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秦圍趙之邯鄲。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於蕩陰不進。【注釋】
邯鄲:趙國都城,今河北邯鄲市。晉鄙:魏國大將。蕩陰:地名,今河南湯陰。
客將軍:原籍不在某國而任該國將軍。間入:潛入。
因:通過。平原君:趙國公子趙勝,封平原君,時為趙相。
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前288年,齊閔王(也寫作齊湣王,名地)稱東帝。於是秦昭王(名稷)稱西帝
今齊閔王益弱:秦圍邯鄲時,齊閔王死去已二十多年。王力先生說,此句疑有誤意思是,今之齊比湣王時益弱
秦昭王:秦國國君。曾多次打敗敵國,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秦始皇的太爺爺
勝:平原君趙勝自稱名。
百萬之眾折於外:前260年,秦將白起在長平大破趙兵,坑趙降兵40餘萬人。折,挫敗。
內:指深入國境。
曷:什麼。
鮑焦:春秋時隱士,因對現實不滿,抱樹而死。無從容:心胸不開闊。
上:同“尚”,崇尚。首功:斬首之功。
過:甚至。正:通“政”,統治。
梁:梁國,即魏國。
若乃:至於。惡:怎麼。
齊威王:齊國國君,姓田,名嬰齊。
赴:同“訃”,報喪。天崩地坼:比喻天子死。坼:裂。下席:新君離開原來的宮室,寢於草席上守喪,以示哀悼。
東藩:指齊國。斮(音zhuo2):斬。
叱嗟:怒斥聲。而:你的。
寧:難道。
烹:煮殺。醢(音hai3):剁成肉醬。
子:女兒。好:貌美。
脯:把人殺死做成肉幹。
牖(you3)裏:地名,今河南湯陰北。庫:監獄。也作"羑裏"
策:馬鞭。
巡狩:天子出巡。避舍:宮室讓給天子。管鍵:鑰匙。衽:衣襟。幾:座旁的小桌子。
塗:同“途”。鄒:戰國時小國,今山東鄒縣。
主人必將倍殯柩:古代喪禮,主人在東,靈柩在西,正麵對著靈柩。天子來吊,主人就要背著靈柩。倍,同“背”。
飯含:人死後,把飯放死人口中稱“飯”,把珠玉放死人口中稱“含”。
三晉:晉國原是春秋強國,後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後因稱韓、趙、魏為三晉。
無已:沒有人阻止。
讒妾:嫉賢妒能的婦人。
卻:撤退。
適會公子無忌奪晉鄙軍:魏公子無忌為救趙國,托魏王愛姬盜得兵符,又假傳王命,殺晉鄙奪兵權。
為魯連壽:祝魯仲連長壽。
【譯文】
趙孝成王時,秦王派白起在長平前後擊潰趙國四十萬軍隊,於是,秦國的軍隊向東挺進,圍困了邯鄲。趙王很害怕,各國的救兵也沒有誰敢攻擊秦軍。魏安釐王派出將軍晉鄙營救趙國,因為畏懼秦軍,駐紮在湯陰不敢前進。魏王派客籍將軍辛垣衍,從隱蔽的小路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的關係見趙王說:“秦軍所以急於圍攻趙國,是因為以前和齊湣王爭強稱帝,不久又取消了帝號;如今齊國更加削弱,當今隻有秦國稱雄天下,這次圍城並不是貪圖邯鄲,他的意圖是要重新稱帝。趙國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為帝,秦王一定很高興,就會撤兵離去。”平原君猶豫不能決斷。這時,魯仲連客遊趙國,正趕上秦軍圍攻邯鄲,聽說魏國想要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就去進見平原君說:“這件事怎麼辦?”平原君說:“我哪裏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前不久,在國外損失了四十萬大軍,而今,秦軍打到國內圍困邯鄲,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將軍辛垣衍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眼下,那個人還在這兒。我哪裏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魯仲連說:“以前我認為您是天下賢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並不是天下賢明的公子。魏國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兒?我替您去責問他並且讓他回去。”平原君說:“我願為您介紹,讓他跟先生相見。”於是平原君見辛垣衍說:“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如今他就在這兒,我願替您介紹,跟將軍認識認識。”辛垣衍說:“我聽說魯仲連先生,是齊國誌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負職責,我不願見魯仲連先生。”平原君說:“我已經把您在這兒的消息透露了。”辛垣衍隻好應允了。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卻一言不發。辛垣衍說:“我看留在這座圍城中的,都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人,為什麼還長久地留在這圍城之中而不離去呢?”魯仲連說:“世人認為鮑焦沒有博大的胸懷而死去,這種看法都錯了。一般人不了解他恥居濁世的心意,認為他是為個人打算。那秦國,是個拋棄禮儀而隻崇尚戰功的國家,用權詐之術對待士卒,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百姓。如果讓它無所忌憚地恣意稱帝,進而統治天下,那麼,我隻有跳進東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順民,我所以來見將軍,是打算幫助趙國啊。”辛垣衍說:“先生怎麼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要請魏國和燕國幫助它,齊、楚兩國本來就幫助趙國了。”辛垣衍說:“燕國嘛,我相信會聽從您的;至於魏國,我就是魏國人,先生怎麼能讓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魏國是因為沒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才沒幫助趙國。假如魏國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後,就一定會幫助趙國。”
辛垣衍說:“秦國稱帝後會有什麼禍患呢?”魯仲連說:“從前,齊威王曾經奉行仁義,率領天下諸侯而朝拜周天子。當時,周天子貧困又弱小,諸侯們沒有誰去朝拜,唯有齊國去朝拜。過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齊王奔喪去遲了,新繼位的周顯王很生氣,派人到齊國報喪說:‘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繼位的天子也得離開宮殿居喪守孝,睡在草席上,東方屬國之臣田嬰齊居然敢遲到,當斬。’齊威王聽了,勃然大怒,罵道:‘呸!您母親原先還是個婢女呢!’最終被天下傳為笑柄。齊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著的時候去朝見,死了就破口大罵,實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辛垣衍說:“先生難道沒見過奴仆嗎?十個奴仆侍奉一個主人,難道是力氣趕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嗎?是害怕他啊。”魯仲連說:“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嗎?”辛垣衍說:“是。”魯仲連說:“那麼,我就讓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醬?”辛垣衍很不高興不服氣地說:“哼哼,先生的話,也太過分了!先生又怎麼能讓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然能夠,我說給您聽。從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紂的三個諸侯。九侯有個女兒長得嬌美,把她獻給殷紂,殷紂認為她長得醜陋,把九侯剁成肉醬。鄂侯剛直諍諫,激烈辯白,又把鄂侯殺死做成肉幹。文王聽到這件事,隻是長長地歎息,殷紂又把他囚禁在牖裏監牢內一百天,想要他死。為什麼和人家同樣稱王,最終落到被剁成肉醬、做成肉幹的地步呢?齊湣王前往魯國,夷維子替他趕著車子作隨員。他對魯國官員們說:‘你們準備怎樣接待我們國君?’魯國官員們說:‘我們打算用於副太牢的禮儀接待您的國君。’夷維子說:‘你們這是按照哪來的禮儀接待我們國君,我那國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國巡察,諸侯例應遷出正宮,移居別處,交出鑰匙,撩起衣襟,安排幾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後,才可以退回朝堂聽政理事。’魯國官員聽了,就關閉上鎖,不讓齊湣王入境。齊湣王不能進入魯國,打算借道鄒國前往薛地。正當這時,鄒國國君逝世,齊湣王想入境吊喪,夷維子對鄒國的嗣君說:‘天子吊喪,喪主一定要把靈樞轉換方向,在南麵安放朝北的靈位,然後天子麵向南吊喪。’鄒國大臣們說:‘一定要這樣,我們寧願用劍自殺。’所以齊湣王不敢進入鄒國。鄒、魯兩國的臣子,國君生前不能夠好好地侍奉,國君死後又不能周備地助成喪儀,然而想要在鄒、魯行天子之禮,鄒、魯的臣子們終於拒絕齊湣王入境。如今,秦國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魏國也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都是萬乘大國,又各有稱王的名分,隻看它打了一次勝仗,就要順從地擁護它稱帝,這就使得三晉的大臣比不上鄒、魯的奴仆、卑妾了。如果秦國貪心不足,終於稱帝,那麼,就會更換諸侯的大臣。他將要罷免他認為不肖的,換上他認為賢能的人,罷免他憎惡的,換上他所喜愛的人。還要讓他的兒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妄,嫁給諸侯做妃姬,住在魏國的宮廷裏,魏王怎麼能夠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將軍您又怎麼能夠得到原先的寵信呢?”
於是,辛垣衍站起來,向魯仲連連拜兩次謝罪說:“當初認為先生是個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傑出的高士。我將離開趙國,再不敢談秦王稱帝的事了。”秦軍主將聽到這個消息,為此把軍隊後撤了五十裏。恰好魏公子無忌奪得了晉鄙的軍權率領軍隊來援救趙國,攻擊秦軍,秦軍也就撤離邯鄲回去了。
於是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最終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設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熱時,平原君起身向前,獻上千金酬謝魯仲連。魯仲連笑著說:“傑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為他們能替人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解決糾紛而不取報酬。如果收取酬勞,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為,我魯仲連是不忍心那樣做的。”於是辭別平原君走了,終身不再相見。
【賞析】
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於長平大敗趙軍,秦將白起坑殺趙卒四十餘萬,諸侯震驚。前258年,為了達到稱帝的目的,擴張疆土,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魏安釐王得到這個消息後急忙派大將晉鄙火速馳援趙國。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趙,寫信恐嚇魏王,揚言誰救趙先攻擊誰。魏王收信後救趙決心發生動搖,命令晉鄙留兵於鄴(河北滋縣南;另一說是湯陰)。既擺出救趙的姿態,又不敢貿然采取行動。他還派魏將辛垣衍秘密潛入邯鄲,想通過趙相平原君趙勝說服趙孝成王一起尊秦為帝,以屈辱換和平,以解邯鄲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內憂外患災禍頻仍的情況下,心急如焚,束手無策,形勢岌岌可危。魯仲連主動去見新垣衍,用具體的事例作比,生動形象而又透辟地闡明了抽象的道理,指陳帝秦的弊害,終於讓“使事有職”不願會見魯仲連的新垣衍拜服,不敢複言帝秦。而“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裏。”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是戰國末年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的籍貫亦不可考,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僅記為“齊人”。據後人考證,魯仲連是今天聊城市荏平縣王老鄉望魯店人。他“好奇偉倜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胸羅奇想,誌節不凡,他為人排除患難、解決紛亂而一無所取。遊於趙國,適秦師圍趙,魯仲連義不帝秦,麵折辯者。邯鄲解圍,平原君欲封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以千金為魯仲連壽,魯仲連笑而謝之。他飄然遠舉、不受羈絏、放浪形骸的性格,為後世所傳誦。
周曇《全唐詩·春秋戰國門·魯仲連》:“昔迸燒牛發戰機,夜奔驚火走燕師。今來躍馬懷驕惰,十萬如無一撮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