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南懷瑾老師講中庸17

……下一句孔子說:“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宋國是殷商的後代,我們曉得曆史上有三個時代不同:“夏尚忠”,夏朝的文化尚忠,也可以說“夏尚質”,物質那個質,很本質很樸素的,那麼注重在現在講科學的精神。殷商的時代,“殷尚鬼”,宗教性很嚴重,就是說宗教的情緒,對於鬼神之道的非常嚴重,殷尚鬼。“周尚文”,周代的文化整個是重視人文文化,這個是三代的不同。這三代就是千八百年,幾個中間的你看曆史的沿革、演變,一步一步的演變,換句話我們了解了先民,自己民族文化的成份,同我們個人思想血統裏頭、我們下意識裏頭都具備有這些東西。所以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杞國雖然地方很小,還保留夏朝的這個科學的精神,那麼後來所以在燕趙戰國一帶就發生了神仙煉丹之術、天文地理這些學問,所以都在燕趙、在北方發展起來。
另外我們看到一個人,比孟子早一點點,比孔子遲一點——墨子,所以我們現在手裏拿到《墨子》那一本書,覺得這個文章好別扭!經常有人問:墨子怎麼寫得那麼別扭呢?(其實)不然,墨子是宋國人,宋國的文字。我們“四書”所用的是孔孟、齊魯的文化。《老》《莊》是南方、楚國的文化,南方文化文學境界、哲學境界都很高,很優美!所以你看研究《墨子》,墨子裏頭,諸子百家的著作,孔孟也提到鬼神,那麼始終有個態度:“敬鬼神而遠之”,偏重於人文思想。可是在墨子裏頭因為承受殷商文化後人,喜歡談天,喜歡說鬼,所以墨子、敬子的思想相通,“兼愛”。所以韓愈說“博愛之謂仁”是“兼愛”墨子思想來,韓愈是研究墨子的專家,所以韓愈儒家的東西就是墨家的東西。墨子講“兼愛”,講“尚同”,也講“尚鬼”,很重視這個鬼,所以尤其是在政治的權力上,非常重視宗教的情操、宗教的信仰。墨子是尚鬼,宋之後。
所以孔子說我想研究殷商的文化,因為孔子本人也是宋之後、殷商之後,不過呢祖先搬到齊魯來。在現在,我說的比較在資料上可以考據得出來的是周代的文化,“吾學周禮,今用之”。他說現代時代整個周代是人文文化的社會,人文文化的天下,“吾從周”,我現在在文化思想上我絕對讚成人文文化,跟到周代的走。但是孔子拚命研究譬如《易經》這方麵學問,說孔子是走夏朝的文化。因此講我們中國人過了三千年的過年,正月、陰曆的過年,穿新衣,帶新帽,這種過年叫做“夏曆”,夏曆就是我們現在過的習慣,陰曆的正月為歲首,為一年的開頭。假使是殷商的曆法呢,以陰曆十二月為歲首,周朝是十一月為歲首,殷商的曆法是十二月作為一年的開始,那麼殷尚鬼,宗教情緒,所以西方人過聖誕節還是重十二月,你這樣一研究啊,世界的人類文化差不多,那搞鬼事的都搞鬼事,搞人事的都搞人事,我們的正月過年玩龍燈這是人事;十二月過年的啊,玩聖誕節啊,同殷商所搞鬼神之事,這個人類文化一研究起來,再加上印度、埃及,是關聯的,越研究越有趣,越有趣你越到鑽牛角尖裏,你要變書呆子了;趕快要爬出來,要懂得人事,孔子做學問就在書堆子裏要爬出來懂人事、人文之道,所以說“吾從周”。
那麼這一段研究完了,我們曉得,說孔子“生乎今之世”,絕對不主張“反古之道”,但是“反古之道”並不是說推翻了傳統,必須要知道傳統,不知道傳統也就是反古之道。所以傳統的文化曆史不能放棄的。不過在人文文化的重點上他是建立崇拜周公的文化,建立製度,因此再說明理由,下一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他說一個人對天下,王(wang4),這個王,不是講做皇帝,“王”字加一個“日”——旺,興旺,拿現在講,複興、振興這個世界,有三個重點,這三個重點中間一個最重要的重點是什麼呢?“寡過”,少錯誤,一個人少犯錯誤。現在我們有一個拿人文文化的理想,西方人的觀念,因為西方尤其是美國人的觀念:“多去嚐試,沒有關係,錯了,錯了再改正,不然沒有進步。”——錯不得的啊!小玩意兒你多去嚐試,錯了再改正;把手表拆了,研究研究,搞錯了,再去買一個,好辦!沒有錢,衣服當了去買。——天下大事不能嚐試的!所以古人重寡過,少犯過錯,就要智慧支持。現在我們講一切的文化跟著西方走:嚐試,沒有關係,有創造;錯了,錯了再改。再改啊,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我們看了幾十年,很多的錯誤,到了再改永遠改不了啦!那個頭已經變成屁股了,把屁股變成頭,改不起來的啊!沒得辦法。所以呀,這個地方,人不可以不學無術,要多讀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智慧。所以他說“王天下”有三個重要,“其寡過矣乎!”他說做人要審問,真正重要的“寡過”。縱然人不能無錯;少錯,一切學問的道理,就是修養到自己少錯。說一個人絕對無過、沒有錯,不可能!除非聖人;聖人不可得,很少,人寡過就是聖人,錯誤越來越少。
下麵一節:
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他說,有些太高明的人,上等的人,“雖善無徵”,雖然很好,沒有辦法考據了。這個“上焉者”也可以代表上古的曆史,也可以代表一個人。上古的曆史啊,中國上古是好,是了不起,你看老子推崇我們的上古時代、上古曆史,孔子也在推崇,但是真正資料不夠具全,所以孔子寫中國曆史隻好從堯這裏劃一代,開始,連黃帝他都不敢碰;不是孔子不敢,是孔子小心,另外黃帝資料欠缺得太多了,這個老祖宗已經沒有辦法研究了;資料能夠找得到,孔子是講資料主義、實證主義,從堯開始。道家的曆史文化、中國人,從黃帝開始。再古老的道家文化從三皇五帝、盤古老王開天地開始,那就越來越遠了。那麼在中庸講,“雖善”,好是好;“無徵”,沒有辦法拿證據,“無徵(就)不信”,沒有經驗的,使人不相信。既然使人不相信,“民弗從”,一般人們不會照這個辦法走的,一般人們因為要拿證據,講實際。
普通的資料,或者普通人,他說“上焉者”,剛才上麵我們講到老祖宗黃帝,曆史上傳言很多,證據不夠;講人,就是黃帝啊、三皇五帝啊這些“上焉者”都沒有辦法拿真實的證據,所以一般人不容易相信,乃至到現代的學者完全推翻古代,懷疑。“下焉者”,拿人來講就是孔子,他沒有當皇帝,在下位;也可以說現在當代的曆史,“雖善不尊”,雖然很好,但是還不值得人們尊重,一般人們對信仰力量還不夠,“不尊”,不尊重他、不寶貴他,自然不相信。不相信,一般人們也不會跟到這個思想,跟到這個路線走的。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就是講要創造曆史,建立一個文化,開創一個時代,非常慎重,有幾個必要的條件,條件是什麼?“君子之道本諸身”,需要自己本身的修養做起,你本身的學問道德的內養沒有,光要讀書有知識,沒有內養不行;要“本諸身”,從你的身心上做起;“徵諸庶民”,然後你的修養成功了,也要使一般人們照這個方法、照這個學問去做,得到了好處,今後能夠有經驗,使大家都能夠做得到,用起來都方便。然後要注意傳統的文化,“考諸三王而不繆”,乃至到了夏商周三代,就是說,從傳統文化這一千多年以來,都要對一下,沒有錯,不違反傳統,是在傳統地演變、創新,創造一個新的時代,並不是走老路;可是並沒有脫離這個來根。然後嘛,“建諸天地而不悖”,它擺在宇宙之間,變成一個真理、人文的真理,永遠不變的,一個時代縱然推翻它,想打倒它推翻它,你打倒不了、推翻不了,你推翻一年半年、兩年三年,你又想走它這個路道,因為這是真理,真理是不變的,所以“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甚至於說,在神秘的這一麵,鬼與神宗教性的,乃至於說跟上帝兩個並立,跟佛菩薩兩個並存的,所以這個也不是空洞的思想與信仰,要“質”,實際到達、求證到,有精神看不見的另外的一麵,“質諸鬼神而無疑”。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然後你所建立的文化事業,流傳於百代,至千秋萬代。“百世”,形容之詞,真的講“世”,在中國上古文化三十年是一世,小的;大的是三百年到五百年,所以百世這個是形容,就是百代,他說,要經曆幾百萬年,未來的曆史,有大聖人、成功人出來,其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真理隻有一個,完全一樣,要吻合,才行。
那麼,他說了原則,下麵倒轉來,翻轉來一句一句地解釋: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就是講告訴我們學問修養的道理。所以很多人學佛打坐,乃至有些人來問:究竟有沒有鬼啊?有沒有菩薩、佛啊?有沒有靈魂啊?有沒有上帝啊?有沒有?我說都有。那怎麼看得到啊?你到那裏才看得到。你不跟上帝倆一樣,看不到上帝;你不跟菩薩倆一樣,看不到菩薩;你不像鬼麼,所以你也看不到鬼。都有。
這就是我們禪宗佛教裏頭有個故事:有一位讀書人,去問一位大和尚大禪師。先看到一位大和尚,悟了道、得道的、大徹大悟的,他說:“師傅啊,有沒有鬼啊?”那個大和尚看看他:“沒有啊!空啊!”打坐了。“哦!”他說,“很好。”不過心裏頭還是有問題。後來又碰到一位大師,他們兩位都是師兄弟,都是悟道了得道的高僧,對這位師傅說:“師傅啊,有沒有鬼啊?”“有啊!怎麼沒有?”他說:“那就奇怪了!”“什麼奇怪啊?”他說:“我問了你大師兄,你大師兄某某人都得道的呀,他說是空嘛,沒有啊!你講鬼有啊!你們兩位師兄弟都一個師父出來,都得道悟道的,怎麼搞的啊?”那個老和尚說:“我師兄講‘沒有’,對的啊!你不懂啊?”他說:“那怎麼懂啊?”“你有沒有老婆啊?”“我有啊!”“我師兄有沒有老婆啊?”“沒有啊!”“所以我師兄說‘沒有’對的啊!是沒有嘛!”(眾笑)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鬼神之道啊,必須要證到,你也問不到有沒有,你要學問之道能夠知天,超越了身心以外、天道,拿佛家就是直到法界,證到了,證到了超越了這個身心,這就是知天,那麼你才曉得有鬼神、有仙佛、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都懂了,所以“質諸鬼神而無疑”。“質”,就是兌現的,證到與鬼神相往來,沒有懷疑之處,那你要悟道,所以儒家講“知天”就是佛家道家禪宗所講,你要悟道了,你可以知天了。
你要把自己學問、文化、修養到達了,流傳到千秋萬代。真理是不變的。拿人道來講,永遠是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就是真正懂得人事。所以我們活一輩子,我經常跟大家說笑話,有些人恭維:“老師早,老師好,老師不得了!”我說是不得了:天上懂一半,地下全知,就是中間不通人事,有什麼不得了?做人最難啊!中間不通人事,那隨時都在煩惑中,所以要“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不惑是沒有煩惱、沒有疑惑之處。人事是全知,真能到了人事全知啊,“盡人之性,盡天之性”,形而上的道理你都懂得了,所以天人是合一的。
現在他提出了兩個問題,說真正的學問修養中庸之道,上能知天,不是天文的天——形而上,證到了那個道體;下能知人,人格的完成,也就是聖人之道的完成,所以聖人之道離不開人道的完成。他提了這個要點以後,告訴我們: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這個目標就是中國文化告訴我們一個讀書人,不管男的女的、男性人女性人都一樣,讀書人人生的目的是修養到這個。不管你事業做什麼,你乃至去種菜去、去撿垃圾沒有關係,那是職業的不同,你要真是夠得上讀書人,你的人生觀要做到什麼呢?做到“動而世為天下道”,你的行為、行動,永遠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做天下人的原則、規範、標準。“行而世為天下法”,你一生所做的行為、所做的事情,永遠留傳在曆史上給後來人效法。不單隻是欽佩、恭維,要效法你。譬如像孔子、孟子,譬如大家學佛,佛也是人也,他的一生的道德、修養,我們始終所謂學佛,效法他,就是說“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你的言,就是說話,代表你的文字留傳下來,你的文字、言語、思想留傳到後代,永遠給後人遵守的原則,重視、遵守的,這個才是人生完成了一個人,才不愧是一個知識分子受了教育。
所以我經常鼓勵青年同學們,搞了半天你們自己人生觀,想做一個什麼人搞不清楚耶!你說我想做一個混蛋,混什麼蛋呢?隻要有錢就好。也對!有時候要你抓錢麼,好像又沒有這個本事;沒有這個本事你就安靜一點嘛,又不肯安靜。一下呢動輒就要度眾生啊、救世救人,度個什麼啊?要看清楚。一個人修養,“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還沒有,沒有做到。
“遠之則有望”,離開了他,永遠是一個目標,有個希望。譬如孔子,譬如孟子,譬如現在西方人相信耶穌,他有個目標的,一個人的影子,這個人格的影子始終把你畫在那裏。譬如宗教的每一個教主,你今天不在佛的廟子上,那個佛的陰影,那個陰影是個好的陰影,在你思想的血液裏頭,永遠建立是個高尚、超越的標準。所以“遠之則有望”。
“近之則不厭”,你親近他接近他,越來越有興趣,沒有厭煩。他說這個樣子才是人生修養的完成。
剛才我跟大家同學們介紹,我說要學寫文章啊,要學子思,寫自己的父親、寫自己的祖父很難寫哦!怎麼寫?說我的爸爸好偉大!我就懶得看了,誰都講“我的祖父怎麼樣”。如果子思那麼一寫,沒有意思了!他一個字都不提,隻說明人生的道理,你看把當時所對孔子的懷疑、所有的問題都答複了,也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效法的道路,這就是你多讀書,你就看出他的文字的手法。他並不是有意的,很純樸、很自然地寫下了,而且他了解他的祖父這個傳統的思想最切實了,所以他自己修養繼承了孔子、祖父的這個真正的法寶,他得到了,所以他非常平實地說出了。那麼下麵引證了《詩經》來說: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譽於天下者也。
引證周頌,周代的一首詩中間的幾句話。他說一個人做到隨便正反兩麵,在那一邊沒有討厭,不為他討厭;在這一邊沒有被他難過,反正這個人從容中道,怎麼樣都對。“庶幾夙夜”,晝夜都在道中行;“以永終譽”,永遠保持在曆史上,在曆史人類文化高明的聲望。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他說一個人修養沒有達到這個程度,要想在曆史文化萬古留名、萬古流傳,是不可能的,必須要真的道的修養、道德修養到家。那麼為什麼我們再三強調講,子思這個文章是答複天下人對他祖父所提的懷疑的問題,也說明了中國儒家文化的精神之所在,為什麼呢?他一路寫到這兩段,寫完了,提出來說明孔子、他祖父所走的學問思想的路線: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你看,如果他寫“我的祖父孔子多偉大”,沒意思了!下麵,把文化建立理由,他並不有意在捧祖父哦!話說回來,他隻是說明我們老祖宗傳統下來這個祖父的作風、文化怎麼樣。因此到這裏,說明孔子,孔子號仲尼;要曉得,一個孫子、兒子在古人是忌諱,上古父母、祖宗的名字不能叫,隻能叫祖宗父母的“號”,必須要叫“號”。後來也不行了,秦漢以下不行了,秦漢以下更避諱。所以在上古你看子思講“仲尼”,子思一直叫他祖父的號,“祖述堯舜”,他說孔子的道統、學問的精神,他推崇上古的源流,祖述堯舜之道。堯舜之道的精神,那麼《大學》《中庸》我們都講過了,大概是他的精神,曆史的事跡在孔子本身都不敢多說,因為有些資料覺得不夠,所以他說“孔子祖述堯舜”,以堯舜的文化傳統來的。“憲章文武”,他的製度,“憲”就是效法的、不可變的一個原則,“章”就是文章。就是說他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人文文化,以文王、武王的這個周朝的文化為基礎,那麼孔子“上律天時”,不但如此,上麵他研究天文,孔子對於中國的天文有最深入的研究,科學上的天文他有深入,哲學上的天文在《易經》裏頭也有深入。換句話說,孔子對於天上事全知了,天文的道理全知,所以“上律天文”,與宇宙的法則他全知,那麼這一句話要引申發揮起來就麻煩了,起碼要講十幾個鍾頭,大概可以介紹他的綱要,他對於天道的看法,到現在來都是萬古不變的一個原則。所以《易經》上麵所講天人之際的關係、四時氣候的變化、物理的變化,都在《易經》那個法則象數的部分。所以孔子理、象、數已經是非常高明了,能知過去未來。但是這一門的學問啊,子貢、子夏、子路都不知道,他隻傳了一個弟子,所謂七十二門人裏傳給商瞿,所以真正孔子的易經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這個學問隻傳給了商瞿。
那麼他說“上律天文,下襲水土。”拿我們白話給他翻一翻,這兩句話就是說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學問無所不知,形容孔子的偉大。“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他說他的道德的學問,道德與學問兩方麵像這個天地一樣,包含了萬有,所以載育萬有、保持萬有。“無不覆幬”,萬有沒有哪一點不受他的恩惠,蓋覆、遮起來、打雨傘一樣,都靠他蓋覆。“辟如四時之錯行”,但是講孔子的一生,非常偉大哦!雖然他當時沒有去當皇帝,你要曉得,你研究孔子非常有趣哦!他當時拿後代講隨時可以革命、隨時可以當皇帝,他不幹;你要曉得經常跟他是——那個時候全國的中華民族的人口沒有多少,充其量幾十萬,或者勉強有現在台灣人口那麼多一點點,當然很難統計,不可詳細。可是孔子有三千弟子,經常跟著他的基本部隊,周遊列國,到某個國家去,說一帶帶來幾千人,嚇死了!裏頭啊子路是軍事人才、專家,子貢是財經的,樣樣都是第一流的,所以每個國家都不敢,都是送錢,“請你走吧,不要過境。”到了飛機場,趕快送鈔票,“歡迎!隻能過境,請你走了!”那麼像子路幾次跟孔子提出“幹了!”老師啊!何必呢?這個時代這些人都是……我們拿下來我們來做就是了嘛!始終沒有這樣做。所以孔子並不是倒黴,他是“不為也”,不可以這樣做。如果他拿後世人講,他要動一下,點一個頭,你看他有許多弟子,譬如說子夏,在魯國當時是陸軍總司令,他好多弟子都是帶兵的、掌大權的。還有個學生說:“老師啊!”有人在論語上都會看到,“有人在毀謗你,我現在的權力立刻可以要他的命,殺死他,全家都殺光,老師啊你看你的意思?”孔子說:“不可以!不可以!”絕對不讚成,你權力盡管如此,不能這麼做。此所以你要研究孔子,他是有這樣的非常偉大,所以他所謂稱“素王”,沒有土地、沒有政權的皇帝,同佛一樣;佛家稱佛是“空王”,傳經說法,永遠萬世的人天的師表,所以是“空王”。孔子是“素王”,“素”是幹幹淨淨的。可是啊,千秋萬代的,連帝王看到孔廟都要跪拜的,都要行禮,有這個權威。何以成功呢?道德、學問、修養。
所以他下麵講:“辟如四時之錯行”,怎麼叫錯?那麼錯開,春夏秋冬錯開,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每天的冷熱氣候,這個宇宙有自然的規範,到了某一個時候應該是秋天就是秋天,錯開。這就是講人生,就要曉得,讀書這一句話就要懂哦!人生要知道四時之錯行,說我現在是很倒黴的時候,哎呀!你就倒黴一點啦,退讓一點,倒黴就站開一點;倒黴了偏要在不倒黴裏頭晃兩下,那就是人家在夏天,你在那裏冬天穿個皮袍,在那個夏天裏頭轉來轉去,不對了!你要穿皮袍到冷氣間去麼,最冷的地方去。四時錯行,做人要合時。“如日月之代明”,所以書讀懂你就懂得做人了,太陽、月亮一樣,白天是太陽在管事,晚上是星星月亮管事,那個星星和月亮那麼大的亮光偏要在白天太陽大的時候拿來晃兩下,那不是自找麻煩、自找倒黴嗎!所以啊,“日月之代明”,他交代、互相交代,這個時候應該:“哎,我這個光芒要少一點啦!到了晚上,要給星星們亮相啦!”太陽夜裏還出來亮相這個太陽太不懂事了,那個星星怎麼辦呢?永遠也亮不了相了!有時候也要給人家小小亮相一把。所以“日月之代明”。
“萬物並育”,包含了一切。你到嘉義看看,水火同源,這一邊可以冒火,這一邊可以流水。“萬物並育”,好的壞的共同生存;山前有補藥,山後有毒草,毒草跟補藥倆並生。但是在天地的境界,好的壞的都是我的孩子們,都應該包養他,都應該教養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各有各的範圍,共同的生存。“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是中國人的胸襟,管你什麼宗教什麼道,隻要你勸人為善,都是排排座、請上座、吃果果,沒有關係,你都是好人,好人都拜拜,沒有關係。其他的有些民族的文化不行哦!你那個是魔鬼,我這就是對的,你那個就是魔鬼;信我則得救,不信我則下地獄去!就是那麼幹。中國文化“道並行”,好的壞的一樣,“而不相悖”,因為他的基本原則都是勸人教人學好,這個不違反。
所以他說你看這個天地的偉大,“小德川流”,一個人學問小一點、道德淺一點,影響一個人,細水長流、慢慢來,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可以影響人,因為我隻有慢慢的力量。“大德敦化”,就敦化南路那麼大,哈!就是大德了,所以敦化,就是真正的大德就是一起來,做的這個教化來的大!現在這一段文章描寫天地宇宙之中,他的功能,代表了人生的道德,也代表了聖人的境界,也說明了孔子的胸襟。“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換句話說,孔子的偉大就是這樣偉大。
這一節雖然是講聖人境界的偉大,天地的包括的萬有,但是也是給我們值得效法的,就是整個是人生的標準。我們今天講到這裏為止,因為早五分鍾(下課),下麵一章繼續下去啊,一次講不完,留到兩次把它切斷了很麻煩,所以早五分鍾。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中庸》正文
南懷瑾講《中庸》
《中庸》人生智慧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