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水經註》 作者:酈道元  

卷七

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濟水發源於河東郡垣縣以東的王屋山,稱為沇水;

《山海經》曰:王屋之山聯水出焉,西北流,注於秦澤。郭景純雲:聯、沇聲相近,即沇水也。潛行地下,至共山南,複出於東丘。今原城東北有東丘城。孔安國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春秋說題辭》曰:濟,齊也;齊,度也,貞也。《風俗通》曰:濟出常山房子縣讚皇山,廟在東郡臨邑縣。濟者,齊也,齊其度量也。餘按二濟同名,所出不同,鄉原亦別,斯乃應氏之非矣。今濟水重源出軹縣西北平地。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昔晉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濟水重源所發,因複謂之濟原城。其水南徑其城東故縣之原鄉。杜預曰:沁水縣西北有原城者是也。南流與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東流水注之。水出西南,東北流注於濟。濟水又東徑原城南,東合北水,亂流東南注,分為二水,一水東南流,俗謂之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聲相近,轉呼失實也。濟水又東南,徑絺城北而出於溫矣。其一水枝津南流,注於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勳掌穀,俗謂之為白澗水,南徑原城西。《春秋》,會於湨梁,謂是水之墳梁也。《爾雅》曰:梁莫大於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東南徑陽城東,與南源合,水出陽城南溪。陽亦樊也。一曰陽樊。《國語》曰:王以陽樊賜晉,陽人不服,文公圍之。倉葛曰:陽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殘之,無乃不可乎?公乃出陽人。《春秋》,樊氏叛,惠王使虢公伐樊,執仲皮歸於京師。即此城也。其水東北流,與漫流水合,水出織關南,東北流,又北注於湨,謂之漫流口。湨水又東合北水,亂流東南,左會濟水枝渠。湨水又東徑鍾繇塢北,世謂之鍾公壘。又東南,塗溝水注之。水出軹縣西南山下,北流東轉,入軹縣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軹郭。漢文帝元年,封薄昭為侯國也。又東北流注於湨。湨水又東北徑波縣故城北。漢高帝封公上不害為侯國。湨水又東南流,天漿澗水注之。水出軹南皋向城北,城在皋上。俗謂之韓王城,非也。京相璠曰:或雲今河內織西有城,名向,今無。杜元凱《春秋釋地》亦言是矣。蓋相襲之向,故不得以地名而無城也。闞駰《十三州誌》曰:軹縣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國也。《傳》曰,向薑不安於莒而歸者矣。汲郡《竹書紀年》曰: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即是城也。其水有二源俱導,各出一溪,東北流,合為一川,名曰天漿溪。又東北徑一故城,俗謂之冶城,水亦曰冶水。又東流注於湨。湨水又東南流,右會同水,水出南原下,東北流徑白騎塢南。塢在原上,為二溪之會,北帶深隍,三麵阻險,惟西版築而已。東北流徑安國城西,又東北注湨水。湨水東南徑安國城東,又南徑毋辟邑西,世謂之無比城,亦曰馬髀城,皆非也。朝廷以居廢太子,謂之河陽庶人。湨水又南注於河。
《山海經》說:王屋之山,聯水發源在那裏,往西北流,注入泰澤。郭景純說:聯、沇兩字讀音相近,聯水就是沇水。水從地下潛流,到了共山以南,又在東丘冒出地麵。今天原城東北有東丘城。孔安國說:泉水的源頭是沈水,流出後則成濟水。《春秋說題詞》說:濟,就是齊;齊就是渡,就是貞。《風俗通》說:濟水發源於常山‘房子縣讚皇山,濟水廟在東郡臨邑縣。濟,就是齊,使度量劃一的意思。我按兩條濟水同名而發源不同,流向也異,這是應氏的錯誤。現在濟水重發的源頭出自積縣西北的平地上,水有兩個源頭。東邊的源頭出自原城東北。從前晉文公攻原,能夠重信,因而原就投降了,指的就是此城。民間因為原城是濟水重源所發的地方,因而又把它叫做濟源城。東源水往南流經城東舊縣城的原鄉。杜預說:沁水縣西北有原城,即是此城。水往南流與西源彙合。西源出自原城西麵,有東流水注入。東流水發源於西南,往東北流注入濟水。濟水又往東流經原城南麵,東流與北水彙合,亂流往東南奔瀉,分為兩條。一條往東南流,俗稱衍水,就是沈水。衍、沈二字音近,因而造成音轉失實。濟水又往東南流經締城北麵,然後由溫縣流出。另一條分支南流,注入溪水。溪水發源於原城西北原山的勳掌穀,俗稱白澗水,往南流經原城西麵。《春秋》中說的會於誤梁,就是指此水的堤梁。《爾雅》說:堤梁中,沒有比漠梁更大的了。梁就是水堤。溪水又往東南流經陽城東,與南源彙合。南源水出自陽城南溪,陽就是樊,又稱陽樊。《國語》說:周王把陽樊賜給晉,陽人不服,晉文公就把陽城包圍起來。倉葛說:陽城有夏、商的後裔及其典章製度,由樊仲的官守護著,您把它毀壞了,恐怕不好吧?文公於是放了陽人。《春秋》:樊氏反叛,周惠王派貌公去討伐樊氏,逮捕了樊仲皮,帶回京都,說的就是此城。溪水往東北流,與漫流水彙合。漫流水發源於積關南邊,往東北流,又往北注入溪水,彙流處稱為漫流口。溪水又往東流,彙合了北水,亂流奔向東南,在左邊彙合濟水支渠。誤水又往東流經鍾蒜塢北麵,世人稱為鍾公壘。又往東南流,塗溝水注入。塗溝水發源於軟縣西南的山下,往北流,然後折向東邊,流入積縣老城中,又轉彎往北流出積城。漢文帝元年(前179),把積封給薄昭,立為侯國。又往東北流,注入溟水。溪水又往東北流經波縣老城北麵。漢高帝把這裏封給公上不害,立為侯國。溪水又往東南流,天漿澗水注入。澗水發源於積縣南邊的高地,在向城北麵。城在高地上,俗稱韓王城,這是不對的。京相潘說:有人說今天河內積縣西邊有個地方,名叫向,但現在已沒有城了。杜元凱《春秋釋地》也是這麼說。這裏所說的向都是沿襲的說法,不能單提地名而不說到城。闡馴《十三州誌》說:積縣南山西邊的山彎裏有老向城,就是周時的向國。《左傳》說:向薑在營很不安心,就回去了。汲郡《竹書紀年》說:鄭侯派韓辰把陽及向歸還給晉。二月,在陽、向兩地築城,把陽改名為河雍,把向改名為高平。這裏說到的向就是向城。澗水有兩個源頭,各從一條溪流出,往東北流,合並成一條,叫天漿溪。又往東北流過一座老城,俗稱冶城,水也叫冶水。又東流注入溪水。溪水又往東南流,在右邊彙合了同水。同水發源於南原下,往東北流經白騎塢南邊,塢在高地上,位於二溪的彙流處,北邊靠近深壑,三麵都極險峻,隻有西邊築了城牆。同水往東北流過安國城西邊,又往東北注入溪水。漠水往東南流經安國城東邊,又往南流經毋辟邑西邊,世人稱為無比城,也叫馬稗城,都不對。朝廷把廢黝的太子滴居到這裏來,稱他為河陽庶人。溟水又南流,注入河水。

又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又東過其縣北,濟水於溫城西北與故瀆分,南徑溫縣故城西。周畿內國,司寇蘇忿生之邑也。《春秋》僖公十年,狄滅溫,溫子奔衛,周襄王以賜晉文公。濟水南曆貌公台西。《皇覽》曰:溫城南有虢公台,基趾尚存。濟水南流注於河。郭緣生《述征記》曰:濟水河內溫縣注於河,蓋沿曆之實證,非為謬說也。濟水故瀆於溫城西北東南出,徑溫城北,又東徑虢公塚北。《皇覽》曰:虢公塚在溫縣郭東,濟水南大塚是也。濟水當王莽之世,川瀆枯竭,其後水流徑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
又往東流到溫縣西北,稱為濟水。又往東流過縣北,

屈從縣東南流,過隤城西,又南當鞏縣北,南入於河。濟水故瀆東南合奉溝水,水上承朱溝於野王城西,東南徑陽鄉城北,又東南徑李城西。秦攻趙,邯鄲且降,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勝,分家財饗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與赴秦軍,秦軍退。同死,封其父為李侯。故徐廣曰:河內平旱縣有李城。即此城也。於城西南為陂水,淹地百許頃,兼葭萑葦生焉,號曰李陂。又徑隤城西,屈而東北流,徑其城北,又東徑平皋城南。應劭曰:邢侯自襄國徙此。當齊桓公時,衛人伐邢,邢遷於夷儀,其地屬晉,號曰邢丘。以其在河之皋,勢處平夷,故曰平皋。瓚性《漢書》雲:《春秋》,狄人伐邢,邢遷夷儀,不至此也。今襄國西有夷儀城,去襄國百餘裏,平皋是邢丘,非國也。餘案《春秋》宣公六年,赤狄伐晉,圍邢丘。昔晉侯送女於楚,送之邢丘,即是此處也,非無城之言。《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鄭城邢丘。司馬彪《後漢郡國誌》雲:縣有邢丘,故邢國,周公子所封矣。漢高帝六年,封碭郡長項佗為侯國,賜姓劉氏,武帝以為縣。其水又南注於河也。與河合流,又東過成皋縣北,又東過滎陽縣北,又東至礫溪南,東出過滎澤北。
濟水在溫城西北與舊水道分流,往南流經溫縣老城西邊。這是周朝京瓷以內的封國,是司寇蘇忿生的食邑。《春秋》:嘻公十年(前650),狄滅了溫,溫子逃到衛國,周襄王把這地方賜給晉文公。濟水往南流經貌公台西邊。《皇覽》說:溫城以南有藐公台,遺址至今仍在。濟水南流注入河水。郭緣生《述征記》說:濟水流經河內郡溫縣注入河水。這是根據水道沿途所經的實況說的,並非信自雌黃。濟水舊河道在溫城西北往東南流經溫城北麵,又往東流經彼公墓北麵。《皇覽》說:藐公墓在溫縣城東,就是濟水南岸的大墳。王莽時濟水枯竭,以後水雖又流通了,但水道卻已改變,考察今天的水道,與過去己不相同了。

《釋名》曰: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晉地道誌》曰: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南泆為滎澤。《尚書》曰:滎波既瀦。孔安國曰,滎澤波水已成遏瀦。闞駰曰:榮播,澤名也。故呂忱雲:播水在滎陽。謂是水也。昔大禹塞其淫水而於滎陽下引河,東南以通淮、泗,濟水分河東南流。漢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薦樂浪人王景,字仲通,好學多藝,善能洽水。顯宗詔與謁者王吳始作浚儀渠,吳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吳所修故瀆也。渠流東注,浚儀故複,謂之浚儀渠。明帝永平十五年,東巡至無鹽,帝嘉景功,拜河堤謁者。靈帝建寧四年,於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謂之石門,故世亦謂之石門水。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裏,石銘雲:建寧四年十一月,黃場石也,而主吏姓名,磨滅不可複識。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淪落,無複在者。水北有石門亭,戴延之所雲新築城,城周三百步,滎陽太守所鎮者也。水南帶三皇山,即皇室山,亦謂之為三室山也。濟水又東徑西廣武城北。《郡國誌》,滎陽縣有廣武城,城在山上,漢所城也。高祖與項羽臨絕澗對語,責羽十罪,羽射漢祖中胸處也。山下有水,北流入濟,世謂之柳泉也。濟水又東徑東廣武城北,楚項羽城之。漢破曹咎,羽還廣武,為高壇,置太公其上,曰:漢不下,吾烹之。高租不聽,將窖之。項伯曰:為天下者不顧家,但益怨耳。羽從之。今名其壇曰項羽堆。夾城之間,有絕洞斷山,謂之廣武澗。項羽叱婁煩於其上,婁煩精魄喪歸矣。濟水又東徑敖山北,《詩》所謂薄狩於敖者也。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遷也。皇甫謐《帝王世紀》曰仲丁自毫徙囂於河上者也。或曰敖矣。秦置倉於其中,故亦曰敖倉城也。濟水又東合滎瀆,瀆首受河水,有石門,謂之為滎口石門也,而地形殊卑,蓋故滎播所導,自此始也。門南際河,有故碑雲:惟陽嘉三年二月丁醜,使河堤謁者王海,疏達河川,遹荒庶土,往大河衝塞,侵齧金堤,以竹籠石葺土而為堨,壞隤無已,功消億萬,請以濱河郡徒,疏山采石壘以為障,功業既就,徭役用息,未詳詔書,許誨立功府卿,規基經始,詔策加命,遷在沇州,乃簡朱軒授使司馬登,令纘茂前緒,稱遂休功,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則緣山,東過大伾,回流北岸,其勢鬱,濤怒湍急激疾,一有決溢,彌原淹野,蟻孔之變,害起不測,蓋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鯀所不能治,我二宗之所劬勞於是。乃跋涉躬親,經之營之,比率百姓,議之於臣,伐石三穀,水匠致治,立激岸側,以捍鴻波,隨時慶賜說以勸之,川無滯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畢,斯乃元勳之嘉課,上德之宏表也。昔禹修九道,《書》錄其功;後稷躬稼,《詩》列於《雅》。夫不憚勞謙之勤,夙興厥職,充國惠民,安得湮沒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記功,垂示於後。其辭雲雲:使河堤謁者山陽東緡司馬登,字伯誌;代東萊曲成王海,字孟堅;河內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鄧方,字德山;懷令劉丞,字季意;河堤椽匠等造。陳留浚儀邊韶字孝先頌。石銘歲遠,字多淪缺,其所滅,蓋闕如也。滎瀆又東南流,注於濟,今無水。次東得宿須水口,水受大河,渠側有扈亭水,自亭東南流,注於濟,今無水。宿須在河之北,不在此也,蓋名同耳。自西緣帶山隰,秦、漢以來,亦有通否。濟水與河渾濤東注,晉太和中,桓溫北伐,將通之,不果而還。義熙十二年,劉公西征;又命寧朔將軍劉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東注,而終山崩壅塞,劉公於北十裏更鑿故渠通之。今則南瀆通津,川澗是導耳。濟水於此,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三年,晉、楚之戰,楚軍於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在敖北。濟水又東徑滎陽縣北。曹太祖與徐榮戰,不利,曹洪授馬於此處也。濟水又東,礫石溪水注之。水出滎陽城西南李澤,澤中有水,即古馮池也。《地理誌》曰:滎陽縣,馮池在西南是也。東北流,曆敖山南。《春秋》,晉、楚之戰,設伏於敖前,謂是也。徑虢亭北,池水又東北徑滎陽縣北斷山,東北注於濟,世謂之礫石澗,即《經》所謂礫溪矣。《經》雲濟出其南,非也。濟水又東,索水注之,水出京縣西南嵩渚山,與東關水同源分流,即古胸然水也。其水東北流,器難之水注之。《山海經》曰:少陘之山,器難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侵水。即此水也。其水北流徑金亭,又北徑京縣故城西,入於旃然之水。城,故鄭邑也。莊公以居弟段,號京城太叔。祭仲曰:京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城北有壇山岡。《趙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獻滎陽,因以為壇。台岡也。其水亂流,北徑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語》以為本索氏兄弟居此,故號小索者也。又為索水。索水又北徑大柵城東。晉滎陽民張卓、董邁等遭荒,鳩聚流雜保固,名為大柵塢。至太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東開廣舊城,創製改築焉。太和十七年,遷都洛邑,省州置郡。索水又屈而西流,與梧桐澗水合,水出西南梧桐穀,東北流注於索。斯水亦時有通塞,而不常流也。索水又北屈,東徑大索城南。《春秋傳》曰:鄭子皮勞叔向於索氏。即此城也。《晉地道誌》所謂京有大索、小索亭。《漢書》京、索之間也。索水又東徑虢亭南。應劭曰:滎陽,故虢公之國也,今虢亭是矣。司馬彪《郡國誌》曰:縣有虢亭,俗謂之平桃城。城內有大塚,名管叔塚。或亦謂之為號咷城,非也。蓋號、虢字相類,字轉失實也。《風俗通》曰:俗說高祖與項羽戰於京、索,遁於薄中。羽追求之,時鳩止鳴其上,追之者以為必無人,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鳩,故作鳩杖以扶老。案《廣誌》,楚鳩一名嗥啁,號眺之名,蓋因鳩以起目焉,所未詳也。索水又東北流,須水右入焉。水近出京城東北二裏榆子溝,亦曰柰榆溝也,又或謂之為小索水。東北流,木蓼溝水注之,水上承京城南淵,世謂之車輪淵。淵水東北流,謂之木蓼溝。又東北入於須水。須水又東北流,於滎陽城西南北注索。索水又東徑滎陽縣故城南。漢王之困滎陽也,紀信曰:臣詐降楚王,宜間出。信乃乘王車出東門,稱漢降楚。楚軍稱萬歲,震動天地,王與數十騎出西門得免楚圍。羽見信大怒,遂烹之。信塚在城西北三裏。故蔡伯喈《述征賦》曰:過漢祖之所隘,吊紀信於滎陽。其城跨倚岡原,居山之陽,王莽立為祈隊,備周六隊之製。魏正始三年,歲在甲子,被癸醜詔書,割河南郡縣,自鞏闕以東,創建滎陽郡,並戶二萬五千,以南鄉築陽亭侯李勝,字公昭,為郡守。故原武典農校尉,政有遺惠,民為立祠於城北五裏,號曰李君祠。廟前有石蹠,蹠上有石的,《石的銘》具存。其略曰:百族欣戴,鹹推厥誠。今猶祀禱焉。索水又東徑周苛塚北。漢祖之出滎陽也,令禦史大夫周苛守之,項羽拔滎陽獲苛,曰:吾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侯,能盡節乎?苛瞋目罵羽,羽怒,烹之。索水又東流,北屈西轉,北徑滎陽城東,而北流注濟水。杜預曰:旃然水出滎陽成皋縣,東入汳。《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鄭,右師涉穎,次於旃然,即是水也。濟渠水斷汳溝,惟承此始,故雲汳受旃然矣。亦謂之鴻溝水,蓋因漢、楚分王,指水為斷故也。《郡國誌》曰:滎陽有鴻溝水是也。蓋因城地而變名,為川流之異目。濟水又東徑滎澤北,故滎水所都也。京相璠曰:滎澤在滎陽縣東南,與濟隧合。濟隧上承河水於卷縣北河,南徑卷縣故城東,又南徑衡雍城西。《春秋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西濟於濟隧。杜頂闕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鄭地也。言濟水滎澤中北流,至衡雍西,與出河之濟會,南去新鄭百裏,斯蓋滎播、河、濟,往複徑通矣。出河之濟即陰溝之上源也,濟隧絕焉。故世亦或謂其故道為十字溝。自於岑造八激堤於河陰,水脈徑斷,故瀆難尋,又南會於滎澤。然水既斷,民謂其處為滎澤。《春秋》,衛侯及翟人戰於滎澤,而屠懿公宏演報命納肝處也。有垂隴城,濟瀆出其北。《春秋》文公二年,晉士毅盟於垂隴者也。京相璠曰:垂隴,鄭地。今滎陽東二十裏有故垂隴城,即此是也。世謂之都尉城,蓋滎陽典農都尉治,故變垂隴之名矣。瀆際又有沙城,城左佩濟讀。《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九年,工會鄭釐侯於巫沙者也。瀆際有故城,世謂之水城。《史記》: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宅陽城也。《竹書紀年》曰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鄭釐侯盟於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釐於鄭者也。《竹書紀年》:晉出公六年,齊、鄭伐衛,荀瑤城宅陽。俗言水城,非矣。濟水自澤東出,即是始矣。王隱曰:河決為滎,濟水受焉,故有濟堤矣,謂此濟也。濟水又東南徑厘城東。《春秋經》書,公會鄭伯於時來,《左傳》所謂厘也。京相瑤曰:今滎陽縣東四十裏有故厘城也。濟水右合黃水,水發源京縣黃堆山,東南流,名祝龍泉,泉勢沸湧,狀若巨鼎揚湯。西南流,謂之龍項口,世謂之京水也。又屈而北注,魚子溝水入焉,水出石暗澗,東北流,又北與濏濏水合。水出西溪東流,水上有連理樹,其樹,柞櫟也,南北對生,淩空交合,溪水曆二樹之間,東流注於魚水,魚水又屈而西北注黃水。黃水又北徑高陽亭東,又北至故市縣,重泉水注之。水出京城西南少陘山,東北流,又北流徑高陽亭西,東北流注於黃水。又東北徑故市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閻澤赤為侯國,河南郡之屬縣也。黃水又東北至滎澤南,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滎澤,下為船塘,俗謂之郟城陂,東西四十裏,南北二十裏。《竹書》、《穆天子傳》曰:甲寅,天子浮於滎水,乃奏《廣樂》是也。一水東北流,即黃雀溝矣。《穆天子傳》曰:王寅,天子東至於雀梁者也。又東北與靖水枝津合,二水之會為黃淵,北流注於濟水。又東過陽武縣南,濟水又東南流入陽武縣,曆長城東南流,蒗渠出焉。濟水又東北流,南濟也,徑陽武縣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陽桓矣。又東為白馬淵,淵東西二裏,南北百五十步,淵流名為白馬溝。又東徑房城北。《穆天子傳》曰天子裏甫田之路,東至於房,疑即斯城也。郭《注》以為趙郡房子也。餘謂穆王裏鄭甫而郭以趙之房邑為疆,更為非矣。濟水又東徑封丘縣南,又東徑大梁城北,又東徑倉垣城,又東徑小黃縣之故城北。縣有黃亭,說濟又謂之曰黃溝。縣,故陽武之東黃鄉也,故水以名縣。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於黃鄉,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粹宮招魂幽野於是。丹蛇自水濯洗,入於梓宮,其浴處有遺發焉。故諡曰昭靈夫人,因作寢以寧神也。濟水又東徑東昏縣故城北。陽武縣之戶牖鄉矣,漢丞相陳平家焉。平少為社宰,以善均肉稱,今民祠其社。平有功於高祖,封戶牖侯,是後置東昏縣也,王莽改曰東明矣。濟水又東徑濟陽縣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濟水之陽,故以為名,王莽改之曰濟前者也。光武生濟陽宮,光明照室,即其處也。《東觀漢記》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濟陽縣,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於凡禾,縣界大熟,因名曰秀。
從縣城折向東南,流經陵城西邊,又往南流,在鞏甚北邊南流注人河水。

又東過封丘縣北,北濟也。自滎澤東徑萊陽卷縣之武修亭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年,鄭子然盟於修澤者也,鄭地矣。杜預曰:卷東有武修亭。濟水又東徑原武縣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傳》曰:祭父自圃鄭來謁天子,夏,庚午,天子飲於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鄭是也。王莽之原桓矣。濟瀆又東徑陽武縣故城北,又東絕長城。案《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自亥穀以南,鄭所城矣。《竹書紀年》雲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築也。《郡國誌》曰:長城自卷徑陽武到密者是矣。濟讀又東徑酸棗縣之烏巢澤,澤北有故市亭。《晉太康地記》曰:澤在酸棗之東南,昔曹太祖納許攸之策,破袁紹運處也。濟讀又東徑封丘縣北,南燕縣之延鄉也,其在《春秋》為長丘焉。應劭曰:《左傳》,宋敗狄於長丘,獲長狄,緣斯是也。漢高帝封翟盱為侯國。濮水出焉。濟瀆又東徑大梁城之赤亭北而東注。
濟水舊水道往東南與奉溝水彙合。奉溝水上流在野王城西麵承接朱溝,往東南流經陽鄉城北邊,又往東南流經李城西邊。秦兵進攻趙國,邯鄲眼看就要投降了,驟站客舍小吏的兒子李同向平原君趙勝建議,叫他分出自己的家產,搞賞士兵,於是征募到敢死隊三千人。李同和他們一起衝向秦軍,把秦軍打退了。李同戰死,封他的父親為李侯。所以徐廣說:河內郡平皋縣有李城,就是此城。溝水流到城西南積成破水,破塘占地一百來頃,長滿了蘆葦,稱為李破。又流經險城西麵,折向東北,流經城北,又往東流經平皋城南,應肋說:邢侯從襄國遷移到這裏。齊桓公時,衛人攻邢,邢人遷到夷儀,就叫刑丘。那地方屬於晉國。因為它在河邊高岸上,地勢平坦,所以叫平皋。薛攢注《漢書》說:《春秋》中記載狄人攻邢,邢人遷到夷儀,沒有到這裏。現在襄國以西有夷儀城,離襄國百餘裏;平皋是邢丘,並不是封國。我按《春秋》:宣公六年(前603),赤狄攻晉,圍邢丘。從前晉侯送女兒到楚國,送到邢丘,就是這地方,沒有說無城。《竹書紀年》說:梁惠成王三年(前367),鄭在邢丘築城。可馬彪《後漢書?郡國誌》說:縣裏有邢丘,是從前的邢國,周公的兒子封在那裏。漢高帝七年(前20。),把這地方封給楊郡長項佗,立為侯國,賜姓劉氏。武帝時廢國設縣。水又往南注入大河。

又東過平丘縣南,北濟也。縣,故衛地也。《春秋》魯昭公十三年,諸侯盟於平丘是也。
與河水合流。又往東流過成皋縣北邊,又往東流過榮陽縣北邊,又往東流到礫溪南邊,往東流過榮澤北邊。

縣有臨濟亭,田儋死處也。又有曲濟亭,皆臨側濟水者。
《釋名》說:濟就是渡的意思。水源出自大河以北,渡過大河往南流。《晉地道誌》說:濟水從大坯入河,與河水相衝激,往南溢出,成為榮澤。《尚書》說:榮波澤可以蓄水了。孔安國說:榮澤波水已經堵塞而積儲起來。闡馴說:榮播是澤名。所以呂忱說:播水在榮陽,說的就是這條水。從前大禹堵塞住漫流的水,而榮陽下引河水往東南與淮水、泅水相通,把濟水從河水分出去,流向東南。漢明帝時,司空伏恭推薦樂浪人王景,王景字仲通,好學而多才多藝,長於治水。顯宗下詔要他和渴者王吳去開浚儀渠。王吳用王景的辦法才杜絕了水災,這就是王景王吳兩人所開的舊渠。渠水往東流向浚儀,所以稱浚儀渠。明帝於永平十五年(72)去東方巡察,來到無鹽,他嘉獎王景的功績,於是任命他當河堤渴者。靈帝建寧四年(171),在敖城西北用石塊砌築了一道水門,用以攔截渠口,稱為石門,所以人們也把此渠稱為石門水。石門寬十餘丈,西距大河三裏。石上刻著:建寧四年十一月以黃場之石修建。但主持其事的官吏姓名卻已模糊得看不出來了。魏太和年間(477?499),又加以重修,拆除了舊門,增建了新門,刻字的石條也就不存了。濟水北岸有石門亭,就是戴延之所謂新築的城,此城周圍三百步,是榮陽太守鎮守的地方。濟水南傍三皇山流過,就是皇室山,也稱三室山。濟水又往東流,經過西廣武城北邊。《郡國誌》:榮陽縣有廣武城,城在山上,是漢時所築。漢高祖與項羽在深澗兩岸互相對話,譴責項羽犯了十條大罪,項羽向漢高祖放箭,射中胸口,就是這地方。山下有水,北流注入濟水,人們稱為柳泉。濟水又往東流經東廣武城北麵,城牆是楚王項羽所修。漢軍打垮了曹咎,項羽回到廣武,築了一座高壇,把劉邦的父親放在壇上,說:漢軍不降,我就把老頭子放在大鍋裏活活煮了!高祖不肯聽他,項羽打算殺掉太公。項伯說:打天下的人顧不得家庭,殺了太公,隻不過加深仇怨罷了。項羽終於聽從了。現在把那座壇稱為項羽堆。在兩城中間,有一條切斷山丘的深澗,稱為廣武澗,項羽曾在澗上厲聲怒斥婁煩,嚇得婁煩喪魂落魄逃了回去。濟水又往東流經敖山北麵。《詩經》裏說的去敖山打獵捕獸,就指這地方。山上有城,就是殷帝仲丁遷都的地方。皇甫謐《帝王世紀》說:仲丁從毫遷到河上的囂,也有人說這就是敖。秦時在那裏設了糧倉,所以又叫敖倉城。濟水又東流,與榮讀彙合。榮讀上口引入河水,有石門,稱為榮口石門,但地勢卻十分低窪,舊時流到榮播澤的水,就是從這裏開始的。石門南邊近河,有一塊舊碑,上麵刻著:陽嘉三年(134)二月丁醜日,派河堤渴者王誨去疏浚河道,通過荒蕪的土地。說是由於大河衝積淤塞,因而侵蝕了堤防,過去總是用竹籠裝石頭,填上泥土來築堤,但用這種辦法築的堤時常毀壞,引起潰決,枉費了億萬人工。因此請求臨河各郡派出民佚,開山采石來砌築堤岸,工程完成以後,搖役也可停息了。辛未日朝廷頒發詔書,同意王誨立功,少府卿著手規劃基址,下詔頒發策書給予賞賜。但不久他又調職於沈州。於是挑選了一輛馬車,給予使者司馬登,要他繼承前人的事業,去完成這項重大的工程。司馬登考慮到伊、洛二水都注入大河,南岸沿著山腳,往東流經大坯,回流衝擊北岸,來勢凶猛,怒濤湍急洶湧,一旦決堤泛濫,就會把整片原野淹沒。一個小小的蟻穴,也會釀成意外的大災。古時從姬氏以來就老是為此憂心忡忡了,從前崇伯鯨也不能把大水治好,本朝兩位皇上也為此辛勞。於是他就親自來往奔波,辛苦經營?,和大臣一起商議,帶領百姓從三處山穀裏采石,由治水工匠在岸邊築起防波堤,來阻擋巨浪。工程進行期間,經常給予賞賜,以資勉勵。因而河道既不會阻滯不暢,也不會波濤洶湧,於是水土調和滋潤。施工不到一年,工程就順利完成了,這實在是幾位有功之臣督導有方,皇_L威德弘大昭彰的結果。從前禹疏通了九條河道,《尚書》就記載了他的功勳;後櫻親自從事農耕,《詩經》就在《大雅》裏頌揚他。今天這些治水者,不怕辛勞勤苦,每天一早就起來負起他們的職責,為富國利民而努力,怎麼可以埋沒了他們,使他們的勞績不能顯揚於世呢?因此就刻石記功流芳於後世。末後的頌辭從略。使臣河堤渴者山陽東絡司馬登,字伯誌,代理東萊曲成王誨,字孟堅;河內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皿汝南鄧方,字德山;懷縣縣令劉承,字季意,以及河堤屬官工匠等造。陳留浚儀邊韶,字孝先作頌辭。碑文因歲月悠久,字跡多已模糊殘缺,完全看不出來的地方就從略了。榮讀又往東南流,注入濟水,現在已經幹涸無水了。稍東,有宿須水口。宿須水上流承接大河,渠道旁邊有啟亭,水從啟亭往東南流,注入濟水,現在也幹涸無水了。宿須在大河以北,不在這裏,不過同名罷了。水從西邊沿著山邊低地流過,自秦漢以來,就常常時通時塞,濟水與河水彙合向東奔流。晉太和年間(366?371)桓溫北伐,打算疏通水流,但沒有成功就退回了。義熙十三年(417),劉裕西征,又下令寧朔將軍劉遵考沿這條渠道運糧,開始時有激湍東流,最後卻因山崩而堵塞了河道,於是劉裕在北方十裏重新開鑿陽渠來通航。但現在卻隻有南渠流通,因為引了溪澗裏的水。濟水在這裏又兼有鄴水之名。《春秋》宣公十三年(前596),晉楚兩國交戰,楚軍駐紮在鄴城,就在這條水邊。鄴,音卞。京相播說。鄴水在敖山以北。濟水又往東流經榮陽縣北邊。曹操一與徐榮作戰,打了敗仗,曹洪在這裏把馬讓給他騎。濟水又東流,礫石溪水注入。礫石溪水發源於榮陽城西南李澤,澤中有水。這澤就是古時的馮池。《地理誌》說:榮陽縣,馮池在縣城西南麵。水往東北流經敖山南麵。《春秋》:晉、楚交戰,在敖山前布置了伏兵。說的就是這座山。池水流經貌亭北麵,又往東北流經榮陽縣北麵,穿過斷山,往東北注入濟水,世人稱為礫石澗,就是《水經》所說的礫石溪。《水經》說濟水流過溪南,其實不是。濟水又東流,有索水注入。索水發源於京縣西南的篙諸山,與東關水同出一源,但分道而流,就是古時的旗然水。水往東北流,器難之水注入。《山海經》說:少隆之山,器難之水就發源在那裏,北流注入侵水,說的就是這條水。水往北流經金亭,又往北流經京縣老城西,注入旗然水。老城就是從前的鄭邑。莊公把他的弟弟段遷到那裏去住,號稱京城大叔。祭仲說:京城太大了,超過三百推,會成為國家的禍害的。城北有壇山岡。《趙世家》:成侯二十年(前355),魏國獻出榮陽,於是在岡上築壇建台。旗然水往北亂流,經小索亭西。京相潘說:京城有小索亭。《世語》以為索氏兄弟本來住在這地方,所以地名叫小索,水也就叫索水了。索水又往北流經大柵城東,晉時榮陽居民張卓、董邁等遭遇饑荒,集合了一批流民雜戶堅守,稱為大柵塢。到了太平真君八年(447),豫州刺史崔白把州治從虎牢遷到這裏,又把舊城向東拓寬,加以重建。太和十七年(493),遷都洛邑,廢州改郡。索水又折向西流,與梧桐澗水彙合。澗水發源於西南方的梧桐穀,往東北流,注入索水。這條水也時常有通有塞,不是長流不斷的。索水又折向北邊,往東流經大索城南。《春秋左傳》說:鄭子皮在索氏慰勞叔向,說的就是此城。《晉地道誌》所謂京城有大索亭和小索亭,《漢書》中說的京、索之間,就指大索城。索水又往東流經彼亭南邊。應肋說:榮陽是舊時貌公的國都,就是今天的貌亭。司馬彪《郡國誌》說:縣裏有貌亭,俗稱平桃城。城內有一座大墳,叫管叔家;也有把城稱為統(號)眺城的,這不對。統、藐字形相似,因而輾轉傳抄,以致失實。《風俗通》說:民間相傳,說漢高祖與項羽在京、索作戰,逃到薄中,項羽在後麵追來,到處搜尋他。當時有鴻在他藏身處的叢莽上鳴叫,追捕的人們都以為下麵一定無人,因而得以脫身。到了他即位以後,想到這隻雞覺得頗為神異,所以做了雞杖送給老人支身。按《廣誌》,楚國的鴻又叫啤惆,號眺城這地名,大概就是因鴻而取的吧,但也不大清楚。索水又往東北流,須水向右邊流入。須水發源於京城東北二裏的榆子溝,也叫奈榆溝,也有人叫小索水,往東北流,有木寥溝水注入。木寥溝水上流承接京城的南淵,人們稱為車輪淵。淵水往東北流,叫木寥溝,又往東北流,注入須水。須水又往東北流,在榮陽城西南,往北注入索水。索水又往東流經榮陽縣老城南。漢王在榮陽被圍困,紀信說:我給您做替身向楚詐降,大王您可以乘間逃出去。於是紀信坐著漢王的車從東門出城,宣稱漢向楚投降了。楚軍都歡呼祝賀,呼聲震天動地。漢王和數十人馬卻從西門出城,逃脫了楚軍包圍。項羽一看原來是紀信,火冒三丈,就把紀信投到沸水鍋中煮死。紀信墓在離城西北三裏處。所以蔡伯嘈《述征賦》說:經過漢高祖受節

又東過濟陽縣北,北濟也,自武父城北。闞駰曰:在縣西北,鄭邑也。東徑濟陽縣故城北。圈稱《陳留風俗傳》曰:縣,故宋地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漢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應劭曰:濟川,今陳留濟陽縣是也。
困之處,在榮陽憑吊紀信。榮陽城跨於丘岡高地,坐落在山的南坡,王莽立為祈隊,完全按照《周禮》六隊的建製。魏正始三年(242),正值甲子之年,照癸醜詔書,劃出河南郡縣,從鞏縣、伊網以東的地方,創建榮陽郡,合共二萬五千戶。以南鄉築陽亭侯李勝為郡守。李勝,字公昭,曾為原武典農校尉,施政惠及地方,老百姓在城北五裏為他立祠,號稱李君祠。廟前有腳形石,上麵有石箭靶,《石的銘》如今還在,大意是說:百姓欣然擁護他,大家都出於一片真心誠意。現在人們還來祭祀祈禱。索水又往東流經周苛墓北麵。漢高祖出了榮陽,派禦史大夫周苛去防守,項羽攻下榮陽,俘獲周苛,對他說:我讓你當上將軍,封三萬戶侯,您能夠盡忠守節嗎?周苛張大眼睛痛罵項羽,項羽大怒,把他投到沸水鍋裏煮了。索水又東流,北彎西轉,往北流經榮陽城東麵,然後北流注入濟水。杜預說:旗然水發源於榮陽成皋縣,東流注入飯水。《春秋》襄公十八年(前555),楚國攻打鄭國,右翼軍隊涉過穎水,駐紮在旗然,說的就是此水。濟渠水斷了,飯溝就在這裏承接此水,所以說:飯水承接旗然水。也叫鴻溝水,大概因為楚、漢劃地分王,指定以此水為界的緣故。《郡國誌》說:榮陽有鴻溝水。這些水名都是隨所經的城池和地區而變,成為河流的異名的。濟水又往東流經榮澤北麵,這是先前榮水彙聚的地方。京相播說:榮澤在榮陽縣東南,與濟隧彙合。濟隧上流在卷縣北河承接河水,往南流經卷縣舊城東麵,又往南流經衡雍城西麵。《春秋左傳》襄公十一年(前562),諸侯攻鄭,在濟隧渡水西進。杜預漏掉這地方,隻說到水名。京相播說:這是鄭國地方。說濟水從榮澤北流,到了衡雍以西,與從大河分出的濟水相彙合,南距新鄭一百裏。這樣看來,那麼榮、播、河、濟都是來往相通的了。從河水分出的濟水,就是陰溝的上源。、濟隧在這裏斷了,所以世人也有把舊河道稱為十字溝的。自從於岑在河水南岸築八激堤後,水脈斷流,舊河道也難以尋找了。又往南彙入榮澤。但水既已斷流,於是人們就把那地方稱為榮澤了。《春秋》衛侯與翟人在榮澤作戰,殺掉彭公。弘演就在這裏以身殉主,剖腹把爵公的肝放入自己體內。有垂隴城,濟讀就發源於城北。《春秋》文公二年(前625),晉士毅在垂隴會盟。京相潘說:垂隴是鄭國地方。現在榮陽以東二十裏有垂隴老城,就是此城。世人稱為都尉城,因為這是榮陽典農都尉的治所,所以改掉垂隴一名了。水邊又有沙城,左邊有濟讀流過。《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九年(前361),惠成王在巫沙會見鄭厘侯。水邊有老城,世人稱為水城。《史記》: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魏冉攻打魏國,取道芒卯,打進北宅,就是舊時的宅陽城。《竹書紀年》說:惠成王十三年(前357),惠成王和鄭厘侯在巫沙締結盟約,以解宅陽之圍,把厘歸還鄭國。《竹書紀年》晉出公六年偷469),齊、鄭合攻衛國,荀瑤在宅陽築城。民間叫做水城,這就不對了。濟水從沼澤往東流出,就是從這裏開始的。王隱說:河水決口後形成榮水,濟水承接榮水,所以有濟堤,說的就是這條濟水。濟水又往東南流經厘城東邊,《春秋經》記載,隱公在時來會見鄭伯,這時來,就是《左傳》裏所說的厘。京相播說:現在榮陽縣東四十裏有舊厘城。濟水右邊彙合黃水,黃水發源於京縣的黃堆山,往東南流,叫祝龍泉,這道山泉流出時水勢翻湧,正像大鍋裏的沸水一樣。水往西南流,出山處叫龍項口,世人把水稱為京水。又轉彎向北奔流,有魚子溝水注入。魚子溝水出自石暗澗,往東北流,又往北與澎澎水彙合。澎澎水出自西溪,往東流,水上有連理樹-一是兩棵柞棟樹,南北對岸而生,淩空互相交合。溪水流經兩樹之間,往東注入魚水,魚水又折向西北流,注入黃水。黃水又往北流經高陽亭東邊,又往北流到故市縣,有重泉水注入。重泉水發源於京城西南的少隆山,往東北流,又往北流經高陽亭西邊,往東北注入黃水。又往東北流經故市縣老城南邊。漢高帝六年(前201),把這裏封給閻澤赤,立為侯國,後來是河南郡的屬縣。黃水又往東北流,到榮澤南分成兩條。一條往北流入榮澤,下遊是船塘,俗稱鄭城破,東西四十裏,南北二十裏。《竹書穆天子傳》說:甲寅日,穆天子在榮水航行,奏起隆重盛大的音樂,就在這裏。另一條水往東北流,就是黃雀溝。《穆天子傳》說:壬寅日,穆天子往東來到雀梁。又往東北流,與靖水支流彙合,二水彙合處就是黃淵,北流注入濟水。又往東流過陽武縣南邊,

又東過冤朐縣南,又東過定陶縣南,南濟也。濟瀆自濟陽縣故城南,東徑戎城北。《春秋》隱公二年,公會戎於潛。杜預曰: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是也。濟水又東北,菏水東出焉。濟水又東北徑冤朐縣故城南。呂後元年,封楚元王子劉執為侯國,王莽之濟平亭也。濟水又東徑秦相魏冉家南。冉,秦宣太後弟也,代客卿壽燭為相,封於穰,益封於陶,號曰穰侯,富於王室。範雎說秦,秦王悟其擅權,免相,就封出關,輜車千乘,卒於陶,而因葬焉,世謂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濟水又東北徑定陶恭王陵南。漢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後建平二年崩,上曰:宜起陵於恭皇之園,送葬定陶貴震山東。王莽秉政,貶號丁姬,開其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後墳及丁姬家,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處,以為世戒雲。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於丁姬竁中,今其墳塚,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數周,麵開重門,南門內夾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謂之丁昭儀墓,又謂之長隧陵。蓋所毀者,傅太後陵耳。丁姬墳墓,事與書違,不甚過毀,未必一如史說也。墳南,魏郡治也。世渭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蓋恭王之陵寢也。濟水又東北徑定陶縣故城南,側城東注。縣,故三鬷國也,湯追桀,伐三鬷,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鐸之邑,故曹國也。漢宣帝甘露二年,更濟陰為定陶國,王莽之濟平也。戰國之世,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變姓名寓於陶,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之所交易也。治產致千金,富好行德,子孫修業,遂致巨萬。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又屈從縣東北流。
濟水又往東南流,進入陽武縣境內,經長城往東南流,菠藹渠從那裏分出。濟水又往東北流,就是南濟。經過陽武縣老城南邊,王莽改縣名為陽桓。又東流,就是白馬淵,淵長東西二裏,南北寬約一百五十步,淵中流出的水叫白馬溝。又往東流經房城北。《穆天子傳》說:天子苦於沼澤地泥路難行,往東到了房,恐怕就是此城。郭璞《注》以為這就是趙郡的房子縣。我以為穆王走的是鄭國的沼澤地,而郭璞則以為在趙國的房邑境內,就更不對頭了。濟水又往東流經封丘縣南麵,又往東流經大梁城北麵,又往東流經倉垣城,又往東流經小黃縣老城北麵。縣裏有黃亭,鄰近濟水,黃水就由此流出,又稱黃溝。小黃縣就是舊時陽武的東黃鄉,是以水為縣名的。沛公起兵後在原野作戰,他的母親死於黃鄉,天下平定後,就派使者帶了棺樞到這裏的荒野招魂。有赤練蛇在水中洗澡,洗後爬進棺樞,它洗澡的地方還留著些頭發。因而溢為昭靈夫人,並修建陵寢讓她的神靈得到安身之處。濟水又往東流經東昏縣老城北麵,這就是陽武縣的戶墉鄉。漢朝巫相陳平的家就在這裏。陳平少時在村社裏殺豬,以善於均分豬肉而著稱,現在老百姓還在社裏為他立祠。陳平輔佐漢高祖有功,封為戶精侯,後來設置了東昏縣。王莽時改名為東明。濟水又往東流經濟陽縣老城南,這就是舊時的武父城。城在濟水北麵,所以叫濟陽,王莽改為濟前。光武帝降生於濟陽宮時,有祥光照亮整個房間,就是在這地方。《東觀漢記》說:光武帝於建平元年(前6)生於濟陽縣,那年長出一棵嘉禾,一根稻莖上長出九個稻穗,比普通的稻禾大得多,全縣取得大豐收,因此把他取名為秀。又往東流過封丘縣北邊,

南濟也。又東北右合菏水,水上承濟水於濟陽縣東,世謂之五丈溝。又東徑陶丘北。《地理誌》曰:《禹貢》,陶丘在定陶西南。陶丘亭在南,墨子以為釜丘也。《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者也。《尚書》所謂菏水自陶丘北,謂此也。菏水東北出於定陶縣北,屈左合菏水,菏水西分濟瀆,東北徑濟陰郡南。《爾雅》曰,濟別為濋。呂忱曰:水決複入為氾,廣異名也。氾水又東合於菏瀆。昔漢租既定天下,即帝位於定陶彙水之陽。張晏曰:氾水在濟陰界,取其氾愛弘大而潤下也,沮水之名,於是乎在矣。菏水又東北,徑定陶縣南,又東北,右合黃水枝渠,渠上承黃溝,東北合菏而北注濟瀆也。
這一條是北濟水。水從榮澤往東流經榮陽卷縣的武情亭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年(前581),鄭子然在情澤會盟,這是鄭國的地方。杜預說:卷縣東邊有武情亭。濟水又往東流經原武縣老城南邊,這就是《春秋》的原圃。《穆天子傳》說:祭父從圃鄭來拜見天子,夏天,庚午日,天子在清上飲酒,就派祭父去圃鄭。就是王莽的原桓。濟讀又往東流經陽武縣老城北邊,又往東流過長城,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龍賈領兵在西部邊境築了長城,從亥穀以南的一段,是鄭修築的。《竹書紀年》說:這是梁惠成王十五年(前355)築的。《郡國誌》說:長城從卷縣經陽武到密縣。濟讀又往東流經酸棗縣的烏巢澤,澤北有個舊市亭。《晉太康地記》說:烏巢澤在酸棗縣東南。從前曹操采用了許枚的策略,就在這裏破壞了袁紹的運輸線。濟讀又往東流經封丘縣北邊,就是南燕縣的延鄉,在《春秋》中稱長丘。應韻說:《左傳》:宋國在長丘打敗了狄人,俘獲長狄緣斯。漢高祖把這地方封給翟盯,立為侯國。蹼水就發源在這裏。濟讀又往東流經大梁城的赤亭北麵,往東流去。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水經註》

《水經註》

作者:酈道元
《水經注》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