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出省城,西南二裏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裏田盡,萑葦長成後的蘆葦滿澤,舟行深綠間,不複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草間舟道甚狹,遙望西山繞臂東出,削崖排空,則羅漢寺也,又西十五裏抵高嶢,乃舍舟登陸高嶢者,西山中遜處也。南北山皆環而東出,中獨西遜,水亦西逼之,有數百家倚山臨水,為迤西大道。
從省城昆明出發,往西南走二裏後上船。兩岸耕地平整,夾水延伸。船行十裏就看不到農田。水中長滿蘆葦,船航行在蘆葦叢中,還感覺不到滇池這個大湖,這就是草海。蘆葦之間的航道十分狹窄,遙望西山,像張開的手臂繞向東邊伸出去,陡峭的崖壁排空聳立,那是羅漢寺。又往西航行十五裏抵達高曉,於是離開船上岸。高曉是西山中部的低凹處。南部、北部的山都繞向東邊伸出去,隻有中部往西收縮,水也向西緊逼,有數百家人靠山臨水而居,是去滇西大路的必經之地。

北上有傅園;園西上五裏,為碧雞關,即大道達安寧州者。由高嶢南上,為楊太史祠,祠南至華亭、太華,盡於羅漢,即碧雞山南突為重崖者。蓋碧雞山自西北亙東南,進耳諸峰由西南亙東北,兩山相接,即西山中遜處,故大道從之,上置關,高嶢實當水埠焉。
從高曉往北上為傅園,從傅園往西上五裏,為碧雞關,是通到安寧州的大路。從高曉往南上,有楊太史祠,從楊太史祠往南到華亭寺、太華寺,最後到羅漢寺,就是碧雞山向南突出、山崖重疊的地方。大致碧雞山從西北橫貫東南,進耳等山峰從西南橫貫東北,兩道山交接的地方,就是西山中部低凹處,所以大路從這裏經過,在上麵設置關卡,高曉實際上是水陸碼頭。

餘南一裏,飯太史祠。又南過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裏,山半得華亭寺。寺東向,後倚危峰,草海臨其前。由寺南側門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隴入腋,共二裏,東南升嶺,嶺界華亭、太華兩寺中而東突者。南逾嶺,西折入腋湊間,上為危峰,下盤深穀,太華則高峙穀東,與行處平對。然路必窮極西腋,後乃東轉出。腋中懸流兩派墜石窟,幽峭險仄,不行此徑不見也。轉峽,又東盤山嘴,共一裏,俯瞰一寺在下壑,乃太平寺也。又南一裏,抵太華寺。寺亦東向,殿前夾墀皆山茶,南一株尤巨異。前廊南穿廡入閣,東向瞰海。
我往南上一裏,在楊太史祠吃飯。又往南走過一個村莊,就往西南上山,一共走了三裏,來到山腰的華亭寺。華亭寺正麵朝東,背靠陡峰,前方對著草海。從寺南邊的側門出去,沿著寺南往西上,往南越過分支隴岡進入山穀,一共二裏,往東南登嶺,這就是在華亭寺、太華寺之間而向東突出的山嶺。往南越過嶺,轉西進入山腋會聚處,路上麵是陡峰,路下麵盤繞深穀,太華寺高高峙立在山穀東邊,和路平行相對。然而必須走完山穀西側,然後才往東轉出山穀。山穀中懸掛著兩股飛流,墜入石窟,幽深、峻峭、驚險、狹窄,不走此路是見不到的啊。轉出峽穀,又往東繞過山口,一共走了一裏,往下看到一座寺廟在下麵的壑穀中,是太平寺。又往南走一裏,到太華寺。太華寺也是正麵朝東,殿前的石階兩旁都是山茶花樹,靠南的一棵特別大得出奇。從前廊往南穿過廂房進入一碧萬頃閣,閣向東俯瞰滇池。

然此處所望猶止及草海,若瀠瀠浩蕩觀,當更在羅漢寺南也。
但這裏還隻能看到草海,如果要領略浩浩蕩蕩的滇池大觀,應當還要去到羅漢寺南麵。

遂出南側門,稍南下,循塢西入。又東轉一裏半,南逾嶺。嶺自西峰最高處東垂下,有大道直上,為登頂道。截之東南下,複南轉,遇石峰嶙峋南擁。輒從其北,東向墜土坑下,共一裏,又西行石叢中。一裏,複上躡崖端,盤崖而南,見南崖上下,如峰房燕窩,累累欲墮者,皆羅漢寺南北庵也。披石隙稍下,一裏,抵北庵,已出文殊岩上,始得正道。由此南下,為羅漢寺正殿;由此南上,為朝天橋。橋架斷崖間,上下皆嵌崖,此複嶄崖中墜。橋度而南,即為靈官殿,殿門北向臨橋。由殿東側門下,攀崖躡峻,愈上愈奇,而樓、供純陽、而殿、供元帝、而閣、供玉皇、而宮名抱一,皆東向臨海,嵌懸崖間。每上數十丈,得鬥大平崖,輒杙空架隙成之。故諸殿俱不巨,而點雲綴石,互為披映,至此始擴然全收水海之勝。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橫倚樓,樓前高柏一株,浮空漾翠。並樓而坐,如倚危檣上,不複知有崖石下藉也。抱一宮南削崖上,杙木棧,穿石穴,棧懸崖樹,穴透崖隙,皆極險峭。度隙,有小樓粘石端,寢龕炊灶皆具。北庵景至此而極。
於是從南邊的側門出寺,稍稍往南下,順著山嗚往西進去。又轉東走一裏半,往南越嶺。嶺從西部山峰最高處向東垂下來,有大路一直上去,是登上峰頂的路。橫穿大路往東南下,再轉南,遇見石峰嶙峋、往南簇擁。於是從石峰北麵,向東墜下土坑,一共走了一裏,又往西走進石頭叢中。一裏,又往上從崖邊攀登,盤繞著崖往南走,看見南邊的崖上崖下,蜂房燕窩般的建築,層層疊疊,像要墜落,那都是羅漢寺的南庵和北庵。穿過石縫逐漸下,一裏,到北庵,不久出到文殊岩上,才走上正路。從這裏往南下去,是羅漢寺正殿;從這裏往南上,是朝天橋。橋架在斷崖之間,上下都是險崖,這裏又山崖斷開、中部下墜。過橋往南走,就到靈官殿,殿門朝北對著橋。從殿東的側門下去,攀崖壁登峻道,越往上越奇妙,又有樓、〔供奉純陽祖師。〕又有殿、〔供奉元始天尊。〕又有閣、〔供奉玉皇大帝。〕又有宮,〔名抱一宮。〕都朝東正對滇池,鑲嵌在懸崖之中。每向上攀登幾十丈,便有一塊鬥大的平台在崖間,於是就在這空間架木建成廟宇。所以各個殿都不大,但白雲崖石點綴,彼此映襯,到這裏才地勢開闊,觀覽到了整個滇池外海的勝境。南崖邊有間亭子向前突出去,北崖邊有樓房橫列,樓前有一棵高大的柏樹,碧綠的枝葉飄浮在空中。傍樓而坐,如同乘坐在高懸的船上,再也感覺不出還有崖石在下麵支撐著呢。抱一宮南麵陡峭的崖壁上,釘有木樁,鋪成棧道,穿通石洞,棧道懸在崖上的樹木中,石洞穿透崖間的縫隙,都極其險阻峻峭。穿過縫隙,有座小樓像粘在石崖邊,住處、神完、炊具都有。北庵的景物到這裏才結束。

返下朝天橋,謁羅漢正殿。殿後崖高百仞。崖南轉折間,泉方渟崖麓,乃朝天橋迸縫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東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瀠坪一縷若腰帶,下悉隤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間梵宇仙宮,雷神廟、三佛殿、壽佛殿、關帝殿、張仙祠、真武宮次第連綴。真武宮之上,崖愈傑竦,昔梁王避暑於此,又名避暑台,為南庵盡處,上即穴石小樓也。更南,則庵盡而崖不盡,穹壁覆雲,重崖拓而更合。南絕壁下,有猗蘭閣址。還至正殿,東向出山門,凡八折,下二裏抵山麓,有村氓數十家,但網罟。村南即龍王堂,前臨水海。由其後南循南崖麓,村盡波連,崖勢愈出,上已過猗蘭舊址。
往回走,下朝天橋,到羅漢寺正殿拜佛。殿後的山崖有百初高。山崖南麵的轉折處,有方方的一汪泉水彙聚在崖腳,是從朝天橋山縫中湧出後流下來的,名勺冷泉。往南越過泉水,立即轉向東南,從這裏往上山崖更加高聳,隻有一縷像腰帶一樣的平地繞在半山中,往下全是坍塌的斜坡、崩裂的崖壁,直插入滇池底,小平地上的佛寺神宇、仙人宮殿,〔雷神廟、三佛殿、壽佛殿、關帝殿、張仙祠、真武宮〕依次連著排列。真武宮之上,山崖愈加聳立奇特,從前梁王在這裏避暑,又名避暑台,是南庵的盡頭,上麵是辟石而建的小樓。再往南,則庵盡而崖不盡,崖壁高聳,白雲覆蓋,重重的山崖分開後又合攏。南頭絕壁下,有猜蘭閣舊址。回到正殿,往東從山門出去,共轉八道彎,向下走了二裏抵達山麓,有數十家村民居住在這裏,都以捕魚為業。村南是龍王堂,堂前正對滇池外海。從龍王堂背後往南順著南崖麓過去,村莊盡頭處水波連接山崖,山崖的氣勢更加突出,上麵已經過了琦蘭閣舊址。

南壁愈拓削,一去五裏,黃石痕掛壁下,土人名為掛榜山。再南則崖回嘴突,巨石壘空嵌水折成璺,南複分接屏壁,雄峭不若前,而兀突離奇,又開異境。三裏,下瞰海涯,舟出沒石隙中,有結茅南涯側者,亟懸仄徑下,得金線泉。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門,大僅如盎,中崆峒,悉巨石欹側,不可入。水由盎門出,分注海。海中細魚溯流入洞,是名金線魚。魚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縷如線,為滇池珍味。泉北半裏,有大石洞,洞門東瞰大海,即在大道下,崖傾莫可墜,必迂其南,始得逶迤入,即前所望石中小舟出沒處也。門內石質玲透,裂隙森柱,俱當明處。南入數丈輒暗,覓炬更南,洞愈崇拓。共一裏,始轉而分東西向,東上三丈止,西入窈窕莫極。俱火炬不給,乃出。
南壁更加寬大、陡峭,一直延伸五裏,黃色的石痕懸掛在崖壁下部,當地人稱為掛榜山。再往南則崖壁曲折環繞,山嘴突出,巨石淩空壘起,嵌入水中,斷開裂縫。往南和屏風般的崖壁忽分忽接,雄偉、峻峭比不上前麵,但高聳離奇,又別開異境。走三裏,往下俯瞰滇池岸邊,船隻在石縫中出沒,南岸旁邊建有茅草房,趕快從又陡又窄的小路下去,找到了金線泉。泉水從西山腹部穿出,外麵分為三道門,每道門隻有盎那麼大,中間是空洞,但全是傾斜的巨石,不能進去。泉水從盎大的門流出,分別注入滇池。滇池中的一種小魚溯流進入洞中,名叫金線魚。金線魚的大小不超過四寸,魚味鮮美,首尾之間有一縷金線,是滇池的珍貴美味。金線泉北部半裏處,有個大石洞,洞口向東俯瞰滇池外海,就在大路下麵,石崖傾覆而沒有地方能夠下去,必須繞到洞南,才得以迂回進入,就是先前所看到的小船在石縫中出沒的地方。洞內石質玲瓏剔透,裂隙和石柱森列,都在亮處。往南進數丈就黑暗了,尋到火把後再往南進去,洞更高、更開闊。共進去一裏,才轉而分成朝東朝西方向,往東上去三丈就到底了,往西進則很幽深而無法窮盡。擔心火把不夠,於是出洞。

上山返抱一宮。問山頂黑龍池道,須北向太華中,乃南轉。然池實在山南金線泉絕頂,以此地崖崇石峻,非攀援可至耳。餘輒從危崖曆隙上,壁雖峭,石縫多棱,懸躍無不如意。壁紋瓊葩瑤莖,千容萬變,皆目所未收。素習者惟牡丹,枝葉離披,布滿石隙,為此地絕遘,乃結子垂垂,外綠中紅,又餘地所未見。土人以高遠莫知采鑒,第曰山間野藥,不辨何物也。攀躋裏餘,遂躡巔,則石萼鱗鱗,若出水青蓮,平散竟地。峰端踐側鍔而南,惟西南一峰最高。行峰頂四裏,淩其上,為碧雞絕頂。頂南石萼駢叢,南墜又起一突兀峰,高少遜之,乃南盡海口山也。絕頂東下二裏,已臨金線泉之上,乃於聳崖間觀黑龍池而下。
上山回到抱一宮。詢問去山頂黑龍池的路,必須向北去到太華山中部,才往南轉。而黑龍池其實在山南金線泉的最高頂上,因為這裏山崖崇高、石壁陡峻,不是攀援能夠到達的。我於是從陡直的崖壁間踩著裂隙往上爬,崖壁雖然陡峭,但石縫棱角突出,懸空著往上躍沒有不如意的時候。崖壁縫隙中有一種花,如同瓊花玉莖,形態千變萬化,都是前所未見的。我一向熟悉的隻有牡丹,枝葉散亂,布滿石縫,在這裏是絕難遇見的,而此花結子下垂,外綠中紅,又是我家鄉所見不到的。當地人因為山高路遠而不知道采摘鑒賞,隻認為是山間野藥,分不清是什麼品種。往上攀爬一裏多,就登上了山頂,於是魚鱗狀的石曹,像出水的青蓮花,均勻地撒得滿地都是。踩著峰頭側邊的石頭往南,惟有西南的一峰最高。在峰頂上走了四裏,登上最高處,是碧雞山絕頂。頂南石粵叢叢排排,南邊墜下去的地方又突起一座陡峰,比碧雞山絕頂稍低,是南邊盡頭處海口的山。從絕頂上往東下二裏,已經到達金線泉的上麵了,於是在高聳的山崖間觀看黑龍池後下山。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