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演義 作者:蔡東藩年代:近代1378   

《後漢演義》正文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顧隆中決策定三分

卻說陳琳被曹軍擒住,解至操前,操盛怒相待;及見琳溫文爾雅,不禁起了憐才的念頭,即霽顏問琳道:“卿前為本初作檄,但可罪狀孤身,奈何上及祖父呢?”琳答說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公今罪琳,琳亦知罪了;活琳惟公,殺琳亦惟公。”操聽了琳言,怒意益平,遂赦免琳罪,使與陳留人阮瑀,同為記室。袁氏舊臣崔琰,曾勸紹守境述職,不宜用兵,紹不肯聽,終敗官渡;後來譚尚交爭,各欲用琰,琰托疾並辭,為尚所囚,虧得陳琳營救,才釋歸河東;至是琳與操說及,操遂召琰為別駕從事。琰應召到來,操與語道:“孤查本州戶籍,可得三十萬甲兵,故向稱大州。”琰從容道:“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日尋幹戈,冀民暴骨原野,未聞王師布德,存問風俗,救民塗炭,乃先估計甲兵,似非敝州士女想望明公的本意,望明公見察!”操乃改容稱謝,視若上賓,使為世子丕師傅,留居鄴城。不為丕求淑女,雖有賢傅,恐亦寡效。自己部署人馬,欲往攻幽州;忽由袁熙部將焦觸張南,使人投遞降書,內稱慕風歸義,已將袁尚袁熙,逐奔烏桓,特此報聞;操當然大喜,特派吏宣慰,表封焦觸張南為列侯。已而並州刺史高幹,舉兵守壺口關,複與操絕;操遣部將樂進李典,率兵往攻,多日不下。河內人張晟,河東掾衛固範先等,又糾眾應幹,轉寇澠崤間;操用荀彧計,議調西平太守杜畿,為河東太守。畿抵任後,陽與固先聯絡,暗中卻解散叛眾,使不相連;再由操遙結馬騰,使擊固先,裏應外合,便將固先擒斬,再移兵討滅張晟,河東複安;獨高幹據住並州,負奭如故。建安十一年正月,操親率大軍,出擊壺口關,圍攻至兩月有餘,關上守兵,不堪疲敝,因開關納入曹軍。高幹聞壺口失守,無險可恃,不得已留吏守城,自詣匈奴求救。匈奴久已服漢,不願與操構釁,當即拒絕高幹。幹率數騎馳回,途次聞知並州降操,害得無家可歸,乃南奔荊州。道過上洛,被都尉王琰截住,斬首獻操,並州又為操有了。袁紹屬地,至此悉亡。先是山陽人仲長統,遊學至並州,得幹優待,屢問世事,統直答道:“君具有雄誌,惜乏雄才,也知好士,未能擇賢;愚頗為君代慮,願預先戒慎,勿務高深!”幹聞言不樂,微露慍意,統即辭去;及幹已敗死,果如統言。荀彧素知統才名,特舉為尚書郎,操便即引用。操複順道東略邊疆,黑山豪帥張燕,率眾十萬人來降,受封列侯;獨海賊管承,不肯歸附。操使李典樂進為先鋒,擊走承眾,承竄入海島,操乃還師,至鄴城度過殘冬。經春行賞,奏封功臣二十餘人為列侯,且特陳荀彧功狀,彧已受封萬歲亭侯,至此更增封千戶;又欲進爵三公,彧使荀攸再三辭讓,方才停議。操嚐謂忠正密謀,撫寧內外,莫如文若,次為公達。文若即荀彧字,公達即荀攸字。彧封侯後,攸亦得封陵樹亭侯,叔侄並榮,一時稱最。操且將愛女嫁彧長子,聯為姻婭,好算是相得益歡了。彧妻為中常侍唐衡女,今得操女為子婦,比妻尤榮。

且說袁尚袁熙,奔往烏桓。烏桓部酋蹋頓,為故王印力居從子,占住遼西偏隅,素與袁氏相往來,袁紹曾立他為單於,使家奴冒充己女,遣嫁蹋頓,蹋頓未知真假,遂認紹為婦翁,聘問不絕;及尚熙往奔,當然迎納,撥眾相助,使複故土。早有幽州邊吏報達曹操,操便擬北伐,先鑿平虜泉州二渠,作為運道,然後指日出師。諸將皆有疑議,或謂尚熙垂亡,蹋頓未必為用;或謂大軍北征,劉表劉備,將乘間襲許,不可不防。獨郭嘉與操同意,排斥眾議道:“袁氏厚待烏桓,蹋頓不忘舊惠,必為效力;若袁尚兄弟,號召華夷,大舉入寇,青冀幽並隨在可危;彼劉表不過一坐談客,自知才不足馭劉備,未肯重任,備亦未必樂為表用,兩人異心,斷難成事,公雖虛國遠征,亦可無憂,但放心前往便了。”操因即起行,既至易城,欲下令休息,郭嘉又進議道:“兵貴神速,況千裏襲人,更宜掩彼不備,最好是留住輜重,隻令輕騎速進,猝臨烏桓,必可破虜,願公勿疑。”操接說道:“卿言甚是。但北路崎嶇,無人引導,卻也難行。”嘉又答道:“公若留心訪察,何至無人?”操如言探訪,果得右北平人田疇。疇曾為幽州牧劉虞從事,虞為瓚所殺,疇適自長安北還,哭祭虞墓,險遭拘戮,嗣有人替他解免,始得脫歸;見前文。袁紹滅瓚,遣使招疇,授將軍印,疇辭不就。操使傳命,一召即來,當由操延入諮問,疇直答道:“疇誌不在官,所以願見明公,實因烏桓不道,害我鄉賢,疇早思往討,苦未能逮;今得公北征,為民除害,疇敢不前來,勉獻芻言?”操相見恨晚,即拜疇為蓨縣令,疇不願就職,但引操軍進次無終。時方溽暑,大雨時行,海濱汙下,濘滯不通,虜眾又分扼蹊徑,無路可通,操乃複向疇問計,疇獻策道:“此路原未易交通,水淺時不通車馬,水漲時不載舟船,若要向前進兵,處處為難,惟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可達柳城;自從建武以來,行人稀少,尚有一徑可通,今虜眾無知,總道大軍就此北進,但教守住要口,便可無虞;若使改道從盧龍口,潛越險阻,直搗虜巢,蹋頓雖強,不怕不為公所擄了。”操自然樂從,揚言退軍,且在路旁署木為表,上刻數語道:“今當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複進軍。”欺虜已足。隨即令田疇為向導。改從盧龍口進兵,塹山堙穀,潛行五百餘裏,乃通白擅,曆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蹋頓得偵騎還報,總道操軍已退,不必嚴防;偏操軍悄悄進行,距柳城僅百餘裏,才得聞知,當下倉皇部署,帶同袁尚兄弟,領數萬騎,出截操軍。操正抵白狼山,與敵相遇,遙見虜眾甚盛,部下多有懼色,操登山望虜,顧語部將張遼道:“虜眾不整,雖多無益,卿可為我先驅擒虜!”遼應聲下山,當先突陣,許褚徐晃於禁等,隨後繼進,立將敵陣搗破。蹋頓正在驚惶,不防張遼殺到,兜頭一槊,刺落馬下,眼見得不能活命了。尚熙早知曹兵厲害,又見蹋頓落馬,慌忙返奔,虜眾大潰。操下令招降,胡漢兵民,先後投誠,共得二十餘萬口;遂整軍馳入柳城,表封田疇為亭侯,疇向操固辭,操乃中止。嗣探得袁尚兄弟,奔投遼東太守公孫康,諸將請進擊遼東,操微笑道:“不必不必!尚與熙自投死路,管教康送首到此,還費甚麼兵力呢?”大眾將信將疑,操卻分兵屯守柳城,自率諸將還師。將士傷亡無幾,隻郭嘉不服水土,竟至得病,返至易城,病重而亡,年隻三十有八;操親為祭奠,哭泣盡哀,荀攸等從旁勸解,操與語道:“諸君年齡,與孤相等,惟奉孝最少,我欲托彼後事,不期中年夭折,豈非雲命?”乃表述嘉功,請加封諡,嘉已受封洧陽亭侯,至是複追增封邑八百戶,予諡曰貞,令子郭奕襲爵。正擬由易還鄴,忽由遼東遣使到來,獻上首級二顆,一是尚首,一是熙首,未知甄氏聞之,曾否淚下。諸將俱服操先見,但尚未知操如何料著,因齊聲問操,請操析疑。操笑說道:“公孫康素畏尚熙,今尚熙窮蹙往投,我若急擊,彼且並力拒我,惟我已退兵,免彼後慮,彼樂得殺死尚熙,向我示惠,這是情理上應有事件,諸君但未細思哩!”眾將方皆拜服。

究竟公孫康殺死尚熙,是何意見,應該就此表明:康父名度,本係遼東人氏,由董卓舉為遼東太守,乘亂自主,號稱遼東侯,領平州牧;東伐高句驪,西擊烏桓,又越海收東萊諸縣,獨霸一方。操因遼東路遠,但欲奉詔羈縻,拜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怒說道:“我已自王遼東,還要甚麼永寧鄉侯?”遂將所賜印綬,擱置武庫中。既而度死康嗣,就將永寧侯封,轉給弟公孫恭。袁紹據冀州時,嚐欲並吞遼東,未得如願;及尚熙敗走,途中私相謀議道:“我兄弟為操所攻,致失四州,今不如投奔公孫康,康若出見,就好把他格斃,得了遼東,尚可借地容身哩。”四州且一並失去,還欲窺伺遼東,真是妄想。不意公孫康比他狡詐,待至二人報到,預先埋伏甲士,然後延令入見。二人佩劍進去,才至中門,便由甲士突出,把他抓住,連拔劍都來不及,隻好束手受縛,牽置門外。時已初冬,塞外早寒,尚為風所吹,求給坐席,熙悵然道:“頭顱且遠行萬裏,要席何用?”愛妻已向人送暖,自可死心塌地。果然席不得給,反贈他一碗刀頭麵,同時畢命,康即將兩首獻入曹軍。操表封康為襄平侯,拜左將軍;並將尚首懸竿示眾,下令敢哭者斬。袁氏故吏牽昭獨設祭舉哀,操卻歎為義士,舉作茂才;田疇也往吊祭,操亦不問,不顧前令,全是奸雄手段。惟仍欲封疇為侯,疇以死自誓,決不就封,但挈家族三百餘人,隨操同返鄴中。操見疇誌決詞堅,乃不予封邑,使為議郎;何不並議郎辭去。一麵養兵蓄銳,再圖南略。會聞荊州牧劉表,遣劉備出屯新野,為北伐計;乃遣部將夏侯惇於禁等,率兵萬人,南行拒備。備自汝南奔依劉表,光陰易過,倏忽五年。建安六年九月,備奔荊州,此時已建安十二年了。曹操北攻袁氏,即勸表乘虛襲許,表素無大誌,不願遠圖。果不出郭嘉所料。及袁氏敗亡,操回鄴城,表複覺生悔,乃邀備與宴道:“前日不用君言,坐失機會,很覺可惜!”備反慰語道:“今天下分裂,幹戈四起,前失機會,怎知日後不得再逢?但教後此毋誤,就不必追恨了。”話雖如此,心中總不免惆悵。少頃起座如廁,自視髀肉複生,不覺潸然淚下,回至席間,麵上尚有淚痕,為表所見,向備詰問。備實告道:“備嚐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久不騎馬,髀裏肉生,日月如流,老已將至,功業卻毫無建樹,所以不能無悲呢!”表乃遣備出屯新野,備宴畢即行。既至新野,得與潁川人徐庶相遇,延為賓佐,湊巧操將夏侯惇於禁,引軍來攻,庶為備劃策,自燒屯糧,出城南走;惇與禁疑備怯戰,麾兵急追,不意伏兵四起,掩擊一陣,殺得夏侯惇等七零八落,收拾殘眾,逃回鄴中。

備複至新野,待庶益厚,庶語備道:“南陽有諸葛孔明,世稱臥龍,將軍亦願相見否?”備忙說道:“既有這般名士,怎不願見?但比君才具何如?”庶答說道:“孔明嚐自比管仲樂毅,如庶不才,怎得相擬?”備又說道:“君既與彼相知,請即勞君一行,邀與俱來。”庶搖首道:“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將軍宜枉駕相顧,或可出來預謀;否則雖厚禮招聘,恐臥龍未必出山呢。”備聽了庶言,乃留庶與趙雲等守城,自偕關張二人輕車簡從,徑往南陽。一時訪不著孔明,隻遇一襄陽名士司馬徽,兩造敘述姓名履曆,才知徽字德操,隱居不仕。備雖與徽初次會麵,但見他道貌清臒,料非庸俗,因叩問世事,並乞相助,徽答語道:“山野鄙夫,未識時務,識時務須求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皆濟世才,得一人便可定天下。”備問伏龍鳳雛,姓甚名誰?徽答稱諸葛孔明龐士元。備即說道:“此來正欲訪臥龍先生,可惜未遇。”徽答說道:“臥龍高臥隆中,若果誠心相訪,當肯出見,幸勿輕視此人。”備唯唯謝教,方才告別。越日又往隆中,訪問孔明。隆中係是山名,在襄陽城西二十裏,為南陽屬地。孔明名亮,本係琅琊郡陽都縣人,就是故司隸校尉諸葛豐後裔,父珪早卒,亮與弟均隨叔父玄,徙居南陽。玄與劉表有舊,旋亦病歿,亮遂就隆中結一草廬,躬耕隴畔,好為《梁父吟》。平居與博陵人崔州平,汝南人孟公威,潁川人石廣元,常相往來;就是徐庶,亦與為知友。徐庶等學務精純,惟亮獨持大體,嚐與庶等晤敘道:“君等出仕,可至刺史郡守。”及庶等問亮誌趣,亮微笑不答。自命不凡。他知劉備過訪,未肯遽見,第二次複謝絕,直至備三次枉顧,方才出迎。備見亮身長八尺,貌秀神怡,頭戴綸巾,綸音關。身披鶴氅,飄飄然如神仙中人,不由的肅然起敬,便向亮拜手道:“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前已兩次晉謁,留告姓名,今日得蒙接見,不勝榮幸。”亮從容答禮,亦自道歉衷,彼此謙遜一番,各歸坐位。備始自述本意,請亮出山,亮推辭道:“索性愚野,無誌功名,將軍如憂國憂民,還請另訪高士。”備慨然道:“德操元直,並極稱揚,先生不出,如何安國?如何定民?”亮乃笑問道:“將軍意欲如何?”備移坐密告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已久,備不度德量力,欲為天下聲明大義;隻恨智淺術短,迄無所成。惟私心耿耿,不甘作罷,所以敬候先生,幸乞賜教。”亮因說道:“自從董卓構亂以來,豪雄並起,跨州連郡,不可勝數;曹操比諸袁紹,名微眾寡,乃竟並吞袁氏,轉弱為強,雖賴天時,亦借人謀。今操已擁眾百萬,挾天子令諸侯,此實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民附,賢能樂為彼用,根基已固,不可輕圖,隻能與他結好,恃為外援,荊州北據漢淝,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自古稱為用武之地,主不得人,決難坐守,天今留待將軍,將軍可有意否?還有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向號天府,高祖嚐得此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不知存恤,草野智士,望得明君。將軍為帝室世胄,信義著聞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守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治,待天下有變,可命一上將,自荊州出向宛洛,將軍自率益州眾士,出向秦川,百姓必且簞食壺漿,歡迎將軍,豈不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麼?”規劃分明,了如指掌。備喜答道:“先生所言,足開茅塞,但願不棄庸陋,出山相助,俾備得隨時領教。”亮又推讓道:“將軍雅意,本當敬從,但亮疏懶已久,恐多廢事,未敢應命。”備黯然道:“先生具此大才,不肯為備屈駕,備原不幸,漢且垂亡。”說至此,語帶哽咽,竟至淚下。肝膽如揭。亮不禁感激,因即允諾。備乃命關張入拜,留贈玄纁束帛,亮不肯受,經備再三誠懇,方才收下。亮有妻黃氏,為淝南耆士黃承彥女,發黃麵黑,才德獨優,亮不嫌醜陋,竟納為婦。南陽人有謠言雲:“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亮聽人嘲笑,獨諧伉儷,毫無閑言。梁孟以後,應推諸葛夫婦。至是令弟均,奉嫂家居,自與劉關張三人,同至新野,當由徐庶等接入,故人聚首,當然相親;徐庶走馬薦諸葛,出自羅氏《三國演義》,按《蜀誌·諸葛傳》中,庶尚留新野,未曾詣操,今從之。備更待亮若師,情好日密。關張二人,頗有疑議,備獨與語道:“我得孔明,仿佛如魚得水,幸勿複言。”關張乃止。可見得才如諸葛,唯劉備方能攬用,自是君臣相得,言聽計從,三分天下的政策,就此開始了。小子有詩詠道:

茅廬三顧感情真,前席才將偉略陳;

未屆壯年才冠世,知公不是等閑人。

亮出山時,年方二十七歲。

過了數日,備與亮方商議整軍,忽由劉表遣人致書,邀備至荊州議事。欲知備曾否應召,且至下回再詳。

田疇不肯事袁紹,獨於曹操之北伐,一召便來,雖為鄉裏報怨,願誅蹋頓,然蹋頓為漢虜,操亦一漢賊耳。就使蹋頓可誅,而袁氏二子,不應迫之同斃!疇曾得袁氏之征辟,知己之感,寧獨無之?豈可因前日之未往,即視袁氏如眼中釘,必殲滅之而後快乎?然則袁尚兄弟之畢命,下手者為公孫康,實則疇實使之。吾不知疇何憾於袁氏,何德於曹操也。及尚首揭竿,向之吊祭,侯封所及,誓死固辭,此特矯情幹譽之為,有識者固已齒冷矣。必如諸葛孔明之隱處南陽,不屑輕出,待至劉備三顧,勤勤懇懇,方效驅馳,名士之出處,如此慎重,豈田疇輩所得望具項背乎?三國人才眾矣,如孔明者,其固超類軼群哉!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演義

《後漢演義》正文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賣餅兒 驚連坐投落校書閣 第二回 毀故廟感傷故後 挑外釁激怒外夷 第三回 盜賊如蝟聚眾抗官 父子聚麀因奸謀逆 第四回 受脅迫廉丹戰死 圖光複劉氏起兵 第五回 立漢裔淯水升壇 破莽將昆陽掃敵 第六回 害劉縯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屍 第七回 杖策相從片言悟主 堅冰待涉一德格天 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鄲受封蕭王 第九回 斬謝躬收取鄴中 斃賈強揚威河右 第十回 光武帝登壇即位 淮陽王奉璽乞降 第十一回 劉盆子乞憐讓位 宋司空守義拒婚 第十二回 掘園陵淫寇逞凶 張撻伐降王服罪 第十三回 誅鄧奉懲奸肅紀 戕劉永獻首邀功 第十四回 愚彭寵臥榻喪生 智王霸舉杯卻敵 第十五回 奮英謀三戰平齊地 困強虜兩載下舒城 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 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孫述 重士節親訪嚴子陵 第十八回 借寇君潁上迎鑾 收高峻隴西平亂 第十九回 猛漢將營中遇刺 偽蜀帝城下拚生 第二十回 廢郭後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 第二十一回 雒陽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獻圖通款 第二十二回 馬援病歿壺頭山 單於徙居美稷縣 第二十三回 納直言超遷張佚 信讖文怒斥桓譚 第二十四回 幸津門哭兄全孝友 圖雲台為後避勳親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鄭眾折強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 第二十六回 辨冤獄寒朗力諫 送友喪範式全交 第二十七回 哀牢王舉種投誠 匈奴兵望營中計 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虜 禦北寇耿恭拜泉 第二十九回 拔重圍迎還校尉 抑外戚曲誨嗣皇 第三十回 請濟師司馬獻謀 巧架誣牝雞逞毒 第三十一回 誘叛王杯酒施巧計 彈權戚力疾草遺言 第三十二回 殺劉暢懼罪請師 係郅壽含冤畢命 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誇功勒石 鬧洛陽市漁色貪財 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 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 第三十六回 魯叔陵講經稱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歸 第三十七回 立繼嗣太後再臨朝 解重圍副尉連斃虜 第三十八回 勇梁慬三戰著功 智虞詡一行平賊 第三十九回 作女誡遺編示範 拒羌虜增灶稱奇 第四十回 駁百僚班勇陳邊事 畏四知楊震卻遺金 第四十一回 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並揚威 第四十二回 班長史搗破車師國 楊太尉就死夕陽亭 第四十三回 秘大喪還宮立幼主 誅元舅登殿濫封侯 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後 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 第四十六回 馬賢戰歿姑射山 張綱馳撫廣陵賊 第四十七回 立衝人母後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 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 第四十九回 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 第五十回 定密謀族誅梁氏 嫉忠諫冤殺李雲 第五十一回 受一錢廉吏遷官 劾群閹直臣伏闕 第五十二回 導後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後 第五十三回 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 第五十四回 駁問官範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 第五十五回 驅蠹賊失計反遭殃 感蛇妖進言終忤旨 第五十六回 段熲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 第五十七回 葬太後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 第五十八回 棄母全城趙苞破敵 盅君逞毒程璜架誣 第五十九回 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 第六十回 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 第六十一回 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儁用計下堅城 第六十二回 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群寇識尊 第六十三回 請誅奸孫堅獻議 拚殺賊傅燮捐軀 第六十四回 登將壇靈帝張威 入宮門何進遇救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 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第六十七回 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 第六十八回 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 第六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 第七十回 元惡伏辜變生部曲 多財取禍殃及全家 第七十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 第七十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傕郭汜兩交兵 第七十三回 禦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誌捐軀 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圍 第七十五回 略橫江奮跡興師 下宛城癡情獵豔 第七十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 第七十七回 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 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 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 第八十回 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 第八十一回 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 第八十三回 入江夏孫權複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 第八十五回 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 第八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後罹殃 第八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 第八十九回 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雲長殉義 第九十回 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 第九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 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 第九十三回 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 第九十四回 木門道張郃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 第九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第九十六回 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 第九十七回 猛薑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 第九十九回 滿惡貫孫綝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 第一百回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