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舊唐書》 作者:劉昫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方伎
孫思邈,京兆府華原縣人。他七歲入學,一天能背誦一千多字的課文。少年時代,就很會談論老子、莊子以及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說,並且喜愛佛經。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後讚歎說:“這是個神童。隻是遺憾他本領太大,在我這小小州衙難得施展。”北周宣帝時(579),由於王室經常發生變故,他就隱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楊堅輔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擔任國子博士,他推說生病沒有出任。曾經對他的好友說:“五十年後,會出聖人,那時我才幫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627),征召他到京城,對他並無欣喜感激的神色而感慨,對他說:“從這可以明白有道德學問的人實在應當敬重,古代的仙人羨門、廣成子,怎會是虛假的呢!”要授給他爵位,他堅決謝絕。顯慶四年(659),高宗李治召見他,授予他諫議大夫官職,又堅決謝絕。

○崔善為薛頤甄權弟立言宋俠許胤宗乙弗弘禮袁天綱孫思邈明崇儼張憬藏李嗣真張文仲李虔縱韋慈藏附尚獻甫裴知古附孟詵嚴善思金梁鳳張果葉法善僧玄奘神秀慧能普寂義福附一行泓師附桑道茂
高宗上元元年(674),孫思邈因病請求回鄉,高宗特地賜給他駿馬,安排他住進鄱陽公主封地的莊園別墅。當時的著名詩人學者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人,按照孝敬老師的禮儀侍奉他。孫思邈曾經伴隨高宗到九成宮避暑,盧照鄰就替他看守住宅。當時廳堂前有棵生病的梨樹,盧照鄰為它寫了一篇賦,賦的序言說:“癸酉這年(673),我在長安光德坊的官舍養病。當地老年人說:‘這是鄱陽公主的莊園別墅。當年鄱陽公主尚未結婚就去世了,因而別墅也就空著。’現在有孫思邈處士居住。孫思邈思想貫通古今,學術窮盡天文、曆法、占卜。他闡述世界萬物永恒不變之根本的高超見解,就是古代的莊子;研究精深的學問專心致誌,就是當今中國的維摩詰聖僧。推算天文曆法,測定天地陰陽,就跟西漢洛下閎,先秦安期生相匹配了。”盧照鄰患有痛苦難治的疾病,醫治不好,就問孫思邈:“高明的醫生治好人的疾病,他憑的是什麼?”孫思邈說:“我聽說會談自然規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為依據;會談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則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冷熱交替,就是它循環運行的規律,平和就下雨,激奮就刮風,凝滯就結霜落雪,擴展就出彩虹,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腎肝心五髒,起床睡覺,呼氣吸氣,精神元氣時衰時旺,通暢就生氣血,顯現就是神色,振動就有聲音,這些就是人的正常現象。從顯露的表象,看隱蔽的實質,這是研究自然和人體的共同方法。一旦陰陽失調,地氣升騰就發燒,天氣阻隔就發冷,充塞就長皰癤,匱乏就生膿瘡,奔跑就會喘息困乏,幹渴就會焦黃枯燥,症狀顯露在麵容,病情改變著形貌。如此類推自然現象也是這樣。因此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忽大忽小,群星運行的軌道錯亂,日食月食,彗星飛行,這些就是大自然的反常征兆。冷熱不按季節,是天地之間發生滯塞;平地隆起山丘,就是大地長了皰;山崩地震,就是大地長了膿瘡;狂風暴雨,就是大自然的喘息困乏;河流溝渠幹涸,就是大自然焦黃枯燥。對於人體疾病,高明的醫生用藥物疏通,用針灸治療;對於自然災變,國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順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決具體問題,那麼人體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災害有的可以消除。”他又說:“治病膽要大心要細,考慮要周密行動要堅決。《詩經》裏寫道:‘如同站在深淵旁,如同走在薄冰上’,這是說要小心;‘你是雄健威武的兒郎,你是殺敵衛國的猛將’,這是說要大膽;‘不為私利改變誌向,不為非議感到彷徨’,這就是行動堅決;‘能夠隨機應變,決不遲疑一天’,這就是考慮周密。”

夫術數占相之法,出於陰陽家流。自劉向演《洪範》之言,京房傳焦贛之法,莫不望氣視祲,懸知災異之來;運策揲蓍,預定吉凶之會。固已詳於魯史,載彼《周官》。其弊者肄業非精,順非行偽,而庸人不修德義,妄冀遭逢。如魏豹之納薄姬,孫皓之邀青蓋,王莽隨式而移坐,劉歆聞讖而改名。近者綦連耀之構異端,蘇玄明之犯宮禁,皆因占候,輔此奸凶。聖王禁星緯之書,良有以也。國史載袁天綱前知武後,恐匪格言,而李淳風刪方伎書,備言其要。舊本錄崔善為已下,此深於其術者,兼桑門道士方伎等,並附此篇。
孫思邈自己講他出生於隋文帝開皇辛酉年(601),到今年九十三歲了,問他的鄉親,都說他是幾百歲的人,他談起北周、南齊年間的往事,分明可數如同親眼所見,以此驗證,他不止一百歲了。然而視力聽力還沒衰退,神采奕奕,可以說是耳聰目明博聞通達的活古人。

崔善為,貝州武城人也。祖顒,後魏員外散騎侍郎。父權會,齊丞相府參軍事。善為好學,兼善天文算曆,明達時務。弱冠州舉,授文林郎。屬隋文帝營仁壽宮,善為領丁匠五百人。右仆射楊素為總監,巡至善為之所,索簿點人,善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無差失,素大驚。自是有四方疑獄,多使善為推按,無不妙盡其理。
當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編纂南齊、南梁、南陳、北周、隋朝的曆史,擔心遺漏,多次詢問他,孫思邈口述起來,宛如親眼看見。東台侍郎孫處約帶著五個兒子孫亻廷、孫儆、孫俊、孫佑、孫亻全拜望孫思邈,孫思邈說:“孫俊會最先獲得高官;孫佑會最後顯貴;孫亻全的名氣會最大,禍患會出在掌握軍權上。”此後的事情都跟他預言的一樣。太子詹事盧齊卿孩童時,向他詢問日後禍福,孫思邈說:“你五十年後會當上地方高級官員,我的孫子會當你的下屬,能夠自我保護平安。”後來盧齊卿當了徐州刺史,孫思邈的孫子孫溥果然當了徐州所轄的蕭縣縣丞。孫思邈當初對盧齊卿預言禍福時,孫溥還沒有出生,就預先知道了未來情況。他令人驚異的各種業績,多半是這一類事情。

仁壽中,稍遷樓煩郡司戶書佐。高祖時為太守,甚禮遇之。善為以隋政傾頹,乃密勸進,高祖深納之。義旗建,引為大將軍府司戶參軍,封清河縣公。武德中,曆內史舍人、尚書左丞,甚得譽。諸曹令史惡其聰察,因其身短而傴,嘲之曰:“崔子曲知鉤,隨例得封侯。髆上全無項,胸前別有頭。”高祖聞之,勞勉之曰:“澆薄之人,醜正惡直。昔齊末奸吏歌斛律明月,而高緯愚暗,遂滅其家。朕雖不德,幸免斯事。”因購流言者,使加其罪。時傅仁均所撰《戊寅元曆》,議者紛然,多有同異,李淳風又駁其短十有八條。高祖令善為考校二家得失,多有駁正。
孫思邈於高宗永淳元年(682)去世。遺囑要求從簡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豬等祭祀牲畜。死後一個多月,臉色外貌沒有變化,抬起遺體入棺,輕得好像隻是拿著空空的衣服,人們為之驚異。他為《老子》、《莊子》撰寫了注釋,編著《千金方》三十卷,流傳後世。還著作了《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和《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

貞觀初,拜陝州刺史。時朝廷立議,戶殷之處,得徙寬鄉。善為上表稱:“畿內之地,是謂戶殷,丁壯之人,悉入軍府。若聽移轉,便出關外。此則虛近實遠,非經通之議。”其事乃止。後曆大理、司農二卿,名為稱職。坐與少卿不協,出為秦州刺史,卒,贈刑部尚書。
兒子孫行,武則天天授年間任鳳閣侍郎。

薛頤,滑州人也。大業中,為道士。解天文律曆,尤曉雜占。煬帝引入內道場,亟令章醮。武德初,追直秦府。頤嚐密謂秦王曰:“德星守秦分,王當有天下,願王自愛。”秦王乃奏授太史丞,累遷太史令。貞觀中,太宗將封禪泰山,有彗星見,頤因言“考諸玄象,恐未可東封”。會褚遂良亦言其事,於是乃止。
玄奘和尚,姓陳,洛州偃師縣人。隋煬帝大業末年出家,廣泛閱讀佛經著作。他曾說當時的佛經譯本有很多謬誤,所以到西域去,廣泛尋求不同的版本來檢驗校正。太宗貞觀初年,跟隨商人到西域結交佛教界人士。玄奘知識淵博口才出眾,每到一地都要講授經義,解釋疑難,各地的外國人都尊敬佩服他。他在西域十七年,遍訪了一百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語言全都懂得,於是收集山河風俗,當地特產,撰寫《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貞觀十九年(645),回到京城長安。太宗召見他,非常高興,跟他交談討論。於是詔令把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經安排在弘福寺譯成漢語,還命令右仆射房玄齡、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廣泛征聘學識淵博的和尚五十多人,幫助玄奘整理考校。

頤後上表請為道士,太宗為置紫府觀於九秬山,拜頤中大夫,行紫府觀主事。又敕於觀中建一清台,候玄象,有災祥薄蝕謫見等事,隨狀聞奏。前後所奏,與京台李淳風多相符契。後數歲卒。
高宗當時還是東宮太子,為他已故的母親文德太後長孫氏祈求冥間福份,建造慈恩寺和翻經院,皇宮掛出大旗,詔令表演《九部樂》的演奏歌舞隊伍以及京城各寺院的旗蓋儀仗,歡迎玄奘和譯繪的佛像、各位操行高尚的和尚進住慈恩寺。顯慶元年(656),高宗命令左仆射於誌寧,侍中許敬宗,中書令來濟、李義府、杜正倫,黃門侍郎薛元超等人,一同潤色玄奘翻譯出來的佛經譯文,國子博士範義碩、太子洗馬郭瑜、弘文館學士高若思等人,幫助翻譯。這時共譯出七十五部,進獻給高宗。後來由於京城的人們爭著來禮拜晉見,玄奘就稟奏請求找個安靜的地方翻譯,詔令搬遷到宜君山的老玉華宮。玄奘於顯慶六年(661)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安葬在陝西藍田縣西的白鹿原,送葬的男男女女有好幾萬人。

甄權,許州扶溝人也。嚐以母病,與弟立言專醫方,得其旨趣。隋開皇初,為秘書省正字,後稱疾免。隋魯州刺史庫狄鏚苦風患,手不得引弓,諸醫莫能療。權謂曰:“但將弓箭向垛,一針可以射矣。”針其肩隅一穴,應時即射。權之療疾,多此類也。
神秀和尚,姓李,汴州尉氏縣人。年輕時博覽群書,隋朝末年出家當和尚。後來碰上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和尚弘忍,以每天定時靜坐、排除一切雜念、使得心神恬靜自在的“坐禪”為修行功課,就讚歎佩服說:“這才真正是我的師父。”於是就去侍奉弘忍,專門用打柴挑水來自己磨煉自己,來學弘忍的佛法。

貞觀十七年,權年一百三歲,太宗幸其家,視其飲食,訪以藥性,因授朝散大夫,賜幾杖衣服。其年卒。撰《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各一卷。
從前,北魏末年,有一位達摩和尚,本來是印度的王子,為了救護他的國家而當和尚,到南海,悟得如來佛釋迦牟尼親傳弟子、禪宗初祖迦葉和尚的佛法,說是釋迦牟尼的二十八傳弟子,有一代一代遞相傳授的衣(袈裟)、缽(飯碗)為憑證。達摩攜帶衣缽乘船渡海來到中國,到梁朝,拜見武帝蕭衍,武帝拿治國平天下的事向他谘詢,達摩很不高興,就到了北魏,隱居在嵩山少林寺,後來中毒去世。這年,北魏使臣宋雲回國路過蔥嶺,想看看他,弟子們打開達摩的墓室,隻有衣服鞋子。達摩將衣缽傳給了慧可,慧可曾經砍斷自己的左臂,來表示向他學習佛法的決心;慧可傳給了僧璨;僧璨傳給了道信;道信傳給了弘忍。

弟立言,武德中累遷太常丞。禦史大夫杜淹患風毒發腫,太宗令立言視之。既而奏曰:“從今更十一日午時必死。”果如其言。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鼓脹,身體嬴瘦,已經二年。立言診脈曰:“其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因令服雄黃,須臾吐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猶有發氣,其疾乃愈。立言尋卒。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弘忍姓周,蘄州黃梅縣人。當初,弘忍和道信一起住在東山寺,所以稱他的佛法為東山佛門。神秀拜弘忍為師,弘忍特別器重他,對他說:“我引導離俗出家的人夠多了,至於拯救人心脫離苦海、為人預測吉凶禍福,沒有比你更行的。”弘忍於唐高宗鹹亨五年(674)去世,神秀就到了荊州,住在當陽山。則天皇後聽到他的名望,派人請他回到都城,用類似滑竿的轎輿把他抬進宮殿,親自向他行跪拜禮,詔令在當陽山建立度門寺來表彰他的德行。當時從朝廷的王公貴族到都城的士民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就爭先恐後地來晉見他,遠遠望見他車馬揚起的灰塵就頂禮膜拜的人,每天數以萬計。中宗李顯登位,尤其尊敬他。中書舍人張說曾經以弟子的身份禮儀,向他學習佛法,回來後對別人說:“神秀禪師身高八尺,長眉大耳,器宇軒昂,是位建立王霸功業的人物。”

宋俠者,洺州清漳人,北齊東平王文學孝正之子也。亦以醫術著名。官至朝散大夫、藥藏監。撰《經心錄》十卷,行於代。
當初,神秀有個法號慧能和尚的同師兄弟,是新州人,跟神秀的德行功夫一樣高超。弘忍去世後,慧能住到韶州廣果寺。韶州山裏,原先有很多老虎豹子,現在一下子全走光了,當地百姓驚奇讚歎,都皈依敬佩他。神秀曾經稟奏則天皇後,請求派人邀請慧能到京都來,慧能堅決謝絕。神秀又親自寫信重新邀請他,慧能對來人說:“我身材矮小,相貌醜陋,到北方去拋頭露麵,恐怕是對我佛法的大不恭敬。再說弘忍先師認為我和南方有緣分,也不能違背。”直到去世都沒有跨越五嶺山到北方去。天下於是廣泛傳播他的佛法,稱神秀為北宗,稱慧能為南宗。

許胤宗,常州義興人也。初事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後病風不言,名醫治皆不愈,脈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薰之。令藥入腠理,周理即差。”乃造黃蓍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夜便得語。由是超拜義興太守。陳亡入隋,曆尚藥奉禦。武德初,累授散騎侍郎。
神秀於中宗神龍二年(706)去世,士民百姓都為他送葬。中宗發出詔書賜諡號叫大通禪師。又把相王的老府第改建為報恩寺,岐王李範、張說以及征士盧鴻一都為報恩寺撰寫了碑文。神秀去世以後,弟子普寂、義福一樣受到人們的敬重。

時關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遞相連染,諸醫無能療者。胤宗每療,無不愈。或謂曰:“公醫術若神,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胤宗曰:“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後識病。夫病之於藥,有正相當者,唯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療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藥偶然當病,複共他味相和,君臣相製,氣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於此。脈之深趣,既不可言,虛設經方,豈加於舊。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年九十餘卒。
普寂姓馮,是蒲州河東人。年輕時到處尋找佛法高超的和尚,學習佛學戒律。當時神秀在荊州玉泉寺,普寂就去拜師侍奉。相處六年時間,神秀認為他是奇才,把自己的全部佛法傳授給他。久視年間(700),則天皇帝請神秀到洛陽,神秀乘機推薦普寂,於是引導他落發當和尚。到神秀去世之後,天下信仰佛教的人都把普寂當師父侍奉。中宗見他是位長者,特下詔書命令普寂繼承神秀領導僧眾。玄宗開元十三年(725),詔令普寂在都城居住。當時的王公貴族士民百姓,爭先恐後地來禮拜晉見,普寂莊嚴持重很少說話,來晉見的人很難看到他溫和喜悅的麵容,大家正是由於這點而敬重他。開元二十七年(739),在京城興唐寺去世,終年八十九歲。當時京城裏曾經拜見過他的士民百姓,都縫製佛教徒的服裝穿上。玄宗下詔賜號叫大照禪師。到安葬那天,河南尹裴寬和他妻子兒女,一齊穿上孝服站在教徒的行列裏,全城士民百姓痛哭著為他送葬,大街小巷都空無一人。

乙弗弘禮,貝州高唐人也。隋煬帝居籓,召令相己。弘禮跪而賀曰:“大王骨法非常,必為萬乘之主,誠願戒之在得。”煬帝即位,召天下道術人,置坊以居之,仍令弘禮統攝。帝見海內漸亂,玄象錯謬,內懷憂恐,嚐謂弘禮曰:“卿昔相朕,其言已驗。且占相道術,朕頗自知。卿更相朕,終當何如?”弘禮逡巡不敢答。帝迫曰:“卿言與朕術不同,罪當死。”弘禮曰:“臣本觀相書,凡人之相,有類於陛下者,不得善終。臣聞聖人不相,故知凡聖不同耳。”自是帝嚐遣使監之,不得與人交言。
義福姓薑,潞州銅..縣人。開始居住在藍田縣化感寺,生活在長老、住持說法的方丈房裏,一共二十多年,不曾走出寺院。後來隸屬京城慈恩寺。開元十一年(723),隨從玄宗到洛陽,途經蒲州、虢州,兩州刺史以及官吏百姓,都舉著旗幡、拿著花卉迎接他,所經過的道路兩旁擠滿了人。義福於開元二十年(732)去世,玄宗下詔賜號叫大智禪師。他被安葬在洛陽以南伊闕佛龕的北邊,送葬的有幾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為他撰寫了碑文。

初,泗州刺史薛大鼎隋時嚐坐事沒為奴,貞觀初,與數人詣之,大鼎次至,弘禮曰:“君奴也,欲何所相?”鹹曰:“何以知之?”弘禮曰:“觀其頭目,直是賤人,但不知餘處何如耳?”大鼎有慚色,乃解衣視之,弘禮曰:“看君麵,不異前言。占君自腰已下,當為方嶽之任。”其占相皆此類也。貞觀末卒。
神秀是佛教界才智超群的人物,雖有佛的德行,得到國君的敬重,但還不曾集中教徒開設講壇傳授佛法。到了他的弟子普寂,才開始在都城傳授教義,二十多年,人們都景仰他。

袁天綱,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術。隋大業中,為資官令。武德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初,天綱以大業元年至洛陽。時杜淹、王珪、韋挺就之相。天綱謂淹曰:“公蘭台成就,學堂寬博,必得親糾察之官,以文藻見知。”謂王曰:“公三亭成就,天地相臨,從今十年已外,必得五品要職。”謂韋曰:“公麵似大獸之麵,交友極誠,必得士友攜接,初為武職。”複謂淹等“二十年外,終恐三賢同被責黜,暫去即還。”淹尋遷侍禦史,武德中為天策府兵曹、文學館學士。王珪為太子中允。韋挺,隋末與隱太子友善,後太子引以為率。至武德六年,俱配流巂州。淹等至益州,見天綱曰:“袁公洛邑之言,則信矣。未知今日之後何如?”天綱曰:“公等骨法,大勝往時,終當俱受榮貴。”至九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綱。天綱謂杜公曰:“即當得三品要職,年壽非天綱所知。王、韋二公,在後當得三品官,兼有年壽,然晚途皆不稱愜,韋公尤甚。”淹至京,拜禦史大夫、檢校吏部尚書。王珪尋授侍中,出為同州刺史。韋挺曆禦史大夫、太常卿,貶象州刺史。皆如天綱之言。
一行和尚,姓張,俗名叫遂,魏州昌樂縣人,是襄州都督、郯國公張公謹的孫子。父親名擅,曾任武功縣令。一行年輕時聰慧機敏,博覽群書,特別精通天文曆法、陰陽、五行的學問。當時有個名叫尹崇的道士是位學識淵博的前輩,藏有許多古典書籍。一行去找尹崇,借來揚雄的《太玄經》,帶回家閱讀。過了幾天,再到尹崇那裏,歸還《太玄經》。尹崇說:“這本書涵義很深,我探討了多年,還沒能弄明白,你再研讀看看,怎麼這樣快地還給我?”一行說:“我已弄清它的涵義了。”說完拿出他撰寫的《太衍玄圖》和《義決》一卷給尹崇看。尹崇大為吃驚,就同一行討論它的深奧意蘊,非常歎服他,對別人說:“這人簡直就是當今的顏回。”一行從此很有名氣。武三思豔羨他的學問名望,親自上門要求跟他交個朋友,一行逃走躲藏起來回避他。一行不久出家當和尚,隱居在嵩山,拜普寂和尚為師。睿宗李旦登位,命令東都洛陽留守韋安石按照禮儀征召他,一行假托生病堅決謝絕,不接受命令。之後徒步走到荊州當陽山,依附悟真和尚學習佛經戒律。

大業末,竇軌客遊德陽,嚐問天綱。天綱謂曰:“君額上伏犀貫玉枕,輔角又成、必於梁、益州大樹功業。”武德初,軌為益州行台仆射,引天綱,深禮之。天綱又謂軌曰:“骨法成就,不異往時之言。然目氣赤脈貫瞳子,語則赤氣浮麵。如為將軍,恐多殺人。願深自誡慎。”武德九年,軌坐事被征,將赴京,謂天綱曰:“更得何官?”曰:“麵上家人坐仍未見動,輔角右畔光澤,更有喜色,至京必承恩,還來此任。”其年果重授益州都督。
開元五年(717),玄宗李隆基命令他的同族叔父、禮部郎中李洽帶著詔書到荊州強行征召他。一行來到京城,被安排在光太殿,玄宗多次親自登門,向他詢問安定國家、撫慰百姓的方略,一行的言談都直截了當,沒有什麼隱諱的。開元十年(722),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關部門按照太平公主當年的禮儀規格,給予優厚安排。一行認為高宗晚年,隻有一個女兒,所以特地提高禮儀規格,再說太平公主驕橫傲慢超越身份,終於因此獲罪,不應把她作為範例。玄宗采納了他的意見,立即撤銷命令不予執行,隻按通常禮儀規格安排。他對玄宗的直言勸諫都是這類事情。

則天初在繈褓,天綱來至第中,謂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貴子。”乃召諸子,令天綱相之。見元慶、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見韓國夫人曰:“此女亦大貴,然不利其夫。”乳母時抱則天,衣男子之服,天綱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徹,不可易知,試令行看。”於是步於床前,仍令舉目,天綱大驚曰:“此郎君子龍睛鳳頸,貴人之極也。”更轉側視之,又驚曰:“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
一行特別善於著書立說,撰寫《大衍論》三卷,《攝調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經》和《太一局遁甲經》、《釋氏係錄》各一卷。當時《麟德曆經》推算的曆法逐漸脫離實際,詔令一行參考前代各家曆法,改寫新的曆書,又命令率府長史梁令瓚等人和工匠一起研製測定太陽運行和星辰位置的、名叫“黃道遊儀”的儀表,用來考核太陽、月亮、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這七個天體運行的度數,和曆法相互驗明正誤。一行於是借鑒《周易》運用氣數推演八卦的原理,設立一種推算方法和它對應,改寫成《開元大衍曆經》。開元十五年(727)去世,終年四十五歲,玄宗賜予諡號叫大慧禪師。

貞觀八年,太宗聞其名,召至九成宮。時中書舍人岑文本令視之。天綱曰:“舍人學堂成就,眉覆過目,文才振於海內,頭又生骨,猶未大成,若得三品,恐是損壽之征。”文本官至中書令,尋卒。其年,侍禦史張行成、馬周同問天綱,天綱曰:“馬侍禦伏犀貫腦,兼有玉枕,又背如負物,當富貴不可言。近古已來,君臣道合,罕有如公者。公麵色赤,命門色暗,耳後骨不起,耳無根,隻恐非壽者。”周後位至中書令、兼吏部尚書,年四十八卒。謂行成曰:“公五嶽四瀆成就,下亭豐滿,得官雖晚,終居宰輔之地。”行成後至尚書右仆射。天綱相人所中,皆此類也。申國公高士廉嚐謂曰:“君更作何官?”天綱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盡矣。”果至是月而卒。
當初,一行的堂叔伯祖父、東台舍人張太素,編寫《後魏書》一百卷,其中的《天文誌》還沒有寫完,一行接著寫完了。玄宗為一行撰寫碑文,親筆書寫在碑石上,拿出宮庭府庫的五十萬錢,在銅人原為他建造佛塔保存遺體。第二年,玄宗到溫泉宮休養,從塔前經過,停下車馬在塔前走來走去,命令具有品級的官吏來到佛塔,告訴他們自己出宮巡視的意圖,又賞賜五十匹絹,讓他們在塔前栽種鬆柏。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歎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難為用也。”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嚐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
當初,一行尋訪老師,以便深入研究用氣數推演八卦的學問,到天台山國清寺,看見一處庭院,院內有十來株蒼鬆,門前有一條溪流,一行站在大門和照壁之間,聽見有位和尚在庭院裏排列算籌進行推算的聲音,和尚對他的徒弟說:“今天會有一個弟子從遠方來學習我的推算法術,應該已到門前了,難道沒有人帶他進來嗎?”又走上台階算了一次。再對他的徒弟說:“門前的溪水應當向西倒流,那個弟子也到了。”一行按照他的話快步走進院子,叩頭請求傳授推算法術,向他學會了全部法術,院門前的溪水果然向西倒流。一位名叫邢和璞的道士曾對尹忄音說:“一行大概是聖人吧?西漢的洛下閎製定《太初曆》,說:‘八百年後應當誤差一天,一定有聖人校正它。’今年期限已滿,一行就製定《開元大衍曆經》校正它的誤差,那麼洛下閎的話應驗了,他不是聖人是什麼?”

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思邈嚐從幸九成宮,照鄰留在其宅。時庭前有病梨樹,照鄰為之賦,其序曰:“癸酉之歲,餘臥疾長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雲:‘是鄱陽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廢。’時有孫思邈處士居之。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先生之儔也。”照鄰有惡疾,醫所不能愈,乃問思邈:“名醫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
當時還有一位名字叫泓的黃州和尚,善於卜葬法術。每當來回觀察山陵原野後,就畫出圖形來,張說非常相信看重他。

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覺一寢,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診發乎麵,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瀆竭涸,天地之焦枯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舊唐書》

《舊唐書》

作者:劉昫
《舊唐書》本紀
《舊唐書》誌
《舊唐書》列傳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