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二十六·武宗

嗚呼!士生無道之世,而欲自拔於流俗,蓋亦難矣。文宗憑幾之際,李玨等扳敬宗子成美而立之,仇士良廢成美,立武宗。武宗立,玨與楊嗣複以是竄逐,於是而李宗閔之黨不容於朝,政柄之歸必於李德裕,此屈伸之勢所必然者也。德裕即無內援,而舍我其誰?固非一樞密楊欽義之能引己也。然德裕終以淮南賂遺騰交通之名於天下後世,而黨人且據以為口實,雖欲辭托身宦豎之醜而不可得。前此者,崔潭峻、王踐言皆能白德裕之直,然則德裕之於中人,不能自立坊表以不受磷緇,亦已久矣。

夷考德裕之相也,首請政事皆出中書,仇士良挾定策之功,而不能不引身謝病以去。唐自肅宗以來,內豎之不得專政者,僅見於會昌。德裕之翼讚密勿、曲施銜勒者,不為無力,夫豈樂以其身受中人之援引者乎?然而唐之積敝,已成乎極重難反之勢在內則中書與樞密相表裏也;在外則節使與監軍相呼吸也,拒之而常在其左側,小不忍而旋受其大屈。踐言與於維州之謀,潭峻藉宣鄭覃之命,德裕固曰吾不為宦者用而我用宦者也。楊欽義之內召,無所屈節,而以寶玩厭其欲,德裕固曰此以待小人而使忘機,非辱也。吾行吾誌,何恤於磽磽皎皎之嫌疑乎?然而以視君子立身之大防,則終玷矣。

生斯世也,士君子之防,君且毀之,不可急挽也,則抱有為之誌欲抒於國者誠難矣。然則如之何而可哉?潔己無可羨之貲,謀國無偏私之黨,以君命而接之以禮,秉素誌而持之以正,進不觸其深忌,退不取其歡心,俟時以得君,而無求成求可之躁願,庶其免乎!乃德裕功名之士也,固不足以及此也。以德裕之材,當德裕之世,勿容深責焉,可矣。

老氏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此女子小人滔天之惡,所挾以為藏身之固者也。

唐之宦官,其勢十倍於漢、宋。李輔國驅四十年禦世之天子如逸豚而蒞之。其後憲宗死焉,敬宗死焉,太子永死焉,絳王悟、安王溶、陳王成美死焉,三宰相、一節度、合九族而死焉。庖人之於雞鶩,唯其操彎刀而割之也。文宗垂涕而歎,自比於周赧、漢獻而以為不如,鬱鬱飲醇酒以成疢而崩,其凶悍之鋒,不可向邇也如此。以為神策六軍在其指掌,故莫之能製,是已;而未盡然也。當其時,節鎮林立,大臣分閫,合天下之全力,以視六軍豢養之罷民,豈不相敵,而奚惴惴焉?及觀仇士良之教其黨曰:“天子不可令閑,日以奢靡娛其耳目,無暇更及他事。”然後知其所以毆中材之主入於其阱而不得出者,唯以至柔之道縻係之,因而馳騁之,蔑不勝矣。

夫耳目之欲,筋骸之逸,狎而安之,順而受之,亦曰此人主之所應得,近侍之所宜供者耳。於國無損,於事非專,即不以為彼功,而抑非可為彼罪也。乃當其驕橫著見,人主亦含忿不堪而思翦滌。俄而退息於深宮,則娛樂迭進,而氣不覺其漸平矣;稍定焉,而姁姁嫟嫟、百出以相靡,竟不知夙忿之何以遽蠲也。氣一往而衰,安望其複振哉?

凡變童稚女、清歌妙舞、捐煩解憤者,皆其戈矛鴆毒之機也。正人端士沮喪而不得以時進獻其忱,則皆廢然返曰:出而與吾謀屏除者,入而且與之歡笑,吾惡能勝彼哉?徒自誅夷貶竄而弗能搖動之也。未有不緘口息機,聽其孤危而莫恤者也。則臣非其臣,兵非其兵,狎媚旦進,而白刃夕張,莫能測焉。至柔之馳騁至剛,綽乎其有餘矣。

然則群奄之勢重邱山而弑逆相尋也,豈恃神策之孤軍哉?恃此而已矣。漢、宋之闇主受製於家奴者皆此;而唐之立國,家法不修,淫聲曼色,自太宗以來,漫焉進禦而無防閑之教,故其禍為尤酷焉。口鼻非藉之不安臭味;肢體非藉之不宜清蝡;煩勞菀結非藉之不能穆耳而愉心。林池魚鳥、書畫琴弈、張弧怒馬,各有所嗜,而皆能為奪情息怒之媒。機械之張,烈於疆秦,密於曹操,彼以剛爭,此以柔製,雖欲如周赧、漢獻而不能,果不如矣。人主而能知此,則勿曰宦官之惡不可撲也。以一念之無欲,塞滔天之橫流,有餘裕矣。然而知之者鮮,能之者尤百不得一也,是以難也。

河北三鎮之不戢也,豈其富疆足以抗天下不可製哉?唐無以製之耳。盧龍之亂,陳行泰、張絳相繼擁兵以脅節鉞,張仲武起而討之,問其所有士卒幾何,合軍士土團千餘人而已;問其兵食所出,則仰給於媯州以北而已。卒如仲武之料,幽州下,叛人得。然則唐果製勝得理,以天下之力,舉三鎮如拾芥耳。而終困於不能者,廟謨不定,諸帥離心,且逆黨私人奔走京國,賄賂行於廷臣,皆為張皇賊勢以勸姑息,囂張不輯,亂其成謀也。君暗臣偷,視蕞爾之叛臣,莫之能勝,而曰河朔習亂已久,人心難化。惡!是何言也!

劉稹阻兵擅立,李德裕決策討之,是已;而複曰:“但得鎮魏不與之同,則稹無能為,”何其視鎮魏之太重也!張仲武既以盧龍歸命,拊鎮魏之背矣;何弘敬、王元逵非有田承嗣、王武俊之梟桀,即令納稹賂以陰相唇齒,而朝廷宣昭義問以臨之,又豈敢北不畏盧龍之乘其後,南不畏宣武之逼其前,西不畏河中之製其腋,顯相抗拒,以黨逆而蹶興哉?戰即不力,亦持兩端以視勢所趨耳。然則劉稹既滅,移弘敬、元逵於他鎮,不敢違也;召弘敬、元逵以赴闕,不敢拒也。彼雖驕蹇而惛瞀,抑且念昔之負固以長子孫者,不死於天誅,則死於帳下;何如束身歸闕,席富貴而保後昆。部曲雖或囂張,帥心弛而氣亦頹矣。威可服也,恩可懷也,張仲武之令圖可羨,劉稹之狂謀可鑒也。區區數州之土,兩豎子屍居其上,而曰終難化也,德裕之於此懵矣。乃遣重臣輸悃於二鎮曰:“河朔自艱難以來,列聖許其傳襲,已成故事。”則既明輸左券,授以不拔之勢,儼若敵國,此言出,後其可追哉?

澤潞,王土也;其人,王人也;鎮魏亦非北胡南蠻自為君長之國也。鎮魏可,澤潞奚其不可?又何以折劉稹而服澤潞之人心乎?夫鎮魏西扼壺關、東連曹、鄆,南一涉河而即汴宋,中原之堂奧也。橫骨頤中,而欲食之下咽也,必不可得。唐之所以一亂而不可再興,皆此等成之也。德裕苟且以成一時之功,曾不恤禍結兵連之無日,習之難化,豈在河朔哉?在朝廷耳。武宗聽之,詔二鎮曰:“澤潞一鎮,與卿事體不同。”言不順,事不成,嗚呼!唐終不可為矣。

楊弁稱亂河東,逐李石,結劉稹,而其所恃者,納賄於中使馬元實。實歸,大言於廷曰:“弁有十五裏光明甲。”以恐喝朝廷,徼求節鉞,李德裕折之而後沮。以此推之,凡唐之藩鎮,類以數州之土,一旅之眾抗天下之威,而朝廷僶俛以從其欲,非兵力之果疆也,皆賄也。非李德裕折元實之奸,則弁之納賄亦揜而不著,史氏亦無從記之矣。

賄行於中涓,而天子懾;賄行於宰相,而百官不能爭;賄行於省寺台諫,而天子宰相亦不能勝。前此之討淮蔡、討平盧,廷議紛然,唯恐兵之不罷者,此也;德宗窺見其情,厚疑群臣,孤憤興兵,而中外坐視其敗者,亦此也。唐之亂,賄賂充塞於天下為之耳。凡三百餘年,自盧懷慎、張九齡、裴休而外,唐之能飾簠簋以自立於金帛之外者無有。雖賢者固不能保其潔清,特以未敗露而不章,實固不可問也。藩鎮之叛,峙若敵國,相惎若仇讎,且唯以金錢貿中外之心,而天子不能自固,況州郡群有司之廢置哉?

蓋唐自立國以來,競為奢侈,以衣裘仆馬亭榭歌舞相尚,而形之歌詩論記者,誇大言之,而不以為怍。韓愈氏自詡以知堯、舜、孔、孟之傳者,而戚戚送窮,淫詞不忌,則人心士氣概可知矣。迨及白馬之禍,凡錦衣珂馬、傳觴挾妓之習,熸焉銷盡。繼以五代之凋殘,延及有宋,羶風已息。故雖有病國之臣,不但王介甫之清介自矜,務遠金銀之氣;即如王欽若、丁謂、呂夷甫、章惇、邢恕之奸,亦終不若李林甫、元載、王涯之狼藉,且不若姚崇、張說、韋皋、李德裕之豪華;其或毒民而病國者,又但以名位爭衡,而非寵賂官邪之害。此風氣之一變也。

乃唐之率天下以奔欲崇貨而遲久不亡者,何也?朝士以賄而容奸,逆臣亦以賄而自固,誌氣俱偷,其欲易厭,故稱兵犯順者,皆護其金穴以自封,而無問鼎登天之誌。其尤幸者,回紇、吐蕃唯以侵掠為誌,浸淫久而自敝,亦無劉淵、石勒之雄心。斯以幸存而已矣。使如宋也,三虜迭乘以壓境,豈能待一遷再遷三遷而後亡哉?賄賂之敗人國家,如鴆之必死,未有能生之者也。

殺降者不仁,受其降而殺之不信;古有其言,誠仁人君子之言也。雖然,言各有所指,道各有所宜,不揆其時,不察其故,不審諸順逆之大義,不度諸好惡之公心,而唯格言之是據,則仁人君子之言,皆成乎蔽。仁蔽而愚,信蔽而賊,不可不辨也。

所謂殺降不仁而無信者,為兩國交爭,戰敗而倒戈,與夫夷狄盜賊之脅從而自拔者言也。或黨惡之誌固不堅,或求生之外無餘誌,則亦生全之,或且錄用之,而蠲忿怒以予維新,斯允為敦仁而崇信矣。劉稹之叛,郭誼為之謀主,及夫四麵合圍,三州已下,稹守孤城而日蹙,誼與王協說稹束身歸朝,稹既從之欲降矣,誼乘其懈殺之以自為功,武宗與李德裕決計誅之,夫豈非允愜人心之公惡者以行大法?而司馬溫公譏其失信。其信也,非其所以蔽而愚且賊者乎?

亂人者不殄絕之,則亂終不已者也。懷以仁,而即乘吾仁以相犯;結以信,而即怙吾信以相欺者也。而唐藩鎮之亂,率因此而滋。自祿山為逆以來,擁戴之者,豈果僥倖其主之成大業,而己為鄧禹之效尺寸哉?人挾好亂之心,而嗾其主帥以為逆魁,以弋利於己。故李寶臣、薛嵩、田承嗣首自反噬,而果獲分土擁尊之厚利。蓋當勸亂之日,已挾自私之計。上脅朝廷。下睨其主,流血千裏,主族亦赤,無非可罔利之左券。而朝廷果以姑息而厚酬之,位兼將相,澤及子孫,人亦何憚而不日導人以叛逆哉?賣主之腰領以求榮,主族夷而已詫元功。計當日之為藩鎮者,側目而寒心,自非狂騃如劉稹者,未有不以殺王協、郭誼為大快者。頻年身膏原野之鬼,與痛哭郊原之寡妻孤子,固且不怨稹而怨協、誼。故二賊伏誅,而後武、宣之世,藩鎮無叛者。既有以大服其心,而裨將幕僚,知無他日幸免僥功之轉計,則意亦戢,而不敢導其主以狂狺。殺一二人而全天下,仁也;殺無恒之人以行法,信也。高帝斬丁公,而今古稱其義,況躬為逆首者乎?

且劉稹既從誼、協之謀以欲降矣,誼可容,稹獨不可降乎?殺降者,誼也;殺誼者,所以殺殺降者也,而何尤焉?唯項羽施之於敵國之赤子,李廣施之於解辮之夷狄,則誠惡矣。未可以為反覆傾危之亂人引以求曲宥也。施大仁,惇大信,各有其時,各有其情,各有其理。以一言蔽千古不齊之事變,適以自蔽而已,君子所弗尚也。

宦者監軍政於外而封疆危,宦者統禁兵於內而天子危。監軍之危封疆,李德裕言之至悉矣。乃天子之危,非宦者之統禁兵遽能脅之而死生廢立之也。天子之兵,散布於天下,將皆其臣,卒皆其民也。其在內而為禁兵,如唐神策軍者,但百之一耳,又非百戰立功能為天下雄者也。宦者雖握固之以為己有,而勢不能與天下爭衡。脅君自恣,乃至弑刃橫加,豈能無畏於四方之問罪乎?其無所憚而血濺宮庭、居功定策者,實恃有在外監軍之使,深結將帥而製其榮辱生死之命,指麾吏士而市以呴嘔宴犒之恩也。故王守澄、陳弘誌、楊承和躬行大逆,不畏天下有問罪之師;乃至四朝元老分符持節之裴中立,亦視君父之死、噤口而不敢誰何;獨一劉從諫執言相加,而懷來又不可問。無他,諸帥之兵,皆宦者之爪牙,舉天下而在其掣肘,雖仗義欲鳴,而力窮於寡助也。於是而知德裕之為社稷謀,至深遠矣。其以出征屢敗為言者,指其著見之害以折之,使不敢爭耳。顯糾其沮撓軍事之失,而不揭其攬權得眾之禍,使無所激以相牴牾,則潛伏之大慝,暗消於忘言矣,此德裕之所以善於安主而防奸也。

然抑豈徒其立言之善哉?仇士良忌之而不能傷,乃乞身以去;敕監軍不得預軍務、選牙隊,而楊欽義、劉行深欣然唯命而不敢爭。極重之弊,反之一朝,如此其易者,蓋實有以製之也。唐之相臣能大有為者,狄仁傑而外,德裕而已。武宗不夭,德裕不竄,唐其可以複興乎!

後世有天下者,欲禁浮屠之教以除世蠹也良難。會昌五年,詔毀寺及招提蘭若四萬餘區,歸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可謂令之必行矣。然不數年而浮屠轉盛,於是所謂黃檗者出,而教外別傳之邪說充塞於天下,禁之乃以激之而使興,故曰難也。

武宗聽道士趙歸真之說而辟佛,以邪止邪,非貞勝之道,固也;未幾而武宗崩,李德裕逐,宣宗忌武宗君相而悉反其政,浮屠因緣以複進,其勢為之也。雖然,假令武宗永世,德裕安位而行誌,又豈可以舉千年之積害、一旦去之而消滅無餘哉?何也?以一日矯千年之弊,以一君一相敵群天下狂惑氾濫之情,而欲鏟除之無遺,是鯀之陻洪水以止其橫流,卒不能勝者也。

夫群天下積千年而奔趨如騖,自有原委,亦自有消歸。故天下之僧寺蘭若,欲毀之則一旦毀之,此其無難者也;勒二十餘萬僧尼使之歸俗,將奚歸哉?人之為僧尼者,類皆孤露惰遊無賴之罷民也,如使有俗之可歸,而晏然為匹夫匹婦,以田爾田、廬爾廬,尚寧幹止也,則固十九而不為僧尼矣。一旦壓之使無所往而得措其身,則合數十萬伏莽之戎,黠者很者陰聚於宵旦,憤懣圖惟,謀歧塗以旁出,若河之決也,得螘穴以通,而奔流千裏,安可複遏哉?故浮屠之教,至大中以後,乃益為幽眇閃爍之論、吊詭險畸之行,以聳動生人,而莫測其首尾,以相詫而翕從之,皆其擯逐無聊之日,潛身幽穀,思以爭勝而求伸者也。

夫欲禁浮屠氏者,亦何用深治之哉?自有生民以來,有四民則有巫,巫之為術不一,要皆巫也,先王不能使無也。浮屠之以扇動天下者,生死禍福之報應而已,則亦巫之幻出者而已。若其黠者雜莊、列之說,竊心性之旨,以與君子之道相競,而見道未審者惑之,然亦千不得一也。故取浮屠之說與君子之道較黑白,而衰王固不能保於末俗;取浮屠與巫者等而以巫道處之,則天下固多信巫而不信浮屠者,其勝負相敵也。浮屠而既巫矣,人之信之也猶巫,則萬室之邑,其為巫者凡幾?而人無愛戴巫如父母者,且猶然編戶征徭之民也。如此,則浮屠熸矣。

故寺院不容不亟毀也;笵金冶銅之像,不容不亟銷也;田園之稅,丁口之徭,不容不視齊民也。無廣廈長寮以容之,無不稅之田以豢之,無不徭之政以逸之,無金碧丹漆以豔其目,無鍾磬鈴鐸以淫其耳,黯淡蕭條,而又驗其老幼,使供役於郡邑,則不待勒以歸俗,而僧猶巫也,巫猶人也。進無所安,退思自便,必將自求田廬,自畜妻子,以偕於良民。數十年之中,不見其消而自無幾矣;即有存者,亦猶巫之雜處,弗能為民大病者也。禁其為僧尼,則傲岸而不聽,含怨以圖興。弗禁其僧,而僧視耕夫之賦役;弗禁其尼,而尼視織女之縷征。無所利而徒苦其身,以茹草而獨宿,未有不翻然思悔者。徒眾不依,而為幽眇之說、吊詭之行者,亦自顧而少味。先王之不禁天下之巫,而不殊於四民之外,以此而已。然則有天下而欲禁浮屠以一道德、同風俗者,亦何難之有哉?特未之思耳。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