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經典首页 經典分类 切换频道
《世說新語》正文 作者:劉義慶年代:南朝宋432[上一章] [下一章] [朗讀]

卷二 言語

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堯聘許由,麵無怍色,先生何為顛倒衣裳?”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
邊文禮謁見袁奉高的時候,舉止失措。袁奉高說:“古時候堯請許由出來做官,許由臉上絲毫沒有愧色。先生為什麼弄得穿錯了衣裳呢?”文禮回答說:“明府您剛到任,還沒有顯現出像堯一樣的德行,所以我才穿錯了衣裳呢!”

徐孺子年九歲,嚐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徐孺子九歲時,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上麵什麼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好比人的睛睛裏有瞳仁,如果沒有這個,就什麼都看不見。”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孔文舉十歲的時候,跟隨他的父親來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外親屬,才會通報。孔文舉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通報後,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文舉回答道:“以前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樣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聽了,沒有不感到驚異的。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一些,別人就把孔文舉的應對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聲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陳韙聽了,感到十分的尷尬。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六歲,小兒子五歲。有一次孔文舉午睡,小兒子就到床頭來偷酒喝,大兒子對他說:“喝酒為什麼不先行禮呢?”小的回答說:“偷酒喝,哪裏還要行禮呢!”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孔融被捕,朝廷內外都很惶恐。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琢釘戲,一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希望懲罰隻限於我自己,兩個孩子能保全性命嗎?”這時,孔融的兒子從容地上前說:“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麵還有完整的蛋嗎?”隨即,兩個兒子也被拘捕了。

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穎川太守把陳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問陳仲弓的兒子元方說:“太守這個人怎麼樣?”元方說:“是個高尚、明智的人。”又問:“您父親怎麼樣?”元方說:“是個忠臣孝子。”客人說:“《易經》上說:‘兩個人同一條心,就像一把鋼刀,鋒利的刀刃能斬斷金屬;同一個心思的話,它的氣味像蘭花一樣芳香。’那麼,怎麼會有高尚明智的人懲罰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說:“您的話怎麼這樣荒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說:“您不過是拿駝背當做恭敬,其實是不能回答。”元方說:“從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這三個做父親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這三個做兒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潁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讎,以為至公。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
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閬見麵時,袁閬問起穎川郡有哪些才德之士,慈明先就提到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譏笑他說:“才德之士隻能靠親朋故舊來揚名嗎?”慈明說:“您責備我,依據什麼原則?”袁閬說:“我剛才問國士,你卻談自己的諸位兄長,因此我才責問你呀!”慈明說:“從前祁奚在推薦人才時,對內不忽略自己的兒子,對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人們認為他是最公正無私的。周公旦作《文王》時,不去敘說遠古帝王堯和舜的德政,卻歌頌周文王、周武王,這是符合愛親人這一大義的。《春秋》記事的原則是:把本國看成親的,把諸侯國看成疏的。再說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別人的人,豈不是違反了道德準則嗎?”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檛,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禰衡被魏武帝曹操貶為鼓吏。正巧遇上八月中大會賓客的時候要檢驗鼓的音節,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沉凝重,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之動容。孔融說:“禰衡的罪和胥靡的罪相同,隻是不能讓英明的君主感動。”魏武帝聽了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裏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歎。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南郡龐士元聽說司馬德操住在穎川,特意走了兩千裏路去拜訪他。到了那裏,遇上德操正在采桑葉,土元就在車裏對德操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做大官,辦大事,哪有壓抑長江大河的流量,去做蠶婦的事!”德操說:“您姑且下車來。您隻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心迷路。從前伯成寧願回家種地,也不羨慕做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破屋裏,也不願換住達官的住宅。哪裏有住就要住在豪華的宮室裏,出門就必須肥馬輕車,左右要有幾十個婢妾侍候,然後才算是與眾不同的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歎的來由。就算有呂不韋那樣的官爵,有齊景公那樣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士元說:“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叩擊一下大鍾、雷鼓,那就不知道它的音響啊。”

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於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綱目不疏。”
劉楨因為失敬受到判罪。魏文帝問他:“你為什麼不注意法紀呢?”劉楨回答說:”臣確實平庸淺陋,但也是由於陛下法網不夠稀疏。”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麵有汗,帝曰:“卿麵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複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鍾毓、鍾會兄弟倆少年時就有美好的名聲,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他們兄弟兩,便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兄弟倆奉旨覲見。覲見時鍾毓臉上有汗,文帝問道:“你臉上為什麼出汗?”鍾毓回答說:“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文帝又問鍾會:“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說:“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鍾毓兄弟倆小時候,有一次趁父親睡午覺的時候,一塊去偷藥酒喝。他父親當時已睡醒了,一直裝睡,來看他們怎麼做。鍾毓行過禮才喝,鍾會隻顧喝,不行禮。過了一會,他父親起來問鍾毓為什麼行禮,鍾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用的,我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說:“偷酒喝本來就不合於禮,因此我不行禮。”

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思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魏明帝在甄家給外祖母修建了一所華麗的住宅。建成以後,親自前去察看,並且問隨從的人:“這所住宅應該起個什麼名字呢?”侍中繆襲說:“陛下的思慮和賢明的君主一樣周到,報恩的孝心超過了曾參、閔子騫。這處府第的興建,感情專注於舅家,應該用渭陽來做它的名字。”

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何平叔說:“服食五石散,不但能夠治病,還會覺得神清氣爽,心情愉悅。”

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恨量小狹。”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複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中散大夫嵇康對趙景真說:“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白起那樣的風度,遺憾的是你的氣量小了些。”趙景真說:“一尺長的表尺就能審定渾天儀的度數,一寸長的竹管就能測量出樂音的高低。何必在乎大不大呢,隻要問才智怎麼樣就可以了。”

司馬景王東征,取上黨李喜,以為從事中郎。因問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來?”喜對曰:“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退;明公以法見繩,喜畏法而至耳!”
司馬景王東征的時候,選取上黨的李喜來擔任中郎將。李喜到任時他問李喜:“以前先父任用你,您不肯到任;現在我啟用您,為什麼願意來呢?”李喜回答說:“當年令尊以禮相待,所以我能按禮節來決定進退;現在您用法令來限製我,我隻是害怕犯法才來的呀。”

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鄧艾說話結巴,自稱時常重複說“艾…艾…”。晉文王和他開玩笑說:“你老是說‘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回答說:“‘鳳兮鳳兮’,其實隻有一隻鳳呀。”

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誌,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谘嗟。
中散大夫嵇康被殺以後,向子期被郡守薦舉,與上計吏一同到京都洛陽去,司馬文王召見了他,問他:“聽說您有意隱居不出,為什麼到了京城?”向子期回答說:“巢父、許由是孤高傲世的人,不值得讚揚和效仿。”文王聽了,大為歎賞。

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係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進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帝說,群臣歎服。
晉武帝剛登位的時候,用蓍草占卜,得到一。要推斷帝位能傳多少代,就在於這個數目的多少。因為隻得到一,武帝很不高興,群臣也嚇得臉色發白,沒人敢出聲。這時,侍中裴楷進言道:“臣聽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武帝一聽,高興了,群臣都讚歎而且佩服裴楷。

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滿奮怕風。一次在晉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實際很嚴實,看起來卻像透風似的,滿奮就麵有難色。武帝笑他,滿奮回答說:“臣好比是吳地的牛,看見月亮就喘起來了。”

諸葛靚在吳,於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諸葛靚在吳國的時候,有一次在朝堂大會上,孫皓問他:“你字仲恩,你想的是什麼?”諸葛靚回答說:“在家想著盡孝,侍奉君主想著盡忠,和朋友交往想著誠實。如此而已!”

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於仄陋,采賢俊於岩穴。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於昆侖之山。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蔡洪到洛陽後,洛陽的人問他:“官府設置不久,眾公卿征召人才,要在平民百姓中尋求才華出眾的人,在山林隱逸中尋訪才德高深之士。先生是南方人士,亡國遺民,有什麼特出才能,敢來接受這一選拔?”蔡洪回答說:“夜光珠不一定都出在孟津一帶的河中,滿把大的壁玉,不一定都從昆侖山開采來。大禹出生在東夷,周文王出生在西羌,聖賢的出生地,為什麼非要在某個固定的地方呢!從前周武王打敗了殷紂,把殷代的頑民遷移到洛邑,莫非諸位先生就是那些人的後代嗎?”

諸名士共至洛水戲。還,樂令問王夷甫曰:“今日戲樂乎?”王曰:“裴仆射善談名理,混混有雅致;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
名土們一起到洛水邊遊玩,之後,尚書令樂廣問王夷甫:“今天玩得高興嗎?”王夷甫說:“裴仆射擅長談名理,滔滔不絕,意趣高雅;張茂先談《史記)《漢書》,娓娓動聽;我和王安豐談論延陵、子房,也極為奧妙。透徹,超塵拔俗。”

王武子、孫子荊、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雲:“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孫雲:“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水甲)渫而揚波,其人磊嗬而英多。”
王武子和孫子荊各自談論自己家鄉的土地、出色的人物。王武子說:“我的家鄉土地平坦,河水淡而清,人廉潔又公正。”孫子荊說:“我的家鄉山險峻巍峨,水浩浩蕩蕩,那裏的人才傑出而眾多。”

樂令女適大將軍成都王穎。王兄長沙王執權於洛,遂構兵相圖。長沙王親近小人,遠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懷危懼。樂令既允朝望,加有婚親,群小讒於長沙。長沙嚐問樂令,樂令神色自若,徐答曰:“豈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釋然,無複疑慮。
尚書令樂廣的女兒嫁給大將軍成都王司馬穎。成都王的哥哥長沙王正在京都洛陽掌管朝政,成都王於是起兵圖謀討伐他。長沙王平素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凡是在朝居官的,無不心中滿是惶恐驚懼。樂廣在朝廷中很有威望,又和成都王有姻親關係,一些小人就在長沙王麵前誣陷他。長沙王為這事曾經查問過樂廣,樂廣神色很自然,從容地回答說:“我難道會用五個兒子去換一個女兒?”於是長沙王打消了疑慮,不再懷疑和顧慮他。

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雲:“有千裏蓴羹,但未下鹽豉耳!”
陸機去拜訪王武子,正好王武子跟前擺放著幾斛羊奶酪,他指著羊奶酪給陸機看,問道:“你們江南有什麼名菜能和這個相比呢?”陸機說:“我們那裏有千裏湖出產的蓴羹可以比美,隻是還不必放鹽豉呢!”

中朝有小兒,父病,行乞藥。主人問病,曰:“患瘧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瘧?”答曰:“來病君子,所以為瘧耳。”
西晉時,有個小孩子的父親病了,他四處求醫討藥。主人問他病情,他說:“得了瘧疾。”主人問:“令尊是位德行高潔的君子,為什麼會患瘧子呢?”小孩兒回答說:“正因為它來禍害君子,才是瘧啊!”

崔正熊詣都郡。都郡將姓陳,問正熊:“君去崔杼幾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陳恒。”
崔正熊去拜訪大郡太守,郡將姓陳,他問正熊:“您距離崔杼多少代?”崔正熊回答說:“小民距離崔杼的世代,正像府君距離陳恒那樣。”

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亳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
晉元帝剛到江南的時候,對驃騎將軍顧榮說道:“寄居在他人國土上,心裏常常感到慚愧。”顧榮跪著回答說:“臣聽說帝王把天下看成家,因此商代的君主或者遷都耿邑,或者遷都毫邑,沒有固定的地方,周武王也把九鼎搬到洛邑。希望陛下不要惦念著遷都的事。”

庾公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說而忽肥?”庾曰:“君複何所憂慘而忽瘦?”伯仁曰:“吾無所憂,直是清虛日來,滓穢日去耳。”
庚亮去拜訪周伯仁,伯仁說:“您在高興什麼呢,以至於忽然胖起來了?”庾亮說:“您又有什麼憂愁的事情,以至於忽然消瘦下去?”伯仁說:“我沒有憂愁,隻是清淨淡泊一天天地增加,渣滓汙穢一天天地遠離罷了。”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渡江南下避難的那些人,每逢風和日麗的日子,總是互相邀約到新亭去,坐在草地上飲酒作樂。有一次,武城侯周頜在飲宴的中途,歎息道:“這裏的風景和中原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山河不一樣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淒然淚下。隻有丞相王導臉色變得很不高興,說道:“大家應該齊心協力輔佐王室,收複中原,哪裏至於像囚犯似的相對流淚呢?”

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雲:“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複誰能遣此!”
太子洗馬衛玠剛要渡江,麵容憔悴,神情淒慘,對身邊的人說:“看見這茫茫大江,不不禁百感交集。隻要還有點感情,誰又能排遣得了這種種憂傷!”

顧司空未知名,詣王丞相。丞相小極,對之疲睡。顧思所以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元公道公協讚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丞相因覺,謂顧曰:“此子圭璋特達,機警有鋒。”
司空顧和還沒有出名的時候,去拜訪丞相王導。王導有點疲乏,對著他打瞌睡。顧和考慮著怎樣才能和王導見麵並請教他,便對同座的人說:“過去常常聽元公談論王公輔佐中宗,保全了江南。現在王公貴體不太舒適,真叫人焦急不安。”王導聽見他說,便醒來了。對在座的人評論顧和說:“這個人才德可貴,很機警,詞鋒犀利。”

會稽賀生,體識清遠,言行以禮。不徒東南之美,實為海內之秀。
會稽郡賀循,稟性清純,見識高深,言語行動都合乎禮;他不隻是東南地區的傑出人物,也是國內的優秀人才。

劉琨雖隔閡寇戎,誌存本朝,謂溫嶠曰:“班彪識劉氏之複興,馬援知漢光之可輔。今晉阼雖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於河北,使卿延譽於江南。子其行乎?”溫曰:“嶠雖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豈敢辭命!”
劉琨雖然被入侵者阻隔在黃河以北,心中總不忘朝廷。他對溫嶠說:“班彪認識到劉氏王室能夠複興,馬援知道漢光武帝可以輔佐。現在晉室的國運雖然衰微,可是天命還沒有改變。我想在黃河以北建功立業,而且想讓你在江南揚名,你大概會去吧?”溫嶠說:“我雖然不聰敏,才能也比不上前輩,可是明公想用齊桓、晉文那樣的才智,建立救國中興的功業,我怎麼敢不受命呢!”

溫嶠初為劉琨使來過江。於時江左營建始爾,綱紀未舉。溫新至,深有諸慮。既詣王丞相,陳主上幽越,社稷焚滅,山陵夷毀之酷,有黍離之痛。溫忠慨深烈,言與泗俱,丞相亦與之對泣。敘情既畢,便深自陳結,丞相亦厚相酬納。既出,歡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複何憂?”
溫嶠出任劉琨的使節剛到江南來。這時,江南的政權建立工作剛著手,法紀還沒有製定,社會秩序不穩定。溫嶠初到,對這種種情況很是擔憂。接著便去拜訪丞相王導,訴說晉帝被囚禁流放、社稷宗廟被焚燒、先帝陵墓被毀壞的酷烈情況,表現出亡國的哀痛。溫嶠忠誠憤慨的感情深厚激烈,邊說邊哭,王導也隨著他一起流淚。溫嶠敘述完實際情況以後,就真誠地訴說結交之意,王丞相也深情地接納他的心願。出來以後,他高興地說:“江南自有管夷吾那樣的人,這還擔心什麼呢!”

王敦兄含為光祿勳。敦既逆謀,屯據南州,含委職奔姑孰。王丞相詣闕謝。司徒、丞相、揚州官僚問訊,倉卒不知何辭。顧司空時為揚州別駕,援翰曰:“王光祿遠避流言,明公蒙塵路次,群下不寧,不審尊體起居何如?”
王敦的哥哥王含任光祿勳。王敦謀反以後,領兵駐紮在南州。王含就棄職投奔姑孰。丞相王導為這事上朝謝罪。這時候,司徒、丞相、揚州府中的官員都來打聽消息,匆忙間不知應該怎樣措辭。司空顧和當時任揚州別駕,拿起筆來寫道:“王光祿遠遠地躲開了流言,明公每天在路上風塵仆仆,下屬們心裏都很不安,不知貴體飲食起居怎麼樣?”

郗太尉拜司空,語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紛紜,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實愧於懷。”
太尉郗鑒就任司空一職,他和同座的人說:“我平生誌向不高,遇上世事紛亂,便升到三公位。想起朱博徒有空名,內心實在有愧。”

高坐道人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簡應對之煩。”
高坐和尚不說漢語。有人問起這是什麼意思,晉簡文帝說:“因為要省去應酬的煩擾。”

周仆射雍容好儀形,詣王公,初下車,隱數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嘯詠。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
尚書仆射周凱舉止溫和從容,儀表堂堂。他去拜訪王導,剛下車,就要幾個人攙扶著,王導含笑看著他。坐下以後,旁若無人地吹奏口哨。王導說:“你想學習嵇康、阮籍嗎?”周凱回答說:“怎麼敢舍去眼前的明公,去學習前代的嵇康、阮籍!”

庾公嚐入佛圖,見臥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於時以為名言。
庾亮曾經去過佛寺,看見臥佛,就說:“這位先生因普渡眾生而疲勞了。”當時人們把這句話看成是名言。

摯瞻曾作四郡太守,大將軍戶曹參軍,複出作內史,年始二十九。嚐別王敦,敦謂瞻曰:“卿年未三十,已為萬石,亦太蚤。”瞻曰:“方於將軍,少為太蚤;比之甘羅,已為太老。”
摯瞻曾經擔任四個郡的太守和大將軍戶曹參軍,又出任內史之職,年紀才二十九歲。曾在向大將軍王敦告別之時,王敦對他說:“你還未滿三十,就做了萬石俸祿的高官,也太早了吧。”摯瞻說:“和將軍您相比,確實稍微早了些;但是和甘羅相比,我已經太老了。”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國有一家姓楊的,他的兒子才九歲,非常聰明。有一次孔君平去拜訪他父親,他父親不在,這家便叫兒子出來,給孔君平擺上果品。果品裏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他看,說道:“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應聲回答說:“沒聽說過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孔廷尉以裘與從弟沈,沈辭不受。廷尉曰:“晏平仲之儉,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猶狐裘數十年,卿複何辭此?”於是受而服之。
廷尉孔君平把一件皮衣送給堂弟孔沈,孔沈辭謝了,不肯收。孔君平說:“晏平仲那麼儉省,祭祀祖先的時候,所用的小豬是那麼小,伸開兩隻豬時也蓋不滿盤子,可是還穿了幾十年狐皮袍子。你又為什麼不肯收下這件呢!”孔沈這才把皮衣收下來穿上。

佛圖澄與諸石遊,林公曰:“澄以石虎為海鷗鳥。”
佛圖澄和尚同石氏諸人有交往,支道林說:“他把石虎當做海鷗鳥。”

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鹹共歎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
謝仁祖八歲的時候,他父親豫章太守謝鯤已經領著他送客。那時他說話便顯示出奇異的悟性,已經能夠參與到名流的交談之中了。大家都很讚許他,說他:“這個少年年紀雖小,也是座中的顏回。”謝仁祖說:“座中如果沒有孔子,怎麼能識別顏回!”

陶公疾篤,都無獻替之言,朝士以為恨。仁祖聞之曰:“時無豎刁,故不貽陶公話言。”時賢以為德音。
陶侃病勢沉重,可是有關朝廷興利除弊、官吏進退等大事,沒有一句遺言。朝中官員都認為是憾事。謝仁祖聽到這事,就說:“現在沒有像豎刁那樣的人,所以陶公不用留下遺訓。”當時人士認為這是有德者的話。

竺法深在簡文坐,劉尹問:“道人何以遊朱門?”答曰:“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遊蓬戶。”或雲卞令。
竺法深做了簡文帝的座上客,在座上,丹陽尹劉惔問他:“道人為什麼同達官顯貴來往?”竺法深回答道:“您自己看見那是官宦人家,我卻如同與貧苦人家交往一樣。”有人說,不是劉惔發問,而是卞壺。

孫盛為庾公記室參軍,從獵,將其二兒俱行。庾公不知,忽於獵場見齊莊,時年七八歲。庾謂曰:“君亦複來邪?”應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孫盛任庚亮的記室參軍,一次隨著質亮去打獵,並且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一起去。庾亮本不知道,忽然在獵場看見他的次子齊莊,當時這孩子隻有七八歲,庾亮問他說:“您也來了嗎?”齊莊接口回答說:“正如古詩所說的‘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聖人生知,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對。
孫齊由、齊莊兄弟二人,小時候去拜見庾亮。庾亮問齊由別名是什麼,齊由回答說:“字齊由。”又問:“想向誰看齊呢?”齊由說:“向許由看齊。”接著又問齊莊的別名是什麼。齊莊回答說:“字齊莊。”問他:“想向誰看齊?”齊莊說:“向莊周看齊。”庾亮問:“為什麼不仰慕孔子而仰幕莊周?”齊莊回答說:“聖人生來就知道一切,所以很難仰慕。”庚亮對這個小兒子的回答非常滿意。

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惠。和並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懨。於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外孫和孫子,兩人都年少聰慧,顧和對他們都很欣賞,但常常認為顧敷更勝一籌,對顧敷更為親近、偏愛,張玄之很不滿。當時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顧和帶著他們一起來到寺廟中,看見臥佛像,弟子們的像有的在哭,有的不哭。顧和問外孫和孫子,為什麼會這樣。張玄之說:“受到佛的親近與寵愛,所以哭泣;沒有受到佛的親近與寵愛,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應該是能夠忘情的人不哭;不能忘情,所以哭泣。”

庾法暢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在耳。”
庾法暢去拜訪太尉庾亮,手中拿的拂塵非常好看。庾亮問道:“這麼好的東西,怎麼還能留得住?”法暢說:“廉潔的人不會向我要,貪婪的人我也不會給,所以能夠留下來。”

庾稚恭為荊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侍中劉劭曰:“柏梁雲構,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鍾、夔先聽其音。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後聞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庾稚恭任荊州刺史的時候,向晉武帝進獻羽毛扇,武帝懷疑是用過的舊物。侍中劉劭說:“柏梁台那樣高聳入雲的樓台,是工匠先處在裏麵;管弦齊奏,也是知音的人和樂工們先審察它的音。稚恭進獻扇子,是因為它好,不是因為它新。”庾稚恭後來聽說這件事,便說:“這個人適合在皇帝身邊。”

何驃騎亡後,徵褚公入。既至石頭,王長史、劉尹同詣褚。褚曰:“真長何以處我?”真長顧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視王,王曰:“國自有周公。”
驃騎將軍何充逝世後,征召褚裒入朝。褚裒到石頭城後,左長史王濛和丹陽尹劉真長一起去拜訪他。褚裒問道:“真長,朝廷怎麼安置我呢?”真長看著王濛說:“這一位善於言談。”褚裒於是望著王濛,王濛說:“朝中本來有周公。”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桓溫北伐的時候,經過金城,看見從前任琅邪內史時所種的柳樹,都已經十圍那麼粗了,就感慨地歎道:“樹木尚且這樣,人怎麼經受得起呢!”攀著樹枝,抓住柳條兒,淚流不止。

簡文作撫軍時,嚐與桓宣武俱入朝,更相讓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簡文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晉簡文帝任撫軍將軍的時候,有一次和桓溫一同上朝,兩人多次互相謙讓,要對方走在前麵。

顧悅與簡文同年,而發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鬆柏之質,經霜彌茂。”
顧悅和簡文帝同歲,可是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你為什麼頭發比我先白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差,一到秋天就凋零了;鬆柏質地堅實,經曆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迺歎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
桓溫率兵進入三峽,看見陡峭的山崖好像懸掛在天上,翻騰的波濤迅猛飛奔。於是歎息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有什麼辦法呢!”

初,熒惑入太微,尋廢海西。簡文登阼,複入太微,帝惡之。時郗超為中書在直。引超入曰:“天命脩短,故非所計,政當無複近日事不?”超曰:“大司馬方將外固封疆,內鎮社稷,必無若此之慮。臣為陛下以百口保之。”帝因誦庾仲初詩曰:“誌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聲甚淒厲。郗受假還東,帝曰:“致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於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衛,思患預防,愧歎之深,言何能喻?”因泣下流襟。
當初,火星進入太微區域,不久海西公被廢。簡文帝即位後,火星又進入太微,簡文帝對這事很厭惡。這時郗超任中書侍郎,輪到值班。簡文帝招呼他進裏麵,說道:“國家壽命的長短,本來就不是我所能考慮的。隻是不會重複最近發生的事吧?”郗超說:“大司馬正要對外鞏固邊疆,對內安定國家,一定不會有這樣的打算。臣用上百口家人的性命來給陛下擔保。”簡文帝於是朗誦庾仲初的兩句《從征詩》:“誌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聲音非常淒厲。後來郗超請假回會稽看望父親,簡文帝對他說:“向令尊轉達我的問候之意,王室和國家的事情,竟到了這個地步!因此我不能用正確的主張糾正失誤,保衛國家,思慮災難之將至,防患於未然。我的羞愧、感慨之深重,言語怎麼能說得清啊!”說完便哭得淚滿衣襟。

簡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宣武至,問上何在?簡文曰:“某在斯。”時人以為能。
簡文帝在暗室裏坐著,召桓溫進宮,桓溫到了,問皇上在哪裏。簡文帝說:“某在斯。”當時人們認為他有才能。

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閑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簡文帝進華林園遊玩,回頭對隨從說:“令人心領神會的地方不一定在很遠,林木蔽空,山水掩映,就自然會產生濠水、濮水上那樣悠然自得的想法,覺得鳥魯禽魚自己會來親近人。”

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太傅謝安對右軍將軍王羲之說:“人過中年,總是容易被悲傷的情緒感染,每次和親友告別,都會難過好幾天。”王羲之說:“我也到晚年了,自然會這樣,隻能靠聽聽音樂來消磨消磨時光。還經常要擔心孩子們過來搗亂,攪了這份雅興。”

支道林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
支道林和尚經常養著幾匹馬。有人說:“和尚養馬並不風雅。”支道林說:“我是看重馬的神采姿態。”

劉尹與桓宣武共聽講禮記。桓雲:“時有入心處,便覺咫尺玄門。”劉曰:“此未關至極,自是金華殿之語。”
丹陽尹劉恢和桓溫一起聽講《禮記》。桓溫說:“有時有所領悟,便覺得離高深境界不遠了。”劉惔卻說:“這還沒有涉及最精妙的境界,還隻是金華殿上的老生常談。”

羊秉為撫軍參軍,少亡,有令譽。夏侯孝若為之敘,極相讚悼。羊權為黃門侍郎,侍簡文坐。帝問曰:“夏侯湛作羊秉敘絕可想。是卿何物?有後不?”權潸然對曰:“亡伯令問夙彰,而無有繼嗣。雖名播天聽,然胤絕聖世。”帝嗟慨久之。
羊秉任撫軍將軍的參軍,年紀很輕就死了,他很有名望。夏侯湛給他寫了敘文,極力讚頌並哀悼他。羊權任黃門侍郎時,一次,陪侍簡文帝,簡文帝問他:“夏侯湛寫的《羊秉敘》,很令人懷念羊秉。不知他是你的什麼人?有後代沒有?”羊權流著淚回答說:“亡伯聲譽一向很好,可是沒有後代;雖然陛下也聽到了他的名聲,可惜他卻沒有後嗣來領受聖世的隆恩。”簡文帝聽了,感歎了很久。

王長史與劉真長別後相見,王謂劉曰:“卿更長進。”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
司徒左長史王濛和劉真長兩人別後重逢,王濛對劉真長說:“你更有長進了。”劉真長答道:“這就好像天那樣,本來就是高的呀!”

劉尹雲:“人想王荊產佳,此想長鬆下當有清風耳。”
劉真長說:“人們想象王荊產人才出眾,其實這等於想象高大的鬆樹下定會有清風罷了。”

王仲祖聞蠻語不解,茫然曰:“若使介葛盧來朝,故當不昧此語。”
王仲祖聽見外族人說話,一點也不懂,他喪氣他說:“如果介葛盧來朝見,想必懂得這種話。”

劉真長為丹陽尹,許玄度出都就劉宿。床帷新麗,飲食豐甘。許曰:“若保全此處,殊勝東山。”劉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許遇稷、契,當無此言。”二人並有愧色。
劉真長任丹陽尹的時候,許玄度到京都去,便到他那裏住宿。他設置的床帳簇新、華麗,飲食豐盛味美。許玄度說:“如果保全住這個地方,比隱居東山強多了。”劉真長說:“你如果能肯定禍福由人來決定,我怎麼會不保全這裏呢!”當時工逸少也在座,就說:“如果巢父。許由遇見稷和契,一定不會說這樣的話。”劉、許兩人聽了,都麵有愧色。

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誌。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右軍將軍王羲之和太傅謝安一起登上冶城,謝安悠閑地凝神遐想,有超塵脫俗的誌趣。王羲之就對他說:“夏禹操勞國事,手腳都長了趼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吃上飯,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現在國家戰亂四起,人人都應當自覺地為國效勞。而空談荒廢政務,浮辭妨害國事,恐怕不是當前所應該做的吧。”謝安回答說:“秦國任用商鞅,可是秦朝隻傳兩代就滅亡了,這難道也是清談所造成的災禍嗎?”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太傅謝安在一個寒冷的下雪天把家裏人聚在一起,和兒女們講解談論文章。一會兒,雪下得又大又急,謝安興致勃勃地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胡兒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笑,非常高興。這位侄女就是謝安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王中郎令伏玄度、習鑿齒論青、楚人物。臨成,以示韓康伯。康伯都無言,王曰:“何故不言?”韓曰:“無可無不可。”
北中郎將王坦之叫伏玄度、習鑿齒兩人評論青州、荊州兩地曆代人物。等到評論完了,王坦之拿來給韓康伯看,韓康伯一句話也沒說。王坦之間他:“為什麼不說話?”韓康伯說:“他們的評論無所謂對,也無所謂不對。”

劉尹雲:“清風朗月,輒思玄度。”
丹陽尹劉真長說:“每逢風清月明。就不免思念玄度。”

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雲:“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淩雲意。若秦、漢之君,必當褰裳濡足。”
北中郎將荀羨在京口任職時,登上北固山遠望東海說:“雖然不曾望見三座仙山,已經讓人有超塵出世的意想。如果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那樣,一定會提起衣裳下海去的。”

謝公雲:“賢聖去人,其閑亦邇。”子侄未之許。公歎曰:“若郗超聞此語,必不至河漢。”
謝安說:“聖人、賢人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也是很近的。”他的子侄不同意這種看法。謝安歎息說:“如果郗超聽見這話,一定不至於不相信。”

支公好鶴,住剡東(山印)山。有人遺其雙鶴,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鶴軒翥不複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林曰:“既有淩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令翮成,置使飛去。
支道林喜歡養鶴,住在刻縣東麵的岇山上。有人送給他一對小鶴。不久,小鶴翅膀長成,將要飛了,支道林心裏舍不得它們.就剪短了它們的翅膀。鶴高舉翅膀卻不能飛了,便回頭看看翅膀,低垂著頭,看去好像有懊喪的意思。支道林說:“既然有直衝雲霄的資質,又怎麼肯給人做就近觀賞的玩物呢!”於是喂養到翅膀再長起來,就放了它們,讓它們飛走了。

謝中郎經曲阿後湖,問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謝曰:“故當淵注渟著,納而不流。”
西中郎將謝萬路過曲阿後湖時,問隨從的人:“這是什麼湖?”隨從的人回答說:“曲阿湖。”謝萬就說:“那自然要聚積儲存,隻注入而不流出。”

晉武帝每餉山濤山少。謝太傅以問子弟,車騎答曰:“當由欲者不多,而使與者忘少。”
晉武帝每次賞賜東西給山濤,總是很少。太傅謝安就這件事問子侄們是什麼意思,謝玄回答說:“這應是由於受賜的人要求不多,才使得賞賜的人不覺得少。”

謝胡兒語庾道季:“諸人莫當就卿談,可堅城壘。”庾曰:“若文度來,我以偏師待之;康伯來,濟河焚舟。”
謝胡兒告訴庾道季說:“大家也許會到你這裏來清談,你應該加固城池堡壘,小心防備。”庾道季說:“要是王文度來,我用部分兵力就能對付他;如果韓康伯來,我就決心跟他挨個你死我活。”

李弘度常歎不被遇。殷揚州知其家貧,問:“君能屈誌百裏不?”李答曰:“北門之歎,久已上聞。窮猿奔林,豈暇擇木!”遂授剡縣。
李弘度經常慨歎得不到賞識提拔的機會。揚州刺史殷浩知道他家境貧困,就問他:“您能不能屈就,到一個小地方去?”李弘度回答說:“像《北門》篇那樣的慨歎,早就讓您聽到了;我現在像無路可走的猿猴奔竄山林,哪裏還顧得上去挑選該逃上哪棵樹呢!”殷浩於是就委任他做剡縣縣令。

王司州至吳興印渚中看。歎曰:“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
王胡之到吳興郡的印諸去觀賞景致。讚歎他說:“不隻是能讓人心情開朗清淨,也覺得日月更加明朗。”

謝萬作豫州都督,新拜,當西之都邑,相送累日,謝疲頓。於是高侍中往,徑就謝坐,因問:“卿今仗節方州,當疆理西蕃,何以為政?”謝粗道其意。高便為謝道形勢,作數百語。謝遂起坐。高去後,謝追曰:“阿酃故粗有才具。”謝因此得終坐。
謝萬出任豫州都督,剛接到任命,要西行到任所去,親友連日給他送行,謝萬疲憊得支持不住。這時,侍中高崧去見他,徑直往謝萬身旁坐下,便問他:“你現在受命主管一州,就要去治理西部地區,打算怎樣處理政事呢?”謝萬大略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高崧就給他敘說當地地理人事情況,長篇大論。謝萬終於起身坐著。高崧走後,謝萬回想起來說:“阿酃確實是有點才能。”謝萬也因此能始終奉陪不倦。

袁彥伯為謝安南司馬,都下諸人送至瀨鄉。將別,既自淒惘,歎曰:“江山遼落,居然有萬裏之勢。”
袁彥伯出任安南將軍謝奉的司馬,京都的友人給他送行一直送到瀨鄉。快到分手的時候,他已經不勝傷感愁悶,慨歎說:“江山遼闊,顯然有萬裏的氣勢。”

孫綽賦遂初,築室畎川,自言見止足之分。齋前種一株鬆,何自手壅治之。高世遠時亦鄰居,語孫曰:“鬆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永無棟梁用耳!”孫曰:“楓柳雖合抱,亦何所施?”
孫綽創作《遂初賦》來表明自己的誌向,在畎川建一所房子住,自己說已經明白了安分守己是自己的本分。房前種著一棵鬆樹,他經常親手培土灌溉。高世遠這時正跟他做鄰居,對他說:“小鬆樹不是不茂盛可愛,隻是永遠不能用做棟梁呀!”孫綽說:“楓樹、柳樹雖然長得合抱那麼粗,又能派什麼用場呢?”

桓征西治江陵城甚麗,會賓僚出江津望之,雲:“若能目此城者有賞。”顧長康時為客,在坐,目曰:“遙望層城,丹樓如霞。”桓即賞以二婢。
征西大將軍桓溫修築江陵城,非常壯麗,完工後,會集賓客僚屬出漢江渡口來遠遠觀賞城景。他說:“準如果能恰當品評這座城,有獎賞。”顧長康當時是客人,正在座上,就評論道:“遙望層城,丹樓如霞。”桓溫當即賞給他兩個婢女。

王子敬語王孝伯曰:“羊叔子自複佳耳,然亦何與人事?”故不如銅雀台上妓。”
王子敬對王孝伯說:“羊叔子這個人自然是不錯的呀,可是又何嚐有助於世事!所以比不上銅雀台上的歌姬舞女。”

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
支道林和尚看見東陽郡的長山時說:“怎麼這麼平緩又彎彎曲曲啊!”

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顧長康從會稽回來,人們問他那邊山川的秀麗情狀,顧長康形容說:“那裏千峰競相比高,萬壑爭先奔流,茂密的草木籠罩其上,有如彩雲湧動,霞光燦爛。”

簡文崩,孝武年十餘歲立,至暝不臨。左右啟“依常應臨”。帝曰:“哀至則哭,何常之有!”
晉簡文帝逝世,孝文帝當時才十幾歲就登上帝位,服喪期間,一次也沒有見他去哀哭。侍從向他啟奏說:“按慣例您應該去哭喪表示哀悼。”孝武帝說:“悲痛到來時,自然就會哭,有什麼慣例不慣例的!”

孝武將講孝經,謝公兄弟與諸人私庭講習。車武子難苦問謝,謂袁羊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袁曰:“必無此嫌。”車曰:“何以知爾?”袁曰:“何嚐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
孝武帝將要研討《孝經》,謝安、謝石兄弟和眾人先在家裏研討、講習。車武子提出一些疑難、急迫的問題來問謝安兄弟,並且對袁羊說:“不問,就怕漏掉精湛的言論;問得多了,又怕使二謝辛勞。”袁羊說:“一定不會引起這種煩惱的。”車武子說:”怎麼知道會是這樣呢?”袁羊說:“何曾見過明亮的鏡子會因為連續照影而疲勞,清澈的流水會害怕微風?”

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壞。”
王子敬說:“從山陰道上走過時,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使人眼花繚亂,看不過來。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
太傅謝安問眾子侄:“子侄們又何嚐需要過問政事,為什麼總想培養他們成為優秀子弟?”大家都不說話。車騎將軍謝玄回答說:“這就好比芝蘭玉樹,總想使它們生長在自家的庭院中啊!”

道壹道人好整飾音辭,從都下還東山,經吳中。已而會雪下,未甚寒。諸道人問在道所經。壹公曰:“風霜固所不論,乃先集其慘澹。郊邑正自飄瞥,林岫便已皓然。”
道壹和尚喜歡修飾言辭。他從京都回東山時,經過吳中。隨即遇到下雪,還不是很冷。回來後,和尚們問他途中見聞。道壹說:“風霜固然不用說了,它卻先凝聚起一片暗淡;郊野、村落還隻是雪花飛掠,樹林和山峰就已經白茫茫一片。”

張天錫為涼州刺史,稱製西隅。既為苻堅所禽,用為侍中。後於壽陽俱敗,至都,為孝武所器。每入言論,無不竟日。頗有嫉己者,於坐問張:“北方何物可貴?”張曰:“桑椹甘香,鴟鴞革響。淳酪養性,人無嫉心。”
張天錫任涼州刺史,在西部地區稱王。被苻堅俘虜以後,任用為侍中。後來隨苻堅攻晉,在壽陽縣大敗,便歸順晉朝,來到京都,得到晉孝武帝的器重。每次入朝談論,沒有不談一整天的。很有一些妒忌他的人當眾問他:“北方什麼東西可貴?”張天錫回答說:“桑葚香甜,鴟鴞振翅作響;醇厚的乳酪怡情養性,人們沒有妒忌之心。”

顧長康拜桓宣武墓,作詩雲:“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人問之曰:“卿憑重桓乃爾,哭之狀其可見乎?”顧曰:“鼻如廣莫長風,眼如懸河決溜。”或曰:“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
顧長康去拜謁桓溫的陵墓,並且作詩說:“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有人問他說:“你過去倚重桓溫才會這樣說,你痛哭桓溫的情狀大概可以描述描述吧?”顧長康說:“鼻息像曠野生風,眼淚像瀑布傾瀉。”又一說是:“哭聲像疾雷震破山嶽,眼淚像江河傾瀉大海。”

毛伯成既負其才氣,常稱:“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毛伯成既然自負有才氣,就常常聲稱:“寧可做被摧殘的香蘭,被打碎的美玉,也不做開花的艾蒿。”

範甯作豫章,八日請佛有板。眾僧疑,或欲作答。有小沙彌在坐末曰:“世尊默然,則為許可。”眾從其義。
範寧作豫章太守的時候,到四月八日用文書向廟裏請佛像,眾和尚猜測是否須要給一個答複。這時有個坐在未座上的小和尚說:“世尊不說話,就是準許了。”大家都讚同他的意見。

司馬太傅齋中夜坐,於時天月明淨,都無纖翳。太傅歎以為佳。謝景重在坐,答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太傅因戲謝曰:“卿居心不淨,乃複強欲滓穢太清邪?”
太傅司馬道子夜裏在書房閑坐,這時天空明朗,月光皎潔,一點雲彩也沒有,太傅讚歎不已,認為美極了。當時謝景重也在座。回答說:“私意以為倒不如有點微雲點綴。”太傅便打趣謝景重說:“你自己心地不幹淨,還硬要老天也不幹淨嗎?”

王中郎甚愛張天錫,問之曰:“卿觀過江諸人經緯,江左軌轍,有何偉異?後來之彥,複何如中原?”張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還;因時脩製,荀、樂之風。”王曰:“卿知見有餘,何故為苻堅所製?”答曰:“陽消陰息,故天步屯蹇;否剝成象,豈足多譏?”
北中郎將王但之很喜愛張天錫,問他:“你看過江來的這些人治理江南的途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後起之秀,和中原人士相比又怎麼樣?”張天錫說:“說到研討深奧的玄學,自王弼、何晏以來是最好的了;說到根據時勢修訂規章製度,那就有荀f、荀勖和樂廣的作風。”王坦之說:“你很有遠見卓識,為什麼會被苻堅挾製呢?”張天錫回答說:“陽衰陰盛,所以國運艱難;時運不好,難道這也值得大加譏笑嗎?”

謝景重女適王孝伯兒,二門公甚相愛美。謝為太傅長史,被彈;王即取作長史,帶晉陵郡。太傅已構嫌孝伯,不欲使其得謝,還取作谘議。外示縶維,而實以乖閑之。及孝伯敗後,太傅繞東府城行散,僚屬悉在南門要望候拜,時謂謝曰:“王甯異謀,雲是卿為其計。”謝曾無懼色,斂笏對曰:“樂彥輔有言:‘豈以五男易一女?’”太傅善其對,因舉酒勸之曰:“故自佳!故自佳!”
謝景重的女兒嫁給王孝伯的兒子,兩位親家翁互相都很讚賞、敬重。謝景重任太傅司馬道子的長史,被人家檢舉了孝王教伯就把謝請去做他的長史,並兼管晉陵郡。太傅跟孝伯早有嫌隙,不想讓他拉走謝景重,又安排謝做谘議;表麵上顯示自己要羅致人才,實際上是用這種做法來離間他們兩人。等到王孝伯起兵失敗以後,有一次,太傅繞著住宅的圍牆行散,一班僚屬都在南門迎候參拜。當時大傅對謝景重說:“王寧謀反,聽說是你給他出的主意。”謝景重聽後毫無懼色,從容地收攏飭回答說:“樂彥輔有句話:‘難道會用五個兒子去換一個女兒。’”太傅認為他回答得好,便舉起杯來勸他酒,並且說:“這當然很好!這當然很好!”

桓玄義興還後,見司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問人雲:“桓溫來欲作賊,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謝景重時為長史,舉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聖明,功超伊、霍。紛紜之議,裁之聖鑒。”太傅曰:“我知!我知!”即舉酒雲:“桓義興,勸卿酒。”桓出謝過。
桓玄從義興郡回到京部後,去謁見司馬太傅。這時太傅已經喝醉了,在座的還有很多客人,太傅就問大家說:“桓溫從來都想造反,怎麼回事?”桓玄拜伏在地不敢起來。謝景重當時任長史,拿起手板來回答說:”已故的宣武公廢黜昏庸的人,扶助聖明君主登上帝位,功勳超過伊尹、霍光。至於那些亂紛紛的議論,隻有靠太傅英明的鑒識來裁決了。”太傅說:“我知道!我知道!”隨即舉起酒杯說:“桓義興,敬你一杯!”桓玄離開座位向太傅謝罪。

宣武移鎮南州,製街衢平直。人謂王東亭曰:“丞相初營建康,無所因承,而製置紆曲,方此為劣。”東亭曰:“此丞相乃所以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
桓溫移鎮南州,他規劃修建的街道很平直。有人對東亭侯王珣說:“丞相當初籌劃修築建康城的街道時,沒有現成圖樣可以仿效,所以修築得彎彎曲曲,和這裏相比就顯得差些。”王珣說:“這正是丞相規劃得巧妙的地方。江南地方狹窄,比不上中原。如果街道暢通無阻,就會一眼看到底;特意拐彎抹角,就給人一種幽深莫測的感覺。”

桓玄詣殷荊州,殷在妾房晝眠,左右辭不之通。桓後言及此事,殷雲:“初不眠,縱有此,豈不以‘賢賢易色’也。”
桓玄去拜訪荊州刺史殷仲堪,殷正在侍妾的房裏睡午覺,手下的人謝絕給他通報。桓玄後來談起這事,殷仲堪說:“我從來不睡午覺。如果有這樣的事,豈不是把重賢之心變成重色了嗎!”

桓玄問羊孚:“何以共重吳聲?”羊曰:“當以其妖而浮。”
桓玄問羊孚:“為什麼都愛聽吳地歌曲?”羊孚說:“自然是因為它又婉轉動聽又輕柔。”

謝混問羊孚:“何以器舉瑚璉?”羊曰:“故當以為接神之器。”
謝混問羊孚:“為什麼說到器皿就要舉出瑚璉?”羊孚說:“自然是因為它是迎神的器物。”

桓玄既篡位,後禦床微陷,群臣失色。侍中殷仲文進曰:“當由聖德淵重,厚地所以不能載。”時人善之。
桓玄篡位以後,他的坐塌稍微陷下去一點,大臣們大驚失色。侍中殷仲文上前說:“這是由於皇上德行深厚,以致於厚重的大地也承受不起。”當時的人都稱讚他這句話說得很得體。

桓玄既篡位,將改置直館,問左右:“虎賁中郎省,應在何處?”有人答曰:“無省。”當時殊忤旨。問:“何以知無?”答曰:“潘嶽秋興賦敘曰:‘餘兼虎賁中郎將,寓直散騎之省。’玄谘嗟稱善。
桓玄篡位以後,想要另行設立值班官署,就問手下的人:“虎賁中郎省應該設在什麼地方呢?”有人回答說:“沒有虎賁中郎省。”這個回答在當時特別違逆聖旨。桓玄問:“你是怎麼知道沒有?”那個人回答說:“潘嶽在《秋興賦敘》裏說過:‘我兼任虎賁中郎將,寄宿在散騎省值班。’”桓玄讚賞他,認為他說得好。

謝靈運好戴曲柄笠,孔隱士謂曰:“卿欲希心高遠,何不能遺曲蓋之貌?”謝答曰:“將不畏影者,未能忘懷。”
謝靈運喜歡戴曲柄鬥笠,隱士孔淳之對他說:“你醉心於高超曠遠的境界,為什麼不能丟棄曲蓋的形狀?”謝靈運回答說:“恐怕是怕影子的人還不能忘記影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