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於岐伯曰:餘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
黃帝在閑暇獨處的時候,屏退左右之後問岐伯說:我已經學到了九針針術方麵的知識,也能判斷陰陽順逆的問題了,對六經也很熟悉,我還想學到一些你從別人的口述中了解的知識。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
岐伯聽罷,忙離開座位,對黃帝跪拜行禮說:這個問題提得好!這些知識都是先師口授傳給我的。

黃帝曰:願聞口傳。
黃帝說:我很想聽一聽。

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岐伯回答說:各種疾病的發生,大多是風雨寒暑侵襲的變化,房事不節,喜怒過度,飲食失調,起居無常,以及突受驚嚇等原因所引起。這些原因造成體內血氣分離而逆亂,陰陽失去平衡,經絡之氣逆亂而閉塞,脈道壅塞不通,陰陽之氣逆亂不順,衛氣滯留於內不能向外散布,使得經脈虛空,氣血循行紊亂,體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失去平衡最終便導致了疾病的發生。這些論述在醫經上沒有記載,請讓我說明其中的道理。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打哈欠,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岐伯回答說:衛氣白天行於人身的陽分,夜間行於人身的陰分。陰氣主於夜間,夜間人的主要生命活動是睡眠。陽氣主生發而向上,陰氣主沉降而向下。因此人在夜間入睡之前,陰氣沉積於下,陽氣開始入於陰分,但還沒有全部進入的時候,陽氣引陰氣向上,陰氣引陽氣向下,陰陽相引,於是不停的哈欠。入夜之後,陽氣已全部進入於陰分,所以能夠安靜的睡眠;到黎明時陰氣將盡,而陽氣漸盛,就會清醒了。治療打哈欠,應該瀉足少陰腎經以抑其陰氣,補足太陽膀胱經以助其陽氣。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患呃逆(打嗝),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複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岐伯說:食物水穀入於胃,經過了胃的腐熟、消化,在脾氣的推動之下將精微物質上注於肺。如果胃中素有寒氣,飲食水穀進入胃中之後,新生的水穀精微之氣與素有的寒氣相搏,正邪相攻,二氣混雜而上逆,再從胃中逆行而出,而成為呃逆之症。治療呃逆,可補手太陰肺經,瀉足少陰腎經。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發生唏噓抽咽的,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岐伯回答說:這是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運行快速而陽氣受阻、運行緩慢,甚至陰氣亢盛而陽氣衰微而造成的。治療時應該補足太陽膀胱經,瀉足少陰腎經。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有時發冷打寒顫,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栗,補諸陽。
岐伯回答說:這是由於陰寒之氣留滯於皮膚,陰氣盛而陽氣虛,因此而產生振寒、顫栗的表現。治療應采用溫補各陽經的方法。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出現噯氣,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複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岐伯回答說:寒氣侵入胃中,擾亂了胃氣,胃氣不能和降而發生上逆,就成為噯氣。治療應補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另外一說是補足太陽經的滎穴通穀穴。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打噴嚏,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為滎之誤)眉本,一曰眉上也。
岐伯回答說:陽氣和利,滿布於心中,並上出於鼻,成為噴嚏。治療應該補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通穀穴,另外一說是針刺眉根的攢竹穴。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出現了全身無力、疲困解惰的嚲[duǒ]症,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複,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岐伯回答說:胃氣虛,人體經脈氣血不足,筋骨肌肉失於榮養也就解惰無力,這種情況之下,再強行入房,元氣大損,氣不能馬上恢複,就出現了嚲症。因其病變主要發生在肌肉之間,治療時就應該根據病症發生的具體部位,在分肉之間用補法進行針刺治療。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在哀傷的時候鼻涕和眼淚都會流出,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心者,五髒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
岐伯回答說:心是五髒六腑的主宰。目是諸多經脈彙聚的地方,五髒六腑的經氣上注於目,也是經氣由上而外瀉的通道。口鼻為氣之門戶。所以悲傷、哀怨、愁苦、憂傷的情緒會牽動心神,心神不安就會使五髒六腑皆受影響,繼而波及各經脈,經脈的波動使得各條排泄液體的通道盡皆開放,液道開放,所以鼻涕和眼淚會同時湧出。人體中的液體,有灌輸精微物質以濡養各個孔竅的作用。因此,眼淚的通道敞開就會涕泣不止,涕泣不止就會導致津液枯竭,津液枯竭會使精氣無所灌注,精氣無所灌注就會使眼睛看不見東西,所以稱為“奪精”。治療此症可補天柱穴,穴位在足太陽膀胱經脖子兩邊的發際處。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有時常歎息,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憂思則心係急,心係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岐伯回答說:過於憂思會造成心係拘急,心係拘急就會使氣道受到約束,受到約束就會使氣行不暢,因此深長地呼吸才能使得氣機得以舒緩。治療應補手少陰經、手厥陰經、足少陽經,並采用留針法。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流口水,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岐伯回答說:飲食水穀進入胃中,胃中有熱,胃中的寄生蟲因受熱而蠕動,就會使胃氣遲緩,胃通於口,胃氣遲緩使得舌下的廉泉穴開張,而使口水流出。由於足少陰腎經上連於廉泉穴,故治療針刺足少陰腎經以補腎水。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發生耳鳴,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岐伯回答說:耳是人身宗脈聚集的地方,若胃中空虛,水穀精微供給不足,則宗脈無以為養,脈中亦空虛,宗脈虛則陽氣不升,精微不得上達,入耳的經脈氣血不得充養而耗傷,而致耳中鳴響。治療時應在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即上關穴)及位於手大指爪甲角的手太陰肺經的少商穴,以補法針刺。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
黃帝說:人有時自咬其舌,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岐伯回答說:這是厥逆之氣上行於頭,隨各脈各行其位導致的。少陰逆氣上達就會咬舌,少陽逆氣上達就會咬臉頰內部,陽明逆氣上達就會咬嘴唇。治療應根據主病在何經,采用補的針刺手法。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
以上提到的十二種病邪,都是邪氣侵入孔竅所致的病症。而邪氣能侵入這些部位,都是由正氣不足引起的。凡是,上焦氣不足的病症,就會使得腦髓不充,有空虛之感,耳鳴,頭部支撐無力而低垂,雙目暈眩;中焦氣不足,二便不調,腸中鳴響;下焦氣不足,兩足微弱無力而厥冷,心中窒悶。治療以上各症,應該用補法針刺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足外踝後部的昆侖穴,要留針。

黃帝曰:治之奈何?
黃帝說:上述的各病如何治療呢?

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別本作盛)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岐伯回答說:腎氣不足引起的打嗬欠,應該補足少陰腎經的穴位。肺氣不足引起的呃逆,應補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哽咽,原因是陰盛陽衰,所以治療應補太陽膀胱經,瀉足少陰腎經。發冷打寒顫,治療應補各陽經。噯氣,治療應補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打噴嚏,治療應補足太陽膀胱經。肢體懈怠無力,根據其發病部位,補分肉間。流涕淚,治療可補足太陽膀胱經挾項的天柱穴,挾項,指後頸正中兩旁的發際處。歎氣,治療可補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少陽膽經,要留針。流口水,治療可補足少陰腎經。耳鳴,治療可補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即上關穴)、手大指指甲上與肉相交處的手太陰肺經的少商穴。自己咬舌頭,觀察主病所在之經,用補的方法。目眩,頭不能上抬的,治療可補足外踝下的足太陽膀胱經的昆侖穴,要留針。痿厥,心悶,治療可刺足大趾間上二寸處,要留針,另一種說法是可刺足外踝下的昆侖穴,要留針。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靈樞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