮殿巍巍。唐僧勒馬道:“徒弟,你看那是個甚麼去處?”行者舉頭觀看,忽然見:山環樓閣,溪繞亭台。門前雜樹密森森,宅外野花香豔豔。柳間棲白鷺,渾如煙裏玉無瑕;桃內囀黃鶯,卻似火中金有色。雙雙野鹿,忘情閑踏綠莎茵;對對山禽,飛語高鳴紅樹杪。真如劉阮天台洞,不亞神仙閬苑家。行者報道:“師父,那所在也不是王侯第宅,也不是豪富人家,卻象一個庵觀寺院,到那裏方知端的。”三藏聞言,加鞭促馬。師徒們來至門前觀看,門上嵌著一塊石板,上有黃花觀三字。三藏下馬,八戒道:“黃花觀乃道士之家,我們進去會他一會也好,他與我們衣冠雖別,修行一般。”沙僧道:

“說得是,一則進去看看景致,二來也當撒貨頭口。看方便處,安排些齋飯與師父吃。”長老依言,四眾共入,但見二門上有一對春聯:“黃芽白雪神仙府,瑤草琪花羽士家。”行者笑道:“這個是燒茅煉藥,弄爐火,提罐子的道士。”三藏撚他一把道:“謹言!謹言!我們不與他相識,又不認親,左右暫時一會,管他怎的?”說不了,進了二門,隻見那正殿謹閉,東廊下坐著一個道士在那裏丸藥。你看他怎生打扮:戴一頂紅豔豔戧金冠,穿一領黑淄淄烏皂服,踏一雙綠陣陣雲頭履,係一條黃拂拂呂公絛。麵如瓜鐵,目若朗星。準頭高大類回回,唇口翻張如達達。

道心一片隱轟雷,伏虎降龍真羽士。三藏見了,厲聲高叫道:

“老神仙,貧僧問訊了。”那道士猛抬頭,一見心驚,丟了手中之藥,按簪兒,整衣服,降階迎接道:“老師父失迎了,請裏麵坐。”

長老歡喜上殿,推開門,見有三清聖象,供桌有爐有香,即拈香注爐,禮拜三匝,方與道士行禮。遂至客位中,同徒弟們坐下。

急喚仙童看茶,當有兩個小童,即入裏邊,尋茶盤,洗茶盞,擦茶匙,辦茶果。忙忙的亂走,早驚動那幾個冤家。

原來那盤絲洞七個女怪與這道士同堂學藝,自從穿了舊衣,喚出兒子,徑來此處。正在後麵裁剪衣服,忽見那童子看茶,便問道:“童兒,有甚客來了,這般忙冗?”仙童道:“適間有四個和尚進來,師父教來看茶。”女怪道:“可有個白胖和尚?”

道:“有。”又問:“可有個長嘴大耳朵的?”道:“有。”女怪道:“你快去遞了茶,對你師父丟個眼色,著他進來,我有要緊的話說。”果然那仙童將五杯茶拿出去。道士斂衣,雙手拿一杯遞與三藏,然後與八戒、沙僧、行者。茶罷收鍾,小童丟個眼色,那道士就欠身道:“列位請坐。”教:“童兒,放了茶盤陪侍,等我去去就來。”此時長老與徒弟們,並一個小童出殿上觀玩不題。

卻說道士走進方丈中,隻見七個女子齊齊跪倒,叫:“師兄!師兄!聽小妹子一言!”道士用手攙起道:“你們早間來時,要與我說甚麼話,可可的今日丸藥,這枝藥忌見陰人,所以不曾答你。如今又有客在外麵,有話且慢慢說罷。”眾怪道:“告稟師兄,這樁事,專為客來方敢告訴,若客去了,縱說也沒用了。”

道士笑道:“你看賢妹說話,怎麼專為客來才說?卻不瘋了?且莫說我是個清靜修仙之輩,就是個俗人家,有妻子老小家務事,也等客去了再處。怎麼這等不賢,替我裝幌子哩!且讓我出去。”眾怪又一齊扯住道:“師兄息怒,我問你,前邊那客,是那方來的?”道士唾著臉不答應,眾怪道:“方才小童進來取茶,我聞得他說,是四個和尚。”道士作怒道:“和尚便怎麼?”眾怪道:“四個和尚,內有一個白麵胖的,有一個長嘴大耳的,師兄可曾問他是那裏來的?”道士道:“內中是有這兩個,你怎麼知道?想是在那裏見他來?”女子道:“師兄原不知這個委曲。那和尚乃唐朝差往西天取經去的,今早到我洞裏化齋,委是妹子們聞得唐僧之名,將他拿了。”道士道:“你拿他怎的?”女子道:

“我等久聞人說,唐僧乃十世修行的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延壽長生,故此拿了他。後被那個長嘴大耳朵的和尚把我們攔在濯垢泉裏,先搶了衣服,後弄本事,強要同我等洗浴,也止他不住。他就跳下水,變作一個鯰魚,在我們腿襠裏鑽來鑽去,欲行奸騙之事,果有十分憊懶!他又跳出水去,現了本相,見我們不肯相從,他就使一柄九齒釘鈀,要傷我們性命。若不是我們有些見識,幾乎遭他毒手。故此戰兢兢逃生,又著你愚外甥與他敵鬥,不知存亡如何。我們特來投兄長,望兄長念昔日同窗之雅,與我今日做個報冤之人!”那道士聞此言,卻就惱恨,遂變了聲色道:“這和尚原來這等無禮!這等憊懶!你們都放心,等我擺布他!”眾女子謝道:“師兄如若動手,等我們都來相幫打他。”道士道:“不用打!不用打!常言道,一打三分低,你們都跟我來。”

眾女子相隨左右。他入房內,取了梯子,轉過床後,爬上屋梁,拿下一個小皮箱兒。那箱兒有八寸高下,一尺長短,四寸寬窄,上有一把小銅鎖兒鎖住。即於袖中拿出一方鵝黃綾汗巾兒來,汗巾須上係著一把小鑰匙兒。開了鎖,取出一包兒藥來,此藥乃是:山中百鳥糞,掃積上千斤。是用銅鍋煮,煎熬火候勻。

千斤熬一杓,一杓煉三分。三分還要炒,再鍛再重熏。製成此毒藥,貴似寶和珍。如若嚐他味,入口見閻君!道士對七個女子道:“妹妹,我這寶貝,若與凡人吃,隻消一厘,入腹就死;若與神仙吃,也隻消三厘就絕。這些和尚,隻怕也有些道行,須得三厘。快取等子來。”內一女子急拿了一把等子道:“稱出一分二厘,分作四分。”卻拿了十二個紅棗兒,將棗掐破些兒,-上一厘,分在四個茶鍾內;又將兩個黑棗兒做一個茶鍾,著一個托盤安了,對眾女說:“等我去問他。不是唐朝的便罷;若是唐朝來的,就教換茶,你卻將此茶令童兒拿出。但吃了,個個身亡,就與你報了此仇,解了煩惱也。”七女感激不盡。

那道士換了一件衣服,虛禮謙恭走將出去,請唐僧等又至客位坐下道:“老師父莫怪,適間去後麵吩咐小徒,教他們挑些青菜蘿卜,安排一頓素齋供養,所以失陪。”三藏道:“貧僧素手進拜,怎麼敢勞賜齋?”道士笑雲:“你我都是出家人,見山門就有三升俸糧,何言素手?敢問老師父,是何寶山?到此何幹?”

三藏道:“貧僧乃東土大唐駕下差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經者。卻才路過仙宮,竭誠進拜。”道士聞言,滿麵生春道:“老師乃忠誠大德之佛,小道不知,失於遠候,恕罪!恕罪!”叫:“童兒,快去換茶來,一廂作速辦齋。”那小童走將進去,眾女子招呼他來道:“這裏有現成好茶,拿出去。”那童子果然將五鍾茶拿出。道士連忙雙手拿一個紅棗兒茶鍾奉與唐僧。他見八戒身軀大,就認做大徒弟,沙僧認做二徒弟,見行者身量小,認做三徒弟,所以第四鍾才奉與行者。行者眼乖,接了茶鍾,早已見盤子裏那茶鍾是兩個黑棗兒,他道:“先生,我與你穿換一杯。”道士笑道:“不瞞長老說,山野中貧道士,茶果一時不備。才然在後麵親自尋果子,止有這十二個紅棗,做四鍾茶奉敬。小道又不可空陪,所以將兩個下色棗兒作一杯奉陪,此乃貧道恭敬之意也。”行者笑道:“說那裏話?古人雲,在家不是貧,路上貧殺人。

你是住家兒的,何以言貧!象我們這行腳僧,才是真貧哩。我和你換換,我和你換換。”三藏聞言道:“悟空,這仙長實乃愛客之意,你吃了罷,換怎的?”行者無奈,將左手接了,右手蓋住,看著他們。

卻說那八戒,一則饑,二則渴,原來是食腸大大的,見那鍾子裏有三個紅棗兒,拿起來鍾的都咽在肚裏。師父也吃了,沙僧也吃了。一霎時,隻見八戒臉上變色,沙僧滿眼流淚,唐僧口中吐沫,他們都坐不住,暈倒在地。這大聖情知是毒,將茶鍾手舉起來,望道士劈臉一摜。道士將袍袖隔起,當的一聲,把個鍾子跌得粉碎。道士怒道:“你這和尚,十分村鹵!怎麼把我鍾子碎了?”行者罵道:“你這畜生!你看我那三個人是怎麼說!我與你有甚相幹,你卻將毒藥茶藥倒我的人?”道士道:“你這個村畜生,闖下禍來,你豈不知?”行者道:“我們才進你門,方敘了坐次,道及鄉貫,又不曾有個高言,那裏闖下甚禍?”道士道:

“你可曾在盤絲洞化齋麼?你可曾在濯垢泉洗澡麼?”行者道:

“濯垢泉乃七個女怪。你既說出這話,必定與他苟合,必定也是妖精!不要走!吃我一棒!”好大聖,去耳朵裏摸出金箍棒,幌一幌,碗來粗細,望道士劈臉打來。那道士急轉身躲過,取一口寶劍來迎。他兩個廝罵廝打,早驚動那裏邊的女怪。他七個一擁出來,叫道:“師兄且莫勞心,待小妹子拿他。”行者見了越生嗔怒,雙手輪鐵棒,丟開解數,滾將進去亂打。隻見那七個敞開懷,腆著雪白肚子,臍孔中作出法來:骨都都絲繩亂冒,搭起一個天篷,把行者蓋在底下。行者見事不諧,即翻身念聲咒語,打個筋鬥,撲的撞破天篷走了,忍著性氣,淤淤的立在空中看處,見那怪絲繩幌亮,穿穿道道,卻是穿梭的經緯,頃刻間,把黃花觀的樓台殿閣都遮得無影無形。行者道:“利害!利害!早是不曾著他手!怪道豬八戒跌了若幹!似這般怎生是好!我師父與師弟卻又中了毒藥。這夥怪合意同心,卻不知是個甚來曆,待我還去問那土地神也。”

好大聖,按落雲頭,撚著訣,念聲“-”字真言,把個土地老兒又拘來了,戰兢兢跪下路旁叩頭道:“大聖,你去救你師父的,為何又轉來也?”行者道:“早間救了師父,前去不遠,遇一座黃花觀。我與師父等進去看看,那觀主迎接。才敘話間,被他把毒藥茶藥倒我師父等。我幸不曾吃茶,使棒就打,他卻說出盤絲洞化齋、濯垢泉洗澡之事,我就知那廝是怪。才舉手相敵,隻見那七個女子跑出,吐放絲繩,老孫虧有見識走了。我想你在此間為神,定知他的來曆。是個甚麼妖精,老實說來,免打!”土地叩頭道:“那妖精到此,住不上十年。小神自三年前檢點之後,方見他的本相,乃是七個蜘蛛精。他吐那些絲繩,乃是蛛絲。”行者聞言,十分歡喜道:“據你說,卻是小可。既這般,你回去,等我作法降他也。”那土地叩頭而去。行者卻到黃花觀外,將尾巴上毛捋下七十根,吹口仙氣,叫“變!”即變做七十個小行者;又將金箍棒吹口仙氣,叫“變!”即變做七十個雙角叉兒棒。每一個小行者,與他一根。他自家使一根,站在外邊,將叉兒攪那絲繩,一齊著力,打個號子,把那絲繩都攪斷,各攪了有十餘斤。裏麵拖出七個蜘蛛,足有巴鬥大的身軀,一個個攢著手腳,索著頭,隻叫:“饒命!饒命!”此時七十個小行者,按住七個蜘蛛,那裏肯放。行者道:“且不要打他,隻教還我師父師弟來。”那怪厲聲高叫道:“師兄,還他唐僧,救我命也!”那道士從裏邊跑出道:“妹妹,我要吃唐僧哩,救不得你了。”行者聞言,大怒道:“你既不還我師父,且看你妹妹的樣子!”好大聖,把叉兒棒幌一幌,複了一根鐵棒,雙手舉起,把七個蜘蛛精,盡情打爛,卻似七個-肉布袋兒,膿血淋淋,卻又將尾巴搖了兩搖,收了毫毛,單身輪棒,趕入裏邊來打道士。

那道士見他打死了師妹,心甚不忍,即發狠舉劍來迎。這一場各懷忿怒,一個個大展神通,這一場好殺:妖精輪寶劍,大聖舉金箍。都為唐朝三藏,先教七女嗚呼。如今大展經綸手,施威弄法逞金吾,大聖神光壯,妖仙膽氣粗。渾身解數如花錦,雙手騰那似轆轤。乒乓劍棒響。慘淡野雲浮-言語,使機謀,一來一往如畫圖。殺得風響沙飛狼虎怕,天昏地暗鬥星無。那道士與大聖戰經五六十合,漸覺手軟,一時間鬆了筋節,便解開衣帶,忽辣的響一聲,脫了皂袍。行者笑道:“我兒子!打不過人,就脫剝了也是不能彀的!”原來這道士剝了衣裳,把手一齊抬起,隻見那兩脅下有一千隻眼,眼中迸放金光,十分利害:

森森黃霧,豔豔金光,森森黃霧,兩邊脅下似噴雲;豔豔金光,千隻眼中如放火。左右卻如金桶,東西猶似銅鍾。此乃妖仙施法力,道士顯神通,幌眼迷天遮日月,罩人爆燥氣朦朧;把個齊天孫大聖,困在金光黃霧中。行者慌了手腳,隻在那金光影裏亂轉,向前不能舉步,退後不能動腳,卻便似在個桶裏轉的一般。無奈又爆燥不過,他急了,往上著實一跳,卻撞破金光,撲的跌了一個倒栽蔥,覺道撞的頭疼,急伸頭摸摸,把頂梁皮都撞軟了,自家心焦道:“晦氣!晦氣!這顆頭今日也不濟了!常時刀砍斧剁,莫能傷損,卻怎麼被這金光撞軟了皮肉?久以後定要貢膿,縱然好了,也是個破傷風。”一會家爆燥難禁,卻又自家計較道:“前去不得,後退不得,左行不得,右行不得,往上又撞不得,卻怎麼好?往下走他娘罷!”

好大聖,念個咒語,搖身一變,變做個穿山甲,又名鯪鯉鱗。真個是:四隻鐵爪,鑽山碎石如撾粉;滿身鱗甲,破嶺穿岩似切蔥。兩眼光明,好便似雙星幌亮;一嘴尖利,勝強如鋼鑽金錐。藥中有性穿山甲,俗語呼為鯪鯉鱗。你看他硬著頭,往地下一鑽,就鑽了有二十餘裏,方才出頭。原來那金光隻罩得十餘裏。出來現了本相,力軟筋麻,渾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淚,忽失聲叫道:“師父啊!當年秉教出山中,共往西來苦用工。大海洪波無恐懼,陽溝之內卻遭風!”

美猴王正當悲切,忽聽得山背後有人啼哭,即欠身揩了眼淚,回頭觀看。但見一個婦人,身穿重孝,左手托一盞涼漿水飯,右手執幾張燒紙黃錢,從那廂一步一聲哭著走來。行者點頭嗟歎道:“正是流淚眼逢流淚眼,斷腸人遇斷腸人!這一個婦人,不知所哭何事,待我問他一問。”那婦人不一時走上路來,迎著行者。行者躬身問道:“女菩薩,你哭的是甚人?”婦人噙淚道:“我丈夫因與黃花觀觀主買竹竿爭講,被他將毒藥茶藥死,我將這陌紙錢燒化,以報夫婦之情。”行者聽言,眼中淚下。那婦女見了作怒道:“你甚無知!我為丈夫煩惱生悲,你怎麼淚眼愁眉,欺心戲我?”行者躬身道:“女菩薩息怒,我本是東土大唐欽差禦弟唐三藏大徒弟孫悟空行者。因往西天,行過黃花觀歇馬。那觀中道士,不知是個甚麼妖精,他與七個蜘蛛精,結為兄妹。蜘蛛精在盤絲洞要害我師父,是我與師弟八戒、沙僧救解得脫。那蜘蛛精走到他這裏,背了是非,說我等有欺騙之意。道士將毒藥茶藥倒我師父師弟共三人,連馬四口,陷在他觀裏。

惟我不曾吃他茶,將茶鍾摜碎,他就與我相打。正嚷時,那七個蜘蛛精跑出來吐放絲繩,將我捆住,是我使法力走脫。問及土地,說他本相,我卻又使分身法攪絕絲繩,拖出妖來,一頓棒打死。這道士即與他報仇,舉寶劍與我相鬥。鬥經六十回合,他敗了陣,隨脫了衣裳,兩脅下放出千隻眼,有萬道金光,把我罩定。所以進退兩難,才變做一個鯪鯉鱗,從地下鑽出來。正自悲切,忽聽得你哭,故此相問。因見你為丈夫,有此紙錢報答,我師父喪身,更無一物相酬,所以自怨生悲,豈敢相戲!”那婦女放下水飯紙錢,對行者陪禮道:“莫怪,莫怪,我不知你是被難者。才據你說將起來,你不認得那道士。他本是個百眼魔君,又喚做多目怪。你既然有此變化,脫得金光,戰得許久,必定有大神通,卻隻是還近不得那廝。我教你去請一位聖賢,他能破得金光,降得道士。”行者聞言,連忙唱喏道:“女菩薩知此來曆,煩為指教指教。果是那位聖賢,我去請求,救我師父之難,就報你丈夫之仇。”婦人道:“我就說出來,你去請他,降了道士,隻可報仇而已,恐不能救你師父。”行者道:“怎不能救?”婦人道:“那廝毒藥最狠:藥倒人,三日之間,骨髓俱爛。你此往回恐遲了,故不能救。”行者道:“我會走路;憑他多遠,千裏隻消半日。”女子道:“你既會走路,聽我說:此處到那裏有千裏之遙。那廂有一座山,名喚紫雲山,山中有個千花洞。洞裏有位聖賢,喚做毗藍婆。他能降得此怪。”行者道:“那山坐落何方?

卻從何方去?”女子用手指定道:“那直南上便是。”行者回頭看時,那女子早不見了。行者慌忙禮拜道:“是那位菩薩?我弟子鑽昏了,不能相識,千乞留名,好謝!”隻見那半空中叫道:“大聖,是我。”行者急抬頭看處,原是黎山老姆,趕至空中謝道:

“老姆從何來指教我也?”老姆道:“我才自龍華會上回來,見你師父有難,假做孝婦,借夫喪之名,免他一死。你快去請他,但不可說出是我指教,那聖賢有些多怪人。”

行者謝了,辭別,把筋鬥雲一縱,隨到紫雲山上,按定雲頭,就見那千花洞。那洞外:青鬆遮勝境,翠柏繞仙居。綠柳盈山道,奇花滿澗渠。香蘭圍石屋,芳草映岩。流水連溪碧,雲封古樹虛。野禽聲聒聒,幽鹿步徐徐。修竹枝枝秀,紅梅葉葉舒。寒鴉棲古樹,春鳥嗓高樗。夏麥盈田廣,秋禾遍地餘。四時無葉落,八節有花如。每生瑞靄連霄漢,常放祥雲接太虛。這大聖喜喜歡歡走將進去,一程一節,看不盡天邊的景致。直入裏麵,更沒個人兒,見靜靜悄悄的,雞犬之聲也無,心中暗道:

“這聖賢想是不在家了。”又進數裏看時,見一個女道姑坐在榻上。你看他怎生模樣:頭戴五花納錦帽,身穿一領織金袍。腳踏雲尖鳳頭履,腰係攢絲雙穗絛。麵似秋容霜後老,聲如春燕社前嬌。腹中久諳三乘法,心上常修四諦饒。悟出空空真正果,煉成了了自逍遙。正是千花洞裏佛,毗藍菩薩姓名高。行者止不住腳,近前叫道:“毗藍婆菩薩,問訊了。”那菩薩即下榻,合掌回禮道:“大聖,失迎了,你從那裏來的?”行者道:“你怎麼就認得我是大聖?”毗藍婆道:“你當年大鬧天宮時,普地裏傳了你的形象,誰人不知,那個不識?”行者道:“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象我如今皈正佛門,你就不曉的了!”毗藍道:“幾時皈正?恭喜!恭喜!”行者道:“近能脫命,保師父唐僧上西天取經,師父遇黃花觀道士,將毒藥茶藥倒。我與那廝賭鬥,他就放金光罩住我,是我使神通走脫了。聞菩薩能滅他的金光,特來拜請。”菩薩道:“是誰與你說的?我自赴了盂蘭會,到今三百餘年,不曾出門。我隱姓埋名,更無一人知得,你卻怎麼得知?”

行者道:“我是個地裏鬼,不管那裏,自家都會訪著。”毗藍道:

“也罷也罷,我本當不去,奈蒙大聖下臨,不可滅了求經之善,我和你去來。”行者稱謝了,道:“我忒無知,擅自催促,但不知曾帶甚麼兵器。”菩薩道:“我有個繡花針兒,能破那廝。”行者忍不住道:“老姆誤了我,早知是繡花針,不須勞你,就問老孫要一擔也是有的。”毗藍道:“你那繡花針,無非是鋼鐵金針,用不得。我這寶貝,非鋼,非鐵,非金,乃我小兒日眼裏煉成的。”

行者道:“令郎是誰?”毗藍道:“小兒乃昴日星官。”行者驚駭不已。早望見金光豔豔,即回向毗藍道:“金光處便是黃花觀也。”

毗藍隨於衣領裏取出一個繡花針,似眉毛粗細,有五六分長短,拈在手,望空拋去。少時間,響一聲,破了金光。行者喜道:

“菩薩,妙哉妙哉!尋針尋針!”毗藍托在手掌內道:“這不是?”

行者卻同按下雲頭,走入觀裏,隻見那道士合了眼,不能舉步。

行者罵道:“你這潑怪裝瞎子哩!”耳朵裏取出棒來就打。毗藍扯住道:“大聖莫打,且看你師父去。”行者徑至後麵客位裏看時,他三人都睡在地上吐痰吐沫哩。行者垂淚道:“卻怎麼好!

卻怎麼好”!毗藍道:“大聖休悲,也是我今日出門一場,索性積個陰德,我這裏有解毒丹,送你三丸。”行者轉身拜求。那菩薩袖中取出一個破紙包兒,內將三粒紅丸子遞與行者,教放入口裏。行者把藥扳開他們牙關,每人-了一丸。須臾,藥味入腹,便就一齊嘔噦,遂吐出毒味,得了性命。那八戒先爬起道:“悶殺我也!”三藏沙僧俱醒了道:“好暈也!”行者道:“你們那茶裏中了毒了,虧這毗藍菩薩搭救,快都來拜謝。”三藏欠身整衣謝了。八戒道:“師兄,那道士在那裏?等我問他一問,為何這般害我!”行者把蜘蛛精上項事說了一遍,八戒發狠道:“這廝既與蜘蛛為姊妹,定是妖精!”行者指道:“他在那殿外立定裝瞎子哩。”八戒拿鈀就築,又被毗藍止住道:“天蓬息怒,大聖知我洞裏無人,待我收他去看守門戶也。”行者道:“感蒙大德,豈不奉承!但隻是教他現本象,我們看看。”毗藍道:“容易。”即上前用手一指,那道士撲的倒在塵埃,現了原身,乃是一條七尺長短的大蜈蚣精。毗藍使小指頭挑起,駕祥雲徑轉千花洞去。八戒打仰道:“這媽媽兒卻也利害,怎麼就降這般惡物?”行者笑道:“我問他有甚兵器破他金光,他道有個繡花針兒,是他兒子在日眼裏煉的。及問他令郎是誰,他道是昴日星官。我想昴日星是隻公雞,這老媽媽子必定是個母雞。雞最能降蜈蚣,所以能收伏也。”三藏聞言頂禮不盡,教:“徒弟們,收拾去罷。”那沙僧即在裏麵尋了些米糧,安排了些齋,俱飽餐一頓。牽馬挑擔,請師父出門。行者從他廚中放了一把火,把一座觀霎時燒得煨燼,卻拽步長行。正是,唐僧得命感毗藍,了性消除多目怪。畢竟向前去還有甚麼事體,且聽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西遊記》

《西遊記》正文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第九回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 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莊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鬆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那騙寶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第三十八回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第四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聖滅諸邪 第四十七回 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 第五十回 情亂性從因愛欲 神昏心動遇魔頭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蕩怪鬧龍宮 群聖除邪獲寶貝 第六十四回 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 第六十六回 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汙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 觀音現象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鑽透陰陽竅 魔王還歸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第七十九回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 第八十回 姹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第八十一回 鎮海寺心猿知怪 黑鬆林三眾尋師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陽 元神護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識得丹頭 姹女還歸本性 第八十四回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七回 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 第八十九回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第九十回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樂禦花園 一怪空懷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 第九十六回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護遭魔毒 聖顯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數完魔剗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第一百回 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