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經典首页 經典分类 切换频道
《水經注》正文 作者:酈道元年代:北魏466[上一章] [下一章] [朗讀]

卷二十六

沭水出琅邪東莞縣西北山,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也。引控眾流,積以成川。東南流,徑邳鄉南,南去縣八十許裏。城有三麵而不周於南,故俗謂之半城。沭水又東南流:左合峴水。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徑邳鄉東,東南流注於沭水也。
沐水發源於琅邪郡東莞縣西北的山中,

東南過其縣東,沭水左與箕山之水合。水東出諸縣西箕山,劉澄之以為許由之所隱也,更為巨謬矣。其水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大棄山與小泰山山麓相連而山名不同,山間許多小澗彙集起來,成為一條川流,往東南流經邢鄉南麵。環鄉南距縣城約八十來裏。縣城三麵築了城牆,但南麵沒有圍進來,所以俗稱半城。沐水又往東南流,在左邊與晚水彙合。崛水發源於北方的大晚山,往東南流經那鄉東麵,往東南注入沐水。

又東南過莒縣東,《地理誌》曰:莒子之國,盈姓也,少昊後。《列女傳》曰:齊人杞梁殖襲莒,戰死,二其妻將赴之,道逢齊莊公,公將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無罪,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敢與郊吊。公旋車吊諸室,妻乃哭於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雲:殖死,妻援琴作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感皇天,城為之墮。即是城也。其城三重,並悉祟峻,惟南開一門。內城方十二裏,郭周四十許裏。《屍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國亡。無知之難,小白奔焉。樂毅攻齊,守險全國。秦始皇縣之。漢興,以為城陽國,封朱虛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陽因為琅邪國,以封皇子京,雅好宮室,窮極伎巧,壁帶飾以金銀。明帝時,京不安莒,移治開陽矣。沭水又南,袁公水東出清山,遵坤維而注沭。沭水又南,潯水注之。水出於巨公之山,西南流,舊堨以溉田,東西二十裏,南北十五裏。潯水又西南流入沭,沭水又南與葛陂水會。水發三柱山,西南流,徑辟土城南,世謂之辟陽城。《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節侯劉壯為侯國也。其水於邑,積以為陂,謂之辟陽湖。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往東南流過縣東,

又南過陽都縣東,入於沂。
沐水在左邊與箕山之水彙合。此水發源於東方諸縣以西的箕山。劉澄之認為許由曾隱居在這裏,這更是大錯特錯了。水往西南流,注入沐水。

沭水自陽都縣又南,會武陽溝水。水東出倉山,山上有故城,世謂之監宮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釘為侯國也。其城因山為基,水導山下西北流,謂之武陽溝。又西至即丘縣,注於沭。沭水又南徑東海郡即丘縣,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經》書:齊侯、鄭伯如紀,城祝丘。《左傳》曰:齊鄭朝紀,欲襲之。漢立為縣,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國誌》曰:自東海分屬琅邪。闞駰曰:即祝魯之音,蓋字承讀變矣。沭水又南徑東海厚丘縣,王莽更之曰祝其亭也。分為二瀆,一瀆西南出,今無水,世謂之枯沭。一瀆南徑建陵縣故城東,漢景帝六年,封衛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付亭也。沭水又南徑建陵山西。魏正光中,齊王之鎮徐州也,立大堨,遏水西流,兩瀆之會,置城防之,曰曲沭戌。自堨流三十裏,西注沭水舊瀆,謂之新渠。舊瀆自厚丘西南出,左會新渠,南入淮陽宿預縣,注泗水。《地理誌》所謂至下邳注泗者也。《經》言於陽都入沂,非矣。沭水左瀆自大堰水斷,故瀆東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賁縣,泉流東注沭瀆,又南,左合橫溝水,水發瀆右,東入沭之故瀆。又南暨於遏,其水西南流,徑司吾山東。又徑司吾縣故城西。《春秋左傳》,楚執鍾吾子以為司吾縣,王莽更之曰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預注泗水也。沭水故瀆,自下堰,東南徑司吾城東,又東南曆柤口城中。柤水出於楚之祖地。《春秋》襄公十年,《經》書公與晉及諸侯會吳於柤。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逼陽縣西北有租水溝,去逼陽八十裏。東南流,徑傅陽縣故城東北。《地理誌》曰:故逼陽國也。《春秋左傳》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會於柤。晉荀偃、士匄請伐逼陽而封宋向戌焉。荀營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固請,丙寅,圍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逼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鄹人紇抉之以出門者。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盂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主人縣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墜,則又縣之。蘇而複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帶其斷以徇於軍三日。諸侯之師久於逼陽,請歸。智伯怒曰:七日不克,爾乎取之,以謝罪也。荀偃、士匄攻之,親受矢石,遂滅之,以逼陽子歸,獻於武官,謂之夷俘。逼陽,妘姓也。漢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齊孝王子劉就為侯國,王莽更之曰輔陽也。《郡國誌》曰:逼陽有柤水。柤水又東南,亂於沂而注於沭,謂之柤口,城得其名矣。東南至朐縣,入遊注海也。
又往東南流過宮縣東邊,

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泰山,即東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宏謂之巨昧,王韶之以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廣其目焉。其水北流,徑朱虛縣故城西。漢惠帝二年,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東入海。丹水由朱虛丘阜矣,故言朱虛。城西有長阪遠峻,名為破車。峴城東北二十裏有丹山,世謂之凡山,縣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類,音從字變也。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世謂之東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徑劇縣故城東,東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東丹水也。北徑縣,合西丹水而亂流,又東北出徑渏薄澗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壽縣,積而為清,水盛則北注,東南流,屈而東北流,徑平壽縣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謂之魚合口。丹水又東北徑望海台東,東北注海,蓋亦縣所氏者也。
《地理誌》說:營縣從前是營子之國,姓盈,是少昊的後代。《列女傳》說:齊國人祀梁殖在襲擊營城時戰死,他的妻子前去迎喪,路上碰到齊莊公,莊公正要去為祀梁殖吊喪。祀梁妻說:如果殖死得有罪,怎敢勞駕您來吊唁呢?如果他死得無罪,他還有祖先留給他的舊宅在,我不敢在郊外為他吊喪。齊莊公立即回車,在他家裏舉行了喪禮。祀梁妻在苔城下哀哭,哭了七日,把城都哭崩了。所以《琴操》說:祀梁殖死後,他的妻子持琴歌唱道:人間的歡樂呀,哪有勝過相逢新知己;人間的悲痛呀,哪有甚於死別生離!她深沉的悲哀感動了上天,城也因此而崩塌了。說的就是此城。城有三重,城牆都很高峻,隻有南麵開了一道城門,內城方圓十二裏,外城周圍四十裏。《屍子》說:苔君喜歡神鬼巫術之事因而亡國。無知作亂,小白投奔營城。樂毅進攻齊國時,齊軍據險守住營城而保住了國家。秦始皇時把營設立為縣,漢朝興起後,把這裏立為城陽國,封給朱虛侯章,治所設在營城。王莽時叫苔陵。光武帝把城陽國合並為琅邪國,封給皇子劉京,劉京很喜歡修建宮室,把百工的技藝和巧思發揮到極致,連牆壁的橫木上都裝飾著金銀。明帝時,劉京在苔城感到不能安心,就遷到開陽。沐水又往南流,有袁公水發源於東方的清山,往西南流,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得水注入。得水發源於巨公之山,往西南流。過去在水上築堰,東西二十裏,南北十五裏內的田地,都由此堰灌溉。得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與葛破水彙合,葛破水發源於三柱山,往西南流經辟土城南麵,世人稱為辟陽城。《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說: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裏封給城陽共王的兒子節侯劉壯,立為侯國。此水在城旁積聚成破湖,稱為辟陽湖,水向西南流,注入沐水。又往南流過陽都縣東,注人沂水。

又北過臨胸縣東,巨洋水自朱虛北入臨朐縣,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飛泉側瀨,於窮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祠,目之為冶泉祠。按《廣雅》,金神謂之清明,斯地蓋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稱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異,淵無潛石,淺鏤沙文,中有古壇,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飾,以為嬉遊之處。南北邃岸淩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鎮海岱,餘總角之年,侍節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閑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日,桂筍尋波,輕林委浪,琴歌既洽,歡情亦暢,是焉棲寄,實可憑衿。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匪直芳齊芍藥,實亦潔並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之熏冶泉。又徑臨朐縣故城東。城,古伯氏駢邑也。漢武帝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劉奴為侯國。應劭曰: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朐亦水名,其城側臨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焉。城上下沿水,悉是劉武皇北伐廣固,營壘所在矣。巨洋又東北徑委粟山東,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東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東南徑逢山祠西。洋水又東南,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山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鳴則年凶。郭緣生《續述征記》曰:逢山在廣固南三十裏,有祠並石鼓,齊地將亂,石人輒打石鼓,聲聞數十裏。洋水曆其陰而東北流,世謂之石溝水。東北流,出於委粟山北,而東注於巨洋,謂之石溝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時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瀾無輟,亦或謂之為龍泉水。《地理誌》: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於此縣,惟是瀆當之,似符群證矣。巨洋水又東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東流注於巨洋水。巨洋水又北會建德水,水西發逢山阜,而東流入巨洋水也。
沐水從陽都縣又往南流,與武陽溝水彙合。武陽溝水發源於東方的倉山,山上有一座舊城,世人稱為監官城,其實不是,那是從前的有利城。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把這裏封給城陽共王的兒子劉釘,立為侯國。城姆山為城基,水就發源於山下,往西北流,稱為武陽溝,又往西流到即丘縣,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經東海郡即丘縣,這裏原是《春秋》的祝丘。桓公五年(前707),《經》載,齊侯、鄭伯到紀,修築了祝丘城。《左傳》說:齊、鄭去會見紀國國君,想襲擊紀國。漢時把這地方設立為縣,王莽改名就信。《郡國誌》說:祝丘從東海郡分出,改屬琅邪郡。闡胭說:即、祝二字魯地方言讀音相同,所以字也跟著變了。沐水又往南流經東海郡厚丘縣,王莽改名為祝其亭,沐水在這裏分為兩條。一條向西南流出,今天已經無水了,民間稱為枯沐;另一條往南流經建陵縣舊城東麵,漢景帝六年(前151),把這裏封給衛給,立為侯國,王莽把它改名為付亭。沐水又往南流經建陵山西麵。魏正光年間,齊王鎮守徐州的時候,修築了一條大堰,攔阻沐水使它西流,在這兩條水的彙流處築城防守,稱為曲沐戍。沐水從堰壩流了三十裏,向西流入沐水舊河道,稱為新渠。舊河道從厚丘向西南流出,左麵與新渠彙合,向南流入淮陽宿預縣,注入泗水。這就是《地理誌》所說的,流到下那注入泗水。《水經》說在陽都注入沂水,這是弄錯了。沐水左麵那條河道,從大堰起水就斷流了,舊河道伸向東南,桑堰水注入。桑堰水發源於襄責縣,泉流向東注入沐水。又往南流,左麵與橫溝水彙合。橫溝水發源於沐水右麵,往東流,注入沐水舊河道,又往南流到大堰,轉向西南,流經司吾山東麵,又流經司吾縣舊城西麵。《春秋左傳》說:楚國拘捕了鍾吾子,把他的封國立為司吾縣,王莽又改名息吾。水又往西南流,到宿預注入泗水。沐水的另一條舊水道,從下堰往東南流經司吾城東麵,又往東南流經祖口城中。祖水發源於楚國的祖地。《春秋》:襄公十年(前563)份經》載,襄公和晉及諸侯在祖與吳會晤。京相播說:祖是宋地。現在彭城福陽縣西北有一條祖水溝,離福陽八十裏,往東南流經福陽縣舊城東北。《地理誌》說:這裏過去是福陽國。《春秋左傳》:襄公十年(前563)夏,四月戊午日,諸侯在祖會合。晉國的荀堰、士句要求攻打福陽,把這座城封給宋國的向戍。荀窯說:這座城雖小但很堅固,打勝了不足以顯示威武,打敗了被人恥笑。荀堰、士旬一再請求攻城,於是就在丙寅日包圍了福陽,但卻打不進去。孟氏的家臣秦荃父拉著貓重車隨從作戰。福陽人打開城門,諸侯的兵士就乘機攻門。城上驟然放下懸門,郭人絕使勁托起懸門,把被閘在裏麵的人放出來。狄旎彌造大車的輪盤,蒙上鐵甲,當作大盾牌,左手執盾,右手持戟,組成一隊。孟獻子說:他們就像《詩經》裏所謂有力如虎的人。守城的主將從城上把布放下,荃父拉著布登城,快攀到城頭的矮牆時,守將割斷了布,荃父掉了下去。上麵又放下布,荃父蘇醒過來,重又攀登,這樣連登了三次。守將向荃父道歉,他才回去,帶著斷布在軍中誇耀,接連三日。諸侯的軍隊圍困福陽時間已久,都要求回去,智伯發怒道:七天攻不下福陽,就要你們的腦袋!荀堰、士句又發起進攻,親自冒著箭雨擂石指揮攻城,終於滅了福陽國。他們俘虜了幅陽子帶回,把他獻到武宮,稱為夷俘。不爵陽人都是姓壇的。漢朝時立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把這裏封給齊孝王的兒子劉就,立為侯國,王莽時改名為輔陽。《郡國誌》說:福陽有柤水。柤水又往東南流,與沂水混流後又注入沐水,彙流處稱為柤口。城也因而得名。沐水往東南流,到朐縣彙合遊水,注入大海。

又北過劇縣西,巨洋水又東北合康浪水,水發縣西南山,無事樹木,而圓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齊都賦》曰嶺鎮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於巨洋。巨洋又東北徑劇縣故城西,古紀國也。《春秋》莊公四年,紀侯不能下齊,以與弟季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後改曰劇,故《魯連子》曰:朐劇之人,辯者也。漢文帝十八年,別為菑川國,後並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錯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俞縣也。城之北側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謨曰:西去齊城九十七裏,耿弇破張步於臨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屍相屬。即是水也。巨洋又東北徑晉龍驤將軍、幽州刺史辟閭渾墓東,而東北流。墓側有一墳,甚高大,時人鹹謂之為馬陵,而不知誰之丘壟也。巨洋水又東北徑益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滌蕩也。晏謨曰:南去齊城五十裏,司馬宣王代公孫淵,北徙豐人住於此城,遂改名為南豐城也。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西北流,徑北益都城。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胡為侯國。又西北流而注於巨澱矣。又東北過壽光縣西,巨洋水自巨澱湖東北流,徑縣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鯉為侯國。城之西南,水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問經,既無碑誌,未詳所立。巨洋又東北流,堯水注之。水出劇縣南角崩山,即故義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為角扇山,亦名為角林山,皆世俗音訛也。水,即蕤水矣。《地理誌》曰:劇縣有義山,蕤水所出也。北徑山東,俗亦名之為青山矣。堯水又東北徑東西壽光二城間。應劭曰:壽光縣有灌亭。杜預曰:在縣東南,斟灌國也。又言斟亭在平壽縣東南,平壽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營陵縣之下流,東北徑城東,西入別畫湖,亦曰朕懷湖。湖東西二十裏,南北三十裏,東北入海。斟亭在溉水東,水出桑犢亭東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謂之故郡城。山謂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誌》:桑犢,北海之屬縣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徑斟亭西北,合白狼水。按《地理誌》: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裏。溉水又北徑寒亭西,而入別畫湖。《郡國誌》曰:平壽有斟城,有寒亭。薛瓚《漢書集注》雲: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後,改曰衛。斟尋在河南,非平壽也。又雲: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序》曰:太康失國,兄弟五人,徯於河汭,此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餘考瓚所據,今河南有尋地,衛國有觀土,《國語》曰:啟有五觀,謂之奸子。五觀,蓋其名也,所處之邑,其名曰觀。皇甫謐曰:衛地。又雲:夏相徒帝丘,依同姓之諸侯於斟尋氏。即《汲塚書》雲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尋,明斟尋非一居矣。窮後既仗善射篡相,寒促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澆,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絳曰: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幹戈。是以伍員言於吳子曰:過澆殺斟灌以伐斟尋是也。有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於鬲氏。今鬲縣也。收斟灌、斟尋二國之餘燼,殺寒浞而立少康,滅之,有窮遂亡也。是蓋寓其居而生其稱,宅其業而表其邑,縱遺文沿褫,亭郭有傳,未可以彼有灌目,謂專此為非,舍此尋名,而專彼為是。以土推傳,應氏之據亦可按矣。堯水又東北注巨洋。伏琛、晏謨並言,堯嚐頓駕於此,放受名焉,非也。《地理誌》曰:蕤水自劇東北,至壽光入海。沿其徑趣,即是水也。又東北入於海。
巨洋水發源於朱虛縣泰山,往北流過縣西,

巨洋水東北徑望海台西,東北流。伏琛、晏謨並以為平望亭在平壽縣故城西北八十裏,古縣;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詳也。按《史記》,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賞為侯國。又東北注於海也。
泰山就是東小泰山。巨洋水就是《國語》所說的具水。袁宏把它稱為巨昧,王韶之把它叫做巨蔑,也有人叫朐瀰,說的都是同一條水,隻不過名稱不一罷了。水往北流經朱虛縣舊城西麵。漢惠帝二年(前193),把這裏封給齊悼惠王兒子劉章,立為侯國。《地理風俗記》說:丹山在西南麵,丹水發源在那裏,東流入海。丹水流經朱虛縣丘陵地帶。所以有人說到朱虛城西有一條漫長高峻的山坡,名叫破車觀。城東北二十裏有丹山,世人稱為凡山,縣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丹、凡字形相近,於是讀音也隨字而變了。丹水有兩個源頭,各發源於一山,世人稱為東丹水和西丹水。西丹水從凡山北流,經過劇縣舊城東麵,東丹水注入。東丹水發源於方山,山上有兩條水,東丹水就是其中的一條。東丹水往北流,經劇縣與西丹水彙合,成為亂流,又往東北流去,經過倚薄澗北麵。清水也發源於方山,流入平壽縣,積聚成水灣。水大時就北注,轉向東南流,又折向東北,流經平壽縣舊城西麵,然後北流注入丹水,彙流處稱為魚合口。丹水又往東北流經望海台東麵,往東北注入大海,縣就是依照台命名的。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誌》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經》有原山之論矣。《淮南子》曰:永出自飴山,蓋山別名也。東北流,徑萊蕪穀,屈而西北流,徑其縣故城南。《從征記》曰:城在萊蕪穀,當路阻絕,兩山間道,由南北門。漢末,有範史雲為萊羌令,言萊蕪在齊,非魯所得。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穀,邑落荒蕪,故曰萊蕪。《禹貢》所謂萊夷也。夾穀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餘按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劭《十三州記》曰:太山萊蕪縣,魯之萊柞邑。淄水又西北,轉徑城西,又東北流,與一水合。水出縣東南,俗謂之家桑穀水。《從征記》名曰聖水。《列仙傳》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為府小史,才巧,舉手成器。山岑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輪,造縣閣,意思橫生,數十日,梯道成,上其巔,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問以自固,食芝草,飲神泉,七十餘年。淄水來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餘人,命上山半,水出盡漂一郡,沒者萬計。小史辭迫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閣而去。後百餘年下,賣藥齊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謂之萊蕪口,東北流者也。
又往北流過臨朐縣東麵,巨洋水從朱虛向北流入臨朐縣,熏冶泉水在此注入。此水源出西溪,飛奔的泉永在深坑下麵流瀉,在溪岸上,源頭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廟,名為冶泉祠。據《廣雅》,金屬之神叫做清明,此處是古時冶官的駐地,水就因此取名。熏冶泉水色澄清透明,而且特別清涼,深淵底下岩石曆曆可數,淺處的沙上水流蕩出的波痕就像雕成一樣。中間有古壇,與祠參差相對,後人稍加修飾,把它作為嬉遊的處所。南北兩側高岸淩空而起,古樹枝柯交錯。太和年間(477-499)先父鎮守海岱,當時我還年幼,跟著父親到東方來。每當驕陽如火的炎夏,困倦無聊時,就攜了琴兒,邀了好友,整天地盡情嬉遊。我們蕩著一葉扁舟,逐浪飄流,在岸邊林木的輕蔭底下,穿過低垂拂水的柔枝,我們彈琴唱歌,互相應和,彼此都十分愉快。寄身在這清幽可愛的林泉間,我們真是樂而忘返了。稍東有一口湖,湖邊出產鮮美的竹筍,不但氣味芳香可與芍藥相比,而且也像魚兒一般潔白清淨。溪水往東北流入巨洋,稱為熏冶泉。巨洋水又流經臨朐縣舊城東麵,此城是古時伯氏的駢邑,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把這裏封給苗川茲王的兒子劉奴,立為侯國。應劭說:臨朐原是山名,縣也以山命名。胸,又是水名。此城側麵緊臨朐川,所以王莽就用作為縣名。城外沿江上下,都是劉武皇北伐廣固時營壘所在的地方。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經委粟山東邊,這是一座秀美的山丘,孤零零地聳立著,形狀像一堆倒在地上的積粟。巨洋水又往東北流,洋水注入。洋水發源於西方石膏山西北的石澗口,往東南流經逢山祠西麵。洋水又往東南流經逢山下,逢山就是石膏山。山麓有三重,峭壁陡峻直上,山上有石鼓,鼓響就預兆著那年有災禍。郭緣生《續述征記》說:逢山座落在廣固南三十裏。山上有祠廟和石鼓,齊地將亂時,石人就敲起石鼓,數十裏內都能聽到。洋水流經山北,轉向東北流,世人稱為石溝水,往東北流出委粟山北麵,然後東流注入巨洋水,彙流處稱為石溝口。然而這條水下流,有時暢通有時阻塞。到了每年春夏水漲時,浪濤滾滾奔流不息,也有人稱為龍泉水。《地理誌》說:石膏山是洋水的發源地。今天在臨朐縣隻有這條水可以對得上,似乎與各書的記載相符。巨洋水又往東北流到鄭泉口。那泉的源頭出自西方的平地,東流注入巨洋水。巨洋水又北流,與建德水彙合。建德水發源於西方逢山的丘岡下,東流注入巨洋水。

東北過臨淄縣東,淄水自山東北流,徑牛山西,又東徑臨淄縣故城南,東得天齊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謂之天齊淵。五泉並出,南北三百步,廣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齊都賦》曰:牛嶺鎮其南者也。水在齊八祠中,齊之為名起於此矣。《地理風俗記》曰:齊所以為齊者,即天齊淵名也。其水北流,注於淄水,淄水又東徑四豪塚北。水南山下,有四塚,方基圓墳,鹹高七尺,東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塚也。淄水又東北徑蕩陰裏西。水東有塚,一基三墳,東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之墳也。晏子惡其勇而無禮,投桃以斃之。死,葬陽裏,即此也。淄水又北徑其城東。城臨淄水,故曰臨淄,王莽之齊陵縣也。《爾雅》曰:水出其前,左為營丘,武王以其地封大公望,賜之以四履,都營丘為齊。或以為都營陵。《史記》周成王封師尚父於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萊侯與之爭營丘。逆旅之人曰:吾同時難得而易失,客寢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至營丘。陵亦丘也。獻公自營丘徙臨淄。餘按營陵城南無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謂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謂凡山也,東北流,由《爾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為營丘矣。營丘者,山名也。《詩》所謂子之營兮,遭我乎峱之間兮。作者多以丘陵號同,緣陵又去萊差近,鹹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經》書,諸侯城緣陵。《左傳》曰遷杞也。《毛詩》鄭注,並無營字,瓚以為非近之。今臨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內,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營丘之名,與《爾雅》相符。城對天齊淵,故城有齊城之稱。是以晏子言始爽鳩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築營之丘,季劄觀風,聞齊音曰: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田巴入齊,過淄自鏡。郭景純言齊之營丘,淄水徑其南及東也,非營陵明矣。獻公之徙,其猶晉氏深翼名絳,非謂自營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獻公所徙臨淄城也,世謂之虜城。言齊湣王伐燕,燕王噲死,虜其民實諸郭,因以名之。秦始皇三十四年,滅齊為郡,治臨淄。漢高帝六年,封子肥於齊為王國,王莽更名濟南也,《戰國策》曰:田單為齊相,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單乃解裘於斯水之上也。
又往北流過劇縣西麵,

又東過利縣東,淄水自縣東北流,徑東安平城北。又東徑巨澱縣故城南。征和四年,漢武帝幸東萊,臨大海,三月耕巨澱,即此也。縣東南則巨澱湖,蓋以水受名也。淄水又東北徑廣饒縣故城南。漢武帝元鼎中,封菑川靖王子劉國為侯國。淄水又東北,馬車瀆水注之。受巨澱,澱即濁水所注也。呂忱曰:濁水一名溷水,出廣縣為山,世謂之冶嶺山。東北流,徑廣固城西。城在廣縣西北四裏,四周絕澗,阻水深隍,晉永嘉中,東萊人曹嶷所造也。水側山際,有五龍口。義熙五年,劉武帝伐慕容超於廣固也,以藉險難攻,兵力勞弊,河間人玄丈說裕雲:昔趙攻曹嶷,望氣者以為漫水帶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龍口,城當必陷。石虎從之,嶷請降。降後五日,大雨,雷電震開。後慕容格之攻段龕,十旬不拔,塞口而龕降,降後無兒,又震開之。今舊基猶存,宜試修築。裕塞之,超及城內男女皆悉腳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為晉所擒也。然城之所跨,實憑地險,其不可固城者在此。濁水東北流,徑堯山東。《從征記》曰:廣固城北三裏,有堯山祠。堯因巡狩登此山,後人遂以名山,廟在山之左麓,廟像東麵,華宇修整,帝圖嚴飾,軒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頂,舊有上祠,今也毀廢,無複遺式。盤石上尚有人馬之跡,徒黃石而已,惟刀劍之蹤逼真矣。至於燕鋒代鍔,魏鋏齊鋩,與今劍莫殊,以密模寫,知人功所製矣。西望胡公陵,孫暢之所雲:青州刺史傅弘仁,言得銅棺隸書處。濁水又東北流,徑東陽城北,東北流,合長沙水。水出逢山北阜,世謂之陽水也。東北流。徑廣縣故城西。舊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陽水又東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頂洞開,望若門焉,俗謂是山為譬頭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際廣城東側,三麵積石,高深一匹有餘。長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贔之音,驚川聒穀,漰渀之勢,狀同洪何。北流入陽水。餘生長東齊,極遊其下,於中闊絕,乃積綿載。後因王事,複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賦詩言意,彌日嬉娛,尤慰羈心,但恨此本時有通塞耳。陽水東徑故七級寺禪房南。水北則長廡遍駕,迥閣承阿,林之際則繩坐疏班,錫缽間設,所謂修修釋子,眇眇禪棲者也。陽水又東徑東陽城東南。義熙中,晉青州刺史羊穆之築此,以在陽水之陽,即謂之東陽城。世以濁水為西陽水故也。水流亦有時窮通,信為靈矣。昔在宋世,是水絕而複流,劉晃賦《通津》焉,魏太和中,此水複竭,輟流積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複通,澄映盈川,所謂幽穀枯而更溢,窮泉輟而複流矣。海岱之士,又頌通津焉。平昌尨民孫道相頌曰:惟彼澠泉,竭逾三齡,祈盡圭壁,謁窮斯牲,道從隆替,降由聖明。耋民河間趙嶷頌雲:敷化未期,元澤潛施,枯源揚瀾,涸川滌陂。北海郭欽曰:先政輟津,我後通洋。但頌廣文煩,難以具載。陽水又北屈徑漢城陽景王劉章廟東,東注於巨洋。後人堨斷,令北注濁水。時人通謂濁水為陽水,故有南陽、北陽水之論。二水渾流,世謂之為長沙水也,亦或通名之為泥水。故晏謨、伏琛為《齊記》,並雲東陽城既在澠水之陽,宜為澠陽城,非也。世又謂陽水為洋水,餘按群書,盛言洋水出臨朐縣,而陽水導源廣縣,兩縣雖鄰,川土不同,幹事疑焉。濁水又北徑臧氏台西,又北徑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澱。《地理誌》曰:廣縣為山,濁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澱,巨澱之右,又有女水注之。水出東安平縣之蛇頭山,《從征記》曰:水西有桓公塚,甚高大,墓方七十餘丈;高四丈,圓墳圍二十餘丈,高七丈餘,一墓方七丈;二墳;晏謨曰:依《陵記》非葬禮,如承世故,與其母同墓而異墳,伏琛所未詳也,塚東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侍其衡奏魏武王所立,曰:近日路次齊郊,瞻望桓公墳壟,在南山之阿,請為立祀,為塊然之主。郭緣生《述征記》曰:齊桓公塚,在齊城南二十裏,因山為墳,大塚東有女水,或雲齊桓公女塚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女水導川東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則水生,政薄則津竭。燕建平六年,水忽暴竭,玄明惡之,寢病而亡。燕太上四年,女水又竭,慕容超惡之,燕祚遂淪。女水東北流,徑東安平縣故城南。《續述征記》曰:女水至安平城南,伏流十五裏,然後更流,北注陽水。城,故酅亭也。《春秋》魯莊公三年,紀季以酅入齊。《公羊傳》曰:季者何?紀侯弟也。賢其服罪,請酅以奉五祀,田成子單之故邑也。後以為縣,博陵有安平,故此加東也。世祖建武七年,封菑川王子劉茂為侯國。又徑東安平城東,東北徑壟丘東,東北入巨澱。《地理誌》曰:菟頭山,女水所出,東北至臨淄,人巨澱,又北為馬車瀆,北合淄水。又北,時澠之水注之。時水出齊城西北二十五裏,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謂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為黑水。西北徑黃山東,又北曆愚山東,有愚公塚。時水又屈而徑杜山北。有愚公穀,齊桓公時,公隱於穀,鄰有認其駒者,公以與之。山即杜山之通阜,以其人狀愚,故謂之愚公。水有石梁,亦謂之為石梁水。又有水注之。水出時水東,去臨淄城十八裏,所謂中也。俗以水為宿留水,西北入於時水。盂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故世以此而變水名也。水南山西,有王歜墓,昔樂毅伐齊,賢而封之,歜不受,自縊而死。水側有田引水,溉跡尚存。時水又西北徑西安縣故城南。本渠丘也,齊大夫雍廩之邑矣。王莽更之曰東寧。時水又西至石洋堰,分為二水,謂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鄒入濟。時水又北徑西安城西,又北,京水、係水注之。水出齊城西南,世謂之寒泉也。東北流,直申門西,京相璠、杜預並言申門,即齊城南麵西第一門矣,為申池。昔齊懿公遊申池,邴歜、閻職二人,害公於竹中。今池無複仿佛,然水側尚有小小竹木,以時遺生也。左思《齊都賦注》:申池,在海濱齊藪也。餘按《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伐齊,戊戌,伐雍門之萩。己亥,焚雍門,壬寅,焚東北二郭,甲辰,東侵及濰,南及沂,而不言北掠於海。且晉獻子尚不辭死以逞誌,何容對仇敵而不懲,暴草木於海嵎乎?又炎夏火流,非遠遊之辰,懿公見弑,蓋是白龍魚服,見困近郊矣。左氏舍近舉遠,考古非矣。杜預之言,有推據耳。係水傍城北流,徑陽門西。水次有故封處,所謂齊之稷下也。當戰國之時,以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鄒衍、淳於髠、田駢、接子、慎到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論議,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十人。劉向《別錄》以稷為齊城門名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門下,故曰稷下也。《鄭誌》,張逸問《書讚》雲:我先師棘下生,何時人?鄭玄答雲:齊田氏時,善學者所會處也,齊人號之棘下生,無常人也。餘按《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齊,盟於稷門之外。漢以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史記音義》曰:欲以繼蹤齊稷下之風矣。然棘下又是魯城內地名。《左傳》定公八年,陽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東門,戰於南門之內,又戰於棘下者也。蓋亦儒者之所萃焉。故張逸疑而發問,鄭玄釋而辯之,雖異名互見,大歸一也。城內有故台,有營丘,有故景王祠,即朱虛侯章廟矣。《晉起居注》雲:齊有大蛇,長三百步,負小蛇,長百餘步,徑於市中,市人悉觀,自北門所入處也。北門外東北二百步,有齊相晏嬰塚宅。《左傳》: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嬰弗更,為誡曰:吾生則近市,死豈易誌。乃葬故宅,後人名之曰清節裏。係水又北徑臨淄城西門北,而西流徑梧宮南。昔楚使聘齊,齊王饗之梧宮,即是宮矣。其地猶名梧台裏。台甚層秀,東西百餘步,南北如減,即古梧宮之台。台東即闕子,所謂宋愚人得燕石處。台西有《石社碑》,猶存。漢靈帝熹平五年立,其題雲梧台裏。係水又西徑葵丘北。《春秋》莊公八年,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京相璠曰:齊西五十裏,有葵丘地,若是,無庸戍之。僖公九年,齊桓會諸侯於葵丘,宰孔曰:齊侯不務修德而勤遠略。明葵丘不在齊也。引河東汾陰、葵丘,山陽西北葵城,宜在此,非也。餘原《左傳》連稱、管至父之戍葵丘,以瓜時為往還之期。請代弗許,將為齊亂,故令無寵之妹,候公於宮。因無知之絀,遂害襄公。若出遠無代,寧得謀及婦人,而為公室之亂乎?是以杜預稽《春秋》之旨,即傳安之注於臨淄西,不得舍近托遠,苟成己異,於異可殊,即義為負。然則葵丘之戍,即此地也。係水西左迤為潭,又西徑高陽僑郡南,魏所立也。又西北流注於時。時水又東北流,澠水莊之。水出營城東,世謂之漢溱水也。西北流,徑營城北。漢景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劉信都為侯國。澠水又西徑樂安博昌縣故城南。應劭曰:昌水出東萊昌陽縣,道遠不至,取其嘉名。闞駰曰:縣處勢平,故曰博昌。澠水西曆貝丘。京相璠曰:博昌縣南近澠水,有地名貝丘,在齊城西北四十裏。《春秋》莊公八年,齊侯田於貝丘,見公子彭生,豕立而位。齊侯墜車傷足於是處也。澠水又西北人時水。《從征記》又曰:水出臨淄縣北,徑樂安博昌南界,西入時水者也,自下通謂之為澠也。昔晉侯與齊侯宴,齊侯曰有酒如澠,指喻此水也。時水又屈而東北,徑博昌城北。時水又東北,徑齊利縣故城北,又東北徑巨澱縣故城北,又東北徑廣饒縣故城北,東北入淄水。《地理風俗記》曰:淄入濡。《淮南子》曰:白公問微言曰: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澠之水合,易牙嚐而知之。謂斯水矣。
巨洋水又往東北流,與康浪水彙合。康浪水發源於劇縣西南麵的蟆山,山上不長樹木,渾圓而峻峭的山峰互相分開,相對屹立著。左思《齊都賦》說:蟆嶺雄踞於齊都左邊。康浪水往北流,注入巨洋水。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經劇縣舊城西麵,這裏是古時的紀國。《春秋》:莊公四年(前690),紀侯不願降服於齊國,把紀國交給弟弟季,為躲避齊國入侵的災難,就離開紀國出走。後來紀就改名為劇。所以《魯連子》說:胸、劇的人都能言善辯。漢文帝十八年(前162),把這地方分出來,立為蓄川國,後來又並入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裏封給蓄川彭王的兒子劉錯,立為侯國,王莽則改名為俞縣。城的北邊有舊台,台的西麵有方池。晏漠說:這裏離齊城九十七裏。耿棄在臨淄打敗了張步,一直追擊到巨洋,水上的浮屍連成一片,說的這是這條水。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經過晉龍驟將軍、幽州刺史辟間渾墓東,然後又往東北流。墓旁又有一座墳,非常高大,當時人們都稱為馬陵,但不知道是誰的墳墓。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經益縣舊城東麵,王莽改名為滌蕩。晏漠說:這裏南麵離齊城五十裏。司馬宣王攻打公孫淵,從北麵遷來豐人居住在這座城中,於是就改名為南豐城。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積水成潭,支流從這裏分出,稱為百尺溝,往西北流經北益都城,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裏封給蓄川茲王的兒子劉胡,立為侯國。又往西北流,注入巨澱。

又東北入於海。
又住東北流過壽光縣西麵,

淄水入馬車瀆,亂流東北,徑琅槐故城南,又東北徑馬井城北,與時澠之水,互受通稱,故邑流其號。又東北至皮丘坑入於海,故晏謨、伏琛並言淄澠之水,合於皮丘坑西。《地理誌》曰:馬車瀆至琅槐入於海。蓋舉縣言也。
巨洋水從巨澱湖往東北流經壽光縣舊城西麵,王莽時稱翼平亭。漢光武帝建武幾年(26),把這裏封給更始帝的兒子劉鯉,立為侯國。縣城西南麵、巨洋水東麵,有孔子石室,是舊時的廟堂。廟中有孔子像,還有弟子間經的畫像,但找不到碑文,不知是什麼時候建立的。巨洋水又往東北流,堯水注入.。堯水發源於劇縣南麵的角崩山,就是過去的義山,因為山角看去像崩塌了似的,因此當地鄉人稱為角崩山,也稱角林山,這都是民間音訛的緣故。堯水就是夔水。《地理誌》說:劇縣有義山,羹水就發源在那裏。.水往北流經蟆山東,民間又稱哄山為青山。堯水又往東北流經東壽光城和西壽光城之間。應劭說:壽光縣有灌亭。杜預說:灌亭在壽光縣東南,是從前的斟灌國。又說:斟亭在平壽縣東南。平壽舊城在白狼水西,今天是北海郡的治所。白狼水上源在營陵縣,往東北流經平壽城東邊,西流注入別畫湖,也稱聯懷湖,湖東西二十裏,南北三十裏。水往東北流入大海。斟亭在溉水東,溉水發源於桑犢亭東麵的覆氯山,斟亭是過去高密郡的治所,人們稱為故郡城,把覆靚山稱為塔山,把水稱為鹿孟水,也稱決孟水,這都不對。《地理誌》載,桑犢是北海郡的屬縣,有覆顫山,溉水發源於此,往北流經斟亭西北與白狼水彙合。據《地理誌》,北海有斟縣。京相播說:斟縣是從前的斟尋國,大禹的後代居住在這裏,西北距灌亭九十裏。溉水又往北流經寒亭西邊,而後注入別畫湖。《郡國誌》說:平壽共有斟城和寒亭。薛攢《漢書集注》說:據《汲郡古文》,相居住在斟灌,就是東郡的灌。明帝把這裏封給周的後裔,改稱為衛。斟浮在河南,不在平壽。又說:太康居住在斟尋,要也住在這裏,後來柴又住在這裏。《尚書?序》說:太康失位,兄弟五人在河納等待著。這裏就是太康居住的地方,與洛水相距不遠。我考證過薛攢所依據的典籍,現在河南還有叫尋的的地方,衛國還有觀的舊地。《國語》說:啟有個兒子叫五觀,被稱為逆子,五觀是他的名字,他所居的城邑你觀。皇甫謐說:觀是衛國地方。又說:夏相遷到帝丘,依附同姓諸侯斟尋氏。就是《汲家書》所說的:相居住在斟灌。相既然依附斟尋,那麼斟灌、斟尋顯然不是同一地方了。有窮氏依仗善射的本領篡奪相的帝位,寒捉也利用逢蒙殺了奔。寒捉就占了界的住所和妻妾而生了澆和嵋。代春秋》:襄公四年(前569),魏絳說:寒泥令澆率軍滅了斟灌和斟尋氏,把澆封於過,把摧封於戈。所以伍員對吳子說:過澆殺斟灌又攻斟尋。夏朝有一位舊臣叫靡,在界手下做事,界死後投奔?兩氏,就是今天的庵縣。他召集了斟灌、斟尋兩國的殘餘力量,殺了寒澱,擁立少康,滅了澆和碳的封國,有窮就此滅亡了。寒捉寓居於有窮氏的住宅,也就承襲了有窮的稱號;占有他的產.業,就以他的城邑為名,縱使留下來的文字記錄,長期以來逐漸散佚,但亭和城郭還有留傳至今的;不可因為那地方帶有灌的地名,就以為這地方不是;撇開這地方去尋查地名,就以為隻有那地方才是。按實地來推斷文字記載,應韻的說法也就可以驗證了。堯水又向東北注入巨洋。伏深、晏漠都說堯鍾經在此處逗留過,水就因此得名,其實不是這樣的。《地理誌》說:籍水從劇往東北流到壽光注入大海。按葵水的流程和流向斤,就是堯水了。又往東北注人大海。

汶水出朱虛縣泰山,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琅邪巨海,千有餘裏,蓋田氏之所造也。
巨洋水往東北流經望海台西,往東化流。伏深、晏漠都認為平望亭在平壽縣舊城西北八十裏,是個古縣城。又有人說秦始皇登台望海,因此稱為望海台,事實如何不大清楚。據《史記》載: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裏封給苗川露王的兒子劉賞,立為侯國。巨洋水又往東北流,注入大海。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以為長城。《竹書》又雲: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史記》所謂齊威王越趙侵我伐長城者也。伏琛、晏謨並言水出縣東南峿山,山在小泰山東者也。北過其縣東,汶水自縣東北,徑郚城北。《地理風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裏,有郚城亭,故縣也。又東北徑管寧塚東。故晏謨言:柴阜西南,有魏獨行君子管寧墓,墓前有碑。又東北徑柴阜山北。山之東有征士邴原塚,碑誌存焉。汶水又東北,徑漢青州刺史孫嵩墓西,有碑碣。汶水又東徑安丘縣故城北。漢高帝八年,封將軍張說為侯國。《地理誌》曰:王莽之誅郅也。孟康曰:今渠丘亭是也。伏琛、晏謨《齊記》並言莒渠丘亭在安丘城東北十裏,非矣。城對牟山,山之西南有孫賓碩兄弟墓,碑誌並在也。
淄水發源於泰山郡萊蕪縣的原山,

又北過淳於縣西,又東北入於濰。
淄水發源於萊蕪縣西南山下,人們稱為原泉。《地理誌》說:原山是淄水的發源地。因此《水經》有水出原山的說法。《淮南子》說:淄水發源於怡山,那是原山的別名。淄水往東北流經萊蕪穀,拐彎轉向西北,流經萊蕪縣舊城南。《從征記》說:縣城座落在萊蕪穀,擋住過往大道,兩山之間的小路,經由南北門出入。漢朝末年範史雲任萊蕪縣令,說萊蕪屬齊國,魯國是不能引為己有的。從前有個說法:齊靈公滅掉了萊,萊的百姓流散到這個山穀,城鎮村落都荒蕪了,所以稱為萊蕪。《禹貢》所說的萊夷就指這裏。齊、魯在夾穀相會,齊侯叫萊人以兵力來威逼魯侯。孔子說:夷人是不到華夏中原來作亂的。我查考過,泰、無、萊、柞,都是山名,郡縣都按這些山來取名,是漢高祖時所置。《左傳》說:把無山及萊、柞給他,就是指這些山。應劭《十三州誌》說:太山萊蕪縣就是魯國的萊柞邑。淄水又往西北流,轉彎流經城西,又往東北流,與一條水彙合,這條水發源於萊蕪縣東南麵,俗稱家桑穀水。《從征記》稱為聖水。《列仙記》說:鹿皮公是淄川人,年輕時在府裏當小史,他才能出眾,技藝高超,一動手就能製成用具。附近山崖上有神泉,人們都爬不上去。小史去報告府君,要求派給他三十個木工。他們製作了轉車、懸閣,別出心裁,幾十天後做好了梯道。他們登上崖頂建造祠屋,小史就在祠旁住下,自己安居在裏麵,每天吃山上的靈芝草,喝崖邊的神泉水,住了七十多年。淄水流到山下,小史召集宗族六十多人,叫他們上山,到了半山,水忽然急湧而出,淹沒了全郡,被溺死的人數以萬計。小史遣散家室。叫他們下山,自己穿上鹿皮衣,登上懸閣而去。百餘年後,他下山在齊市賣藥。家桑穀水往西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北流出山,山口稱為萊蕪口,出山後水向東北流去。

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於公,號曰淳於國。《春秋》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傳》曰:淳於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複也。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
往東北流過臨淄縣東麵,淄水從山裏往東北流經牛山西麵,又往東流經臨淄縣舊城南麵,往東流到夭齊水口。此口的水發源於南郊山下,稱為天齊淵。這裏有五條源泉一起湧出,南北三百步,寬十步。這山就是牛山。左思《齊都賦》說:牛嶺雄踞於南邊。水流經齊地八處神祠之間,齊這個國名,就起源於此。《地理風俗記》說:齊國之所以名齊,就是取名於天齊淵。水往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往東流經四豪墓北。水南山下有四座墳墓,墓基方形,墳壟卻呈圓形,都有七尺來高,四座墓東西方向一字排列,這是田氏四王的墳墓。淄水又往東北流經蕩陰裏西,東岸有墓,一片墓基上築了三座墳,東西約八十步,這就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位壯士的墳墓。晏矛討厭他們蠻勇而無禮,送給他們兩個桃子,讓他們自相殘殺,三人死後葬在陽裏,就是這個地方。淄水又往北流經臨淄縣城東,城因麵臨淄水,所以名叫臨淄,王莽時改名為齊陵縣。《爾雅》說:水從縣城左前方流出,就是營丘,武王把這地方封給太公望,賜予四至疆界,建都營丘,稱為齊,有的說建都營陵。《史記》載,周成王把營丘封給師尚父,師尚父東行前往自己的封國,因路上歇宿,所以到達遲了,萊侯就和他爭營丘。客店裏的人說:我聽說機會難得卻容易失掉,這位客人睡得很安寧,大概不是去接受封地的吧。太公聽到了,就連夜起來趕路,到了營丘。陵也就是丘。獻公從營丘遷移到臨淄。按營陵城南沒有河流,隻在城北有一條水,世人稱為白狼水,發源於西邊的丹山,俗稱凡山,往東北流。從《爾雅》中水從縣城左前方流出那句話看,就不能認為這就是營丘了。營丘,其實是山名。《詩經》所說的:你到營丘來,和我在播山之間相遇。作者大多以為丘、陵同名,緣陵又與萊相距較近。這些地方據說都是太公的封地。根據《春秋經》記載,諸侯修築緣陵城。《左傳》說:後來遷到了祀。《毛詩》鄭玄注也都沒有營字,薛攢認為不是,這說法較為正確。今天臨淄城中有一座小丘,坐落在小城內,周圍三百步,高九丈,北邊降低一丈萬尺,淄水在丘前流出,因此有營丘這名稱,與《爾雅》所記相符。此城麵對天齊淵,所以有齊城之稱,因此晏子說,最初爽雞氏住在這裏,逢伯陵,太公也住在這裏。又說:先君太公,修築了營丘。季劄來齊觀察民情風俗,聽到齊國的音樂,不禁讚美道:多麼沉雄壯美啊,真像是一陣大風!能作為東海諸國的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了吧!田巴到了齊國,經過淄水時,從水中照見自己的麵影。郭景純說:齊國的營丘,淄水流經它的南麵和東麵。由此可見營丘分明不是營陵了。獻公的遷都,也正如晉遷到翼後又改名絳一樣,並不是說從營陵遷到這裏來,現在的臨淄外城,就是獻公當年所遷的臨淄城,世人稱為虜城,據說齊滑王攻燕,燕王啥死,滑王俘擄了燕的百姓,讓他們居住在外城,因此名為虜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滅了齊國,設立為郡,郡治在臨淄。漢高帝六年(前201),把齊封給王子肥,立為王國。王莽改名為濟南。《戰國策》說:田單當齊國宰相,經過淄水時,有個老人淌過淄水,出水後凍得不能行走了,坐在沙中,田單就在水邊脫下自己的皮衣給他穿。

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踐之故國也。句踐並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
又往東流過利縣東邊,淄水從利縣往東北流經東安平城北邊,又往東流經巨澱縣舊城南邊。征和四年(前89),漢武帝臨幸東萊,來到海邊,三月,親自在巨澱耕田,指的就是這地方。縣的東南麵是巨澱湖,該縣就是以水來命名的。淄水又往東北流經廣饒縣舊城南邊,漢武帝元鼎年間(前n6一前111),把這裏封給苗川靖王的兒子劉國,立為侯國。淄水又往東北流,馬車讀水注入,此水上口由巨澱給水,巨澱有濁水注入。呂忱說:濁水又名涵水,發源於廣縣為山,世人稱為冶嶺山,往東北流經廣固城西。廣固城在廣縣西北四裏處,四周有山澗深壕環繞。此城是晉朝永嘉年間(307-313),東萊人曹疑所築。水旁山邊有個五龍口,義熙五年(409),劉武帝在廣固討伐慕容超,因敵方憑險據守,難以攻克,弄得兵士很勞頓。河間人玄文向劉裕建議:從前趙國進攻曹疑,有個望氣的人認為繩水流過此城,城是攻不下的,如果堵塞了五龍口,城就一定可以攻陷了。石虎聽從了這個建議,曹疑就求降了。投降後五天,大雨傾盆,雷電交加,堵塞的水口又被震開了。後來慕容烙進攻段鬼,攻城一百天仍未攻下,堵塞了五龍口後,段兔就投降了。投降後不久,堵塞的水口又被震開了。今天舊基還在,應當試試看,把它再修築起來。劉裕堵塞了五龍口,慕容超及城內男女老少都雙腳無力,大半患病,慕容超就出城逃走,被晉人擒獲。然而城所築的地方,完全是憑著地勢之險,城不能固守,原因就在於腳弱之病。濁水往東北流經堯山東。《從征記》說:廣固城北麵三裏有堯山祠。堯巡察四方路過這裏,登過此山,後人因而稱為堯山。廟建在左邊山腳卞,廟內神像朝東,殿宇華麗整傷,帝堯的畫像裝束整齊,戴著冠冕的儀容顯得莊嚴肅穆。山頂上從前有座堯祠,現在已毀廢了,原來的格局再也看不到了,隻有一塊巨石上還留有人馬的痕跡,但也隻是光光的黃石而己,隻有刀劍的痕跡還十分逼真。至於天子之劍,所謂以燕為鋒,以代為刃,以魏為柄,以齊為錯,其實與今天的劍並沒有什麼不同,用蠟把劍痕印下來,一看就知道是人工製作的。在這裏向西可以看見胡公陵,就是孫暢之所說的,青州刺史傅弘仁聲稱發現銅棺隸書的地方。濁水又往東北流經東陽城北麵,往東北流,與長沙水彙合。長沙水發源於逢山北麵的小土山上,世人稱為陽水,往東北流經廣縣舊城西麵,這裏過去是青州刺史的治所,也稱青州城。陽水又往東北流,石井水注入。石井水發源於南山,山頂敞開,望去像門似的,俗稱此山為譬頭山。水往北流,注入一日大井,此井靠近廣城東側,三麵石塊堆壘,深達四丈有餘。水流洶湧成為瀑布一瀉而下,轟隆的聲音震撼山穀。這種驚天動地的水勢,如同大河一樣,北流注入陽水。我生長在東齊,曾遠遊於瀑布下麵,中間闊別多年,後來又因公事重到海岱,與郭金、紫惠一起遊石井,賦詩抒懷,整日嬉遊。作客他鄉,能偕好友暢遊真是莫大的慰藉了。隻是此水時通時斷,令人遺憾而已。陽水往東流經舊七級寺禪房南,水北佛殿周圍遍布長廊,樓閣彎彎曲曲地相連接。林邊疏疏落落地排列著些蒲團,擺著些錫杖缽盂。這就是所謂嚴謹持重的僧人,遠遁山林的禪棲生活。陽水又往東流經東陽城東南,此城是義熙年間(405-418),晉朝青州刺史羊穆之所築。因為城在陽水之北,所以稱為東陽城,這是因為人們把濁水稱為西陽水的緣故。水流也時常有斷有通,確實很靈。從前宋時,這條水斷後重又通了,劉晃為此作了一篇《通津賦》。魏太和年間(477一499),水又幹涸了,斷流了好幾年,先父升任青州刺史,上任不到一年,水又暢通了,一江碧水映著山的倒影,真是所謂幽穀水涸又滿,枯泉斷後再流了。海岱的文士又讚頌起水流複通了。平昌老人孫道相作頌詞說渭腸條淹泉水呀,枯竭已超過三年。獻盡璧玉祈禱,供盡牛羊祭天,水因聖明天子而來,天道隨盛衰而變。又有一位河間的老人趙疑也作頌詞說:推行教化還不滿一年,恩澤已遍及四方,枯竭的源流把波瀾揚起,幹涸的死河把肢塘滌蕩。北海郭欽說:前朝暴政河斷流,我皇英明水滿江。但頌詞很多,文字煩冗,難以一一抄錄。陽水又轉而北流,經過漢朝城陽景王劉章廟東,向東注入巨洋。後來人們把水堵斷,使它北流注入濁水,當時人們通稱濁水為陽水,所以又有南陽水,北陽水的說法。兩條水混流後,世人稱為長沙水,也有人通稱為繩水的。所以晏漠、伏深寫的《齊記》都說:東陽城既然在繩水之陽,那就應稱繩陽城了。這說法是不對的。世人又稱陽水為洋水,我查考過許多典籍,都說洋水發源於臨朐縣,而陽水卻發源於廣縣,兩縣雖然相鄰,但山川土地是不同的,實際如何,還是個疑問。濁水又往北流經減士台西麵,又往北流經益城西麵,最後往北注入巨澱。《地理誌》說:廣縣的為山是濁水的發源地,往東北流,到廣饒注入巨澱。巨澱右邊,又有女水注入,女水發源於東安平縣的蛇頭山。《從征記》說:女水西麵有桓公墓,非常高大,周圍七十餘丈,高四丈,中間的圓形墳壟周圍二十餘丈,高七丈,另一座小墓周圍七丈。這兩座墳,晏漠說:根據《陵記》規定,是不合葬禮的,桓公是是按照傳統禮儀安葬的,與他母親同墓而異墳,伏深也不清楚。墓東山下的女水原有桓公祠,是侍其衡奏請魏武王而修建的。他說:近日路過齊國城郊,瞻仰桓公墳墓,墓在南山邊,請為他立祠,讓孤魂有所依托。郭緣生《續征記》說:齊桓公墓在齊城南二十裏,墳墓順山勢而築,大墓東邊有女水,有人說齊植公女兒的墳墓在此水上,因此有女水之名。女水引水往東北流,非常神靈。教化大興就會有水,政治苛酷水源就枯竭。南燕建平六年(405),水突然千涸,玄明(慕容德字)很厭惡這不吉之兆,臥病而死,南燕太上四年(408),女水又枯竭了,慕容超也很感厭惡,燕於是亡國。女水往東北流經東安平縣舊城南麵。《續述征記》說:女水流到安平城南,潛入地下流了十五裏,然後又流出,向北注入陽水。安平城是從前的都亭。《春秋》,魯莊公三年(前691),紀季從都到了齊國。《公羊傳》說:紀季是什麼人?是紀侯的弟弟。因他能坦誠認罪,請求以娜供奉五座祠廟的祭祀。這裏是田成子單的舊城邑。後來立為縣。因博陵有個安平縣,所以把這裏稱東安平。世祖建武七年(31),把這裏封給蓄川王的兒子劉茂,立為侯國。女水又流經東安平縣東麵,往東北流經壟丘東麵,往東北注入巨澱。《地理誌》說:冤頭山是女水的發源地,往東北流到臨淄注入巨澱,又往北流,叫馬車讀,北流與淄水彙合,又往北流,時、繩水注入。時水發源於齊城西北二十五裏,平地湧出泉水,就是如水,也稱源水,因水色黑,民間又稱為黑水。時水往西北流經黃山東麵,又往北流經愚山東麵,有愚公墓。時水又拐彎流經杜山北麵,有愚公穀。齊桓公時,愚公隱居在這山穀中,有個鄰居認為他的馬是自己的,愚公就把馬給他。這座山就是與杜山相連的山岡,因為這人樣子傻乎乎的,所以稱他為愚公。時水上有一座石橋,因而也稱水為石梁水。這裏又有清水注入。潰水出自時水以東,距臨淄城十八裏,這地方就是所謂渲中,民間把清水稱為宿留水,往西北流,注入時水。孟子離開齊國時,住宿三夜後才走出渣地,因此民間改名為宿留水。水的南麵、山的西麵有王歇墓,從前樂毅攻打齊國,因王歇有德而封他,王歇不肯接受,自溢而死。水旁有一片農田,引水灌溉的痕跡還看得出來。時水又往西北流經西安縣舊城南麵,這裏原是渠丘,是齊國大夫雍凜的封邑。王莽時改名為東寧。時水又往西流,到石洋堰分為兩條,分水口稱為石洋日,支流往西北流搏公梁鄒注入濟水。時水又往北流經西安城西麵,又往北流,京水、係水注入。係水發源於齊城西南,民間稱為寒泉,往東北流過申門西。京相潘、杜預都說:申門就是齊城南麵西頭的第一道城門。那裏有個申池。從前齊鰓公遊申池,丙終歇、閻職兩人在竹林中殺害了他,今天的申池已不像當年的樣子了,但水旁還有一小片竹木林,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左思《齊都賦》注說:申池在海濱,是齊國的大澤。我查考過《春秋》:襄公十八年(前55勸,晉國進攻齊國,十二月戊戌日,砍伐了雍門外的篙草;己亥卜焚燒了雍門,壬寅日,焚燒東北兩邊的外城,甲辰日,向東侵入到濰水,向南侵入到沂水,卻未提及向北攻掠到大海。況且晉獻子是個逞強鬥勇而不怕死的人,怎麼可能隻在海灣糟蹋一片草木,卻不去懲罰仇敵呢?此外當時正值炎夏酷暑,不是遠遊的時節,鰓公被殺,是由於他微服出行在近郊遇害。左氏舍近舉遠,查考史實,他弄錯了。杜預的話卻有依據。係水沿著城旁向北流經陽門西麵,水岸上有一處從前築土隆起的地方,就是所謂齊國的櫻下。戰國的時候,因為齊宣王喜愛文學,遊說之士如鄒衍、淳於凳、田驕、接子、慎到等七十六人,都被賜給宅第,並封為上大夫。他們不管政事,而專事著作立論。因此齊國援下學士重又興盛起來,人數達幾百人。劉向《別錄》認為,稅是齊都城門名,高談闊論的文士定期會聚在櫻門下,所以稱援下。《鄭誌》說:張逸讀了《書讚》間鄭玄道:我們的先師棘卞生是什麼時候人?鄭玄回答說:棘下是齊國田氏時有學問的人會聚的地方。齊國人所稱的棘下生,是沒有一二一定的人的。我查考過《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前520),營子到了齊國,在稠門外會盟。漢朝把叔孫通封為博士,稱為櫻嗣君。《史記音義》說:想讓他繼承齊國櫻下的遺風。然而,棘下又是魯城內的地名。《左傳》,定公八年(前502),陽虎威逼定公征伐孟氏,從上東門攻入城內,兩軍在南門內交戰,又在棘下交戰。棘下也是儒生聚集的地方。因此,張逸疑惑發問,鄭玄作了解釋,辨清了這個問題。雖然史籍中可以看到互用櫻、棘兩個不同的地名,但指的都是同一處。城內有舊台,有營丘,有舊景王祠,就是朱虛侯章的祠廟。《晉起居注》說:齊國有一條大蛇長三百步,背負著一條小蛇長一百餘步,爬過市中,市上的人都去觀看,廟就在蛇從北門爬入城中的地方。北門外東北二百步,有齊國宰相晏嬰的墳墓和住宅。《左傳》載:晏子的住宅靠近街市,景公想給他換個地方,晏子卻不肯換。他囑咐說:我在世時居住在街市附近,死後難道就改變心意嗎?於是他死後就葬在自己的故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