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誌 作者:俞萬春年代:清代558   

《蕩寇誌》正文 第一百三十四回 沉螺舟水底渡官軍 臥瓜錘關前激石子

沉螺舟水底渡官軍臥瓜錘關前激石子

話說張經略對賀蓋二人道:“我把賊人三麵攻圍,獨留後關,原有主見在內。賊人盡力顧我三麵,那後麵必然空虛,可從此進攻,必然得手。”蓋天錫道:“賊人吳用,智計殊勝,未必不防及此。為今之計,可用一聲東擊西之法,遣偏師數隊去擊後泊,他必然增備後麵;後麵增備,前麵力薄了,然後我用全力破他前麵。”張公道:“蓋見之言固是,但我料賊人後麵必然空虛。緣他前關如此攻擊不破,其重兵嚴守可知。因其前關之力守,可卜其後關之無備。即使有備,料不過數千兵卒而已,與空虛無備何異。為今之計,可一麵令中軍加緊攻打前關,一麵分撥左右兩軍兵馬,出其不意,去襲擊後關:如此兩路齊攻,賊人招架不及,必有失手之處。無論前關、後關,但被我破得一處,便可直搗賊巢矣。”賀太平道:“經略欲攻後關,可與左營雲將軍商之。他營內劉慧娘,善製攻守器械。後關水泊,險阻最多,非器械不濟。”張公稱是,便吩咐左右:“速去請左營雲將軍前來議事。”

不一時,雲天彪到來。張公接見敘坐,便將上項謀劃向天彪說了。天彪道:“此事在天彪身上,隻須請奧圖細細一看,便可施行。”張公便取出那徐總管遺下的梁山地圖,揀出後泊一冊,授與天彪,便道:“此事悉請將軍調度。惟攻關之日,須前後約定時刻。”天彪應諾,受了地圖,退回本營去了。

不說張公部署中軍,且說天彪回到左營,便與劉慧娘共看地圖。原來梁山形勢,四麵水泊環繞,但前、左、右三麵,與後麵水泊情形迥別。前三麵水泊,係一水相連,裏麵陸路也一望相通,所以徐槐攻進前泊,分搶左右兩關,官軍都在水泊以內,那左右兩水泊早已雖有如無。惟有後關,有東西兩座大山,抱住一所水泊。那東山一帶直接運河,那後山洞就在此山之內,圖中不載,所以官軍都不曉得。隻是此山橫截水泊,水陸兩路都不通。就是西山下水路,也都是淺溜急灘,舟船難行,陸路自不必說。天彪看到此處,對慧娘道:“若要攻打後關,惟有移軍到後水泊,從泊外殺進去,先破了水泊,然後可達後關。”慧娘道:“正是。但既攻水泊,那白瓦爾罕沉螺舟之法,可以水底潛行,今日正好應用。”天彪喜道:“有此妙器,何愁水泊不破,便傳令分派眾將移軍後泊。”慧娘道:“不可。經略之意,要乘賊人不備襲取水泊。我若先行移軍到彼,待得沉螺舟造成,然後進攻,極快也須十餘日,賊人豈有不覺之理。”天彪道:“你說因是,但我在這裏將船造成了,異到彼處,豈非笨事。”慧娘道:“不妨。可先將舟中所有散料,一一做好了,然後攜到後泊去,一湊好便可落水。如此計算,到彼不過一日之期,仍出敵人不意也。”天彪稱妙,便傳令就右泊裏麵擇一空地,搭起廬廠,製造舟船。天彪對慧娘道:“此事本可委白瓦爾罕監督,今白瓦爾罕已死,隻有你親去監督。”慧娘道:“正是。”當時天彪派慧娘作監督,雲龍作提調,率領工匠三百五十名,都關在廠內晝夜並工趕造,限十二日須造齊沉螺舟六十號。又派龐毅、唐猛領五百鐵騎,繞廠外晝夜巡綽,端的號令機密,毫無泄漏。

到了十二日上,六十號沉螺舟早已辦齊,卻隻是散料,尚未裝成。慧娘與雲龍同來稟告天彪。天彪早已把兵將分派停當,傅玉、畢應元、風會、孔厚領一半人馬,仍留在右泊攻擊右關。天彪自領雲龍、劉慧娘、聞達、歐陽壽通、哈蘭生、龐毅、唐猛,領一半人馬,帶了沉螺舟散料,悄悄地由西山外移到後水泊。又去右營裏移調劉麟同來。當時在後關泊外安營下寨,一麵差人去告知張經略,一麵教劉慧娘監督工匠,將六十號沉螺舟一齊裝好,又辦齊杉板船隻,派撥了隊伍。天彪按覽輿圖,見那後泊有四條港口:一名紅荷蕩口,進去是紅荷蕩,轉采荷灣,直南進西口渡;一名螺螄港,進去有兩條路,一條過新開港口,轉西與采荷灣相通,一條從新開港分路,向南過鴛頸蕩西口,由西南進大中渡;一名穿心港,進老廟灣,過鴛頸蕩東口,直南進小中渡。這三條港各有對渡,其中來往相通。還有一條名為單渡港,兩邊雖有漢港,不通別處,隻直達梁山東口渡。東口渡在後關之東岸上,地勢散挺。天彪料此處賊兵必不把守,便於次日黎明,先派哈蘭生領沉螺舟四十號,每號一百人,共四千人,先由單渡港水底進去,直到東口渡岸下伏住,靜候外三路炮響,便突出岸上,直搶後關。哈蘭生領令去了。隨派聞達帶領杉板船五十號,每船兵丁五十名,共二千五百人,殺進單渡港,遇賊兵即便廝殺。如賊兵戰敗,便去接應哈蘭生。聞達領令去了。又派劉麟領沉螺舟十號,兵一千名,由穿心港進去,一到鴛頸蕩東口,便出岸襲擊賊人水寨。劉麟領令去了。又派唐猛領衫板船四十號,每號兵丁六十名,共二千四百人,進穿心港接應劉麟。唐猛領令去了。又派歐陽壽通領沉螺舟十號,兵一千名,由螺螄港直到鴛頸蕩內,助劉麟夾擊賊軍。歐陽壽通領令去了。又派龐毅領杉板船八十號,每號兵丁一百名,共八千人,由螺螄港進去,直取鴛頸蕩西口。龐毅領令去了。天彪委劉慧娘看守大營,自己與雲龍統領大軍二萬,駕齊大小兵船,直取紅荷蕩。七撥軍馬一齊起行。

原來吳用防著官軍進攻此路,早已派水軍在各港把守。派李應、侯健鎮守後關,督察水軍事務,囑令小心防禦。吳用因保二關要緊,不暇兼顧,諸事盡委於李應。李應便點起四員頭日,乃是張黿、王鼉、李蛟、趙龍。這四人乃是童威、童猛的徒弟。當時奉令,各帶兵一千,分守各港。張黿守采荷灣,堵住紅荷蕩;王鼉守新開港,堵住螺螄港;李蛟守老廟灣,堵住穿心港;趙龍守順水灣,堵住單渡港。依傍水草處,安營下寨。

到了這日,張黿正在采荷灣-望,忽聽得紅荷蕩口炮火連聲,喊呼振天,雲天彪親統大軍殺進紅荷蕩了。張黿大驚,急忙約齊那一千嘍-,槍炮弓矢,密排在采荷灣口,等待官軍。隻見官軍巨艦百餘號,已排列在紅荷蕩內。賊軍望見,個個心驚,說一千水軍,如何敵得二萬雄師。張黿一麵提心備禦,一麵飛速去報知李應。這邊官軍看見賊兵勢弱,都要一齊殺過去。天彪止住道:“且慢!”便傳令兵船都約齊了,一字長蛇勢,鼓角怒號,隻是按住不進。雲龍請問其故,天彪道:“你怎地不知兵機?隻得這幾個賊兵,殺盡何難。所貴待他少須,守關之兵齊來策應,方可乘虛搶關也。”果然張黿嚇得幾乎要死,一疊連差人去催李應去了。

那穿心港口,唐猛領著二千四百名官兵殺入。李蛟在老廟灣看見,即忙迎敵,唐猛已領兵殺到。原來這老廟灣水麵最狹,七八隻兵船早已擠滿。唐猛在舟中與李蚊廝殺,卻教後隊登岸;李蛟也教後隊登岸。岸上對岸上,舟中對舟中,兩下喊殺。李蛟不知就裏,隻顧向前狠鬥,不防後麵水底殺出一彪官軍,正是劉麟,大驅那沉螺舟裏一千官軍,呼喊振天,從賊人背後掩殺過來,賊人大驚。李蚊一個手慌,吃唐猛一劉砍入水中,賊軍大亂。劉麟與唐猛齊力夾攻,不一時將賦兵掃除淨盡。歐陽壽通已由駕頸蕩殺出東口來,見劉麟業已得勝,便道:“聞得龐將軍在新開港口,被賊人阻住,進不得鴛頸蕩,我們何不齊轉鴛頸蕩去接應他?”劉麟、唐猛一齊稱是。當時三路兵將合齊,殺轉鴛頸蕩去。出得西口,隻見波濤洶湧,鼓角喧闐,賊目王鼉正在奮力與龐毅大戰。原來王鼉本領勝於李蛟,所以龐毅一時不能取勝。劉麟、唐猛、歐陽壽通見了,一齊喊上去。王鼉正在苦鬥龐毅,不防背後掩到一枝官軍。王鼉抵敵不住,不一時全軍覆沒。玉鼉被龐毅一刀揮為兩段。這兩處賊兵,都是前後受敵,吃官軍掩殺罄淨,無一脫命,所以沒人去報後關。

那李應在後關,隻聞得張黿急報,心中早已大驚,暗想:“那年盧兄長守前關,因兵馬不早出水泊,以致水泊失利,我今日不可蹈其覆轍。”便教侯健守關,自己領兵一萬二千名,飛速出關,殺到采荷灣來。天彪見李應果然到來,便傳令全軍殺上。李應與張黿合兵一處,殺出采荷灣來。兩軍就在紅荷蕩內,擺列戰艦,桅檣蔽日,旗幟連雲,兩邊槍炮矢石,如卷如掃,如撒如馳,直殺得天崩地裂,海覆江翻。李應吩咐眾兒郎道:“今日若被官軍殺進係荷灣,我也不要性命了。”眾兒郎聽了,個個合死忘生,力戰官軍。官軍也個個奮勇,迎殺賊軍。

洪濤中喊呼振天,殺氣飛揚。忽聽官軍坐船上一個號炮,官軍戰艦豁地分開,露出中間一隻大坐船,船頭立出一員大將,青巾綠袍,倒提青龍偃月鋼刀,正是雲天彪,大喝:“李應叛國庸奴,敢與吾決一勝負麼?”李應見是天彪,也不答話,便取出背上一口飛刀,覷準天彪頭頸飛也似標過來。天彪提起大刀一揚,那把飛刀激起丈餘,滴溜溜的墮入水中。李應大驚。雲龍大怒,張弓搭箭,對李應的咽喉射去。李應急問,那枝箭從李應盔旁拂過,卻射殺背後一員頭目。李應大怒,又一飛刀向雲龍標來,雲龍也閃過了。李應正待再取飛刀,兩船早已逼近,兩邊將對將,兵對兵,長就短劍,切近攻殺。陣雲中雲龍提刀直取李應,張黿見了,即忙跳過船頭,舉槍來迎。戰不數合,吃雲龍一刀,揮於水中。李應怒極,舉槍直刺雲龍。此時官軍賊軍,已逼近相殺。雲龍在劍戟林中轉鬥李應。

李應正待廝殺,忽聽得後隊人聲沸亂。原來是劉麟、歐陽壽通領兵由采荷灣掩殺過來,那龐毅、唐猛已分頭去搶大中渡、小中波了,西口渡汛兵雪片也似的報來。李應驚得不知所為,此時采荷灣已被劉歐堵住,回去不得,隻得率領眾軍,且戰且走,逃回西口渡去。雲天彪、雲龍與劉麟,歐陽壽通合兵一處,緊緊追上。李應那敢戀戰,隻得督眾船駕櫓飛逃,等得逃到西口渡,天彪大軍已追到西口渡了,龐毅、唐猛早已在岸上邀住。李應進退無路,隻得上岸率眾舍命死戰。官軍前後掩擊,賊兵死傷無數。李應一條槍奔馳衝突,奪出一條血路,望後關而走,身邊已隻有百餘人隨從。到得關下,方叫聲苦,乃是哈蘭生、聞達已在那裏攻關也。

原來哈蘭生領四十號沉螺舟,進伏東口渡,卻分了兩號在順水灣頭。聞達領軍由單渡港殺入順水灣,那趙龍慌忙迎敵,水中交戰。不到半個時辰,那水底沉螺舟中一百名水軍,已分頭走出,掘通船底,趙龍和一千水軍盡行淹沒。聞達便領兵船與哈蘭生登岸,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直逼關下。李應見到此際,隻得奮勇突圍。那侯健在關上望見李應突圍,便開關出來接應。方才殺出關門,早被聞達邀住,鬥不數合,吃聞達一刀,揮於馬下。關內早有盧俊義、燕青急來守備。關外李應盡力衝突,雲天彪在後看見,掄刀追上,大喝一聲。李應吃了一驚,回頭一看,刀光飛下,頭顱已去。天彪已得水泊,便一麵移大軍盡入水泊,一麵乘銳攻關。盧俊義、燕青係倉猝到來,手腳忙亂,後關漸漸難支。盧俊義把守不住,隻得差人飛速報知吳用去了。誰知撲天雕後泊陣亡之際,正沒羽箭前關鏖戰之時。

且說張清與湯隆保守二關,宋江、吳用親臨關上,晝夜守備。張經略大軍攻打,已非一次,宋江、吳用、張清、湯隆死守不下。這日,張經略知雲天彪已定計於是日潛攻後關,便命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四員大將,率領二萬人馬,加緊攻打二關。賊兵不防後關有事,隻見前麵來勢洶湧,便十分提心抵擋。那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已領兵直到關下。宋江對吳用道:“官兵似此攻圍不解怎好?”吳用躊躇無計。隻見張清開言道:“我看他們兵將個個驍勇,我們端的敵他不過。為今之計,小弟擬開關與決戰一陣。小弟自問這手石子百發百中,且把他勇將個個打傷了,便好用計進取。”宋江聽了,看著吳用道:“張兄弟此議如何?”吳用沉吟一回,也定不出別樣計較,隻得應道:“張兄弟此議亦好。隻是此去,切須善覷方便,不可因得勝而大意,亦不可因失利而膽怯。”張清應諾,當時請今開關出馬。

鄧宗弼見賊軍殺出,便與辛從忠等約齊陣勢等待。張清將兵馬背關列陣,右提長槍,左懸錦袋,一馬縱到陣前,指著四將道:“河南沒羽箭張將軍在此,敢來決一戰麼?”鄧宗弼大罵:“反叛庸奴,何足道哉!”舞劍驟馬,直取張清。張清見他來勢勇猛,便急會錦囊中取一石子,呼的打向鄧宗弼麵門過來。鄧宗弼眼明手快,急起右手用劍一撥,石子爆開丈餘,咯碌碌滾向草地裏去了。張清見一石不中,心內早有幾分焦躁,便驟馬挺槍直取鄧宗弼。鄧宗弼舞劍直劈張清。兩馬相交,槍劍並舉,一來一往,鬥到十三四合,張清勒馬便走。鄧宗弼縱馬相追,曉得張清又要擲石,便大叫:“擲石小兒,何足為道!”話未絕,一石子已到麵前,鄧宗弼急急伏鞍,那石子卻從背上四麵令旗縫裏打過,拋向馬後去了。鄧宗弼愈怒,挺身搶劍直奔張清。張清見兩石不著,怒氣填胸,兜轉馬來,挺槍直刺。鄧宗弼舉劍相迎,又戰二十餘合,不分勝負。鄧宗弼賣個破綻,勒馬便走。張清故意立住了馬,不來追趕。鄧宗弼見張清不追過來,霍的勒轉馬頭重複殺轉。張清早已手藏一石,急忙照著鄧宗弼頸脖子上一石飛來。鄧宗弼看見石子過來,急使個鐙底藏身,那顆石子果然又落了空際了。鄧宗弼大喝:“無知小兒,弄磚拋石,成何事體!敢挺身與我鬥三百合麼?”說罷,舞劍直奔過來。張清此時正設好氣,便舉槍相迎,重複狠鬥。

此時宋江、吳用在關上,見張清三石不著,心中大為懊躁,又不便收回張清,隻得憑關看戰。那邊張大經略也立馬在陣前,正是胸有定見,氣暇神閑,左捧令箭,右挽紫韁,閑閑地看那二將鏖戰。那鄧東弼舞動雙劍,武怒非常;張清一枝長槍,卻還對敵得過。兩個一來一往,一去一還,足足的又並了七十餘合。鄧宗弼一心要砍殺張清,卻尋不進破綻。張清見鄧宗弼雙劍神出鬼沒,不能攻取,便想又用石子,卻被鄧宗弼逼得極緊,無從偷空。

兩人鬥到興起,正難分舍,隻見官軍隊門出一員大將,舞動鋼劉,飛馬向前,大叫:“鄧將軍少住,待我來殺這賊人!”鄧宗弼大吼一聲,跳出圈子,勒馬回陣。張清得了個空,急起一石於飛來。鄧宗弼急忙一閃,那顆石子卻從肋縫飛過,拋向草地去了。張清接連一石,向張應雷眉心打來。張應雷早已防備,用劉一擋,隻聽得鏜的一聲,那石爆一丈多高,向後麵空地上跌過去了。兩馬已交,銅劉直進。張清正待用石,銅劉早已卷到麵前,張清藏石袖底,急忙舉槍相迎。兩位英雄怒馬盤旋,槍劉飛舞,大戰二十餘合。張清深恐力之,不敢戀戰,怞身待走,卻被張應雷銅劉一步步逼進來。張清心中焦躁,隻得一手提槍招架,一手早取那袖底的石子出來。張應雷見他一手提槍,便急忙照顧石子。那石子早已飛出,直從下三部向張應雷馬頭打來。張應雷急忙倒提銅劉護住馬頭,向外一攔,石子打著劉背爆落在地。張請乘勢一槍,向張應雷麵門刺來。張應雷急起一劉擋住,便乘勢賣個破綻,回馬而走。張清挺槍躍馬追來,一麵早已就錦囊取得石子。張應雷一麵誘敵,一麵提防著石子。張清故意延了少刻,卻飛起一石子,覷準張應雷腦後打來。張應雷向左邊一閃,那石擦耳根過去了。張應雷在馬上未及閃正,張清一石又到。看官,須知張清石子非比尋常,今日為何不濟?原來張清七石不著,心中早已慌亂,心內一慌,任憑你高手,那準頭早已減了成色。隻見那石子準準地從張應雷後麵打來,卻無故高了些許,張應雷將頭一俯,那石子早從盔上高飛過去了。張應雷大怒,急轉身還鬥張清。

兩馬重複扭住,大戰二十餘合,官軍隊裏早有一員大將驟馬而來,大叫:“張將軍請住,看我與這廝並三百合!”張應雷見是辛從忠,便將銅劉一幌,讓辛從忠蛇矛飛人,張應雷勒馬回陣去了。辛從忠搦住張清,槍矛並舉,隻得三合,辛從忠手內一標槍飛出。張清急閃不迭,那標槍早已穿在頭盔鳳翅上。張清大驚,不敢戀戰,即忙回陣去了。辛從忠料他必然複出,便立馬橫矛,等待廝殺。那張清回入陣中,除下那盔上飛標,所喜並不受傷,便下馬略定定喘,心中暗想:“這番怎好?我此出原想用石子打壞他幾員大將,不料如此不得手。”想了一回,便咬牙道:“隻得且向前殺去。”便討口水吃了,提槍上馬。

那關上宋江、吳用見張清不能取勝,卻不肯入關,便商議收張清回來,卻又不甘心退避,擬議未決,隻見張清早已提槍出陣,大叫:“對陣辛將軍,我與你力並三百合,休得使用暗器!”言畢,驟馬挺槍,奔出垓心。辛從忠知他是詐,便高提蛇矛提防石子。果然張清奔至三十餘步,手中一石子早已打來。辛從患眼明手快,用矛尖隻一撥,那石子早已橫飛到空地上去了。辛從忠大喝:“無知小廝,安敢行詐!”驟馬挺槍直取張清。張清舉槍相迎。兩條槍陣上交加,四隻臂環中撩亂,約鬥了十六七合,張清怕有飛標,不敢偷空。辛從忠生力手,張清卻因連戰數將有些疲乏,隻得虛幌一槍,跳出圈子,帶轉馬頭便走。辛從忠驟馬追趕,大喝:“賊子休要行詐,我豈怕你的石子!”言未絕,一石子早已飛到。辛從忠早已備防,不慌不忙,將那石子閃過,卻順手一標飛去。張清也預先提防,飛標到處,張清也閃過了,去錦囊中摸一個石子,對準辛從忠的馬頸打來。辛從患急將韁繩一兜,那馬憑空一躍,石子往馬腹底下恰恰的過去,貼著地滴溜溜的打向青草堆裏去了。辛從忠的馬早已撲到張清背後,張清已到了自己的陣前。辛從忠提起蛇矛,望張清後心便刺。張清急忙一閃,辛從忠的矛搠了個空,那矛直搠過張清麵前。張清急回轉身來,將矛奪住,兩下一擰。張清急將那手中槍平搠過來,也被辛從忠順手奪住。兩人盡力一拖,那兩匹馬早已旋風也似的打了幾個團團。

官軍陣上早惱動了陶震霆,舞動雙錘,大叫:“賊子不得無禮!”一馬飛到。張清知不是頭,急切與辛從忠分拆不開,隻得撇了兩槍,空手逃入陣中。辛從忠擲去張清的槍,舞蛇矛直追入陣去了。張清見他追來,急取一石在手,待他馬近,一石飛去。辛從忠忘卻提防,瞥見石子打來,急忙一閃,那石子打著左肩獅獸鼻上,爆轉腦後去了。辛從忠急忙勒馬跑回本陣。陶震霆殺入陣來,張清急忙換一枝槍,殺出陣來。兩馬交鋒,鬥不正合,張清早已手藏一石,覷準陶震霆咽喉打來。陶震霆見石子過來,急忙將身一挫,高提臥瓜錘迎準石子一擊,那石子打了轉去,飛過張清頭上五六尺扁回賊軍陣裏去了。張清吃了一驚,咬一咬牙齒追殺過來,陶震霆迎住便鬥。兩人各奮神威,戰了十五六合,陶震霆勒馬便走。張清藏石在手,驟馬追趕。陶震霆正待掛錘,取那洋槍,背後一飛石已到。陶震霆急忙一閃,石子飛到左旁,陶震霆順起右手瓜錘一擊,石子往左邊去了。陶震霆急回轉身來,張清手起一石猛飛過來。陶震霆看得極準,急起左錘向右一擊,石子往右邊去了。張清急去袋中一摸,隻得一顆石子。張清提石在手,眼睜睜隻望這一石成功,忽聽關上一聲鳴金,後關急報已到。吳用急忙止住宋江休要鳴金,張清心中早已驚亂。

那番急遽之態,早被張經略看見,便傳令教金成英、楊騰蛟從左邊搶關,韋揚隱、李宗湯從右邊搶關,張伯奮、張仲熊、王進、康捷隨著大軍一齊掩上。宋江、吳用心慌意亂,急急囑咐湯隆嚴守二關,自己早已飛速赴看後關去了。關下張清急得不知所為,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一齊殺到。張清手中一石不覺自發。陶震霆在陣雲中見石子飛來,急提那臥瓜錘追準了一錘擊去,那石子回勢愈大,不偏不倚,爆轉去正著在張清鼻尖上,血流滿麵。張清幾乎跌倒,勒馬逃轉。陶震霆急掛雙錘,取出洋槍,扳開火機,砰然一響,正中張清後頸,翻身落馬。

張經略早已統押大軍,潮湧般殺到二關。關外賊兵如何抵擋,如湯沃雪,如火燎毛,登時殺盡無餘。金成英、楊騰蛟從左邊,韋揚隱、李宗湯從右邊,均已上了二關。王進隨鄧、辛、張、陶也殺上關去,湯隆一人如何擋得住。王進登上二關,遇著湯隆,交手不三合,王進一槍搠入胸前,早已了賬。伯奮、仲熊、康捷擁著張經略,盡行登關。二關已破,眾將無不大喜。張經略到了關中,日方挫西。張經略急召韋揚隱、李宗湯,問徐虎林在二關內安營立寨之法。韋李二將一一具對,經略便命照此章程安營。眾將紛紛獻功,經略一一慰勞,記功錄簿,大行犒賞,便議明晨進攻三關。按下慢表。

且說宋江、吳用從二關奔到後關,急與盧俊義、燕青守住後關。雲天彪率大軍攻至傍晚,不能取勝,隻得在關下安營立寨。宋江、吳用聞得二關已失,隻叫得苦,且將後關守備事宜安排停當,委燕青當心督守,宋江、吳用、盧俊義都回轉三關。公孫勝已帶領魯智深、樊瑞在三關守備。宋江、吳用、盧俊義將守備事務督看了一番,便教公孫勝等三人在關上看守。宋江、吳用、盧俊義都回忠義堂去,策應四麵事務。不提。

且說公孫勝在三關上,又各處巡閱了一轉,時已三更,退入帳中,提心吊膽,那敢就睡,隻得帶了衣甲躺在交椅上。正欲朦朧睡去,忽見帳前黑影一閃,走進一個人來。公孫勝立起身來定睛一看,吃了一驚。正是;仙機指引當回首,業障昏迷錯用心。不知公孫勝所見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蕩寇誌

《蕩寇誌》正文
結水滸全傳 第七十一回 猛都監興師剿寇 宋天子訓武觀兵 第七十二回 女飛衛發怒鋤奸 花太歲癡情中計 第七十三回 北固橋郭英賣馬辟邪巷希真論劍 第七十四回 希真智鬥孫推官 麗卿痛打高衙內 第七十五回 東京城英雄脫難 飛龍嶺強盜除蹤 第七十六回 九鬆浦父女揚威 風雲莊祖孫納客 第七十七回 皂莢林雙英戰飛衛 梁山泊群盜拒蔡京 第七十八回 蔡京私和宋公明 天彪大破呼延灼 第七十九回 蔡太師班師媚賊 楊義士旅店除奸 第八十回 高平山騰蛟避仇 鄆城縣天錫折獄 第八十一回 張觷智穩蔡太師 宋江議取沂州府 第八十二回 宋江焚掠安樂村 劉廣敗走龍門廠 第八十三回 雲天彪大破青雲兵 陳希真夜奔猿臂寨 第八十四回 苟桓三讓猿臂寨 劉廣夜襲沂州城 第八十五回 雲總管大義討劉廣 高知府妖法敗麗卿 第八十六回 女諸葛定計捉高封 玉山郎諸兵伐猿臂 第八十七回 陳道子夜入景陽營 玉山郎贅姻猿臂寨 第八十八回 演武廳夫妻宵宴 猿臂寨兄弟歸心 第八十九回 陳麗卿力斬鐵背狼 祝永清智敗艾葉豹 第九十回 陳道子草創猿臂寨 雲天彪征討清真山 第九十一回 傅都監飛錘打關勝 雲公子萬弩射索超 第九十二回 梁山泊書諷道子 雲陽驛盜殺侯蒙 第九十三回 張鳴珂薦賢決疑獄 畢應元用計誘群奸 第九十四回 司天台蔡太師失寵 魏河渡宋公明折兵 第九十五回 陳道子煉鍾擒巨盜 金成英避難去危邦 第九十六回 鳳鳴樓紀明設局 鶯歌巷孫婆誘奸 第九十七回 陰秀蘭偷情釀禍 高世德縱仆貪贓 第九十八回 豹子頭慘烹高衙內 筍冠仙戲阻宋公明 第九十九回 禮拜寺放賑安民 正一村合兵禦寇 第一百回 童郡王飾詞諫主 高太尉被困求援 第一百一回 猿臂寨報國興師 蒙陰縣合兵大戰 第一百二回 金成英議複曹府 韋揚隱力破董平 第一百三回 高平山叔夜訪賢 天王殿騰蛟誅逆 第一百四回 宋公明一月陷三城 陳麗卿單槍刺雙虎 第一百五回 雲天彪收降清真山 祝永清閑遊承恩嶺 第一百六回 魏輔梁雙論飛虎寨 陳希真一打兗州城 第一百七回 東方橫請玄黃吊掛 公孫勝破九陽神鍾 第一百八回 真大義獨赴甑山道 陳希真兩打兗州城 第一百九回 吳加亮器攻新柳寨 劉慧娘計窘智多星 第一百十回 祝永清單入賣李穀 陳希真三打兗州城 第一百十一回 陳義士獻馘歸誠 宋天子誅奸斥佞 第一百十二回 徐槐求士遇任森 李成報國除楊誌 第一百十三回 白軍師巧造奔雷車 雲統製兵敗野雲渡 第一百十四回 宋江攻打二龍山 孔厚議取長生藥 第一百十五回 高平山唐猛擒神獸 秦王洞成龍捉參仙 第一百十六回 陳念義重取參仙血 劉慧娘大破奔雷車 第一百十七回 雲天彪進攻蓼兒窪 宋公明襲取泰安府 第一百十八回 陳總管兵敗汶河渡 吳軍師病因新泰城 第一百十九回 徐虎林臨訓玉麒麟 顏務滋力斬霹靂火 第一百二十回 徐青娘隨叔探親 汪恭人獻圖定策 第一百二十一回 六六隊大攻水泊 三三陣迅掃頭關 第一百二十二回 吳用智禦鄆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 第一百二十三回 東京城賀太平誅佞 青州府畢應元薦賢 第一百二十四回 汶河渡三戰黑旋風 望蒙山連破及時雨 第一百二十五回 陳麗卿鬥箭射花榮 劉慧娘縱火燒新泰 第一百二十六回 淩振舍身轟鄆縣 徐槐就計退頭關 第一百二十七回 哈蘭生力戰九紋龍 龐致果計擒赤發鬼 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 第一百二十九回 吳用計間顏務滋 徐槐智識賈虎政 第一百三十回 麗卿夜戰扈三娘 希真晝逐林豹子 第一百三十一回 雲天彪旗分五色 呼延灼力殺四門 第一百三十二回 徐虎林捐軀報國 張叔夜奉詔興師 第一百三十三回 衝頭陣王進罵林衝 守二關雙鞭敵四將 第一百三十四回 沉螺舟水底渡官軍 臥瓜錘關前激石子 第一百三十五回 魯智深大鬧忠義堂 公孫勝攝歸乾元鏡 第一百三十六回 宛子城副賊就擒 忠義堂經略勘盜 第一百三十七回 夜明渡漁人擒渠魁 東京城諸將奏凱捷 第一百三十八回 獻俘馘君臣宴太平 溯降生雷霆彰神化 第一百三十九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 第一百四十回 辟邪巷麗卿悟道 資政殿嵇仲安邦 結子 牛渚山群魔歸石褐 飛雲峰天女顯靈蹤 附錄一 清鹹豐三年初刻本序跋 附錄二 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 附錄三 貫華堂本《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結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