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赴之聲,震動山穀。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士,東岩西穀,又是刹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水曆澗飛流,清冷洞觀,謂之清水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清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東南流注清水。清水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吳陂於修武縣故城西北。修武,故寧也,亦曰南陽矣。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故應劭《地理風俗記》雲:河內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又曰:晉始啟南陽。今南陽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徐廣、王隱並言始皇改。瓚注《漢書》雲:案《韓非書》,秦昭王越趙長平,西代修武,時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餘案《韓詩外傳》言,武王伐紂,勒兵於寧,更名寧曰修武矣,魏獻子田大陸還,卒於寧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遬為侯國,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稱大。小修武在東,漢祖與滕公濟自玉門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陸即吳澤矣。《魏土地記》曰:修武城西北二十裏有吳澤水。陂南北二十許裏,東西三十裏,西則長明溝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內野王具東北界溝,分枝津為長明溝。東徑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徑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雍,文之昭也。京相璠曰:今河內山陽西有故雍城。又東南注長明溝,溝水又東徑射犬城北。漢大司馬張揚為將楊醜所害,眭固殺醜屯此,欲北合袁紹。《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將軍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見大,其勢必驚,宜急去,固不從。漢建安四年,魏太祖斬之幹此。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守之。沇州叛,太祖曰:惟種不棄孤。及走,太祖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公曰:惟其才也。釋而用之。長明溝水東入石澗,東流,蔡溝水入焉,水上承州縣北,白馬溝東分,謂之蔡溝。東會長明溝水,又東徑修武縣之吳亭北,東入吳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二水。南為苟泉,北則吳瀆,二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縣東北二十五裏有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於吳陂也。次陸真阜之東北,複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裏,參差次合,南注於陂。泉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際澤,側有隤城。《春秋》隱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蘇忿生之田,攢茅、隤十二邑與鄭者也。京相瑤曰:河內修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今世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步,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十五裏,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十裏又有一丘際山,世謂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杜預曰:二邑在修武縣北,所未詳也。又東,長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徑十三裏,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又徑七賢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萎,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徒河內山濤,司徒琅邪王戎,黃門郎河內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鹹等,同居山陽,結自得之遊,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於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於長泉水。郭緣生《述征記》所雲,白鹿山東南二十五裏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其水又南徑鄧城東,名之為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也。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白屋,即於此也。其水又東南流徑隤城北,又東南曆澤注於陂。陂水東流,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於清水,謂之長清河,而東周永豐塢,有丁公泉發於焦泉之右。次東得焦泉,泉發於天門之左、天井固右。天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出,世謂之天門也。東五百餘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客人,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餘,扳躡而升,至上平,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麵險絕,無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釋僧訓精舍,寺有十餘僧,給養難周,多出下平,有誌者居之。寺左右雜樹疏頒,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常無增減,山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室二口,舊是隱者念一之所,今無人矣。泉發於北阜,南流成溪,世謂之焦泉也。次東得魚鮑泉,次東得張波泉,次東得三淵泉,梗河參連,女宿相屬,是四川在重門城西並單川南注也。重門城,昔齊王芳為司馬師廢之,宮於此,即《魏誌》所謂送齊王於河內重門者也。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裏。城南有安陽陂,次東又得卓水陂,次東有百門陂,陂方五百步,在共縣故城西。漢高帝八年,封盧罷師為共侯,即共和之故國也。共伯既歸帝政,逍遙於共山之上。山在國北,所謂共北山也,仙者孫登之所處,袁彥伯《竹林七賢傳》,嵇叔夜嚐采藥山澤,遇之於山,冬以被發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其水三川南合,謂之清川。又南徑凡城東。司馬彪、袁山鬆《郡國誌》曰:共縣有凡亭,周凡伯國。《春秋》隱公七年,《經》書,王使凡伯來聘是也。杜預曰: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與前四水總為一瀆,又謂之陶水,南流注於清水。清水又東周新豐塢,又東注也。東北過獲嘉縣北,《漢書》稱越相呂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於汲郡中鄉,得呂嘉首,因以為獲嘉縣。後漢封侍中馮石為侯國。縣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塚北有碑。越字彥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將、尚書仆射,遭憂服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淪毀莫記。清水又東周新樂城,城在獲嘉縣故城東北,即汲之新中鄉也。
清水發源於河內郡情武縣的北黑山,
又東過汲縣北,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嚐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於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鹹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裏,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雲:太公之故居也。晉太康中,範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於其上。太公避紂之亂,屠隱市朝,遁釣魚水,何必渭濱,然後磻溪?苟愜神心,曲渚則可,磻溪之名,斯無嫌矣。清水又東徑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橋石崩褫,餘基尚存。清水又東與倉水合。水出西北方山,山西有倉穀,穀有倉玉、瑉石,故名焉。其水東南流,潛行地下,又東南複出,俗謂之雹水。東南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坶野矣。《郡國誌》曰:朝歌縣南有牧野。《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坶野。《詩》所謂坶野洋洋,檀車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於塚,前有石銘,題隸雲:殷大夫比於之墓。所記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誰所誌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巡,親幸其墳,而加吊焉,刊石樹碑,列於墓隧矣。雹水又東南入於清水。清水又東南徑合城南,故三會亭也,似淇、清合河,放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徑鳳皇台東北南注也。
黑山在了者武縣北方白鹿山的東頭,是清水的發源地。清水上流承接破塘散流的水,彙集成為河流南流,轉向西南;水流成為瀑布,乘岩而下,從二十餘丈的高處直瀉入深壑中,轟雷般的響聲震動了整個山穀。兩邊的石壁層層疊疊極其幽深,連野獸的足跡也到不了那裏,深澗中水流衝激飛濺,升騰起一層霧氣,俯視深不見底。這一帶遠近各處的峰嶺上,居住著不少修道幽居的人,岩穀間也散布著些寺院佛塔。清高絕俗的情懷,與神靈之心一樣幽遠,仁人誌士們的至性,得山水之美而愈益深厚,這真是極其佳勝的地方。山水穿過幽澗飛流,澄澈見底,因而稱為清水。溪叫瑤溪,又叫瑤澗。清水又南流,與小瑤水彙合。小瑤水發源於西北近處深山裏的溪澗。往東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往東南流,有吳澤破水注入。破水上流在惰武縣老城西北承接吳破。惰武縣就是舊時的寧,又叫南陽。馬季長說:晉國地域從朝歌以北到中山是東陽,朝歌到軟是南陽。所以應動《地理風俗記》說:河內是殷國,周人稱為南陽。又說:晉國開始開發南陽。指的就是現在的南陽城。秦始皇改名為惰武。徐廣、王隱也都說是秦始皇改的。薛攢注《漢書》說:按韓非的書,秦昭王越過趙國的長平,從西麵進攻惰武,當時秦國還沒有統一天下,情武這地名早就有了。我按《韓詩外傳》說:武王討伐封王,在寧練兵,把寧改名為惰武。魏獻子在大陸打獵回來,死於寧。漢高帝八年(前199),把這裏封給都尉魏遨,立為侯國,也叫大惰武。因為有個小惰武,所以這裏叫大情武。小惰武在東,漢高祖與滕公從玉門津渡水,夜宿小惰武,就是這地方。大陸就是吳澤。《魏土地記》說:惰武城西北二十裏有吳澤水。肢塘南北約二十裏,東西三十裏,西邊有長明溝流入。此水有兩個源頭,北邊一條上遊承接河內野王縣東北的界溝,分出支流就是長明溝,往東流經雍城南麵,有寒泉水注入。寒泉水發源於雍城西北麵,泉水往南流經雍城西麵。《春秋》:禧公二十四年(前636),周王打算調狄人去攻鄭國。富辰勸、阻道:雍是文王子孫的封國。京相播說:現在河內山陽西麵有舊雍城。又往東南注入長明溝,溝水又往東流經射犬城北麵。漢朝大司馬張揚被將軍楊醜所害,睦固殺了駐在這裏的楊醜,心想北進與袁紹會合。《典略》說:睦固字白冤。有人提醒睦固說:將軍字冤,而這座城名叫犬,兔子見了狗勢必驚嚇,你還是趕快離開為好。但睦固不聽。漢建安四年(199),魏太祖就在這裏殺了他,派魏種去當河內太守,駐守在這裏。充州反叛時,太祖說:隻有魏種不會背棄我。但他卻逃走了,太祖生氣地說:魏種不往南逃到南越,往北逃向胡人,我不會饒了你的!平定射犬後,就把他抓住了,曹操說:我隻是看中他的才能,才免了他的罪加以使用的。長明溝水東流注入石澗,東流,有蔡溝水注入。蔡溝水上流承接州縣北麵的白馬溝,向東分支流出,稱為蔡溝,往東與長明溝水彙合,又往東流經情武縣吳亭北麵,往東注入吳破。稍北有苟泉水注入。苟泉水出自山陽縣惰武城西南,同一個源頭分成兩條水;南邊是苟泉,北邊是吳讀,兩條水都往東流入破塘中。山陽縣東北二十五裏有陸真阜,南麵有皇母、馬鳴兩條水泉,往東南合流注入吳破。靠近陸真阜的東北麵,有覆釜堆,覆釜堆南有三支泉水,相距各有四五裏,參差地彙合,往南注入破泉。破泉在濁鹿城西邊,建安二十五年(220),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就是他所居的地方。破水北麵,靠近沼澤,旁邊有饋城。《春秋》隱公十一年(前712),周王把司寇蘇忿生的田地―攢茅、饋等十二個城邑給與鄭人。京相潘說:河內惰武縣北麵有老饋城,很堅固。現在俗稱皮垣,很堅固,四百步見方,高八丈。靠近破塘北岸,隔水十五裏,就是民間所說的蘭丘,方圓二百步。往西十裏又有一座小丘,靠近山邊,人們稱為救丘,方圓五百步,形狀相似,想來可能就是古時的攢茅。杜預說:兩座城都在惰武縣北邊,不知是否如此。又東流,有長泉水注入。長泉源出白鹿山東南,潛流地下十三裏,又在鄧城西北重新流出地麵,世人也叫重泉水。又流經七賢祠東麵,祠廟左右兩邊遍植翠竹,無論冬夏都是秀色蔥籠。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誰國秘康、晉司徒河內山濤、司徒榔邪王戎、黃門郎河內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鹹等,都一同住在山陽,常結伴同遊,逍遙自得,當時人稱他們為竹林七賢。這就是向子期所渭的山陽舊居。後人在那地方立廟,廟南有一條泉水,往東南流,注入長泉水。郭緣生《述征記》說,白鹿山東南二十五裏有稽公故居,因為當時還留有竹林才知道的。他指的就是這地方。水又往南流經鄧城東邊,名為鄧讀,又稱白屋水。從前司馬爵攻打公孫淵,歸來時到達白屋,就指這地方。水又往東南流經饋城北麵,又往東南流過沼澤,注入破塘中。破水東流,稱為八光溝;東流注入清水,又叫長清河。東周的永豐塢有丁公泉,從焦泉右邊流出。稍東又有焦泉,此泉是從天門左邊、天並固右邊流出的,天門山的岩石天然形成空缺,形狀像是門戶,寬三丈,高八丈,深約一丈餘,此外沒有別的出日,因此世人稱為天門。往東五百餘步,內有石洞,洞日朝西,隻容得下一個人,從東南方進入,可直達天井;從這裏一直往上爬了大約十二丈,手扳腳踏,直爬到上麵,卻是一片坦平的山頂,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麵險峻陡峭極了,根本沒有可攀登的地方。頂上有持戒僧人訓修行的地方,寺內有僧徒十餘人,衣食等生活必需品都要從下麵的平原搬運上來,很難供應周全,所以隻有修煉意誌十分堅定的人才會來這裏居住。寺院旁邊雜樹疏疏落落,有一窪石井泉,約莫丈餘見方,一漲清泉平靜不波,住在山上的人都靠這泉水飲用。北邊有兩個石室,從前是隱居的人靜心修煉的地方,現在已經無人居住了。泉水從北阜湧出,南流成為溪澗,人們稱為焦泉。稍東有魚鮑泉,稍東有張波泉,稍東有三淵泉,這四條泉水正像梗河三星結合在一起,並與女宿遙相聯係一樣,在重門城一西麵彙合成為一條,往南流注。重門城是從前齊王芳被司馬師廢黝後,在這裏居住之處。《魏誌》說的遣送齊王到河內重門,就是這地方。城在共縣老城西北二十裏,城南有安陽破,稍東又有卓水破,稍東又有百門破。百門肢方圓五百步,在共縣老城西麵。漢高帝八年(前199),封盧罷師為共侯,就是共和的故都。共伯還政於宣王,在共山上逍遙自在地過著隱居生活。山在都城北麵,就是所謂共北山,仙人孫登就住在那裏。袁彥伯仗竹林七賢傳》載,秘叔夜曾在山林澤地采藥,在山上遇到他,冬天散著頭發來遮蔽自己的身體,夏天編草做衣裳,他用獨弦琴彈奏,卻能奏出和諧的五音。山上有三條水南流彙合成一條,稱為清川。又往南流經凡城東。司馬彪、袁山鬆《郡國誌》說:共縣有凡亭,是周時凡伯的封國。《春秋》:隱公七年(前716),《經》文記載,周王派遣凡伯前來訪問。.杜預說: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現在卻在西南麵。水又往西南流,與前麵那四條水彙為一條,又叫陶水,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東流,繞過新豐塢,然後又往東奔去。往東北流過獲嘉縣北邊,
又東入於河。謂之清口,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耳。《地理誌》曰:清河水出內黃縣南,無清水可來,所有者惟鍾是水耳。蓋河徒南注,清水瀆移,彙流徑絕,餘目尚存。故東川有清河之稱,相嗣不斷,曹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複故瀆矣。
《漢書》說越國承相呂嘉謀反,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巡察汲縣中鄉,獲得呂嘉的頭顱,因此叫獲嘉縣。後漢時把這裏封給侍中馮石,立為侯國。獲嘉縣老城西有漢時桂陽太守趙越墓,墳墓北麵有石碑。趙越字彥善,本縣人,曆任桂陽郡太守,五官將,尚書仆射,因為父母喪亡,守孝三年期滿後,任命為河南尹,建寧年間亡故。石碑東麵又有一塊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石羊、石虎,都破碎毀壞了,無可記述。清水又往東繞過新樂城,城在獲嘉縣老城東北,就是汲縣的新中鄉。
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穀遠縣羊頭山靡穀,三源奇注,徑瀉一隍。又南會三水,曆落出左右近溪,參差翼注之也。
又往東流過汲縣北邊,汲縣是舊時汲郡的治所,晉太康年間(280一289)設置。城西北有石夾水,水深流急,人們也稱為播溪,說太公曾在這裏垂釣過。城中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文上說:太公望是河內汲縣人。縣人前會稽太守杜宣告訴縣令崔緩說:太公本來生於汲,故居現在還保留著。您和高氏、國氏都是太公的後代,經傳中都有記載,現在您來到這裏,應當擺正太公位置,以宏揚尊祖的傳統。於是國老王喜、廷椽鄭篤、功曹那勤等都說:確實理當如此。就立壇建祠,安置神位。城北三十裏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旁高聳的叢林,秀麗的樹木,鬱鬱蔥蔥非常茂盛,據當地相傳,這裏就是太公的故居。晉太康年間,範陽盧無忌在汲縣當縣令,曾在那裏立碑。太公為避封王亂國,隱於市上從事屠宰,躲到水邊去釣魚,何必非要渭水之濱,一然後又是播溪呢?隻要能舒暢高遠的情懷,一彎曲水也就夠了。播溪是指這裏,那是無可置疑的了。清水又往東從一座老石橋下流過。石橋原來橫跨於水麵上,後來橋石崩塌,隻留下一個遺址了。清水又東流,與倉水彙合。倉水發源於西北的方山,山的西邊有倉穀,山穀裏有倉玉、氓石,因而得名。水往東南流,潛入地下,又往東南重新冒出,俗稱雹水,往東南流過姆野。從朝歌以南,南到清水,地勢平坦,包括大片的水田和沼澤,全都是姆野地區。《郡國誌》說:朝歌以南有牧野。《竹書紀年》說:周武王率領西方夷族諸侯討伐殷封,在姆野打敗了他。《詩經》裏說:姆野寬廣坦蕩,檀木車呀多堂皇!那裏有殷朝大夫比幹墓,墳前刻石用隸書題著:殷大夫比幹之墓。所載就隻有這麼幾個字,也不知是誰立的,現在碑也斷了。太和年間(477一499),高祖孝文皇帝到南方巡察,親臨比幹墓,舉行祭掃,並刻石立碑,放置在墓道上。雹水又往東南注入清水。清水又往東南流經合城南麵,這就是舊時的三會亭,因為淇水、清水在這裏與河水彙合,所以得名。清水又轉彎往南流過鳳皇台東北,往南流去。
南過穀遠縣東,又南過陭氏縣東,穀遠縣,王莽之穀近也。沁水又南徑陭氏縣故城東,劉聰以詹事魯繇為冀州,治此也。沁水又南曆陭氏關,又南與水合,水出東北巨駿山,乘高瀉浪,觸石流響,世人因聲以納稱。西南流注於沁。沁水又南與秦川水合,水出巨駿山東,帶引眾溪,積以成川,又西南徑端氏縣故城東。昔韓、趙、魏分晉,遷晉君於端氏縣,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於沁水。又南過陽阿縣東,沁水南徑陽阿縣故城西。《魏土地記》曰:建興郡治陽阿縣。郡西四十裏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濩澤城西白澗嶺下,東徑濩澤。《墨子》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徑濩澤縣故城南,蓋以澤氏縣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玄武、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清淵水,水出其縣北,東南徑濩澤城東,又南入於澤水。澤水又東得陽泉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淵而不流,其水東徑陽陵城南,即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六年,封卞訢為侯國。水曆嶕嶢山東,下與黑嶺水合,水出西北黑嶺下,即開瞪也。其水東南流徑北鄉亭下,又東南徑陽陵城東,南注陽泉水。陽泉水又南注濩澤水。澤水又東南,有上澗水注之,水導源西北輔山,東徑銅於崖南,曆析城山北,山在濩澤南,《禹貢》所謂砥柱、析城,至於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竹。其水自山陰東入濩澤水。濩澤水又東南注於沁水。沁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阿川,南流徑建興郡西,又東南流徑午壁亭東,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澗八丈,環濤轂轉,西南流入於沁水。沁水又南五十餘裏,沿流上下,步徑裁通,小竹細筍,被於山渚,蒙蘢茂密,奇為翳薈也。
又往東流注人河水。
又南出山,過沁水縣北,沁水甫徑石門,謂之沁口。《魏土地記》曰:河內郡野王縣西七十裏有沁水,左徑沁水城西,附城東南流也。石門是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為魏野王典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按其表雲:臣孚言,臣被明詔,興河內水利。臣既到,檢行沁水,源出銅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裏,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岩高峻,天時霖雨,眾穀走水,小石漂迸,木門朽敗,稻田泛濫,歲功不成。臣輒按行,去堰五裏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以為累方石為門,若天暘旱,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澤充溢,則閉防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由人,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許,願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以讚時要。臣孚言。詔書聽許。於是夾岸累石,結以為門,用代木門枋,故石門舊有枋口之稱矣。溉田頃畝之數,間二歲月之功,事見門側石銘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開,穴內石上,有車轍、牛跡。《耆舊傳》雲: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為朱溝水。沁水又徑沁本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矣。又雲: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徑沁水亭北,世謂之小沁城。沁水又東,右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淳淵,南流為台淳水,東南入沁水。沁水又東,倍澗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於沁水。
清水入河處叫清口,也就是淇河口,這是因為兩水互相通稱的緣故。《地理誌》說:清河水發源於內黃縣南邊,清河並沒有水流到內黃來,流過來的實際上隻有這條淇水。因為河水改道南流,清水的河道也移徙了,彙流的水路斷了,但地名卻留了下來,所以東川有清河的名稱,相承不絕。曹操開鑿白溝,阻擋水道使向北流。方才恢複了舊水道。
又東過野王縣北,沁水又東,邗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異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築宮於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險固,德能覆也,內貢回矣,使吾暴亂,則伐我難矣。君子以為能持滿。高誘雲:今太行山也,在河內野王縣西北上黨關。《詩》所謂徒殆野王道,傾蓋上黨關。即此由矣。其水南流徑邗城西,故邗國也。城南有邗台,《春秋》值公二十四年,王將伐鄭,富辰諫曰:邗,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裏有故邗城,邗台是也。今故城當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漢武帝封李壽為侯國。邗水又東南徑孔子廟東。廟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靈度等以舊字毀落,上求修複。野王令範眾愛、河內太守元真、刺史鹹陽公高允表聞,立碑於廟。抬中劉明、別駕呂次文、主簿向班虎、荀靈龜,以宣尼大聖,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雲仲尼傷道不行,欲北從趙鞅,聞殺鳴鐸,遂旋車而反,及其後也,晉人思之,於太行嶺南為之立廟,蓋往時回轅處也。餘按諸子書及史籍之文,並言仲尼臨河而歎曰:丘之不濟,命也。夫是非太行回轅之言也。碑雲:魯國孔氏,官於洛陽,因居廟下,以奉蒸嚐。斯言是矣。蓋孔氏遷山下,追思聖祖,故立廟存饗耳。其猶劉累遷魯,立堯祠於山矣,非謂回轅於此也。邗水東南徑邗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裏,今是亭在邗城東南七、八裏,蓋京氏之謬耳。或更有之,餘所不詳。其水又南流注於沁,沁水東徑野工縣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絕而韓之野王降。始皇拔魏東地,置東郡,衛元君自濮陽徙野王,即此縣也。漢高帝無年,為殷國,二年為河內郡,王莽之後隊,縣曰平野矣。魏懷州刺史治,皇都遷洛,省州複郡。水北有華嶽廟,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臨川,負岡蔭諸,青青彌望,奇可玩也。懷州刺史頓丘李洪之之所經構也。廟有碑焉,是河內郡功曹山陽荀靈龜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東,朱溝枝津入焉。又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具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山海經》曰: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東北流,又屈而東注,左會絕水。《地理誌》曰:高都縣有莞穀,丹水所出,東南入絕水是也。絕水出泫氏縣西北楊穀,故《地理誌》曰:楊穀,絕水所出。東南流,左會長平水,水出長平縣西北小山,東南流徑其縣故城。泫氏之長平亭也。《史記》曰: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使廉頗為將,後遣馬服君之子趙括代之。秦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括四十萬眾降起,起坑之於此。《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之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裏。秦坑趙眾,收頭顱築台於壘中,因山為台,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裏,東西二十餘裏,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漢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將軍衛青為侯國。其水東南流,注絕水。絕水又東南流徑泫氏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絕水東南與泫水會,水導源縣西北該穀,東流徑一故城南,俗謂之都鄉城。又東南徑泫氏縣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萬普為侯國。而東會絕水,亂流東南入高都縣,右入丹水。《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長平北山,南流。秦坑趙眾,流血丹川,由是俗名為丹水,斯為不經矣。丹水又東南流注於丹穀,即劉越石《扶風歌》所謂丹水者也。《晉書地道記》曰:縣有太行關,丹溪為關之東穀,途自此去,不複由關矣。丹水又徑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為河內,北曰上黨。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東南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湧發,洪流巨輸,淵深不測,瀕藻茭芹,竟川含綠,雖嚴辰肅月,無變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縣故城西,所謂長平白水也,東南流曆天井關。《地理誌》曰:高都縣有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險峻,入天井之高關,太元十五年,晉征虜將軍朱序破慕容永於太行,遣軍至白水,去長子百六十裏。白水又東,天井溪水會焉。水出天井關,北流注白水,世謂之北流泉。白水又東南流入丹水,謂之白水交。丹水又東南出山,徑鄈城西。城在山際,俗謂之期城,非也。司馬彪《郡國誌》曰:山陽有鄈城。京相璠曰:河內山陽西北六十裏有鄈城。《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轉,光溝水出焉。丹水又西徑苑鄉城北,南屈東轉,徑其城南,東南流注子沁,謂之丹口。《竹書紀年》曰:晉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絕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擊。即此水也。沁水又東,光溝水注之,水首受丹水,東南流,界溝水出焉,又南人沁水。沁水又東南流徑成鄉城北,又東徑中都亭南,左合界溝水,水上承光溝,東南流,長明溝水出焉。又南徑中都亭西,而南流注於沁水也。
沁水發源於上黨涅縣渴庚山,沁水就是涅水。也有人說是發源於穀遠縣羊頭山世靡穀,有三個源頭一同瀉入深澗中。又南流,彙合了三條水,這些泉水塗塗地從左右近旁的山溪中流出,參差錯落地從兩邊注入沁水。往南流過穀遠縣東邊,又往南流過隋氏縣東邊,
又東過州縣北,縣,故州也。《春秋左傳》隱公十有一年,周以賜鄭公孫段。韓宣子徙居之。有白馬溝水注之,水首受白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長明溝。湖水東南流,徑金亭西,分為二水,一水東出為蔡溝,一水南注於沁也。
穀遠縣就是王莽的穀近。沁水又往南流經崎氏縣老城東邊。劉聰任命詹事魯蒜為冀州太守,治所就在這裏。沁水又往南流過陸氏關,又往南與最晶水彙合。這條水發源於東北的巨駿山,從高處滾滾地奔瀉而下,衝著岩石發出轟響,人們就是以水聲取名的。水往西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又南流,與秦川水彙合,秦川水發源於巨駿山東麓,帶引了許多山溪,積聚成一條川流。又往西南流經端氏縣舊城東邊。從前韓、趙、魏分割了晉國,把晉國的國君貶遷到端氏縣就是此縣。水往南流,注入沁水。
又東過懷縣之北,《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懷。春秋時,赤翟伐晉圍懷是也。王莽以為河內,故河內郡治也。舊三河之地矣。韋昭曰:河南、河東、河內為三河也。縣北有沁陽城,沁水徑其甫而東注也。
又往南流過陽阿縣東邊,
又東過武德縣甫,又東南至榮陽縣北,東入於河。
沁水往南流經陽阿縣老城西邊。《魏土地記》說:建興郡的腳所在陽阿縣。郡治西邊四十裏有沁水往南流。沁水又南流,與菠澤水彙合。菠澤水發源於菠澤城西的白澗嶺下,往東流經覆澤。《墨子》說:舜在鑊澤捕魚。應肋說:菠澤在縣城西北。又東流經菠澤縣老城南麵,縣名就是因菠澤而來的。《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前351),晉奪取玄武和菠澤。水傍城邊往東奔流,又東流與清淵水彙合。清淵水發源於縣北,往東南流經鑊澤城東麵,又往南流入澤水。鑊澤水又東流,在陽泉口接納了陽泉水。陽泉水出自鹿台山。山上有一亂泉水,淵深而不流動。水往東流經陽陵城南,也就是陽阿縣的老城。漢高帝七年(前20),把這地方封給卞訴,立為侯國。水流過礁曉山東邊,在山下與黑嶺水彙合。黑嶺水發源於西北的黑嶺腳下,就是開瞪。水往東南流經北鄉亭下,又往東南流經陽陵城東麵,往南注入陽泉水。陽泉水又南流,注入菠澤水。澤水又經東南流,有上澗水注入。上澗水發源於西北的輔山,東經銅於崖南邊,流過析城山北邊。析城山在蓬澤南邊,《禹貢》所謂砒柱、析城,直到王屋,就是指這座山。山極高峻,地麵平坦,山下有兩道泉水,東邊那條渾濁,西邊那條澄清,兩岸草木不長,隻在數十步外麵才有許多細竹。水從山北往東注入攫澤水,鑊澤水又往東南注入沁水。沁水又往東南流,陽阿水從東邊注入。陽阿水發源於北方的陽阿川,往南流經建興郡西邊,又往東南流經午壁亭東麵,然後往南流入山中。滾滾的水波衝著山石,沿著高達八丈的深澗發出轟隆隆的巨響,掀起卷著漩渦的怒濤,往西南流奔,注入沁水。沁水又往南流了五十餘裏,沿著水流上下一帶,隻有一條小徑相通;山間水濱,翁翁鬱鬱的全是一行小竹細筍,長得非常茂密,綠蔭沉沉,景色清奇。又往南流出山間,流過沁水縣北邊,沁水往南流經石門,人們也叫沁口,《魏土地記》說:河內郡野王縣以西七十裏有沁水,左邊流經沁水城西麵,傍著城邊往東南流。這道石門是晉朝安平獻王司馬孚在魏當野王縣的典農中郎將時主持修建的。他呈遞給朝廷的奏表中說:我秉承詔諭來興修河內的水利。我一到了這裏,就去沁水視察了一番。沁水源出銅鞍山,縈回曲折,水道長達九百裏。太行、王屋二山岩峰層遝,極其高峻,從太行以西,王屋以東,每逢久雨季節,條條山穀就都山水橫流,小石塊紛紛被卷走,木製的水門年久朽壞,稻田泛濫淹水,一年的辛勞就得不到收成。我立即去巡察,發現離堰五裏外,可以取得好幾萬塊方石。我以為用方石砌成水門,如逢天時晴旱,可以增堰引水灌溉;如逢天時久雨,破塘湖澤都已水滿,就關閘斷水。那時切斷上源的空渠,單憑排澇也足以成河了。這樣雲雨都可以由人力加以控製,實在是治國大計,一勞永逸,聖明君主應會讚許的。請陛下把我的奏表特別頒發下去,下令大司農府派給人工,不要拖延,以助成目前這件要事。朝廷下詔批準,於是在兩岸砌築成石門,以代替過去的木門杭,因有木杭,所以石門以前又有仿口之稱。水門建成後灌溉田畝多少,在漫長的年月中曆次重修的曲折經過,石門旁的碑刻上都有記載。水西有孔山,山上有石洞,洞口大開,洞內岩石上,有車轍印跡和牛的蹄痕。《眷舊傳》說:這些都是天然形成,不是人工鑿出的。水往南流,分成兩條,一條往南分出,就是朱溝水。沁水又流經沁水縣老城北麵,該縣就是以水來命名的。沁水就是《春秋》的少水。京相潘說:這裏是晉國地方。又說:少水就是今天的沁水。沁水又東流,經沁水亭北,世人稱之為小沁城。沁水又東流,在右邊彙合了小沁水。小沁水發源於北山台停淵,南流就是台停水,往東南注入沁水。沁水又東流,倍澗水注入。倍澗水發源於北方的五行之山,南流注入沁水。
沁水於縣南,水積為陂,通結數湖,有朱溝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於沁水縣西北,自枋口東南流,奉溝水右出焉。又東南流,右泄為沙溝水也。其水又東南,於野工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東徑野工城南,又屈徑其城東而北注沁水。朱溝自枝渠東南,徑州城南,又東徑懷城南,又東徑殷城北.郭緣生《述征記》曰:河之北岸,河內懷縣有殷城。或謂楚、漢之際,殷王印治之,非也。餘案《竹書紀年》雲:秦師伐鄭,次於懷,城殷。即是城也,然則殷之為名久矣,知非從印始。昔劉曜以郭默為殷州刺史,督緣河諸軍事,治此。朱溝水又東南注於湖。湖水右納沙溝水,水分朱溝南派,東南徑安昌城西。漢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張禹為侯國。今城之東南有古塚,時人謂之張禹墓。餘按《漢書》,禹,河內軹人,徒家蓮勺,鴻嘉元年,禹以老乞骸骨,自治塚奎,起祠堂於平陵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請之,詔為徒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則非也。沙溝水又東徑隰城北.《春秋》值公二十五年,取太叔於溫,殺之於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懷縣西南。又徑殷城西,東南流入於陂,陂水又值武德縣,南至滎陽縣北,東南流入於河。先儒亦鹹謂是溝為濟渠。故班固及闞駰並言濟水至武德入河。蓋濟水枝瀆條分,所在布稱,亦兼丹水之目矣。
又往東流過野王縣北邊,沁水又東流,邢水注入。邪水發源於太行的阜山―太行山是五行山的異名。《淮南子》說:武王想在五行之山建造宮室,周公說:五行形勢險要而閉塞,如果我們修德可以保住它,那末天下來納貢的道路卻很曲折難行;如果我們有暴虐悖亂的行為,那末天下人要來討伐我們又很困難了。有識之士認為周公很能保持成業。高誘說:五行之山就是今天的太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的下黨關。有詩說:在野王路上走得困倦不堪,到上黨關喜逢知友暢敘衷腸。說的就是這座山。沁水往南流經邢城西麵,就是舊時的邢國。城南有邪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周王打算討伐鄭國,富辰勸阻道:邢是武王的後代子孫。京相播說:現在野王縣西北三十裏,有舊邪城,就是邢台。現在老城坐落在太行南路上,道路就通過城中。漢武帝把這裏封給李壽,立為侯國。邢水又往東南流經孔子廟東麵。廟內庭院裏有碑。魏太和元年(477),孔靈度等鑒於舊殿宇破敗零落,向上級申請修複。野王縣縣令範眾愛、河內太守元真、刺史鹹陽公高允,向朝廷上表申請重修,在廟中立碑記載此事。治中劉明,別駕呂次文,主簿向班虎、荀靈龜,以為孔子是大聖人,碑頌之類形式是不相稱的,應該立個碑記才對。說:仲尼因大道得不到推行而傷感,想北上去投趙鞍,可是卻聽到他殺了鳴鐸,就掉過車頭往回走。到後來,晉人追思他,就在太行嶺南為他立廟,這大概就是從前孔子往回走的地方。我按諸子書及史籍中都說仲尼臨河歎息,說:我不能過河,大概也是命中注定的吧!並沒有說在太行山掉轉車頭。碑文說:魯國孔氏,在洛陽做官,居住在廟下,主持祭祀。這樣說才對了。因孔氏遷居到山下,追思起先世的聖人,所以立廟維持祭祀。這也正像劉累遷移魯地,就在山上建立堯祠一樣,並不是說孔子在這裏掉轉車頭。邪水往東南流經邪亭西邊。京相蟠說:又有亭在台的西南三十裏,但現在此亭在邢城東南七八裏,那是京相瑤說得不對;或者還有別的亭,那就不清楚了。水又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往東流經野王縣老城北麵。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太行,切斷了道路,於是韓國的野王投降了。秦始皇攻占魏國東部土地,設置了東郡。衛元君從淮陽遷移到野王,指的就是此縣。漢高帝元年(前206),這裏是殷國,二年是河內郡,王莽則稱郡為後隊,縣叫平野,是魏懷州刺史的治所。皇都遷到洛陽後,又撤去了州,恢複河內郡。沁水北岸有華嶽廟,廟旁柏樹成叢,有數百株,麵城臨水,背依山岡,水岸上滿眼一片青蔥,是很可玩賞的美景。華嶽廟是懷州刺史頓丘李洪之主持修建的。廟前有碑,是和平四年(463)河內郡功曹山陽荀靈龜所造,天安元年(466)所立。沁水又東流,朱溝支流注入;又東流與丹水彙合。丹水發源於上黨高都縣老城東北的山岡下,俗稱源源水。《山海經》說:沁水東邊有一片樹林,名叫丹林,丹水發源在這裏。說的就是這條水。丹水從源頭往東北流,又轉彎東流,左邊與絕水彙合。《地理誌》說:高都縣有莞穀,是丹水的發源地,往東南流入絕水。絕水發源於法氏縣西北的楊穀,所以《地理誌》說:楊穀,絕水發源在那裏,往東南流,左邊彙合了長平水。長平水發源於長平縣西北的小山,往東南流經老縣城,就是法氏的長平亭。《史記》說:秦國派左庶長王屹去攻打韓國,奪取了上黨,上黨的百姓逃到趙國去。趙國駐軍於長平,任廉頗為大將,後來又派馬服君的兒子趙括去替換他。秦國暗裏派了武安君白起去進攻趙括,趙括的四十萬軍隊都降了白起,白起就在這裏把他們統統活埋了。《上黨記》說:長平城在郡的南邊,秦的營地在西邊,兩國軍隊都一起喝這條溪澗裏的水,相距不過五裏。秦軍活埋了趙國兵眾以後,又把他們的頭顱收集起來在營地中築起高台,高台利用山勢而建,高高拔地而起,現在還叫它白起台。城的左右兩邊,沿著山邊,橫過低地,南北五十來裏,東西二十餘裏的一帶地方,全是秦趙的舊營壘,壁壘的遺址還在。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裏封給將軍衛青,立為侯國。水往東南流,注入絕水。絕水又往東南流經法氏縣老城北麵。《竹書紀年》說:晉烈公元年(前415),趙獻子在法氏築城。絕水往東南流,與法水彙合。法水發源於法氏縣西北的法穀,往東流經一座老城南麵,俗稱都鄉城。又往東南流經法氏縣老城南麵。世祖建武六年(30),把這裏封給萬普,立為侯國。法水又東流彙合於絕水,往東南亂流進入高都縣、在右邊注入丹水。《上黨記》說:長平城在郡治南邊山中。丹水發源於長平的北山,往南流。秦軍活埋了趙國兵士,流的血把水都染紅了,因而俗名為丹水,這真是胡說八道。丹水又往東南流注入丹穀,這就是劉越石《扶風歌》中所說的丹水。《晉書。地道記》說:縣裏有太行關,丹溪就是太行關的東穀,道路由這裏通出去,就不再從關那邊走了。丹水又流經兩個石人北邊,石人各在一山,前後相望,南麵是河內,北麵是上黨。二郡就以兩山為分界。丹水又往東南流過西岩下麵,岩下有一股強勁的泉流,大如巨輪,洶湧而出,深不可測,整條河中,萍藻菱芹之類水草綠油油的一片,即雖是嚴寒的冬天,也還是生意欣欣,毫無改變。丹水又南流,白水注入。白水發源於高都縣老城西麵,就是所謂長平白水,經東南流過天並關。《地理誌》說:高都縣有天井關,蔡琶說:太行山上有個天井,關口就在天井北麵,於是就以天井為名了。所以劉散《遂初賦》說:奔馳在險峻的太行山,進入那高高的天井關。太元十五年(390),晉朝征虜將軍朱序在太行山大敗慕容永,派兵到白水,離長子一百六十裏。白水又東流與天井溪水相彙合。溪水發源於天井關,北流注入白水,人們稱為北流泉。白水又往東南流,注入丹水,彙流處稱為白水交。丹水又往東南流出山間,流過鄭城西麵。癸腸城在山邊,俗稱期城,其實不對。司馬彪《郡國誌》說:山陽有鄂城。京相潘說:河內山陽西北六十裏有鄂城。《竹書紀年》說:梁惠成王元年(前369),趙成侯僵、韓露侯若,進攻我國的葵,說的就是此城。丹水又向南彎,向西轉,分出一條光溝水。丹水又往西流經苑鄉城北麵,向南彎又轉回東邊,流經城南,往東南注入沁水,彙流處稱為丹口。《竹書紀年》說:晉出公五年(前470),丹水斷流三日,幽公九年(前425),丹水湧出,互相衝激,說的就是這條水。沁水又東流,光溝水注入。光溝水上口承接丹水,往東南流,界溝水分支流出;又南流彙入沁水。沁水又往東南流經成鄉城北麵,又往東流往中都亭南麵,在左邊彙合了界溝水。界溝水上口承接光溝,往東南流,長明溝水分支流出,又往南流經中都亭西麵,然後南流注入沁水。
淇水出河內隆慮縣西大號山,《山海經》曰:淇水出沮枷山。水出山側,頹波漰注,衝激橫山。山上合下開,可減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積隍澗,傾瀾澇蕩,勢同雷轉,激水散氛,暖若霧合。又東北,沾水注之。水出壺關縣東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隱天,泉流發於西北隅,與金穀水合,金穀即沾台之西溪也。東北會沾水,又東流注淇水。淇水又徑南羅川,又曆三羅城北,東北與女台水合,水發西北三女台下,東北流注於淇。淇水又東北曆淇陽川,徑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帶澗枕淇。淇水又東北,西流水注之,水出東大嶺下,西流徑石樓南,在北陵石上,練垂禁立,亭亭極峻。其水,西流水也。又東徑馮都壘南,世謂之淇陽城,在西北三十裏。淇水又東出山,分為二水,水會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溝,左為菀水,右則淇水,自元甫城東南徑朝歌縣北。《竹書紀年》,晉定公十八年,淇絕於舊衛,即此也。淇水又東,右合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東南流。老人晨將渡水而沉吟難濟,紂問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實,故晨寒也。紂乃於此斫脛而視髓也。其水南流東屈,徑朝歌城南。《晉書地道記》曰:本沫邑也。《詩》雲:愛采唐矣,沫之鄉矣。殷王武丁始遷居之,為殷都也。紂都在《禹貢》冀州大陸之野。即此矣。有糟丘、酒池之事焉,有新聲靡樂,號邑朝歌,晉的曰:《史記。樂書》,紂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時也。故墨子聞之,惡而回車,不徑其邑。《論語比考讖》曰:邑名朗歌,顏淵不舍,七十弟子掩目,宰予獨顧,由蹙墮車。來均曰:子路患宰予顧視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墮車也。今城內有殷鹿台,紂昔自投於火處也。《竹書紀年》曰:武王親禽帝受辛於南單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單之台,蓋鹿台之異名也。武王以殷之遺民封紂子武庚於茲邑,分其地為三,曰邶、鄘、衛,使管叔、蔡叔、霍叔輔之,為三監。叛,周討平以封康叔為衛。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徑其墟,父母之邦也,不勝悲,作《麥秀歌》。後乃屬晉。地居河、淇之間,戰國時皆屬於趙,男女淫縱,有紂之餘風。漢以虞詡為令,朋友以難治致吊,詡曰: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又東與左水合,謂之馬溝水,水出朝歌城北,東流南屈,徑其城東。又東流與美溝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嶺下,東流徑駱駝穀,於中透迆九十曲,故俗有美溝之目矣。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響不斷,返水捍注,卷複深隍,隍間積石千通,水穴萬變,觀者若思不周,賞情乏圖狀矣。其水東徑朝歌城北,又東南流注馬溝水,又東南注淇水,為肥泉也。故《衛詩》曰:我思肥泉,茲之永歎。《毛注》雲:同出異歸為肥泉。《爾雅》曰;歸異出同曰肥。《釋名》曰:本同出時,所浸潤水少,所歸枝散而多,似肥者也。犍為舍人曰:水異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異出同歸矣。《博物誌》謂之澳水。《詩》雲:瞻彼淇澳,竹猗猗。毛雲:,王芻也;竹,編竹也。漢武帝塞決河,斬淇園之竹木以為用。寇詢為河內,伐竹淇川,治矢百餘萬,以輸軍資。今通望淇川,無複此物。惟王芻編草不異毛興。又言,澳,限也。鄭亦不以為津源,而張司空專以為水流入於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詩》所謂泉源之水也。故《衛詩》雲: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衛女思歸。指以為喻淇水左右,蓋舉水所人為左右也。淇水又南曆枋堰,舊淇水口,東流徑黎陽縣界,南入柯。《地理誌》曰:淇水出共,東至黎陽入河。《溝洫誌》曰:遮害亭西十八裏至淇水口是也。漢建安九年,魏武王千水口下大坊木以成堰,遏淇水東人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仿頭。是以盧湛《征艱賦》曰:後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後遂廢。魏熙平中複通之,故渠曆仿城北,東出今讀,破故竭。其堰,悉鐵柱木石參用,其故瀆南徑仿城西,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東流,徑妨城南,東與菀口合。菀水上承淇水於元甫城西北,自石堰東、菀城西,屈徑其城南,又東南流曆土軍東北,得舊石逗。故五水分流,世號五穴口,今惟通並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謂之夭井溝,一水徑土軍東分為蓼溝,東入白祀陂。又南分東入同山陂,溉田七十餘頃。二陂所結,即台陰野矣。菀水東南入淇水。淇水右合宿胥故瀆,瀆受河於頓丘縣遮害亭東、黎山西,北會淇水處立石堰,遏水令更東北注。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故蘇代曰: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即指是瀆也。淇水又東北流,謂之白溝,徑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孫豹救晉,次於雍榆者也。淇水又北徑其城東,東北徑同山東,又東北徑帝嚳塚西。世謂之頓丘台,非也。《皇覽》曰:帝嚳塚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中者也。又北徑白祀山東,曆廣陽裏,徑顓頊塚西。俗謂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紀》曰:顓頊葬東郡頓丘城南,廣陽裏大塚者是也。淇水又北屈而西轉,徑頓丘北,故闞駰雲:頓丘在淇水南。《爾雅》曰:山一成謂之頓丘,《釋名》謂一頓而成丘,無高下小大之殺也。《詩》所謂送子涉淇,至於頓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軍諸胡,置土軍於丘側,故其名亦曰土軍也。又屈徑頓丘縣故城西。《古文尚書》以為觀地矣。蓋太康弟五君之號曰五觀者也。《竹書紀年》,晉走公三十一年城頓丘。《皇覽》曰:頓丘者,城門名,頓丘道,世謂之殷。皆非也。蓋因丘而為名,故曰頓丘矣。淇水東北徑在人山東、牽城西。《春秋左傳》定公十四年,公會齊侯、衛侯於牽者也。杜預曰:黎陽東北有牽城。即此城矣。淇水又東北徑石柱岡,東北注矣。
又往東流過州縣北邊,
東過內黃縣南,為白溝。
州縣就是舊時的州。《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前712),周王把州賜給鄭國。“…昭公三年,晉以州田賜公孫段。後來韓宣子遷居到這裏。有白馬溝水注入。白馬溝上口承接白馬湖,白馬湖又名朱管破,破湖仁口承接長明溝,湖水往東南流經金亭西邊,分成二條:一條往東分出,叫蔡溝;一條往南注入沁水。又往東流過懷縣北邊,
淇水又東北徑並陽城西。世謂之辟陽城,非也,即《郡國誌》所謂內黃縣有並陽聚者也。白溝又北,左合蕩水。又東北流徑內黃縣故城南,縣右對黃澤。《郡國誌》曰:縣有黃澤者也。《地理風俗記》曰:陳留有外黃,故加內,《史記》曰趙廉頗伐魏取黃,即此縣。
《韓詩外傳》說:武王討伐封王,到了邢丘,把邢丘改名為懷。春秋時,赤翟攻晉包圍了懷。王莽改為河內,是舊河內郡的治所。從前屬三河地方。韋昭說:河南、河東、河內合稱三河。縣北有沁陽城,沁水流經城南往東流去。
屈從縣東北,與洹水合。
又往東流過武德縣南邊,又往東南流到榮陽縣北邊,東流注人河水。
白溝自縣北徑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春秋》昭公十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白溝又北徑高城亭東,洹水從西南來注之。又北徑問亭東,即魏界也,魏縣故城。應劭曰:魏武侯之別都也。城內有武侯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與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溝又東北徑銅馬城西,蓋光武征銅馬所築也,故城得其名矣。白溝又東北徑羅勒城東,又東北,漳水注之,謂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溝、淇河,鹹得通稱也。
沁水在縣南積聚成為破塘,把好幾個湖泊都連結在一起,有朱溝水注入。朱溝水上流在沁水縣西北承接沁水,從仿口往東南流,從右岸分支流出的是奉溝水;又往東南流,從右岸分支流出的是沙溝水。水又往東南流,在野王城西麵,有支渠從左岸分出,以灌溉城邊一帶土地‘支渠東流經野王城南麵,又轉彎流經城東,然後北流注入沁水。朱溝水從支渠往東南流經州城南麵,又往東流經懷城南麵,又往東流經殷城北麵。郭緣生《述征記》說:河水北岸,河內懷縣有殷城。有人說楚漢對峙的時候,殷王司馬印的治所就設在這裏,其實不是。我按《竹書紀年》說:秦軍攻打鄭國,駐紮於懷,在殷築城,指的就是此城。那末殷這地名由來已久,可知不是司馬印開始的。從前劉耀指派郭默為殷州刺史,負責督察沿河各部隊的事務,治所就設在這裏。朱溝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湖中。湖水在西邊接納了沙溝水。沙溝水分出朱溝南支,往東南流經安昌城西邊。漢成帝河平四年(前25)把安昌封給承相張禹,立為侯國。現在城的東南有一座古墓,人們稱為張禹墓。我按《漢書》,張禹是河內積縣人,一家人遷移到蓮勺。鴻嘉元年(前20),張禹年老,申請退休回家養老。他親自營建墳墓,在平陵的肥牛亭修建祠堂,那地方與延陵相鄰近。他向朝廷提出申請,皇帝下詔為他把亭移走。哀帝建平二年(前5),張禹亡故,於是就葬在那裏。那末這裏就不是他的墳墓了。沙溝水又往東流經矚城北麵。《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在溫逮捕了大叔,就在矚城殺了他。京相潘說:限城在懷縣西南。沙溝水又流經殷城西麵,往東南流入破塘,破水又一直流過武德縣,往南流到榮陽縣北邊,往東南流,注入河水。從前學者也都說這條溝就是濟渠,所以班固和闡姻也都說濟水到武德注入河水。因為濟水分出一條條的支流所到之處各有名稱,也就兼有丹水的名目了。
又東北過館陶縣北,又東北過清淵縣西,白溝水又東北徑趙城西,又北,阿難河出焉。蓋魏將阿難所導,以利衡瀆,遂有阿難之稱矣。白溝又東北徑空陵城西,又北徑喬亭城西,東去館陶縣故城十五裏。縣,即《春秋》所謂冠氏也,魏陽平郡治也。其水又屈徑其縣北,又東北徑平恩縣故城東。《地理風俗記》曰:縣,故館陶之別鄉也。漢宣帝地節三年置,以封後父許伯為侯國。《地理誌》,王莽之延平縣矣。其水又東過清淵縣故城西,又曆縣之西北為清淵,故縣有清淵之名矣。世謂之魚池城,非也。其水又東北徑榆陽城北,漢武帝封太常江德為侯國。文穎曰:邑在魏郡清淵。世謂之清淵城,非也。
淇水發源於河內隆慮縣西邊的大號山,《山海經》說:淇水發源於沮枷山。水從山邊流出,轟隆隆地奔瀉直下,衝激著橫山。這座山峰頂合攏,山下卻分開,大約不到六七十步,深澗裏錯雜地堆滿巨石,洪濤駭浪,猛衝過來,猶如雷電似的迅猛,激得水花飛迸,飄散成一片檬潦的水霧。又往東北流,沾水注入。沾水發源於壺關縣東邊的沾台下,高聳的石壁,遮蔽了天空,泉流就發源於西北角,彙合了金穀水―.就是沾台的西溪,往東北流,彙合於沾水,又東流注入淇水。淇水又流經南羅J!},又流過三羅城北麵,往東北與女台水彙合。女台水發源於西北方的三女台下,往東北流,注入淇水。淇水又往東北流過淇陽川,流經石城西北。城在平原上,旁邊有澗水流過,同時也靠近淇水。淇水又往東北流,西流水注入,西流水發源於東大嶺腳下,往西流經石樓南麵,在北陵的岩石上直垂下來,有如從極高處掛下的白練。這條水就是西流水。又往東流經馮都壘南邊,人們稱為淇陽城,在西北三十裏。淇水又東流出山,分為兩條―在兩水相會處建了一道石堰,攔水引入白溝―左邊是苑水,右邊是淇水。淇水從元甫城往東南流經朝歌縣北麵。《竹書紀年》:晉定公十八年(前494),淇水在舊時的衛斷流,就指這地方。淇水又東流,右邊彙合了泉源水。泉源水有兩個源頭,一條出自朝歌城西北,往東南流。有個老人一大清早想涉水過河,卻躊躇著怕下水。封王詢問隨從,他為什麼躊躇。隨從說:老人骨髓枯幹了,所以早晨怕冷。封王於是就在這裏砍斷他的腿,要看看他的骨髓。水往南流,折向東邊,流經朝歌城南。《晉書?地道記》說:朝歌是舊時的沫邑。《詩經》說:往哪兒采蒙萊?到沫的鄉野。殷王武丁開始遷居到那裏,成為殷的都城。封王的都城在《禹貢?冀州》所說的大陸之野,就是這地方。封王作過糟丘、酒池,又有靡靡之音的新樂曲,把城邑稱為朝歌。晉灼說:《史記?樂書》載,封王作《朝歌》的樂曲,所謂朝歌,就是唱歌不合時宜。所以墨子聽到了,討厭那歌聲,掉轉車頭就往回走,不肯打那座城裏經過。《論語?比考俄》說:城名叫朝歌,顏淵不肯在那裏宿夜,七十弟子也把眼睛蒙起來,隻有宰予一個人回頭看,仲由踢了他一腳,使他跌下車來。宋均說:子路惱恨宰予回顧這不吉之地,所以用腳把他踢下車來。現在城內有殷時的鹿台,就是從前封王自己投身於火窟的地方。《竹書紀年》說:武王親自在南單之台俘獲了帝受辛,接受了天之大命。南單之台就是鹿台的異名,武王把封王的兒子武庚作為殷的遺民封於此城,把他的領地分成三區,即是鄴、都、衛;派管叔、蔡叔、霍叔去輔佐他,這就是所謂三監。三監後來反叛,周鎮壓了他們,把那地方封給康叔,稱為衛。箕子心中悲傷,假裝瘋狂,所以《琴操》中有一首《箕子操》,他經過故都廢墟時―那是他的祖國啊!-一不禁悲從中來,因此作了《麥秀歌》。後來朝歌舊地歸屬晉國,位置在河水與淇水之間,戰國時都屬於趙國。當地男女都很淫蕩,還有封王時的遺風。那裏地勢多險阻,盜寇很多,漢時派虞詡去當縣令,朋友們都因那地方難治而去慰問他。虞詡說:要是不碰到盤曲的樹根,錯雜的枝節,怎麼識別得出快刀來呢?水又東流,與左水彙合,稱為馬溝水。馬溝水從朝歌城北流出,往東流,往南轉彎,從城東流過。又東流與美溝彙合。美溝發源於朝歌西北的大嶺腳下,東流穿過駱駝穀,在穀中曲曲折折地轉了九十彎,所以民間有美溝的名目。溝水流經十二座崖,這些山崖間的泉流一處接著一處流下,塗塗的水聲響個不停,與奔騰的水浪相激,回流又倒卷到深澗裏。澗中堆積著成千成萬的岩石,岩穴間水波激蕩,變幻無窮,遊人真會覺得目不暇接,無法描摹那奇幻的景象了。溝水往東流經朝歌城北邊,又往東南流,注入馬溝水,馬溝水又往東南注入淇水,就是肥泉。所以《衛詩》說:我懷想著那肥泉,徒然發出長歎。毛亨《注》說:同出一個源頭卻流往不同的地方叫肥泉。《爾雅》說:流向相異而發源相同叫肥‘《釋名》說:起初一同流出時,水還很少,但流向不同去處的支流卻分散而多,就像肥起來似的。鍵為舍人說:水的發源不同,奔流彙合在一起叫肥。現在這條水就是發源相異而彙合為一水的。《博物誌》稱為澳水。《詩經》說:眺望著淇水的小灣,那篆竹是多麼婀娜秀美!毛亨說:菜就是草草,竹就是編竹。漢武帝砍了淇園的竹木來堵塞河水的決口。寇詢在河內做太守,在淇川砍竹,造了百餘萬支箭,以供應軍用物資。現在找遍了淇川,卻不再有這些東西了,隻有草草和編竹與毛亨所注無異。毛亨又說:澳就是水灣的意思。鄭玄也不認為是水流的源頭,而張司空卻獨以為是注入淇水的水名,不知是否如此。然而這條水也就是《詩經》中所說的泉源之水。所以《衛詩》說:泉源在左邊,淇水在右邊。衛國的女子想回娘家,借水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說淇水的左右,是按水所注入的位置來定左右方向的。淇水又往南流過仿堰,就是舊淇水口;東流經黎陽縣境,往南注入河水。《地理誌》說:淇水發源於共縣,東流到黎陽入河。《溝恤誌》說:從遮害亭西流十八裏到淇水口,漢朝建安九年(204),魏武王在水口放下大仿木築成堰壩,攔截淇水往東流入白溝,以便通航運糧,所以當時人們把那地方稱為仿頭。所以盧湛《征艱賦》說:後麵靠著大仿巨堰,深渠高堤。以後廢毀了,到了魏熙平年間(516一518)才重新使它通水。舊渠道通過仿城北麵,往東流出;今天渠道中已拆去舊壩,改築新堰全用鐵柱打下,也夾著使用木石。舊渠往南流經杭城西麵,又南流分為兩條水:一條南流注入清水,水流向下向上都可流通,河清水大時,就從這裏開始往北倒灌入舊渠。一條往東流經仿城南邊,往東彙合於莞口。苑水上流在元甫城西北承接淇水,從石堰東邊,苑城西邊,轉彎流過城南,又往東南流過土軍東北,有石頭砌的舊水溝。從前有五條水分流,世人稱為五穴口,現已合並,隻有兩條了:一條往西注入淇水,叫天井溝,一條流經土軍以東,分出蘿溝,東流注入白祀破。又向南分支,東流注入同山破,灌溉著七十餘頃的田畝。這兩片破塘相接處,就是台陰野。莞水往東南流入淇水。淇水右岸彙合了宿青舊渠,舊渠在黎山西北頓丘縣遮害亭東邊,接納了河水。在與淇水的彙合處,築了一道石堰攔截渠水,使渠水轉向東北流。魏武帝開鑿白溝,就是循著宿青舊渠加工開成的。所以蘇代說:在宿青決個口,魏的虛和頓丘就完蛋了。指的就是此渠。淇水又往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