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禮記》 作者:戴聖  

卷三十 坊記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為之坊,民猶逾之。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孔子說:“君子的治民之道,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它是為了防止百姓出現過失。即使嚴密地設置堤防,百姓中還是有越規的。所以君子用禮來防止道德上的過失,用刑來防止邪惡的行為,用教令來防止貪婪的欲望。”

子雲:“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故聖人之製富貴也使民富不足以驕,貧不至於約,貴不慊於上,故亂益亡。子雲:“貧而好樂,富而好禮,眾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詩》雲:‘民之貪亂,寧為荼毒。』”故製: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
孔子說:“小人貧窮便感到窘迫,富裕便會有驕橫之氣;貧窮就會去偷盜,有了驕橫之氣就會犯上作亂。所謂禮,就是順應人的這種情況而為之製定控製的標準,以作為防止百姓越軌的堤防。所以,聖人製定出了一套富貴貧賤的標準,使富起來的百姓不足以驕橫,貧下去的百姓不至於窮困,取得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不至於對上級不滿,所以犯上作亂的事就曰趨減少。”孔子說:“貧窮而能樂天知命,富貴而能彬彬有禮,一家族人多勢眾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詩經》上就說:‘有些百姓貪心作亂,心安理得地去殘害他人。’所以做出規定,諸侯的兵車不得超過千乘,國都的城牆不得超過百錐,卿大夫之家的兵車不得超過百乘。用這種辦法來防備百姓、諸侯,哪裏還有敢叛亂的?”

子雲:“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子雲:“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詩》雲:“相彼盍旦,尚猶患之。”子雲:“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猶得同姓以弒其君。
孔子說:“禮是用來裁決斷定那些疑惑不定、隱晦不明的事情。所以人的貴賤有等級,衣服的色彩、圖案有差別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這樣一來,老百姓就知道誰該讓誰了。”孔子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沒有兩個國王,一家沒有兩個家長,最高的權威隻有一個,這是要向百姓顯示有君臣之別。楚、越之君潛號稱王,其國君死,《春秋》貶之,不書其葬;按照禮的規定,諸侯不得像天子那樣稱天,大夫不得像諸侯那樣稱君。這就是擔心百姓對上下級關係產生迷惑。《詩經》上說:‘你看那盎旦鳥兒的鳴叫,人們尚且討厭它!’更何況對那些膺越犯上的人呢!”孔子說:“國君不與同姓的人同車,與異姓的人可以同車,但不可穿相同的服裝,這是要讓臣民避嫌。用這種方法來防範,臣民中還有同姓拭其君的。”

子雲:“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子雲:“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詩》雲:“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已斯亡。”子雲:“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故稱人之君曰君,自稱其君曰寡君。子雲:“利祿,先死者而後生者,則民不偝;先亡者而後存者,則民可以托。”《詩》雲:“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猶偝死而號無告。
孔子說:“分配酒肉,應該反複辭讓,然後接受粗陋的一份;即使這樣,民眾仍然會冒犯長者。筵席之上,讓來讓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這樣還有人潛越尊者。朝廷上的班位,讓來讓去,君子才立於賤位,就這樣還有人潛越君上。《詩經》上說:‘如今人們心不良,遇事隻知怨對方;接受官爵不謙讓,事關自己道理忘。”孔子說:“君子尊重別人而貶抑自己,先人而後己,這樣一來在百姓中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所以稱呼別人的國君叫國君,稱呼自己的國君叫寡君。”孔子說:“利益和榮譽,應該先給死者,後給生者,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背棄死者;先給在國外為國事奔走的人,後給留在國內的人,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感到國君可以信托。《詩經》上說:‘你應該思念死去的先君,贍養我這未亡人。”用這種方法防範百姓,百姓還有背棄死者而死者的家屬卻哭告無門的。”

子雲:“有國家者,貴人而賤祿,則民興讓;尚技而賤車,則民興藝。”故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孔子說:“治理國家的人,重視人的品德,對有德的人,不吝嗇封以爵祿;那麼民眾就會盛興禮讓。崇尚人的技能,對有能的人不吝嗇賜以車服;那麼民眾就會學習技藝。所以君子是少說話,多幹事;小人則是事還沒做,就先說大話。”

子雲:“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則犯也;下不天上施,則亂也。”故君子信讓以蒞百姓,則民之報禮重。《詩》雲:“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斟酌聽取民眾的意願,民眾就會把上麵施行的政治看得像天意一樣。在上位的人不聽取民眾的意願,民眾就要犯上;民眾不把上麵的政治看得像天意,就要作亂。所以君子以信用和禮讓來統治百姓,民眾也會重重地以禮相報。《詩經》上說:‘先人有遺訓,在上者要谘詢及於樵夫。’”

子雲:“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詩》雲:“爾卜爾筮,履無咎言。”子雲:“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讓善。”《詩》雲:“考卜惟王,度是鎬京;惟龜正之,武王成之。”子雲:“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忠。”《君陳》曰:“爾有嘉謀嘉猷,入告爾君於內,女乃順之於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於乎!是惟良顯哉。”子雲:“善則稱親,過則稱己,則民作孝。”《大誓》曰:“予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孔子說:“有善行則歸功於他人,有過錯則歸咎於自己,這樣民眾就不會發生爭執。有善行則歸功於他人,有過錯則歸咎於自己,這樣怨恨就會日益減少。《詩經》上說:‘你占卜,你算卦,卦體上麵無壞話。’”孔子說:“有善行則歸功於他人,有過錯則歸咎於自己。這樣民眾就會在榮譽麵前謙讓。《詩經》上說:‘武王考察占卜,決定建都鎬京;龜能正其吉兆,武王完成大事。’”孔子說:“有善行則歸功於君主,有過錯則歸咎於自己,民眾就會激發忠君之心。《君陳》篇說;‘你有好主意好方法,進去告訴你的君主,然後你再到外麵去施行’,並且說:‘這主意、這辦法,都是我們君主的功德。’啊!隻有我們善良的君主才能這樣光明偉大啊!’這便是歸功於君主。”孔子說:“有善行則歸功於父母,有過錯則歸咎於自己。這樣民眾便會提倡孝道。《大誓》上說:‘如果我打敗了商紂,那並不是我的武功,而是由於我的父親本來沒有過錯,如果商紂打敗了我,那並不是我父親有過錯,而是我沒有善良的德行。’”

子雲:“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高宗雲:“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子雲:“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詩》雲:“孝子不匱。”子雲:“睦於父母之黨,可謂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詩》雲:“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愈。”
孔子說:“君子忘掉父母的過錯,而敬重父母的美德。”《論語》上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主張,可以算是孝了。”所以高宗說:“在父親死後三年不發表言論。一旦發表言論,天下都感到歡樂。”孔子說:“服從父母的命令,不怠慢,即使父母有過錯,也隻能慢慢地溫和地勸諫。為父母擔當勞苦而毫無怨言,這樣就可稱得上是孝了。《詩經》上說:‘孝子的孝心是無窮的。’”

子雲:“於父之執,可以乘其車,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廣孝也。”子雲:“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子雲:“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書》雲:“厥辟不辟,忝厥祖。”子雲:“父母在,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戲而不歎。”君子以此坊民,民猶薄於孝而厚於慈。子雲:“長民者,朝廷敬老,則民作孝。”子雲:“祭祀之有屍也,宗廟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猶忘其親。
孔子說:“能夠與父母的親人也和睦相處,才可以稱作孝。所以君子經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強。《詩經》上說:‘兄弟關係良好,彼此融洽無間;兄弟關係惡劣,彼此互相指責。’”

子雲:“敬則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廢禮,不以美沒禮。”故食禮:主人親饋,則客祭;主人不親饋,則客不祭。故君子茍無禮,雖美不食焉。《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以此示民,民猶爭利而忘義。
孔子說:“對於父親的同誌,可以乘他的車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這樣作,就是把對父親的孝道擴展到父親的同輩。”孔子說:“連小人都能夠養活他的雙親,作為君子,如果也是隻能養活而不知孝敬,那與小人還有什麼區別呢!”孔子說:“父親與兒子,不能處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來強調對父親的敬重。《尚書》上說:‘做國君的不像個做國君的樣子,那就是辱沒他的先祖。’”孔子說:“父母健在,做兒子的不敢自稱老。平常要爹講究對父母如何孝順,不要講究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心疼自己。家門之內,隻可引逗父母高興,不可在父母麵前哀聲歎氣。君子用這些禮節來規範百姓,百姓還有講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愛的多。”孔子說:“身為天子、諸侯,如果能夠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麼百姓就會興起孝順之風。”孔子說:“祭祀時候有屍,宗廟中設立神主,這是向人們指出應該尊奉的對象。修建宗廟,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親人。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親人的。”

子雲:“七日戒,三日齊,承一人焉以為屍,過之者趨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屍飲三,眾賓飲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觀乎室,堂下觀乎上。《詩》雲:“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孔子說:“為了表示對賓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來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貧窮而廢除禮,也不因家道殷實而超過禮。所以食禮規定,主人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所以,君子如果遇到無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經》上說:‘殷封國中的殺牛之祭,還不如文王.國中的殺豬之祭,能夠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詩經》上說:‘君子的設宴待客,不但要讓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爭利而忘義的。”

子雲:“賓禮每進以讓,喪禮每加以遠。”浴於中溜,飯於牖下,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所以示遠也。殷人吊於壙,周人吊於家,示民不偝也。子雲:“死,民之卒事也,吾從周。”以此坊民,諸侯猶有薨而不葬者。子雲:“升自客階,受吊於賓位,教民追孝也。”未沒喪不稱君,示民不爭也。故魯《春秋》記晉喪曰:“殺其君之子奚齊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猶有弒其父者。
孔子說:“國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內,頭七天散齋,後三天致齋;又奉事一人以為屍,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這是教導人們要對神恭敬。醛酒放在室內,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麵,味厚的放在下麵,這是教育人們不要貪味。向屍敬酒三次,向賓敬酒隻一次,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尊卑。借著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會餐,這是教育人們要和睦相處。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內的人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為楷模。《詩經》上說:‘禮儀都合乎法度,談笑也很有分寸。’”

子雲:“孝以事君,弟以事長”,示民不貳也,故君子有君不謀仕,唯卜之日稱二君。喪父三年,喪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莫敢為主焉。故君適其臣,升自阼階,即位於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饋獻不及車馬,示民不敢專也。以此坊民,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子雲:“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後祿也。”先財而後禮,則民利;無辭而行情,則民爭。故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易》曰:“不耕獲,不菑畬,凶。”以此坊民,民猶貴祿而賤行。子雲:“君子不盡利以遺民。”《詩》雲:“彼有遺秉,此有不斂穧,伊寡婦之利。”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詩》雲:“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以此坊民,民猶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
孔子說:“行賓禮時,每逢進門、升堂都要互相謙讓;而行喪禮時,每一個儀式的完成,都意味著死者離家更加遙遠。人死以後,首先是在室中浴屍,接著是在南窗之下飯含,然後在門內舉行小斂,在昨階舉行大斂,在西階停殯,遷樞於家廟之中舉行祖奠,最後葬於墓穴,借以表示死者離開生者愈來愈遠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屬,周人是在死者家屬從墓地返回家中以後才進行吊慰,這是教育人們不要忘記死者。”孔子說:“死是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禮比較完備,所以我讚成周人的辦法。用這種辦法來規範人們,諸侯還有死了以後不能如期下葬的。”孔子說:“葬畢回家以後,孝子還堅持從西階升堂,在賓位受吊。這是教育人們不要馬上忘記親人。所以,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晉國的喪事時說:‘晉國大臣裏克殺死了晉國國君的兒子奚齊,及其國君卓。’用這種辦法教育人們,還有兒子殺死他父親的。”

子雲:“夫禮,坊民所淫,章民之別,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別也。以此坊民,民猶有自獻其身。《詩》雲:“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蓺麻如之何?橫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子雲:“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此坊民,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子雲:“禮,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陽侯猶殺繆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子雲:“寡婦之子,不有見焉,則弗友也,君子以辟遠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則不入其門。以此坊民,民猶以色厚於德。子雲:“好德如好色。”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故男女授受不親。禦婦人則進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與同席而坐。寡婦不夜哭。婦人疾,問之不問其疾。以此坊民,民猶淫泆而亂於族。子雲:“婚禮,婿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違也。”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孔子說:“用孝道來侍奉國君,用涕道來侍奉尊長,這是教育人們對上不要懷有二心。所以,國君之子在國君健在時不謀求任何官職,隻有在代替國君占卜時才可以自稱‘國君的副手’。父親死了守喪三年,國君死了也守喪三年,這是向百姓表示,國君的尊嚴與父親完全一樣,毋庸置疑。父母健在之時,作兒子的就不敢認為身體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備私產,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內沒有作客的禮儀,因為沒有哪個人敢當他的主人。所以國君到了臣下家裏,升自主階,即位於堂,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別人贈送東西,小件東西還可以,像車馬那樣的大件就不可以,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張。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父母和對國君懷有二心的。”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禮記》

《禮記》

作者:戴聖
《禮記》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