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

《日知錄》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代表作品,對後世影響巨大。該書是一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學術、政治思想,遍布經世、警世內涵。
顧氏把寫這部書比作“採銅於山”。其對此書的價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該書影響深遠,確如潘耒在《日知錄序》中評價,“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


《日知錄》內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日知錄校記》增加的2條),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殺》僅有9字。其中不少名言警句,傳誦千古,如“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如“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慷慨激昂,更是激勵著一代代中國士庶。這與作者立志學術創新有密切的聯繫。
潘耒把《日知錄》的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則將全書分作十五類,謂:“大抵前七卷皆論經義,八卷至十二卷皆論政事,十三卷論世風,十四卷、十五卷論禮制,十六卷、十七卷皆論科舉,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論藝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雜論名義,二十五卷論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論史法,二十七卷論注書,二十八卷論雜事,二十九卷論兵及外國事,三十卷論天象術數,三十一卷論地理,三十二卷為雜考證。”
這兩種劃分都有其價值。前者重視了《日知錄》的經世意義,抓住了其主要的方面,並說這書只有宋元時期的名儒能做出來,明朝三百年來沒有這樣的書,將來治國者採用其說,會大有益於“世道人心”,如果僅嘆服其考據的精闢,文辭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書的本意。後者則偏重其學術意義,劃分雖更為細緻卻不免得其體而遺其神,評價也與前者相左,盛稱顧氏考據之學而貶低其經世思想,認為“其說或迂而難行,或愎而過銳”。 《日知錄》是寄託作者經世思想的一部書,內容大體分為三類:經術、治道、博聞,而核心則是“治道”。


开始阅读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日知錄》

作者:顧炎武年代:明末清初332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