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1516   

《黃帝內經》靈樞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黃帝問岐伯道:我想知道在人在生命形成之初,是以什麼作為基礎?又以什麼作為護衛?喪失了什麼便會死亡?保持了什麼才能生存呢?

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岐伯回答說:一個人生命的開始,是以母親的陰血作為基礎,以父親的陽精作為護衛,兩者結合而產生神氣才有生命活動;喪失了神氣人就會死亡,保持了神氣人才能生存。

黃帝曰:何者為神?
黃帝問:什麼是神氣呢?

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髒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岐伯答道:在母體中,隨著胎兒的逐漸發育,達到氣血調和,營衛通暢,五髒皆已成形,神氣居於心中,魂魄全部具備,這樣才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黃帝說:人的壽命有長短的差別,有的人長壽,有的短命,有的人患病時間很短就突然死亡了,有的患病時間很久而能遷延時日,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五髒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岐伯道:五髒強健而功能正常,血脈調和勻暢,肌肉間隙通利,皮膚致密,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正常,呼吸細微、和緩,體內之氣按一定規律運行,六腑正常運化水穀飲食物,並將所化生的津液布散全身,身體各部的功能活動都正常進行,就能夠長壽。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
黃帝說:有的人活到一百歲才去世,是怎樣做到的呢?

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裏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岐伯說:長壽的人,人中溝深而且長,麵部的臉頰和下頜等部位的骨高肉厚而且端正,營氣和衛氣的運行調和通暢,頭麵上部的額頭、中部的鼻梁、下部的下巴這麵相的三庭都隆起沒有坍陷,骨骼高大,肌肉豐滿,有這些征象的人,就可以活到一百歲。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
黃帝說:人體之氣在一生中的盛衰情況,以及從出生到死亡整個生命過程中的表現,我可以知道嗎?

岐伯曰:人生十歲,五髒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髒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髒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岐伯道:人生長到十歲的時候,五髒發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氣的運行完全暢通均勻,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源是腎髒的精氣,精氣從下部而上行,所以喜愛跑動。二十歲時,血氣開始充盛,肌肉也趨於發達,所以行動敏捷,走路很快。三十歲,五髒已經發育完善,肌肉發達而堅實,血脈充盈旺盛,步履穩健而喜歡從容不迫地行走。四十歲的時候,人體的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發育都非常健全,到了最旺盛階段而逐漸衰退,腠理開始粗疏,顏麵的色澤逐漸消退,發鬢開始斑白,血氣發展到頂峰不會再增加,所以願意坐著而不想活動。到五十歲的時候,肝氣開始衰減,肝葉開始瘦薄,膽汁分泌開始減少,兩眼開始昏花。到六十歲時,心氣開始衰減,主神誌的功能失常,以致經常出現憂愁悲傷的情誌改變,又因為血氣不足而運行緩慢,所以隻想躺臥。到七十歲,脾氣虛弱,皮膚幹枯而不潤澤。到了八十歲,肺氣衰敗,不能統攝魄而致離散,所以言語容易發生錯誤。九十歲,腎氣枯竭,其餘四髒的經脈氣血也都空虛了。到了一百歲,五髒及其經脈都空虛了,所藏的神氣消散了,隻有形體軀殼存在,也就死亡了。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黃帝問:有的人沒活到一百歲就死亡了,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其五髒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岐伯答道:這種人的五髒都不堅固而功能失常,人中溝不長也不深,鼻孔向外張開(則肺氣外泄),呼吸氣粗而急促,麵部的臉頰和下頜塌陷,脈體薄弱而脈中血少,肌肉不堅實,又屢次被風寒等外邪侵襲,使血氣更虛,血脈不通暢,真氣和邪氣兩相交攻,氣機混亂,所以沒能活到一百歲的天年而提前去世。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