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漢書》 作者:班固  

卷十六 誌·地理誌下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樂平。戶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縣九:武都,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澤在縣西。莽曰循虜。上祿,故道,莽曰善治。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漢,行五百二十裏。莽曰樂平亭。平樂道,沮,沮水出東狼穀,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裏,荊州川。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莽曰楊德。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設置。王莽時叫樂平郡。有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戶,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口人。有九個縣:武都縣,束漢水接受氐道水的水源,一叫沔水,經過江夏,稱為夏水,流入長江、天池大澤在縣的西麵。王莽時叫循虜縣。上祿縣,故道縣,王莽時叫善治縣。河池縣,泉街水向南到沮縣流入漢水,行程五百二十裏。王莽時叫樂平亭縣。平樂道縣,沮縣,沮水發源於東狼穀,向南到沙羨縣的南麵流入長江,經過五個郡,行程四千裏,是荊州的河流。嘉陵道縣,循成道縣,下辨道縣。王莽時叫楊墮墨。

隴西郡,秦置。莽曰厭戎。戶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鐵官、鹽官。縣十一:狄道,白石山在東。莽曰操虜。上邽,安故,氐道,《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為漢。莽曰亭道。首陽,《禹貢》鳥鼠同穴山在西南,謂水所出,東至船司空入河,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裏,雍州浸。予道,莽曰德道。大夏,莽曰順夏。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過郡三,行六百裏。襄武,莽曰相桓。臨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河。《禹貢》西頃山在縣西,南部都尉治也。西。《禹貢》嶓塚山,西漢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過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裏。莽曰西治。
隴西郡,秦時設置,王莽時叫厭戎郡。有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戶,二十三萬六幹八百二十四口人。有鐵官、鹽官。有十一個縣:狄道縣,A石山在東。王莽時叫操虜縣。上邦縣,安故縣,氐道縣,《禹貢》上養水的發源地,到武都就成為漢水。王莽時叫亭道縣。首陽縣,《禹貢》上的烏鼠同穴山在西南,是?胃水的發源地,向東到船司空進入黃河,經過四個郡,行程一千八百七十裏,是雍州的灌渠。予道縣,王莽時叫德道縣。大夏縣,王莽時叫順夏縣。羌道縣,羌水流出塞外,向南到陰平縣流入白水,經過三個郡,行程六百裏。襄武縣,王莽時叫相桓縣。臨洮縣,洮水流出西羌中,向北到袍罕束麵流入黃河。《禹貢》上的西頃山在縣西,南部由都尉治理。西縣。《禹貢》上的幡塚山,是西漢水的發源地,向南流入廣漢縣的白水,向東南到江州縣流入長江,經過四個郡,行程二千七百六十裏。王莽時叫西治縣。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戶三萬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縣十三:允吾,烏亭逆水出參街穀,東至枝陽入湟。莽曰修遠。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莽曰興武。令居,澗水出西北塞外,至縣西南,入鄭伯津。莽曰罕虜。枝陽,金城,莽曰金屏。榆中,枹罕,白石,離水出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莽曰順礫。河關,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裏。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莽曰修遠。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北則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西有須抵池,有弱水、昆侖山祠。莽曰鹽羌。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設置。王莽時叫西海郡。有三萬八千四百七十戶,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口人。有十三個縣:允吾縣,烏亭逆水流出參街穀,向東到枝陽縣流入湟水。王莽時叫修遠縣。浩疊縣,浩疊水流出西塞外,向東到允吾縣流入湟水。王莽時叫興武縣。令居縣,澗水流出西北塞外,到縣的西南,流入鄭伯津。王莽時叫罕虜縣。枝陽縣,金城縣,王莽時叫金屏縣。榆中縣,抱罕縣,白石縣,離水流出西塞外,向東到袍罕縣流入黃河。王莽時叫順礫縣。河關縣,積石山在西南羌中。黃河水在塞外流動,向東北流入塞內,到章武縣流入大海,經過十六個郡,行程九千四百裏。破羌縣,宣帝神爵二年設置。安夷縣,允街縣,宣帝神爵二年設置。王莽時叫修遠縣。臨羌縣。西北到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北麵則是湟水的發源地,向東到允吾縣流入黃河。西麵有須抵池,有弱水、昆侖山祠。王莽時叫鹽羌縣。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縣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開,綿諸道,阿陽,略陽道,冀,《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屬國都尉治滿福。莽曰紀德。成紀,清水,莽曰識睦。奉捷,隴,豲道,騎都尉治密艾亭。蘭幹。莽曰蘭盾。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設置。王莽時叫填戎郡。髓改為泌。有六萬三百七十戶,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口人。有十六個縣:平襄縣,王莽時叫平相縣。街泉縣,戎邑道縣,王莽時叫填戎亭縣。望垣縣,阿陽縣,王莽時叫望亭縣。罕開縣,綿諸道略陽道縣,《禹貢》上的圭旦山在縣南的梧中聚。王莽時叫冀治縣。勇士縣,附屬的侯國的都尉治理滿福。王莽時叫紀德縣。成紀縣,清水縣,王莽時叫識睦縣。奉捷縣,隴縣,礫道縣,騎都尉治理密艾亭。蘭幹縣。王莽時叫蘭盾縣。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開。莽曰張掖。戶萬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縣十:姑臧,南山,穀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裏。張掖,武威,休屠澤在東北,古文以為豬野澤。休屠,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揟次,莽曰播德。鸞烏,撲褱刂,莽曰敷虜。媼圍,蒼鬆,南山,鬆陝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莽曰射楚。宣威。
武威郡,原來匈奴休屠王的地方。武帝太初四年設置。王莽時叫張掖郡。有一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戶,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人。有十個縣:姑臧縣,穀水發源於南山,向北到武威縣流入大海,行程七百九十裏。張掖縣,武威縣,休屠澤在東北,古代文字記載認為是豬壁澤。休屠縣,王莽時叫晏然縣。都尉治理熊水障。北部都尉治理休屠城。揞次縣,王莽時叫播德縣。鸞烏縣,撲刺縣,王莽時叫敷虜縣。媼圍縣,蒼鬆縣,柑陝水發源於南山,向北到揞次縣流入大海。王莽時叫射楚縣。宣威縣。

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設屏。戶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萬八千七百三十一。縣十:觻得,千金渠西至東涫入澤中。羌穀水出羌中,東北至居延入海,過郡二,行二千一百裏。莽曰官式。昭武,莽曰渠武。刪丹,桑欽以為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莽曰貫虜。氐池,莽曰否武。屋蘭,莽曰傳武。日勒,都尉治澤索穀。莽曰勒治。驪靬,莽曰揭虜。番和,農都尉治。莽曰羅虜。居延,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顯美。
張掖郡,以前匈奴昆邪王的地方,武帝太初元年設置。王莽時叫設屏縣。有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戶,八萬八千七百三十一口人。有十個縣:鰈得縣,千金渠向西到樂涫流入湖澤中。羌穀水從羌中流出,向東北到居延縣流入大海,經過兩個郡,行程兩千一百裏。王莽時叫官式縣。昭武縣,王莽時叫渠武郡。刪丹縣,桑欽認為從這裹開始疏通弱水,向西到酒泉合黎。王莽時叫貫虜縣。氐池縣,王莽時叫否武。屋蘭縣,王莽時叫傳武。曰勒縣,都尉的治所在澤索穀。王莽時叫勒治。驪軒縣,王莽時叫揭虜。番和縣,農都尉治理。王莽時叫羅虜縣。居延縣,居延澤在東北,古文記載認為是流沙。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居成縣。顯美縣。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輔平。戶萬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縣九:祿福,呼蠶水出南羌中,東北至會水入羌穀。莽曰顯德。表是,莽曰載武。樂涫,莽曰樂亭。天<阝衣>,玉門,莽曰輔平亭。會水,北部都尉治偃泉障。東部都尉治東部障。莽曰蕭武。池頭,綏彌,乾齊。西部都尉治西部障。莽曰測虜。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設置。王莽時叫輔平郡。有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七戶,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V1人。有九個縣:祿福縣,呼蠶水發源於南羌中,向東北到會水流入羌穀。王莽時叫顯德縣縣。表是縣,王莽時叫載武縣。樂涫縣,王莽時叫樂亭。天噥縣,玉門縣,王莽時叫輔平亭。會水縣,北部都尉治偃泉障。東部都尉治束部障。王莽時叫蕭武縣。池頭縣,綏彌縣,幹齊縣。西部都尉治西部障。王莽時叫測虜瑟。

敦煌郡,武帝後元年分酒泉置。正西關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海。莽曰敦德。戶萬一千二百,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縣六: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廣候官。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莽曰敦德。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澤,溉民田。效穀,淵泉,廣至,宜禾都尉治昆侖障。莽曰廣桓。龍勒。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氐置水出南羌中,東北入澤,溉民田。
敦煌郡,武帝後元年分酒泉郡而設置。正西關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海。王莽時叫敦德郡。有一萬一千二百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口人。有六個縣:敦煌縣,中部都尉治步廣設候官。杜林認為是古代瓜州地,出產美瓜。王莽時叫敦德縣。冥安縣,南麵籍端水發源於南羌中,向西北流入湖澤,灌溉民田。效穀縣,淵泉縣,廣至縣,宜禾都尉治昆侖障。王莽時叫廣桓縣。龍勒縣。有陽關、玉門闐,都由都尉治理。氐置水發源於南羌中,向東北流入湖澤,灌溉民田。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縣二十一:高平,莽曰鋪睦。複累,安俾,撫夷,莽曰撫寧。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涇陽,開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裏,雍州川。臨涇,莽曰監涇。鹵,灈水出西。烏氏,烏水出西,北入河。都盧山在西。莽曰烏亭。陰密,《詩》密人國。有囂安亭。安定,參,主騎都尉治。三水,屬國都尉治。有鹽官。莽曰廣延亭。陰槃,安武,莽曰安桓。祖厲,莽曰鄉禮。爰得,眴卷,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彭陽,鶉陰,月氏道。莽曰月順。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設置。有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戶,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口人。有二十一個縣:高平縣,王莽時叫鋪睦縣。複累縣,安俾縣,撫夷縣,王莽時叫撫寧縣。朝那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人的巫祝。還有湫淵祠。涇陽縣,開頭山在西麵,《禹貢》上涇水的發源地,向東南到陽陵流入渭水,晉國三個郡,行程一千零六十裏,是雍州的河流。臨涇縣,王莽時叫監涇縣。鹵縣,灑水從西麵流出。烏氏縣,烏水從西麵流出,向北流入黃河。都盧山在西麵。王莽時叫烏亭縣。陰密縣,《詩》上的密人國。有囂安亭縣。安定縣,參縑縣,主騎都尉治理。三水縣,附局侯國的都尉治理。有鹽官。王莽時叫廣延亭縣。陰槃縣,安武縣,王莽時叫安桓縣。祖厲縣,王莽時叫鄉禮縣。爰得縣,晌卷縣,黃河水分流出成為河溝,向東到富平縣流入黃河。彭陽縣,鶉陰縣,月氏道縣。王莽時叫別。頃縣。

北地郡,秦置。莽曰威成。戶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萬六百八十八。縣十九。馬領,直路,沮水出西,東入洛。靈武,莽曰威成亭。富平,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懷都尉治塞外渾懷障。莽曰特武。靈州,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莽曰令周。眴衍,方渠,除道,莽曰通道。五街,莽曰吾街。鶉孤,歸德,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有堵苑、白馬苑。回獲,略畔道,莽曰延年道。泥陽,莽曰泥陰。鬱郅,泥水出北蠻夷中。有牧師菀官。莽曰功著。義渠道,莽曰義溝。弋居,有鹽官。大要,廉。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
北地郡,秦時設置。王莽時叫威成郡。有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戶,二十一萬零六百八十八171人。有十九個縣:馬領縣,直路縣,沮水向西流出,向東流入洛水:靈武縣,王莽時叫威成亭。富平縣,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懷都尉治塞外的渾懷障:王莽時叫特武縣。靈州縣,惠帝四年設置。有河奇苑、號非苑:王莽時叫令周縣。晌衍縣,方渠縣,除道縣,土莽時叫通道縣。五街縣,王莽時ou吾街縣:鶉孤縣,歸德縣,洛水從北麵蠻夷中流出,流入黃河。有墮壟、旦晝壟。回獲縣,略畔道縣,王菱時叫延年道縣。泥陽縣,王莽時叫泥陰縣。鬱郅縣,泥水從北蠻夷中流出。有牧師菀官。王莽時叫功著縣。義渠道縣,王莽時叫義溝縣:弋居縣,有鹽官。大變縣,廉縣。卑移山在西北。王莽時叫西河亭。

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複故。匈歸都尉治塞外匈歸障。屬並州。戶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萬六千六百五十八。縣二十三:膚施,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獨樂,有鹽民。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塚。莽曰上陵疇。木禾,平都,淺水,莽曰廣信。京室,莽曰積粟。洛都,莽曰卑順。白土,圜水出西,東入河。莽曰黃土。襄洛,莽曰上黨亭。原都,漆垣,莽曰漆牆。奢延,莽曰奢節。雕陰,推邪,莽曰排邪。楨林,莽曰楨幹。高望,北部都尉治。莽曰堅甯。雕陰道,龜茲,屬國都尉治。有鹽官。定陽,高奴,有洧水,可{難灬}。莽曰利平。望鬆,北部都尉治。宜都。莽曰堅寧小邑。
上郡,秦時設置,高帝元年改為翟國,後來又恢複原名:匈歸都尉治理塞外的匈歸障:屬於並州。有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三戶,六十萬六千六百五卜八人。有二十三個縣:膚施縣,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獨樂縣,有鹽官。陽周縣,橋山在南麵,有黃帝塚。王莽時叫上陵峙。木禾縣,平都縣,淺水縣,王莽時叫廣信縣。京室縣,王莽時叫積粟縣。洛都縣,王莽時叫卑順縣。白土縣,圜水從西流出,向東流入黃河:王莽時叫黃上縣。襄洛縣,王莽時叫上黨亭。原都縣,漆垣縣,王莽時叫漆牆縣。奢延縣,王莽時叫奢節縣。雕陰縣,推邪縣,王莽時叫排邪縣。楨林縣,王莽時叫楨幹縣。高望縣,北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堅寧縣。雕陰道縣,龜茲縣,屬國都尉治理。有鹽官。定陽縣,高奴縣,有洧水,叮點燃。王莽時叫利平縣。望鬆縣,北部都尉治理。宜都縣。王莽時叫堅寧小邑。

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龍、埤是。莽曰歸新。屬並州。戶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縣三十六:富昌,有鹽官。莽曰富成。騶虞,鵠澤,平定,莽曰陰平亭。美稷,屬國都尉治。中陽,樂街,莽曰截虜。徒經,莽曰廉恥。皋狼,大成,莽曰好成。廣田,莽曰廣翰。圜陰,惠帝五年置。莽曰方陰。益闌,莽曰香闌。平周,鴻門,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也。藺,宣武,莽曰討貉。千章,增山,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圜陽,廣衍,武車,莽曰桓車。虎猛,西部都尉治。離石,穀羅,武澤在西北。饒,莽曰饒衍。方利,莽曰廣德。隰成,莽曰慈平亭。臨水,莽曰監水。土軍,西都,莽曰五原亭。平陸,陰山,莽曰山寧。觬是,莽曰伏觬。博陵,莽曰助桓。鹽官。
西河郡,亙造互塑四年設置。南部都尉治理塞外的翁龍縣、埤是縣。王菱時叫歸新郡,屬韭州。有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戶,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口人。有三十六個縣:富昌縣,有鹽官。王莽時叫富成縣。騮虞縣,鵠澤縣,平定縣,王莽時叫陰平亭:美稷縣,屬國都尉治理。中陽縣,樂街縣,王莽時叫截虜縣。徒經縣,士莽時叫廉恥縣。皋狼縣,大成縣,王莽時叫好成縣。廣田縣,王莽時叫廣翰縣。圜陰縣,惠帝五年設置。王莽時叫方陰縣,益闌縣,王莽時叫香闌縣。平周縣,鴻門縣,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底噴出。藺縣,宣武縣,王莽時叫討貉縣。千章縣,增山縣,有道路向西麵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理。圜陽縣,廣衍縣,武車縣,王莽時叫桓車縣。虎猛縣,西部都尉治理。離石縣,穀羅縣,武澤在西北。饒縣,王莽時叫饒衍縣。方利縣,王莽時叫廣德縣。隰成縣,王莽時叫慈平亭。臨水縣,王莽時叫監水縣。土軍縣,西都縣,王莽時叫五原亭:平陸縣,陰山縣,王莽時叫山寧縣。魷是縣,王莽時叫伏脫縣。博陵縣,王莽時叫助桓縣。鹽官縣。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窳渾。莽曰溝搜。屬並州。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縣十:三封,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臨河,莽曰監河。呼遒,窳渾,有道西北出雞鹿塞。屠申澤在東。莽曰極武。渠搜,中部都尉治。莽曰溝搜。沃野,武帝元狩三年城。有鹽官。莽曰綏武。廣牧,東部都尉治。莽曰鹽官。臨戎。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設置。西部都尉治理窳渾:王莽時叫溝搜郡。屬於並州:有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戶,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口人。有十個縣:三封縣,武帝元狩三年築城。朔方縣,金連鹽澤、青鹽澤都在南。王莽時叫武符縣。修都縣,臨河縣,王莽時叫監河縣。呼遒縣,窳渾縣,有道路向西北;一雞鹿塞。屠申澤在束麵。王莽時叫極武縣。渠搜縣,中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溝搜縣。沃壁縣,武帝元狩三年建城:有鹽官。王莽時叫綏武縣。廣牧縣,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鹽官。臨戎縣。武帝元朔五年建城一王莽時叫推武縣。

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東部都尉治稒陽。莽曰獲降。屬並州。戶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縣十六:九原,莽曰成平。固陵,莽曰固調。五源,莽曰填河亭。臨沃,莽曰振武。文國,莽曰繁聚。河陰,蒱澤,屬國都尉治。南興,莽曰南利。武都,莽曰桓都。宜梁,曼柏,莽曰延柏。成宜,中部都尉治原高,西部都尉治田辟。有鹽官。莽曰艾虜。稒陽,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虜城。莽曰固陰。莫<黑旦>,西安陽,莽曰鄣安。河目。
五原郡,秦時叫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改名。東部都尉治理桐陽縣。王莽時叫獲降縣。屬於並州。有三萬九幹三百二十二戶,二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口人。有十六個縣:九原縣,王莽時叫成平縣。固陵縣,王莽時叫固調縣。五原縣,王莽時叫填河亭。臨沃縣,王莽時叫振武縣。文國縣,王莽時叫繁聚縣。河陰郡,蒲澤郡,屬國都尉治理。南興縣,王莽時叫南利縣。武都縣,王莽時叫桓都縣。宜梁題,曼柏縣,王莽時叫延柏縣。成宜縣,中部都尉治理區高,西部都尉治理田辟。有鹽官。王莽時叫艾虜縣。梱陽縣,向北流出石門障形成光祿城,又西北形成支就城,又向西北得到頭曼城,又向西北得到庫河城,義向西得到宿虜城。王莽時叫固陰縣。莫膽縣,西安陽縣,王莽時叫鄣安縣。河目縣。

雲中郡,秦置。莽曰受降。屬並州。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口十七萬三千二百七十。縣十一:雲中。莽曰遠服。鹹陽,莽曰賁武。陶林,東部都尉治。楨陵,緣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楨陸。犢和,沙陵,莽曰希恩。原陽,沙南,北輿,中部都尉治,武泉,莽曰順泉。陽壽。莽曰常得。
雲中郡,秦時設置。王莽時叫受降郡。屬於並州。有三萬八千三百零三戶,十七萬三千二百七十口人。有十一個縣:雲中縣,王莽時叫遠服縣。鹹陽縣,王莽時叫賁武縣。陶林縣,東部都尉治理。楨陵縣,緣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楨陸縣。犢和縣,沙陵縣,王莽時叫希恩縣。原陽縣,沙南縣,北輿縣,中部都尉治理。武泉縣,王莽時叫順泉縣。陽壽縣。王莽時叫常得縣。

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屬並州。戶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萬三千一百四十四。縣一十二:成樂,桐過,莽曰椅桐。都武,莽曰通德。武進,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莽曰伐蠻。襄陰,武皋,荒幹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莽曰永武。駱,莽曰遮要。定陶,莽曰迎符。武城,莽曰桓就。武要,東部都尉治。莽曰厭胡。定襄,莽曰著武。複陸。莽曰聞武。
定襄郡,高帝時設置。王莽時叫得降郡。屬於並州。有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九戶,十六萬三千一百四十四口人。有十二個縣:成樂縣,桐過縣,王莽時叫椅桐縣。都武縣,王莽時叫通德縣。武進縣,白渠水流出塞外,向西到沙陵流入黃河。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伐蠻縣。襄陰縣,武皋縣,荒幹水流出塞外,向西到沙陵流入黃河。中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永武縣。駱縣,王莽時叫遮要縣。定陶縣,王莽時叫迎符縣。武城縣,王莽時叫桓就縣。武要縣,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厭胡縣。定襄縣,王莽時叫著武縣。複陸縣。王莽時叫聞武縣。

雁門郡,秦置。句注山在陰館。莽曰填狄。屬並州。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縣十四:善無,莽曰陰館。沃陽,鹽澤在東北,有長丞。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陽。繁畤,莽曰當要。中陵,莽曰遮害。陰館,樓煩鄉。景帝後三年置。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裏。莽曰富代。樓煩,有鹽官。武州,莽曰桓州,汪陶,劇陽,莽曰善陽。崞,莽曰崞張。平城,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埒,莽曰填狄亭。馬邑,莽曰章昭。強陰。諸聞澤在東北。莽曰伏陰。
雁門郡,秦時設置。句注山在陰館。王莽時叫填狄郡。屬於並州。有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戶,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E1人。有十四個縣:善無縣,王莽時叫陰館縣。沃陽縣,鹽澤在東北,有長丞。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敬陽縣。繁峙縣,王莽時叫當要縣。中陵縣,王莽時叫遮害縣。陰館縣,有樓煩鄉。景帝後三年設置。治水發源於累頭山,向東到泉州流入大海,經過六個郡,行程一千一百裏。王莽時叫富代縣。樓煩縣,有鹽官。武州縣,王莽時叫桓州縣。窪陶縣,劇陽縣,王莽時叫善陽縣。崞縣,王莽時叫崞張縣。平城縣,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平順縣。埒縣,王莽時叫填狄亭。馬邑縣,王莽時叫章昭縣。彊陰縣。諸聞澤在東北。王莽時叫伏陰縣。

代郡,秦置。莽曰厭狄。有五原關、常山關。屬幽州。戶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五十四。縣十八:桑乾,莽曰安德。道人,莽曰道仁。當城,高柳,西部都尉治。馬城,東部都尉治。班氏,秦地圖書班氏。莽曰班副。延陵,狋氏,莽曰狋聚。且如,於延水出塞外,東至寧入沽。中部都尉治。平邑,莽曰平胡。陽原,東安陽,莽曰竟安。參合,平舒,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沽。莽曰平葆。代,莽曰厭狄亭。靈丘。滱河東至文安入大河,過郡五,行九百四十裏。並州川。廣昌,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過郡三,行五百裏,並州浸。莽曰廣屏。鹵城,虖池河東至參戶入虖池別,過郡九,行千三百四十裏,並州川。從河東至文安入海,過郡六,行千三百七十裏。莽曰魯盾。
代郡,秦時設置。王莽時叫厭狄郡。有五原關、常山關。屬於幽州。有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戶,二十七萬八幹七百五十四口人。有十八個縣:桑幹縣,王莽時叫安德縣。道人縣,王莽時叫道仁縣。當城縣,高柳縣,西部都尉治理。馬城縣,東部都尉治理。班氏縣,秦時地圖上寫的是班氏。王莽時叫班副。延陵縣,標氏縣,王莽時叫標聚縣。且如縣,於延水發源於塞外,向東到寧縣流入沽水。中部都尉治理。平邑縣,王莽時叫乎胡縣。陽原縣,束安陽縣,王莽時叫竟安縣。參合縣,平舒縣,祁夷水向北到桑幹流入沽水。王莽時叫平葆縣。代縣,王莽時叫厭狄亭。靈丘縣,澱河向東到文安縣流入大河,經過五個郡,行程九百四十裏。是並州的河流。廣昌縣,淶水向東南到容城流入黃河,經過三個郡,行程五百裏,是並州的灌渠。王莽時叫廣屏縣。鹵城縣。庫池河向東到參戶流入庫池支流,經過九個郡,行程一千三百四十裏,是並州的河流。從河東到文安縣流入大海,經過六個郡,行程一千三百七十裏。王莽時叫魯盾縣。

上穀郡,秦置。莽曰朔調。屬幽州。戶三萬六千八,口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二。縣十五:沮陽,莽曰沮陰。泉上,莽曰塞泉。潘,莽曰樹武。軍都,溫餘水東至路,南入沽。居庸,有關。雊瞀,夷輿,莽曰朔調亭。寧,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莽曰長昌。廣寧,莽曰廣康。涿鹿,莽曰抪陸。且居,陽樂水出東,南入沽。莽曰久居。茹,莽曰穀武。女祁,東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莽曰下忠。
上穀郡,秦時設置。王莽時叫朔調郡。屬於幽州。有三萬六千零八戶,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二口人。有十五個縣:沮陽縣,王莽時叫沮陰縣。泉上縣,王莽時叫塞泉縣。潘縣,王莽時叫樹武縣。軍都縣,溫餘水向東到路縣,向南流入沽水。居庸縣,有關口。雊瞀縣,夷輿縣,王莽時叫朔調亭。寧縣,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博康縣。昌平縣,王莽時叫長昌縣。廣寧縣,王莽時叫廣康縣。涿鹿縣,王莽時叫怖陸縣。且居縣,陽樂水向東流出,南麵流入沽水。王莽時叫久居縣。茹縣,王莽時叫穀武縣。女祁縣,束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祁縣。下落縣。王莽時叫下盅題。

漁陽郡,秦置。莽曰通路。屬幽州。戶六萬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六。縣十二:漁陽,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裏。有鐵官。莽曰得漁。狐奴,莽曰舉符。路,莽曰通路亭。雍奴,泉州,有鹽官。莽曰泉調。平穀,安樂,厗奚,莽曰敦德。獷平,莽曰平獷。要陽,都尉治。莽曰要術。白檀,洫水出北蠻夷。滑鹽。莽曰匡德。
漁陽郡,秦時設置。王莽時叫通路郡。屬於幽州。有六萬八千八百零二戶,二十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六口人。有十二個縣:漁陽縣,沾水流出塞外,向東南到泉州流入大海,行程七百五十裏。有鐵官。王莽時叫得漁縣。狐奴縣,王莽時叫舉符縣。路縣,王莽時叫通路亭。雍奴縣,泉州縣,有鹽官。王莽時叫泉調縣。平穀縣,安樂縣,厙奚縣,王莽時叫敦德縣。獷平縣,王莽時叫平獷縣。要陽縣,都尉治理。王莽時口u要術縣。白檀縣,洫水流i~-IL蠻夷。滑鹽縣。王菱時叫匡齟。

右北平郡,秦置。莽曰北順。屬幽州。戶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萬七百八十。縣十六:平剛,無終,故無終子國。浭水西至雍奴入海,過郡二,行六百五十裏。石成,延陵,莽曰鋪武。俊靡,灅水南至無終東入庚。莽曰俊麻。薋,都尉治。莽曰裒睦。徐無,莽曰北順亭。字,榆水出東。土根,白狼,莽曰伏狄。夕陽,有鐵官。莽曰夕陰。昌城,莽曰淑武。驪成,大揭石山在縣西南。莽曰揭石。廣成,莽曰平虜。聚陽,莽曰篤睦。平明。莽曰平陽。
右北平郡,秦時設置。王莽時叫北順郡。屬於幽州。有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戶,三十二萬七百八十口人。有十六個縣:平剛縣,無終縣,是以前的無終子國。冱水向西到雍奴縣流入大海,經過兩個郡,行程六百五十裏。石成縣,廷陵縣,王莽時叫鋪武縣。俊靡縣,漫水向南到無終東流入庚水。王莽時叫俊麻縣。舊縣,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哀睦縣。徐無縣,王莽時叫北順亭。字縣,榆水從東麵流出。上垠縣,白狼縣,王莽時叫伏狄縣。夕陽縣,有鐵官。王莽時叫夕陰縣。昌城縣,王莽時。u淑武縣。驪成縣,大揭石山在縣的西南麵。王莽時叫揭石縣。廣成縣,王莽時叫平虜縣。聚陽縣,工莽時叫篤睦縣、平明縣。王莽時叫平陽縣。

遼西郡,秦置。有小水四十八,並行三千四十六裏。屬幽州。戶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縣十四:且慮,有高廟。莽曰鉏慮。海陽,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新安平。夷水東入塞外。柳城,馬首山在西南。參柳水北入海。西部都尉治。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肥如,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又有盧水,南入玄。莽曰肥而。賓從,莽曰勉武。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東部都尉治。莽曰禽虜。陽樂,狐蘇,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徒河,莽曰河福。文成,莽曰言虜。臨渝,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莽曰馮德。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賓水,皆南入官。莽曰選武。
遼西郡,秦時設置:有小河四十八條,並行三千零四十六裏。屬於幽州。有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戶,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口人。有十四個縣:且慮縣,有高廟:王莽時叫組慮縣。海陽縣,龍鮮水向東流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都向南流入大海。有鹽官。新安平縣,夷水向東流入塞外。柳城縣,馬首山在西南。參柳水向北流入大海。西部都尉治理。令支縣,有孤竹城。王莽時叫令氏亭。肥如縣,玄水向東流入濡水。濡水向南流入海陽水。還有盧水,向南流入玄水。王莽時叫肥而縣。賓從縣,王莽時叫勉武縣。交黎縣,渝水首先從塞外接受水源,向南流入人海。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禽虜縣。陽樂縣,狐蘇縣,唐就水到徒河流入大海。徒河縣,王莽時叫河福縣。文成縣,王莽時叫言虜縣。臨渝縣,渝水首先接受白狼水的水源,向東流入塞外。還有侯水,向北流入渝水。王莽時叫馮德縣。縈縣。官水向南流入人海。還有揭石水、賓水,都向南流入官水。王莽時叫選武豎。

遼東郡,秦置。屬幽州。戶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萬二千五百三十九。縣十八:襄平。有牧師官。莽曰昌平。新昌,無慮,西部都尉治。望平,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裏。莽曰長說。房,候城,中部都尉治。遼隊,莽曰順睦。遼陽,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莽曰遼陰。險瀆,居就,室偽山,室偽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高顯,安市,武次,東部都尉治。莽曰桓次。平郭,有鐵官、鹽官。西安平,莽曰北安平。文,莽曰文亭。番汗,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遝氏。
遼東郡,秦時設置。屬於幽州。有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二戶,二十七萬二千五百三十九口人。有十八個縣:襄平縣,有牧師官。王莽時叫昌平縣。新昌縣,無慮縣,西部都尉治理。望平縣,大遼水流出塞外,向南到安市縣流人大海,行程一千二百五十裏。王莽時叫長說縣。房縣,候城縣,中部都尉治理。遼隊縣,王莽時叫順睦縣。遼陽縣,大梁水向西南到遼陽縣流入遼水。王莽時叫遼陰縣。險瀆縣,居覦,室偽水發源於室偽山,向北到襄平流入梁水。高顯縣,安市縣,武次縣,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桓次縣。平郭縣,有鐵官、鹽官。西安平縣,王莽時叫北安平縣。文縣,王莽時叫文亭縣。番汁縣,沛水流出塞外,向西南流入大海。遝氏縣。

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開。高句驪,莽曰下句驪。屬幽州。戶四萬五千六。口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縣三:高句驪,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又有南蘇水,西北經塞外。上殷台,莽曰下殷。西蓋馬。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過郡二,行二千一百裏。莽曰玄菟亭。
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設置。高句驪,王莽時叫下句驪。屬於幽州:有四萬五千零六戶,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E1人。有三個縣:高句驪縣,遼發源於產山,向西南到遼墜整流。又有直筮水,向西北流過塞外。上殷台縣,土莽時叫下殷縣。西蓋馬縣。馬訾水向西北流入鹽難水,西南到西安平縣流入大海,經過兩個郡,行程:千一百裏。王莽時叫玄菟亭。

樂浪郡,武帝元封三年開。莽曰樂鮮。屬幽州。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有雲鄣。縣二十五:朝鮮,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樂鮮亭。含資,帶水西至帶方入海。黏蟬,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帶方,駟望,海冥,莽曰海桓,列口,長岑,屯有,昭明,高部都尉治。鏤方,提奚,渾彌,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蟬入海,行八百二十裏。東暆,不耐,東部都尉治。蠶台,華麗,邪頭昧,前莫,夫租。
樂浪郡,武帝元封二年設置。王莽時叫樂鮮郡,屬於幽州。有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戶,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人。有雲鄣,有二十五個縣:朝鮮縣,欣邯縣,湏水縣,水流向西到增地縣流入大海。王莽時叫樂鮮亭縣。含資縣,帶水向西到帶方縣流入大海。黏蟬縣,遂成縣,增地縣,王莽時叫增土縣。帶方縣,駟望縣,海冥縣,王莽時叫海桓縣:列口縣,長岑縣,屯有縣,昭明縣,南部都尉治理。鏤方縣,提奚縣,渾彌縣,吞列縣,列水發源於分黎山,向西到黏蟬縣流入大海,行程八百::十裏。東噸縣,不而縣,束部都尉治理。蠶台縣,華麗縣,邪頭昧縣,前莫縣,夫租縣。

南海郡,秦置。秦敗,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縣六:番禺,尉佗都。有鹽官。博羅,中宿,有洭浦官。龍川,四公,揭陽,莽曰南海亭。
南海郡,秦時設置。秦國敗亡後,尉佗在這裏稱王。武帝元鼎六年設置。屬於交州。有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三戶,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口人。有圃羞官。有六個縣:番禺縣,是尉佗王的都城。有鹽官。博羅縣,中宿縣,有漚浦官。龍川縣,四會縣,揭陽縣。王莽時叫南海亭。

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裏。莽曰鬱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縣十二:布山,安廣,阿林,廣鬱,鬱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裏。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臨塵,朱涯水入領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離水,行七百裏。莽曰監塵。定周,周水首受無斂,東入潭,行七百九十裏。增食,驩水首受牂柯東界,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裏。領方,斤南水入鬱。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雞。有關。
鬱林郡,以前秦國的桂林郡,屬於尉佗。武帝元鼎六年設置,並改名。有小溪河水七條,並行三千一百一十裏。王莽時叫鬱平縣,簡於交州。有一萬二千四百一十五戶,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口人。有十二個縣:布山縣,安廣縣,阿林縣,廣鬱縣,鬱水首先從夜郎豚水接受水源,向東到四會縣流入大海,經過四個郡,行程四千零三十裏。中留縣,桂林縣,潭中縣,王莽時叫中潭縣。臨塵縣,朱涯水流入領方。又有斤南水。還有侵離水,行程L百裏。王莽時叫監塵縣。定周縣,周水首先從無斂接受水源,向東流入潭。行程匕百九十裏。增食縣,驥水首先從烊柯束界接受了水源,流入朱涯水,行程五百七十裏。領方縣,斤南水流入鬱水。還有墦水。都尉治理。雍雞縣。有關。

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縣十:廣信,莽曰廣信亭。謝沐,有關。高要,有鹽官。封陽,臨賀,莽曰大賀。端溪,馮乘,富川,荔浦,有荔平關。猛陵。龍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莽曰猛陸。
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設置。王莽時叫新廣郡。屬於交州。有離水關。有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戶,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口人。有十個縣:廣信縣,王莽時叫廣信亭。謝沐縣,有關。高要縣,有鹽官。封陽縣,臨賀縣,王莽時叫大賀縣。端溪縣,馮乘縣,富川縣,荔蒲縣,有荔平關。猛陵縣。合水發源於龍山,向南到布山流入大海。王莽時叫猛陸縣。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阝婁>,有羞官。安定,苟屚,麋泠,都尉治。曲易,此帶,稽徐,西於,龍編,朱■。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設置,屬於交州。有九萬二千四百四十戶,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口人。有十個縣:羸嘍縣,有羞官。安定縣,苟屆縣,麓泠縣,都尉治理。曲易縣,北帶縣,稽徐縣,西於縣,龍編縣,朱載縣。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桓合。屬交州。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縣五:徐聞,高涼,合浦。有關。莽曰桓亭。臨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鬱,過郡三,行五百三十裏。莽曰大允。朱盧,都尉治。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設置。王莽時叫桓合郡。屬於交州。有一萬五千三百九十八戶,七萬八千九百八十口人。有五個縣:徐聞縣,高涼縣,合浦縣,有關。王莽時叫桓亭縣。臨允縣,牢水向北流入高要,再流入鬱水,經過三個郡,行程五百三十裏。王莽時叫大允縣。朱盧縣。都尉治理。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有小水五十二,並行八千五百六十裏。戶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萬六千一十三。有界關。縣七:胥浦,莽曰驩成。居風,都龐,餘發,鹹驩,無切,都尉治。無編。莽曰九真亭。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設置。有小河五十二條,並行八千五百六十裏。有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戶,十六萬六千零一十三E1人。有界關。有七個縣:胥浦縣,王莽時叫驅成縣。居風縣,都龐縣,餘發縣,鹹驥縣,無切縣,都尉治理。無編縣。王莽時叫立真皇。

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水十六,並行三千一百八十裏。屬交州。戶萬五千四百六十,口六萬九千四百八十五。縣五:朱吾,比景,盧容,西卷,水入海,有竹,可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
日南郡,以前秦國的象郡,武帝元鼎六年設置,並改名。有河十六條,並行三千一百八十裏。屬於交州。有一萬五千四百六十戶,六萬九千四百八十五口人。有五個縣:朱吾縣,比景縣,盧容縣,西卷縣,河流流入大海,有竹子,可作拐杖。王莽時叫日南亭。象林縣。

趙國,故秦邯鄲郡,高帝四年為趙國。景帝三年複為邯鄲郡,五年複故。莽曰桓亭。屬冀州。戶八萬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二。縣四:邯鄲。堵山,牛首水所出,東入白渠。趙敬侯自中矣徙此。易陽,柏人,莽曰壽仁。襄國。故刑國。西山,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入浸。又有蓼水、馮水,皆東至朝平入湡。
趙國,以前秦國的邯鄲郡,高帝四年成為趟國,景帝三年恢複為邯鄲郡,五年又恢複為原名。王莽時叫桓亭。屬於冀州。有八萬四千二百零二戶,三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二口人。有四個縣:邯鄲縣,牛首水發源於堵山,向東流入白渠。趙敬侯從中牟遷到造裹。易陽縣,柏人縣,王莽時叫壽仁縣。襄國縣。是以前的邢國。渠水發源於西山,向東北到任縣流入灌渠。又有蓼水、馮水,都向束到朝平縣流入渦水。

廣平國,武帝征和二年置為平幹國,宣帝五鳳二年複故。莽曰富昌。屬冀州。戶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四,口十九萬八千五百五十八。縣十六:廣平,張,朝平,南和,列葭水東入氵虒。列人,莽曰列治。斥章,任,曲周,武帝建元四年置。莽曰直周。南曲,曲梁,侯國。莽曰直梁。廣鄉,平利,平鄉,陽台,侯國。廣年,莽曰富昌。城鄉。
廣平國,武帝征和二年設置為平幹國,宣帝五鳳二年恢複原名。王莽時叫富昌郡。屬於冀州。有二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四戶,十九萬八千五百五十八口人。有十六個縣:廣平縣,張縣,朝平縣,南和縣,列葭水向東流入灑水。列入縣,王莽時叫列治縣。斥章縣,任縣,曲周縣,武帝建元四年設置。王莽時叫直周縣。南曲縣,曲梁縣,是侯國。王莽時叫直鑿鱷。廣鄉縣,平利縣,平鄉縣,陽台縣,是侯國。廣年縣,王莽時叫富昌縣。城鄉縣。

真定國,武帝元鼎四年置。屬冀州。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六,口十七萬八千六百一十六。縣四,真定,故東垣,高帝十一年更名。莽曰思治。稾城,莽曰稾實。肥累,胡肥子國,綿曼。斯洨水首受太白渠,東至鄡入河。莽曰綿延。
真定國,武帝元鼎四年設置。屬於冀州。有三萬七千一百二十六戶,十七萬八千六百一十六口人。有四個縣:真定縣,是原來的束垣縣,高帝卜一年改名。王莽時叫思治縣。稿城縣,工莽時叫稿實縣。肥彙縣,是以前的肥子國。綿曼縣。斯汶水首先從太白渠接受水源,向東到墊毖流入董回。王菱時叫鍾至遞。

中山國,高帝郡,景帝三年為國。莽曰常山,屬冀州。戶十六萬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萬八千八十。縣十四:盧奴,北平,徐水東至高陽入博。又有盧水,亦至高陽入河。有鐵官。莽曰善和。北新成,桑欽言易水出西北,東入滱,莽曰朔平,唐,堯山在南。莽曰和親。深澤,莽曰翼和。苦陘,莽曰北陘。安國,莽曰興睦。曲逆,蒲陽山,蒲水所出,東入濡,又有蘇水,亦東入濡,莽曰順平。望都,博水東至高陽入河。莽曰順調。新市,新處,毋極,陸成,安險。莽曰寧險。
中山國,高帝時的郡,景帝三年成為國。王莽時叫常山國。屬於冀州。有十六萬零八百七十三戶,六十六萬八千零八十El人。有十四個縣:盧奴縣,北平縣,徐水向東到高陽流入博水。還有盧水,也到高陽流入黃河。有鐵官。王莽時叫善和縣。北新成縣,桑欽說易水從西北流出,向東流入澱水。王莽時叫朔平縣。唐縣,堯山在南麵。王莽時叫和親縣。深浬縣,王莽時叫翼和縣。苦陘縣,王莽時叫北陘縣。安國縣,王莽時叫興睦縣。曲逆縣,蒲陽山是蒲水的發源地,向東流入濡水。還有蘇水,也向東流入濡水。王莽時叫順平縣。望都縣,博水向東到高陽流入黃河。王莽時叫順調縣。新市縣,新處縣,毋極縣,陸成縣,安險縣。王莽時叫寧險縣。

信都國,景帝二年為廣川國,宣帝甘露三年複故。莽曰新博。屬冀州。戶六萬五千五百五十六,口萬三十萬四千三百八十四。縣十七:信都,王都。故章河、故虖池皆在北,東入海。《禹貢》絳水亦入海。莽曰新博亭。曆,莽曰曆寧。扶柳,辟陽,莽曰樂信。南宮,莽曰序下。下博,莽曰閏博。武邑,莽曰順桓。觀津,莽曰朔定亭。高提,廣川,樂鄉,侯國。莽曰樂丘。平堤,侯國。桃,莽曰桓分。西梁,侯國。昌成,侯國。東昌,侯國。莽曰田昌。脩。莽曰脩治。
信都國,景帝二年為廣川國,宣帝甘露三年恢複原名。王莽時叫新博。屬於冀州。有六萬五千五百五十六戶,三十萬四千三百八十四口人。有十七個縣:信都縣,是諸侯王的都城。原章河、原庫池都在北麵,向東流入大海。《禹貢》的絳水也流入大海。王莽時叫新博亭。曆縣,王莽時叫曆寧縣。扶柳縣,辟陽縣,王莽時叫樂信縣。南宮縣,王莽時叫序下縣。下博縣,王莽時叫閏博縣。武邑縣,王莽時叫順桓縣。觀津縣,王莽時叫朔定亭。高堤縣,廣川縣,樂鄉縣,是侯國。王莽時叫樂丘縣。平堤縣,是侯國。桃縣,王莽時叫桓分縣。西梁縣,是國。昌成縣,是侯國。束昌縣,是侯國,王莽時叫田昌縣。脩縣。王莽時叫脩治縣。

河間國,故趙,文帝二年別為國。莽曰朔定。戶四萬五千四十三,口十八萬七千六百六十二。縣四:樂成,虖池別水首受虖池河,東至東光入虖池河。莽曰陸信。候井,武隧,莽曰桓隧。弓高。虖池別河首受虖池河,東至平舒入海。莽曰樂成。
河間國,原來的趙國,文帝二年另立為諸侯國。王莽時叫朔定。有四萬五千零四十三戶,十八萬七千六百六十二口人。有四個縣:樂成縣,庫池別水首先從庫池河接受水源,向東到束光縣流入庫池河。王莽時叫陸信縣。候井縣,武隧縣,王莽時叫桓隧縣。弓高縣。庫池別河首先從摩池河接受水源,向東到幹舒縣流入大海。王莽時叫樂成縣。

廣陽國。高帝燕國,昭帝元鳳元年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莽曰廣有,戶二萬七百四十,口七萬六百五十八。縣四:薊,故燕國,召公所封。莽曰伐戎。方城。廣陽,陰鄉。莽曰陰順。
廣陽國,高帝時的燕國,昭帝元鳳元年成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改為國。王莽時叫廣有國。有:二萬零七百四十戶,七萬零六百五十八口人。有四個縣:薊縣,原燕國,召公的封地。王莽時叫伐戎縣。方城縣,廣陽縣,陰鄉縣。王莽時叫陰順縣。

甾川國,故齊,文帝十八年別為國。後並北海。戶五萬二百八十九,口二十二萬七千三十一。縣三:劇,義山,蕤水所出,北至壽光入海。莽曰俞。東安平,菟頭山,女水出,東北至臨甾入巨定。樓鄉。
甾川國,原齊國,文帝十八年另立為國。後來合並到北海郡。有五萬零二百八十九戶,二十二萬七千零三十一口人。有三個縣:劇縣,蕤水發源於義山,向北到壽光縣流入大海。王莽時叫俞縣。東安幹縣,女水發源於菟頭山,東北到臨甾縣流入钜定。樓鄉縣。

膠東國,故齊,高帝元年別為國,五月複屬齊國,文帝十六年複為國。莽曰鬱秩。戶七萬二千二,口三十二萬三千三百三十一。縣八:即墨,有天室山祠。莽曰即善。昌武,下密,有三石山祠。壯武,莽曰曉武。鬱秩,有鐵官。挺,觀陽,鄒盧。莽曰始斯。
膠東國,原來的齊國,高帝元年另立為諸侯國,五月又重新屬於齊國,文帝十六年恢複為諸侯國。王莽時叫鬱秩。有七萬二千零二戶,三十二萬三千三百三十一口人。有八個縣:即墨縣,有天室山祠。王莽時叫即善縣。昌武縣,下密縣,有三石山祠。壯武縣,王莽時叫曉武縣。鬱秩縣,有鐵官。挺縣,觀陽縣,鄒盧縣。王莽時叫始斯縣。

高密國,故齊,文帝十六年別為膠西國。宣帝本始元年更為高密國。戶四萬五百三十一,口十九萬二千五百三十六。縣五:高密,莽曰章牟。昌安,石泉,莽曰養信。夷安,莽曰原亭。成鄉。莽曰順成。
高密國,以前的齊國,文帝十六年另立為膠西國。宣帝本始元年改為高密國。有四萬零五百三十一戶,十九萬二千五百三十六口人。有五個縣:高密縣,王莽時叫章牟縣。昌安縣,石泉縣,王莽時叫養信縣。夷安縣,王莽時叫原亭縣。成鄉縣。王莽時叫嫗盛晝。

城陽國,故齊。文帝二年別為國。莽曰莒陵。屬兗州。戶五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二十萬五千七百八十四。縣四: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後。有鐵官。莽曰莒陵。陽都,東安,慮。莽曰著善。
城陽國,以前的齊國。文帝二年另立為諸侯國。王莽時叫莒陵。屬於兗州。有五萬六千六百四十二戶,二十萬五千七百八十四口人。有四個縣:莒縣,以前的諸侯國,盈姓,三一之時被楚國所滅。是,p吳的後代。有鐵官,王莽時叫莒陵縣。陽者6縣,束安縣,慮縣。王莽時叫著善縣。

淮陽國,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屬兗州。戶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四,口九十八萬一千四百二十三。縣九:陳,故國,舜後,胡公所封,為楚所滅。楚頃襄王自郢徙此。莽曰陳陵。苦,莽曰賴陵。陽夏。寧平,扶溝,渦水首受狼湯渠,東至向入淮,過郡三,行千裏。固始,圉,新平,柘。
淮陽國,高帝十一年設置。王莽時叫新平。屬於兗州。有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四戶,九十八萬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人。有九個縣:陳縣,原來的諸侯國。舜的後代,胡公的封地,被楚國所減。楚頃襄王從郢遷到這裹。王莽時叫陳陵縣。苦縣,王莽時叫賴陵縣。陽夏縣,寧平縣,扶溝縣,渦水首先從狼湯渠接受水源,向東到向縣流入淮水,經過三個郡,行程一千裏。固始縣,圉縣,新平縣,柘縣。

梁國,故秦碭郡,高帝五年為梁國。莽曰陳定。屬豫州。戶三萬八千七百九,口十萬六千七百五十二。縣八:碭,山出文石。莽曰節碭。甾,故戴國。莽曰嘉穀。杼秋,莽曰予秋。蒙,獲水首受甾獲渠,東北至彭城入泗,過郡五,行五百五十裏。莽曰蒙思。已氏,莽曰已善。虞,莽曰陳定亭。下邑,莽曰下洽。睢陽。故宋國,微子所封。《禹貢》盟諸澤在東北。
梁國,原秦國的陽郡,高帝五年成為梁國。正莽時叫陳定。屬於豫州。有三萬八幹七百零九戶,十萬六千七百五十二L1人。有八個縣:陽縣,luL出產紋石。王莽時叫節碣縣。甾縣,原來的戴國一上莽時叫嘉穀縣。朽:秋縣,王莽時叫予秋縣。蒙縣,獲水首先從甾獲渠接受水源,東北到彭城流入泗水,經過五個郡,行程五百五十裏。王莽時。叫蒙恩縣。已氏縣,王莽時叫已善縣。虞縣,王莽時叫陳定亭。下邑縣,王莽時叫下洽縣。睢陽縣。原來的宋國,微子的封地。《禹貢》上的盟諸澤在東北麵。

東平國,故梁國,景帝中六年別為濟東國,武帝元鼎無年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莽曰有鹽。屬兗州。戶十三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口六十萬七千九百七十六。有鐵官。縣七:無鹽,有郈鄉。莽曰有鹽亭。任城,故任國,太昊後,風姓。莽曰延就亭。東平陸,富城,莽曰成富。章,亢父,詩亭,故詩國。莽曰順父。樊。
束平國,原來是梁國,景帝中六年另立為濟束國,武帝元鼎元年成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柬平國。王莽時叫有鹽。屬於兗州。有十三萬一千七百五十三戶,六十萬七千九百七十六口人。有鐵官。有七個縣:無鹽縣,有邱鄉。王莽時叫有鹽亭。任城縣,原來的任國,太昊的後代,風姓。王莽時叫延就亭。東平陸縣,富城縣,王莽時叫成富縣。章縣,亢父縣,詩亭,是原來的詩國。王莽時I]qJll~父縣。樊縣。

魯國,故秦薛郡,高後元年為魯國。屬豫州。戶十一萬八千四十五,口六十萬七千三百八十一。縣六:魯,伯禽所封。戶五萬二千。有鐵官。卞,泗水西南至方與入沛,過郡三,行五百裏,青州川。汶陽,莽曰汶亭。蕃,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騶,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嶧山在北。莽曰騶亭。薛。夏車正奚仲所國。後遷於邳,湯相仲虺居之。
魯國,原來秦國的薛郡,高後元年成為魯國。屬於豫州。有十一萬八千零四十五戶,六十萬七千三百八十一口人。有六個縣:魯縣,伯禽的封地:有五萬二千戶。有鐵官。卞縣,泅水西南到方與流入沛水,經過三個郡,行程五百裏,是青州的河流。汶陽縣,王莽時叫汶亭縣。蕃縣,南梁水向西到胡陵流入沛渠水。鞠縣,原邾國,曹姓,二十九代被楚國所滅。嗶山在北麵。王莽時叫騮亭。薛縣。夏朝的車正奚仲的封國,後來遷到邳,湯的相仲虺居住在那裹。

楚國,高帝置,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黃龍元年複故。莽曰和樂。屬徐州。戶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四十九萬七千八百四。縣七:彭城,古彭祖國。戶四萬一百九十六。有鐵官。留,梧,莽曰吾治。傅陽,故逼陽國。莽曰輔陽。呂,武原,莽曰和樂亭。甾丘。莽曰善丘。
楚國,高帝時設置,宣帝地節元年改為彭城郡,黃龍元年恢複原名。王莽時叫和樂。屬於徐州。有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八戶,四十九萬七千八百零四E1人。有七個縣:彭城縣,原來的彭祖國。有四萬零一百九十六產。有鐵官。留縣,梧縣,王莽時叫吾治縣。傅陽縣,原來的偭陽國。王莽時叫輔陽。呂縣,武原縣,王莽時叫和樂亭縣。甾丘縣。王莽時叫薑旦瑟。

泗水國,故東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別為泗水國。莽曰水順。戶二萬五千二十五,口十一萬九千一百一十四。縣三:氵夌,莽曰生夌。泗陽,莽曰淮平亭。於。莽曰於屏。
泗水國,原束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另立為泅水國。王莽時叫水順郡。有二萬五千零二十五戶,十一萬九千一百一十四口人。有三個縣:浚縣,王莽時叫生麥縣。泗陽縣,王莽時叫淮平亭。於縣。王莽時叫工區題。

廣陵國。高帝六年屬荊州,十一年更屬吳。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廣陵。莽曰江平。屬徐州。戶三萬六千七百七十三,口十四萬七百二十二。有鐵官。縣四:廣陵,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比,並得鄣郡,而不得吳。莽曰安定,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高郵,平安。莽曰杜鄉。
廣陵國,高帝六年屬於荊州,十一年改屬於吳國,景帝四年改名為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改名為廣陵。王莽時叫江平。屬於徐州。有三萬六千七百七十三戶,十四萬零七百二十二口人。有鐵官。有四個縣:廣陵縣,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都在這裹建都,並得到鄣郡,但沒有得到吳國。王莽時叫安定縣。江都縣,有江水祠。渠水首次從長江接受水源,向北到射陽流入湖泊。高郵縣,平安縣。王莽時叫杜鄉縣。

六安國。故楚,高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文帝十六複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別為六安國。莽曰安風。戶三萬八千三百四十五,口十七萬八千六百一十六。縣五:六,故國,皋繇後,偃姓,為楚所滅。如溪水首受沘,東北至壽春入芍陂。蓼,故國,皋繇後,為楚所滅。安豐,《禹貢》大別山在西南。莽曰美豐。安風,莽曰安風亭。陽泉。
六安國,原來的楚國,高帝元年另立為衡山國,五年屬於淮南,文帝十六年重新為衡山國,武帝元狩二年另立為六安國。王莽時叫安風。有三萬八千三百四十五戶,十七萬八幹六百一十六口人。有五個縣:六縣,原是諸侯國,皋繇的後代,偃姓,被楚國所減。如溪水首先從沘水接受水源,向東北到壽春流入芍陂。蓼縣,原是諸侯國,皋繇的後代,被楚國所滅。安豐縣,《禹貢》上的大別山在西南。王莽時叫美豐縣。安風縣,王莽時叫安風亭。陽泉縣。

長沙國,秦郡,高帝五年為國。莽曰填蠻。屬荊州。戶四萬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五。縣十三:臨湘,莽曰撫睦。羅,連道,益陽,湘山在北。下雋,莽曰閏雋。攸,酃,承陽,湘南,《禹貢》衡山在東南,荊州山。昭陵,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裏。莽曰聲鄉。容陵,安成。廬水東至廬陵,入湖漢。莽曰思成。
長沙國,秦國的郡,高帝五年成為國。王莽時叫填蠻國。屬於荊州。有四萬三千四百七十戶,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五E1人。有十三個縣:臨湘縣,王莽時叫撫睦縣。羅縣,連道縣,益陽縣,湘山在北麵。下雋縣,王莽時叫閏雋縣。攸縣,酃縣,承陽縣,湘南縣,《禹貢》上的衡山在東南麵,是荊州的山。昭陵縣,荼陵縣,泥水向西流入湘水,行程七百裏。王莽時叫聲鄉縣。容陵縣,安成縣。廬水向東到廬墮瑟流入塑選。王菱時叫墨盛鍾。

本秦京師為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郡太大,稍複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訖於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裏。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裏。提封田一萬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頃,其一萬萬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邑居道路,山川林澤,群不可墾,其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可墾不可墾,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
本來秦國的京師叫內史,把天下分為了三十六郡。漢朝建立後,由於秦朝的郡太大,就逐漸重新加以開辟設置,又建立了諸侯王的封國。武帝時廣泛開拓三麵邊境土地。所以從高祖時起增加了二十六郡,文帝、景帝各增加了六郡,武帝時增加了二十八郡,昭帝時增加了一郡,到孝平帝時止,共有郡國一百零三個,縣邑一千三百一十四個,道三十二個,侯國二百四十一個。:七地東西向有九千三百零二裏,南北向有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裏。全部疆域內的田地共有一億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零五頃,其中一億零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是人們群居的地方和道路,以及山河林澤,都不可開墾,其中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有可開墾的,有不可開墾的,確定開墾的田地有八百二十七萬零五百三十六頃。有民戶一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零六十二,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漢書》

《漢書》

作者:班固
《漢書》紀
《漢書》表
《漢書》誌
《漢書》傳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