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困學紀聞 作者:王應麟  

卷十九·評文

《穀梁·隱四年傳》注雲:“建儲非以私親,所以定名分。”鄧潤甫《草東宮製》雲:“建儲非以私親,蓋明萬世之統。主器莫若長子,茲本百王之謀。”蓋出於此。

晏元獻《謝昇王記室表》雲:“衣存缺衽,式讚於謙衝;饌去邪蒿,不忘於規諫。”《韓詩外傳》周公誡伯禽曰:“衣成則必缺衽,宮成則必缺隅。”

《九章算術》:五雀六燕,飛集於衡,衡適平。一雀一燕,飛而易處,則雀重而燕輕。陸農師《謝吏部尚書表》:六燕相亭,試銓平其輕重。蓋用此。

《周書·王會》東越海蛤,或誤為“侮食”,而王元長《曲水詩序》用之,其“別風淮雨”之類乎?

駱賓王雲:“類同心異者,龍蹲歸而宋樹伐。質殊聲合者,魚形出而吳石鳴。”龍蹲,謂孔子。《春秋演孔圖》:孔子坐如蹲龍,立如牽牛。

楊盈川《敘郡守》雲:“代臨本州,則元賓之父喜形於色;繼為本守,則張翕之子迎者如雲。”《敘縣令》曰:“仁之所懷,幼童不能擊將雛之雉;明之所斷,老父不能爭食粟之雞。”對的語工。

蘇許公製:右掖司言:佇光於五字。常袞表:五字非工。張南史詩:唯有五字表。《魏誌》:司馬景王命中書令虞鬆作表,再呈輒不可意。中書侍郎鍾會取視,為定五字,鬆悅服。西掖用五字,本於此。

張文定慶曆中,草兩製,《薦舉敕》雲:“蓋舉類之來舊矣,三代之盛王,其必由之。如聞外之議雲:‘是且啟私謁告請之弊也。予不以是待士大夫,何士大夫自待之淺邪?’”又《察舉守令敕》雲:“夫天下之大,官吏之眾,獨不聞循良尤異者之達予聽,外台之職,豈非闕歟?抑朝廷未有以導之也。其視守令,能以仁政得民,民心愛之,如古循吏然者,宜以名上。予得以褒慰之,亦以使四方之民,知予不專寵健吏,所貴仁者爾。”尤延之謂:二詔,大哉言乎!簡而盡,直而婉,丁寧惻怛之意,見於言外。至今誦之,盎然如在春風中,豈特公之文足以導上之德意誌慮,亦當時善治足以起其文也。

文定又行《範文正公參政製》雲:“大恩之下難為報,大名之下難為處。矧兼二者,可無勉哉!爾尚朝夕以交修,予允迪前人勤教,邦其永孚於休。”訓辭溫雅,可以見太平之象。

端平元年九月,真文忠公除翰林學士,洪舜俞命詞曰:“迪惟仁祖,有若臣修。朝京師於甲午之元,拜內相於季秋之月。”歐陽公之除,在至和元年九月,歲皆甲午。用事切當如此。

慶元初,嗣秀王辭中書令,賜讚拜不名。鄭溥之草製雲:“天下之達尊三,德兼爵齒以俱茂。人臣之不名五,老與親賢而並隆。”《公羊傳》注:禮君於臣不名者有五:諸父兄不名,上大夫不名,盛德之士不名,老臣不名。《說苑》伊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鹹淳初,嗣榮王賜詔書不名,餘草製用《說苑》事。

開禧,追貶秦檜。周南仲代草製雲:“兵於五材,誰能去之?首弛邊疆之禁。臣無二心,天之製也,忍忘君父之讎。”又雲:“一日縱敵,遂貽數世之憂。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金虜南遷錄》載孫大鼎疏言:遣檜間我以就和。檜之奸狀著矣。嘉定之牽複,幾於失刑。

韓文公《王仲舒銘》雲:“敷文帝階,擢列侍從。”野處《謝敷文閣直學士表》雲:“宣布中和,方歌盛德之事;擢列侍從,遽複敷文之階。”雖借用而切當。

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複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複續,不意永嘉之末,複聞正始之音。晉人之稱衛玠,蓋所尚者清談也。正始,魏齊王芳年號。胡武平啟,以“正始之遺音”,對“奪朱之亂雅”,陸務觀嚐擿其誤。王季海行《東坡贈太師製》雲:“博觀載籍之傳,幾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恐亦襲武平之誤也。若正始之清談,非所以稱坡公。

胡文定《以親辭成都學事》雲:“矧當喜懼之年,深計短長之日。”曾文清《求歸侍》雲:“朝則倚門,暮則倚閭,常恐失望。父曰嗟子,母曰嗟季,曷敢弭忘?”

上官儀《冊周王文》:識表魏舟之象,詞掩漢台之駕。上句用曹蒼舒事,下句用《柏梁台詩》:梁王曰:“驂駕駟馬從梁來。”或以“駕”為“卦”,引沛獻王占雨事。非也。

洪景盧《周茂振入館謝啟》:雖不若董彥遠之博,如“桃萊難悟,柳卯本同”;“幼婦外孫之義,女郎世子之名”,亦儷語之工者。

野處《草梁叔子製》雲:“鼎學士之大稱。”蓋用劉禹錫《天平軍壁記》以牙璋玉節,鼎右仆射官稱之語。又草《葉顒左相製》雲:“學聖人之道,高天下以聲。”或雲:“葉語音高,故以戲之。”然“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史記》謂殷紂也,不當用之王言。

徐淵子《上梁文》雲:“林木翳然便有濠濮間想;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初寮·啟》雲:“得知千載,上賴古書。作吏一行,便廢此事。”皆全句。

李宗道《春秋十賦》,屬對之工,如:越椒熊虎之狀,弗殺必滅若敖;伯石豺狼之聲,非是莫喪羊舌。王子爭囚,而州犁上下;伯輿合要,而範宣左右。魯昭之馬將為櫝;衛懿之鶴有乘軒。於奚辭邑,而衛人假之器;晉侯請隧,而襄王與之田。星已一終,魯君之歲;亥有二首,絳老之年。作楚宮,見襄公之欲楚;效夷言,知衛侯之死夷。雞憚犧,而斷其尾;象有齒,而焚其身。虞不臘矣,吳其沼乎。好魯以弓,請謹守寶;賜鄭以金,盟無鑄兵。蛇出泉台聲薑薨,鳥鳴亳社伯姬卒。

晏元獻《進牡丹歌詩表》雲:“永平神爵之頌,孝明稱美者五人;貞元重九之篇,德宗考第於三等。”按《論衡》雲:“永平中,神雀群集,詔上《神雀頌》。百官上頌文比瓦石,唯班固、賈逵、傅毅、楊終、侯諷五頌金玉,孝明覽焉。貞元事,見《劉太真傳》。

寧皇《服藥赦文》,陳正父所草也。雖不明不敏,有辜四海望治之心,然無怠無荒,未始一毫從己之欲。天下誦之,謂寫出寧皇心事。

盧思道《賀甘露》雲:“神漿可挹,流味九戶之前;天酒自零,凝照玉階之下。”常袞《賀雪》雲:“重陰益固,應水澤腹堅之時;積潤潛通,迎土膏脈起之候。”皆儷語之工者。

俗語皆有所本,如“利市”,出《易·說卦》、《左傳》。“難為人”,出《表記》。“擔負”,出《詩·玄鳥箋》。“折閱”,出《荀子》。“生活”,出《孟子》。“家數”,出《墨子》。“服事”,出《周禮·大司徒》。“伏事”,出陸士衡詩。“分付”,出《漢·原涉傳》。“交代”,出《蓋寬饒傳》。“區處”,出《黃霸傳》。“多謝”,出《趙廣漢傳》。“丁寧”,出《詩·采薇箋》。“什物”,出《後漢·宣秉傳》。“自由”,出《五行誌》。“曉示”,出《童恢傳》。“主者”,出《劉陶傳》。“意智”,出《鮮卑傳》。“卑末”,出《欒巴傳》。“告示”,出《荀子》。仁者好告示人。“布施”,出《周語》。布施優裕。“比校”,出《齊語》。“行頭”,出《吳語》。“當日”,出《晉語》。“地主”,出《左傳》、《越語》。“相於”,出《晉·後妃傳》。“料理”,出《王徽之傳》。“長進”,出《和嶠傳》。“消息”,出《魏少帝紀》。“功夫”,出《王肅傳》。“普請”,出《吳·呂蒙傳》。“手下”,出《太史慈傳》。“牢固”,出《陸抗傳》。“鄭重”,出《王莽傳》。“分外”,出魏程曉上疏。“小卻”,出《宋紀》。“間介”,出《長笛賦》。間介無蹊。“婁羅”,出《南史·顧歡傳》。“本分”,出《荀子》。見端不如見本分。“措大”,出《五代·東漢世家》。“假開”,出《王峻傳》。“本色”,出《唐·劉仁恭傳》。“古老”,出《書·無逸注》。“商量”,出《易》商兌注。“不宣備”,出楊德祖《答臨淄侯》。不能宣備。“生人婦”,出《魏·杜畿傳》。“私名”,出《列子》。“家公”,出《莊子》。主人公也。“致意”,出《晉·簡文紀》。“傳語”,出《後漢·清河王慶傳》。“收拾”,出《光武紀》。“尋思”,出《劉矩傳》。“不審”,出《韓詩外傳》。“世情”,出《纏子》。不識世情。“爾來”,出孔明《出師表》。“朅來”,出《思玄賦》。“和買”,出《左傳正義》。“阿誰”,出《蜀·龐統傳》。“罷休”,出《史記·孫武傳》。“慚愧”,出《齊語》。“安排”,出《莊子》。“比數”,出《周禮·大司馬注》。“見在”,出《槁人注》。“孩兒”,出《書·康誥注》。“老境”,出《曲禮正義》。“牽帥”,出《左傳》。“先輩”,出《詩·采薇箋》。“如今”,出《杕杜箋》。“居士”,出《玉藻》。“可人”,出《雜記》。“道人”,出《漢·京房傳》。“寄居”,出《息夫躬傳》。“某甲”,出《周禮·職內注》。“道士”,出《新序》。介子推雲。“主人翁”,出《史記·範睢傳》。“小家子”,出《漢·霍光傳》。“不中用”,出《史記·外戚世家·王尊傳》。“我輩人”,出《晉·石苞傳》。“對岸”,出《樂誌》。“十八九”,出《漢·丙吉傳》。至今十八九矣。“浩大”,出《後漢·馬廖傳》。“兩兩相視”,出《周嘉傳》。“年紀”,出《光武紀》。“雜碎”,出《仲長統傳》。“細碎事手下”,出《吳·呂範傳》。“合少成多”,出《中庸注》。“若幹”,出《禮記·曲禮·投壺》。“如幹”,出《陳·何之元傳》。“膠加”,出《九辯》。膠,音豪。加,丘加反。“牢愁”,出《揚雄傳》。畔牢愁。《集韻》:愁,音曹。“墨杘”,出《列子》。音眉癡。“冗長”,出陸士衡《文賦》。“無狀”,出《史記·夏本紀》。“擘畫”,出《淮南子》。“前定”,出《中庸》。“細作”,出《左傳釋文》。“敘致”,出《世說》。“留連”,出《後漢·劉陶傳》。“問息耗”,出《竇後紀》。“已分”,出魏文帝書。“物色”,出《淮南子》。“本師”,出《史記·樂毅傳》。“祖師”,出《漢·外戚·丁姬傳》。“生熟”,出《莊子》。“有瓜葛”,出《後漢·禮儀誌》。“發遣”,出《陳寔傳》。“天然”,出《賈逵傳》。“新鮮”,出《太玄》。“鈍悶”,出《淮南子》。“誇張”,出《列子》。“愺恅”,出《洞簫賦》。“近局”,出陶淵明詩。“提撕”,出《詩·抑箋》。“本貫”,出晉江統論。“十字街”,出《北史·李庶傳》。“見錢”,出《漢書·王嘉傳》。

梁簡文《為子辭封表》雲:“日蝕之餘,無黃童之對;荷戟入榛,異子烏之辯。”又雲:“熙祖流聰慧之稱,方建臨淮之國;元仲表岐嶷之資,乃啟平原之封。”荷戟入榛,揚雄童烏事。熙祖,晉太子遹字。元仲,魏明帝字。元豐末,《皇弟似封普寧郡王製》,全用熙祖、元仲一聯,然熙祖非美事也。

王元之表:風摧霜敗,芝蘭之性終香;日遠天高,葵藿之心未死。劉元城表雲:“誌存許國,如萬折而必東;忠以事君,雖三已而無慍。”斯言可以立懦誌。

驢非驢,馬非馬;《漢·西域傳》。烏不烏,鵲不鵲。《戰國策》。可以為對。傅景仁雲:“烹羊炰羔,唯‘帶牛佩犢’可對。”

嘉定受寶璽,南塘賀表雲:“函封遠致,不知何國之白環;瑑刻孔章,鹹曰寧王之大寶。”宗室入翰苑者三人:彥中、汝談、汝騰。

王岐公《答韓魏公詔》:豈朕鬱於大道,未昭治亂之原?將卿保其成功,自潔進退之分。崔大雅《答周益公詔》:豈朕不德,未達好賢之誠?將卿既明,自全引退之節。蓋仿其意。

鄭安晚再相,應之道草製雲:“彥博重入中書,特令納節;王曾再登揆席,俛就集賢。”

黃伯庸為《賀雪表》雲:“招徠眾俊,無晝臥洛陽之人;獎勵三軍,有夜入蔡州之誌。”語工而健。“上天同雲,平地尺雪”,範蜀公表也,周益公用之。

耿直之守京口,複陳少陽之後曰:“如可贖兮百身,猶將宥之十世。”

億載萬年,為父為母;四海九州,悉主悉臣。迂齋對。

李顯忠複節鉞,汪聖錫草製雲:“念秦伯用孟明之意,與馮唐麵文帝之言。”又雲:“與人之周,庶幾得頗、牧而能用;共武之服,爾其繼英、衛之善兵。”

倪正父草《壽皇尊號詔》雲:“率百官若帝之初,丕講非常之禮;於萬年受天之祜,聿迎滋至之休。”周益公《辭免表》雲:“遜於殳斨、伯與,敢忘稽首;有若虢叔、閎夭,尚助迪威。”正父答詔雲:“殳斨、伯與固可遜,未聞虞帝之必從。虢叔、閎夭雖曰賢,蓋視周公而不及。”

真文忠為《原貸盜賊詔》雲:“弄潢池之兵,諒非爾誌;烈昆岡之火,亦豈予心?”又雲:“自有宇宙至於今日,未聞盜賊得以全軀。”其言足以感動人心。

王卿月為《澹庵製》雲:“吾寧身蹈東海,獨仲連不肯帝秦。至今名重泰山,微相如何以強趙?”

盧肇《海潮賦後序》:馬褐牛衣。古未有對者。

崔大雅草《史直翁製》雲:“皇祐之詔二老,設幾以須;熙寧之遇四臣,齎書而訪。尚有斯禮,勿遐爾心。”二老:杜衍、任布。四臣:韓、富、文、曾。

呂成公《代其父倉部自黃州易守池州啟》雲:“爰考唐朝,有杜牧把麾之舊;其臨秋浦,亦齊安解組之餘。雖後先遷徙之偶同,顧今昔風流之非匹。”

端平初,濟王夫人吳氏複舊封,其父與蔣右史良貴有《連良貴托先君代為謝丞相啟》。其末聯雲:“孤忠未泯,敢忘漆室之憂葵;厚德難酬,願效老人之結草。”良貴稱賞。

真文忠除參政,辭以疾。趙南塘草詔曰:“漢禦史大夫吉當封,病,上憂之。夏侯勝謂必瘉,果然,後遂至相。朕之賢卿,甚於宣帝之德吉也。卿其親醫藥自厚,且先即舍拜命,少間可就車。朕遣黃門召見卿矣。”此詔有西漢風。

鄭威湣公驤。《新除謝上章》雲:“關陝六七任,不掛權臣之橫恩;崇觀二十秋,靡沾故相之餘潤。”公之大節如此。馮翊之死義,其處之有素矣。

傅至樂《上周益公啟》雲:“東門之柳自凋,玄都之桃何在?彼刀頭之舐蜜,得未錙銖,況井眉之居瓶,怳如夢寐。”蓋指張說也。

或《上朱文公啟》雲:“行藏勳業銷倚樓,看鏡之懷;窈窕崎嶇寄尋壑,經丘之趣。”

宋正甫詩:三甲未全,一丁不識。

或試縣學見黜,後預鄉薦,以啟謝縣令,有不平之意。令答雲:“大敵勇,小敵怯,昔固有之。今日是,前日非,吾無愧矣。”

毛憲守長沙,《謝韓平原》雲:“湖南之地二千裏,序詩幸托於昌黎;平原之客十九人,脫穎願同於毛遂。”

毛澤民啟雲:“揚子雲貌寑官卑,經雖玄而謂白;九方堙機深識妙,馬本驪而為黃。”李清卿啟雲:“斯風未泯,則朝取溫造而暮拔石洪;吾道不行,則近舍皇甫而遠求居易。”

洪舜俞薦於鄉,鞏嶸監試。後鞏為江東憲使,舜俞分教番陽,啟雲:“東坡倅錢唐,曾在門外鵠袍之列;半山憲江左,亦賞梁間燕語之詩。”

徐淵子為越教,《答項平甫》雲:“正恐異時風舞雩之流,不無或者月離畢之問。”或《答洪舜俞》雲:“魯直大名,有皎潔江梅之句;少遊下蔡,無丁東玉佩之詞。”

有郡守招士人教子辭曰:“士而托於諸侯,非其義也。師不賢於弟子,將焉用之?”

張宣公《答教官》雲:“識其大者,豈誦說雲乎哉?何以告之?曰仁義而已矣。”

真文忠為江東轉運,有民困於買鳩之役,來訴。公判雲:“詔捕癕癗,若水尚還其使;歲貢蚶蛤,孔戣猶疏於朝。況為州縣之官,可恣口腹之欲?”

攻媿《為薑氏慶七十致語》雲:“今日王孫,猶有承平之故態;舊時竹馬,得見會昌之新春。”承平、王孫,見柳文《薑崿誌》。

衢州稽古閣書《皋陶謨》於屏,其《上梁文》雲:“皋陶若稽古,事三朝稽古之君;孔子與斯文,為萬世斯文之主。”

王相蝓。嘉熙間,以親老辭督府辟,其書曰:“昔溫太真絕衿違母以奉廣武之檄,心雖忠而人議其失性;徐元直指心戀母以辭豫州之命,情雖窘而人予其順天。”

呂倚《謝王岐公饋錢酒》,用白水真人、青州從事,岐公稱之。

夏文莊表雲:“詩會餘蚳之文,簡凝含酖之墨。”餘蚳,見《詩》貝錦箋。“筆銳幹將,墨含淳酖”,出《文心雕龍》。

獨孤《馴象》,世以為工。子雲《甘泉》,晚而悔作。晏元獻謂賦也。獨孤綬《放馴象賦》雲:“返諸林邑之野,歸爾梁山之隅。時在偃兵,豈嬰乎燧尾?上惟賤賄,寧恤乎焚軀?”

唐律賦《雞鳴度關》雲:“念秦關之百二,難逞狼心;笑齊客之三千,不如雞口。”

紹興中省試,高祖《能用三傑賦》第四韻,用“運籌帷帳”。考官謂《漢書》乃“帷幄”,非“帳”字,不敢取。徹棘,以語周益公,益公曰:“《史記》雲‘運籌帷帳之中’,非誤也。”淳熙中省試,《人主之勢重萬鈞賦》第一聯,有用“洪鍾”二字者,考官哂之。洪文敏典舉聞之曰:“張平子《西京賦》洪鍾萬鈞,此必該洽之士。”遂預選。紹熙中,四明試《航琛越水詩》,有用東坡“舶趠”二字而黜者。決得失於一夫之目,其幸不幸若此。

東都之季,清議扶之而有餘;強秦之末,壯士守之而不足。前輩作風俗萬世之基末韻。亶聰明而有作,無作聰明;由仁義以安行,非行仁義。舜由仁義行。

非刀匕是共,膳宰舉席間之觶;釋椎鑿而上,輪人議堂上之書。此工執藝事以諫賦聯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困學紀聞

困學紀聞

作者:王應麟
《困學紀聞》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