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46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七十一·舟車部

舟車

◇舟

《易》曰: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世本》曰:共鼓貨狄作舟,[共鼓貨狄,黃帝二臣。]

《爾雅》曰:舫,舟也,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柎,[造,比舡為橋也,維,連四舡也,方,並兩舡也,特,單舡也,柎,編木以為渡也。]

韻集曰:鷁首,天子舡也,舡,船也,艘,海大舡也。

《山海經》曰:番禺始為舟。

又曰:有大人之國,坐而削舟。

《墨子》曰:棄作舟。

《廣雅》曰:艦,大舡也,舫,艕舡也,蒙衝艑〈舟句〉〈舟庶〉舸舼艇艋,舟也。

《釋名》曰:船,循也,循水而行也。

又曰:舟言周也,船上屋曰廬,象舍也,其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又在其上曰翟室,於中候望,若鳥雀人[《太平禦覽》七百六十八作之。]驚視也。

又曰:船三百斛曰刀,刀,貂也,短也,江南所為名,短而廣安,不傾危也,二百斛已下曰艇,其形徑艇,一人二人所乘行也。

又曰:外狹而長曰艨衝,以突敵曰船,自關而東,或謂之舟,方舟或謂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小舸謂之艖。

《說文》曰:舫,並船也。

《毛詩》曰:柏舟,共薑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

又曰:二子乘舟,思伋壽也,衛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而作是詩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原言思子,中心養養。

又曰:汎汎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又曰: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左傳》曰: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屍而還。

又曰: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隳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又曰: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

又曰:吳伐楚,陽丐為令尹,卜戰不吉,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楚故司馬令龜,我請改卜,令曰:魴也以其屬死之,楚師繼之,尚大克之,吉,戰於長岸,子魚先,楚師繼之,大敗吳,獲其乘舟餘皇。

又曰:冬,晉薦饑,使乞糴於秦,秦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

又曰:晉楚將戰,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於河,故敗而先濟也。

太公《六韜》曰:殷君喜為酒池,回船牛飲者三千人。

又曰:武王伐殷,先出於河,呂尚為後將,以四十七艘船濟於河。

《周書》曰:周成王時,於越獻舟。

文字曰: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

《鄧析書》曰:同舟涉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

《家語》曰:舟非水不行,水入則舟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君危,[事具人部鑒戒篇。]

《莊子》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則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又曰: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其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楚辭》曰:美要妙兮宜脩,沛吾乘兮桂舟。

又曰: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

《呂氏春秋》曰:荊有次非者,得寶劍,涉江至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次非拔劍赴江,刺蛟殺之,舟中之人皆活,荊王聞之,仕以執圭,[事具軍器部劍篇。]

又曰:伍員如吳,過於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渡之。

《淮南子》曰:烏號之弓,谿子之弩,不能無弦而射,越舲蜀艇,不能無水而浮。

又曰:湯武聖主也,而不能與越人乘舲舟而浮於江湖。

又曰: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風者,波至而恐,自投於水,非不貪生而畏死也,惑於死而反忘生也。

又曰:龍舟鷁首,浮吹以虞,此遊於水也。

又曰:公孫龍在趙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弗能與遊,有客衣褐帶素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對曰:無,公孫龍曰:與之弟子之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上,而航在水汜,使善呼者呼之而航來。

《說苑》曰:襄城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乎流水之上,大夫莊辛過而說之曰:原把君之手,其可乎,襄城作色不言,莊辛遷延稱曰:君獨不聞鄂君之遇越人乎,鄂君方汎舟於新波之上,乘青翰之舟,張翠羽之蓋,會鼓鍾之音,越人擁楫而歌曰:今夕何夕兮,褰州水流,今日何日,得與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揄袂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襄城乃奉手進之。

《列女傳》曰:趙簡子南擊荊,至河津,津吏醉臥,不能渡,簡子怒,將殺之,津吏之女,乃持楫而前走曰:妾父聞君王將渡,恐風波之起,水神動駭,故禱祀九江三淮之神,不勝杯杓餘瀝,醉於此,君命誅之,原以微軀易父之死,簡子將渡,用楫少一人,操楫曰:妾居河濟之間,習舟楫之事,原備員持楫,簡子遂與操度,中流奏河激之歌,簡子乃聘為夫人,[事具水部津篇。]

郭林宗別傳曰:林宗遊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後歸鄉曲,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枹樸子曰:瓊艘瑤楫,無涉川之用,金弧玉弦,無激矢之能,是以介絜而無政事者,非撥亂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士。

又曰:欲以弊藥必規升騰者,何異策蹇驢而欲尋追風,棹藍舟而欲濟大川。

《韓子》曰:千鈞得舡則浮,錙銖失舡則沉,非千鈞輕而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

《孫卿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衝波傳曰:孔子使子貢,久而不來,孔子謂弟子占之,遇鼎,皆言無足不來,顏回掩口而笑,子曰:回也哂,謂賜來也,曰:無足者,乘舟而來至矣,清旦朝,子貢朝至,驗如顏回之言。

《漢書》曰:薛廣德為禦史大夫,秋,上祭宗廟,出東便門,欲禦樓船,廣德當乘輿車,免冠頓首諫,宜從橋,詔曰:大夫冠,廣德曰:陛下不聽臣,臣自刎,以血汙車輪,上不悅,先驅光祿大夫張猛進曰:臣聞主聖臣直,乘船危,就橋安,聖主不乘危,禦史大夫言可聽,上曰:曉人不當如是耶,乃從橋。

《物理論》曰:夫工匠經涉河海,為〈舟向〉[按集韻,當作〈舟句〉。]〈舟鹿〉以浮大川,皆成乎巧手,出乎聖意。

楊子《法言》曰:舍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乘國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則民斯安矣。

《東觀漢記》曰:第五倫為會稽守,為事徵,百姓攀轅扣馬呼曰:舍我何之,第五倫密委去,百姓聞之,乘船追之,交錯水中,其得民心如此。

張璠《漢記》曰:梁冀第池中舡,無故自覆,問掾朱穆,曰:舟所以濟渡萬物,不施遊戲也,而今覆者,天戒將軍當濟渡萬民,不可長念樂遊而已。

《華陽國誌》曰:初楚頃襄王時,遣將莊蹻,從沅水伐夜郎,將軍至且蘭,椓船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蘭有椓船牂牁處,乃改其名為牂牁。牂牁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

《魏誌》曰:鄧哀王衝,字倉舒,少聰察歧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孫權曾致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所至,稱物以載之,則立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

《吳書》曰:陸遜破曹休,當還西陵,公卿並會,為遜祖道,上賜遜禦船一舫,繒采舟梁。

王隱《晉書》曰:顧榮徵侍中,見王路塞絕,便乘舡而還,過下邳,遂解舫為單舸,一日一夜,行五六百裏,遂得免。

《吳誌》曰:周瑜逆曹公,部將黃蓋,取蒙衝鬥艦十艘,實以薪草,膏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同時發火,時風猛火盛,延燒岸上營,曹公軍退敗。

又曰:呂蒙襲關羽,至尋陽,盡伏精兵於構慁中,使舡中搖櫓作商賈服,晝夜兼行,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

又曰:董襲討黃祖,祖橫兩蒙衝,夾守沔口,以栟櫚大絏,係石為矴,襲與陵統,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人被兩鎧,乘大舸,突入蒙衝裏,身以刀斷兩絏,蒙衝乃橫流,大兵遂進。

又曰:將軍賀齊,性奢,所乘船,雕刻丹鏤,青蓋絳襜,蒙衝鬥艦之屬,望之若山。

又曰:甘寧廚下兒有過,走投呂蒙,蒙出還寧,寧許蒙不殺,還舡,縛置桑樹,自射殺之,敕舡人更增舸纜,解衣臥舡中,蒙怒,欲攻寧,蒙母諫乃止。

晉宮閣記曰:池中有紫宮舟升進舟曜陽舟飛龍舟射獵舟,靈芝池有鳴鶴舟指南舟,合利池有雲母舟無極舟,都亭池有常安舟。

杜蘭香別傳曰:香降張碩,碩既成婚,香便去,絕不來,年餘,碩船行,忽見香乘車於山際,碩不勝驚喜,遙往造香,見香悲喜,香亦有悅色,言語頃時,碩欲登其車,其婢舉扞之,嶷然山立,碩複欲車前上,車奴攘臂排之,於是遂退。

《晉中興書》曰:建興九[按當作元。]年冬,左將軍王敦,遣振威將軍周[《太平禦覽》七百七十周下有訪字,此脫。]廣武將軍趙誘,受陶侃節度,征蜀賊杜弢,大戰,蜀賊以結槔打沒侃二十餘艘,人皆投水。

義熙起居注曰:盧循新作八槽艦九枚,起四層,高十餘丈。

荊州土地記曰:桓宣穆遣人尋廬山,上有一湖,中有敗艑。

《江表傳》曰:劉備進駐鄂縣之樊口,諸葛亮詣吳未還,備聞曹公軍下,恐懼,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權軍,吏望見周瑜船,馳還白備,備曰:何以知非青徐軍耶,吏對曰:以船知之,備遣人慰勞瑜,瑜曰:有軍任,不得委署,儻能屈威,副其所望,備謂張飛關羽曰:彼欲致我,我今自讬於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沈約《宋書》曰:垣護之隨王玄謨入河,玄謨攻滑台,護之三百舸為前鋒,進據右濟,右濟在滑台西南百二十裏,玄謨敗退,不暇報護之,及護之間知,而虜悉已牽玄謨水軍大艚,連以鐵钅巢三重,欲以絕護之還路,護之中流而下,每至鐵钅巢,輒以長柯斧斷之,虜不能禁,唯失一舸。

宋元嘉起居注曰:有司奏,初楊州刺史王弘上會稽,從事韋詣解列,先風間[《太平禦覽》七百七十一作聞。]餘姚令何玢之,造作平床一,乘船舴艋一艘,精麗過常,用功兼倍,請免玢今官,詔可其奏。

《異苑》曰:檀道濟,元嘉中,鎮尋陽,入伏誅,道濟未下少時,有人施罟於柴桑江,收之,得大船,孔鑿若新,使匠作舴艋,勿如折斧,[四字《太平禦覽》七百七十一作勿斫二字。]工人誤截兩頭,以為不祥,殺三巧手,欲以塞愆,匠違約加斫,凶兆先遘矣。

《臨海記》曰:白鵠山有湖,湖中有一石舴艋。

【詩】梁江祿津渚敗船詩曰:可愛木蘭資,可憐丹桂質,逐浪徒言是,乘風還自失,草蔓〈舟習〉長埋,沙巨舷難出,陸沉成許去,無複乘流日。

梁王筠詠輕利舡應臨汝侯教詩曰:君侯飾輕利,搖蕩邁飛雲,淩波漾鷁采,映水煥蛟文,電流已冠絕,鳥逝複超群,倏忽方千裏,戀茲歧路分。

陳張正見後湖汎舟詩曰:上苑奢行樂,滄池聊薄遊,汎荷分蘭棹,沉槎觸桂舟,殘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欲知有高趣,長楊送麥秋。

又別韋諒賦得江湖汎別舟詩曰:千裏尋陽岸,三翼木蘭船,鷁汎青鳧後,雞鳴白鷺前,涵花沒淺纜,帶葉動深船,不言朝夕水,獨自限神仙。

又與錢玄智汎舟詩曰:高門事休沐,朝野恣逢迎,還乘金穀水,俱望洛陽城,舟移津女渡,楫動渭橋橫,風高雁已落,雨霽水還清,葉盡桐門淨,花秋菊岸明,欲奏江南曲,聊習棹歌行。

【賦】晉棘[《初學記》二十五,《太平禦覽》七百七十作棗。]據船賦曰:嘉聖主之神化,理通微而達幽,棹民氓之隔塞,湣王教之不周,立成器以備用,明垂象以造舟,濟渡汲之絕軌,越巨川之玄流,運重固之滯質,雖載沉而必浮,且論器而比象,似君子之淑清,外質樸而無飾,內空虛以受盈,不辭勞而惡動,不偷安以自寧,且其行無轍跡,止無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馳奔。

【讚】晉王叔之舟讚曰:塗則騁車,水惟用舟,弱楫輕棹,利涉濟求,緬彼漁人,鼓枻清謳。

【銘】後漢李尤舟楫銘曰:舟楫之利,譬猶輿馬,載重曆遠,以濟天下,相風視波,窮究川野,安審懼慎,終無不可。

◇車

春秋《命曆序》曰:人皇九頭,駕六提羽,乘雲車,使風雨。

《禮鬥威儀》曰:山車垂句,山車者,自然之車也,句者曲也,不揉治而自員曲,故言垂句。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山陵,則山出根車,[根車,應載養萬物也。]

括地圖曰:奇肱民能為車,從風遠行,湯時西風久,奇肱車至於豫州,去玉門四萬裏,[事具天部風篇。]

《管子》曰:奚仲之為車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故機捉相得,成器堅固,主猶奚仲也,言詞動作,皆中術數,故眾理相當,上下相親,巧者奚仲之所以為器也,主之所以為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

古史考曰: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略加牛,禹時,奚仲加馬。

《釋名》曰:車古者曰車,聲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車,舍也,行者所以若居舍也。

《史記》曰:封禪為蒲輪車,惡傷土石草木。

《尚書大傳》曰:古之帝王者,必有命民,民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舉事力者,君命,然後得乘飾車駢馬文錦,未有命者,不得衣,不乘車,車衣者有罰。

《淮南子》曰:見飛蓬轉而為車,以類取之也。

《賈誼書》曰:古之為路輿也,蓋圜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軫方以象地,三十輻以象月,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規睹則鸞和之響,四時之運,此乃輿教之道也。

應劭漢儀曰:天子法駕,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龍,以禦天下也,有五色安車,有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為五時副車。

《風俗通》曰:車一兩,謂兩兩相與體也,原其所以言兩者,箱裝及輪,兩兩而耦,故稱兩爾。

《大戴禮》曰:王升車則聞鸞和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在衡為鸞,在軾為和,馬行而鸞鳴,鸞鳴而和應,其聲曰和,和則敬,此禦之節也。

《周書·王會》曰:成王時,白州獻比閭者,其葉若羽,伐其木以為車,終日行。

漢雜事曰:古諸侯貳車九乘,秦滅九國,兼其服,故大駕屬車八十一乘,尚書禦史乘之,最後一車懸豹尾,以前皆似省中。

《白虎通》曰:製車以步,故立乘,天子大路,路,大也,道也,正也,君至尊,製度大,所以行道德之正也,諸侯路車,大夫軒車,士飾車。

《禮記》: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

又曰:兵車不式,武車緌旌,德車結旌。

《左傳》曰:齊鄭盟於石門,尋盧之盟也,鄭伯之車僨於濟。

又曰:公孫閼與穎考叔爭車,穎考叔挾輈而走。

又曰:天王使家父求車,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

又曰:狄人滅衛,齊侯使公子無虧戍曹,[曹,衛下邑。]歸公乘馬,祭服五稱,歸夫人魚軒。

又曰:奚仲為夏車正。

又曰: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求禦於鄭,鄭人卜,宛射犬吉,子太叔戒之曰:大國之人,不可與也,對曰:無有眾寡,其上一也,太叔曰:培塿無鬆柏,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使禦廣車而行,已皆乘乘車,將及楚師,而後從之乘,皆踞轉而鼓琴,近,不告而馳之。

又曰:慶封來奔,獻車於季武子,美澤可以鑒,展莊叔見之曰:車甚澤,人必瘁,宜其亡也。

又曰:針適晉,其車千乘,書曰:秦伯之弟針出奔晉,罪秦伯也。

《論語》曰: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家語》:孔子曰:自南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

又曰:孔子適衛,子矯仆,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出,令官者雍渠驂乘,使孔子為次車,遊過市,孔子恥之。

《孔叢子》曰:孔子使宰予於楚,楚昭王以安車象飾遺孔子,宰予曰:夫子無以為也,王曰:何,對曰:臣自侍衛夫子已來,竊見其言不離道,動不遺仁,貴義尚德,清素好儉,妻不服采,妾不衣帛,車器不雕,馬不食粟,若夫觀物之麗靡,窈妙之浮音,夫子過之弗聽也,故臣知夫子之不用車也。

《晏子》曰:齊人好擊轂相犯以為樂,禁之不止,晏子為新車良馬出,與其人相犯,曰:擊轂者不祥,下車而去之,然後國人不為。

《屍子》曰:文軒六駃,是[《太平禦覽》七百七十三作題。]無四寸之鍵,則車不行,小亡則大者不成也。

《莊子》曰:秦王有疾,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多。

蔡邕《獨斷》曰:凡乘輿車,皆[原訛背,據馮校本改。]羽蓋金華。又黃屋左翿金颭,黃屋者,蓋以黃為裏也,左翿者,以旄牛尾為之,大如鬥,在左騑馬頭上,金颭者,馬冠也。

【詩】梁戴嵩車馬詩曰:鞏洛風塵處,冠蓋相噴噎,多稱魏其冷,競隨田蚡熱,輪趣白虎第,珂聚黃金穴,獻酒悉蒲陶,詶言盡飛鐵,東都蛇已鑄,西山綬應結,朝集類蒸煙,晚至如吹雪,子雲爾何事,門巷無車轍。

【銘】後漢馮衍車銘曰:乘車必護輪,治國必愛民,車無輪安處,國無民誰與。

後漢崔駰車左銘曰:虞夏作車,取象機衡,君子建左,法天之陽,正位受綏,車不內顧,塵不出軌,鸞以節步,彼言不疾,彼指不躬,玄覽於道,永思厥中。又車右銘曰:擇禦卜右,采德用良,詢納耆老,於我是匡,惟賢是師,惟道是式,箴闕旅賁,內顧自敕,匪望其度,匪愆其則,越戒敦儉,禮以華國。

又車後銘曰:敬其在路,體貌思恭,望衡顧轂,允慎茲容,無或好失,匪盤於遊,顧省厥遺,虎尾斯求,昭德塞違,抑盈以無,雖有三晉,鹹然若虛。

後漢李尤小車銘曰:員蓋象天,方輿則地,輪法陰陽,動不相離,合之嗛噓,疏達開通,兩輜障邪,尊卑是從,輗軏之用,信義所同。

又天軿車銘曰:奚氏本造,後裔飾雍,輪以代步,屏以從容,輪軿並合,出入周通,追仁赴義,惟禮是恭。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