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於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譯文】
①箕子:名胥餘,商紂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稱箕子。
②謨:謀劃。範:法,原則。
③隤(tuí):跌倒。
④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隱藏起自己的智慧。
⑤彝(yí):常規。倫:人倫。
⑥《洪範》:相傳為禹時的文獻,箕子增訂並獻給周武王。
⑦殄:滅絕。
⑧向使:如果。未稔:沒成熟,沒達到頂點。
⑨武庚:名祿父,紂王子。周武王滅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與管叔蔡叔反叛被殺。
⑩頌文,即從“蒙難以正”至結束“繼在後儒”處,《古文觀止》未錄“頌”。本百度百科版本按足本全錄,作品選自《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
【賞析】
箕子,名胥餘,殷紂王時任太師之職,是紂王的叔父,曾封於箕(今山西省太穀縣東北)。他因勸諫紂王被囚禁。周滅殷之後,武王將他釋放。據傳,他不願仕周,逃亡到朝鮮,周武王就將朝鮮封給了他。《書經·洪範》中記載了他與周武王的一段話,一般認為是後人偽托的。
碑,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的應用範圍很廣,有封禪和紀功的碑文,有寺觀、橋梁等建築物的碑文,還有墓碑。它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多用散文以記事,稱為“碑”;後一部分用韻文以讚頌,稱為“銘”或“頌”。
《箕子碑》是為祠廟中的箕子廟寫的碑文。紂王無道,箕子勸諫不從,反遭迫害,卻能忍辱負重,建立功業,作者對他表示了極大的推崇和同情。作者以偉大人物三個標準“正蒙難”、“法授聖”、“化及民”為評價箕子的出發點,依次展開論述,彰揚箕子的人品、功業,也表達了對自己、對一切仁人誌士的勉勵。
《箕子碑》碑文中,柳宗元先鮮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處世的三個要點,然後逐條用人物的行為來加以闡述:要蒙受苦難、堅守正道;把法典傳授給明君;將教化施及人民。文章高度讚頌了箕子既忠貞又富有智慧,忍辱負重,輔助聖王建立國家典章製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業績。結尾說到隱忍圖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對箕子的崇敬心情。
《箕子碑》也反映了作者政治處境和心情概況。作者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集團,實行政治革新而獲罪,被貶滴到荒遠的邊郡為官,它的遭遇與古代賢者箕子的遭遇是有類似之處的。因此,這篇碑文是以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磊的,是借讚美箕子來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負的。所以文章雖以議論為主,但行文中卻蘊含著深厚的感情和無限的感慨。
《箕子碑》脈絡清晰,對人物評價中肯到位,是一篇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