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針灸大成》 作者:佚名  

卷八·續增治法

中風論(徐氏書)

且夫中風者,有五不治也。開口、閉眼、撒屎、遺尿、喉中雷鳴,皆惡候也。且中風者,為百病之長,至其變化,各不同焉。或中於髒,或中於腑,或痰或氣,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中於髒者,則令人不省人事,痰涎壅,喉中雷鳴,四肢癱瘓,不知疼痛,語言謇澀,故難治也。中於腑者,則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癢痛,能言語,形色不變,故易治也。治之先審其症,而後刺之。其中五髒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須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標本刺之,無不效也。

一、肝中之狀,無汗惡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狀,多汗怕驚,其色赤,名曰思慮中。

三、脾中之狀,多汗身熱,其色黃,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狀,多汗惡風,其色白,名曰氣中。

五、腎中之狀,多汗身冷,其色黃,名曰氣勞中。

六、胃中之狀,飲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黃,名曰食後中。

七、膽中之狀,目眼牽連,酣睡不醒,其色綠,名曰驚中。

初中風急救針法(《乾坤生意》)

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滯,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手十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又治一切暴死惡候,不省人事,及絞腸痧,乃起死回生妙訣。少商二穴,商陽二穴中衝二穴關衝二穴少衝二穴少澤二穴。

中風癱瘓針灸秘訣(《乾坤生意》)

中風口眼喎斜:聽會頰車地倉。

凡喎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喎陷中二七壯,艾炷如麥粒大,頻頻灸之,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一法:以五寸長筆管,插入耳內,外以麵塞四圍竹管上頭,以艾灸二七壯,右喎灸左、左喎灸右。

中風風邪入腑,以致手足不遂:百會耳前發際肩髎曲池風市足三裏絕骨。

凡覺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此風邪入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候風氣輕減為度。

中風風邪入髒,以致氣塞涎壅,不語昏危:百會大椎風池肩井曲池足三裏間使。凡覺心中憤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頑麻,此風邪入髒之候,速灸此七穴,各五七壯。如風勢略可,凡遇春、秋二時,常灸此七穴,以泄風氣;若素有風人,尤當留意。

中風鼻塞不聞,時流清涕,偏正頭風,及生白屑,驚癇,目上視不識人:顖會(灸)。

中風頭皮腫,目眩虛,振寒熱,目疼不能遠視:上星(針灸)。

中風風癇,瘈瘲等症:印堂(針灸)。

中風頭項急,不能回顧:風府(針)。

中風手不能舉:陽池(針灸)。

中風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掌物:外關(針灸)。

中風手弱不仁,拘攣不伸:手三裏(針灸)。

中風痰咳,肘攣,寒熱驚癇:列缺(針灸)。

中風驚怖,聲音不出,肘腕酸疼:通裏(針灸)。

中風腰胯疼痛,不得轉側,腰脅相引:環跳(針灸)。

中風轉筋拘急,行步無力疼痛:昆侖(針灸)。

中風腳腿麻木,冷痹冷痛:陽陵(針灸)。

中風腰背拘急:委中(針)。

中風腳膝疼痛,轉筋拘急:承山(針灸)。

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灸穴:陶道一穴,灸二七壯。身柱一穴,灸二七壯。肺俞二穴,灸七七壯至百壯。膏肓二穴,灸三七壯至七七壯。

傷寒(《聚英》)

發熱: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拂鬱所致,此表熱也。陽氣下陷入陰分蒸熏,此裏熱也。

汗不出,淒淒惡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熱惡寒:後溪。

身熱汗出,足厥冷:大都。

身熱頭痛,食不下:三焦俞。

汗不出:合穀後溪陽池厲兌解溪風池。

身熱而喘:三間。

餘熱不盡:曲池。

煩滿汗不出:風池命門。

汗出寒熱:五處攢竹上脘。

煩心好嘔:巨闕商丘。

身熱頭痛,汗不出:曲泉神道關元懸顱。以上見《針經》。

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氣海(灸)關元(灸)。

少陰發熱:太溪(灸)。

惡寒:有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

背惡寒口中和:關元(灸)。

惡風:有汗為中風,傷衛,無汗惡風為寒,傷榮。

先刺風府、風池,後飲桂枝葛根湯。

胸脅滿兼譫語:邪氣自表傷裏,先胸脅,次入心。期門。

結胸:髒氣閉而不流布也。按之痛,為小結;不按自痛,為大結。期門(針)肺俞(針)。

婦人因血結胸,熱入血室:期門(針)又以黃連、巴豆七粒作餅子,置臍中,以火灸之,得利為度。

咳逆:胸中氣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聲。期門(針)。

小腹滿:上為氣,下為溺,當出不出積而為滿,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奪命穴等處。

煩躁:邪氣在裏,煩為內不安,躁為外不安。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俞。

蓄血:熱毒流於下而瘀血。少陰症下利,便膿血。陽明症,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刺期門。

嘔吐:表邪傳裏,裏氣上逆也。口中和,脈微澀弱。灸厥陰。戰栗:戰者,正氣勝;栗者,邪氣勝。邪與正爭,心戰而外栗,為病欲解也。邪氣內盛,正氣太虛,心栗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魚際。

四逆:四肢逆冷,積冷成寒,六腑氣絕於外,足脛寒逆少陰也。身寒者,厥陰也。灸氣海、腎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陽氣伏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脈促而厥者,灸之。內庭大都。

鬱冒:鬱為氣不舒,冒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陽、少陽井。

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自利:不經攻下自溏泄。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當溫上,灸之以消陰。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發熱,脈不至。灸太溪。少陰下利,便膿血,刺之通用。

霍亂:上吐下利,揮霍撩亂,邪在中焦,胃氣不治,陰陽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擾煩亂也。或腹中痛絞刺。針委中。

腹痛:有實有虛,寒熱,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結,久而彌困。刺委中。

陰毒陰症: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灸關元、氣海。

太陽、少陽並病:刺肺俞、肝俞。如頭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於內,津液不行。陰寒甚,下閉者,灸之。

症:小便不利陰囊縮,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不仁:不柔和,癢痛寒,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若越人診虢太子屍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豈能治哉?

以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雜病

風:大率主血虛氣虛,火與濕多痰。

中風:神闕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髎皆可灸之以疏風,針之以導氣。

寒:見傷寒。

陰寒及陷下脈絕者,宜灸之。

發熱:有寒潮熱,煩熱,往來熱。

熱病汗不出:商陽合穀陽穀俠溪厲兌勞宮腕骨以導氣。

熱無度汗不止:陷穀以泄熱。

腹痛:有虛實,寒氣滯,死血,積熱,風濕,宿食,瘡,痧,疝。

實痛宜瀉:太衝太白太淵大陵三陰交。

邪客經絡,藥不能及,宜灸:氣海關元中脘。

頭痛:有風熱,痰,濕,寒,真頭疼,手足青至節,死不治。

灸,疏散寒。

脈浮刺:腕骨京骨。

脈長刺:合穀衝陽。

脈弦刺:陽池風府風池。

腰痛:有氣虛,血虛,腎病,風濕,濕熱,瘀,寒滯。

血滯於下:刺委中(出血)灸腎俞昆侖。又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樟腦、丁香煉蜜丸,薑汁化成膏,放手內烘熱摩之。

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痰注,肝急。針丘墟中瀆。

心痛:有風寒,氣血虛,食積熱。針太溪然穀尺澤行間建裏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湧泉。

牙疼:主血熱,胃口有熱,風寒濕熱,蟲蛀。針合穀內庭浮白陽白三間。

眼目:主肝氣實,風熱,痰熱,血瘀熱,血實氣壅。

針上星百會神庭前頂攢竹絲竹空。

痛者:針風池合穀

大寒犯腦,連及目痛,或風濕相搏,有翳:灸二間合穀

小兒疳眼:灸合穀(二穴)各一壯。

瀉痢:氣虛兼寒熱食積,風邪,驚邪,熱濕,陽氣下陷,痰積,當分治,瀉輕痢重。

陷下:灸脾俞關元腎俞複溜腹哀長強太溪三裏氣舍中脘大腸俞。

白痢:灸大腸俞。

赤痢:灸小腸俞。

瘧:有風暑,山嵐瘴氣,食老瘧,寒濕痹,五髒瘧,五腑瘧。針合穀曲池公孫先針,後灸大椎第一節,三七壯。

咳嗽:有風、寒、火、勞、痰、肺脹、濕。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穀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針曲澤(出血立已)前穀。

麵赤熱咳:針支溝。

多唾:針三裏。

吐衄血:身熱是血虛,血溫身熱者,死不治。針隱白脾俞肝俞上脘。

下血:主腸風,多在胃與大腸。針隱白灸三裏。

諸氣: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勞則氣散,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思則氣結。針以導氣。

淋:屬熱,熱結,痰氣不利,胞痹為寒,老人氣虛。灸三陰交。

小水不禁:灸陽陵泉陰陽泉。

喉痹:針合穀湧泉天突豐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氣。

頭腫:針曲池。

諸瘡:

瘰鬁:灸肩井曲池大迎

緣唇瘡:刺唇去惡血。

疝: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流下。針太衝大敦絕骨灸大敦三陰交小腹下橫紋斜尖,灸一壯。

腳氣:有濕熱,食積,流注,風濕,寒濕。針公孫衝陽灸足三裏。

痿: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針中瀆環跳(停針待氣二時方可)灸三裏肺俞。

喘:有痰喘,氣虛,陰虛。灸中府雲門天府華蓋肺俞。

惡心:因痰,熱,虛。灸胃俞幽門商丘中府石門膈俞陽關。

膈噎:因血虛,氣虛,熱,痰火,血積,癖積。針天突石關三裏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氣海胃倉。

水腫:皮水,正水,石水,風水,因氣濕食。針胃倉合穀石門水溝三裏複溜曲泉四滿。

臌脹:氣脹、寒脹,脾虛中滿。針上脘三裏章門陰穀關元期門行間脾俞懸鍾承滿。

頭眩:痰挾氣虛,火動其痰。針上星風池天柱。

痛風:風熱,風濕,血虛有痰。針百會環跳。

肩臂痛:痰濕為主。灸肩髎曲池。

夢遺:專主濕熱相火。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

癇:俱是痰火,不必分馬牛六畜。灸百會鳩尾上脘神門陽蹻(晝發)陰蹻(夜發)。

癩:感天地間殺厲之氣,聲啞者難治。針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塔上,亦去惡血。

以上見劉氏雜病治例。

瘡瘍;

河間曰:“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五穴選用:至陰、通穀、束骨、昆侖、委中。從鬢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竅陰、俠溪、臨泣、陽輔、陽陵。從髭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厲兌、內庭、陷穀、衝陽、解溪。從胸出者:絕骨一穴。

《腸癰纂要》雲:“千金灸法,屈兩肘,正肘頭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按河間瘡瘍,止論足三陽,而手足三陰、三陽未備,學者當引伸觸類。又查《醫學入門》雜病歌,癰疽初起審其穴,隻刺陽經不刺陰。錄之以備通考。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針灸大成》

《針灸大成》

作者:佚名
《針灸大成》卷一
《針灸大成》卷二
《針灸大成》卷三
《針灸大成》卷四
《針灸大成》卷五
《針灸大成》卷六
《針灸大成》卷七
《針灸大成》卷八
《針灸大成》卷九
《針灸大成》卷十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