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傷寒論》 作者:張仲景  

卷三 傷寒例

驚蟄二月節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驚蟄二月節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節指乙穀雨三月中指辰
清明三月節指乙穀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節指巽小滿四月中指巳
立夏四月節指巽小滿四月中指巳

芒種五月節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芒種五月節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節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小暑六月節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節指坤處暑七月中指申
立秋七月節指坤處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節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白露八月節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節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寒露九月節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節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立冬十月節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節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大雪十一月節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節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醜
小寒十二月節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醜

陰陽大論雲: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陰陽大論》說:春天氣候溫暖,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嚴寒,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變化規律。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冬季嚴寒,自然界各種生物深深地潛藏、伏匿,懂得養生的人能順應自然之性而防護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傷。如果不慎感受了寒邪,這就叫傷寒。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四時之氣皆能傷人而致病。

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但傷寒這種邪氣,是最為凜冽、肅殺的邪氣,所以為害最烈。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感邪後立即發病的,名叫傷寒。感邪後不立即發病,寒毒邪氣藏於肌膚之內,到了春季發病的,就成為溫病;到夏季發病的,就成為暑病。所謂暑病,是熱甚而重於溫病的病症。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複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所以辛苦勞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溫熱病,並不是感受了時行之氣,而是由於冬季觸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所謂時行之氣,是指時令的反常氣候,如春季天氣應該溫暖卻反而很冷,夏季天氣應該炎熱卻反而很涼爽,秋季天氣應該涼爽卻反而酷熱,冬季天氣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異常。人們如果感受了時行邪氣,不論男女老幼,就會患相似的病症,這就是時行病。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鬥曆占之。
如果要想知道四時正常氣候致病及四時不正常的疫鬁之氣致病的規律,可以按曆法來推算。

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一般來說,農曆九月霜降節以後,氣候應當逐漸變冷。漸至冬季嚴寒,一直到正月雨水節前後,寒冷才漸漸解除。之所以叫“雨水節”,是因為冰雪融化而變為雨水的緣故。到了二月驚蟄節前後,氣候漸漸溫暖,漸至夏季炎熱,到了秋季氣候又變涼爽。

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月,寒漸將解,為病亦輕。此以冬時不調,適有傷寒之人,即為病也。
從霜降節以後到春分節以前,凡是觸犯霜雪霧露,感受寒邪後,立即就病的,叫做傷寒。九月十月間寒氣還較輕,致病也較輕微;十一月十二月間嚴寒凜冽,致病就重;正月二月間寒冷漸漸消退,致病也較輕。這些都是冬季調攝不當,恰好感受寒邪,立即就病的病症。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複有先後,更相重遝,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後章。
如果冬季有反常的溫暖,觸犯而致病的,就叫冬溫。冬溫毒邪與傷寒根本不同。冬溫的發病有先有後,或交相重疊,病情有輕有重,其治法也就不同,它的症候表現如後章所述。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在立春節以後。如果沒有突然出現嚴寒天氣而又沒有結冰下雪,卻發生了高熱的疾病,這是春天的陽氣升發,引動了冬季伏藏的寒邪,變成了溫病。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從春分節以後到秋分以前,氣候突然變冷,因而致病的,都是時行寒疫。三月四月間,有時天氣驟然寒冷,此時人體陽氣還較弱,若被寒邪所傷,患熱病尚較輕。五月六月人體陽氣已經旺盛,一旦感受了寒邪,產生的熱病就重。七月八月人體的陽氣已經減弱,此時感受寒邪,產生的熱病也輕。這種疾病與溫病、暑病相似,但治療卻有區別。

十五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為一節氣,每一季度有六個節氣,一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一般說來,氣候應與節氣相應。但是氣候的變化異常複雜,有時節氣已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沒有到;有時節氣未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提前到來;有時氣候雖應時而至,但表現太過,這些都能成為致病的邪氣。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然而,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相互鼓動推進,各自稟受一氣。所以氣候會由春天的溫暖,變為夏天的炎熱;由秋天的涼爽,變為冬季的嚴寒。

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冬至以後,陰氣最盛,陰極則陽生,所以陽氣開始上升,陰氣開始下降。夏至以後,陽氣最盛,陽極則陰生,所以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這樣,到了冬至夏至,是陰陽二氣相合之時;春分秋分,是陰陽二氣相離之期。當陰陽轉換之時,人如果不能適應就會生病。所以,懂養生的人在春夏季養陽、秋冬季養陰,以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

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不懂養生的人,就不能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觸冒四時邪氣,就會患急性熱病。若要知道這些毒烈的邪氣侵害哪一經,產生什麼病,就必須詳細診察,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所以,春季感受風邪,夏天就發生泄瀉;夏天感受暑邪,秋冬就會發瘧疾;秋天感受濕邪,冬天就會發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就會產生溫病。這是正常的規律,醫者務須深究明白。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傷寒這種病,是逐漸由淺向深發展的,所以應當根據病情的發展來施治處方。

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製方,無不效也。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現今社會上的人患傷寒病,初起時不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對證,或者拖延日久,直到病情危重了才去就醫,醫生又不按規律和次序施治,當然就沒有效果。如果醫生能夠根據病情變化,隨證處方施治,就沒有不收到效果的。現在我搜集整理張仲景原著,記錄其症候和診察疾病的方法,以及有良效的方劑,以備社會急需。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此外,地域有溫涼高低不同,物體屬性有剛有柔的差異,人們的飲食起居也不相同,病症與治法也應有別。所以黃帝提出四方居民治法不同的問題,岐伯則列舉了砭石、毒藥、微針、灸火芮等四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及其作用,以教誨後代有知識的人,啟發不知道變通的人,診病的醫生,必須一一明察。

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大凡感受寒邪,則會形成發熱的疾病。發熱雖然很甚,也不會導致死亡。但是如果是相表裏的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就容易死亡。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尺部寸部脈象均浮的,是太陽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發病。因為太陽經脈上連風府,行於頭項、腰脊部位,所以有頭項疼痛、腰脊拘緊不柔和等症狀。消濼:消,散也。濼,熱灼津液之謂,又有邪氣留滯難除之意。針此穴可解除上述疾患,故名之。有疏經活絡,清三焦熱之功。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幹、不得臥。
尺部寸部脈象都長的,是陽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發病。因為陽明經脈起於鼻旁,行於目下,所以有身體發熱、目痛、鼻幹燥、不能安臥等症狀。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
尺部寸部脈象都弦的,是少陽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發病。因為少陽經脈循行胸脅、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脅疼痛而又耳聾的症狀。太陽、陽明、少陽這三經患病,為病在經脈,邪氣尚未傳入腑,可以用發汗法治愈。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幹。
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細的,是太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發病。因為太陰經脈絡於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脹滿,咽喉幹燥的症狀。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係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的,是少陰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發病。因為少陰經脈穿過腎、絡於胸膈,連係舌根,所以少陰病見舌燥、口渴。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己入於府,可下而已。
尺部寸部脈象都微緩的,是厥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發病。因為厥陰的經脈環繞陰器,入屬於肝,所以有煩悶、陰囊縮入的症狀。太陰、少陰、厥陰這三經患病,邪氣已經傳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幹、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不行,府藏不通,則死矣。
至於說到兩感病,是指互為表裏的陰陽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例如,第一天太陽受邪,就與少陰同時發病,出現頭痛、口幹、心煩、腹部脹滿而渴等病;第二天陽明受邪,就與太陰同時發病,出現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進食,譫語等症;第三天少陽受邪,就與厥陰同時發病,出現耳聾、陰囊縮入、四肢冰冷、湯水喝不進、不省人事等症,大約六天就會死亡。如果三陰三陽、五髒六腑都受邪患病,導致營衛之氣不流行,髒腑不通,則必死無疑。

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幹,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
如果病人不是兩感病,又沒有發生傳經,並且未再感受新的致病邪氣的,到第七天,太陽病就會衰退,頭痛就會好轉;第八天,陽明病衰退,發熱就會稍退;第九天,少陽病衰退,耳聾漸漸恢複,就能聽得見聲音;第十天,太陰病衰退,腹部脹滿減輕,恢複到正常,並想吃東西;十一天少陰病衰退,口渴就會停止,舌幹消失,並且打噴嚏;十二天厥陰病衰退,縮入的陰囊就會鬆弛複原,少腹拘急緩解,邪氣均去,病人精神爽慧。如果經過了十三天病情仍繼續發展,寸關尺三部脈均沉伏不顯的,則預後險惡。

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成溫瘧。
如果又感受其它邪氣,變成其它疾病的,應當依據後述壞病症進行施治。如果尺寸脈都緊而有力,又感受寒邪的,就會轉變成溫瘧。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一本作瘧)。以此冬傷於寒,發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如果寸脈浮滑、尺脈濡弱,感受風邪的,就會轉變成風溫。如果寸脈洪數、尺脈實大,再感受溫熱,就會轉變成溫毒。溫毒是最嚴重的一種病。如果寸脈濡弱、尺脈弦緊的,又感受溫邪,就會轉變成溫疫。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邪,而變成溫病的疾病。總之,必須詳加診察所變之證,因證立法處方,隨證施治。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製,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大凡人們有了疾病,往往不及時就醫,卻隱瞞忍耐,希望能夠僥幸痊愈,結果成了頑固難治的疾病。小孩及婦女,尤其如此。因此,一旦感受時令不正之氣而身體不適,就應該及早告訴醫生,及時找出病因,趁邪尚在肌表、病勢尚輕淺時,及時進行治療,多能治愈。如果患病的人隱瞞忍耐,多天後才找醫生,邪氣已經深入髒腑,就難於治療了。這是那些有患病人的人家,應當注意的要點。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凡是製作湯藥,要不拘時間,不避早晚,發覺病後,不論早晨晚上,馬上就煎湯服藥治療,那麼疾病就容易痊愈。如果稍有遲誤,疾病就會傳變,雖然想根治,也無能為力了。此外,服藥不遵法度,隨意違反醫囑,還不如不治療。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裏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
大凡傷寒病,多為感受風寒所致。風寒開始侵襲肌表,漸至由表入裏,病邪入裏就不容易解除了。因此,凡風寒在表,應及時治療,施用發汗解表,並注意服藥後適當複蓋衣被,使周身溫暖而得汗,病邪就會消散。如果不遵循表裏先後的證治規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會引起變證。因此,如果表證尚未解除,還應當先解表,表解後,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

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如果表證已解而裏證未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裏實未成,未見大滿大實之證,則不可攻下,若過早攻下,則病不能解除,如果表證已解,而裏實已甚,腸中燥屎已成,而見大滿大實之證,就應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則病可愈。如果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致正氣損傷,邪熱內入,而產生協熱下利、煩躁等各種變證的,不可勝數,病變輕的就會加重,重的就會死亡。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陽熱熾盛陰液虧虛的症候,誤用發汗法治療就會導致死亡,用瀉下法治療就會痊愈。寒邪外盛、衛陽被遏的症候,用發汗法治療就會痊愈,用瀉下法治療就會導致死亡。

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裏,吉凶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
如果明白這些道理,那麼怎麼會誤用神丹來發汗?又怎麼會妄用甘遂來瀉下?虛證與實證的治療,相距千裏,疾病吉凶安危的變化,與治療息息相關。治療得當,就可去邪愈疾;治療不當,反會促使患者死亡。治療得當與否與疾病吉凶的變化,真可以說是如影隨形,如響應聲。由此可見,治病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

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
更何況陽熱盛的人服下桂枝湯,就會斃命;陰寒盛的人服下承氣湯,就會死亡。死亡與生存的關鍵,發生在傾刻間,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眼看著病人死亡。

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今冤魂塞於冥路,死屍盈於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這些陰陽虛實、錯綜複雜的症候,其表現相差極其微小,如果發汗、吐下正好顛倒,那麼災禍馬上就會到來。而一些醫術淺薄、知識狹窄的醫生,看病懵懵懂懂,不知病的根源,一治療就發生錯誤,從而導致病人的死亡,還妄稱病人該死。至使冤魂堵塞了陰間的道路,死屍堆滿了曠野。仁慈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怎麼能不痛心呢?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裏,本自不同,而執迷妄意者,乃雲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裏,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
凡屬兩感病表裏同病的,治療應當有先有後。解表與攻裏,本來就屬兩種不同的治法,但固執錯誤,主觀臆斷的人,卻說什麼神丹甘遂混合服用,既解表邪,又除裏邪,言語雖巧,道理卻根本不通。聰明人的舉止行動,常審查周嚴、謹慎從事;而愚蠢人的行為舉止,往往魯莽急躁。醫生的行為直接關係到病人的安危,怎麼可以置病人安危於不顧,而強行狡辯呢?現今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隻知追求顯赫的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身體有死亡的危險。隻有明白事理的人,才懂得愛護自己的生命,而不為名利所動搖。

凡發汗溫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重病者,一日一夜,當日卒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複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是溫服發汗的湯藥,處方後雖然說明一日服三次,但如果病情嚴重,服一次藥後病不能解除的,應當適當縮短服藥間隔時間,可以在半天內服完三次。如果藥不對證,服藥後就會有不適的感覺。病情重的,應該晝夜服藥,並嚴密觀察24小時,以防病情變化。如果服完一劑藥後,病症還在的,應當再煎製湯藥服用。此外,有的病人服藥後不易汗出,直至服完三劑藥後才汗出病解。如果服藥後始終不出汗的,屬於危險的症候。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鬥,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凡是患時氣病,到了五六天,病人口渴想飲水,卻又不能多喝的,就不應給病人喝。為什麼呢?因為此時病人裏熱未甚,飲水後不能消耗掉,就會產生疾病。到了七八天,口渴厲害想要喝水的,應當依病情酌情給與,但不能讓病人喝滿喝足。譬如,病人說要飲一鬥水,隻給予五升。如果喝水後病人感覺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或氣喘,或呃逆,就不能再給予了,如果喝水後突然大汗出的,這是病要自愈的征兆。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複數。
一般說來,虛寒證口多不渴,如果反而出現口渴能飲水的,這是陽氣恢複、陰寒邪去、疾病將愈之兆。如果有不懂醫道的人,偶聽說患病能喝水,就會痊愈,於是稍見口渴的,就勉強給病人喝水,因而釀成變證,不可勝數。

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後靜,此皆愈證也。
大凡患病,病人脈象動數,服湯藥後變成遲脈;或者原來的脈象浮大,現在變成小脈;或者初起神情躁煩不安,後來轉為神情安靜,這都是疾病將要痊愈的征象。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
大凡治療溫熱病,可以針刺人體的五十九個穴位。人體的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個,其中三十個穴位禁用艾灸,如果誤灸就會對人造成損害;七十九個穴位禁用針刺,如果針刺就會造成災禍,這是因為針刺或艾灸這些穴位,都會損傷骨髓。

凡脈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
凡出現四損之脈的,三天就會死亡。所謂“四損”,是指正常人呼吸四次,病人脈搏來一次。如出現五損之脈的,一天就會死亡。所謂“五損”,是指正常人呼吸五次,病人脈搏來一次。如出現六損之脈的,一個時辰就會死亡。所謂“六損”,是指正常人呼吸六次,病人脈搏來一次。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脈象盛大而身體怕冷,是患的傷寒病;脈象虛軟而身體發熱,是患的中暑病。

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疏乍數者,死。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
脈象尺寸部都盛大,大汗淋漓而病不解的,為正不勝邪之兆,屬於死亡的症候。脈尺部寸部都呈虛象,發熱不停止的,為正虛邪熱亢極,屬於危險的症候。脈搏跳動忽快忽慢的,是心氣將竭、營衛之氣斷絕之象,病情危重。脈搏跳動堅硬搏指,如扭轉的繩索的,是真髒脈現之兆,預後不良。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病人神昏譫言妄語,身體輕微發熱,脈象浮大,手足溫暖的,尚有生機;如果手足厥冷,脈象沉細的,則預後不良。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傷寒論》

《傷寒論》

作者:張仲景
《傷寒論》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