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夢溪筆談》 作者:沈括  

卷二十九 補筆談卷三

地理之書,古人有《飛鳥圖》,不知何人所為。所謂“飛鳥”者,謂雖有四至裏數,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為圖,則裏步無緣相應,故按圖別量徑直四至,如空中鳥飛直達,更無山川回屈之差。餘嚐為《守令圖》,雖以二寸折百裏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鳥飛之數。圖成,得方隅遠近之實,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幹、乾坤艮巽四卦名之。使後世圖雖亡,得予此書,按二十四至以布郡縣,立可成圖,毫發無差矣。
地理書籍中,記載古人有一種“飛鳥圖”,不知是什麼人製作的。所謂“飛鳥”,指的是過去的地理書雖記有四至的裏數,而都是沿著相互間的道路步測的,由於道路的曲直沒有常規,在繪製成地圖以後,裏數和步測就無法一致,所以就按地圖另為量度四至的直線距離,如空中鳥飛直達,這樣的直線距離也就不會再有因為山川阻隔與道路曲直所造成的裏數上的誤差。我曾製作《守令圖》,雖以二寸折算百裏為比例,而又測定方位、邊界和道裏,並以地形高下、方向斜正、道路曲直為驗證,凡用七種方法,以推求各地間的直線距離。地圖繪成後,天下郡縣的方位和遠近皆得其真實情況,於是施用飛鳥法,細分四至八到為二十四至,並以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個天幹名和乾、坤、艮、巽四個卦名為二十四至的名稱。即使後世郡縣地圖亡佚了,隻要得到我這套飛鳥圖,按二十四至在上麵填布郡邑,馬上就可以繪製出新圖,絲毫不會有差錯。

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
用磁石磨針尖,則針尖的一端常常指向南方。也有指向北方的,恐怕是磁石的性質有所不同。如夏至季節鹿角就脫落,麋鹿的角卻在冬至季節脫落。南北方向是相反的,按說磁石磨過的針尖指南或指北應該有不同的道理,隻是人們未曾深加研究而已。

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據《本草》:“河豚味甘溫,無毒,補虛,去濕氣,理腰腳。”因《本草》有此說,人遂信以為無毒,食之不疑。此甚誤也。《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魚,亦謂之鮠五回反。魚,非人所嗜者,江浙間謂之回魚者是也。吳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魚。《本草注》引《日華子》雲:“河豚有毒,以蘆根及橄欖等解之。肝有大毒。又為魚、吹肚魚。”此乃是侯夷魚,或曰胡夷魚,非《本草》所載河豚也。引以為注,大誤矣。《日華子》稱:“又名魚。”此卻非也,蓋差互解之耳。規魚浙東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規。吹肚魚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脹如吹也。南人捕河豚法:截流為柵,待群魚大下之時,小拔去柵,使隨流而下,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觸柵,則怒而腹鼓,浮於水上,漁人乃接取之。
江浙一帶的人嗜好吃河豚魚,有中毒的,往往死人,應該深以為戒。據《本草》記載:“河豚魚,味甜而溫和,無毒,能夠補虛弱,去濕氣,治腳病和腰病。”因《本草》有這樣的說法,人們就相信了,以為河豚無毒,食之不疑,這是個大誤解。《本草》所記載的河豚,指的是今天的魚,也稱鮠(五回反)魚,江、浙間稱為回魚的就是這種魚,並不是人們所嗜好的河豚。江、浙人所吃的河豚是有毒的,本名侯夷魚。《本草注》引《日華子》說:“河豚,有毒,用蘆根及橄欖等可以解其毒。其肝有大毒。又稱為魚、吹肚魚。”這是說的侯夷魚,或叫胡夷魚,不是《本草》所記載的河豚,引《本草》為此作注釋就大錯特錯了。《日華子》說這種魚又稱魚,這卻是不對的,大抵是一種相互混用的解釋。把這種魚叫做規魚,是浙東人的稱呼;又有生於海中的一種魚,腹上有刺,叫做海規。叫它吹肚魚,是南方人籠統的稱呼,因為它腹部能膨脹,就像吹起來的一樣。南方人捕河豚的方法,是在河流上橫著設置柵欄,等到成群的魚大批遊下來時,稍微提起柵欄,使魚群隨流而下,黃昏時候魚越來越多,自相排擠,或觸柵即發怒,而腹部脹鼓鼓地浮上水麵,漁人就在下麵接撈上來。

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裏一百一十步,東西七裏三十步,可紀者有二十四橋。最西濁河茶園橋,次東大明橋,今大明寺前。入西水門有九曲橋,今建隆寺前。次東正當帥牙南門,有下馬橋,又東作坊橋,橋東河轉向南,有洗馬橋,次南橋,見在今州城北門外。又南阿師橋,周家橋,今此處為城北門。小市橋,今存。廣濟橋,今存。新橋,開明橋,今存。顧家橋,通泗橋,今存。太平橋,今存。利園橋,出南水門有萬歳橋,今存。青園橋,自驛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今開元寺前。次東水門,今有新橋,非古跡也。東出有山光橋。見在今山光寺前。又自衙門下馬橋直南有北三橋,中三橋,南三橋,號“九橋”,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橋之數,皆在今州城西門之外。
揚州在唐代時最為繁榮富庶,老城南北長十五裏一百一十步,東西長七裏三十步,可以記錄下來的橋有二十四座。最西麵的是濁河上的茶園橋,往東是大明橋(在現在的大明寺前)。進入西水門有九曲橋(在現在的建隆寺前)。再往東正對官衙的南門,有下馬橋,還有東邊的作坊橋。在橋東河流轉向南麵,有洗馬橋,往南有南橋(如今在州城的北門)。再向南有阿師橋、周家橋(如今此處是州城的北門)、小市橋(如今還在)、廣濟橋(如今還在)、新橋、開明橋(如今還在)、顧家橋、通泗橋(如今還在)、太平橋(如今還在)、利園橋。出南水門有萬歲橋(如今還在)、青園橋。在驛橋北麵河流從東流出,有參佐橋(在今開元寺前)。再向東是東水門(如今有新建的橋,不是古跡),向東出去有山光橋(在現在的山光寺前)。還有,從官府門前的下馬橋一直向南,有北三橋、中三橋、南三橋,號稱九橋,不通船隻,不包括在二十四橋的數目之內,它們都在如今的揚州城西門外邊。

黃鐶,即今之朱藤也,天下皆有。葉如槐,其花穗懸,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師人家園圃中作大架種之,謂之紫藤花者是也。實如皂莢,《蜀都賦》所謂“青珠黃鐶”者,黃鐶即此藤之根也。古今皆種以為亭檻之飾。今人采其莖,於槐榦上接之,偽為矮槐。其根入藥用,能吐人。
黃鐶,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朱藤,各地都有。它的葉子像槐樹葉,花成穗狀掛在枝條上,紫色,像葛藤的花。可以用來做菜,如果燒得不透,也會有微毒。京城人家的庭院花園裏,常常搭起高大的架子來栽種黃鐶,叫做“紫藤花”的就是這種,它的果實像皂莢。《蜀都賦》中所說的“青珠黃鐶”,那黃鐶指的就是這種藤的根。古今都有人栽種這種植物用作亭台欄架的裝飾。現在還有人截取它的枝幹嫁接在槐樹幹上,假作矮槐樹。它的根可以入藥,有讓人嘔吐的功用。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

作者:沈括
《夢溪筆談》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