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醫學源流論》 作者:徐大椿  

卷五 卷下·治法·針灸失傳論

《靈》、《素》兩經,其詳論髒腑經穴疾病等說,為針法言者,十之七八。為方藥言者,十之二三。上古之重針法如此,然針道而方藥易,病者亦樂於服藥,而苦於針。所以後世方藥盛行,而針法不講。今之為針者,其顯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與焉。兩經所言,十二經之出入起止,淺深左右,交錯不齊;其穴隨經上下,亦參差無定。今人隻執同身寸,根據左右一直豎量,並不根據經曲折,則經非經而穴非穴,此一失也。兩經治病,雲某病取某穴者固多,其餘則指經而不指穴。如《靈樞》終始篇雲∶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厥病篇雲∶厥頭痛,或取足陽明、太陰,或取手少陽、足少陰;耳聾取手陽明,嗌幹取足少陰。皆不言其穴,其中又有瀉子補母等義。今則每病指定幾穴,此二失也。兩經論治,井、滎、輸、經、合最重。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凡隻言某經,而不言某穴者,大者皆指井滎五者為言。今則皆不講矣,此三失也。補瀉之法《內經》雲∶吸側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為瀉。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為補。又必迎其經氣,疾內而徐出,不按其為瀉;隨其經氣,徐內而疾出,即按其為補。其法多端。今則轉針之時,以大指出為瀉,搓入為補,此四失也。納針之後,必候其氣。刺實者,陰氣隆至乃去針;刺虛者,陽氣隆至乃出針。氣不至,無問其數,氣至即去之,勿複針。《難經》雲∶先以左手壓按所針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來如動脈之狀,順而刺之。得氣因推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今則時時轉動,俟針下寬轉,而後出針,不問氣之至與不至,此五失也。凡針之深淺,隨時不同。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肌肉,冬氣在筋骨,故春夏刺淺,秋冬製深,反此有害。今則不論四時,分寸各有定數,此六失也。古之用針,凡瘧疾、傷寒、寒熱咳嗽,一切髒腑七竅等病,無所不治。

今則隻治經脈形體痿痹屈伸等病而已,此七失也。古人刺法,取血甚多,《靈樞》血絡論言之最詳。而頭痛腰痛,尤必大瀉其血,凡血絡有邪者,必盡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令變色,見赤血而止,否則病不除而反有害。今人則偶爾見血,病者醫者已惶恐失據,病何由除?

此八失也。《內經》刺法,有九變十二節。九變者,輸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寫刺、毛刺、巨刺、淬刺。十二節者,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針刺、輸刺、短刺、浮刺、陰刺、傍刺、讚刺。以上二十一法,視病所宜,不可更易,一法不備,則一病不愈。今則隻直刺一法,此九失也。古之針製有九:镵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亦隨病所宜而用,一失其製,則病不應。今則大者如員針,小者如毫針而已,豈能治痼疾暴氣?此十失也。其大端之失已如引,而其成尤要者,更在神誌專一,手法精嚴。經雲∶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又雲: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誌,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又雲∶伏如橫弩,起如發機。其專精敏妙如此。今之醫者,隨手下針,漫不經意,即使針法如古,誌不凝而機不達,猶恐無效,況乎全與古法相背乎?其外更有先後之序,迎隨之異,貴賤之殊,勞逸之分,肥瘦之度,多少之數,更仆難窮。果能潛心體察,以合聖度,必有神功。其如人之畏難就易,盡違古法,所以世之視針甚輕,而其術亦不甚行也。若灸之一法,則較之針所治之病,不過十之一二。知針之理,則灸又易易耳。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醫學源流論》

《醫學源流論》

作者: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卷上·經絡髒腑
《醫學源流論》卷上·脈
《醫學源流論》卷上·病
《醫學源流論》卷上·方藥
《醫學源流論》卷下·治法
《醫學源流論》卷下·書論
《醫學源流論》卷下·古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