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經典首页 經典分类 切换频道
《水經注》正文 作者:酈道元年代:北魏522[上一章] [下一章] [朗讀]

卷二十三

陰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渠,陰溝首受大河於卷縣,故瀆東南徑卷縣故城南,又東徑蒙城北。《史記》秦莊襄王元年,蒙騖擊取成皋、滎陽,初置三川郡,疑即騖所築也,幹事未洋。故瀆東分為二,世謂之陰溝水。京相璠以為出河之濟,又非所究。俱東絕濟隧,右瀆東南徑陽武城北,東南絕長城,徑安亭北,又東北會左瀆。左瀆又東絕長城,徑垣雍城南。昔晉文公戰勝於楚,周襄王勞之於此。故《春秋》書甲午,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呂氏春秋》曰,尊天子於衡雍者也。《郡國誌》曰:卷縣有垣雍城,即《史記》所記韓獻秦垣雍是也。又東徑開光亭南,又東徑清陽亭南,又東合右瀆,又東南徑封丘縣,絕濟瀆,東南至大梁,合蒗渠。梁溝既開,蒗渠故讀實兼陰溝,浚儀之稱,故雲出陽武矣。東南徑大梁城北,左屈與梁溝合,俱東南流,同受鴻溝沙水之目。其川流之會,左瀆東導者,即水也。蓋津源之變名矣。故《經》雲:陰溝出蒗渠也。
陰溝水源出河南郡陽武縣的蒗渠,

東南至沛為水。
陰溝水的上口在卷縣由大河給水,老渠道往東南流經卷縣老城南麵,又往東流經蒙城北麵。據《史記》載,秦莊襄王元年(前249)蒙鶩攻占成皋、榮陽,首先設置了三川郡。蒙城大概就是蒙鶩修築的,但不大清楚。老渠道往東流,分為兩條,俗稱陰溝水。

陰溝始亂蒗,終別於沙,而水出焉。水受沙水於扶溝縣。許慎又曰:水首受淮陽扶溝縣蒗渠,不得至沛,方為水也。《爾雅》曰:為洵。郭景純曰:大水泆為小水也。呂忱曰:洵,水也。水徑大扶城西。城之東北,悉諸袁舊墓,碑字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大守騰、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餘殆不可尋。水又東南徑陽夏縣西,又東徑邈城北。城實中而西有隙郭。水又東徑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鄉也。《春秋》宣公二年,宋華元與鄭公子歸生戰於大棘,獲華元。《左傳》曰:華元殺羊食士,不及其禦,將戰,羊斟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遂禦人鄭,故見獲焉。後其地為楚莊所並。故圈稱曰:大棘,楚地,有楚太子建之墳,及伍員釣台,池沼具存。水又東徑安平縣故城北。《陳留風俗傳》曰:大棘鄉,故安平縣也。士人敦惷,易以統禦。水又東徑鹿邑城北,世謂之虎鄉城,非也。《春秋》之鳴鹿矣。杜預曰:陳國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城南十裏,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水之北,有《漢溫令許續碑》。續字嗣公,陳國人也,舉賢良,拜議郎,遷溫令。延熹中立。水又東徑武平縣故城北。城之西南七裏許,有《漢尚書令虞詡碑》。碑題雲:《虞君之碑》,諱詡,字定安,虞仲之後。為朝歌令,武都大守。文字多缺,不複可尋。按範曄《漢書》: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祖為縣獄吏,治存寬恕,嚐曰子公為裏門,子為丞相,吾雖不及於公,子孫不必不為九卿,故字詡曰升卿,定安蓋其幼字也。魏武王初封於此,終以武平華夏矣。水又東徑廣鄉城北。圈稱曰:襄邑有蛇丘亭,故廣鄉矣,改曰廣世。後漢順帝陽嘉四年,封侍中摯填為侯國、即廣鄉也。水又東徑苦縣西南,分為二水。枝流東北注於賴城人穀,謂死也。水又東南屈,徑苦縣故城南。《郡國誌》曰:《春秋》之相也。王莽更名之曰賴陵矣。城之四門,列築馳道,東起賴鄉,南自南門,越水直指故台,西麵南門,列道徑趣廣鄉道西門馳道。西屆武平北門馳道,暨於北台。水又東北屈,至賴鄉西,穀水注之。穀水首受渙水於襄邑縣東,東徑承匡城東。《春秋經》書:夏,叔仲彭生會晉郤缺於承匡。《左傳》曰:謀諸侯之從楚者。京相璠曰:今陳留襄邑西三十裏,有故承匡城。穀水又東南,徑已吾縣故城西。《陳留風俗傳》曰:縣故宋也,雜以陳、楚之地,故梁國寧陵縣之徙種龍鄉也。以成哀之世,戶至八九千,冠帶之徒,求置縣矣。永元十一年,陳王削地,以大棘鄉、直陽鄉,十二年,自鄢隸之,命以嘉名曰已吾,猶有陳、楚之俗焉。穀水又東徑柘縣故城東。《地理誌》淮陽之屬縣也。城內有柘令許君《清德頌》,石碎字紊,惟此文見碑。城西南裏許,有《漢陽台令許叔種碑》,光和中立;又有《漢故樂成陵令太尉掾許嬰碑》,嬰字虞卿,司隸校尉之子,建寧元年立;餘碑文字,碎滅不複可觀,當似司隸諸碑也。穀水又東徑苦縣故城中,水泛則四局隍塹,耗則孤律獨逝。穀水又東徑賴鄉城南。其城實中,東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穀水北,其城又謂之穀陽台,非也。穀水自此東人水。水又北徑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頓。石闕南側,魏文帝黃初三年,經譙所勒;闕北東側,有孔於廟,廟前有一碑,西麵,是陳相魯國孔疇建和三年立;北則老君廟,廟東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水之側,又有李母廟。廟在老子廟北,廟前有李母塚。塚東有碑,是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雲:老子生於曲、間。水又屈東,徑相縣故城南。其城卑小實中。邊韶《老子碑》文雲:老子,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存,在賴鄉之東。水處其陽,疑即此城也。自是無郭以應之。水又東,徑譙縣故城北。《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成得臣帥師伐陳,遂取譙,城頓而還是也。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譙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北徑譙城西,而北注。水四周城側,械南有曹嵩塚,塚北有碑,碑北有廟堂,餘基尚存,柱礎仍在。廟北有二石闕雙峙,高一丈六尺,榱櫨及柱,皆雕鏤雲矩,上罦罳已碎。闕北有圭碑,題雲,《漢故中常侍長樂大仆特進費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陰又刊詔策,二碑文同。夾碑東西,列對兩石馬,高八尺五寸,石作粗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馬也。有騰兄塚。塚東有碑,題雲:《漢故穎川太守曹君之碑》,延熹九年卒,而不刊樹碑歲月;墳北有其元子熾塚,塚東有碑,題雲,《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曆太中大夫、司馬、長史、侍中,遷長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熾弟胤家,家東有碑,題雲:《漢謁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城東有曹太祖舊宅所在,負郭對廛,側隍臨水。《魏書》曰:太祖作議郎,告疾歸鄉裏,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射獵,以自娛樂。文帝以漢中平四年生於此,上有青雲如車蓋,終日乃解,即是處也。後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壇前樹碑,碑題雲:《大饗之碑》。碑之東北,水南,有譙定王司馬士會塚。塚前有碑,晉永嘉三年立。碑南二百許步,有兩石柱。高丈餘,半下為柬竹交文,作製極工。石榜雲:晉故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揚州、江州諸軍事、安東大將軍、譙定王河內溫司馬公墓之神道。水又東徑朱龜墓北,東南流。塚甫枕道有碑,碑題雲,《漢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龜字伯靈,光和六年卒官,故吏別駕從事史右北平,無終年化中平二年造。碑陰刊故吏姓名,悉薊、涿及上穀、北平等人。水東南徑層丘北,丘阜獨秀,巍然介立,故壁壘所在也。水又東南,徑城父縣故城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於思善縣,世謂之章水,故有章頭之名也。東北流徑城父縣故城西,側城東北流,人於。水又東徑下城父北。《郡國誌》曰:山桑縣有下城父聚者也。水又屈徑其聚東郎山西,又東南屈,徑郎山南。山東有垂惠聚,世謂之禮城。袁山鬆《郡國誌》曰:山桑縣有垂惠聚,即此城也。水又東南徑陽城北。臨側水,魏大和中,為州治,以蓋表為刺史,後罷州立郡,衿帶遏戍。水又東南徑龍亢縣故城南,漢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為侯國。故語曰:沛國龍亢至山桑者也。水又屈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夾岸積石,高二丈,水曆其間。又東南流,徑荊山北,而東流注也。
京相潘認為是從河水分出的濟水,也沒有細究。這兩條支渠都向東穿過濟隧,右渠往東南流經陽武城北麵,往東南穿過長城,流經安亭北麵,又往東北流,與左渠彙合。左渠又東流,穿過長城,流經垣雍城南麵,從前晉文公戰勝楚國,周襄王在這裏慰勞晉軍。所以《春秋》記載:甲午年晉文公到了衡雍,在踐土修建了王宮。《呂氏春秋》說:在衡雍尊奉周天子。《郡國誌》說:卷縣有座垣雍城,就是《史記》裏所說韓國獻給秦國的那座垣雍城。左渠又往東流經開光亭南麵,又往東流經清陽亭南麵,又東流與右渠彙合。陰溝水又往東南流經封丘縣,橫穿過濟讀,往東南流,到大梁與菠藹渠彙合。梁溝開鑿後,菠藹渠老渠道實際上兼有陰溝和浚儀水兩個名稱,因此,《水經》說陰溝水發源於陽武縣。陰溝水往東南流經大梁城北麵,向左拐彎與梁溝彙合。兩條水都往東南流,也都有鴻溝和沙水的名稱。那條往東流相彙合的左渠就是飯水,這是這條支流源頭部分的異名。因此《水經》說陰溝水源出菠藹渠。

又東南至下邳淮陵縣,入於淮。
往東南流,到沛縣分出褪水,

水又東,左合北肥水。北肥水出山柔縣西北澤藪,東南流,左右翼佩,數源異出同歸,蓋微脈涓注耳。東南流,徑山桑邑南,俗謂之北平城。昔文欽之封山桑侯,疑食邑於此。城東南有一碑,碑文悉破無驗,惟碑背放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義士門生沛國蕭劉定興立。北肥水又東徑山桑縣故城南,俗謂之都亭,非也。今城內東側,猶有山亭桀立,陵阜高峻,非洪台所擬。《十三州誌》所謂山生於邑,其亭有桑,因以氏縣者也。郭城東有《文穆塚碑》,三世二千石,穆郡戶曹史,征試博士、太常丞,以明氣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將,遷九江、彭城、陳留三郡,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呂虔等立。北肥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瑕陂。陂水又東南徑瑕城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師還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北肥水又東南徑向縣故城南。《地理誌》曰:故向國也。《世本》曰:許、州、向、申,薑姓也,炎帝後。京相璠曰:向,沛國縣,今並屬譙國龍亢也。杜預曰:龍亢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為侯國,即此城也。俗謂之圓城,非。又東南徑義成南,世謂之褚城,非。又東入於,水又東注淮,《經》言下邱淮陵人淮,誤矣。
陰溝水先流入菠藹渠,最後又從沙水分出,成為濄水。濄水在扶溝縣承接沙水。許慎又說:濄水上流接納了淮陽扶溝縣的菠藹渠,不可能到沛縣才成為褪水的。《爾雅》說:濄水就是詢水。郭景純說:這是大水溢出而形成的支流。呂忱說:詢水,就是濄水。褪水流經大扶城西麵,此城的東北邊,全是袁氏的舊墓,不少墓室都塌陷了,墓碑傾倒了,石羊石虎也破碎斷折了,隻有司徒袁謗、蜀郡太守袁騰、博平縣令袁光的墓碑還在。除此之外,就都不知是誰的墓了。褪水又往東南流經陽夏縣西麵,又往東流經逮城北麵,城牆十分堅實,西頭有城郭。褪水又往東流經大棘城南麵,這是過去都縣的大棘鄉。《春秋》:宣公二年(前607),宋國華元與鄭國公子歸生在大棘會戰,華元被俘。《左傳》說:華元在出陣前殺羊慰勞將士,但沒有把羊肉分給他的駕車人。將要開戰時,駕車人羊斟說:過去的羊肉由您支配,今天的事情要由我支配了。就駕車闖入鄭軍陣中,所以華元被俘。後來這一帶被楚莊王所兼井廠因而圈稱說:大棘是楚國地方,有楚太子建的墳墓及伍員的釣台、池塘,如今都還在。褪水又往東流經安平縣老城北麵。《陳留風俗傳》說:大棘鄉就是從前的安平縣,人民敦厚愚拙,容易統治。褪水又往東流經鹿邑城北麵,人們稱虎鄉城,是不對的,這就是《春秋》時的鳴鹿。杜預說:陳國武平西南有個鹿邑亭,就指這地方。城南十裏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298)立。濄水以北有漢溫令許續碑。許續字嗣公,陳國人,被推舉為賢良,授官議郎,以後調到溫縣當縣令。墓碑是延熹年間(158一167)所立。濄水又往東流經武平縣老城北麵,城西南麵約七裏有漢尚書令虞詡碑,碑上題字是:虞君之碑。虞君名詡,字定安,是虞仲的後代,當過朝歌令和武都太守。碑上文字殘缺很多,不能辨認了。按範嘩的《漢書》:虞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祖父在縣裏當獄吏,管理犯人較為寬厚。他曾說:於公當裏門的小吏,但他的兒子卻做皿相;我雖比不上於公,但子孫未必不當九卿,因此給虞詡取字叫升卿。定安是他的小名。魏武王最初被封在這裏,最後,又以武平、華夏作為他的封地。濄水又往東流經廣鄉城北麵。圈稱說:襄邑有個蛇丘亭,就是過去的廣鄉,後來改稱廣世。後漢順帝陽嘉四年(135),將這地方封給侍中摯填,立為侯國,就是廣鄉。濄水又往東流經苦縣西南,分為兩條水,支流向東北流,在賴城流入山穀,稱為死褪。濄水又向東南拐彎,流經苦縣老城南麵。《郡國誌》說:這裏就是春秋時的相,王莽改名為賴陵。苦縣老城四麵的城門,修築了幾條寬闊的馳道,東麵從賴鄉開始;南麵從南門穿過泄水,直通故台,故台西麵朝向南門。另一條大道直通向廣鄉道西門的馳道。西邊通到武平北門的馳道,直達北台。褪水又向東北拐彎,流到賴鄉西麵,穀水注入。穀水的上口承接襄邑縣東麵的渙水,向東流經承匡城東麵。《春秋經》記載:夏天,叔、仲、彭生在承匡會見了晉國邵缺。《左傳》說:商量對付投靠楚國的諸侯。京相蟠說:今天,在陳留襄邑西麵三十裏有舊時的承匡城。穀水又往東南流經已吾縣老城西麵。《陳留風俗傳》說:匕吾縣從前屬於宋國,兼有陳、楚的部分土地,是過去梁國的寧陵縣種龍鄉。成帝、哀帝時這裏的居民發展到八九千戶,於是當地的士族、官吏要求設縣。永元十一年(99),陳王封地被削,十二年(100)自郡劃出大賴鄉、直陽鄉隸屬於該縣,取了個美名叫巳吾。這裏還有陳、楚兩地的舊習俗。穀水又往東流經拓縣老城東麵,'據《地理誌》,這是淮陽的屬縣。城內有拓縣縣令許君撰寫的《清德頌碑》,別的石碑都破碎了,碑文也已模糊不清,隻有此文的碑刻還看得出。城西南約一裏左右,有漢陽台令許叔種碑,是光和年間(178?184)所立;又有漢故樂成陵令太尉椽許嬰碑。許嬰,字虞卿,是司隸校尉的兒子。碑是建寧元年(168)所立。其餘的石碑,文字都剝蝕不清,無可辨認了,看來應當也是像司隸等差不多的碑。穀水又往東流經苦縣老城中,大泛濫時,就流遍四周的護城河;水小時,就隻有一水獨流了。穀水又往東流經賴鄉。城南麵。這座城非常堅實,東北隅有台,顯得較高。民間以為此台在穀水北麵,因此又稱此城為穀陽台,其實是不對的。穀水在這裏東流注入濄水。濄水又往北流經老子廟東麵,廟前有兩塊石碑,在南門外。漢桓帝派遣宦官管霸去祭祀老子,命陳國皿相邊韶撰寫碑文。碑的北麵有兩座很整齊的石網,石網南側,是魏文帝黃初三年(222)經過誰縣時刻的,石網北邊東側,有孔子廟,廟前有一塊石碑,石碑朝西,是陳國垂相魯國的孔疇在建和三年(149)所立。北麵就是老君廟,廟東的院子裏有九口井。又往北,在褪水的旁邊又有李母廟,在老子廟的北邊,廟前有李母墓,墓的東邊有塊石碑,是永興元年(153)誰縣令長沙王阜所立。碑文說:老子生在曲水、褪水之間。褪水又向東拐彎,流經相縣老城南麵,此城雖很小卻很堅固,邊韶撰的《老子碑》說:老子是楚國相縣人。相縣虛空荒涼,今天屬於苦縣,老城至今還在,在賴鄉的東邊,褪水流過城南。說的可能就是此城,但卻沒有城郭了。泄水又往東流經誰縣老城北麵。《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前638),楚國成得臣率領軍隊討伐陳國,結果攻取了誰,在頓築城,然後還師。王莽時叫延成亭,魏時設立了誰郡,是沈州的治所。沙水從南麵分支流出,往北流經誰城西麵,往北注入濄水。濄水四麵環繞城邊,城南有曹篙墓,墓北有一塊石碑,碑北有一座廟堂,今天在遺址上還能看到石柱和石礎。廟北有兩座石網,互相對峙,高一丈六尺,頂椽、鬥拱及立柱都雕刻著雲紋,上麵的圍屏已經破碎,石網北邊有一塊圭形碑,碑上題著:漢故中常侍長樂太仆特進費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160)立。碑的背麵又刻著詔書,兩麵碑文相同。石碑東西兩邊,相對立著兩匹石馬,高八尺五寸,石雕粗糙拙劣,比不上光武帝墓道上的石像石馬。附近有曹騰兄墓,墓東有石碑,題著:漢故穎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166)卒。而未刻立碑年月。墓北有他的長子曹熾的墓,墓東有石碑,題著: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曹君曆任大中大夫、司馬、長史、侍中等職,調任長水,三十九歲死,熹平六年(177)造。曹熾弟曹清的墓也在這裏。墓東有碑,題著:漢渴者曹君之墓,熹平六年(177)立。城東有曹太祖的故居,故居背靠城牆,麵對民房,旁邊是城壕,麵臨流水。《魏書》說:太祖當過議郎,後因病辭官還鄉,在城外建了房屋,春夏研讀詩書經傳,秋冬到郊外射獵娛樂。文帝於漢中平四年(187)出生在這裏,當時天上青雲像車蓋一樣籠罩著,到天晚才散去,指的就是此處。後來文帝在延康元年(220)駕臨誰縣,大擺筵席宴請鄉裏父老,並在故居設立祭壇,壇前立碑,碑題叫大饗之碑。碑的東北麵、泄水南麵,有誰定王司馬士會墓。墓前有塊石碑,是晉永嘉三年(309)所立,碑南約二百來步。有兩根石柱,高一丈多,下半部有成束的竹子互相交文的花紋,雕刻非常精致。石碑上寫著:晉朝前使者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揚州、江州諸軍事,安東大將軍,誰定王,河內郡溫縣司馬公墓之墓道。濄水又往東流經朱龜墓北麵,往東南流。墓南靠近道路,有塊石碑,碑一卜題茸:,漢故幽州刺一史朱君之碑。朱龜字伯靈,光和六牟(183)死於在任期間,舊屬別駕從事史、右北平無終縣年化,中平二年(185)造、碑的背麵刻著舊時屬吏的姓名,都是薊、琢及上穀、北平等地人。濄水往東南流經層丘北麵,丘崗特別秀美,巍然獨立,這是從前軍營所在的地方。濄水又往東南流經城父縣老城北麵,沙水的支流在這裏注入濄水。此水上流在思善縣承接沙水,世人稱為章水,因此有章頭的地名。章水往東北流經城父縣老城西麵,靠著城旁往東北流入濄水。泄水又往東流經下城父北麵。《郡國誌》說:山桑縣有個村子叫下城父聚。褪水又拐彎流經村東的郎山西麵,又往東南拐彎流經郎山南麵,山東有個垂惠聚,人們稱為禮城。袁山鬆《郡國誌》說:山桑縣有垂惠聚,指的就是此城。‘褪水又往東南流經褪陽城北麵,城瀕褪水,魏太和年間(477~噢99)是濄州的治所,派蓋表任刺史。後來廢州立郡,有濄水天險為屏護。濄水又往東南流經龍亢縣老城南麵,漢建武十三年(37),光武帝把這地方封給傅昌,立為侯國。所以俗語說:沛國龍亢到山桑。褪水又拐彎向南流出石橋,石橋已毀,崩塌下來的石塊堆積在兩岸,高達二丈,水從其間流過。又往東南流經荊山北,往東流去。

水出陰溝於浚儀縣北,陰溝即蒗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雲:丹、沁亂流,於武德絕河,南入滎陽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稱,河濟水斷,汳承旃然而東,自王賁灌大梁,水出縣南,而不徑其北,夏水洪泛,則是瀆津通,故渠即陰溝也。於大梁北又曰浚水矣。故圈稱著《陳留風俗傳》,曰浚水徑其北者也。又東,汳水出焉。故《經》雲:汳出陰溝於浚儀縣北也。汳水東徑倉垣城南,即浚儀縣之倉垣亭也。城臨汳水,陳留相畢邈治此。征東將軍荀晞之西也,逸走歸京,晞使司馬東萊王讚代據倉垣,斷留運漕。汳水又東徑陳留縣之鉼鄉亭北。《陳留風俗傳》所謂縣有鉼鄉亭,即斯亭也。汳水又徑小黃縣故城南。《神仙傳》稱:靈壽光,扶風人,死於江陵胡罔家,罔殯埋之。後百餘日。人有見光於此縣,寄書與罔。罔發視之,惟有履存。汳水又東徑鳴雁亭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衛侯伐鄭,至於嗚雁者也。杜預《釋地》雲:在雍丘縣西北。今俗人尚謂之為白雁亭。汳水又東徑雍丘縣故城北,徑陽樂城南。《西征記》曰:城在汳北一裏,周五裏,雍丘縣界。汳水又東,有故渠出焉,南通睢水,謂之董生決。或言,董氏作亂,引水南通睢水,故斯水受名焉。今無水。汳水又東,枝津出焉,俗名之為落架口。《西征記》曰:落架,水名也。《續述征記》曰:在董生決下二裏。汳水又徑外黃縣南,又東徑莠倉城北。《續述征記》曰:莠倉城去大遊墓二十裏。又東徑大齊城南。《陳留風俗傳》曰:外黃縣有大齊亭。又東徑科城北。《陳留風俗傳》曰:縣有科稟亭,是則科稟亭也。汳水又東徑小齊城南。汳水又南徑利望亭南。《風俗傳》曰:故成安也。《地理誌》:陳留,縣名。漢武帝以封韓延年為侯國。汳水又東,龍門故瀆出焉。瀆舊通睢水,故《西征記》曰:龍門,水名也。門北有土台,高三丈餘,上方數十步。汳水又東徑濟陽考城縣故城南,為菑獲渠。考城縣,周之采邑也,於春秋為戴國矣。《左傳》隱公十年秋,宋、衛、蔡伐戴是也。漢高帝十一年秋,封彭祖為侯國。《陳留風俗傳》曰:秦之穀縣也。後遭漢兵起,邑多災年,故改曰菑縣。王莽更名嘉穀。章帝東巡過縣,詔曰:陳留菑縣,其名不善。高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聞喜而顯獲嘉應亨吉元符,嘉皇靈之顧,賜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菑縣曰考城。是瀆蓋因縣以獲名矣,汳水又東徑寧陵縣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秋,會於沙隨,謀伐鄭也。杜預《釋地》曰:在梁國寧陵縣北沙陽亭。是也,世以為堂城,非也。汳水又東徑黃蒿塢北。《續途征記》曰:堂城至黃蒿二十裏。汳水又東徑斜城下。《續述征記》曰:黃蒿到斜城五裏。《陳留風俗傳》曰:考城縣有斜亭。汳水又東徑周塢側。《續述征記》曰:斜城東三裏。晉義熙中,劉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緣汳故溝。斬樹穿道七百餘裏,以開水路,停泊於此,故茲塢流稱矣。汳水又東徑葛城北,故葛伯之國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湯問曰:何為不祀?稱:無以供祠祭。遺葛伯,葛伯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犧牲。湯又遺之,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粢盛。湯使毫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又率民奪之,不授者則殺之。湯乃伐葛。葛於六國屬魏。魏安釐王以封公於無忌,號信陵君,其地葛鄉,即是城也,在寧陵縣西十裏。汳水又東徑神坑塢,又東徑夏侯長塢。《續述征記》曰:夏侯塢至周塢,各相距五裏。汳水又東徑梁國睢陽縣故城北,而東曆襄鄉塢南。《續述征記》曰:西去夏侯塢二十裏。東一裏即襄鄉浮圖也,汳水徑其南,漢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樹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獅子、天鹿,累磚作百達柱八所。荒蕪頹毀,雕落略盡矣。
又往東南流,到下鄭郡淮陵縣,注人淮水。

又東至梁郡蒙縣,為獲水,餘波南入睢陽城中。
濄水又東流,在左邊與北肥水彙合、北肥水發源於山桑縣西北的大澤,往東南流,左右兩邊引來了好幾條細流,這些水源來自不同的地方,但都彙聚於一水。北肥水往東南流經山桑邑南麵,俗稱北平城。從前文欽受封為山桑侯,食邑大概就在這裏。城東南有一塊石碑,碑文已經完全剝蝕得無法辨認了,隻有石碑背麵所刻的屬吏姓名還能看清:熹平元年(172)義士門生沛國蕭縣劉定興立。北肥水又往東流經山桑縣老城南麵,俗稱都亭,這是不對的。令天城內東側小山崗上還有一座亭子高高地矗立著,山崗很高峻,不是一般大台所熊相比。《十三州誌》說:城內有座山,山上的亭子旁有桑樹,因此取名山桑縣。外城東有文穆墓碑,大意說:文穆祖上三代都官至二千石。文穆初任郡戶曹史,召試為博士、太常承,因懂得氣象變化的規律,升任侍中、右中郎將,調任九江、彭城、陳留三郡太守,光和年間(178一184)亡故。屬吏琢郡太守彭城呂虔等人立碑。北肥水又往東流,積聚成破塘,叫做瑕破。塘水又往東南流經瑕城南麵。《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前575),楚軍回返到瑕,就指此城。所以京相潘說:瑕是楚國的地方。北肥水又往東南流經向縣老城南麵。《地理誌》說:向縣是從前的向國。《世本》說:許、州、向、申,都姓薑,是炎帝的後代。京相播說:向是沛國的一個縣,今天並入誰國龍亢縣了。杜預說:龍亢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37),將向城改封給富波侯王霸,立為侯國,就是此城。俗稱圓城,不對。北肥水又向東南流經義成南麵,人們稱褚城,也是不對的。北肥水又往東注入濄水,濄水又往東注入淮水。《水經》說濄水到下邪淮陵縣注入淮水,是搞錯了。

汳水又東徑貰城南。俗謂之薄城,非也。闞駰《十三州誌》以為貫城也,在蒙縣西北。《春秋》僖公二年,齊侯、朱公。江、黃盟於貫,杜預以為貫也。雲:貰、貫字相似。貫在齊,謂貫澤也,是矣,非此也。今於此地,更無他城在蒙西北,惟是邑耳。考文準地,貰邑明矣,非毫可知。汳水又東徑蒙縣故城北,俗謂之小蒙城也。《西征記》:城在汳水南十五六裏,即莊周之本色也,為蒙之漆園吏,郭景純所謂漆園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沒杜門幹此邑矣。汳水自縣南出,今無複有水,惟睢陽城南側,有小水南流,人於睢。城南二裏,有《漢太傅掾橋載墓碑》。載字元賓,梁國睢陽人也。睢陽公子,熹平五年立。城東百步,有石室,刊雲:漢鴻臚橋仁飼。城北五裏,有石虎、石柱而無碑誌,不知何時建也。汳水又東徑大蒙城北。自古不聞有二蒙,疑即蒙毫也,所謂景薄為北毫矣。椒舉雲:商湯有景毫之命者也。闞駰曰:湯都也。毫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裏屍鄉亭是也。皇甫謐以為考之事實,學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湯居毫,與葛為鄰,是即毫與葛比也。湯地七十裏,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陵去偃師八百裏,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毫,南毫在穀熟,北毫在蒙,非偃師也。古文《仲虺之浩》曰:葛伯仇餉,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是也。崔駰曰:湯塚在濟陰薄縣北。《皇覽》曰:薄城北郭東三裏,平地有湯塚。塚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部長卿按行水災,因行湯塚,在漢屬扶風,今征之回渠亭,有湯池征陌是也。然不經見,難得而詳。按《秦寧公本紀》雲:二年伐湯,三年與毫戰,毫王奔戎,遂滅湯。然則周桓王時,自有毫王號湯,為秦所滅,乃西戎之國,葬於征者也,非殷湯矣。劉向言殷湯無葬處為疑。杜預曰:梁國蒙縣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湯塚,其西有箕子塚,今城內有故塚方墳,疑即社元凱之所謂湯塚者也。而世謂之王子喬塚。塚側有碑,題雲:《仙人王子喬碑》。曰:王子喬者,蓋上世之真人,聞其仙不知興何代也。博問道家,或言穎川,或言產蒙,初建此城,則有斯丘,傳承先民,曰王氏墓。暨於永和之元年冬十二月,當臘之時夜,上有哭聲,其音甚哀。附居者王伯怪之,明則祭而察焉。時天鴻雪,下無人徑,有大鳥跡在祭祀處,左右鹹以為神。其後有人著大冠,絳單衣,杖竹,立塚前,呼采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予喬也,勿得取吾墳上樹也。忽然不見。時令泰山萬熹稽故老之言,感精瑞之應,乃造靈廟,以休厥神。於是好道之儔,自遠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以罩思以曆丹丘,知至德之宅兆,實真人之祖先。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犧牲致禮,祠濯之敬,肅如也。國相東萊王璋,字伯儀,以為神聖所興,必有銘表,乃與長史邊乾遂樹之玄石,紀頌遺烈。觀其碑文,意似非遠,既在徑見,不能不書存耳。
汳水從浚儀縣北邊陰溝流出,陰溝就是菠藹渠,有的說汳水接納了旗然水,又說丹水、沁水亂流,在武德橫穿河水,向南流入榮陽與汳水彙合,因此汳水又兼有丹水的名稱。後來,河水、濟水斷流,汳水就承接旗然水往東流。自從王責引水淹大梁城後,汳水就從縣南流出,而不經縣北。夏天洪水泛濫時,這條河就和老渠道相通,老渠道就是陰溝,在大梁北又叫浚水。因此圈稱著的《陳留風俗傳》說:浚水流經大梁北。又往東流,汳水就從這裏流出。所以《水經》說:汳水是從浚儀縣北麵的陰溝流出的。汳水往東流經倉垣城南麵,這就是浚儀縣的倉垣亭。此城麵臨汳水,陳留垂相畢邀的治所就在這裏。當時,征東將軍苟烯往西邊走,畢邀逃回京城,苟啼派司馬東萊王讚代為據守倉垣,並斷絕了陳留運糧的水路。扳水又往東流經陳留縣的餅鄉亭北麵。《陳留風俗傳》提到陳留縣有餅鄉亭,就是這個亭。汳水又流經小黃縣老城南,《神仙傳》說:靈壽光,扶風人,死於江陵胡周家,胡閣把他安葬了,過了一百多天,卻有人在小黃縣看見靈壽光,就寫信告訴胡周。胡閣掘開墳墓一看,隻留下一雙鞋子。汳水又往東流經鳴雁亭南麵。《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前575),衛侯討伐鄭國,到了鳴雁。杜預《釋地》說:鳴雁亭在雍丘縣西北,現在民間還稱作白雁亭。汳水又往東流經雍丘縣老城北麵,又流經陽樂城南麵。《西征記》說:陽樂城在汳水北麵一裏,城周長五裏,在雍丘縣邊界。汳水又東流,有一條老渠道從這裏分出,南通睢水,叫作董生決。有人說董氏作亂時,引扳水南流與睢水相通,水就因此得名。今天已無水了。汳水又東流,有支流分出,分水口俗名叫落架口。《西征記》說:落架是水名。《續述征記》說:在董生決下流二裏。汳水又流經外黃縣南麵,又往東流經秀倉城北麵。《續述征記》說:芳倉城離大遊墓二十裏。又往東流經大齊城南麵。《陳留風俗傳》說:外黃縣有個大齊亭。又往東流經科城北麵。《陳留風俗傳》說:縣裏有個科察亭,那麼這就是科察亭了。汳水又往東流經小齊城南麵。汳水又往南流經利望亭南麵。《風俗傳》說:這就是過去的成安。《地理誌》說,這是陳留的一個縣名,漢武帝把這地方封給韓延年,立為侯國。汳水又東流,龍門老河道在這裏流出,河道以前與睢水相通,因此《西征記》說:龍門,是水名。龍門北麵有個土台,高三丈餘,頂上麵積數十步見方。汳水又往東流經濟陽考城縣老城南麵,這一段叫曹獲渠。考城縣是周朝時的采邑,春秋時叫戴國。《左傳》:隱公十年(前713)秋,宋、衛、蔡三國討伐戴國,指的就是這裏。漢高帝十一年(前196)秋,將這地方封給彭祖,立為侯國。《陳留風俗傳》說:這是秦時的毀縣。後來漢兵起事,遭到戰禍,縣裏連年災荒,因而改名為蓄縣;王莽時又改名嘉毀。章帝東巡時經過此縣,下詔說:陳留蓄縣,縣名不好,高祖討厭柏人這縣名太惡劣,世宗(武帝)改聞喜、獲嘉的縣名,以紀念吉慶的喜事。為感激先皇英靈的眷顧,把榮耀歸於曆代武功顯赫的先皇,特此把蓄縣改為考城。這條渠道大概是因曹縣而得名的。汳水又往東流經寧陵縣沙陽亭北麵,這就是從前的沙隨國。《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前575)秋天,在沙隨會合,謀劃討伐鄭國。杜預《釋地》說:在梁國寧陵縣北麵有沙陽亭,民間稱為堂城,是不對的。汳水又往東流經黃篙塢北麵。《續述征記》說:堂城到黃篙二十裏。幾\扳水又往東流經斜城下。《續述征記》說:黃篙到斜城五裏。《陳留風俗傳》說:考城縣有科亭。汳水又往東流經周塢旁。《續述征記》說:周塢在斜城東邊三裏。晉朝義熙年間(405一418),劉裕派遣周超之從彭城沿著汳水老渠道,砍樹開路七百多裏,開通了水路,船隻停泊在這裏,因此這個船塢留下了周塢的名稱。汳水又往東流經葛城北麵,葛城是過去葛伯的封國。孟子說:葛伯不祭祀。湯問道:為什麼不祭祀?葛伯回答說:沒有供品可以祭祀。湯給葛伯送去供品,葛伯又不祭祀。湯又問他。葛伯回答說:沒有牛羊供祭。湯又送給他牛羊,葛伯還是不祭祀。湯又問他。葛伯答道:沒有穀物供蔡。湯就派了毫的民眾去為他耕種,讓老弱的人去送飯。葛伯又領了一批人去奪取飯食,不肯給他的人,就把他們殺掉。於是湯才出兵伐葛。葛在六國時屬於魏國。魏安鱉王把這地方封給公子無忌,號為信陵君,封地在葛鄉,就是這個葛城,位於寧陵縣西邊四十裏。汳水又往東流經神坑塢,又往東流經夏侯長塢。《續述征記》說:從夏侯塢到周塢,相距五裏。汳水又往東流經梁國唯陽縣舊城北麵,然後又往東流經襄鄉塢南麵。《續述征記》說:襄鄉塢西距夏侯塢二十裏;向東一裏就是襄鄉塔。汳水流經塔南,這座塔是漢朝熹平年間(172-178)某君所建。某君死後被葬在這裏,他的弟弟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功德。墓道前有獅子、夭鹿,用磚砌築了百達柱八處,現在大多荒廢頹敗,崩塌毀壞得差不多了。

獲水出汳水於梁郡蒙縣北,《漢書。地理誌》曰:獲水首受甾獲渠,亦兼丹水之稱也。《竹書紀年》曰:未殺其大夫皇瑗於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蓋汳水之變名也。獲水自蒙東出,水南有《漢故繹幕令匡碑》。匡字公輔,魯府君之少子也。碑字碎落,不可尋識,竟不知所立歲月也。獲水又東徑長樂固北,己氏縣南,東南流徑於蒙澤。《十三州誌》曰:蒙澤在縣東。《春秋》慶公十二年,宋萬與公爭博,殺閔公於斯澤矣。獲水又東,徑虞縣故城北,古虞國也。昔夏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者也,王莽之陳定亭也。城東有《漢司徒盛允墓碑》。允字伯世,梁國虞人也。其先奭氏,至漢中葉,避孝元皇帝諱,改姓曰盛。世濟其美,以迄於公。察孝廉,除郎,累遷司空、司徒,延熹中立。墓中有石廟,廟字傾頹,基構可尋。獲水又東南徑空桐澤北。澤在虞城東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宋景公遊於空澤,辛已,卒於連中。大尹左師興空澤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宮者矣。獲水又東徑龍譙固,又東合黃水口,水上承黃陂,下注獲水。獲水又東入櫟林,世渭之九裏柞。獲水又東南徑下邑縣故城北。楚考烈王滅魯,頃公亡,遷下邑。又楚、漢彭城之戰,呂後兄澤,軍於下邑。高祖敗,還從澤軍。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下之師,陸機所謂即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治矣。獲水又東徑碭縣故城北。應劭曰:縣有碭山,山在東,出文石,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也,玉莽之節碭縣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塚斬山作郭,穿石為藏,行一裏,到藏中,有數尺水,水有大鯉魚,黎民謂藏有神,不敢犯神。凡到藏皆潔齋而進,不齋者至藏,輒有獸噬其足,獸難得見,見者雲似狗,所未詳也。山上有梁孝王祠。獲水又東,穀水注之,上承碭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諸陂散流,為零水、滾水、清水也,積而成潭,謂之碭水。趙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術,浮遊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入碭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曰:皆潔齋待於水旁,設屋祠,果乘赤鯉魚出,人坐祠中,碭中有可萬人觀之,留月餘,複人水也。陂水東注,謂之穀水,東徑安山北,即碭北山也。山有陳勝墓,秦亂,首兵伐秦,弗終厥謀死,葬於碭,諡曰隱王也。穀水又東北注於獲水。獲水又東曆藍田鄉郭,又東徑梁國抒秋縣故城南,王莽之予秋也。獲水又東曆洪溝,東注,南北各一溝,溝首對獲,世謂之鴻溝,非也。《春秋》昭公八年,秋,蒐於紅。杜預曰:沛國蕭縣西有紅亭,即《地理誌》之縣也。景帝三年,封楚元王子富為侯國,王莽之所謂貢矣。蓋溝名音同,非楚漢所分也。又東過蕭縣南,睢水北流注之。
又往東流,到梁郡蒙縣分出獲水,主流往南流人唯陽城中。汳水又往東流經貫城南麵,此城俗稱薄城,是不對的。闡姻.《十三州誌》說是貫城,位於蒙縣西北。《春秋》:禧公二年(前658),齊侯、采公、江、黃在貫會盟。杜預卻說是貫,他說:貫溪兩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貫在齊,指的是貫澤,他說得很對,所以不是指這裏。現在,這一帶沒有別的城,在蒙西北,隻有這座城。考查文獻,與實地核對,這裏指的是貫邑已經十分清楚,可見不是指毫城了。汳水義往東流經蒙縣老城北麵,俗稱小蒙城。按《西征記》:城在汳水南十五六裏,就是莊周的家鄉,他曾當過蒙的漆園吏。郭景純所說的漆園有個高傲的小吏就指他。他為悼念惠施之死,在此城閉門不出。汳水從縣南流出來,今天已沒有水了。隻有唯陽城南邊有一條小水流,往南流入睢水。城南二裏有漢太傅椽橋載墓碑,橋載字元賓,梁國唯陽人,唯陽公子於熹平五年(工76)立。城東百步有石室,門口刻著幾個大字:漢鴻護橋仁祠‘城北五裏有石虎、石柱,卻沒有石碑,不知是什麼時候建的。扳水又往東流經大蒙城北麵,自古以來,從未聽說過有兩個蒙城,這裏也許就是蒙毫了,而所謂景薄則是北毫。椒舉說:商湯曾在景毫發布詔令。闡馳說:景毫是商的都城。毫原本是帝譽的.故都,在《禹貢》所載豫州境內的河水與洛水之間,翰是今天河南?堰師城西二十裏的屍鄉亭。皇甫謐以為考證起史實來,學者都常常弄錯,例如孟子說,湯住在毫,與葛相鄰,那麼毫與葛就是近鄰了。湯的領地七十裏,葛的爵位又不過是伯,封地有限,而寧陵與堰師相距卻遠達八百裏,不可能讓兒童送飯、青壯年替他們耕田的。現在梁國有兩個叫毫的地方,南毫在毀熟,北毫在蒙,而不是堰師。古文《仲迪之浩》說:因為葛伯殺人奪取飯食,於是征伐就從葛開始。這是孟子的說法。崔稠說:湯墓在濟陰薄縣北麵。《皇覽》說;薄城城北以東三裏,平地上有湯墓,墓呈方形,每邊各長十步,高七尺,墓頂平。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大司空史部長卿巡視水災,也去視察了湯墓。漢朝時屬於扶風;現在征縣回渠亭還有湯池,就是征陌。但沒有親眼看烈,難以知道詳情。按《秦寧公本紀》說:二年(前714)伐湯,三年(前7抬)與毫打仗,毫王逃到戎國,就滅了湯。那麼周桓王時也有個毫王名湯,被秦所滅的了。這是西戎一個小國的國王,死後葬於征:並不是殷湯。劉向說:殷湯沒有葬處使人懷疑。杜禎說:梁國蒙縣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湯墓_,西邊還有箕子墓。現在城中有一座方形古墓,可能就是杜元凱所說的湯墓了,但人們卻叫王子喬墓。墓旁有碑,題著:仙人王子喬,碑文說:王子喬是上古時代的真人;隻聽說他成了仙,但不知生在哪個朝代。向了許多道家,有人說他生於穎川,有人說他生於蒙。初時修建此城時,就已聲了這座墳墓了,據古人相傳,說是王氏墓。到永和元年(345)冬十二月,正值祭祖的日子,夜裏墳上有哭聲,哭得很悲哀,住在旁邊的王伯覺得很奇怪,明目去祭祀時仔細地察看。當時天下大雪,沒有人行走,在祭祀處隻看到大鳥的足跡,鄰近的人都認為這是神靈留下的,以後有人戴著一頂大帽,穿著紅袍,豐持竹杖站在墓前,對著砍柴的孩,子伊永昌說:我是王子喬,你不可砍我墳上的樹呀。說完忽然不見。當時的縣令泰山萬熹,考究了先前老人的話,又看到有神靈顯應的吉兆,於是修建了靈廟,使神靈可以在此止息。於是喜歡學道的人紛紛從遠方而來,有的彈琴歌頌太一,有的沉思冥想,神遊於奇幻的丹丘仙境,知道這神聖的墓地,葬的實在就是真人的祖先。延熹八年(165)秋八月,皇帝派遣了使者來以牛羊獻祭,懷著敬畏的心情,祭禮非常莊嚴肅穆。宰相東萊王璋,字伯儀,以為神靈和聖人所出的地方,必須有銘刻加以表彰,於是就和長史邊乾遂一同樹碑立石,來頌揚仙人的事跡。讀這篇碑文,內容似乎也並不怎麼深刻,但我既然親目所睹,也不能不記錄下來,留作參考罷了。

蕭縣南對山,世謂之蕭城南山也。戴延之謂之同孝山,雲:取漢陽城侯劉德所居裏名目山也。劉澄之雲:縣南有冒山。未詳孰是也。山有箕穀,穀水北流注獲,世謂之西流水,言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為名也。餘嚐徑蕭邑,城右惟是水北注獲水,更無別水,疑即《經》所謂睢水也。城東西及南三麵,臨側獲水,故沛郡治,縣亦同居矣。城甫舊有石橋耗處,積石為梁,高二丈,今荒毀殆盡,亦不具誰所造也。縣本蕭叔國,宋附庸,楚滅之。《春秋》宣公十二年,楚伐蕭,蕭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撫之,士同挾纊,蓋恩使之然矣。蕭女聘齊為頃公之母,郤克所謂蕭同叔子也。獲水又東曆龍城,不知誰所創築也。獲水又東徑同孝山北。山陰有楚元王塚,上圓下方,累石為之,高十餘丈,廣百許步,經十餘墳,悉結石也。獲水又東,淨淨溝水注之。水上承梧桐陂。西北流,即劉中書澄之所謂白溝水也。又北入於獲,俗名之曰淨淨溝也。又東至彭城縣北,東入幹泗。
獲水在梁郡蒙縣以北由派水分出,《漢書?地理誌》說:獲水上流承接街獲渠,又兼有丹水之稱。又說,《竹書紀年》說:宋國在丹水上殺了它的大夫皇緩。又說,宋國發大水,使丹水奎塞不通,丹水大概就是飯水的異名。獲水從蒙縣向東流出,水南有漢故繹幕令匡碑。匡字公輔,是魯府君的小兒子。墓碑上的字跡已破損剝落,不能辨識,看不出立碑的年月了。獲水又往東流經長樂固以北、巳氏縣以南,往東南流經蒙澤。《十三州誌》說:蒙澤在縣東,《春秋》:莊公十二年(前682),宋萬與閡公賭博時相爭,在蒙澤殺了閡公。獲水又往東流經虞縣老城北麵,虞縣是古時的虞國。從前夏朝少康逃奔到虞氏那裏,做了管理膳食的小官,於是虞思把兩位姓姚的女子嫁給他做妻子。這就是王莽時的陳定亭。城東有漢司徒盛允碑。盛允字伯世,梁國虞人。他的祖上姓爽,到了漢朝中期,為避孝元皇帝諱,改姓盛。盛氏世代繼承祖上的美德,到了盛允,被舉薦為孝廉,授官為郎,曆任司空;司徒。墓碑立於延熹年間(158-166),墓地還建有一座石廟,廟宇已經倒塌了,但廟基還可以找到。獲水又往東南流經空桐澤北麵,空桐澤座落在虞城東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冬天,宋景公在空澤遊覽,辛巳,在連中逝世。大尹、左師組織了空澤的千名甲士,將景公的靈樞從空桐護送到沃宮。獲水又往東流經龍誰固,又往東與黃水口彙合,黃水上流承接黃破,注入獲水。獲水又往東流入棟林,世人稱為九裏柞。獲水又往東南流經下邑縣老城北麵,楚考烈王滅了魯國,頃公逃走,遷居到下邑。楚、漢彭城之戰時,呂後的哥哥呂澤,把軍隊駐紮在下邑,高祖戰敗退回,來到呂澤的軍中。張子房首創捐地的策略,夢收了該下的軍隊,陸機所謂就在下邑謀劃,就指這件事。下邑,王莽改名為下治。獲水又往東流經場縣老城北。應韻說:場縣東麵有座場山,出產紋石,秦朝時設立了楊郡,這是以山來命名的,就是王莽時的節場縣。山上有梁孝王墓。這座墳墓,開山鑿石作為棺榔和墓室。走一裏路,才到墓室裏那地方有積水,深數尺,水中有大鯉魚。民眾都說這裏有神明,不敢觸犯他。到這裏來的人都要齋戒沐浴才敢進來,如果不舉行齋戒,一到這裏就有野獸出來咬他的腳,這野獸不易看見,有些人偶然看見,都說形狀像狗,也不知究竟怎樣。山上有梁孝王祠。獲水又往東流,穀水注入,敦水上流承接楊破,破中有座香城,此城四麵環水,破塘接納了各條散流的水,有零水、滾水、清水,積聚成深潭,叫做楊水。趙國有個人名叫琴高,因擅長鼓琴,成為康王的門客,他掌握了仙人彭祖、涓子的仙術,在楊郡漫遊了二百餘年,後來要潛入楊水中取龍子,與弟子們約定說:大家都潔身齋戒,設立屋祠,在水旁等待。不久,他果然乘坐紅鯉魚從水中出來,進入祠中坐著。楊郡一帶約有上萬人來觀看,他在祠中逗留了一個多月,後又重新潛入水中。阪水東流,稱為穀水,往東流經安山北麵,安山就是楊北山。山上有陳勝墓。秦朝末年大亂,陳勝最先起兵伐秦,結果卻戰敗身死,葬於楊縣,溢號稱隱王。穀水又往東北流,最後注入獲水。獲水又往東流經藍田鄉的城郭,又往東流經梁國抒秋縣老城南麵,這就是王莽時的予秋。獲水又往東流經洪溝,往東流去。洪溝南北各有一條,溝的上端與獲水相對,人們叫它鴻溝,其實不是。《春秋》:昭公八年(前534)秋天,在紅打獵。杜預說:沛國蕭縣西有紅亭,就是《地理誌》上說的濁縣。景蒂三年(前154),把這地方封給楚元王的兒子富,立為侯國,王莽時叫貢。大概溝名因音同而誤,這並不是楚、漢分界的鴻溝。又往東流過蕭縣南麵,睢水往北流注人。

獲水自淨淨溝東徑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未所詳也。蓋遵育王之遺法,因以名焉。與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餘波,北徑阿育王寺側,水上有梁,謂之玄注橋,水旁有石墓,宿經開發,石作工奇,殊為壯構,而不知誰塚,疑即澄之所謂淩塚也。水北流,注於獲。獲水又東徑彌黎城北。劉澄之《永初記》所謂城之西南,有彌黎城者也。獲水於彭城西南,回而北流,徑彭城。城西北舊有楚大夫龔勝宅,即楚老哭勝處也。獲水又東,轉徑城北而東注泗。水北三裏有石塚被開,傳言楚元王之孫劉向塚,未詳是否。城,即殷大夫老彭之國也。於春秋為宋地,楚伐宋並之,以封魚石崔於。季珪《述初賦》曰:想黃公於邳圯,勤魚石於彭城。即是縣也。孟康曰:舊名江陵,為南楚,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文穎曰:彭城,故東楚也。項羽都焉,謂之西楚,漢祖定天下,以為楚郡,封弟交為楚王都之。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王莽更之曰和樂郡也,徐州治。城內有漢司徒袁安、魏中郎將徐庶等數碑,並列植於街右,鹹曾為楚相也。大城之內有金城。東北小城,劉公更開廣之,皆壘石高四丈,列塹環之。小城西又有一城,是大司馬琅邪王所修,因項羽故台經始,即構宮觀門閣,惟新厥製。義熙十二年,霖雨驟澍,汳水暴長,城遂崩壞。冠軍將軍,彭城劉公之子也,登更築之,悉以磚壘,宏壯堅峻,樓櫓赫奕,南北所無。宋平北將軍、徐州刺史河東薛安都舉城歸魏,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陽公孔怕恭援之,邑閣如初,觀不異昔。自後毀撤,一時俱盡。間遺工雕鏤,尚存龍雲逞勢,奇為精妙矣。城之東北角,起層樓於其上,號曰彭祖樓。《地理誌》曰:彭城縣,古彭祖國也。《世本》曰:陸終之子,其三曰籛,是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曰彭租塚。彭祖長年八百,綿壽永世,於此有塚,蓋亦元極之化矣。其樓之側,襟汳帶泗,東北為二水之會也。聳望川原,極目清野,斯為佳處矣。
蕭縣南麵對山,人們叫蕭城南山。戴延之稱它同孝山,說是以漢陽城侯劉德居住的鄉裏名來取山名的。劉澄之說:縣南有冒山。不知道誰的說法對。山裏有箕穀,穀水往北流注入獲水,人們叫它西流水,說此水的上流承接悟桐破,因破水向西流而得名。我曾經途經蕭邑,城的右麵隻有這條水向北注入獲水,再沒有其他的水了,推想起來就是《水經》裏所說的睢水仍蕭城東、西、南三麵瀕臨獲水,舊時的沛郡治所及縣治都同在此城。城南從前有一座石橋,用石塊壘砌而成,高二丈,也未署建造者的名字,現在已荒廢毀壞得差不多了。蕭縣原來是蕭叔國,是宋國的附庸,被楚國所滅。《春秋》:宣公十二年(前597),楚國征伐蕭國,蕭國被擊潰,申公巫臣說:戰士大多衣單身寒,請君王巡視三軍,撫慰將士,他們就像穿上棉衣一樣溫暖了。這是統帥施恩於部下的結果。蕭女嫁往齊國,後來成為頃公的母親,就是部克所說的蕭同叔子。獲水又往東流經龍城,這座城不知是誰首先修築的。獲水又往東流經同孝山北麵,山的北麓有楚元王墓,上圓下方,用石塊壘砌而成,高十餘丈,寬約百來步,南北向並列有十幾座墳墓,都是石塊壘結的。獲水又東流,淨淨溝水注入,溝水上流承接梧桐破,往西北流,就是中書劉澄之所說的白溝水,又往北注入獲水,俗名淨淨溝。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