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經典首页 經典分类 切换频道
《水經注》正文 作者:酈道元年代:北魏522[上一章] [下一章] [朗讀]

卷二十四

睢水出梁郡鄢縣,睢水出陳留縣西蒗渠,東北流。《地理誌》曰:睢水首受陳留浚儀狼湯水也,《經》言出鄢,非矣。又東徑高陽故亭北。俗謂之陳留北城,非也。蘇林曰:高陽者,陳留北縣也。按在留故鄉聚名也。有《漢廣野君廟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生,仰餘徽於千載,遵茂美於絕代,命縣人長照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雲:輟洗分餐,谘謀帝猷,陳鄭有啄鹿之功,海岱無牧野之戰,大康華夏,綏靜黎物,生民以來,功盛莫崇,今故字無聞,而單碑介立矣。《陳留風俗傳》曰:酈氏居於高陽,沛公攻陳留縣,酈食其有功,封高陽侯。有酈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將軍商有功,食邑於涿,故自陳留徙涿。縣有鉼亭鉼鄉。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為侯國也。睢水又東徑雍丘縣故城北。縣,舊杞國也。殷湯周武以封夏後,繼禹之嗣。楚滅杞,秦以為縣。圈稱曰:縣有五陵之名、故以氏縣矣。城內有夏後祠。昔在二代,享祀不輟。秦始皇因築其表為大城,而以縣焉。睢水又東,水積成湖,俗謂之白羊陂。陂方四十裏,右則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肢水,東北徑雍丘城北,又東分為兩瀆、謂之雙溝,俱入白羊陂。陂水東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謂之洛架水,東南流入於睢水。睢水又東徑襄邑縣故城北,又東徑雍丘城北。睢水又東徑寧陵縣故城南。故葛伯國也,王莽改曰康善矣。曆鄢縣北,二城南北相去五十裏,故《經》有出鄢之文。城東七裏,水次有單父令楊彥,尚書郎楊禪字文節,兄弟二碑,漢光和中立也。東過睢陽縣南,睢水又東徑橫城北。《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樂大心禦華向於橫。
睢水發源於梁郡焉仔縣,

杜預曰:梁國睢陽縣南,有橫亭,今在睢陽縣西南,世謂之光城,蓋光、橫聲相近,習傳之非也。睢水又徑新城北,即宋之新城亭也。《春秋左傳》文公十四年,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盟於新城者也。睢水又東徑高鄉亭北,又東徑毫城北。南毫也,即湯所都矣。睢水又東徑睢陽縣故城南。周成王封微子啟於宋以嗣殷後,為宋都也。昔宋元君夢江使乘輜車,被繡衣,而謁於元君,元君感衛平之言,而求之於泉陽,男子餘且,獻神龜於此矣。秦始皇二十二年,以為碭郡。漢高祖嚐以沛公為碭郡長。天下既定,五年為梁國。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為梁王,太後之愛子,景帝寵弟也。是以警衛貂侍,飾同天子,藏珍積寶,多擬京師,招延豪傑,士鹹歸之,長卿之徒,免官來遊。廣睢陽城七十裏,大治宮觀,台苑屏榭,勢並皇居,其所經構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陽曲》,創傳由此始也。城西門,即寇先鼓琴處也。先好釣,居睢水旁,宋景公問道不告,殺之。後十年,止此門,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門曰盧門也。春秋華氏居盧門,裏叛。杜預曰:盧門,宋城南門也。司馬彪《郡國誌》曰:睢陽縣有盧門亭,城內有高台,甚秀廣,巍然介立,超焉獨上,謂之蠡台、亦曰升台焉。當昔全盛之時,故與雲霞竟遠矣。《續述征記》曰:回道似蠡,故謂之蠡台。非也。餘按《闕子》,稱宋景公使工人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遲也?對曰,臣不複見君矣,臣之精盡於弓矣。獻弓而歸,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東麵而射之,矢逾於盂霜之山,集於彭城之東,餘勢逸勁,猶飲羽於石梁。然則蠡台即是虎圈台也,蓋宋世牢虎所在矣。晉太和中,大司馬桓溫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開石門。鮮卑堅戍此台,真頓甲堅城之下,不果而還。蠡台如西,又有一台,俗謂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涼馬台。台東有曲池,池北列兩釣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東,又有一台,世謂之雀台也。城內東西道北,有晉梁王妃王氏陵表,並列二碎,碑雲:妃諱粲,字女儀,東萊曲城人也,齊北海府君之孫司空東武景侯之季女。鹹熙元年,嬪於司馬氏,泰始二年,妃於國。太康五年薨。營陵於新蒙之,大康九年立碑。東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階礎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宮東,即安梁之舊地也。齊周五六百步,水列釣台。池東又有一台,世謂之清泠台。北城憑隅,又結一池台,晉灼曰:或說平台在城中東北角,亦或言兔園在平台側。如淳曰:平台,離宮所在。今城東二十裏有台,寬廣而不甚極高,俗謂之平台。餘按《漢書。梁孝王傳》稱王以功親為大國,築東苑,方三百裏,廣睢陽城七十裏,大治宮室,為複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裏。複道自宮東出楊之門。左陽門,即睢陽東門也,連屬於平台則近矣,屬之城隅則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與鄒枚、司馬相如之徒,極遊於其上。故齊隨郡王《山居序》所謂西園多士,平台盛賓,鄒馬之客鹹在,《伐木》之歌屢陳;是用追芳昔娛,神遊千古,故亦一時之盛事。謝氏賦雪,亦曰梁王不悅,遊於兔園。今也歇堂淪字,律管埋音,孤基塊立,無複曩日之望矣。城北五六裏,便得漢大尉橋玄墓,塚東有廟,即曹氏盂德親酹處。操本微素,嚐候於玄,玄曰:天下將亂,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感知己,後經玄墓,祭雲:操以頑質,見納君子,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約言,徂沒之後,路有經由,不以鬥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怨。雖臨時戲言,非至親篤好,胡肯為此辭哉!淒愴致祭,以申宿懷。塚列數碑,一是漢朝群儒,英才哲士,感橋氏德行之美。乃共刊石立碑,以示後世。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列、廷尉河南吳整等,以為至德在己,揚之由人,苟不皦述,夫何考焉?乃共勒嘉石,昭明芳烈。一碑是隴西枹罕北次陌碭守長騭,為左尉漢陽豲道趙馮孝高,以橋公嚐牧涼州,感三綱之義,慕將順之節,以為公之勳美,宜宣舊邦、乃樹碑頌,以昭令德。光和七年,主記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陰有《右鼎文》,建寧三年拜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寧四年拜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大尉。《鼎銘》文曰:故臣門人,相與述公之行,谘度體則,文德銘於三鼎,武功勒於征鉞,書於碑陰,以昭光懿。又有《鉞文》稱,是用鏤石假象,作茲征鉞軍鼓,陳之於東階,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勳焉。廟南列二往,柱東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廟前東北,有石駝,駝西北有二石馬,皆高大,亦不甚雕毀。惟廟頹構,粗傳遺墉,石鼓仍存,鉞今不知所在。睢水於城之陽,積而為逢洪陂。陂之西南有陂,又東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會睢,謂之明水,絕睢注渙。睢水又東南流,曆於竹圃。水次綠竹萌渚,菁菁實望,世人言粱王竹園也。睢水又東,徑穀熟縣故城北。睢水又東,蘄水出焉。睢水又東,徑粟縣故城北。《地理誌》曰:侯國也。王莽曰成富。睢水又東,徑太丘縣故城北。《地理誌》曰:故敬丘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恭王子節侯劉政為侯國。漢明帝更從今名。《列仙傳》曰:仙人文賓,邑人,賣靴履為業,以正月朔日,會故嫗於鄉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處矣。睢水又東,徑芒縣故城北。漢高帝六年,封耏蹠為侯國。王莽之傳治。世祖改曰臨睢。城西二裏,水南有《豫州從事皇毓碑》,殞身州牧,陰君之罪,時年二十五。臨睢長平輿李君,二千石丞,綸氏夏文則,高其行而悼其殞,州國谘嗟,旌閭表墓,昭敘令德,式示後人。城內有《臨睢長左馮翊王君碑》,善有治功,累遷廣漢屬國都尉,吏民恩德。縣人公府掾陳盛孫,郎中兌定興、劉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刊遠績。縣北與碭縣分水。有碭山。芒、碭二縣之間,山澤深固,多懷神智。有仙者涓子、主柱,並隱碭山得道,漢高祖隱之。呂後望氣知之,即於是處也。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賢人隱?師曰:視囚方常有大雲,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賢人隱矣。
睢水發源於陳留縣西邊的菠藹渠,往東北流。《地理誌》說:睢水上口承接陳留縣浚儀的狼湯水。《水經》說發源於郡縣,顯然是錯誤的。睢水又往東流經高陽故亭北麵,俗稱陳留北城,其實不是。蘇林說:高陽是陳留北麵的縣。按高陽在留,是從前的鄉村名,那裏有漢廣野君廟碑‘。延熹六年(163)十二月,雍丘縣令董生仰慕廣野君遺留於千載的高風,崇奉他優美的典範於萬世之後,因此囑縣人長照撰文,以表彰他不朽的美德。文中大意說:高祖禮賢下士,廣野君也盡心為他出謀劃策。襲陳留,得秦積粟,建立了卓著的功勳;青徐等地,不戰而定,使國家大大地富盛起來,人民也得以安寧地生活。自古以來,沒有更高的功勳了。現在原來的祠廟已不再有人知道了,隻有這塊廟碑還孤零零地豎立著。《陳留風俗傳》說:麗耳氏居住在高陽,沛公攻陳留時,麗腸食其因獻計有功,後來被封為高陽侯。族人哪峻,字文山,曾任公府椽。大將軍哪商有功,受封以琢為食邑,因此他從陳留遷往琢。高陽縣有餅亭、餅鄉。建武二年(26)世祖把這地方封給王常,立為侯國。睢水又往東流經雍丘縣舊城北麵。雍丘縣是從前的祀國,殷湯和周武王曾把此地封給夏的子孫,以維續禹的後嗣。後來楚滅了祀,秦時設置為縣。圈稱說:縣裏有五陵之丘,所以縣名叫雍丘。城內有夏後祠。從前商周二代,從未停止過祭祀。到了秦始皇時,在外圍修築了大城牆,並設置為縣。睢水又往東流,水流積蓄成湖,俗稱白羊破,方圓四十裏。睢水右邊有奸梁破水注入,這條水上流承接阪水,往東北流經雍丘城北麵,又往東流,分為兩條水,稱為雙溝,一同注入白羊破。白羊破水往東流,彙合洛架口。此口的水上流承接飯水,稱為洛架水,往東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東流經襄邑縣老城北麵,又往東流經雍丘城北麵。睢水又繼續往東流經寧陵縣老城南麵,這裏是從前的葛伯國,王莽時改名為康善。睢水流經都縣北麵,焉卜縣與寧陵縣兩城南北相距五十裏,所以《水經》裏有睢水發源於部縣的記載。郡縣城東七裏,水邊有單父縣令楊彥、尚書郎楊禪(字文節)兄弟的兩塊墓碑,立於漢光和年間(178-154)。

又東過相縣南,屈從城北,東流,當蕭縣南,入於陂。相縣,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泗水郡。漢高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雙武帝元狩六年,封南越桂林監居翁為侯國,曰湘成也。工莽更名,郡曰吾符,縣曰吾符亭。睢水東徑石馬亭。亭西有漢故夥波將軍馬援墓。睢水又東徑相縣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國府園中,猶有伯姬黃堂基。堂夜被火,左右曰:夫人少避。伯姬曰:婦人之義,保傅不具,夜不下堂。遂遇火而死,斯堂即伯姬焚死處也。城西有伯姬塚。昔鄭渾為沛郡太守,於蕭、相二縣,興陂堰,民賴其利,刻石頌之,號曰鄭陂。睢水又左合白溝水,水上承梧桐陂,陂側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徑相城東,而南流注於睢。睢盛則北流入於陂,陂溢則西北注於睢,出入回環,更相通注,故《經》有入陂之文。睢水又東徑彭城郡之靈壁東,東南流。《漢書》,項羽敗漢王於靈壁東,即此處也。又雲東通穀泗。服虔曰:水名也,在沛國相界,未詳。睢水徑穀熟,兩分睢水而為蘄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謂兼稱。穀水之名,蓋因地變,然則穀水即睢水也。又雲漢軍之敗也,睢水為之不流。睢水又東南徑竹縣故城南。《地理誌》曰:王莽之篤亭也。李奇曰:今竹邑縣也。睢水又東與澕湖水合,水上承甾丘縣之渒陂,南北百餘裏,東西四十裏,東至朝解亭,西屆彭城甾丘縣之故城東。王莽更名之曰善丘矣。其水自陂南係於睢水,又東睢水南,八丈故溝水注之。水上承蘄水而北會睢水,又東徑符離縣故城北。漢武帝元狩四年,封路博德為侯國,王莽之符合也。睢水又東徑臨淮郡之取慮縣故城北。昔汝南步遊張少失其母,及為縣令,遇母於此,乃使良馬踟躕,輕軒罔進,顧訪病姬,乃其母也。誠願宿憑,而冥感昭征矣。睢水又東合烏慈水,水出縣西南烏慈渚,潭漲東北流,與長直故瀆合。讀舊上承蘄水,北流八十五裏,注烏慈水。烏慈水又東徑取慮縣南,又東屈徑其城東,而北流注於睢。睢水又東徑睢陵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劉楚為侯國,王莽之睢陸也。睢水又東,與潼水故瀆會。舊上承潼縣西南潼陂,東北流,徑潼縣故城北,又東北徑睢陵縣下會睢水。睢水又東南流,徑下相縣故城南。高祖十二年,封莊侯泠耳為侯國。應劭曰:相水出沛國相縣,故此加下也。然則相又是睢水之別名也,東南流入於泗,謂之睢口,《經》止蕭縣,非也。所謂得其一而亡其二矣。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河。縣北十裏,即瓠河口也。《尚書。禹貢》:雷夏既澤,雍沮會同。《爾雅》曰:水自河出為雍。許慎曰:雍者,河雍水也。暨漢武帝元光三年,河水南泆,漂害民居。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於是上自萬裏沙還,臨決河,沉白馬、玉壁,令群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決河。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慮殫為河。彈為河兮地不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魚沸鬱兮柏冬日。正道弛兮離常流,蚊龍騁兮放遠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皇謂河公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返兮水維緩。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潺浸,北渡回號汛流難。搴長茭兮湛美玉,河公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隤竹林兮楗石菑,宣防塞兮萬福來。於是卒塞瓠子口,築宮於其上,名曰宣房宮。故亦謂瓠子堰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平帝已後,未及修理,河水東浸,日月彌廣。永平十二年,顯宗詔樂浪人王景治渠築堤,起自滎陽,東至千乘,一千餘裏。景乃防遏衝要,疏決壅積,瓠子之水,絕而不通,惟溝瀆存焉。河水舊東決,徑濮陽城東北。故衛也,帝顓頊之墟。昔顓頊自窮桑徙此,號曰商丘,或謂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故《春秋傳》曰: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衛成公自楚丘遷此。秦始皇徙衛君角於野王,置東郡,治濮陽縣,濮水徑其南,故曰濮陽也。章邯守濮陽,環之以水。張晏曰:依河水自固。又東徑鹹城南。《春秋》僖公十三年,夏,會於鹹。杜預曰:東郡濮陽縣東南,有鹹城者是也。瓠子故瀆,又東徑桃城南。《春秋傳》曰: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於濟,盡曹地也。今鄄城西南五十裏有姚城,或謂之洮也。瓠瀆又東南徑清丘北。《春秋》宣公十二年,《經》書楚滅蕭,晉人、宋、衛、曹同盟於清丘。京相璠曰:在今東郡濮陽縣東南三十裏,魏東都尉治。
往東流過唯陽縣南麵,睢水又往東流經橫城北麵。《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樂大心在橫抵禦華向的進攻。杜預說:梁國唯陽縣南有橫亭。現在橫亭在唯陽縣西南,世人稱為光城,大概是光、橫兩字讀音相近,用慣了因而造成的錯誤。睢水又流經新城北麵,這就是宋國的新城亭。《春秋左傳》:文公十四年(前613),文公在新城與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等會盟。睢水又往東流經高鄉亭北麵,又往東流經毫城北麵,就是南毫,是商湯的都城。睢水又往東流經唯陽縣舊城南麵,周成王把微子啟封於宋,讓他接續殷的後代,唯陽縣就是宋的都城。從前宋元君夢見江國使者坐著有帷蓋的車、披著繡衣前來拜見,元君聽了衛平王的一席話,就去泉陽尋求,男子餘且在這裏獻上神龜。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在此設置楊郡。漢高祖為沛公時曾當過楊郡長,天下平定後,到五年(前202)就以此地為梁國。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封小兒子劉武為梁王。劉武是太後的愛子、景帝的寵弟。梁王有警衛和太監,他自己的穿戴與裝飾同天子一樣,儲藏的金銀珠寶多得可與京師相比。他招收天下豪傑,四方賢士紛至遝來,甚至司馬長卿之輩也棄官來投奔他。他擴建唯陽城七十裏,在城內大興土木,修建宮觀園囿、亭台屏榭,建得就像帝王的居處一樣富麗堂皇。營建宮苑時,民夫們都傳唱著《唯陽曲》,這首曲子就是從那時開始流傳下來的。城西門就是寇先彈琴的地方。寇先喜歡釣魚,住在睢水岸邊。宋景公向他詢間道術,他不肯說,被宋景公殺了。十年後,他來到這座城門前,停下來彈了一介會琴,方才走開。宋人家家戶戶都奉祀他。南門叫盧門。《春秋》記載:華氏居住在盧門裏,後來反叛了。杜預說:盧門是宋城南門。司馬彪《郡國誌》說:唯陽縣有盧門亭,城內有一座高台,十分秀美寬廣,高高地矗立著,超然獨上,稱為氫台,又叫升台,從前在它極盛的時期,真可與雲霞爭高呢。《續述征記》說:登台的梯級回旋而上,像螺(蠢)一樣,因而稱為蠢台。其實不然。我按《}殉子》說宋景公叫工人為他製弓,九年才製成。景公問:為什麼做得那麼久?工人回答道:我不能再見到您了,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這張弓上了。那工人獻了弓回家去,三天後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東方射去,箭飛過孟霜山,最後落在彭城東邊,餘勢仍很強勁,箭頭深深穿進石橋中。那麼蠢台就是虎圈台了,這是宋時關虎的地方。晉太和年間(366一371),大司馬桓溫抵達大河之濱,命令豫州刺史袁真去鑿開石門。鮮卑人堅守此台,袁真屯兵於堅城之下,沒有達到目的,最後隻好撤兵’而回。氫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稱女郎台;台的西北麵,在城內有涼馬台;台的東麵有曲池。池北有兩個並列的釣台,池周圍約六七百步。蠢台正東,又有一台,世人稱為雀台。城內有一條東西向大道,北端有晉朝梁王妃王氏墓表,墓前並列著兩塊墓碑,碑上刻著:王妃名聚,字女儀,東萊曲城人。齊北海府君的孫女,司空東武景侯的四女兒,鹹熙元年(264),嫁給司馬氏,泰始二年(266),立為妃,太康五年(284)逝世。在新蒙營建陵墓,太康九年"(288)立碑。碑的東麵就是梁王的吹台。基址和台階柱礎還在,現在在故宮東邊建了追明寺,是安梁舊地,周圍五六百步,池邊有釣台。池東又有一台,世人稱為清冷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處池台。晉灼說:有人說平台在城中東北角,也有人說兔園在平台旁邊。如淳說:平台是梁王離宮所在的地方,現在城東二十裏處有一座台,相當寬廣,但不很高,俗稱平台。按《漢書?梁孝王傳》說:梁王憑著功勞和皇親關係受封大國,他修建的東苑方圓三百裏,擴建唯陽城七十裏,大興土木,建造宮室,修築天橋,從王宮與平台相連,長達三十餘裏,這條天橋從王宮東出楊之門左邊。陽門就是唯陽東門。說天橋連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說連接到城的東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與鄒枚、司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盡情遊樂,因此正如齊時隨郡王《山居序》中所說的:西園有很多士人,平台則常大會賓客,鄒、馬等名流都在,他們常唱《伐木》之歌,借以追思昔日的歡娛,神遊於千古,所以也是一時的盛事。謝氏《賦雪》也說:梁王不高興時,常到兔園散心。今天當年歌舞之地已經湮滅,管弦之聲已經絕響,隻留下一片寂寞荒涼的遺址,不再有昔日燈紅酒綠的盛況了。城北五六裏處,有漢朝太尉橋玄墓,墓東有一座廟宇,就是當年曹孟德親自在此灑酒的地方。曹操本來地位低微,曾在橋玄手下做小官。有一次橋玄對他說:天下將要大亂,能定國安邦的人也許就是您吧?曹操感激知遇之恩,後來經過橋玄墓時,親自祭奠他。祭文說:我本來愚頑,卻蒙您接納;士為知己者死,我心裏一直記念著您的殊遇,從未忘記。您曾和我有約。您說:我死之後,您路過我墓地,如不用鬥酒隻雞相祭,車過三步,肚子痛不要埋怨呀!當時雖是玩笑,但如果不是親密的知己朋友,哪肯說這些話呢!我滿懷著淒槍悲涼之情向您致祭,以表達我平素的懷念之情。墓前排著幾塊石碑,一塊是漢朝一群儒生和有才學的賢能人士,仰慕橋玄高尚的德行,共同刻石所立,用以昭示後人的。另一塊是橋玄舊日的屬吏―如司徒博陵人崔列、廷尉河南人吳整等所立。他們認為極崇高的美德雖然靠自己的修養,但褒揚這種美德卻要靠別人,如不明確地記述下來,公之於世,後人怎會知道呢?於是共同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光輝的事跡。還有一碑是隴西袍罕北次陌楊守長鷺為左尉漢陽孤道縣趙馮孝高所立。他們想到橋公曾當過涼州牧,有感於三綱的義理,仰慕他的順應時勢的明智之舉,認為橋公的功業和美德應在他家鄉發揚光大,於是樹碑稱頌。光和七年(184),主記椽李友,字仲僚,撰寫了碑文,在碑的背麵刻著《右鼎文》:建寧三年(170)授官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寧四年(171)授官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178)授官太尉。銘中說:舊時的下屬和門人,相互講述橋公的事跡,商討如何用合宜的規格來紀念他,決定把他的文德刻在三隻鼎上,武功刻在斧鋪上,並寫在碑的背麵,以昭示他光輝的美德。又有《錢文》說,憑這石頭雕琢的形狀,製成斧鑽、軍鼓,陳列於東階,也是用以昭示橋公的文武功勳。廟南置有二柱,柱東有兩頭石羊,石羊北有兩隻石虎,廟前東北有石駝,石駝西北有兩匹石馬,都很高大,也沒有怎麼損毀。隻是廟宇已經頹紀,留下一些斷壁殘垣;石鼓現在也還在,但械卻已不知去向了。睢水在城南積成逢洪破,破塘的西南又有一個破塘。睢水又東流與明水彙合。明水上源承接城南的大池,池的周圍千步,池水南流與睢水彙合,稱為明水;明水橫穿過睢水,注入渙水。睢水又往東南流經竹圃,水邊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綠蔭籠罩著水濱,滿眼一片鬱鬱蔥蔥,人們說這是梁王的竹園。睢水又往東流經毀熟縣舊城北麵;睢水又東流,分出一條薪水;睢水又往東流經粟縣舊城北麵。《地理’誌》說:這是個侯國,王莽時稱為成富。睢水又往東流經太丘縣舊城北麵。《地理誌》說:這就是過去的敬丘。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把這地方封給魯恭王的兒子節侯劉政,立為侯國;漢明帝時改為今名。《列仙傳》說:仙人文賓是本縣人,以賣靴為業,正月初一在鄉亭西社與舊日的妻子相會,教她服食不老之法,就在此處。睢水又往東流經芒縣舊城北邊,漢高帝六年(前201),把這地方封給耐環,立為侯國,這就是王莽時的傳治。世祖改名為臨?唯。城西二裏,睢水南岸有豫州從事皇毓碑,皇毓因州牧陰君之罪而死,當時隻有二十五歲。臨唯長平輿李君,二千石皿綸氏縣夏文則,敬佩他的崇高精神,對他的死深表哀悼,州國上下也歎息不已,於是在他的家鄉族表他,並在墓前立碑表揚他的美德,為後人樹立榜樣。城內有臨唯長左馮詡王君碑,他善於治理,功績卓著,多次升遷,官至廣漢屬國都尉,官吏、百姓都思念他的恩德,同縣人公府椽陳盛孫、郎中兒定興及劉伯娜等,共同立碑表彰他的政績。縣北與楊縣以睢水為分界,有楊山。芒縣與楊縣之間,有很多高山大澤,孕育了一批聰明才智之士。仙人涓子、主柱都是一起隱居在場山修煉得道的。漢高祖也曾在山上隱居,呂後觀望雲氣就知道他的行蹤,也是在這裏。京房《易候》說:怎麼知道賢人的隱居之地呢?大師說:看到四方常有五色大雲出現,但不下雨,就可以知道下麵必有賢人隱居了。

東至濟陰句陽縣,為新溝。
又往東流過相縣南邊,轉彎從城北東流,在蕭縣以南注人破湖中。相縣是舊時宋國的土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立為泗水郡,漢高帝四年(前203),改為沛郡,郡治就在這裏。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把這地方封給南越桂林監居翁,立為侯國,稱為湘成。王莽時改郡名為吾符,縣名為吾符亭。睢水往東流經石馬亭,亭西有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墓。睢水又往東流經相縣舊城南邊;宋共公曾建都在這裏,國府園中,還留著伯姬黃堂的遺址。廳堂夜裏失火,左右侍者對伯姬說:夫人請稍避一避。伯姬說:做婦女的規矩,太傅太保如果不在,夜裏就不能離開廳堂。於是就被火燒死。這廳堂就是伯姬被燒死的地方。城西有伯姬墓。從前鄭渾任沛郡太守的時候,在蕭、相二縣興建堰塘,百姓深受其利,刻石稱頌,稱為鄭破。唯木又在左邊彙合了白溝水。白溝水上源承接梧桐破,破旁有梧桐山,水向西南流經相城東邊,然後南流注入睢水。睢水漲時就北流,注入阪塘,破水滿時就往西北流,注入睢水,循環出入,交互流通,因此《水經》有睢水入破的說法。睢水又往東流經彭城郡的靈壁東邊,往東南流。《漢書》記載,項羽在靈壁以東打敗漢王,就是此處。又說,睢水東通毀泗水。服虔說:毀灑是水名。大概在沛國相縣邊界,但也不很清楚。睢水流經毀熟,分為兩條水,一條就是靳水,兩水分流各兼通稱。穀水的名稱是因地而變的,那麼穀水也就是睢水了。又說:漢軍打了敗仗,睢水因積屍而不流。睢水又往東南流經竹縣舊城南邊。《地理誌》說:這就是王莽時的篤亭。李奇說:就是今天的竹邑縣。睢水又往東流,與嘩湖水彙合。嘩湖水上源承接幽丘縣的啤破,啤破南北長百餘裏,東西寬四十裏。東邊到朝解亭,西邊到彭城街丘縣舊城東邊。王莽把街丘改名為善丘。嘩湖水從澳破南與睢水相通。睢水又往東流,在南邊八丈故溝水注入,此水上源承接薪水,北流與睢水彙合。睢水又往東流經符離縣舊城北邊。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把這地方封給路博德,立為侯國。這就是王莽時的符合。睢水又往東流經臨淮郡取慮縣舊城北邊,從前,汝南郡步遊張尖年時與母親失散了,到當了縣令後在此與母親相遇。當時他乘馬車經過這裏,好馬忽然停步躊躇不再前進了,平素他思念心誠,這次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種預感在向他召喚。他下車訪問路旁有病的老婦人,竟就是他的母親。睢水又東流,與烏慈水彙合,烏慈水發源於縣城西南的烏慈諸,潭水上漲時向東北流,與長直故讀彙合,此讀從前上源接薪水,北流八十五裏,注入烏慈水。烏慈水又往東流經取慮縣南邊,又往東流,拐彎流經城東,然後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東流經唯陵縣舊城北邊,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把這地方封給江都易王的兒子劉楚,立為侯國,就是王莽時的唯陸。睢水又往東流,與漁水故讀彙合。過去此水上源承接漁縣西南的漁破,往東北流經撞縣舊城北邊,又往東北流經唯陵縣,下流與睢水彙合。睢水又往東南流,經過下相縣舊城南邊。高祖十二年(前195),把這地方封給莊侯伶耳,立為侯國。應肋說:相水發源於沛國相縣,所以此處加下字,稱為下相。那麼相水又是睢水的異名了。睢水往東南流,注入泗水,彙流處稱為唯口,《水經》說睢水流到蕭縣為止,這不對,真是所謂得其一而失其二了。

瓠河故瀆,又東徑句陽縣之小成陽,城北側瀆。《帝王世紀》曰: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裏,是為穀林,墨子以為堯堂高三尺,土階三等,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陰。《山海經》曰:堯葬狄山之陽,一名崇山。二說各殊,以為成陽,近是堯塚也。餘按小成陽在成陽西北半裏許實中,俗喭以為囚堯城,士安蓋以是為堯塚也。瓠子北有部關縣故城:縣有羊裏亭,瓠河徑其南,為羊裏水,蓋資城地而變名,猶《經》有新溝之異稱矣。黃初中,賈逵為豫州刺史,與諸將征吳於洞浦,有功,魏封逵為羊裏亭侯,邑四百戶,即斯亭也。俗名之羊子城,非也,蓋韻近字轉耳。又東,右會濮水枝津,水上承濮渠,東徑沮丘城南。京相璠曰:今濮陽城西南十五裏,有沮丘城,六國時沮楚同音,以為楚丘,非也。又東徑浚城南,西北去濮陽三十五裏。城側有寒泉岡,即《詩》所謂愛有寒泉,在浚之下。世謂之高平渠,非也。京相璠曰:濮水故道,在濮陽南者也。又東徑句陽縣西,句瀆出焉。濮水枝渠又東北徑句陽縣之小成陽東垂亭西,而北入瓠河。《地理誌》曰:濮水首受泲沛於封丘縣東北,至都關,入羊裏水者也。又按《地理誌》:山陽郡有都關縣,今其城在廩丘城西。考地誌,句陽、廩丘,俱屬濟陰,則都關無隸山陽理。又按《地理誌》,成都亦是山陽之屬縣矣。而京、杜考地驗城,又並言在廩丘城南,推此而論,似《地理誌》之誤矣,或亦疆理參差所未詳。瓠瀆又東徑垂亭北。《春秋》隱公八年,宋公、衛侯遇於犬丘,《經》書垂也。京相璠曰:今濟陰句陽縣小成陽東五裏,有故垂亭者也。
瓠子河出自東郡模陽縣的北河,

又東北過廩丘縣,為濮水。
淮陽縣北十裏處,就是瓠河口。《尚書?禹貢》說,雷夏已積成大澤,雍水、沮水彙合在一起。《爾雅》說:從河水分流出來的是雍水。許慎說:雍水就是大河堵水的意思。到了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河水向南泛濫,衝毀民房。元封二年(前109),武帝派遣汲仁、郭昌征發役卒數萬人,堵塞了瓠子河的決口。於是武帝從萬裏沙回來,親臨決河的地點,把白馬、玉璧沉入水中,並令群臣自將軍以下都去背木柴堵塞決口。武帝悲歎堵塞決口沒有成功,於是作歌道:瓠子決口了,怎麼辦啊?滾滾洪濤,隻怕遍地全成江河!全成江河嗬,大地不安寧,治河永無盡時嗬,連吾山也掘平!吾山掘平嗬,巨野洪流橫溢,魚群不安地翻騰嗬,水天已相接!河道已廢嗬,河水亂流,無羈的蛟龍嗬,悠意遠遊l神靈的大水嗬!快回舊河來!不登山祭天嗬,又哪知遠近內外!河神嗬,你怎麼如此不仁?你無休無止地泛濫嗬,真愁死人!蕃桑可以行船嗬,淮、灑也已高漲,大水遲遲不達嗬,人也久不回鄉!另一首歌是:大河滾滾奔騰嗬,激起一片濤聲,急流難以北渡嗬,隻好回舟暫停。拉起長竹索嗬,把美玉下沉,木柴接不上嗬,盡管河神已答應!木柴接不上嗬!是衛人的罪,草木都燒光了嗬,拿什麼來抵擋洪水?拿枯樹石頭來堵嗬,再去砍竹林,堤防都填好了嗬,幸福就來臨!於是終於堵塞了瓠子口,就在口上建了一座宮殿,稱為宣房宮,因此,也稱瓠子堰為宣房堰,水也就以瓠子命名了。平帝以後,未及時修理河堰,河水向東漫淹,受淹的範圍愈來愈大。永平十二年(69),顯宗命令樂浪人王景,從榮陽開始,向東直至千乘,在一千多裏的範圍內,築堤治理河渠。於是王景在那些水道要衝作了嚴密的防範措施,並疏通奎塞的河道,抓子河的水從此就不通了,隻留下溝渠。河水過去決口東流時,流經淮陽城東北,這地方就是從前的衛國,也是古代帝王擷項的舊城。從前,擷項從窮桑遷移到這裏,稱為商丘,也有人稱為帝丘,本來是陶唐氏掌火官闊伯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夏伯昆吾的都邑,殷朝相土也定都於此。因此《春秋傳》說:闊伯居住在商丘,後來相土也接著在這裏居住。衛成公從楚丘遷到這裏,秦始皇把衛君角遷徙到野王,設置了東郡,治所在蹼陽縣。淮水在南麵流過,所以稱為淮陽。章邯守蹼陽時,開了護城河,使城周環水。張宴說:依靠河水使城防鞏固。舊河道又東經鹹城南。《春秋》:僖公十三年(前647)夏,在鹹會盟。杜預說:東郡淮陽縣東南,有鹹城。瓠子河舊道又東經桃城南,《春秋傳》說:把曹國的土地分掉,從挑水以南,東到濟水,都是曹國的土地。現在哪城西南五十裏有姚城,有人稱為挑城。瓠讀又往東南流經清丘北邊,《春秋》:宣公十二年(前597),《經》中提到楚滅蕭,晉人、宋、衛、曹等在清丘會盟。京相潘說:清丘在今東郡淮陽縣東南三十裏,是魏東都尉治所。往東到濟陰郡句陽縣,就是新溝,

瓠河又左徑雷澤北,其澤藪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十餘裏。昔華胥履大跡處也。其陂東西二十餘裏,南北十五裏,即舜所漁也。澤之東南即成陽縣,故《史記》曰:武王封弟叔武於成。應劭曰:其後乃遷於成之陽,故曰成陽也。《地理誌》曰;成陽有堯塚靈台,今成陽城西二裏,有堯陵,陵南一裏,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台,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采捕。前並列數碑,栝柏數株,檀馬成林,二陵南北,列馳道徑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南、西、北三麵,長櫟聯蔭,扶疏裏餘。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塚,塚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碎略盡,於城為西南,在靈台之東北。按郭緣生《述征記》,自漢迄晉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敘堯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載,記於堯妃祠。見漢建寧五年五月,成陽令管遵所立碑,文雲:堯陵北,仲山甫墓南,二塚間有伍員祠。晉大安中立一碑,是永興中建,今碑祠並無處所。又言堯陵在城南九裏,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裏,東南六裏堯母慶都塚,堯陵北二裏,有仲山甫墓。考地驗狀,鹹為疏僻,蓋聞疑書疑耳。雷澤西南十許裏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傑峙,謂之曆山。山北有小阜,南屬迤澤之東北,有陶墟,緣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聯屬,濱帶瓠河也。鄭玄曰:曆山在河東,今有舜井。皇甫謐或言,今濟陰曆山是也。與雷澤相比,餘謂鄭玄之言為然。故揚雄《河水賦》曰:登曆觀而遙望兮,聊浮遊於河之岩。今雷首山西枕大河,校之圖緯,於事為允。士安又雲:定陶西南陶丘,舜所陶處也。不言在此,緣生為失。瓠河之北,即廩丘縣也。王隱《晉書地道記》曰,廩丘者,春秋之所謂齊邑矣,實表東海者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丘叛於趙。田布圍廩丘,翟角、趙孔屑韓師救廩丘,及田布戰幹龍澤,田師敗通是也。瓠河與濮水俱東流,《經》所謂過廩丘,為濮水者也。縣南瓠北,有羊角城,《春秋傳》曰:烏餘取衛羊角,遂襲我高魚,有大雨,自竇入,介於其庫。登其城,克而取之者也。京相璠曰:衛邑也。今東郡廩丘縣南,有羊角城。高魚魯邑也,今廩丘東北,有故高魚城。俗謂之交魚城,謂羊角為角逐城,皆非也。瓠河又徑陽晉城南。《史記》,蘇秦說齊曰:過衛陽晉之道,徑於亢父之險者也。今陽晉城在廩丘城東南十餘裏,與都關為左右也。張儀曰:秦下甲攻衛陽晉,大關天下之匈。徐廣《史記音義》雲:關一作開,東之亢父,則其道矣。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春秋》隱公五年,郕侵衛。京相璠曰:東郡廩丘縣南三十裏,故郕都故城。褚先生曰:漢封金安上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城穀者也。瓠河又東,徑黎縣故城南,王莽改曰黎治矣。盂康曰:今黎陽也。薛瓚言:按黎陽在魏郡,非黎縣也。世謂黎侯城,昔黎侯寓於衛,《詩》所謂胡為乎泥中。毛雲:泥中,邑名,疑此城也。土地汙下,城居小阜,魏濮陽郡治也。瓠河又東,徑底縣故城南。《地理誌》:濟陰之屬縣也。褚先生曰:漢武帝封金日待為侯國,王莽之萬歲矣,世猶謂之為萬歲亭也。瓠河又東徑鄆城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公自沙隨還,待於鄆。京相璠曰:《公羊》作運字,今東郡廩丘縣東八十裏,有故運城,即此城也。
瓠河舊道又東經句陽縣的小成陽,城的北麵臨近河道。《帝王世紀》說:堯葬在濟陰成陽西北四十裏,那地方叫毀林。墨子認為堯堂高三尺,有三級土階。堯曾去北方教導八狄,死於途中,葬在蟄山的北坡。《山海經》說:堯葬在狄山的南坡,狄山又名崇山。兩種說法互不相同,認為成陽是堯墓所在地較接近事實。我查考過,小成陽在成陽西北約半裏,很堅固,俗稱囚堯城,士安認為大概就是堯墓。瓠子河北有都關縣舊城,該縣有羊裏亭,瓠子河流經亭南,稱羊裏水,這是隨著水流所經的城或地點而來的變名,就如同《水經》中有新溝這異名一樣。黃初年間(220一226),賈逆任豫州刺史,率諸將在洞浦征討吳軍,立了功勞,魏封他為羊裏亭侯,食邑四萬戶,就是這個羊裏亭。俗稱羊子城,其實不是。這是由於字音相近而致誤的緣故。瓠子河又東流,右麵與淮水支流彙合,支流的上流承接淮渠,往東流經沮丘城南。京相潘說:現在淮陽城西南十五裏有沮丘城,六國時沮、楚二字同音,以為這是楚丘,是不對的。淮水支流又往東流經浚城南邊,浚城西北距淮陽三十五裏,城旁有寒泉岡。《詩經》說:於是有寒泉,在浚邑城下。就指此泉。人們將這條支流稱為高平渠是不對的。京相瑤說:淮水舊河道在淮陽南邊。淮水支流又往東流經句陽縣西邊,句讀在這裏分出。蹼水支渠又往東北流,經過句陽縣小成陽東垂亭西邊,往北注入瓠河。《地理誌》說:淮水上口在封丘縣承接姊水,往東北流到都關,注入羊裏水。又據《地理誌》山陽郡有都關縣,今天此城在凜丘城西邊,查考《地誌》,句陽、凜丘都屬濟陰,那麼都關決無屬於山陽的道理。又據《地理誌》,郝都也是山陽郡的屬縣。而京相潘、杜預對地域和城邑作了一番考證後,都說邸都在凜丘城南,據此推論,似乎《地理誌》記載有誤。或者是劃分疆界地域不一致,這就不清楚了。瓠讀又往東流經垂亭北邊,《春秋》:隱公八年(前715),宋公、衛侯在犬丘相會。犬丘在《經》裏寫作垂。京相播說:今天,濟陰句陽縣小成陽以東五裏有舊時的垂亭。

又北過東郡範縣東北,為濟渠,與將渠合。
又往東北流過康丘縣,稱為璞水。

瓠河自運城東北徑範縣,與濟濮枝渠合,故渠上承濟瀆於乘氏縣,北徑範縣,左納瓠瀆,故《經》有濟渠之稱。又北,與將渠合,渠受河於範縣西北,東南徑秦亭南。杜預《釋地》曰:東平範縣西北,有秦亭者也。又東南徑範縣故城南,王莽更名建睦也。漢興平中,靳允為範令,曹太祖東征陶謙於徐州,張邈迎呂布,郡縣響應。程昱說允曰:君必固範,我守東阿,田單之功可立。即斯邑也。將渠又東會濟渠,自下邀謂之將渠,北徑範城東,俗又謂之趙溝,非也。
瓠河又向左流經雷澤北邊,這個大澤在大成陽縣舊城西北十餘裏,就是從前華青踩著巨人足跡而受孕的地方。這一片大澤東西二十餘裏,南北十五裏,就是舜捕過魚的地方。大澤的東南麵,就是成陽縣,因此《史記》說,武王把成封給他的弟弟叔武。應劭說:他的後裔就遷到成國的南方,所以稱為成陽。《地理誌》說:成陽有堯墓、靈台,現在成陽城西麵二裏有堯陵。陵南一裏處有堯母慶都陵,在成陽城的西南方,稱為靈台。鄉叫崇仁,城名惰義,都立了廟,四周環水;水靜不流,與澤水相通,泉水從不枯竭。這一帶魚類和竹筍很豐富,但人們不敢去采捕。廟前並列著幾塊石碑,還有幾株檜樹和柏樹,檀木梓榆成林。兩座陵墓一南一北,"’有馳道相通,路麵都用磚砌成,至今還平整完好。堯陵東邊,城的西邊五十餘步,有堯妃中山夫人祠。石璧石階仍然如舊,南、西、北三麵,高大的麻棟樹綠蔭連成一片,綿延裏餘。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墓,墓西有一座石廟,石羊石虎已經沉陷,差不多都破碎了。石廟在成陽城西南,靈台的東北麵。據郭緣生《述征記》記載,從漢朝到晉朝,傣祿二千石一級的官吏及承尉,大多有刻石記述,從堯即位直至永嘉三年(309),共二千七百二十一年,都記於堯妃祠,這從漢朝建寧五年(172)五月成陽縣令管遵所立的碑文中可以看到。在堯陵北邊,仲山甫墓南邊,兩墓間有伍員祠,是晉朝太安年間(302一303)建立。一塊碑是永興年間(304一305)立。今天碑、祠都無處可尋了。又說:堯陵在成陽城南九裏;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裏;城東南六裏是堯母慶都墓;堯陵北二裏有仲山甫墓。考察這些地方的實際情況,都不對頭,上述諸說大概都是不可靠的傳聞和記述吧。雷澤西南約十裏有一座小山,這是一座孤山,山峰高峻,亭亭獨立,稱為曆山。山北有一座小丘,南連雷澤東北。那裏有陶墟。郭緣生說:這是舜耕種和製陶的地方。陶墟和小丘連在一起,座落在瓠河岸邊。鄭玄說:曆山在河東,現在那裏還有舜井。皇甫謐又說:這是現在濟陰的曆山,與雷澤相近,我認為鄭玄的說法是對的。因而揚雄的《河水賦》說:登上曆觀縱目遠望,姑且在大河崖岸漫遊。現在雷首山西靠大河,對照地圖,陶墟在此較為可信。士安又說:定陶西南陶丘,是舜製陶的地方。他們都不說陶墟在此地,可見緣生的說法是錯誤的。瓠河以北就是凜丘縣。王隱的《晉書?地道記》說:凜丘就是《春秋》所說的齊邑,靠近東海。《竹書紀年》說:晉烈公十一年(前405),田悼子死了,田布殺了大夫公孫孫,公孫會占據凜丘,叛齊投趙,田布於是包圍了凜丘。翟角、趙國孫屑和韓的軍隊援救凜丘,與田布的軍隊在龍澤作戰,田軍被擊敗潰逃。瓠河與淮水都往東流,就是《水經》所說的:瓠河流過凜丘稱淮水。縣城以南抓河以北有羊角城。《春秋傳》說:烏佘攻取了衛國的羊角城,就襲擊我國高魚,此時天下大雨,他從水道中偷偷進來,到了倉庫旁邊,登上城頭,攻取了高魚。京相潘說:高魚是衛邑。現在東郡凜丘縣南有羊角城,高魚是魯邑。現在凜丘東北有舊高魚城。俗稱交魚城,稱羊角城為角逐城,這都不對。瓠河又流經陽晉城南邊。《史記》載,蘇秦去遊說齊國說:過了衛國陽晉這條路,行經亢父的險要之地。‘就是指這個陽晉。現在陽晉城在凜丘城東南十餘裏,與都關左右相對。張儀說:秦出兵攻打衛國陽晉,把天下的要道封鎖起來。徐廣《史記音義》說:關字也有寫作開字的,東到亢父就是那條路。瓠河之北又有成嘟城。《春秋》隱公五年(前7'18),邱入侵衛國。京相潘說:東郡凜丘縣南三十裏有鬱都舊城。褚先生說:漢時把這地方封給金安上,立為侯國,王莽時改名為城毀。抓河又往東流經黎縣舊城南邊,王莽改名為黎治。孟康說:今天叫黎陽。薛攢說:按黎陽在魏郡,不是黎縣。人們稱為黎侯城,從前黎侯寄寓於衛。《詩經》所謂:為什麼在泥中?毛亨說:泥中,是城邑名,可能就是此城。土地低窪,城建在小土丘上,是魏淮陽郡的治所。瓠河又往東流經底縣舊城南邊,據《地理誌》,這是濟陰郡的屬縣。褚先生說:漢武帝將這地方封給金日禪,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萬歲。人們現在還稱萬歲亭。瓠河又往東流經鄲城南邊,《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前575),成公從沙隨回來,逗留在鄲城。京相潘說:《公羊傳》寫作運字,現在東郡凜丘縣東八十裏有舊運城,就是此城。

又東北過東阿縣東,瓠河故瀆,又東北,左合將渠枝瀆。枝瀆上承將渠於範縣,東北徑範縣北,又東北徑東阿城南,而東入瓠河故瀆,又北徑東阿縣故城東。《春秋經》書:冬,及齊侯盟於柯。
又往北流過東郡範縣東北,稱為濟渠,與將渠彙合,

《左傳》曰:冬盟於柯,始及齊平。杜預曰:東阿即柯邑也。按《國語》,曹沫挾匕首劫齊桓公返,遂邑於此矣。
瓠河從運城開始向東北流,經過範縣,與濟、淮支渠彙合。舊渠道上流在乘氏縣承接濟讀,往北流經範縣,從左麵接納了瓠讀,因此《水經》裏有濟渠的名稱。瓠河又北流,與將渠彙合。將渠上流在範縣西北引入河水,.往東南流經秦亭南邊。杜預《釋地》說:東平範縣西北有個秦亭。將渠又往東南流經範縣舊城南邊,王莽改名為建睦。漢朝興平年間(194一195),靳允任範令,曹太祖東征,在徐州攻打陶謙,張邀去迎接呂布,郡縣都起來響應。程星勸靳允說:您必須固守範縣,我守東阿,那麼我們就可以建立像田單那樣的功業了。指的就是此城。將渠又往東流,與濟渠彙合。自此以下,渠道通稱將渠,往北流經範城東邊,民間又稱趙溝,這是不對的。

又東北過臨邑縣西,又東北過在平縣東,為鄧裏渠。
又往東北流過東阿縣東邊,

自宣防已下,將渠已上,無複有水,將渠下水首受河,自北為鄧裏渠。
瓠河舊道又往東北流,左邊與將渠支讀彙合,支讀上源在範縣承接將渠,往東北流經範縣北邊,又往東北流經東阿城南邊,然後東流注入瓠河舊道。舊河道又往北流經東阿縣舊城東邊。《春秋經》記載,冬天,和齊侯在柯會盟。《左傳》說:冬天,在柯會盟才與齊講和。杜預說:東阿就是柯邑。按《國語》,曹沫手持匕首,要挾齊桓公,就在這裏收回遂邑。

又東北過祝阿縣,為濟渠。
又往東北流過臨邑縣西邊,又往東北流過往平縣東邊,稱為鄧裏渠。

河水自四瀆口出為濟水,濟水二瀆合而東注於祝阿也。又東北至梁鄒縣西,分為二。
從宣房以下,將渠以上不再有水。將渠以下的水,上口由河水導入,從此以北,稱鄧裏渠。

脈水尋梁鄒,濟無二流,蓋《經》之誤。
又往東北流過祝阿縣,稱為濟渠。

其東北者為濟河,其東者為時水,又東北至濟西,濟河東北入於海,時水東至臨淄縣西,屈南過太山華縣東,又南至費縣,東人於沂。
河水從四讀口分支流出,叫濟水。濟水二讀彙合,然後東流注入祝阿縣。

時,即耏水也,音而。《春秋》襄公三年,齊晉盟於耏者也。京相璠曰:今臨淄,惟有水西北入濟,即《地理誌》之如水矣。耏、如聲相似,然則水即耏水也。蓋以與時合,得通稱矣。時水自西安城西南,分為二水,枝津別出,西流,德會水注之。水出昌國縣黃山西,北流徑昌國縣故城南。昔樂毅攻齊有功,燕昭王以是縣封之,為昌國君。德會水又西北五裏,泉水注之。水出縣南黃阜,北流徑城西北入德會,又西北,世謂之滄浪溝,又北流注時水。《地理誌》曰:德會水出昌國西北,至西安人如是也。時水又西,徑東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側城南注,又屈徑其城南。《史記》,漢文帝十五年,分齊為膠西王國,都高苑。徐廣《音義》曰:樂安有高苑城,故俗謂之東高苑也。其水又北注故瀆,又西,蓋野溝水注之,源導延鄉城東北,平地出泉。西北徑延鄉城北。《地理誌》:千乘有延鄉縣,世人謂故城為從城,延、從字相似,讀隨字改,所未詳也。西北流,世謂之蓋野溝,又西北流,徑高苑縣北,注時水。時水又西徑西高苑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丙倩為侯國,王莽之常鄉也。其水側城西注。京相璠曰:今樂安博昌縣南界,有時水西通濟。其源上出盤陽,北至高苑,下有死時,中無水。杜預亦雲:時水於樂安枝流,旱則竭涸,為春秋之幹時也。《左傳》莊公九年,齊魯戰地,魯師敗處也。時水西北至梁鄒城,入於濟。非濟入時,蓋時來注濟,若濟分東流,明不得以時為名。尋時,濟更無別流,南延華費之所,斯為謬矣。
又往東北流,到了梁鄒縣西邊,分為兩條:

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其縣南。
探尋水脈,濟水並沒有兩條水流,這是《水經》的錯誤。往東北流的一條是濟河,東流的是時水。濟河又往東北流到濟西,往東北注人大海。時水往東流到臨淄縣西邊轉彎,往南流過太山郡華縣東邊,又往南流到費縣,往東注人沂水。

萊蕪縣在齊城西南原山,又在縣西南六十許裏。《地理誌》,汶水與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濟,故不得過其縣南也。《從征記》曰:汶水出縣西南流。又言:自入萊蕪穀,夾路連山百數裏,水隍多行石澗中,出藥草,饒鬆柏,林藿綿蒙,崖壁相望,或傾岑阻徑,或回岩絕穀,清風鳲條,山壑俱響,淩高降深,兼惴栗之懼,危蹊斷徑,過懸度之艱。未出穀十餘裏,有別穀在孤山。穀有清泉,泉上數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餘,高九尺許,廣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處,薪爨煙墨,猶存穀中,林木致密,行人鮮有能至矣。又有少許山田,引灌之蹤尚存。出穀有平丘,麵山傍水,土人悉以種麥,雲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麥,齊人相承以殖之,意謂麥丘所棲愚公穀也。何其深沉幽翳,可以托業抬生如此也。餘時徑此,為之躊躕,為之屢眷矣。餘按麥丘愚公在齊川穀猶傳其名,不在魯,蓋誌者之謬耳。汶水又西南徑贏縣故城南。《春秋左傳》桓公三年,公會齊侯於贏,成婚於齊也。
時水就是耐水,耐音而。《春秋》:襄公三年(前570),齊、晉在耐會盟。京相播說:現在臨淄隻有嗜水,往西北注入濟水,就是《地理誌》中的如水。嗜、如讀音相似,那麼嗜水就是耐水了。嗜水和時水因相彙合,所以也都得了通稱。時水從西安城往西南流,分為兩條水,支流分出後向西流,德會水注入。德會水發源於昌國縣黃山,往西北流經昌國縣舊城南。從前樂毅進攻齊國,為燕昭王立了功,昭王就把此縣封給他,號為昌國君。德會水又往?西北流,五裏泉水注入。此水發源於縣南的黃阜,往北流經城西,北注德會水。德會水又往西北流,民間稱為滄浪溝。又北流注入時水,《地理誌》說:德會水發源於昌國西北,流到西安注入如水。時水又往西流經東高苑城中而後繼續西流。民間堵截水道,使水沿城南流,於是又拐彎流經城南。《史記》載,漢文帝十五年(前165)從齊國劃地設置膠西王國,建都高苑。徐廣《音義》說:樂安有高苑城,因此俗稱東高苑。時水又往北流,注入舊河道,又往西流,蓋野溝水注入。蓋野溝水源出延鄉城東北,平地湧出泉水,往西北流經延鄉城北邊。據《地理誌》,千乘有延鄉縣,民詢稱舊城為從城,也許因為延、從(徒)字形相近,讀音也隨著字而改變的緣故吧,這也不清楚。水又往西北流,世人稱為蓋野溝,又往西北流經高苑縣北邊,注入時水。時水又往西流經高苑縣舊城南邊。漢高帝六年(前201),把這地方封給丙倩,立為侯國,主莽時改名常鄉,時水沿著城旁繼續往西流。京相播說:現在樂安博昌縣南界有時水,西流與濟水相通,源頭出自盤陽,北流到高苑,下遊有死時,河道無水。杜預也說:時水流到樂安分出支流,天旱時就枯涸,就是《春秋》裏提到的乾時。《左傳》:莊公九年(前685),齊魯交戰,魯軍在此處戰敗。時水往西北流,到梁鄒城注入濟水―不是濟水注入時水,而是時水注入濟水。如果濟水分支東流,顯然不會以時水為名。探究時水和濟水,再沒有別的水流向南延伸到華縣和費縣地界了。這是經文的錯誤。

又西南過奉高縣北。
汶水發源於泰山郡萊蕪縣原山,往西南流過縣南,

奉高縣,漢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縣北有吳季劄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劄之聘上國也,喪子於贏博之間,即此處也。《從征記》曰:贏縣西六十裏,有季劄兒塚,塚圓,其高可隱也。前有石銘一所,漢末奉高令所立,無所述敘,標誌而已。自昔恒蠲民戶灑掃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有遺矣,惟故跌存焉。
萊蕪縣在齊城西南,原山又在縣西南約六十裏。據《地理誌》,汶水與淄水都發源於原山,往西南注入濟水,因此不可能流經萊蕪縣南邊。《從征記》說:汶水發源於萊蕪縣,往西南流;又說,流入萊蕪穀後,道路兩邊山巒連綿百餘裏。水道大都經過亂石嶙峋的山澗。這一帶盛產藥草,遍地鬆柏,林莽茂密,斷崖峭壁,遙相對望。有的地方,險峻的小山擋住去路;有的地方,岩壁回環,通入山穀,山風吹動,枝梢鳴聲響徹幽穀。攀登高峻的山峰,爬下幽深的山穀,令人心驚膽戰;有時路絕崖斷,就隻能靠繩索引渡,真是艱險極了。出穀還有十餘裏,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處山穀,山穀裏有清泉,泉上數丈有個石洞,有兩個洞口,能容人行走。進入洞口丈餘,洞內高約九尺,寬廣四五丈,據說是古人穴居之處,洞裏還留有柴灶、殘灰和煙痕。山穀中樹木茂密,行人很少能到這裏來。但還能見到少許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跡。出了山穀有一片平緩的丘陵,麵山傍水,當地土人都在那裏種麥。人們說,這丘陵地不宜種植高粱,隻適於種麥。齊人世代相承,都在這裏種麥。想來這就是麥丘愚公所住的山穀了。穀裏怎麼會這樣深幽,這樣藉翁鬱鬱;人們在這裏又怎麼會這樣安居樂業,怡然自得地生活呀!我當時經過這裏,看到這麼遠離塵俗的好地方,真是徘徊不舍,離去時還屢屢回頭呢,我按麥丘愚公在齊境的川穀,至今還流傳著這個地名;那地方並不在魯,這是著作家記述時弄錯的。汶水又向西南流經贏縣老城南。《春秋左傳》:桓公三年(前709),桓公在贏會見齊侯,在齊結了婚。

屈從縣西南流,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誘曰:山名也,或斯阜矣。牟縣故城在東北,古牟國也,春秋時,牟人朝魯,故應劭曰:魯附庸也。俗謂是水為牟汶也。又西南徑奉高縣故城西,西南流注於墳。墳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與中川分水,東南流,徑泰山東,右合天門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門下穀,東流。古者帝王升封,鹹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竅存焉,蓋古設舍所跨處也。馬第伯書雲:光武封泰山,第伯從登,山去平地二十裏,南向極望無不睹。其為高也,如視浮雲,其峻也,石壁窅,如無道徑,遙望其人,或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過,乃知是人,仰視岩石鬆樹,鬱鬱蒼蒼,如在雲中,俯視溪穀,碌碌不可見丈尺。直上七裏天門,仰視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矣。應劭《漢官儀》雲:泰山東南山頂,名曰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許,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東,浚波莊壑,東南流,徑龜陰之田。龜山在博縣北十五裏,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遲,望山而懷操,故《琴操》有《龜山操》焉。山北即龜陰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龜陰之田是也。又合環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曆中下兩廟間。《從征記》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廟,牆閉嚴整,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餘圍,蓋漢武所植也。赤眉嚐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創猶存。門閣三重,樓榭四所,三層壇一所,高丈餘,廣八尺。樹前在大井,極香冷,異於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諜,而水旱不減。庫中有漢時故樂器及神車木偶,皆靡密巧麗。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永貴侯張餘上金馬一匹,高二尺餘,形製甚精。中廟去下廟五裏,屋宇又崇麗於下廟,廟東西夾澗。上廟在山頂,即封禪處也。其水又屈而東流,又東南徑明堂下。漢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於山之東北阯。武帝以古處險狹而不顯也,欲治明堂於奉高傍,而未曉其製。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圖中有一殿,四麵無壁,以茅蓋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把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於汶上,如帶圖也。古引水為辟雍處,基瀆存焉。世謂此水為石汶。《山海經》曰:環水出泰山,東流莊於汶。即此水也。環水又左入於汶水。汶水數川合注,又西南流徑徂徠山西。山多鬆柏,《詩》所謂徂徠之鬆也。《廣雅》曰:道梓鬆也。《抱樸子》稱《玉策記》曰:千歲之鬆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壽萬歲。又稱天陵有偃蓋之鬆也,所謂樓鬆也,《魯連子》曰:鬆樅高十仞而無枝,非憂正室之無柱也。《爾雅》曰:鬆葉柏身曰樅。《鄒山記》曰:徂徠山在梁甫、奉高、博三縣界,猶有美鬆,亦曰尤徠之山也。赤眉渠師樊崇所保也,故崇自號尤徠三老矣。山東有巢父廟,山高十裏。山下有陂水,方百許步,三道流注,一水東北沿溪而下,屈徑縣南,西北流,人於汶。一水北流,曆澗,西流入於汶。一水南流,徑陽關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紇自陽關者也。又西流入於汶水也。
又往西南流過奉高縣北邊,

過博縣西北。
奉高縣在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設置,以供祭祀泰山之需,是泰山郡的治所。縣北有吳季劄兒子的墳墓,座落在汶水南麵的水灣裏。吳季劄受聘於中原上國,在贏、博之間死了兒子,就是這地方。《從征記》說:贏縣西六十裏,有季劄兒子的墳,呈圓形,墓在高處,可以憑依眺望。墓前有一座石銘,是漢末奉高縣令所立,上麵沒有記述什麼,隻不過作為標誌而已。從前都指派民戶去掃墓,現在已不能這樣做了;石碑都已剝蝕破碎,沒有留下什麼了,隻有石碑的基座還在。

汶水南徑博縣故城東。《春秋》哀公十一年,會吳伐齊取博者也。灌嬰破田橫於城下。屈從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汶水又西南徑龍鄉故城南。《春秋》成公二年,齊侯圍龍,龍囚頃公嬖人盧蒲就魁,殺而膊諸城上,齊侯親鼓取龍者也。漢高帝八年,封謁者陳署為侯國。汶水又西南徑亭亭山東,黃帝所禪也,山有神廟。水上有石門,舊分水下溉處也。汶水又西南徑陽關故城西。本钜平縣之陽關亭矣。陽虎據之以叛,伐之,虎焚萊門而奔齊者也。汶水又南,左會淄水,水出泰山梁父縣東,西南流,徑菟裘城北。《春秋》隱公十一年營之,公謂羽父曰:吾將歸老焉。故《郡369國誌》曰:梁父有菟裘聚。淄水又徑梁父縣故城南,縣北有梁父山。《開山圖》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禪梁父,故縣取名焉。淄水又西南徑柴縣故城北。《地理誌》:泰山之屬縣也。世謂之柴汶矣。淄水又徑郕縣北。漢高帝六年,封董渫為侯國。《春秋》,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