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 作者:曾國藩年代:清末2585   

《曾國藩家書》勸學篇 卷七 勸學篇·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

諸位老弟足下:

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發家信,四弟之信三頁,語語平實,責我待人不恕,甚為切當。常謂月月書信,徒以空言責弟輩,卻又不能實有好消息,令堂站聞之言,疑弟輩粗俗庸碌,使弟輩無地可容雲雲,此數語,兄讀之不覺汗下。我去年曾與九弟閑談雲:“為人子者,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黨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梯,何也?蓋使父母心中有賢愚之分,使族黨口中有賢愚之分,則必其平日有討好底意思,暗用機計,使自己得好名聲,而使兄弟得壞名聲,必其後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劉大爺劉三爺,兄弟皆想做好人,卒至視如仇讎,因劉三爺得好名聲於父母族黨之間,而劉在爺得壞名聲故也。”今四弟之所責我者,正是此道理,我所以讀之汗下;但願兄弟五人,各各明白這道理吱此互相原涼,兄弟得壞名為憂,弟兄以得好名為快。兄不能盡道,使弟得今名,是兄之罪,弟不能盡道,使兄得今名,是弟之罪。若各各如此存心,則億萬年無纖芥之嫌矣。

衡陽風俗,隻有冬學要緊,自五月以後,師弟皆奉行故事而已。同學之人,類皆庸鄙無誌者,又最好訕笑人,其笑法不一,總之不離乎輕薄而已。四弟若到衡陽去,必以翰林之弟相笑,薄俗可惡。鄉問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兄常與九弟道及,謂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演不可以讀書,為損友大多故也。

今四弟意必從覺庵師遊,則千萬聽兄囑咐,但取明師之益,無受損友之損也。

接到此信,立即率厚二到覺庵師處受業。其束修今年謹具錢十掛,兄於八月準付回,不至累及家中,非不欲人豐,實不能耳。兄所最慮者,同學之人,無誌嘻遊,端節以後,放散不事事,恐弟與厚二效尤耳,切戒切戒!凡從師必久而後可以獲益,四弟與季弟,今年從覺庵師,若地方相安,則明年仍可以遊,若一年換一處,是即無恒者見異思遷也,欲求長進難矣。

六弟之信,乃一篇絕妙古文,排百似昌黎,拗很似半山,予論古文,總須有倔強不馴之氣,愈拗愈深之意,故於太史公外,獨取昌黎半山兩家。論詩亦取傲兀不群者,論字亦然,每蓄此意而不輕談。近得何子貞,意見極相合,偶談一二句,兩人相視而笑。不知六弟乃生成有此一技妙筆,往時見弟文亦無大奇特者,今觀此信,然後知吾弟真不櫥才也,歡喜無極!歡喜無極!凡兄所有誌而力不能為者,吾弟皆為之可矣。

信中言兄與諸君子講學,恐其漸成朋黨,所見甚是。然弟盡可放心,兄最怕標榜,常存暗然尚沿之意,斷不至有所謂門戶自表者也。信中言四弟浮躁不虛心,亦切中四弟之病,四弟當視為良友藥石之言,信中又言弟之牢騷,非不人之熱中,乃誌士之惜陰;讀至此,不勝惘然!恨不得生兩翅忽飛到家,將老弟勸慰一番,縱談數日乃快。然向使諸弟已入學,則謠言必謂學院傲惰,眾口鑠金,何從辨起?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科名遲早,實有前定,雖惜陰念切,正不必以虛名紊懷耳。

來信言《禮記》疏一本半,浩浩茫茫,苦無所得,今已盡棄,不敢複閱,現讀〈朱子綱目》,日十餘頁雲雲;說到此處,不勝悔恨!恨早歲不曾用功,如今雖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導入之大途也,求其不誤難矣,然兄最好苦思,又得諸益友相質證,於讀書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數端,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至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蓋自西漢以至於今,識字之儒,約有三途:曰義理之學,曰考據之學,曰詞章之學,各執一途,互相詆毀,兄之私意,以辦義理之學最大,義理明則躬行有要,而經濟有本。詞章之學,亦民以發揮義理者也。考據之學,吾無取焉矣,此三途者,皆從事經史,各有門徑,吾以為欲讀經史,但當研究義理,則心一而不紛。

是故經則專一經,史則專主義理,此皆守約之道,確乎不可易者也。

若夫經史而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六弟謹記之,讀經讀史讀專集,講義理之學,此有誌者萬不可易者也,聖人複起,必從吾言矣。然此亦僅為有大誌者言之,若夫為科名之學,則要讀四書文,讀試律賦,頭緒甚多。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資較低,必須為名之學,六弟既有大誌,雖不科名可也。

但當守一耐字訣耳。觀來信言讀《禮記疏》,似不能耐者,勉之勉之!

兄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後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及乙未到京後,始有誌學詩古文,並作字之法,亦苦無良友。近年導一二良友,知有所謂經學者,經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始知範韓可學而至也,馬遷韓愈亦可學而至也,程朱亦可學而至也。概然思盡滌前日之汙,以為更生之人,以為父母之肖子,以為諸弟之先導。無如體氣本弱,耳鳴不止,稍稍用心,便覺勞頓。每日思念,天既限我以不能昔思,是天不欲成我之學問也,故近日以來,意頗疏散。

來信又言四弟與季弟從遊覺庵師,六弟九弟仍來京中,或肄業城南雲雲。兄欲得老弟共住京中也,其情如孤雁之求曹也。自九弟辛醜秋思歸,兄百計挽留,九弟當言之,及至去秋決計南歸,兄實無可如何,隻得聽其自便。若九弟今年複來,則一歲之內,忽去忽來,不恃堂上諸大人不肯,即旁觀亦且笑我兄弟輕舉妄動。且兩弟同來,途費須得八十金,此時實難措辦,六弟言能自為什,亦未曆甘苦之言耳。

若我今年能得一差,則兩弟今冬與朱嘯山同來甚好。如六弟不以為然,則再寫信來商議可也。

九弟之人,寫有事詳細,惜話說太短,兄則每每太長,以後截長補短為妙!堯階若有大事,諸弟隨去一人,幫他幾天。牧雲接我長信,何以全無回信?毋乃嫌我話大直乎?扶乩之事,全不足信。九弟總須立誌讀書,不必想及此此等事。季弟一切,皆須聽諸冕話。此次折並走甚急,不暇抄日記本,餘容後告。(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修身篇
卷一 修身篇·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 卷二 修身篇·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卷三 修身篇·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卷四 修身篇·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 卷五 修身篇·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 卷六 修身篇·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 卷七 修身篇·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 卷八 修身篇·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卷九 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 卷十 修身篇·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 卷十一 修身篇·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 卷十二 修身篇·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恒心 卷十三 修身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卷十四 修身篇·致九弟·願共鑒誡二弊 卷十五 修身篇·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卷十六 修身篇·致四弟·必須加意保養 卷十七 修身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卷十八 修身篇·致九弟·宜平驕矜之氣 卷十九 修身篇·致九弟李弟·須戒傲惰二字 卷二十 修身篇·致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 卷二十一 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卷二十二 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 卷二十三 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 卷二十四 修身篇·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 卷二十五 修身篇·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 卷二十六 修身篇·致九弟季弟·服藥不可大多 卷二十七 修身篇·致四弟·勸弟須靜養身體 卷二十八 修身篇·致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 卷二十九 修身篇·致九弟·述治事宜勤軍 卷三十 修身篇·致九弟·隻問積勞不問成名 卷三十一 修身篇·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 卷三十二 修身篇·致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 卷三十三 修身篇·致九弟·凡鬱怒最易傷人 卷三十四 修身篇·致四弟·述養身有五事 卷三十五 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 卷三十六 修身篇·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 卷三十七 修身篇·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
《曾國藩家書》治家篇
卷一 治家篇·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 卷二 治家篇·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 卷三 治家篇·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 卷四 治家篇·稟父母·勿因家務過勞 卷五 治家篇·稟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 卷六 治家篇·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 卷七 治家篇·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 卷八 治家篇·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 卷九 治家篇·致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家探親 卷十 治家篇·致諸弟·迎養父母叔父 卷十一 治家篇·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後事離京 卷十二 治家篇·諭紀澤·攜眷趕緊出京 卷十三 治家篇·諭紀澤·家眷萬不可出京 卷十四 治家篇·諭紀澤·勤通書信不必掛念 卷十五 治家篇·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 卷十六 治家篇·致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卷十七 治家篇·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 卷十八 治家篇·諭紀澤·宜教家人勤勞持家 卷十九 治家篇·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親 卷二十 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 卷二十一 治家篇·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 卷二十二 治家篇·致九弟·歸家料理祠堂 卷二十三 治家篇·致四弟季弟·在家裏注重種蔬等事 卷二十四 治家篇·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 卷二十五 治家篇·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 卷二十六 治家篇·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 卷二十七 治家篇·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 卷二十八 治家篇·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 卷二十九 治家篇·致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 卷三十 治家篇·致九弟季弟·做後輩宜戒驕橫之心 卷三十一 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佚 卷三十二 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 卷三十三 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 卷三十四 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 卷三十五 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 卷三十六 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 卷三十七 治家篇·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卷三十八 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 卷三十九 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
《曾國藩家書》理財篇
卷一 理財篇·稟祖父母·述告在京無生計 卷二 理財篇·稟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狀 卷三 理財篇·稟父母·籌劃歸還借款 卷四 理財篇·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 卷五 理財篇·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 卷六 理財篇·稟父母·家中費用窘迫 卷七 理財篇·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家事 卷八 理財篇·稟祖父母·無錢寄回家 卷九 理財篇·稟父母·寄銀還債濟人 卷十 理財篇·致諸弟·取款及托帶銀 卷十一 理財篇·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 卷十二 理財篇·稟父母·取借款須專人去 卷十三 理財篇·稟父母·在京事事節儉 卷十四 理財篇·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歸家 卷十五 理財篇·致諸弟·家中務請略有積蓄 卷十六 理財篇·諭紀澤·托人帶銀至京 卷十七 理財篇·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 卷十八 理財篇·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 卷十九 理財篇·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 卷二十 理財篇·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 卷二十一 理財篇·稟祖父母·先饋贈親戚族人 卷二十二 理財篇·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 卷二十三 理財篇·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目 卷二十四 理財篇·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 卷二十五 理財篇·致諸弟·節儉置田以濟貧民 卷二十六 理財篇·致九弟·順便可以周濟 卷二十七 理財篇·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 卷二十八 理財篇·致四弟九弟·千裏寄銀禮輕義重 卷二十九 理財篇·致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
《曾國藩家書》為政篇
卷一 為政篇·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 卷二 為政篇·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 卷三 為政篇·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 卷四 為政篇·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 卷五 為政篇·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 卷六 為政篇·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 卷七 為政篇·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 卷八 為政篇·致九弟·暫緩祭祀望溪 卷九 為政篇·致季弟·述長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 卷十 為政篇·致九弟季弟·述籌辦粵省厘金 卷十一 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 卷十二 為政篇·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 卷十三 為政篇·致諸弟·喜述大考升官 卷十四 為政篇·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 卷十五 為政篇·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 卷十六 為政篇·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 卷十七 為政篇·致諸弟·喜述得會試房差 卷十八 為政篇·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卷十九 為政篇·稟父母·萬望匆入署說公事 卷二十 為政篇·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卷二十一 為政篇·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 卷二十二 為政篇·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 卷二十三 為政篇·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 卷二十四 為政篇·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 卷二十五 為政篇·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 卷二十六 為政篇·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 卷二十七 為政篇·稟父母·請敬接誥封軸 卷二十八 為政篇·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 卷二十九 為政篇·稟父母·請四弟送歸誥軸 卷三十 為政篇·稟父母·謹遵家命一心服官 卷三十一 為政篇·致諸弟·述升內閣學士 卷三十二 為政篇·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 卷三十三 為政篇·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 卷三十四 為政篇·致諸弟·喜聞九弟得優貢 卷三十五 為政篇·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 卷三十六 為政篇·致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 卷三十七 為政篇·致四弟·述堅守作戰之困難 卷三十八 為政篇·致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 卷三十九 為政篇·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 卷四十 為政篇·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 卷四十一 為政篇·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 卷四十二 為政篇·致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 卷四十三 為政篇·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 卷四十四 為政篇·致九弟·戰事宜自具奏 卷四十五 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卷四十六 為政篇·致四弟九弟·述應詔麵陛之策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