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經典首页 經典分类 切换频道
《僧寶傳》正文 作者:釋惠洪年代:宋朝285[上一章] [下一章] [朗讀]

卷八

圓通緣德禪師。

禪師名緣德、生杭州臨安黃氏。

年十七、師事東山老宿勤公、剃發受具。神觀靖深、中空外夷。

以精進為佛事。年二十四遊諸方。爛熳叢席。

至襄州清溪、謁進禪師。摟遲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國日。

德混跡南昌之上藍寺。楚國宋公齊丘、至於經堂。僧眾趨迎。

德閱經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顧答。

宋公問、上座看甚經。德舉示之。宋公異焉。

力請住舍利幽穀雙嶺諸刹。德無所事去留。所至頹然默坐而巳。

而學徒自成規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繩貫其褶處。

夜申其裙、以當被。後主聞其名、致至金陵。問佛法大意、留禁中。

又創寺以居之。昭惠後以其子宣城公薨。

施錢建寺、於廬山之陰。石耳峰之下。開基日、得金像觀世音於地中。

賜名圓通焉。本朝遣使、問罪江南後主、納土矣。

而胡則者據守九江不降。大將軍曹翰部曲、渡江入寺。

禪者驚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

翰怒嗬曰、長老不聞。殺人不貶眼將軍乎。德熟視曰。

汝安知有不懼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

而巳曰、禪者何為而散。德曰、擊鼓自集。翰遣裨校擊之、禪無至者。

翰曰、不至何也。德曰、公有殺心故爾。德自起擊之、禪者乃集。

翰再拜、問決勝之策。德曰、非禪者所知也。

太平興國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脫離世緣、乃在今日。

以衲衣並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門人累青石為塔。

曰他日塔作紅色。吾再至也、乃化。閱世八十、坐六十有叁夏。

諡曰道濟禪師。

南塔光湧禪師。

禪師名光湧、豫章豐城章氏子。母乳之夕、神光照庭。

廄馬皆驚、因以光湧名之。七歲誦詩禮、曉大義。

十叁學經論、輒能講解。開元寺有尊宿。

史忘其名、有異能解。見湧歎曰、法中俊人也。以維摩經旨決授之。

時仰山寂禪師、住南昌之石亭寺。湧父事之得度。

十九詣襄州、壽山寺載律師受滿分戒。北遊謁臨濟。

臨濟曰、汝師明眼。乃不事之、遠遊何為。湧因南歸、執勤累歲。

先是石亭見來參者。必問曰、來作麽。曰禮覲和尚。

又問還見和尚麽、曰見。又問和尚何似驢。

參者無能對、脫對亦不契。忽問湧、湧對曰。光湧見和尚、亦不似佛。

石亭曰、若不似佛、似什麽。

湧曰、若更有所似、與驢何別。石亭大驚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

吾以此語驗人。巳二十年、無決了者。噫子真利根、當自保任。

吾不能盡、子異日當自知耳。指以謂人曰。

此子肉佛、可以化人也。石亭歿、湧然第叁指、以報法。

又然第二指、以報親。偽唐天佑元年。南昌帥南平王鍾傳。

盡禮迎至府。使至不起。於是州牧縣尹至不起。

道俗頓集亦不起。乃共訴之曰。師不起、貽郡縣之咎。

於是不得巳從之。遂嗣石亭法席。學者歸之如雲。十四年秋還仰山。

偽唐升元二年夏、無疾而化。

閱世八十有九坐七十夏。

洞山守初禪師。

禪師名守初、出於傳氏。鳳翔良原人也。

兒時、聞鍾梵聲。輒不食危坐終日。母呂試之、不亦不索。

年十六跪白求出家、呂許之。依渭州崆峒沙門誌諗剃發。

詣涇州舍利、律師淨圓受具足戒。始遊律肆、執卷坐睡。

棄去曆鹹秦。自襄漢南、至長沙坐夏。

夏休詣雲門偃禪師。偃問近離何處。對曰查渡。又問夏在何處。

對曰湖南報慈。又問幾時離。對曰八月二十五。

偃曰、放汝叁頓棒。初罔然良久。又申問曰、適來祗對、不見有過。

乃蒙賜棒、實所不曉。偃嗬曰、飯袋子。

江西湖南、便爾商略。初默悟其旨曰。他日正當、於無人煙處。

不畜粒米、飯十方僧。即日辭去、北抵襄漢偽漢。乾佑元年。

眾請住洞山、禪其律居。謂學者曰、語中有語、名為死句。

語中無語、名為活句。諸方隻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到此實難得人。

但愛不動一塵、不撥一境、見事便道。若此輩東西南北、不知其數。要得脫略窠。

臼活人眼目。不道都無、但可言少。皆坐不達根原。

落在陰界、妄以為安下。知陷在死水、弄無尾胡孫。

臘月叁十日。鼓巳打破、胡孫走卻。手腳忙亂、悔無所及。

若是衲僧、凍殺殺。終不著渠鶻臭布衫。

本朝大平興國六年。尚書石公襄帥趙公。交章奏初有道行。

化於此邦、補助聖化。有旨賜徽號、紫伽梨、旌異之。

住山四十年、道天下。淳化元年秋七月。

無疾跏趺而化。閱世八十有一、坐六十有五夏。

南安嚴尊者。

禪師諱自嚴、生鄭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棄家。

依建興臥像寺沙門契緣為童子。

十七為大僧、遊方至廬陵。謁西峰耆宿雲豁。

豁者清涼智明禪師高弟、雲門嫡孫也。太宗皇帝、嚐詔至闕。館於北禦園舍中。

習定久之、懇之還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

辭去渡懷仁。江有蛟、每為行人害。公為說偈誡之、而蛟輒去。

過黃楊峽。渴欲飲、會溪涸。公以杖之、而水得。

父老來聚觀、合爪以為神。公、去武平南黃石、多蛇虎。

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遠聞之大驚、爭敬事之。

民以雨男女禱者。隨其欲應念而獲。

家其像、飲食必祭。鄰寺僧死。公不知法當告官、便自焚之。

吏追捕坐庭中。問狀不答、索紙作偈曰。

雲外野僧死、雲夜野僧燒。二法無差互、菩提路不遙。

而字畫險勁、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為、狂且慢巳。去僧伽、曝日中。

既得釋、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

公恨所說法、聽者疑信半。因不語者六年。寺當輸布、而民歲代輸之。

公不忍折、簡置布束中祈免。

吏張曄歐陽程者、相顧怒甚。追至問狀不答、以為妖。火所著帽明鮮。

又索紙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

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時亦語。去遊南康盤古山。

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經始。讖曰、卻後當有白衣菩薩、來興此山。

公住叁年、而成叢林。乃還南安。江南眠槎、為行舟礙。

公舟過焉、摩挲之曰。去去莫與人為害槎。一夕蕩除之。

有僧自惠州來。曰河源有巨舟著沙。萬牛挽不可動。

願得以載、建塔於南海。為眾生福田。

公曰此陰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陰府船王移。

莫立沙中久、納福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為動。

萬眾呼、至五羊。有巨商、從借以載。僧許之、方解。

俄風作、失舟所在。有沙彌無多聞性。而事公謹願。

公憐之、作偈、使誦、久當聰明。偈曰、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

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於是世間章句、吾伊上口。

公示人多以偈。然題贈以之中四字於其後。

莫有識其旨者、異跡甚著。所屬狀以聞詔佳之。

宰相王欽若。大參趙安仁巳下、皆獻詩。

公未嚐視、置承塵上而巳。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

集眾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右臥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諡曰定光圓應禪師。

讚曰、圓通誚曹將軍、而不屈。問軍旅事而不答。

此其識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請。
及聞移禍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學者囿於法愛。

故初公語分生死、所以發其機。至於定應、則全提大用。

於其化時曰。吾此日生、於化時而曰生。最後之訓也。

臨禍福死生之際。能如彼四老人。

則正宗巳墜之綱、尚可理也。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