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元史》 作者:宋濂  

列傳·卷七十三

張楨
張楨字約中,汴梁人。幼年刻苦讀書,登元統元年(1333)進士及第,授彰德路錄事,征召為河南行省屬官。楨初娶祁氏,祁生於富貴之家,自命不凡,見楨貧窮,不以禮相待,結婚一月將她離棄。祁的兄長向官府控告,並且汙蔑楨有不可告人之事,左右司官信以為真,楨因此稱病不到任視事,以致積案堆積很多,平章政事月魯帖木兒憤怒地說“:張楨是剛強正直之士,豈是你們能議論的麼?”郎中虎者禿拜謁謝罪,這才上任視事。範孟作亂,殺害月魯帖木兒等,城中大亂,楨深夜逃出城外,得幸免。

張楨,字約中,汴人。幼刻苦讀書,登元統元年進士第,授彰德路錄事,辟河南行省掾。楨初娶祁氏,祁生貴富家,頗驕縱,見楨貧,不為禮。合巹逾月,即出之。祁之兄訟於官,且汙楨以黯昧事,左右司官聽之,楨因移疾不出,滯案俱積。平章政事月魯帖木兒怒曰:“張楨,剛介士也,豈汝曹所當議耶!”郎中虎者禿謁而謝之,乃起。範孟為亂,矯殺月魯帖木兒等,城中大擾,楨暮夜縋城出,得免。
過了一年,授高郵縣尹,縣民沒有因私情拜謁他的。縣民張提領,以俠義自任,以威勢擅自決斷鄉裏是非。一日,到縣有所托,楨將他逮住,弄清了他的全部罪行,鄉裏中受他壓抑的人都來控訴,於是對他施以杖刑並流放,人們都稱快。守城千戶狗兒妻崔氏,被她家的小老婆說壞話,虐待而死,其鬼魂依附於七歲女孩到縣向楨控訴,拘留狗兒及其小妾,審問都認罪,人們以為楨是神明。

逾年,除高郵縣尹,門無私謁。縣民張提領,尚任俠,武斷鄉曲。一日,至縣有所囑,楨執之,盡得其罪狀,裏中受其抑者,鹹來訴焉,乃杖而徒之,人以為快。守城千戶狗兒妻崔氏,為其小婦所譖,虐死,其鬼憑七歲女詣縣訴楨,備言死狀,屍見瘞舍後。楨率吏卒即其所,發土得屍,拘狗兒及小婦,鞫之,皆伏辜,人以為神明焉。
任中政院判官,至正八年(1348),拜監察禦史,彈劾太尉阿乞剌欺蒙皇上之罪,並說:“明裏董阿、也裏牙、月魯不花,都是陛下不共戴天之仇,伯顏賊殺害皇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人,根據古代法律,應全家抄斬,而今他的兒子兄弟還在朝廷任官職,應趕快殺掉或放逐。別兒怯不花依附權勢,也應迅速貶官遠逐。現在災害異常不斷,盜賊蜂起,海寇敢於欺君,邊防統帥敢於輕視寇情,若不整頓,可能會有唐末藩鎮之禍,後悔不及。”皇上不聽。

累除中政院判官,至正八年,拜監察禦史,劾太尉阿乞剌欺罔之罪,並言:“明裏董阿、也裏牙、月魯不花,皆陛下不共戴天之仇,伯顏賊殺宗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稽之古法,當伏門誅,而其子兄弟尚仕於朝,宜急誅竄。別兒怯不花阿附權奸,亦宜遠貶。今災異迭見,盜賊蜂起,海寇敢於要君,閫帥敢於玩寇,若不振舉,恐有唐末藩鎮噬臍之禍。”不聽。
待毛貴攻陷山東,上奏疏陳述十禍,其中根本之禍有六,征討之禍有四,曆數其弊端:一是輕大臣,二是權綱不振,三是圖安逸,四是杜絕言路,五是人心渙散,六是濫施刑獄,這都是根本的禍害。至於他說的圖安逸的禍大意是“:臣伏見陛下在盛年時,繼承王位,經曆艱難而登大寶,因循治安,沒有預先防憂,寬厚、仁愛、恭敬、節儉,漸不如初。現在天下問題很多,國內可算是不安寧了,天道可說是反常了,民情可說是難保了,是陛下猛省之時,小心謹戒危機發生之日。陛下宜臥薪嚐膽,奮發悔過,思念祖宗創業的艱難,而今天墜亡之容易。從此實行政德,就可以答謝天意,對百姓誠心誠意,就可以挽回人心。凡是土木的興建,聲色的愛好,飲酒取樂之事,都應勇於痛改。有未指出的地方,也應防微杜漸,在未發生前就予以製止。廢除宮女,節省浮費,敬畏天地,撫恤百姓。然而陛下還是安然處之,如同天下太平無事時一樣,這就是所說的根本之禍。”至於不慎於調度,不依靠群策群力,不明賞罰,不善於選擇將帥,這就是征討方麵的四種大禍。所謂不明賞罰之禍,他說:“臣伏見調兵六年,開始沒有規定紀律之法則,又沒有激勵勸慰的措施,將帥中敗而報功,指虛為實,大小相欺騙,上下相依賴,其性情不一,而邀功求賞之心相同,因而有使軍隊覆沒之將,殘害民眾之將,膽小怕死之將,貪婪之將。對他們沒有懲罰、警戒,軍隊所到之處,雞犬搶劫一空,財貨搶盡。及其當麵奉承,反而受賞。現在克複的地方,皆為荒墟之地,河南的封地三千餘裏,郡縣星羅棋布,每年稅收錢糧以數百萬計算,而今天所存的僅封丘、延津、登封、偃師三四個縣。兩淮之北,大河之南,到處蕭條。眾所周知,有土有人有財,然後才可希望軍不缺人,糧餉不缺,現在寇敵所到之處,固然不忍心去說它,即使未到之處,尤可寒心,像這樣而希望不缺乏軍隊,不缺糧餉,除非使老天下雨長莊稼,地裏湧出金子。如今朝不保夕,何況以地方有限之財力,而去供給將帥無窮之貪欲呢?這就是禍亂的來由。陛下供佛求福,養著僧人祈求消除禍災,天壽節禁止屠宰,這些都是虛名。現在天下已在殺人,陛下泰然不理,而說我將以這樣的方式求福,可是福從哪兒來呢?潁州之寇,開始時勾結白蓮教,以佛法誘惑眾人,終於形成權威,以兵抗拒,觀其動向,迅速可畏,其勢非亡我國家不可。堂堂天朝,不思平亂,反而成禍亂的根源,其禍極慘,其毒極深,關係最大,有識之人為之惋惜,有誌之人為之痛心,這就是征討禍啊。”奏疏進呈後,皇帝並沒有省悟,權臣討厭他的鯁直而無法容忍。

及毛貴陷山東,上疏陳十禍,根本之禍有六,征討之禍有四,曆數其弊:一曰輕大臣,二曰解權綱,三曰事安逸,四曰杜言路,五曰離人心,六曰濫刑獄,所謂根本之禍六也。其言事安逸之禍,略曰:“臣伏見陛下以盛年入纂大統,履艱難而登大寶,因循治安,不預防慮,寬仁恭儉,漸不如初。今天下可謂多事矣,海內可謂不寧矣,天道可謂變常矣,民情可謂難保矣,是陛下警省之時,戰兢惕厲之日也。陛下宜臥薪嚐膽,奮發悔過,思祖宗創業之難,而今日墜亡之易,於是而修實德,則可以答天意,推至誠,則可以回人心。凡土木之勞,聲色之好,燕安鴆毒之戒,皆宜痛撤勇改。有不盡者,亦宜防微杜漸,而禁於未然,黜宮女,節浮費,畏天恤人。而陛下乃安焉處之,如天下太平無事時,此所謂根本之禍也。”至若不慎調度,不資群策,不明賞罰,不擇將帥,所謂征討之禍四也。其言不明賞罰之禍,略曰:“臣伏見調兵六年,初無紀律之法,又無激勸之宜,將帥因敗為功,指虛為實,大小相謾,上下相依,其性情不一,而邀功求賞則同。是以有覆軍之將,殘民之將,怯懦之將,貪婪之將,曾無懲戒,所經之處,雞犬一空,貨財俱盡。及其麵諛遊說,反以克複受賞。今克複之地,悉為荒墟,河南提封三千餘裏,郡縣星羅棋布,歲輸錢穀數百萬計,而今所存者,封丘、延津、登封、偃師三四縣而已。兩淮之北,大河之南,所在蕭條。夫有土有人有財,然後可望軍旅不乏,饋餉不竭。今寇敵已至之境,固不忍言,未至之處,尤可寒心,如此而望軍旅不乏,饋餉不竭,使天雨粟,地湧金,朝夕存亡且不能保,況以地方有限之費,而供將帥無窮之欲哉!其為自啟亂階,亦已危矣。陛下事佛求福,飯僧消禍,以天壽節而禁屠宰,皆虛名也。今天下殺人矣,陛下泰然不理,而曰吾將以是求福,福何自而至哉?潁上之寇,始結白蓮,以佛法誘眾,終飾威權,以兵抗拒,視其所向,駸駸可畏,其勢不至於亡吾社稷、燼吾國家不已也。堂堂天朝,不思靖亂,而反為階亂,其禍至慘,其毒至深,其關係至大,有識者為之扼腕,有誌者為之痛心,此征討之禍也。”疏奏,不省。權臣惡其訐直。
二十一年任山南道肅政廉訪僉事,到了那裏就彈劾中書參知政事也先不花、樞密院副使脫脫木兒、治書侍禦史奴奴弄權誤國之罪,這些劾奏均沒有答複。正當此時,孛羅帖木兒駐兵大同,察罕鐵木兒駐兵洛陽,而毛貴占據山東,勢力向京畿逼近,二將坐視寇賊不進軍,正在以爭奪晉、冀為其能事,相互交戰,互有勝負,朝廷派遣也先不花、脫脫木兒、奴奴前往解勸,接受命令後,又不前進。楨又說他們“貪婪、軟弱、昏庸、卑鄙,心懷苟且偷安之計,無憂國獻身之忠。朝廷要二家消除仇恨,協力討伐盜賊,這是國家之大事,應風馳電掣般地迅速前去,而他們卻迂回退縮,繞道延安以西,繞曲數千裏,遲遲而行,使兩軍日夜仇殺,黎民百姓肝腦塗地,實際是這三個人造成的。應馬上殺掉他們,以挽救危險的時局。”這奏疏也無答複。楨慨然歎息說“:天下事不可挽救了。”辭職而去,居住河中安邑山間,蓋茅屋僅能容膝,有來訪問的人,不再談時事,隻是對他們流淚罷了。

二十一年,除僉山南道肅政廉訪司事,至則劾中書參知政事也先不花、樞密院副使脫脫木兒、治書侍禦史奴奴弄權誤國之罪,又不報。方是時,孛羅帖木兒駐兵大同,察罕帖木兒駐兵洛陽,而毛貴據山東,勢逼京畿,二將玩寇不進,方以爭晉、冀為事,構兵相攻,互有勝負。朝廷乃遣也先不花、脫脫木兒、奴奴往解之,既受命,不前進。楨又言其“貪懦庸鄙,苟懷自安之計,無憂國致身之忠。朝廷將使二家釋憾,協心討賊,此國之大事,謂宜風馳電走,而乃迂回退懾,枉道延安以西,繞曲數千裏,遲遲而行,使兩軍日夜仇殺,黎庶肝腦塗地,實此三人之所致也,宜急殛之,以救時危。”亦不報。楨乃慨然歎曰:“天下事不可為矣。”即辭去,居河中安邑山穀間,結茅僅容膝。有訪之者,不複言時事,但對之流涕而已。
二十四年,孛羅帖木兒進犯朝廷,皇太子出走冀寧,奏請任楨為讚善,又委為翰林學士,他都不出任。擴廓帖木兒將輔佐皇太子討伐孛羅帖木兒,遣使臣傳皇太子旨,賜楨上等美酒,並詢問時事。張楨在給擴廓帖木兒的複信中,詳細陳述和分析了當前國家形勢,提出保君父、保社稷、保人民的希望。擴廓帖木兒采納了他的意見。三年後,張楨去世。

二十四年,孛羅帖木兒犯闕,皇太子出居冀寧,奏除讚善,又除翰林學士,皆不起。擴廓帖木兒將輔皇太子入討孛羅帖木兒,遣使傳皇太子旨,賜以上尊,且訪時事,楨複書曰:“今燕趙齊魯之境,大河內外,長淮南北,悉為丘墟,關陝之區,所存無幾,江左日思薦食上國,湘漢荊楚川蜀,淫名僣號,幸我有變,利我多虞。閣下國之右族,三世二王,得不思廉、藺之於趙,寇、賈之於漢乎?京師一殘,假有不逞之徒,崛起草澤,借名義,尊君父,倡其說於天下,閣下將何以處之乎!守京師者,能聚不能散,禦外侮者,能進不能退,紛紛籍籍,神分誌奪,國家之事,能不為閣下憂乎!《誌》曰‘不備不虞,不可以為師’,仆之惓惓為言者,獻忠之道也。然為言大要有三:保君父,一也;扶社稷,二也;衛生靈,三也。請以近似者陳其一二:衛出公據國,至於不父其父;趙有沙丘之變,其臣成、兌平之,不可謂無功,而後至於不君其君;唐肅宗流播之中,怵於邪謀,遂成靈武之纂。千載之下,雖有智辯百出,不能為雪。嗚呼!是豈可以不鑒之乎!然吾聞之,天之所廢不驟也,驟其得誌,肆其寵樂,使忘其覺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罰也。天遂其欲,民厭其汰,而鬼神弗福也。其能久乎?閣下覽觀焉,謀出於萬全,則善矣。詢之輿議,急則其變不測,徐則其釁必起,通其往來之使,達其上下之情,得其情,則得其策矣。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今九重在上者如寄,青宮在下者如寄,生民之憂,國家之憂也,可不深思而熟計之哉!”擴廓帖木兒深納其說,是用事克有成。後三年,卒。
歸暘字彥溫,汴梁人。將出生時,母親夢見朝陽從東山出來,有薄雲掩蓋,所以取名暘。暘學習未經老師傳授,而其聰敏才智超過常人。至順元年(1330)考上進士,授予同知潁州事,去除奸害,打擊強人的能力很強,人們不敢因年少而輕視他。山東鹽司奉差至潁州,仗勢為非作歹,暘將他捕獲投入獄中。當時州縣侍奉鹽司都很謹慎,要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隻有暘不屈服。轉任大都路儒學提舉,未就任。

歸暘
至元五年(1335)十一月,杞縣人範孟圖謀不軌,偽稱是詔使,到河南省殺平章月魯帖木兒、左丞劫烈、廉訪使完者不花、總管撒裏麻,把那些已離職的官屬召來,簽署使用,以段輔為左丞,使暘北守黃河口,暘堅決不從。範孟大怒,將他關入獄中,眾人不知他們要幹什麼,都感不安,而暘毫無懼色。不久,範孟失敗,順從範孟的人都被辦罪,隻有歸暘得免。第二年,轉國子博士,拜為監察禦史,進朝廷致謝時,台臣奏稟皇上說:“他就是黃河抵抗賊寇的人。”帝說“:對於好事應該多做。”賜予上尊美酒。不久,辭官歸故裏,在汴侍奉父母,雙親去世後,在家中住了很久。

歸,暘字彥溫,汴梁人。將生,其母楊氏夢朝日出東山上,有輕雲來掩之,故名暘。學無師傳,而精敏過人。登至順元年進士第,授同知潁州事,鉏奸擊強,人不敢以年少易之。山東鹽司遣奏差至潁,恃勢為不法,暘執以下獄。時州縣奉鹽司甚謹,頤指氣使,輒奔走之,暘獨不為屈。轉大都路儒學提舉,未上。
至正五年(1345)任河南廉訪司僉事,巡查西京地方,對趙王府官屬中貪暴者繩之以法,王三次派人去說情,不為所動。宣寧縣有殺人者,牽連數十人,經審查得其實情,受牽連者全部釋放。沁州平民郭仲玉,被人殺害,有司以薄察山兒抵罪,暘得知是誣罪,跟蹤索跡偵察得知殺人罪犯,山兒免死。六年,轉淮東廉訪司僉事,改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譯文官。

至元五年十一月,杞縣人範孟謀不軌,詐為詔使,至河南省中,殺平章月魯帖木兒、左丞劫烈、廉訪使完者不花、總管撒裏麻,召官屬及去位者,署而用之,以段輔為左丞,使暘北守黃河口。暘力拒不從,賊怒,係於獄,眾叵測所為,暘無懼色。已而賊敗,汙賊者皆獲罪,暘獨免。同裏有吳炳者,嚐以翰林待製征,不起。賊呼炳司卯酉曆,炳不敢辭。時人為之語曰:“歸暘出角,吳炳無光。”暘自此名譽赫然。明年,轉國子博士,拜監察禦史。及入謝,台臣奏曰:“此即河南抗賊者也。”帝曰:“好事卿宜數為之。”賜以上尊。已而辭官歸,養親汴上,親既歿,家食久之。
七年,遷右司都事,順江酋長樂孫請求歸附,請立宣撫司及置郡縣一十三處,暘認為“:古人說過,鞭長莫及。假如郡縣都設立了,有事不救,就辜負了來歸附的意義。救之,就放下了中國的事而去侍奉外夷,徒獲虛名而實受禍害。”與左丞呂思誠激烈抗辯,丞相太平笑著說道:“歸都事善良憨厚如此,為何如此相抗呀?然而你將拿出什麼良策?”暘說“:他們的酋長可以授宣撫,不要求他們交納貢賦。對其使者賜以金銀絲綢,遣送回去足夠了。”於是依從暘之言。京師苦於寒冷,有乞丐在丞相的馬前訴苦,丞相要來一件皮服給他,又核實官藏皮服數量,全部給予貧民。暘說“:宰相之心應當是廣救天下之人,皮服能有多少,而用來供給他們?不如調查饑寒者,賑濟他們。”丞相領悟。雲南死可伐反叛,下詔讓元帥述律遵道前往說服;不久,命平章政事亦都渾率兵討伐,雖費時很久卻未見功效。二人上奏,說法不一,中書要對述律問罪,暘說:“他們的事情未弄明白,而要辦一人之罪,豈是法律所應該的麼?況且一個是前往說服,一個是征討,他們何所適從,而且也不是使者之罪。”湖廣行省左丞沙班死,其子沙的剛剛任中書掾,請假奔喪,丞相以沙的有兄弟,不許,暘說“:孝親,是為人子的共同心情,以他有兄弟而不準假,這不是以孝治天下。”於是允假。廣海瑤族人民反叛,下詔命朵兒隻班率領思播楊元帥的軍隊討伐,暘說“:調換軍隊而將不熟悉教令,恐怕不能決勝。假如命令楊統帥他的部隊,他們感於恩命,一定能自動效力,所謂以夷狄攻夷狄,有利於中國。”帝不聽,後來果然無功效。

至正五年,除僉河南廉訪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繩趙王府官屬之貪暴者,王三遣使請,不為動。宣寧縣有殺人者,蔓引數十人,一讞得其情,盡釋之。沁州民郭仲玉,為人所殺,有司以蒲察山兒當之,暘察其誣,蹤跡得其殺人者,山兒遂不死。六年,轉僉淮東廉訪司事,改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譯文官。
八年,升左司員外郎。中書采用暘的意見,減少河間多征的五萬擔鹽以有利於民。楮幣不能發行流通,朝廷打算拿出楮幣五百萬錠換銀藏入國庫,暘又說不可“:富商大賈,都為自己換鈔,對平民有何利益?”六月遷調參議樞密院事。當時方國珍未歸附,皇帝下詔命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朵兒隻班討伐,全軍覆沒,拘捕朵兒隻班,朝廷將問罪,暘說“:將帥戰敗,當然應該辦罪,然而他的部隊都是北方步騎兵,不熟悉水戰,這等於是驅他們去死。應該招募海濱之民熟悉水利的人去擒拿。”後來國珍遣人隨同朵兒隻班去京師請降,暘說:“國珍已戰敗我王師,又拘留我王臣,他是無力再戰了,並非是真降。必須進行討伐,以號令四方。”當時朝廷同意方的請降,後來果然如暘所說,多次叛變。遷禦史台都事,不久又任參議樞密院事,十二月,升樞密院判官。

七年,遷右司都事。順江酋長樂孫求內附,請立宣撫司,及置郡縣一十三處,暘曰:“古人有言:鞭雖長,不及馬腹。使郡縣果設,有事不救,則孤來附之意,救之,則罷中國而事外夷,所謂獲虛名而受實禍也。”與左丞呂思誠抗辨甚力。丞相太平笑曰:“歸都事善戇如此,何相抗乃爾邪!然其策果將焉出?”暘曰:“其酋長可授宣撫,勿責其貢賦,使者賜以金帛,遣歸足矣。”卒從暘言。京師苦寒,有丐訴丞相馬前,丞相索皮服予之,仍核在官所藏皮服之數,悉給貧民。暘曰:“宰相當以廣濟天下為心,皮服能幾何,而欲給之邪!莫若錄寒饑者,稍賑之耳。”丞相悟而止。雲南死可伐叛,詔以元帥述律遵道往喻之;未幾,命平章政事亦都渾將兵討之,事久無功。二人上疏紛紜,中書欲罪述律,暘曰:“彼事未白,而專罪一人,豈法意乎?況一諭之而一討之,彼將何所適從?然亦非使者之罪也。”湖廣行省左丞沙班卒,其子沙的方為中書掾,請奔喪,丞相以沙的有兄弟,不許,暘曰:“孝者,人子之同情,以其有兄弟而沮其請,非所以孝治天下也。”遂從之。廣海猺賊入寇,詔朵兒隻班將思播楊元帥軍以討之,暘曰:“易軍而將不諳教令,恐不能決勝。若命楊就統其眾,彼悅於恩命,必能自效,所謂以夷狄攻夷狄,中國之利也。”帝不從,後竟無功。
九年正月,轉河西廉訪使,未上任,改任禮部尚書。不久設立端本堂,皇太子就學,召暘為讚善。不久,轉任翰林直學士、同修國史,仍兼前述職務。暘說:“師傅應當與皇太子東西相向授書,其他隨從,按等級入位,中間位置空著,以待皇上駕臨,否則尊師之道不能建立。”當時眾人意見不一,終於依暘的議論。不久,因病辭職,帝派遣左司郎中趙璉賜白金、絲綢,未受。原先,暘在上都時,脫脫從甘州回朝廷,且任宰相,中書參議趙期頤、員外郎李稷,到暘家拜訪,轉達脫脫之命令,囑咐他草擬詔書,暘推辭說“:丞相將為伊、周之業,入朝任宰相的詔書,應當讓詞臣考慮草擬,現在囑暘執筆,恐怕有累於丞相的賢能。”期頤說“:假如是皇帝命你寫,會怎樣呢?”暘說:“事理不順,當然也應該推辭。”期頤知道暘是不會屈服的,隻得作罷了。十年正月,遷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十二年,授予刑部尚書之職,十五年,再授刑部尚書職位,經三次轉換,都以病辭退。

八年,升左司員外郎。中書用暘言,損河間餘鹽五萬引以裕民。楮幣壅不行,廷議出楮幣五百萬錠易銀實內藏,暘複持不可曰:“富商大賈,盡易其鈔於私家,小民何利哉!”六月,遷參議樞密院事。時方國珍未附,詔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朵兒隻班討之,一軍皆沒,而朵兒隻班被執,將罪之,暘曰:“將之失利,其罪固當,然所部皆北方步騎,不習水戰,是驅之死地耳。宜募海濱之民習水利者擒之。”既而國珍遣人從朵兒隻班走京師請降,暘曰:“國珍已敗我王師,又拘我王臣,力屈而來,非真降也。必討之以令四方。”時朝廷方事姑息,卒從其請,後果屢叛,如暘言。遷禦史台都事,俄複參議樞密院事,十二月,升樞密院判官。
十七年授集賢學士,兼國子祭酒,使臣催他上任,暘抱病登車至京師,病倒於南城,當時國內多事故,暘上疏三策:一是振興綱紀,二是挑選將才,三是審察形勢。長達數千言,當時以為是老生常談,不能用。十一月,以集賢學士、資德大夫辭職隱退,享用終身半俸,推辭未受。第二年,請求辭官,僑居弘州,後遷蔚州,又遷宣德,都是為了逃避兵災。不久又抵達大同及關陝小住,又遷到解州之夏縣。皇太子出巡冀寧,強行起用他,過了幾個月又回到夏縣。至正二十七年去世,年六十三歲。

九年正月,轉河西廉訪使,未上,改禮部尚書。會開端本堂,皇太子就學,召暘為讚善。未幾,遷翰林直學士、同修國史,仍兼前職。暘言:“師傅當與皇太子東西相向授書,其屬亦以次列坐,虛其中座,以待至尊臨幸,不然,則師道不立矣。”時眾言人人殊,卒從暘議。俄以疾辭,帝遣左司郎中趙璉賜白金文綺,不受。初,暘在上都時,脫脫自甘州還,且入相,中書參議趙期頤、員外郎李稷謁暘私第,致脫脫之命,屬草詔,暘辭曰:“丞相將為伊、周事業,入相之詔,當命詞臣視草,今屬筆於暘,恐累丞相之賢也。”期頤曰:“若帝命為之,奈何?”暘曰:“事理非順,亦當固辭。”期頤知不可屈,乃已。十年正月,遷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十二年,除刑部尚書,十五年,再除刑部尚書,凡三遷,皆以疾辭。十七年,授集賢學士,兼國子祭酒,使者迫之,暘輿疾至京師,臥於南城不起。時海內多故,暘上三策:一曰振紀綱,二曰選將材,三曰審形勢。亹亹數千言,時以為老生常談,不能用。十一月,以集賢學士、資德大夫致仕,給半俸終身,辭不受。明年,乞骸骨,僑居弘州,徙蔚州,又徙宣德,皆間關避兵。尋抵大同。及關陝小寧,來居解之夏縣。皇太子出冀寧,強起之,居數月,複還夏縣。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三。
曹鑒字克明,宛平人。聰穎超人,舉止不同於一般的兒童。二十歲後,到南方遊覽,通曉《五經》大義。

陳祖仁王遜誌
大德五年(1301),經翰林侍講學士郝彬推薦,任鎮江淮海書院山長。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聘為掾史。母親去世,服孝期滿,授興文署。命其伴送安南使者,沿途使者向他提出許多疑問,他應答如流。使者歎服,認為中國有人才。

陳祖仁,字子山,汴人也。其父安國,仕為常州晉陵尹。祖仁性嗜學,早從師南方,有文名。
至治二年(1322),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第二年,奉旨核查佛教白雲宗的田產,由於稽查得法,不到幾個月時間,事已完成,對百姓毫無侵擾。泰定年間,調任湖廣左右司員外郎。當時的丞相忽剌歹仗勢為所欲為,他的下屬官員都因害怕而回避,曹鑒遇事遵循事理而行,獨不回避。湖北廉訪司舉薦曹鑒任監察官。但未上報。

至正元年,科舉複行,祖仁以《春秋》中河南鄉貢。明年會試,在前列,及對策大廷,遂魁多士,賜進士及第,授翰林修撰、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曆太廟署令、太常博士,遷翰林待製,出僉山東肅政廉訪司事,擢監察禦史,複出為山北肅政廉訪司副使,召拜翰林直學士,升侍講學士,除參議中書省事。
天曆元年(1328),調江浙財賦府副總管。所屬淮、浙地區大水,民眾報告災情,鑒減賦稅十之六七,有錢有勢之家用詭計獲免賦稅的,鑒核實之後,下令讓他們首先交納。元統二年(1334),升同僉太常禮儀院,鑒熟悉典故,達古通今,凡禮樂、度數、名物製度,沒有不知曉的。因而召集大臣們議論,剛死的明宗皇後附祭於先祖之事,鑒引禮據經,辨析詳細明確,君子都稱讚他。至元元年(1335),由中大夫升禮部尚書,不久,因生病而卒,終年六十五歲,追封譙君侯,諡號文穆。

二十年五月,帝欲修上都宮闕,工役大興,祖仁上疏,其略曰:“自古人君,不幸遇艱虞多難之時,孰不欲奮發有為,成不世之功,以光複祖宗之業。苟或上不奉於天道,下不順於民心,緩急失宜,舉措未當,雖以此道持盈守成,猶或致亂,而況欲撥亂世反之正乎!夫上都宮闕,創自先帝,修於累朝,自經兵火,焚毀殆盡,所不忍言,此陛下所為日夜痛心,所宜亟圖興複者也。然今四海未靖,瘡痍未瘳,倉庫告虛,財用將竭,乃欲驅疲民以供大役,廢其耕耨,而荒其田畝,何異扼其吭而奪之食,以速其斃乎!陛下追惟祖宗宮闕,念茲在茲,然不思今日所當興複,乃有大於此者。假令上都宮闕未複,固無妨於陛下之寢處,使因是而違天道,失人心,或致大業之隳廢,則夫天下者亦祖宗之天下,生民者亦祖宗之生民,陛下亦安忍而輕棄之乎!願陛下以生養民力為本,以恢複天下為務,信賞必罰,以驅策英雄,親正人,遠邪佞,以圖謀治道。夫如是,則承平之觀,不日鹹複,詎止上都宮闕而已乎!”疏奏,帝嘉納之。
鑒天性純樸孝順,對親族中貧困者,接濟惟恐太晚。當官三十多年,仍住著舊屋。逝世時,家中沒有積蓄,隻有數千卷書,都是經過他親自校定的。鑒寫詩、寫賦,崇拜《離騷》、《爾雅》,寫文章都效法西漢,每成一篇,學者都爭相傳誦。家中藏有他的文集若幹卷。

二十三年十二月,拜治書侍禦史。時宦者資正使樸不花與宣政使橐驩,內恃皇太子,外結丞相搠思監,驕恣不法,監察禦史傅公讓上章暴其過,忤皇太子意,左遷吐蕃宣慰司經曆。它禦史連章論諫,皆外除。祖仁上疏皇太子言:“禦史糾劾橐驩、不花奸邪等事,此非禦史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論,台臣審問尤悉,故以上啟。今殿下未賜詳察,輒加沮抑,擯斥禦史,詰責台臣,使奸臣蠹政之情,不得達於君父,則亦過矣。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台諫者祖宗之所建立,以二豎之微,而於天下之重、台諫之言,一切不恤,獨不念祖宗乎!且殿下職分,止於監國撫軍、問安視膳而已,此外予奪賞罰之權,自在君父。今方毓德春宮,而使諫臣結舌,凶人肆誌,豈惟君父徒擁虛器,而天下蒼生,亦將奚望!”疏上,皇太子怒,令禦史大夫老的沙諭祖仁,以謂“台臣所言雖是,但橐驩等俱無是事,禦史糾言不實,已與美除。昔裕宗為皇太子,兼中書令、樞密使,凡軍國重事合奏聞者,乃許上聞,非獨我今日如是也。”祖仁乃複上疏言:“禦史所劾,得於田野之間,殿下所詢,不出宮牆之外,所以全此二人者,止緣不見其奸。昔唐德宗雲:‘人言盧杞奸邪,朕殊不覺。’使德宗早覺,杞安得相?是杞之奸邪,當時知之,獨德宗不知爾。今此二人,亦皆奸邪,舉朝知之,在野知之,天下知之,獨殿下未知耳。且裕宗既領軍國重事,理宜先閱其綱。若至台諫封章,自是禦前開拆,假使必皆經由東宮,君父或有差失,諫臣有言,太子將使之聞奏乎,不使之聞奏乎?使之聞奏,則傷其父心,不使聞奏,則陷父於惡,殿下將安所處!如知此說,則今日糾劾之章,不宜阻矣,禦史不宜斥矣。斥其人而美其除,不知禦史所言,為天下國家乎,為一身官爵乎?斥者去,來者言,言者無窮,而美除有限,殿下又安所處?”祖仁疏既再上,即辭職,而禦史下至吏卒皆辭閑。於是皇太子以其事聞,樸不花、橐驩乃皆辭退。而天子令老的沙諭旨祖仁等,祖仁複上書天子曰:“祖宗以天下傳之陛下,今乃壞亂不可救藥,雖曰天運使然,亦陛下刑賞不明之所致也。且區區二豎,猶不能除,況於大者!願陛下俯從台諫之言,擯斥此二人,不令其以辭退為名,成其奸計,使海內皆知陛下信賞必罰自二人始,則將士孰不效力。天下可全,而有以還祖宗之舊,若猶優柔不斷,則臣寧有餓死於家,誓不與之同朝,牽聯及禍,以待後世正人同罪。”書奏,天子大怒,而是時侍禦史李國鳳亦上疏,言此二人必當斥,於是台臣自老的沙以下皆左遷,而祖仁出為甘肅行省參知政事。時天極寒,衣單甚,以弱女托於其友朱毅,即日就道。
鑒任湖廣員外郎時,有一故舊下屬叫顧淵伯,贈送他一包辰砂。鑒隨手放進一個小箱子中,半年後因要用辰砂合藥,命人取出一看,其中夾雜了三兩黃金。鑒驚歎地說“:淵伯以為我是怎樣一個人啊!”淵伯已死,鑒把他的兒子叫來,還給他黃金。其廉潔、謹慎到此程度。

明年七月,孛羅帖木兒入中書為丞相,除祖仁山北道肅政廉訪使,召拜國子祭酒,遷樞密副使,累上疏言軍政利害,不報,辭職。除翰林學士,遂拜中書參知政事。是時天下亂已甚,而祖仁性剛直,遇事與時宰論議數不合,乃超授其階榮祿大夫,而仍還翰林為學士,尋遷太常禮儀院使。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元史》

《元史》

作者:宋濂
《元史》本紀
《元史》誌
《元史》表
《元史》列傳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