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說。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宣王默然不悅。【譯文】
1顏斶:齊國隱士。
2前:到前麵來。
3.趨士:禮賢下士。
4去:距離。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魯國賢人,居於柳下。壟:指墳墓。
5石(dàn):古代的計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鍾:樂器。
6簴:古代懸掛樂器的架子中間的木柱。
7役處:效力,供事。
8知:智,有才智的人。
9無不:原作“不”,據黃丕烈《劄記》補。
10百姓:原作“百”,據黃丕烈《劄記》補。
11稍稍:漸漸。
12實:指居上位所應該具備的素質。
13以:而。為名:有(居上位的)名聲。
14據慢:倨慢,傲慢無禮。
15約:受阻。
16握:通“渥”,厚重。
17九佐:九位輔佐堯治理國家的官員。
18亟:數,頻繁。
19無形者,形之君:無形可見的東西,是有形可見的東西的主宰。
20至聖人:一本作“至聖”。
21不穀:不善。用以自稱,表謙恭之意。
22非:一本無此字,於文義為順。
23自取病:即自取羞辱。
24細人:小人德行低下的人。
25太牢:牛、羊、豬各一頭稱一太牢。
26麗都:華麗。
27尊遂:尊貴顯達。
28自虞:即自娛,自得其樂。
虞:通“娛”,歡樂。
29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進言所應該遵循的規則(亦即上文的“盡忠直言”)。
30撲:此字誤,應作“樸”或“璞”。反樸或反璞,均指舍棄富貴華麗而返歸素樸真純。
【賞析】
前人評此文曰:“起得唐突,收得超忽”,頗有構思之妙。文章一開頭便以“斶前”“王前”兩句簡短對話,把激烈的矛盾衝突展示於讀者眼前。齊王直言下令,位尊使下的驕橫,可以說是習慣成自然,不足為奇;而顏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針鋒相對命令“王前”的話語,則無異於地動山崩,令人震驚。若將顏斶的不慕權勢,與蘇秦、張儀之流的苟容邀寵相比,前者如深穀幽蘭,後者就是皇宮茅廁的狗尾巴草。尾聲“歸真反璞”,則餘韻回蕩,令人遐想。
本文有如一出獨幕話劇,全篇由對話組成。以對話展開波瀾起伏的情節,以對話展現人物的性格與內心世界。以情節而論,兩個“前”字的撞擊,一石激起千層浪。先是“左右”狗仗人勢的責問,顏斶舌戰齊國群臣;繼而是王“忿然作色”,顏斶針鋒相對與齊王爭論“王貴”與“士貴”的問題。齊王終於為顏斶折服,欲以豐厚爵祿相籠絡,卻被顏斶謝絕。文章雖短,卻起伏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即其美之所至也。以人物性格而論,作者所使用的言辭頗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斶前”,尊使卑,上命下,就是這種口吻。“王者貴乎?士貴乎?”在齊王的頭腦裏,他自以為他是最高貴的,所以他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欲以王之貴壓士之貴,非常符合齊王的思維定式。“顏先生與寡人遊,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物質引誘也是君王們慣用的籠絡手段。而顏斶的自比“太璞”,以及所舉柳下季墓地的一棵草勝過齊王的腦袋的事例,都十分貼切,符合顏斶的身份。此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對後人影響很大,如《史記》在人物塑造方麵也常采用這種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