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漢書》 作者:班固  

卷十五 誌·地理誌上

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製萬裏,畫野分州,得百裏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國”,此之謂也。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製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
從前在黃帝時教導人們製作船和車來幫助到達道路不通的地方,黃帝也因而遍行天下,規劃萬裏疆域,把田野劃分為州,得到土地百裏的國家有一萬個區域。因此《易經。北卦》上說“先王建立萬國,親近諸侯”,《尚書。虞書。堯典》上說“萬國和睦”,就是說的這。堯時遭受到洪水災害,山被包圍,丘陵被水淹沒,天下被分離隔絕,形成十二個州,派大禹去治水。洪水被子定後,改為九州的區域製,分為五服,依照土地確定貢賦。

曰: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尚書》上說:大禹把土地進行劃分,順著山勢砍削樹木作為路標,奠定了高山大河的基礎。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嶽陽。覃懷底績,至於衡章。厥土惟白壤。厥賦上上錯,厥田中中。恒、衛既從,大陸既作。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
冀州:從壺口開始治理,然後又治理梁山以及岐山。太原治理好後,就一直治理到嶽陽。覃懷一帶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就又到橫流入黃河的章水。這一帶的土質是白壤。這裏的貢物所納田租是九等中第一等的,還出產其他的品種,這裏的土質是第五等。恒水、衛水依從舊河道後,大陸澤就已經開始治理了。鳥夷的人用獸皮製衣服,禹夾行在碣石的右邊,進入黃河。

泲、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草繇木條。厥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厥貢漆絲,厥棐織文。浮於泲、漯,通於河。
濟水與黃河之間是兗州。黃河下遊的九條支流既已疏通,雷夏澤已經彙成了大湖澤,雍水、沮水就在雷夏澤彙合,種植桑樹的地方已經開始養蠶了,於是人們從山丘上下來在平地上居住。這裏土質又黑又肥,草茂樹直。這裏的田是第六等,貢物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後才與其他州相同。這裏的貢物有漆和絲,還有用篚裝著的彩綢。從濟水、漯水乘船進入黃河。

海、岱惟青州。<蟲禺>夷既略,惟、甾其道。厥土白墳,海瀕廣澙。田上下,賦中上。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钅公、鬆、怪石,萊夷作牧,厥棐檿絲。浮於汶,達於泲。
大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蟲禺)夷治理好之後,濰水和淄水也已經疏通了。這裏的土又白又肥,海邊有一片寬闊的鹽堿地。這裏的田是第三等,所納租賦是第四等。向朝廷進貢鹽和緒,還有各種各樣的海產品,泰山穀地的絲、臬、鉛、鬆和怪石,萊夷一帶可以放牧,這裏的貢物是用筐裝的柞蠶絲。貢品從汶水上船,到達濟水再轉黃河。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田上中,賦中中。貢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瀕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厥棐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
大海、泰山以及淮河之間是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後,蒙山、羽山一帶就可進行種植了。大壁澤既然已經蓄滿了水,束原地區也得到了治理。這這裏的土是紅色的,又粘又肥沃,草木叢生。這裏的田是第二等,所納租賦是第五等。進貢的土是五色的,羽山的穀地是夏狄,蟬山的南坡產獨特的桐木,泅水邊有浮出的石頭可以做磬,淮夷一帶產王比珠和美魚,這一帶還有黑色的捆綢和白色的絹。從淮水、泅水乘船到達黃回。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逌居。三江既人,震澤厎定,簜既敷,草夭木喬。厥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錯。貢金三品,瑤、瑻、簜、齒、革、羽毛,鳥夷卉服,厥棐織貝,厥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於淮、泗。
淮河、大海之間是揚州。彭蠡已彙聚了大水,這裹就成了鴻雁的棲身之地。三江的水流入大海後,震澤也獲得了平定。小竹和大竹遍地而生,草茂樹高。這裹土是潮濕的泥。這裏的田是第九等,所納租賦是第七等,還夾雜著其他品類。進貢的物品是金、銀、銅,瑤、瑣、篠蕩,齒、革、羽毛,烏夷穿著草編的衣服,這裹人們把捆布與貝放在筐子裹,把橘和柚包起來進貢。通過淮水、泅水而來。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於海。九江孔殷,沱,灊既道,雲夢土作乂。厥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幹、栝、柏、厲、砥、砮、丹,惟箘簵、楛,三國厎貢厥名,包匭菁茅,厥棐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於江、沱、灊、漢,逾於洛,至於南河。
荊山之南衡山之北是荊州。長江、漢水束流於海。長江經過荊山分為九條支流,沱水、潛水疏通以後,雲夢的土地可加以耕作。這裹土是潮濕的泥。這裹的農田是第八等,所納租賦是第三等。貢物有羽毛、齒、革,金、銀、銅,飩、幹、栝、柏,厲、砥、努、丹以及個鎔、楛,三個諸侯國進貢他們的名產,包裹好了楊梅、菁茅,把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珍珠用筐子裝好,九江就進貢大龜。從長江、沱水、潛水、漠水乘船,越過洛水,到達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既豬,道荷澤,被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田中上,賦錯上中。貢漆、枲、絺、紵、棐纖纊,錫貢磬錯。浮於洛,入於河。
荊山和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雒水、瀘水、澗水進入黃河後,榮、波蓄滿了水,疏通了荷澤,在盟豬築起堤防。這襄土質柔軟,土的下麵是肥沃的黑色硬土。這裹的農田是第四等,所納租賦是第二等,雜著第一等貢品。貢物是漆、臬、紼、紆、用筐裝的綢和捆棉,還進貢治玉器的石頭。從洛水乘船,到達黃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灊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厥土青黎。田下上,賦下中三錯。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狸、織皮。西頃因桓是俫,浮於灊,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華山之南與黑水之間是梁州。岷山、幡塚山已能種植,沱水、潛水已被疏通,蔡水、蒙水已被平定,和夷得到了治理。這裹的土色青而捆疏,田是第七等,貢物是第八等;還雜有第七等和第九等。貢物有謬、鐵、銀、鏤、署、磬,熊、熊、狐、狸、織皮。西頃山循著桓水的方向蜿蜒而來,從潛水乘船,越過沔水,到達渭水,橫渡渭水而到黃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酆水逌同。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於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球、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昆侖、析支、渠叟,西戎即敘。
黑水、西河之間是雍州。弱水已經向西而流動,涇水流入了渭水。漆水、沮水順從地流入淚水後,豐F水也同樣流入渭水。荊山、岐山治理完後,終南、惇物一直到鳥鼠山都得到了治理。平原和窪地得到治理,一直到豬壁。三危山已可以居住了,三苗也獲得了安定。這裏土是黃色的,這裹田是第一等,貢物是第六等。貢物是球、琳、琅殲。從積石山乘船,到了龍門、西河,從渭水北邊逆流而上。昆晌、析支、渠叟都織毛皮,西戎各族都安定順從了。

道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大嶽;厎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倍尾。道嶓塚,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崏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開通了沂山和岐山,一直到達荊山,越過黃河;又開通壺口、雷首,一直到達大嶽;開通了底柱、析城,一直到達王屋;開通了太行、恒山,一直到碣石,進入海河。開通西傾、朱圉、烏鼠,一直到太華山;開通熊耳、外方、桐柏,一直到倍尾。疏通了皤塚山,到達荊山;開通了內方,到達大別山;開通了峭山的南麵,到達衡山,經過九江,到達敷淺原。

道弱水,至於合藜,餘波入於流沙。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厎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嶓塚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崏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江迤北會於彙,東為中江,入於海。道沇水,東流為泲,入於河,軼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酆,又東至於涇,又東過漆、沮,入於河。道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又東北入於河。
疏通弱水,到達合藜山,支流流入流沙。疏通黑水,到達三危山,進入南海。從積石山開始疏通黃河,到達龍門山,南到華陰山,束到底柱,又東流到盟津,向東經過洛水和黃河彙合的地方,到達大任山,向北經過降水,到達大陸,又向北分流為九河,彙合而成逆河,流入大海。從蟠塚開始疏通漾水,向東流形成漢水,又向東成為滄浪的水流,經過三滋,到達大別山,向南流入長江,向東彙合成澤形成彭蠡,向東形成北江,進入大海。從婚山疏通長江,向東分流出沱江,又向東流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束陵,再向東斜著延伸到北,與淮河彙合,以束稱為中江,流進大海。疏導沈水,向東流稱為沸,進入黃河,河水漫溢出來成為榮澤,從陶丘的北麵向東流,又向東到達荷澤,又向東北與汶水彙合,再向北,然後轉向束,流進大海。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與泅水、沂水彙合,東流進入大海。從烏鼠同穴開始疏導渭水,向東與酆水彙合,又向東到達涇水,再向東經過漆、沮,流進黃河。從熊耳開始疏導洛水,向東北同澗水,瀘水彙合,又向東和伊水彙合,再向東北流入黃回。

九州逌同,四奧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國。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九州之內已經平定,四方的土地已經可以居住了,九州的名山都已經削木立了路標可以通行了,九條河流都已疏通了水源,九個湖澤都已修築了堤防,四海之內都可會同京師。水、火、金、木、土、穀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處的土地都要征收賦稅,並且慎重地規定了財物賦稅的多少,都是根據土地的上中下等級規定賦稅。把土地賜給諸侯,並隨賜姓氏:“所敬養的人,是以德行作為先決條件,沒有違抗我的措施的人們。”

五百裏甸服:百裏賦內總,二百裏內銍,三百裏內戛服,四百裏粟,五百裏米。五百裏侯服:百裏采,二百裏男國,三百裏諸侯。五百裏綏服;三百裏揆文教,二百裏奮武衛。五百裏要服:三百裏夷,二百裏蔡。五百裏荒服:三百裏蠻,二百裏流。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洎,聲教訖於四海。
距王城五百裏的地區叫做甸服:一百裏遠的地方繳納連稈穀物,二百裏遠的地方繳納穀穗,三百裏遠的地方繳納帶稃的穀,四百裏遠的地方繳納帶殼的穀粒,五百裏遠的地方繳米。甸服以外四周各五百裏的叫侯服:其中最近甸服的一百裏之地的地區是分封卿大夫的地方,二百裏之內是分封男爵的地方,三百裏以外的地方是分封諸侯的地方。四周各五百裏的區域為綏服:三百裏遠的地方考察天子的政教並加以推行,二百裏遠的地方奮揚武威保衛天子。五百裏要服:有三百裏的地方實行平易的法令,有二百裏的地方要遵守刑法。五百裏荒服:有三百裏地的要用教化改變蠻性,有二百裏地就任其流動。向東逐漸到達大海,向西覆蓋到流沙,北方、南方一同波及,聲威和教化深入到四海。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堯賜給大禹玄色的美玉,以表彰他治水大功告成。

後受禪於虞,為夏後氏。
其後大禹又接受虞舜的憚讓而為天子,稱為夏後氏。

殷因於夏,亡所變改。周既克殷,監於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並。故《周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辯九州之國。
商代承襲了夏朝製度,沒有什麼變革。周朝戰勝殷朝後,借鑒殷、周二代的製度而加以增減,確定官位,分配職責,分別把夏禹設置的徐州和梁州並入雍州和青州,把冀州的地域分為幽州、並州。所以《周禮》中有職方氏,掌管天下的土地,治理九州的各國。

東南曰揚州:其山曰會稽,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錫、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鳥獸,穀宜稻。
東南方叫揚州:其中的山名為會稽,大湖澤叫具區,大河叫三江,能引渠灌溉農田的湖叫五湖;這裹盛產金、錫、竹箭;民眾的男女比例是二男五女;適合畜養鳥獸,穀類宜種稻子。

正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
正南方是荊州:其中的山叫衡山,湖澤叫雲夢,大的河流有長江、漢水,能引渠灌溉農田的叫穎水、湛水;這裹盛產丹、銀、齒、革;民眾的男女比例是一男二女;適合畜養的獸類和種植的穀類,與揚州相同。

河南曰豫州:其山曰華,藪曰圃田,川曰滎、洛,浸曰波、溠;其利林、漆、絲枲;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擾,其穀宜五種。
黃河南麵叫豫州:其中山叫華山,湖澤叫圃田,河流叫榮水、雒水,灌渠叫波水、湲水;這裹盛產林、漆、絲桌;民眾的男女比例是二男三女;適合畜養馬、牛、羊、豬、狗、雞,穀類適合種黍、稷、菽、麥、稻。

正東曰青州:其山曰沂,藪曰孟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其畜宜雞、狗,穀宜稻、麥。
正東方叫青州:其中山叫沂山,湖澤叫孟諸,河流叫淮水、泅水,灌渠叫沂水、沭水;這裹盛產蒲和魚;民眾的男女之比二男三女;這裹最適合畜養鶸和狗,穀類適合種稻和麥。

河東曰兗州:其山曰岱,藪曰泰野,其川曰河、泲,浸曰盧、濰;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穀宜四種。
黃河東麵叫兗州:其中山叫岱山,湖澤叫泰壁,河流叫河和沸,灌渠叫盧水、濰水;這裹盛產蒲和魚;此間的男女比例是二比三;適合畜養馬、牛、羊、豬、狗、雞,最適合種植黍、稷、稻、麥。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嶽,藪日弦蒲,川曰涇、汭,其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馬,穀宜黍、稷。
正西麵叫雍州:其中山名叫吳嶽山,大湖叫弦蒲澤,河流叫涇水、油水,其中灌渠叫渭水、洛水;這裹盛產玉、石;民眾的男女比例是三男二女;適合畜養牛、馬,穀類宜種植黍、稷。

東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藪曰豯養,川曰河、泲,浸曰菑、時;其利魚、鹽;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穀宜三種。
東北叫幽州:其中山叫醫無間,湖澤叫猴養,河流叫黃河、沸水,灌渠叫苗水、時水;這裹盛產魚、鹽;民眾的男女比例是一男三女;適合畜養馬、牛、羊、豬,穀類適合種植黍、稷、稻。

河內曰冀州:其山曰霍,藪曰揚紆,川曰漳,浸曰汾、潞;其利鬆、柏;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穀宜黍、稷。
黃河以內叫冀州:其中山名叫霍山,湖澤叫揚紆,河流叫漳水,灌渠叫汾水、潞水;遣裹盛產鬆、柏;民眾的男女比例是五男三女;適合畜養牛、羊,穀類適合種植黍、稷。

正北曰並州:其山曰恒山,藪曰昭餘祁,川曰虖池、嘔夷,浸曰淶、易;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擾,穀宜五種。
正北麵叫並州:其中山名叫恒山,湖澤叫昭籃翅,河流叫皇迤、嫗婁,灌渠叫速丞、顯丞;這裹盛產布帛;百姓男女比例是二男三女;適合畜養馬、牛、羊、狗、豬,穀類適合種植黍、稷、菽、麥、稻。

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辯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凶。
周代設有保章氏一職掌管天象,以星宿之所在劃分九州之地,諸侯所分封的疆域都有星宿與之對應,以觀測星象來預知吉凶。

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而可知。周室既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迭興,總其盟會。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為七,合從連衡,經數十年。秦遂並兼四海。以為周製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蕩滅前聖之苗裔,靡有孓遺者矣。
周朝的爵位有五等,而分封土地卻衹有三種等次:即公、侯爵土地百裏,伯爵土地七十裏,子、男爵土地五十裏。不滿五十裏的是附屬於諸侯的小國,大概有一千八百個小國。太吳、黃帝之後,唐、虞時侯爵和伯爵仍然存在,帝王的地圖與戶籍相繼都可知道。周朝衰落後,禮樂征伐由諸侯決定,一個一個地被吞並消滅,數百年間,各諸侯國被消滅殆盡。到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國相繼稱霸,成為盟主。漸漸地到了戰國,天下分裂成七個國家,合縱連衡,經過了幾十年。秦朝於是吞並了四海。認為周朝之衰敗在於分封諸侯國,因此秦就不建立尺土的封國,把天下劃分為郡縣,掃蕩消滅前代聖人的後代,沒有一個剩下來的。

漢興,因秦製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製,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是以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焉。
漢朝建立後,沿襲蠢朝的製度,推崇恩德,實行簡單易行之法,用來安撫海內。到漢武帝時擊退了胡人、越人,開辟土地,拓展疆域,在南方設置了交恥州,北方設置了朔方州,兼並了徐州、鑾業、幽業,以與夏、周時製度相同,把雍蛆改為速州,把鑾業改為益州,共十三部,設置刺史。先王的事跡已相隔很久遠,地名又幾次改變,因此便搜集舊有的傳聞,考察《詩經》、《尚書》上的記載,根據山/I!加以推斷,來連結《禹貢》、《周官》、《春秋》,向下直到戰國、秦、漢。

京兆尹,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君。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縣十二:長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王莽曰常安。新豐,驪山在南,故驪戎國。秦曰驪邑。高祖七年置。船司空,莽曰船利。藍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華陰,故陰晉,秦惠文王五年更名寧秦,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太華山在南,有祠,豫州山。集靈宮,武帝起。莽曰華壇也。鄭,周宣王弟鄭桓公邑。有鐵官。湖,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下邽,南陵,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藍田穀,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藍田穀,北入渭。古曰茲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視子孫。奉明,宣帝置也。霸陵,故芷陽,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杜陵。故杜伯國,宣帝更名。有周右將軍杜主祠四所。莽曰饒安也。
京兆尹,即秦朝的內史之地,高帝元年劃歸塞國,高帝二年改為渭南郡,高帝九年撤銷,重新改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改為京兆尹。兀始二年有十九萬五千七百零二戶,有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人。下轄十二個縣:長安縣,高帝五年時設置。惠帝元年開始築城,惠帝六年完成。有八萬零八百戶,二十四萬六千二百人。王莽時稱為常安。新豐縣,驪山在它的南麵,以前是驪戎國。秦朝叫驪邑。高祖七年設置。船司空縣,王莽時叫船利。藍田縣,山中出產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時設置。華陰縣,以前的陰晉,秦惠文王五年改名叫寧秦,高帝八年改名叫華陰。太華山在它的南麵,有祭祠,是豫州的山。集靈宮,武帝時建造,王莽時叫華壇。鄭縣,是周宣王弟鄭桓公的邑地,有鐵官。湖縣,有周朝的天子祭祠二所。所以叫湖,武帝建元年改名叫湖。下邦縣,南陵縣,文帝七年設置。沂水從藍田穀流出,向北到霸陵進入霸水。霸水也從藍田穀流出,向北進入渭水。古代叫茲水,秦穆公時改名用來彰明稱霸之功,示耀子孫。奉明縣,宣帝時設置。霸陵縣,是以前的芷陽,文帝時改名。王莽時叫水章。杜陵縣。是以前的杜伯國,宣帝時改名。有周右將軍杜主祠四所。王莽時叫饒安。

左馮翊,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戶二十三萬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萬七千八百二十二。縣二十四:高陵,左輔都尉治。莽曰千春。櫟陽,秦獻公自雍徙。莽曰師亭。翟道,莽曰渙。池陽,惠帝四年置。嶻{山辟}山在北。夏陽,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禹貢》梁山在西北,龍門山在北。有鐵官。莽曰冀亭。衙,莽曰達昌。粟邑,莽曰粟城,。穀口,九嵏山在西。有天齊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莽曰穀喙。蓮勺,鄜,莽曰修令。頻陽。秦厲公置。臨晉,故大荔,秦獲之,更名。有河水祠。芮鄉,故芮國。莽曰監晉。重泉莽曰調泉。郃陽,礻殳祤,景帝二年置。武城,莽曰桓城。沈陽,莽曰製昌。褱德,《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強梁原。洛水東南入渭,雍州浸。莽曰德驩。徵,莽曰泛愛。雲陵。昭帝置也。萬年。高帝置。莽曰異赤。長陵,高帝置。戶五萬五十七,口十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莽曰長平。陽陵,故弋陽,景帝更名。莽曰渭陽。雲陽。有休屠、金人及徑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
左馮翊,即秦朝的內史之地,高帝元年屬於塞國,高帝二年改名為河上郡,九年時撤銷,重新改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太初元年改名為左馮翊。有二十三萬五千一百零一產,九十一萬七千八百二十二人。下轄二十四縣:高陵縣,由左輔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千春。橾陽縣,秦獻公時從雍城遷來。王莽時叫師亭。翟道縣,王莽時叫渙。池陽縣,惠帝四年設置。裁薛山在北麵。夏陽縣,是以前的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改名。《禹貢》上記載的梁山在西北,龍門山在北麵。有鐵官。王莽時叫冀亭。衙縣,王莽時叫達昌。粟邑縣,王莽時叫粟城。穀口縣,九叟山在西麵。有天齊公、五牀山、價人、五帝祠四所。王莽時叫穀喙。蓮勺縣,鄘縣,王莽時叫脩令。頻陽縣,秦厲公時設置。臨晉縣,是以前的大荔,秦朝取得了它,改了名。有河水祠。芮鄉,是以前的芮國。王莽時叫監晉。重泉縣,王莽時叫調泉。郃陽縣,投栩縣,景帝二年設置。武城縣,王莽時叫桓城。沈陽縣,王莽時叫製昌。裹德縣,《禹貢》北麵列舉的荊山在南麵,下麵有彊梁原。洛水從東南流入渭水,是雍州的灌渠。王莽時叫德驥。征縣,王莽時叫泛愛。雲陵縣,昭帝時設置。萬年縣,高帝時設置。王莽時叫異赤。長陵縣,高帝時設置。有五萬零五十七戶,十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人。王莽時叫做長平。陽陵縣,是以前的弋陽,景帝時改名。王莽時叫渭陽。雲陽縣。有休屠、金人以及徑路神祠三所,越地巫師舶郭祠三所。

右扶風,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更為中地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戶二十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七,口八十三萬六千七十,縣二十一:渭城,故鹹陽,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有蘭池宮。莽曰京城。槐裏,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廢丘。高祖三年更名。有黃山宮,孝惠二年起。莽曰槐治。鄠,古國,有扈穀亭。扈,夏啟所伐。酆水出東南,又有潏水,皆北過上林苑入渭。有萯陽宮,秦文王起。盩厔,有長楊宮,有射熊館,秦昭王起。靈軹渠,武帝穿也。斄,周後稷所封,鬱夷,《詩》“周道鬱夷”。有汧水祠。莽曰鬱平。美陽,《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文王所邑。有高泉宮,秦宣太後起也。郿,成國梁首受渭,東北至上林入蒙籠渠。右輔都尉治。雍,秦惠公都之。有五畤,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三所。橐泉宮,孝公起。祈年宮,惠公起。棫陽宮,昭王起。有鐵官。漆,水在縣西。有鐵官。莽曰漆治。栒邑,有豳鄉,《詩》豳國,公劉所都。隃麋,有黃帝子祠。莽曰扶亭。陳倉,有上公、明星、黃帝孫、舜妻育塚祠。有羽陽宮,秦武王起也。杜陽,杜水南入渭。《詩》曰“自杜”。莽曰通杜。氵幵,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氵幵山。雍州山。北有蒲穀鄉弦中穀,雍州弦蒲藪。汧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東入涇。《詩》芮<阝尻>,雍州川也。好畤,垝山在東。有梁山宮,秦始皇起。莽曰好邑。虢,有黃帝子、周文武祠。虢宮,秦宣太後起也。安陵,惠帝置。莽曰嘉平。茂陵,武帝置。戶六萬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七十七。莽曰宣城。平陵。昭帝置。莽曰廣利。武功,太壹山,古文以為終南。垂山,古文以為敦物。皆在縣東。斜水出衙領山北,至眉阝入渭。褒水亦出衙領,至南鄭入沔。有垂山、斜水,褒水祠三所。莽曰新光。
右扶風,即秦朝的內史之地,高帝元年屬於章邯之雍國,高帝二年改為中地郡。高帝九年撤銷,重新叫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把主爵都尉改名為右扶風。有二十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七戶,八十三萬六千零七十人。轄二十一縣:渭城縣,是以前的鹹陽,高帝元年改名叫新城,高帝七年撤銷,劃歸長安。武帝元鼎三年改名叫渭城。有蘭池宮。王莽時叫作京城。槐裏縣,周時叫犬丘,懿王在這裹定都。秦時改名為廢丘。高祖三年又改名。有黃山宮,孝惠二年建造。王莽時叫槐治。鄂縣,是一個古國。有扈穀亭。扈,夏啟曾攻打過。酆水從它東南流出,還有淆水,都在北麵經過上林苑流入渭水。有責陽宮,秦文王時建造。簽屋縣,有長楊宮,有射熊館,秦昭工時建造。靈軟渠,是武帝時鑿通的。犛縣,周時後稷所分封的。鬱夷縣,《詩》上有“周道鬱夷”。有沂水祠。王莽時叫鬱乎縣。美陽縣,《禹貢》中所說的岐山在它西北。中水鄉,是周大王建邑地的地方。有高泉宮,秦宣太後建造。郡縣,成國渠首先接受渭水的水,東北到上林流入蒙籠渠。屬右輔都尉管理。雍縣,秦惠公在這裹定都。有五峙,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零三所。橐泉宮,孝公建造。祈年宮,惠公建造。械陽宮,昭王建造。有鐵官。漆縣,水流在縣的西麵。有鐵官。王莽時叫漆治。枸邑縣,有豳鄉,即《詩》上所說的豳國,公劉在此定都。喻麋縣,有黃帝子祠。王莽時叫扶亭。陳倉縣,有上公、明星、黃帝的孫子、舜的妻子育的塚和祠。有羽陽宮,秦武王時建造。杜陽縣,杜水從南麵流入渭水。《詩》上說“自杜”王莽時叫通杜。淠縣,吳山在西麵,古代文字記載認為是沂山。雍州山。北麵有蒲穀鄉弦中穀,雍州弦蒲藪。沂水從西北流出,流入渭水。芮水從西北流出,向東流入涇水。是《詩》上所說的芮眠,是雍州的河流。好時縣,跪山在東麵。有梁山宮,秦始皇時建造。王莽時叫做好邑。虢縣,有黃帝的兒子、周文王、周武王的祠。虢宣,由秦宣太後建造。安陵縣,夏至時設置。互茬時叫嘉平。茂陵縣,武帝時設置。有六萬一千零八十七戶,二十匕萬七千二日匕十匕入。王莽時叫宣城。平陵鱉,啦時設置。盛時叫做齟。武功縣。是絲山,古代文字記載認為是壟直山。垂旦,古文記載認為是敦物。都在縣的束麵。斜水從衙領山北麵流出,到鄖流入回叢。壹叢也流出麵。領,到鹽必流入迺叢。有垂山、斜水、褒水祠三所。王莽時叫做新光。

弘農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隊。戶十一萬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萬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鐵官,在黽池。縣十一:弘農,故秦函穀關。衙山領下穀,爥水所出,北入河。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出,東北入雒,過郡一,行四百五十裏。又有育水,南至順陽入沔。又有洱水,東南至魯陽,亦入沔。皆過郡二,行六百裏。莽曰昌富。陝,故虢國。有焦城,故焦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莽曰黃眉。宜陽,在黽池有鐵官也。黽池,高帝八年複黽池中鄉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萬家為縣。穀水出穀陽穀,東北至穀城入雒。莽曰陝亭。丹水,水出上雒塚領山,東至析入鈞。密陽鄉,故商密也。新安,《禹貢》澗水在東,南入雒。商,秦相衛鞅邑也。析,黃水出黃穀,鞠水出析穀,俱東至酈入湍水。莽曰君亭。陸渾,春秋遷陸渾戎於此。有關。上雒。《禹貢》雒水出塚領山,東北至鞏入河,過郡二,行千七十裏,豫州川。又有甲水,出秦領山,東南至鍚入沔,過郡三,行五百七十裏。熊耳、獲輿山在東北。
弘農郡,武帝元鼎四年始置。王莽改名右隊。有十一萬八幹零九十一戶,四十七萬五千九百五十四口人。有鐵官,在醒池。下轄十一縣:弘農縣,是以前童周的魚查板。衙山領下麵有穀地,還丞從這襄流出,向北流入黃河。盧氏縣,熊耳山在它束麵,伊水從這裏流出,向東北進入雒水,經過一個郡,行程四百五十裏:還有育水,向南到順陽流入沔水。還有洱水,向東南到魯陽,也流入沔水。都經過兩個郡,行程六百裏。王莽時叫昌富。陝縣,是以前的虢國。有焦墟,是以前的崖包。王邀在左墨,塞藍在塋堡,璽藍在壅蛆。王菱時叫董旦。宜陽縣,在幽有鐵官。墾池縣,高帝八年恢複咀池中鄉的百姓。景帝中二年開始築城,遷徙萬家人口到這裹,成為縣。穀水流出穀陽穀,向東北到穀城進入雒水。王莽時叫陝亭。丹水縣,水從上雛摹主燦流出,向東到扭流入魚眯。蜜凰塑,是以前的商密。新安縣,《禹貢》上的澗水在東麵,向南流入雒水。商縣,是秦國相衛鞅的邑地。析縣,黃水流出黃穀,鞠水流出析穀,都向東到酈流入湍水。王莽時叫君亭。陸渾縣,春秋時把陸渾戎遷到遣裹。有關VI。上雒縣。《禹貢》中的雒水從塚領山流出,東北到鞏流入黃河,經過兩個郡,行程一千零七十裏,豫州河。還有衛Z真1,從秦領山流出,向東南到饅地流入邁丞,經過三個郡,行程五百七十裏。熊耳獲輿山在東北麵。

河東郡,秦置。莽曰兆陽。有根倉、濕倉。戶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二。縣二十四:安邑,巫鹹山在南,鹽池在西南。魏絳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有鐵官、鹽官。莽曰河東。大陽,吳山在西,上有吳城,周武王封太伯後於此,是為虞公,為晉所滅。有天子廟。莽曰勤田。猗氏,解,蒲反,有堯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故曰蒲,秦更名。莽曰蒲城。河北,《詩》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畢萬,曾孫絳徙安邑也。左邑,莽曰兆亭。汾陰,介山在南。聞喜,故曲沃。晉武公自晉陽徙此。武帝元鼎六年行過,更名。濩澤,《禹貢》析城山在西南。端氏,臨汾,垣,《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軼出滎陽北地中,又東至琅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裏。皮氏,耿鄉,故耿國,晉獻公滅之,以賜大夫趙夙。後十世獻侯徙中牟。有鐵官,莽曰延平。長修,平陽,韓武子玄孫貞子居此。有鐵官。莽曰香平。襄陵。有班氏鄉亭。莽曰幹昌。彘,霍大山在東,冀州山,周厲王所奔。莽曰黃城。楊,莽曰有年亭。北屈,《禹貢》壺口山在東南。莽曰朕北。蒲子,絳,晉武公自曲沃徙此。有鐵官。狐讘,騏。侯國。
洞束郡,盞固始置。毖時改名j撾。有根倉、濕倉。有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戶,有幾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二人。轄二十四縣:安邑縣,巫盛量在南麵,鹽迤在西南。墊縫從魏遷徙到這裏,到蠱王時遷到大梁。有鐵官、鹽官。王莽時叫河東。大陽壁,星業在丙麵,上麵有昱垣,且亙逗封左伯後就在這襄,這裹就叫虞公,被晉國所滅。有天子廟。王莽時叫勤田。猗氏縣,解縣,蒲反縣,有堯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麵。所以叫蒲,秦時改名。王莽時叫蒲城。河北縣,是《詩》上的魏國,晉獻公把它減掉了,用來分封大夫畢萬,曾孫魏絳遷徙到安邑。左邑縣,王菱時叫;擔皇。汾陰縣,企業在南麵。邀颶,是以前的迪達。置逮公從置匱遷到逭裹。亙適亙疊六年經過這裹,改名。濩澤縣,《禹貢》中的析城山在西南。端氐晝,墜溯,垣毖,《禹貢》上的王屋旦在東北,邊叢從這裹流出,東南到!嫗流入董回,溢出塋堡的北地中,又向東到琅槐流入大海,經過九個郡,行程有一千八百四十裏。皮氏縣,耿鄉,是以前的耿國,晉獻公消滅了它,用來賜給大夫趟夙。這以後過了十代,到獻侯時遷到中牟。有鐵官。王莽時叫延平。長脩縣,平陽縣,韓武子玄孫貞子居住在這襄。有鐵官。王莽時叫香平。襄陵縣,有班氏鄉亭。王莽時叫幹昌。彘縣,霍大山在東麵,冀州山,是周厲王所逃向的地方。王莽時叫黃城。楊縣,王莽時叫有年亭。北屈縣,《禹貢》的壺口山在東南。王莽時叫朕北。蒲子縣,絳縣,晉武公從曲沃遷到這裹。有鐵宮。狐攝縣,騏縣。是侯國。

太原郡,秦置。有鹽官,在晉陽。屬並州。戶十六萬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萬四百八十八。有家馬官。縣二十一:晉陽,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龍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入汾。葰人,界休,莽曰界美。榆次,塗水鄉,晉大夫知徐吾邑。梗陽鄉,魏戊邑。莽曰大原亭。中都,於離,莽曰於合。茲氏,莽曰茲同。狼孟,莽曰狼調。鄔,九澤在北,是為昭餘祁,並州藪。晉大夫司馬彌牟邑。盂,晉大夫孟丙邑。平陶,莽曰多穰。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過郡二,行千三百四十裏,冀州浸。京陵,莽曰致城。陽曲,大陵,有鐵官。莽曰大寧。原平,祁,晉大夫賈辛邑。莽曰示。上艾,綿曼水,東至蒲吾,入虖池水。慮虒,陽邑,莽曰繁穰。廣武。句注、賈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
太原郡,秦國始置。有鹽官,在晉陽。屬於並州刺史部。有十六萬九千八百六十三戶,六十八萬四百八十八人。有家馬官。轄二十一縣:晉陽縣,以前的《詩》上叫唐國,周成土消滅了唐國,把他弟弟叔虞分封在遣裹。龍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從遣裹流出,向東流入汾水。菝人縣,界休縣,王莽時叫界美。榆次縣,在塗水鄉,晉國大夫知徐吾的邑地。梗陽鄉,魏戊的邑地。王莽時叫大原亭。中都縣,於離縣,王莽時叫於合。茲氏縣,王莽時叫茲同。狼孟縣,王莽時叫狼調。鄔縣,九澤在它北麵,造裹是昭餘祁,並州的湖澤。晉大夫司馬彌牟的邑地。盂縣,晉大夫孟丙的邑地。平陶縣,王莽時叫多穣。汾陽縣,有北山,汾水從逭襄流出,向西南到汾陰流入黃河,經過兩個郡,行程一千三百四十裏,是冀州的灌渠。京陵縣,王莽時叫致城。陽曲縣,大陵縣,有鐵官。王莽時叫大寧。原平縣,祁縣,晉國大夫賈辛的邑地,王莽時叫示。上艾縣,有綿曼水,向東到蒲吾,流入摩池水。慮質縣,陽邑縣,王莽時叫繁穣。

上黨郡,秦置,屬並州。有上黨關、壺口關、石研關,天井關。戶七萬三千七百九十八,口三十三萬七千七百六十六。縣十四:長子,周史辛甲所封。鹿穀山,濁漳水所出,東至鄴入清漳。屯留,桑欽言“絳水出西南,東入海”。餘吾,銅鞮,有上虒亭,下虒聚。沾,大黽穀,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邑成入大河,過郡五,行千六百八十裏,冀州川。涅氏,涅水也。襄垣,莽曰上黨亭。壺關,有羊腸阪。沾水東至朝歌入淇。泫氏,楊穀,絕水所出,南至野王入沁。高都,莞穀,丹水所出,東南入泫水。有天井關。潞,故潞子國。陭氏,陽阿,穀遠。羊頭山世靡穀,沁水所出,東南至滎陽入河,過郡三,行九百七十裏。莽曰穀近。
上黨郡,秦始置,屬於並州。有上黨關、壺口關。石研關、天井關。有七萬三千七百九十八戶,三十三萬七千七百六十六人。下轄十四縣:長子縣,周史辛甲所封的地方。有鹿穀山,溺漳水從這裹流出。向東到鄴流入清漳。屯留縣,桑欽說“絳水從西南流出,向東流入大海”。餘吾縣,銅千縣,有上厭亭,下廄聚。沾縣,有大咀穀,清漳水從這裹流出,向東北到邑成流入黃河,經過五個郡,行程一千六百八十裏。有冀州河。涅氏縣,涅水從這裹流出。襄垣縣,王莽時叫上黨亭。壺關縣,有羊腸版。沾水向東到朝歌流入淇水。泫氏縣,有楊穀,絕水從這裹流出,向南到壁王流入沁。高都縣,有莞穀,丹水從這裹流出,向東南流入泫水。有天井關。潞縣,是故潞子國。隋氏縣,陽阿縣,穀遠縣。有羊頭山世靡穀,沁水從這裹流出,向東南方向到榮陽流入黃河,經過三個郡,行程九百七十裏,王莽時叫穀近。

河內郡,高帝元年為殷國,二年更名。莽曰後隊,屬司隸。戶二十四萬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六萬七千九十七。縣十八:懷,有工官。莽曰河內。汲,武德,波,山陽,東太行山在西北。河陽,莽曰河亭。州,共,故國。北山,淇水所出,東至黎陽入河。平皋,朝歌,紂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衛。莽曰雅歌。脩武,溫,故國,已姓,蘇忿生所封也。野王,太行山在西北。衛元君為秦所奪,自濮陽徙此。莽曰平野。獲嘉,故汲之新中鄉,武帝行過更名也。軹,沁水,隆慮,國水東北至信成入張甲河,過郡三,行千八百四十裏。有鐵官。蕩陰。蕩水東至內黃澤。西山,羑水所出,亦至內黃入蕩。有羑裏城,西伯所拘也。
河內郡,高帝元年叫殷國,高帝二年改為郡。王莽時改名後隊校尉部,屬於司隸。有二十四萬一千二百四十六戶,一百零六萬七千零九十七人。下轄十八縣:懷縣,有工官。王莽時改名河內。汲縣,武德縣,波縣,山陽縣,在西北有束太行山。河陽縣,王莽時叫河亭。州縣,共縣,是舊國。有北山,淇水從這裹流出,向東到黎陽流入黃河。平皋縣,朝歌縣,紂王在這裹定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分有的封地,改名為衛。王莽時叫雅歌。脩武縣,溫縣,是舊國,都姓己,是蘇忿生的封地。壁王縣,太行山在西北。衛元君被秦國所攻奪,從濮陽遷徙到這裹。王莽時叫作平壁。獲嘉縣,是以前汲地的新中鄉,武帝經過時加以改名。軹縣,沁水縣,隆慮縣,國水向東北到信成流入張甲河,經過三個郡,行程一千八百四十裏。有鐵官。蕩陰縣。蕩水向東到內黃澤。茇水從西山流出,也到內黃流入蕩水。有茇裏城,西伯被拘留在這裹。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陽戶五萬二千八百三十九。莽曰保忠信鄉,屬司隸也。戶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萬二百七十九。有鐵官、工官。敖倉在滎陽。縣二十二:雒陽,周公遷殷民,是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侯於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莽曰宜陽。滎陽,卞水、馮池皆在西南。有狼湯渠,首受泲,東南至陳入潁,過郡四,行七百八十裏。偃師,屍鄉,殷湯所都。莽曰師成。京,平陰,中牟,圃田澤在西,豫州藪。有管叔邑,趙獻侯自耿徙此。平,莽曰治平。陽武,有博浪沙。莽曰陽桓。河南,故郟鄏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緱氏,劉聚,周大夫劉子邑。有延壽城仙人祠。莽曰中亭。卷,原武,莽曰原桓。鞏,東周所居。穀成,《禹貢》瀍水出替亭北,東南入雒。故市,密,故國,有大騩山,潠水所出,南至臨潁入潁。新成,惠帝四年置。蠻中,故戎蠻子國。開封,逢池在東北,或曰宋之逢澤也。成皋,故虎牢。或曰製。苑陵,莽曰左亭。梁,{單心}狐聚,秦滅西周徙其君於此。陽人聚,秦滅東周徙其君於此。新鄭。《詩》鄭國,鄭桓公之子武公所國,後為韓所滅,韓自平陽徙都之。
河南郡,即秦國的ZJll郡故地,高帝時改為今名。雒陽有五萬二千八百三十九戶。王莽時叫保忠信鄉,屬於司隸校尉部。有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四十四戶,一百七十四萬二百七十九人。有鐵官、工官。敖倉在榮陽。下轄二十二縣:雒陽縣,周公遷移殷國百姓,因此叫成周。《春秋》上記載昭公三十二年,晉在狄泉會合諸侯,因為它的麵積比成周城的麵積大,就讓敬王居住。王莽時叫作宜陽。榮陽暴係,卞水、馮池都在西南。有狼湯渠,首先接受沸水的水,向東南到陳流入穎水,經過四個郡,行程七百八十裏。偃師縣,有屍鄉,是殷湯定都的地。王莽時叫師成。京縣,乎陰縣,中牟縣,圃田澤在西麵,是豫州的湖澤。有箋叔的邑地,趙獻侯從耿遷到這裹。平縣,王莽時改名治平。陽武縣,有博狼沙。王莽時叫陽桓。河南縣,是以前的郊、鄙地。周武王遷移九鼎,周公迎來太平,營建作為都城,造就是王城,到平王時就居住在這裹。緱氏縣,劉聚,是周大夫劉子的邑地。有延壽城仙人祠。王莽時叫中亭。卷縣,原武縣,王莽時叫原桓。鞏縣,東周所居住的地方。穀成縣,《禹貢》上的瀘水從營亭北麵流出,向東南流入雒水。故市縣,密縣,是舊有的國家。有大驍山,潠水從這裹流出,向南到臨穎流入穎水。新城縣,惠帝四年設置。蠻中,是以前的戎蠻子國。開封縣,逢池在東北,有的說是宋國的逢澤。成皋縣,是以前的虎牢。又叫製。苑陵縣,王莽時叫左亭。梁縣,有思狐聚,秦滅西周後把它的君主遷到這裹。陽人聚,秦滅東周後把它的君主遷到這裏。新鄭縣。《詩》上的鄭國,是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所建立的國家,後來被韓國所滅,韓國從平陽遷到這裹定都。

東郡,秦置。莽曰治亭。屬兗州。戶四十萬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萬九千二十八。縣二十二:濮陽,衛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顓頊虛。莽曰治亭。觀,莽曰觀治。聊城,頓丘,莽曰順丘。發幹,莽曰戢楯。範,莽曰建睦。茬平,莽曰功崇。東武陽,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裏。莽曰武昌。博平,莽曰加睦。黎,莽曰黎治。清,莽曰清治。東阿,都尉治。離狐,莽曰瑞狐。臨邑,有泲廟。莽曰穀城亭。利苗,須昌,故須句國,大昊後,風姓。壽良,蚩尤祠在西北泲上。有朐城。樂昌,陽平,白馬,南燕,南燕國,姞姓,黃帝後。廩丘。
東郡,秦始置,王莽時改名叫治亭。屬於兗州刺史部。有四十萬一千二百九十七戶,一百六十五萬九千零二十八人。轄二十二縣:濮陽縣,衛成公從楚丘遷到這襄。是以前的帝丘,顓頊時成為廢墟。王莽時叫治亭。觀縣,王莽時叫觀治。聊城縣,頓丘縣,王莽時叫順丘。發幹縣,王莽時叫戢循。範縣,王莽時叫建睦。茬平縣,王莽時叫功崇。東武陽縣,大禹治理漯水,使它向東北到千乘流入大海,經過三個郡,行程一千零二十裏。王莽時叫武昌。博平縣,王莽時叫加睦。黎縣,王莽時叫黎治。清縣,王莽時叫清治。束阿縣,由都尉治理。離狐縣,莽時叫瑞狐。臨邑縣,有沸廟。王莽時叫穀城亭。利苗縣,須昌縣,是以前的須句國,大昊的後代,都姓風。壽良縣,蚩尤祠在西北的沸上。有朐城。樂昌縣,陽平縣,白馬縣,南燕縣,南燕國,都姓皓,黃帝的後代。廩丘縣。

陳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屬兗州。戶二十九萬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五十萬九千五十。縣十七:陳留,魯渠水首受狼湯渠,東至陽夏,入渦渠。小黃,成安,寧陵,莽曰康善。雍丘,故杞國也,周武王封禹後東樓公。先春秋時徙魯東北,二十一世簡公為楚所滅。酸棗,東昏,莽曰東明。襄邑,有服官,莽曰襄平。外黃,都尉治。封丘,濮渠水首受泲,東北至都關,入羊裏水,過郡三,行六百三十裏,長羅,侯國。莽曰惠澤。尉氏,傿,莽曰順通。長垣,莽曰長固。平丘,濟陽,莽曰濟前。浚儀。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湯水,東至取慮入泗,過郡四,行千三百六十裏。
陳留郡,武帝元狩元年設置。屬於兗州刺史部。有二十九萬六千二百八十四戶,一百五十萬九幹零五十人。轄十七縣:陳留縣,魯渠水首先從狼湯渠接受水源,向東到陽夏,流入渦渠。小黃縣,成安縣,寧陵縣,王莽時叫康善。雍丘縣,是以前的杞國,周武王把它封給大禹的後代東樓公。先在春秋時遷到魯國的東北,到二十一代簡公時就被楚國所減。酸棗縣,束昏縣,王莽時叫束明。襄邑縣,有服官。王莽時叫襄平。外黃縣,由都尉治理。封丘縣,濮渠水首先從濟水接受水源,向東北到都關,進入羊裏水,經過三個郡,行程六百三十裏。長羅縣,是諸侯國。王莽時叫惠澤。尉氏縣,儒縣,王莽時叫順通。長垣縣,王莽時叫長固。平丘縣,濟陽縣,王莽時叫濟前。浚儀縣。是以前的大梁。魏惠王從安邑遷到逭裹。睢水首先從狼湯水接受水源,向東到取慮流入泅水,經過四個郡,行程一千三百六十裏。

潁川郡,秦置。高帝五年為韓國,六年複故。莽曰左隊。陽翟有工官。屬豫州。戶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萬九百七十三。縣二十:陽翟,夏禹國。周末,韓景侯自新鄭徙此。戶四萬一千六百五十,口十萬九千。莽曰潁川。昆陽,潁陽,定陵,有東不羹。莽曰定城。長社,新汲,襄城,有西不羹。莽曰相城。郾,郟,舞陽,潁陰,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為中嶽。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崇高為外方山也。許,故國,薑姓,四嶽後,太叔所封,二十四世為楚所滅。傿陵,戶四萬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萬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臨潁,莽曰監潁。父城,應鄉,故國,周武王弟所封。成安,侯國也。周承休,侯國,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鄭公。莽曰嘉美。陽城,陽城山,洧水所出,東南至長平入潁,過郡三,行五百裏。陽乾山,潁水所出,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裏,荊州浸。有鐵官。綸氏。
穎川郡,秦始置。高帝五年叫韓國,次年又恢複原名。王莽時叫左隊。陽翟有工官。屬於豫州刺史部。有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九十一戶,二百二十一萬九百七十三人。轄二十縣:陽翟縣,是夏禹的諸侯國。周朝後期,韓景侯從新鄭遷到這裹。有四萬一千六百五十戶,十萬九幹人。王莽時叫穎川。昆陽縣,穎陽縣,定陵縣,有束不羹。王莽時叫定城。長社縣,新汲縣,襄城縣,有西不羹。王莽時叫相城。郾縣,郟縣,舞陽縣,穎陰縣,畝高縣,武帝時設置,用來奉祭太室山,造就是中嶽。有太室、少室山廟。古代文字記載認為崇高就是外方山。許縣,是以前的諸侯國,姓薑,四嶽的後代,太叔所分封,二十四代被楚所減。偽陵縣,有四萬九幹一百零一戶,二十六萬一千四百一十八人。王莽時叫左亭。臨穎縣,王莽時叫監穎。父城縣,應鄉,是以前的諸侯國,周武王的弟弟被分封在遣裹。成安縣,是諸侯國。周承休縣,是諸侯國,亙童時設置,亙絲二年改名叫塑公。王差時叫嘉美。陽城縣,洧水從陽城山流出,向東南到長平流入壟丞,經過三個郡,行程五百裏。題丞從陽幹山流出,向東到下蔡流入淮水,經過三個郡,行程一千五百裏,到荊州灌渠。有鐵官。綸氏縣。

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為賞都尉。屬豫州。戶四十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萬六千一百四十八。縣三十七:平輿,陽安,陽城,侯國。莽曰新安。氵隱強,富波,女陽,鮦陽,吳房,安成,侯國。莽曰至成。南頓,故頓子國,姬姓。朗陵,細陽,莽曰樂慶。宜春,侯國。莽曰宣孱。女陰,故胡國。都尉治。莽曰汝墳。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莽曰新遷。新息,莽曰新德。濯陽,期思,慎陽,慎,莽曰慎治。召陵,弋陽,侯國。西平,有鐵官。莽曰新亭。上蔡,故蔡國,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浸,莽曰閏治。西華,莽曰華望。長平,莽曰長正。宜祿,莽曰賞都亭。項,故國。新郪,莽曰新延。歸德,侯國。宣帝置。莽曰歸惠。新陽,莽曰新明。安昌,侯國。莽曰始成。安陽,侯國。莽曰均夏。博陽,侯國。莽曰樂家。成陽,侯國。莽曰新利。定陵。高陵山,汝水出,東南至新蔡入淮,過郡四,行千三百四十裏。
汝南郡,高帝始置。王莽時改名汝汾。分離為賞都尉。屬於豫州刺史部。有四卜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七戶,二百五十九萬六千一百四十八人。轄三十七縣:王翅,盟撾,腥撾,是侯國。王述時叫巡。彙強縣,富波縣,女陽縣,鯛陽縣,呈房縣,安成縣,是侯國。王莽時叫至成。南頓縣,是以前的頓子國,都是姬姓。朗陵縣,捆陽縣,王莽時叫樂慶。宜春縣,是侯國,王莽時叫宣孱。女陰縣,是以前的胡國。由都尉管理。王莽時叫汝墳。新堊毖,蔓工堡從基遷到遣裹,:二代後遷到王蔡。王莽時叫麵遷。新息縣,王莽時叫新德。濯陽縣,期思縣,慎陽縣,:匿題,王菱時叫鹽迨。醜墮遜,士盟瑟,是侯國。西平縣,有鐵官。王莽時叫新亭。上蔡縣,是以前的蔡國,周武王的弟弟叔度被分封在這裹。叔度被流放後,成王就封他的兒子胡,十八代後遷到新蔡。麵,豔時叫豔。西華縣,豔時叫塑。晝芒瑟,豔時叫延。宜祿縣,豔時叫繃。更瑟,以前是侯國。新鄯縣,王莽時叫新延。歸德縣,是侯國,宣帝時設置。王莽時叫歸惠。新陽縣,王莽時叫新明。安昌縣,是侯國。王莽時叫始成。安陽題,是侯國。王菱時叫塑墓。博陽縣,是侯國。旦菱時叫樂家。成陽縣,是侯國。王莽時叫新利。定陵晝。這丞從直堡山流出,向東南到題整流入進jJl,經過四個郡,行程一千三百四十裏。

南陽郡,泰置。莽曰前隊。屬荊州。戶三十五萬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萬二千五十一。縣三十六:宛,故申伯國。有屈申城。縣南有北筮山。戶四萬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鐵官。莽曰南陽。犨,杜衍,莽曰閏衍。酂,侯國,莽曰南庚。育陽,有南筮聚,在東北。博山,侯國。哀帝置。故順陽。涅陽,莽曰前亭。陰,堵陽,莽曰陽城。雉,衡山,灃水所出,東至屋阝入汝。山都,蔡陽,莽之母功顯君邑。新野,築陽,故穀伯國。莽曰宜禾。棘陽,武當,舞陰,中陰山,瀙水所出,東至蔡入汝。西鄂,穰,莽曰農穰。酈,育水出西北,南入漢。安眾,侯國。故宛西鄉。冠軍,武帝置。故穰盧陽鄉、宛臨駣聚。比陽,平氏,《禹貢》桐柏大複山在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淮浦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裏,青州川。莽曰平善。隨,故國。厲鄉,故厲國也。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鄧,故國。都尉治。朝陽,莽曰厲信。魯陽,有魯山。古魯縣,禦龍氏所遷。魯山,滍水所出,東北至定陵入汝。又有昆水,東南至定陵入汝。舂陵,侯國。故蔡陽白水鄉。上唐鄉,故唐國。新都,侯國。莽曰新林。湖陽,故廖國也。紅陽,侯國。莽曰紅俞。樂成,侯國。博望,侯國。莽曰宜樂。複陽,侯國。故湖陽樂鄉。
南陽郡,秦始置。王莽時改名叫前隊。屬於荊州刺史部。有三十五萬九千三百一十六戶,一百九十四萬二千零五十一人。有三十六個縣:宛縣。是以前的申伯國。有屈申城。縣南有北筮山。有四萬七千五百四十匕戶。有工官、鐵官。王莽時叫作南陽。簞壁,杜衍縣,毖時叫馳。塑題,是侯國。上菱時叫南庚。育陽縣,有南筮聚,在東北麵。博山縣,是侯國。哀帝時設置。是以前的順陽。涅陽縣,王莽時叫避。墮毖,堵陽縣,王菱時叫匿越。筮胚,進水從衡山流出,向東到酈流入汝水。山都縣,蔡陽題,王莖的母親功顯君的邑地。新野縣,築陽縣,是以前的穀伯國。王莽時叫作宜禾。棘陽縣,武當縣,舞陰縣,灑水從中陰山流出,向東到蔡流入汝水。哪,越,盛時叫撾。曲,鉍從西北流出,向南進入漢水。安眾縣,是侯國。是以前宛的西鄉。冠軍縣,武帝時設置。是原來穣縣的盧陽鄉、宛縣的臨馳聚。比陽縣,平氏縣,《禹貢》上的桐柏大複山在東南,進jb從造裹流出,向東南到N繼流入大海,經過四個郡,行程三千二二百四十裏,到直業河。旦菱時叫至差。齟,舊有的侯國。墾翅,是原先的屋國。越,是楚厘墓公的邑地。有長城,號稱友越。鄧縣,舊有的侯國。由都尉管理。朝陽縣,王莽時叫厲信。魯陽縣,有魯l山。古代的魯縣,是禦龍氏遷移的地方。魯山,是潰水的發源地,東北到定陵流入汝水。又有昆水,東南到定陵流入汝水。舂陵縣,是侯國。以前是蔡陽的白水鄉。上唐鄉,是以前的唐國。新都縣,是侯國。王莽時叫新林。湖陽縣,是以前的廖國。紅陽縣,是侯國。王莽時叫紅俞。樂成縣,是侯國。博望縣,是侯國。土莽時叫宜樂。複陽縣。是侯國。以前是塑墨的鑾繼。

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臨江郡,五年複故。景帝二年複為臨江,中二年複故。莽曰南順。屬荊州。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縣十八: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我郢,徙陳。莽曰江陸。臨沮,《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沔,行六百裏。夷陵。都尉治。莽曰居利。華容,雲夢澤在南,荊州藪。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行五百裏。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楚別邑,故郢。莽曰郢亭。巳阝,當陽,中廬,枝江,故羅國。江沱出西,東入江。襄陽,莽曰相陽。編,有雲夢官。莽曰南順。秭歸,歸鄉,故歸國。夷道,莽曰江南。州陵,莽曰江夏。若,楚昭王畏吳。自郢徙此,後複還郢。巫,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行五百四十裏。有鹽官。高成。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行五百裏。莽曰言程。
南郡,秦始置,高帝元年改為臨江郡,高帝五年恢複原名。景帝二年又重新改為臨江,景帝中二年又恢複原名。王莽時叫南順。屬荊州刺史部。有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戶,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人。有發弩官。下轄十八個縣:江陵縣,以前楚國的郢都,楚文王從丹陽遷到這裹。過九代後平王在這裹建城。十代後秦國攻取郢都,遷到陳。王莽時叫江陸。臨沮縣,《禹貢》上記載南麵分布荊山在東北,漳水從這裹流出,向東到江陵流入陽水,陽水流入沔水,行程六百裏。夷陵縣,由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居利。華容縣,雲夢澤在南麵,是荊州的湖澤。夏水首先從長江接受水源,向東流入沔水,行程五百裏。宜城縣,是以前的鄢縣,惠帝三年改名。郢縣,楚國的另外邑地。是以前的郢都。王莽時叫郢亭。E6縣,當陽縣,中廬縣,枝江縣,是原來的羅國。江沱水從西麵流出,向東流入長江。襄陽縣,王莽時叫相陽。編縣,有雲夢的官員。王莽時叫南順。秭歸縣,歸鄉,是原來的歸國。夷道縣,王莽時叫江南。州陵縣,王莽時叫江夏。若縣,楚昭王畏懼吳國,從郢都遷到這裏,後來重新回到郢都。巫縣,夷水向東到夷道流入長江,經過兩個郡,行程五百四十裏。有鹽官。高成縣。流水從詭山流出,向東流入繇水。繇水向南到華容流入長江,經過兩個郡,行程五百裏。王莽時叫言程。

江夏郡,高帝置。屬荊州。戶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八。縣十四:西陵,有雲夢官。莽曰江陽。竟陵,章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內方山。鄖鄉,楚鄖公邑。莽曰守平。西陽,襄,莽曰襄非。邾,衡山王吳芮都。軑,故弦子國。鄂,安陸,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沙羨,蘄春,鄳,雲杜,下雉,莽曰閏光。鍾武。侯國。莽曰當利。
江夏郡,高帝始置。屬於荊州刺史部。有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戶,二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八人。有十四個縣:西陵縣,有雲夢的官員。王莽時叫江陽。竟陵縣,章山在東北,古代文字記載認為是內方山。鄖鄉,是楚國的鄖公邑。王莽時叫守平。西陽縣,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漢書》

《漢書》

作者:班固
《漢書》紀
《漢書》表
《漢書》誌
《漢書》傳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