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金匱要略》 作者:張仲景  

卷中·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十七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幹嘔,吐誕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幹薑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幹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獲苓白術各等分

右三味,作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幹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薑三兩。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千金》雲: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雲:治嘔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右三昧,以水一鬥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扶零澤瀉湯方((外台)雲:治消渴脈絡胃反吐食之,有小麥一升)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薑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幹嘔,吐逆,吐誕沫,半夏幹薑散主之。

半夏幹薑散方

半夏幹薑各等分

右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憤憤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於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右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麵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麵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日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直桂枝湯。

四逆湯方(見上)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揚。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方(見痙病中)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樸二兩(炙)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篩末)幹薑一兩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

桅於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道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幹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癰,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上)

《外台》黃芩湯:治幹嘔下利。

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幹薑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

作者:張仲景
《金匱要略》卷上
《金匱要略》卷中
《金匱要略》卷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