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誌之不倦。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譯文】
1、韓子:韓非,戰國時期韓國人,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下文引自《韓非子·五蠹》。
2、《春秋》:這裏泛指史書。
3、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齊國人,孔子弟子。原憲:字子思,魯國人,孔子弟子。
4、獨行君子:指獨守個人節操,而不隨波逐流之人。
5、已諾必誠:已經答應人家的事情,一定要兌現。
6、虞舜窘於井廩:指虞舜為其父瞽叟和其弟象所迫害,他們讓舜修米倉,企圖把舜燒死;此後又讓舜挖井,兩人填井陷害舜,然而舜均逃脫了。
7、“伊尹”句:伊尹乃商湯的舊臣,據傳說最初伊尹為了接近湯,曾到湯的妻子有莘氏家裏當奴仆,後又以“媵臣”的身份,背著做飯的鍋和砧板見湯,用做菜的道理闡釋他的政治見解,終於被湯所重用。
8、“傅說”句:傅說乃商代武丁的名臣,在未遇武丁時,是一個奴隸,在傅岩築牆服役。匿:隱沒。傅險:即傅岩(在今山西省豐陵縣東)。
9、呂尚:呂尚即薑子牙,相傳他在70歲時,曾在棘津以屠牛和賣飯謀生。
10、延陵:春秋時吳國公子季劄,封於延陵。
11、孟嚐:即孟嚐君,齊國貴族田文。
12、春申:即春申君,楚國考烈王的相國黃歇。
13、平原:即平原君趙勝,趙惠文王之弟。
14、信陵:即信陵君魏無忌,魏安嫠王異母弟。
15、砥:磨煉。
16、排擯:排斥、擯棄。
17、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此五人均為漢代初年著名的遊俠,其事跡見傳文。
18、朋黨:由於共同利益而結夥。比周:互相勾結,狼狽為奸。
【賞析】
《遊俠列傳序》在藝術手法方麵頗具特色:其一為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襯托手法。總的來說是用儒俠作對比,借客形主,從而烘托出遊俠的可貴品質。在行文過程中,又分幾層進行對比。一類儒者是靠儒術取得了高官的人,他們虛偽狡詐,毫無信義可言,僅憑有權有勢,就受到稱讚。這與濟人之危、奮不顧身的遊俠反而受到汙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一類是無所作為,對社會實際沒有什麼益處的閭巷之儒,他們也曆來受稱頌,而扶危的遊俠,卻從來沒有得到過這樣的榮譽。此外,作者還拿孟嚐君、平原君之類的貴族之俠與布衣之俠作了對比。通過上述層層對比,不僅突出了布衣之俠的高貴品質,而且對他們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示了強烈的不滿,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從而大大深化了主題。其二反複詠歎,加強了抒情性。文中從不同的角度,反複地稱讚遊俠,而字裏行間充滿了作者強烈的愛憎。首先是從正麵肯定他們的言必信、行必果的高尚品德,接著稱頌布衣之俠的“設取予然諾,千裏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又說遭受困厄之士人,也常常依附遊俠的幫助。這些均屬滿腔熱情的稱頌。繼而用布衣之俠與季次、原憲一類的儒生作對比,並提出“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文章結尾是直接稱讚漢代的遊俠朱家、郭解等人“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誠如《古文觀止》的評語:“一篇之中,凡六讚遊俠,多少抑揚,多少往複,胸中犖落,筆底攄寫,極文心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