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演義 作者:蔡東藩年代:近代1378   

《後漢演義》正文 第七十三回 禦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誌捐軀

禦蹕蒙塵沿途遇寇危城失守抗誌捐軀

卻說獻帝出宣平門,突被亂兵阻住,當由護駕諸臣,探問來因。兵士齊聲道:“我等奉郭將軍令,把守此橋,不準吏民自由往來。”侍中劉艾出詰道:“吏民不得往來,天子也不得往來麼?”兵士尚雲須親見天子,方可取信。侍中楊琦,便高揭車帷,劉艾又大呼道:“天子在此,快來見駕。”兵士乃向前審視,獻帝亦麵諭道:“諸兵何敢迫近至尊,快快退去。”兵士乃卻,讓車駕過橋東行。夜抵霸陵,從臣皆饑,由張濟分給幹糧,才得一飽。李傕不願隨駕,已出屯池陽。郭汜仍引兵追上,獻帝命張濟為驃騎將軍,郭汜為車騎將軍,楊定為後將軍,定亦董卓舊部。楊奉為興義將軍,皆封列侯;又使牛輔舊將董承為安集將軍,同赴弘農。郭汜獨不願東往,請獻帝轉幸高陵,獻帝遣人諭汜道:“弘農與洛都相近,容易奉祀郊廟,幸卿勿疑。”汜不肯受詔。獻帝遂終日不食,懊悵異常。汜乃雲可幸近縣,及行至新豐,汜又欲脅帝還郿。侍中種輯,密告楊定董承楊奉,約與抗阻。汜見人眾我寡,乃棄軍徑入南山,餘黨夏育高碩等,還想承汜遺意,劫帝西歸,遂在營外縱火圖亂。楊定董承擁帝後入楊奉營,夏育等便來劫駕,還是楊定楊奉,內應外護,殺退夏育等眾,才得無恙。越宿複奉駕起行,到了華陰,寧輯將軍段煨,出營迎謁,供獻帝後服禦,及公卿以下資糧,且請乘輿過幸營中。偏楊定與煨有隙,聯結董承楊奉等人,誣煨交通郭汜,希圖劫駕。挾天子為奇貨,故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獻帝疑信參半,未加煨罪,定與奉遽引兵攻煨,煨亦出兵相拒,連戰十餘日,未分勝負。惟煨遣使供奉,仍然不絕,並上書自陳心跡,不敢生貳。當由獻帝遣令侍臣,替他和解,方得息爭。這叫做和事皇帝。不意一波才平,一波又起,那李傕郭汜二人,又複連合,來追乘輿。忽離忽合,是謂小人之交。楊定聞傕汜又至,恐不能敵,索性棄去帝後,走還藍田。中途被郭汜截擊,落荒逃竄,單騎走亡荊州。本欲扶主逞強,反致棄君逃命,貪心不足者,可引以為鑒。還有張濟亦生貳心,謀至楊奉營內,奪還乘輿。楊奉窺知情狀,即與董承夜奉車駕,潛走弘農。及張濟聞知,尾追不及,竟會合李郭兩軍,一同趕來。楊奉董承不得不督兵力戰,畢竟眾寡不敵,殺得大敗虧輸,從臣衛侍,紛紛擠入東澗,多半溺死,所有禦物國籍,拋棄垂盡,單剩得帝後兩車,由董承拚死保護,方得走脫。射聲校尉沮俊,受傷墜馬,為傕所執,傕問左右道:“此人尚可活否?”俊大罵道:“汝等為逆,劫迫天子,使公卿遭害,宮人流離,自來亂臣賊子,未有這般凶惡,將來不被人誅,必遭天殛,我為主效命,死且留名,不似汝等遺臭萬年哩!”傕聞言憤甚,掣出佩劍,將俊殺死。再縱兵大掠弘農,雞犬一空。獻帝挈了伏後,倉皇東走,竄入曹陽境內,天已垂暮,無處棲身,沒奈何露宿一宵。楊奉收集敗兵,與董承會議道:“我軍已敗,不堪再戰,隻好向他處乞援,方可抵敵追兵。”董承也以為然。兩人想了多時,遠處不及呼救,隻河東一隅,尚有故白波賊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等,可以招撫,叫他速來救駕;一麵用緩兵計,遣人與傕等議和,佯為周旋。既而李樂等陸續趨至,共約得騎士數千,董承楊奉令他充當先鋒,往攻傕等。傕等遙望旗幟,乃是河東援兵,頓覺心驚,不由的退卻下去。李樂韓暹胡才諸人,並轡追擊,再加董承楊奉,從後繼進,大破傕等,斬獲無算,待傕等逃至數十裏外,始收軍還營。詰旦再奉駕東驅。約行數裏,後麵塵頭大起,傕汜濟三路人馬,又分頭趕到,原來傕等探得河東援兵,不過數千,更知白波賊眾,向係烏合,不足深慮,因複驅兵來追。董承李樂,忙保駕先走,楊奉韓暹胡才,及匈奴右賢王去卑,率兵斷後。誰料傕汜濟三麵夾攻,橫衝直掃,把楊奉等截作數撅;奉等隊伍大亂,傷斃甚多。傕汜濟乘勝肆威,見人便殺,光祿勳鄧淵,廷尉宣璠,少府田芬,大司農張義,奔避不及,俱為所害。司徒趙溫,太常王絳,衛尉周忠,司隸校尉管郤,被傕截住,幾遭毒手,還虧賈詡竭力解免,方幸重生。也有幸有不幸。董承李樂,隨獻帝走不數裏,背後追兵大至,李樂狂呼道:“事急了!請天子上馬速行。”獻帝哽咽道:“不可,百官何辜,朕怎忍舍去。”還不失為仁主之言。李樂等且戰且走,彼此兵士,前奔後追,連綴至四十裏,才得至陝。日光又暮,追兵少緩,乃結營自守;將士十喪七八,虎賁羽林軍,不滿百人,傕汜濟三路叛兵,輒繞營叫呼,侍從等相驚失色,各謀散去。李樂請獻帝乘夜渡河,東走孟津,投依關東諸牧守。太尉楊彪道:“夜渡豈可無船,且從人尚多,何能一一盡渡。”李樂道:“且待我前去尋船,如有船可渡,當舉火為號,請君等保帝同來。”彪應聲許諾。待樂去後,約曆更許,見河濱火光衝起,料知船已備就,乃擁帝出營,徒步夜走。伏皇後雲鬢蓬鬆,花容慘淡,從未經過這般苦楚,至此也隻好跟著獻帝,躑躅同行。後兄伏德,一手扶後,一手尚挾絹十匹。也是個死要財帛。被董承瞧入眼中,心下不平,竟使符節令孫徽從卒,上前爭奪,格斃一人,連伏皇後衣上,也為血跡所汙。伏皇後嚇得發抖,亟牽住獻帝衣裾,涕泣求救,獻帝出言嗬止,爭端方息。及至河濱,河中隻有船一艘,泊住岸邊,天寒水涸,岸高數丈,叫帝後如何下去。虧得伏德手中,殘絹尚存,乃將絹裹住帝身,用兩人拽住絹端,輕輕放下。伏德尚有勇力,背負皇後,一躍下船。楊彪以下,依次下投,船中已有數十人,不能再容,董承李樂,即跳落船頭,解纜欲駛,吏卒等多不得渡,爭扯船纜。承與奉用戈亂擊,剁落手指,不可勝計。早有偵騎報知李傕,傕等出兵往追,見帝後已經東渡,不能截回,惟將岸上未渡士卒,一並掠去。衛尉士孫瑞,亦不得從渡,徘徊岸上,突被亂兵殺死。尚幸李傕等專務劫掠,不遑東追,帝後始得渡到彼岸,踉蹌登陸,步行數裏,才抵大陽,天色已大明了。董承楊奉各至民間搜取車馬,毫無所得,隻有牛車一乘,取載帝後,餘皆聯步相隨。趨至安邑,河內太守張揚,河東太守王邑,方得車駕蒙塵的消息。揚使人奉米,邑使人奉帛,獻帝拜揚為安國將軍,邑為列侯。李樂韓暹胡才等,又舉薦黨徒數十人,各授官職,印不及刻,但用錐劃石,粗成字跡,便即頒發;帝後居棘籬間,門無關閉,群臣議事,就借茅舍作為朝堂,簡直是不成體統了。獻帝尚恐傕等渡河,特使太仆韓融,西赴弘農,與他講和。傕等掠得子女玉帛,頗已滿欲,乃許從融議,放還所掠吏士,及乘輿器物等類。楊奉韓暹,便欲就安邑建都,太尉楊彪等,俱擬東還洛陽,文吏拗不過武弁,隻好暫時駐駕,徐待後圖。獻帝命韓暹為征東將軍,李樂為征北將軍,胡才為征西將軍,使與董承楊奉,並秉朝政。適值蝗蟲四起,歲旱無禾,從官無從得食,但取菜果為糧;眼見是不能安居,可巧張楊自野王來朝,也請獻帝還都洛陽,楊奉等仍有違言,楊乃複回野王去了。

是時關東重望,首推二袁,袁術複蓄異圖,隱然有帝製自為的思想,怎肯西向救主;袁紹雖未敢稱帝,但因冀州新定,也不願輕離。從事沮授進諫道:“將軍累代輔政,世篤忠貞;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為將軍計,正應西迎帝駕,安宮鄴中,挾天子足以令諸侯,蓄士子足以討不庭,名正言順,事必有成,願將軍勿失此機。”原是最好機會。紹頗被感動,有出兵意,偏有兩人入阻道:“漢室久衰,勢難再興。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輒萬計。這好似嬴秦失鹿,先得可王的時勢了!今若迎入天子,動須表聞;從命即失權,違命即被謗,不如勿行。”授見是同僚郭圖淳於瓊出來阻撓,即駁說道:“今奉迎天子,既合大義,又得時宜,若不早圖,必落人後。授聞權不失機,功在速捷,請將軍急自裁斷,毋惑人言。”紹聽了三人議論,各執一是,又累得遲疑不決。即此可見袁曹之成敗。會聞東郡太守臧洪,背紹自主,紹遂將迎駕問題擱置不顧;竟發兵圍攻東郡,數月不下。東郡本屬冀州管轄,臧洪得為太守,也是由紹簡放出去;當曹操圍雍丘時,見前回。張超曾向洪乞救,洪嚐為超功曹,因聯兵往討董卓,慷慨宣言,見前文。得邀袁紹賞識,留參帷幄,嗣即使領青州,盜賊屏息;乃複調任東郡。他本生有俠氣,好濟人急,一聞張超求援,便徒跣號泣,向紹請師。紹與操尚無怨隙,不願援超,超竟被滅族,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恨他背惠,驅兵往攻,偏洪誓死固守,曆久相持,紹尚愛洪多才,不忍遽迫,乃令裏人陳琳,作書曉諭,力勸洪悔罪投誠;洪竟執意不屈,複書約千餘言,略雲:

仆本因行役,謬竊大州,恩深分厚,寧樂今日;自被兵接刃,登城望主人之旗鼓,感故友之周旋,撫弦搦矢,不覺流涕之滿麵也,何者?自以輔佐主人,無以為悔,主人相接,過絕等倫,蓋幸讚襄大事,共尊王室。乃者本州見侵,洪係廣陵人,故稱雍為本州。郡將遘厄,杖策乞師,一再見拒,使洪故君遂至淪滅;區區微節,無所獲伸,斯所以忍悲揮戈,收淚告絕者也。昔張景明超字景明。親登壇歃血,奉辭奔走,卒使韓牧讓印,主人得地,指韓馥讓位時。曾幾何時?不蒙觀過之貸,反受赤滅之禍;足下試思,景明負主人乎?抑主人負景明乎?吾聞之,義不背親,忠不違君,故東宗本州以為親援,中扶郡將以安社稷,一舉二得以徼忠孝,未敢為非。足下乃欲使吾輕本忘家,傾向主人,主人之於我也;年為吾兄,分為篤友,道乖告去以安君親,亦可謂順矣!若吾子之言,則包胥宜致命於伍員,不應號哭於秦庭也?足下或者見城圍不解,救兵未至,感親鄰之義,推平生之好,以為屈節而苟生,勝於守義而傾覆也。昔晏嬰不降誌於白刃,南史不曲筆以求生,故身著圖象,名垂後世。主人苟鑒諒苦衷,正當返旆退師,治兵鄴垣,西向迎駕,豈可徒盛怒暴威於吾城下哉?行矣孔璋,琳字孔璋。足下徼利於境外,臧洪授命於君親,吾子托身於盟主,臧洪策名於長安,子謂餘身死而名滅,仆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悲哉本同而末離,努力努力!夫複何言。

陳琳得了複書,當即呈示袁紹。紹閱書中來意,已知洪倔強到底,不肯再降;乃增兵急攻東郡。臧洪晝夜督守,害得力竭身疲,不得已遣二司馬,縋城夜出,南赴徐州,向呂布處告急。看官!你想呂布方寄食小沛,自顧不遑,怎能往救臧洪?洪待了旬餘,毫無影響,更兼糧盡矢窮,朝不保暮;因召集吏士,涕泣與語道:“袁氏無道,所圖不軌,且不救洪郡將。洪為義所迫,不得不死;諸君與洪有別,毋與此禍,可就城未陷時,挈眷逃生,洪從此與諸君永訣了!”吏士皆垂淚答道:“明府與袁氏本無嫌怨,隻為了本州郡將,自致困迫。明府不忍舍故主,我等也何忍遽舍明府呢?”於是同心誓死,守一日,算一日。初尚掘鼠為食,煮筋充饑;及至鼠無可掘,筋亦俱盡,內廚隻有糲米三鬥,由主簿據實啟聞,謀為饘粥。洪歎息道:“我何甘獨食?可作薄粥,分餉眾人。”至粥已煮就,召眾共飲,須臾立盡;洪複取出愛妾,親自下手,把她殺死,烹肉啖眾。眾皆涕泗滂沱,莫能仰視。可為唐張巡先聲,但與巡相較,亦有微異。結果是人人枵腹,同為餓莩。等到城池陷沒,男婦七八千名,已皆死盡,無一叛亡;洪亦氣息奄奄,坐被擒去。紹盛設帷帳,大會諸將,令將洪推至麵前,拈須與語道:“臧洪何相負如此,今日可服我否?”洪據地瞋目道:“諸袁事漢,四世三公,可謂受恩深重!今王室衰亂,不能急往扶翼,反且覬覦非望,屈害忠良。可惜洪兵少勢孤,不能推刃亂臣,為國報仇,有什麼服不服呢?”責紹無君,卻有至理。紹不禁怒起,叱令左右推出斬首。忽有一人出阻道:“將軍首舉大義,本欲為天下除暴;今乃先誅忠義,上違天心,下乖人望,且臧洪抗命,實為故將效節,將軍應該格外鑒原,奈何加戮?”紹聞聲瞧著,乃是前東郡丞陳容,與洪同籍,便怒叱道:“汝已被臧洪遣出,寄居我側,怎得尚私袒臧洪?”容顧紹道:“人生隻憑仁義,不徇愛憎,蹈義為君子,背義為小人,容寧與臧洪同死,不願與將軍同生!”也是硬漢。紹怒上加怒,亦令左右牽容出帳,與臧洪同受死刑。列席諸將,無不歎惜,或私相告語道:“奈何一日殺二烈士。”還有臧洪遣往求救的兩司馬,自小沛還報,探得城陷洪死,亦皆自殺。可見得漢末士人,尚重氣節,得失利害,在所不計,要死就死罷了!言下有感慨意。

紹既殺死臧洪,又欲進圖幽州。幽州為公孫瓚所據,日漸驕矜,記過忘善,黜正崇邪。八字是致亡原因。前幽州從事鮮於輔,潛集州兵,欲為劉虞報仇,州民多懷虞恨瓚,樂為效死。燕人閻柔,素有恩信,為胡人所悅服;輔即推為烏桓司馬,令他招誘胡騎,一同攻瓚。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聞風防禦,被輔柔連兵進攻,把丹擊死。又探得劉虞子和,留居袁紹幕下,尚然存在,見前文。乃相率至冀州,欲將劉和迎歸;袁紹當然允許,並遣大將曲義,領兵十萬,護送劉和,長驅入幽州境。公孫瓚連忙出阻,麾下兵卻也不少,但與曲義等交鋒,一邊是勁氣直達,一邊是觀望不前,眼見是有敗無勝。鮑邱一戰,瓚軍大敗,好頭顱被敵斫去,約有二萬餘顆,瓚遁還薊城,不敢出頭。代郡上穀右北平等處,皆響應鮮於輔劉和等軍,戕吏叛瓚,瓚越覺孤危。先是幽州有童謠雲:“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瓚得聞歌謠,暗想燕趙交界,莫如易地;因即由薊徙易,繕塹自固。複設園塹十重,就塹築室;內分數層,每層高五六丈,懸梯相接,中層最高,由瓚自居,熔鐵為門,屏除左右。但令姬妾旁侍,凡男子七歲以上,不準擅入,遇有文書往來,輒懸絙上下,以免需人傳遞;又飭婦女習為大聲,宣揚教令。一切謀臣猛將,罕得接見,嗣是群下懈體,雍隔不通。或問瓚何故為此?瓚喟然道:“我北驅群胡,南掃黃巾,方謂天下可一麾而定;哪知海內愈亂,兵革迭興,看來非我所能蕩平,不如休兵息民,靜待時變。兵法有雲:‘百樓不攻。’今我設樓櫓數十重,積穀三百萬斛,可以安食數年,食盡此穀,再作後圖便了。”看官閱此,應無不笑瓚為愚,隻是命未該絕,還有兩三年的運數,所以曲義等搗入境內,為了糧運不繼,引軍退去;反被瓚追擊一陣,奪得許多車仗,滿載而回。曲義還報袁紹,隻言瓚勢尚盛,未可遽滅。袁紹乃暫緩進兵,但心中總想並吞幽州,方肯罷手;那迎駕勤王的大計劃,反拱手讓諸別人。這真叫做一著弄錯,滿盤盡輸,豈不是大可劃惜麼?小子有詩歎道:

欲圖大業在乘時,一念蹉跎便覺遲;

盡有機宜甘自誤,袁曹從此判雄雌。

欲知迎駕大功,屬諸何人,且看下回續敘。

李傕郭汜,賊也;張濟楊奉董承,亦無一非賊;至如李樂韓暹胡才,則固以賊自鳴,更不足道矣。堂堂天子顧委身於賊臣之手,尚有何幸?其所以間關跋涉,苟延殘喘者,賊膽尚虛,未敢公然篡逆也。當時之力,與勤王足成大業者,莫如袁紹。向使從沮授之計,西向迎駕,光複東京;則上足媲齊桓晉文,下亦不失為曹阿瞞,何至身名兩敗,死且無後乎?若臧洪之所為,跡同小諒,未足與語大受。但觀其複琳一書,與責紹數語,輒以未安王室為咎,是固猶以忠義為切劘,安漢不足,愧紹則固有餘也。後人以烈士稱之,不亦宜哉?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演義

《後漢演義》正文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賣餅兒 驚連坐投落校書閣 第二回 毀故廟感傷故後 挑外釁激怒外夷 第三回 盜賊如蝟聚眾抗官 父子聚麀因奸謀逆 第四回 受脅迫廉丹戰死 圖光複劉氏起兵 第五回 立漢裔淯水升壇 破莽將昆陽掃敵 第六回 害劉縯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屍 第七回 杖策相從片言悟主 堅冰待涉一德格天 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鄲受封蕭王 第九回 斬謝躬收取鄴中 斃賈強揚威河右 第十回 光武帝登壇即位 淮陽王奉璽乞降 第十一回 劉盆子乞憐讓位 宋司空守義拒婚 第十二回 掘園陵淫寇逞凶 張撻伐降王服罪 第十三回 誅鄧奉懲奸肅紀 戕劉永獻首邀功 第十四回 愚彭寵臥榻喪生 智王霸舉杯卻敵 第十五回 奮英謀三戰平齊地 困強虜兩載下舒城 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 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孫述 重士節親訪嚴子陵 第十八回 借寇君潁上迎鑾 收高峻隴西平亂 第十九回 猛漢將營中遇刺 偽蜀帝城下拚生 第二十回 廢郭後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 第二十一回 雒陽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獻圖通款 第二十二回 馬援病歿壺頭山 單於徙居美稷縣 第二十三回 納直言超遷張佚 信讖文怒斥桓譚 第二十四回 幸津門哭兄全孝友 圖雲台為後避勳親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鄭眾折強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 第二十六回 辨冤獄寒朗力諫 送友喪範式全交 第二十七回 哀牢王舉種投誠 匈奴兵望營中計 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虜 禦北寇耿恭拜泉 第二十九回 拔重圍迎還校尉 抑外戚曲誨嗣皇 第三十回 請濟師司馬獻謀 巧架誣牝雞逞毒 第三十一回 誘叛王杯酒施巧計 彈權戚力疾草遺言 第三十二回 殺劉暢懼罪請師 係郅壽含冤畢命 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誇功勒石 鬧洛陽市漁色貪財 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 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 第三十六回 魯叔陵講經稱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歸 第三十七回 立繼嗣太後再臨朝 解重圍副尉連斃虜 第三十八回 勇梁慬三戰著功 智虞詡一行平賊 第三十九回 作女誡遺編示範 拒羌虜增灶稱奇 第四十回 駁百僚班勇陳邊事 畏四知楊震卻遺金 第四十一回 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並揚威 第四十二回 班長史搗破車師國 楊太尉就死夕陽亭 第四十三回 秘大喪還宮立幼主 誅元舅登殿濫封侯 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後 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 第四十六回 馬賢戰歿姑射山 張綱馳撫廣陵賊 第四十七回 立衝人母後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 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 第四十九回 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 第五十回 定密謀族誅梁氏 嫉忠諫冤殺李雲 第五十一回 受一錢廉吏遷官 劾群閹直臣伏闕 第五十二回 導後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後 第五十三回 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 第五十四回 駁問官範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 第五十五回 驅蠹賊失計反遭殃 感蛇妖進言終忤旨 第五十六回 段熲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 第五十七回 葬太後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 第五十八回 棄母全城趙苞破敵 盅君逞毒程璜架誣 第五十九回 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 第六十回 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 第六十一回 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儁用計下堅城 第六十二回 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群寇識尊 第六十三回 請誅奸孫堅獻議 拚殺賊傅燮捐軀 第六十四回 登將壇靈帝張威 入宮門何進遇救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 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第六十七回 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 第六十八回 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 第六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 第七十回 元惡伏辜變生部曲 多財取禍殃及全家 第七十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 第七十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傕郭汜兩交兵 第七十三回 禦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誌捐軀 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圍 第七十五回 略橫江奮跡興師 下宛城癡情獵豔 第七十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 第七十七回 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 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 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 第八十回 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 第八十一回 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 第八十三回 入江夏孫權複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 第八十五回 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 第八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後罹殃 第八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 第八十九回 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雲長殉義 第九十回 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 第九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 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 第九十三回 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 第九十四回 木門道張郃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 第九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第九十六回 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 第九十七回 猛薑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 第九十九回 滿惡貫孫綝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 第一百回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