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陳書》 作者:姚思廉  

列傳·卷二十二

世祖九王高宗二十九王後主十一子
世祖有十三個兒子:沈皇後生了廢帝、始興王伯茂,嚴淑媛生了鄱陽王伯山、晉安王伯恭,潘容華生了新安王伯固,劉昭華生了衡陽王伯信,王充華生了廬陵王伯仁,張脩容生了江夏王伯義,韓脩華生了武陵王伯禮,江貴妃生了永陽王伯智,孔貴妃生了桂陽王伯謀。其中伯固犯上為逆,另有傳記。另有二個兒子早死,本書無名.

世祖十三男:沈皇後生廢帝、始興王伯茂,嚴淑媛生鄱陽王伯山、晉安王伯恭,潘容華生新安王伯固,劉昭華生衡陽王伯信,王充華生廬陵王伯仁,張修容生江夏王伯義,韓修華生武陵王伯禮,江貴妃生永陽王伯智,孔貴妃生桂陽王伯謀。其伯固犯逆別有傳。二男早卒,本書無名。
始興王伯茂,字鬱之,世祖的第二個兒子。當初,高祖的哥哥始興昭烈王道談在梁朝任官,為束宮直合將軍,侯景作亂時,他率領弓箭手二千人支援台城,在城中被流箭射中而死。太平二年,被追贈侍中、使持節、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封長城縣公,謐號昭烈。高祖受禪,又贈驃騎大將軍、太傅、揚州牧,改封始興郡王,食邑二千戶。昭烈王生世祖輿高宗。高宗在梁朝承聖末年移遷關右,此時高祖遠以高宗襲封始興嗣王,以奉昭烈王祀。永定三年六月,高祖崩,此月世祖入宮繼承帝位。其時高宗在北周末回還,世祖以本宗缺乏祭祀,在當年十月下詔書道:“往日皇基始建,分封各親戚,我親使土地長遠存在,特開啟大邦。弟陳頊繼承門祀,雖然土宇開建,然祭祀無由。又加上遭到家庭不測,遇到凶事宿怨,皇太子遠隔,車駕沒回。我以渺小身份,榮受此大命,因循帝位,須虛懷若穀。如今既然已入奉大宗,應事絕於藩邦祭禮,始興國廟祭祀無主,瞻言之高潔,感而悲慟。改封嗣王陳頊為安成王,封第二個兒子伯茂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藉以申發無盡之情,永保山河之運。”

始興王伯茂,字鬱之,世祖第二子也。初,高祖兄始興昭烈王道談仕於梁世,為東宮直閣將軍,侯景之亂,領弩手二千援台,於城中中流矢卒。太平二年,追贈侍中、使持節、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封長城縣公,諡曰昭烈。高祖受禪,重贈驃騎大將軍、太傅、揚州牧,改封始興郡王,邑二千戶。王生世祖及高宗。高宗以梁承聖末遷於關右,至是高祖遙以高宗襲封始興嗣王,以奉昭烈王祀。永定三年六月,高祖崩,是月世祖入纂帝位。時高宗在周未還,世祖以本宗乏饗,其年十月下詔曰:“日者皇基肇建,封樹枝戚,朕親地攸在,特啟大邦。弟頊嗣承門祀,雖土宇開建,薦饗莫由。重以遭家不造,閔凶夙遘,儲貳遐隔,轊車未返。猥以眇身,膺茲景命,式循龜鼎,冰穀載懷。今既入奉大宗,事絕籓裸,始興國廟蒸嚐無主,瞻言霜露,感尋慟絕。其徙封嗣王頊為安成王,封第二子伯茂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庶申罔極之情,永保山河之祚。”
按舊製,諸王受封,沒有加戎號者,不設置佐史,於是尚書八座上奏道:“增加崇尚徽號,裝飾外表車服,目的在於彰顯他的德行,對下改變民間聲望。皇帝的第二個兒子伯茂,新封始興王,體自至尊,神采姿態聰敏,正當玉映佩鯛之俊年,蘭花芬芳之佳歲,清暉美譽,如日茂月升,道德可蘊平、河,聲望可超袞、植。皇情追感,聖性天深,由於本宗缺乏繼業者,就讓他繼承藩邦後嗣,雖然珪器與社宮已受,但是戎章未襲,這哪裹是光崇賢哲寵立皇室子弟的做法呢。臣等參議,宜加伯茂寧遠將軍,置佐史。”皇上下詔道:“可以。”不久任使持節、都督南琅邪彭城二郡諸軍事、彭城太守。天嘉二年,進號宣惠將軍、揚州刺史。

舊製諸王受封,未加戎號者,不置佐史,於是尚書八座奏曰:“夫增崇徽號,飾表車服,所以闡彰厥德,下變民望。第二皇子新除始興王伯茂,體自尊極,神姿明穎,玉暎觿辰,蘭芬綺歲,清暉美譽,日茂月升,道鬱平、河,聲超袞、植。皇情追感,聖性天深,以本宗闕緒,纂承籓嗣,雖圭社是膺,而戎章未襲,豈所以光崇睿哲,寵樹皇枝。臣等參議,宜加寧遠將軍,置佐史。”詔曰“可”。尋除使持節、都督南琅邪彭城二郡諸軍事、彭城太守。天嘉二年,進號宣惠將軍、揚州刺史。
伯茂生性聰敏,好學,對下士謙恭有禮,又是太子的同母之弟,世祖對他非常愛重。此時征討北方的軍人在丹徒盜竊晉郗曇墓,盜得大批晉右將軍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輿當時不少名賢的遺跡。事情被發覺,這些書法手跡一並被縣官沒收,藏於秘府之中,世祖因為伯茂喜好古物,多子賜贈,由此伯茂得以工於草隸,頗得王右軍書法之神髓。天嘉三年,任鎮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

伯茂性聰敏,好學,謙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世祖深愛重之。是時征北軍人於丹徒盜發晉郗曇墓,大獲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跡。事覺,其書並沒縣官,藏於秘府,世祖以伯茂好古,多以賜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隸,甚得右軍之法。三年,除鎮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
廢帝登位,此時伯茂在京城,劉師知等假造韶書要使高宗出朝,伯茂從中勸成。劉師知等被殺後,高宗恐怕伯茂在朝廷煽動,光大元年,便給他進號中衛將軍,命令他入居禁宮中,專門與廢帝相遊相處。此時四海之內的聲望都已歸向高宗,伯茂深感不平,朝夕憤怒,屢出惡言,高宗以他無能,不以為意。到建安人蔣裕輿韓子高等謀反,伯茂同時暗地參預其事。光大二年十一月,皇太後命令罷黜廢帝為臨海王,當El又下令道:“伯茂輕薄,從幼時起,就辜負了皇上嚴訓,後來越加放肆凶狠狡猾。常以為自己位居太子之弟,應該秉承國權,不約束自己的年歲德行,愈加狂妄急躁,圖謀引禍作亂,煽動宮廷,招惹凶險,怨望台閣,繼位君主喪失道德,由此禍端,凡凶德之事,他都作謀主。按理應交付司法官,照刑法處置.念他是皇族之一,尚懷悲痛,可特予降為溫麻侯,對他的行為加以禁止,另遣派地方居住。此實出於無奈,言而倍增悲歎。”此時六門之外有別館,是諸王加冠婚娶場所,名為婚第,由此命伯茂出宮居住。中途遇強盜,死於車中,其時十八歲。

廢帝即位,時伯茂在都,劉師知等矯詔出高宗也,伯茂勸成之。師知等誅後,高宗恐伯茂扇動朝廷,光大元年,乃進號中衛將軍,令入居禁中,專與廢帝遊處。是時四海之望,鹹歸高宗,伯茂深不平,日夕憤怨,數肆惡言,高宗以其無能,不以為意。及建安人蔣裕與韓子高等謀反,伯茂並陰豫其事。二年十一月,皇太後令黜廢帝為臨海王,其日又下令曰:“伯茂輕薄,爰自弱齡,辜負嚴訓,彌肆凶狡。常以次居介弟,宜秉國權,不涯年德,逾逞狂躁,圖為禍亂,扇動宮闈,要招粗險,觖望台閣,嗣君喪道,由此亂階,是諸凶德,鹹作謀主。允宜罄彼司甸,刑斯蠙人。言念皇支,尚懷悲懣,可特降為溫麻侯,宜加禁止,別遣就第。不意如此,言增泫歎。”時六門之外有別館,以為諸王冠婚之所,名為婚第,至是命伯茂出居之。於路遇盜,殞於車中,時年十八。
鄱陽王伯山,字靜之,世祖的第三個兒子。容貌儀態偉岸,舉止嫻靜文雅,喜怒不形於色,世擔對他深為器重。當初直擔時,天下草創之際,諸王受封的儀禮多缺,到伯山受封,世祖想鄭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書八座上奏道:“臣聽聞,本枝均予允存,宗周之業以此弘盛,磐石既建,皇漢之基乃久遠,故而能協宣五運,規範百王,強固皇靈之根,隆盛永世。第三皇子值山,幼年即發現睿智美德,早期即表現與眾不同的姿容,光照紅宮牆,暉映青合闈,但玉圭之器沒有秉握,金錫之車沒有駕馭,怎麼能分次第順序而親之,連結翰林,建樹於外藩親戚。臣等參議,應封伯山為鄱陽郡王。”皇帝下詔道:“可以。”於是派遣散騎常侍、度支尚書蕭睿持節兼太宰告於太廟;又派遣五兵尚書王質持節兼太宰告於太社。當年十月,皇帝臨軒策命道:“嗚呼建樹外藩之屏,獎掖王室,以前朝之典為欽命,都必須從其而行。惟你早握珪璋國器,生而知孝敬,是有美德的親屬,聚斂美譽,啟建大邦,此是倫理之序,用此敬遵民之瞻望,故賜此珪器祥瑞。往日欽命啊為勉勵樹立聲譽業績,永保宗廟社稷,豈可不謹慎!”策畢,下令王公以下同宴於王宮。仍授伯山東中郎將、吳郡太守。天嘉六年,封為緣江都督、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天康元年,進號鎮北將軍。

鄱陽王伯山,字靜之,世祖第三子也。偉容儀,舉止閑雅,喜慍不形於色,世祖深器之。初高祖時,天下草創,諸王受封儀注多闕,及伯山受封,世祖欲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書八座奏曰:“臣聞本枝惟允,宗周之業以弘,盤石既建,皇漢之基斯遠,故能協宣五運,規範百王,式固靈根,克隆卜世。第三皇子伯山,發睿德於齠年,表歧姿於丱日,光昭丹掖,暉暎青闈,而玉圭未秉,金錫靡駕,豈所以敦序維翰,建樹籓戚。臣等參議,宜封鄱陽郡王。”詔曰“可”。乃遣散騎常侍、度支尚書蕭睿持節兼太宰告於太廟;又遣五兵尚書王質持節兼太宰告於太社。其年十月,上臨軒策命之曰:“於戲!夫建樹籓屏,翼獎王室,欽若前典,鹹必由之。惟爾夙挺圭璋,生知孝敬,令德茂親,僉譽所集,啟建大邦,實惟倫序,是用敬遵民瞻,錫此圭瑞。往欽哉!其勉樹聲業,永保宗社,可不慎歟!”策訖,敕令王公已下並宴於王第。仍授東中郎將、吳郡太守。六年,為緣江都督、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天康元年,進號鎮北將軍。
高宗輔政,不想讓伯山處於邊地,光大元年,轉為鎮束將軍、柬揚州刺史。太建元年,征為中衛將軍、中領軍。六年,又為征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不久為征南將軍、江州刺史。十一年,入為護軍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仍給鼓吹並扶。後主即位,進號中權大將軍。至德四年,出為持節、都督束揚豐二州諸軍事、束揚州刺史,加侍中,其餘都照舊。禎明元年,因母喪,離職。第二年,起用為鎮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給班劍十人。禎明三年正月薨,其時四十歲。

高宗輔政,不欲令伯山處邊,光大元年,徙為鎮東將軍、東揚州刺史。太建元年,征為中衛將軍、中領軍。六年,又為征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尋為征南將軍、江州刺史。十一年,入為護軍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仍給鼓吹並扶。後主即位,進號中權大將軍。至德四年,出為持節、都督東揚、豊二州諸軍事、東揚州刺史,加侍中,餘並如故。禎明元年,丁所生母憂,去職。明年,起為鎮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給班劍十人。三年正月薨,時年四十。
伯山性格寬厚,風度儀表很美,又在諸王中最年長,後主深為敬重他,每當朝廷有加冠婚嫁宴請的事,常派伯山為主事。到其母喪,他居喪而以孝聞名。後主曾駕臨吏部尚書蔡征家宅,於是前往憑吊,伯山號啕大哭、悲痛欲絕,便起用他為鎮衛將軍,並對群臣說:“鄱陽王純厚性情可嘉,又是西宮中最年長者,豫章已兼司空,他也應改任太尉。”沒等到發詔書,伯山已薨,不久正值陳朝滅亡,於是沒有贈謐。

伯山性寬厚,美風儀,又於諸王最長,後主深敬重之,每朝廷有冠婚饗宴之事,恒使伯山為主。及丁所生母憂,居喪以孝聞。後主嚐幸吏部尚書蔡徵宅,因往吊之,伯山號慟殆絕,因起為鎮衛將軍,仍謂群臣曰:“鄱陽王至性可嘉,又是西第之長,豫章已兼司空,其亦須遷太尉。”未及發詔而伯山薨,尋值陳亡,遂無贈諡。
長子君範,太建年中拜為鄱陽國世子,不久為貞威將軍、晉陵太守,沒有承襲爵位而隋軍已到。此時宗室王侯在京都的有一百多人,後主恐怕有變,便都召入宮,命令屯聚朝堂之上,派豫章王叔英總督他們,而又暗地裹有所防備。到六軍敗北,相繼投降,便隨從後主人關。到長安,隋文帝把他們全部發配到隴右和河西各州,各給田業而處置。當初,君範與尚書仆射江總友好,此時江總贈送君範手書五言詩,敘述他鄉離別之情意,辭句十分辛酸,當世文士都誦讀它。大業二年,隋煬帝以後主第六女女蜩為貴人,非常喜愛寵幸,便召陳氏子弟都回京城,根據才能錄用,於是都為守宰之官,遍布於天下。此年君範為溫令。

長子君範,太建中拜鄱陽國世子,尋為貞威將軍、晉陵太守,未襲爵而隋師至。是時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餘人,後主恐其為變,乃並召入,令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總督之,而又陰為之備。及六軍敗績,相率出降,因從後主入關。至長安,隋文帝並配於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處之。初,君範與尚書仆射江總友善,至是總贈君範書五言詩,以敘他鄉離別之意,辭甚酸切,當世文士鹹諷誦之。大業二年,隋煬帝以後主第六女女婤為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由是並為守宰,遍於天下。其年君範為溫令。
晉安王伯恭,字肅之,世祖的第六個兒子。天嘉六年,被立為晉安王。不久為平東將軍、吳娶太守,置佐史。其時,伯恭十餘歲,便留心政事,宮曹治理。太建元年,入為安前將軍、中護軍,改中領軍。不久為中衛將軍、揚州刺史,因公事免職。太建四年,起用為安左將軍,不久為鎮右將軍、特進,給扶。太建六年,出為安南將軍、南豫州刺史。九年,入為安前將軍、祠部尚書。十一年,進號軍師將軍、尚書右仆射。十二年,改仆射。十三年,改左仆射。十四年,出為安南將軍、湘州刺史,未拜任。至德元年,為侍中、中衛將軍、光祿大夫,母喪,離職。禎明元年,起用為中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置佐史、扶均照舊。禎明三年入關。隋朝大業初年,為成州刺史、太常卿。

晉安王伯恭字肅之,世祖第六子也。天嘉六年,立為晉安王。尋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置佐史。時伯恭年十餘歲,便留心政事,官曹治理。太建元年,入為安前將軍、中護軍,遷中領軍。尋為中衛將軍、揚州刺史,以公事免。四年,起為安左將軍,尋為鎮右將軍、特進,給扶。六年,出為安南將軍、南豫州刺史。九年,入為安前將軍、祠部尚書。十一年,進號軍師將軍、尚書右仆射。十二年,遷仆射。十三年,遷左仆射。十四年,出為安南將軍、湘州剌史,未拜。至德元年,為侍中、中衛將軍、光祿大夫,丁所生母憂,去職。禎明元年,起為中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置佐史、扶並如故。三年入關。隋大業初,為成州刺史、太常卿。
衡陽王伯信,字孚之,世祖的第七個兒子。玉台元年,衡陽獻王速旦自韭眉還朝,於中途薨,這一年世祖立伯信為衡陽王,奉獻王祀。不久為宣惠將軍、丹陽尹,置佐史。太建四年,為中護軍。六年,為宣毅將軍、揚州刺史。不久加侍中、散騎常侍。十一年,進號鎮前將軍,太子詹事,其餘均照舊。禎明元年,出為鎮南將軍、酉鹽州刺史。三年,臆軍渡紅,與墮疊盧立慶同被束衡州刺史王勇所害,事載方慶傳。

衡陽王伯信,字孚之,世祖第七子也。天嘉元年,衡陽獻王昌自周還朝,於道薨,其年世祖立伯信為衡陽王,奉獻王祀。尋為宣惠將軍、丹陽尹,置佐史。太建四年,為中護軍。六年,為宣毅將軍、揚州刺史。尋加侍中、散騎常侍。十一年,進號鎮前將軍,太子詹事,餘並如故。禎明元年,出為鎮南將軍、西衡州刺史。三年,隋軍濟江,與臨汝侯方慶並為東衡州刺史王勇所害,事在方慶傳。
廬陵王伯仁,字壽之,世祖的第八個兒子。天嘉六年,被立為廬陵王。太建初年,為輕車將軍,置佐史。七年,改任冠軍將軍、中領軍。不久為平北將軍、畝塗業刺史。十二年,為翊左將軍、中領軍。禎明元年,加侍中、國子祭酒,領太子中庶子。禎明三年入關,死於長安。

廬陵王伯仁,字壽之,世祖第八子也。天嘉六年,立為廬陵王。太建初,為輕車將軍,置佐史。七年,遷冠軍將軍、中領軍。尋為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十二年,為翊左將軍、中領軍。貞明元年,加侍中、國子祭酒,領太子中庶子。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長子王番,先被封為湘濱侯,隋大業年中,為資陽令。

長子番,先封湘濱侯,隋大業中,不資陽令。
江夏王伯義,字堅之,世祖的第九個兒子。天嘉六年,被立為江夏王。太建初年,為宣惠將軍、東揚州刺史,置佐史。不久為宣毅將軍、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合霍二州諸軍事、合州刺史。天嘉十四年,被征為侍中、忠武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禎明三年入關,遷居於瓜州,在道中死去。

江夏王伯義,字堅之,世祖第九子也。天嘉六年,立為江夏王。太建初,為宣惠將軍、東揚州刺史,置佐史。尋為宣毅將軍、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合、霍二州諸軍事、合州刺史。十四年,征為侍中、忠武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禎明三年入關,遷於瓜州,於道卒。
長子元基,先被封為湘潭侯,墮左箠年中為穀熟縣令。

長子元基,先封湘潭侯,隋大業中為穀熟縣令。
武陵王伯禮,字用之,世祖的第十個兒子。天嘉六年,被立為武陵王。太建初年,為雲旗將軍、持節、都督吳興諸軍事、吳興太守。伯禮在郡中恣意行暴掠奪,驅逐百姓,逼人財貨,前後囤積,百姓視他為患。太建九年,被有司彈劾,皇上道:“逮陵王年紀小,未能通達治政之道,都因為佐史不能輔助所導致,特降軍號,以後如再犯,一定繩之以法,有司如不言則與其同罪。”基建十一年春,被人替代征還,值擅於是遷延不出發。這年十月,散騎常侍、禦史中丞徐君敷奏道:“臣聽聞,車履不等待,是君命的通規,早晚不懈怠,是臣子的常節。雲旗將軍、持節、都督縣興諸軍事、吳興太守武陵王伯禮,早年擅長英明謀劃,久有好名聲,惟良者寄重,凡帝鄉的人皆為屬下。聖上愛育百姓黎民,留心於治政之本,共同化育詢求百姓疾苦,早赴皇心,他卻又延滯緩歸的車馬,取移涼暖,徘徊不上路。淑善恭慎未顥,違背惰性仍在,必繩法檢跡,以為懲罰警戒。臣等參議,以所見事免去伯禮的官職,讓他以王的身份還宮,謹以此上奏。”皇上下韶道:“可以。”禎明三年伯禮入關,隋大業年中為散騎侍郎、臨洮太守。

武陵王伯禮,字用之,世祖第十子也。天嘉六年,立為武陵王。太建初,為雲旗將軍、持節、都督吳興諸軍事、吳興太守。在郡恣行暴掠,驅錄民下,逼奪財貨,前後委積,百姓患之。太建九年,為有司所劾,上曰:“王年少,未達治道,皆由佐史不能匡弼所致,特降軍號,後若更犯,必致之以法,有司不言與同罪。”十一年春,被代征還,伯禮遂遷延不發。其年十月,散騎常侍、禦史中丞徐君敷奏曰:“臣聞車屨不俟,君命之通規,夙夜匪懈,臣子之恒節。謹案雲旗將軍、持節、都督吳興諸軍事、吳興太守武陵王伯禮,早擅英猷,久馳令問,惟良寄重,枌鄉是屬。聖上愛育黔黎,留情政本,共化求瘼,早赴皇心,遂複稽緩歸驂,取移涼燠,遲回去鷁,空淹載路,淑慎未彰,違惰斯在,繩愆檢跡,以為懲誡。臣等參議以見事免伯禮所居官,以王還第,謹以白簡奏聞。”詔曰:“可”。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散騎侍郎、臨洮太守。
永陽王伯智,字策之,世祖的第十二個兒子。年幼時敦厚,有才識輿度量,博覽經史。太建年中,被立為永陽王。不久為侍中,加明威將軍,置佐史。不久加散騎常侍,多次升遷任尚書左仆射,出為使持節、都督東揚豐二州諸軍事、平東將軍,領會稽內史。至德二年,入焉侍中、翊左將軍,加特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岐州司馬,改國子司業。

永陽王伯智,字策之,世祖第十二子也。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經史。太建中,立為永陽王。尋為侍中,加明威將軍,置佐史。尋加散騎常侍,累遷尚書左仆射,出為使持節、都督東揚、豊二州諸軍事、平東將軍,領會稽內史。至德二年,入為侍中、翊左將軍,加特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岐州司馬,遷國子司業。
桂陽王伯謀,字深之,世祖的第十三個兒子。太建年中,被立為桂陽王。太建七年,為明威將軍,置佐史。不久為信威將軍、丹陽尹。太建十年,加侍中。出為持節、都督吳興諸軍事、東中郎將、吳興太守。太建十一年,加散騎常侍。至德元年薨。

桂陽王伯謀,字深之,世祖第十三子也。太建中,立為桂陽王。七年,為明威將軍,置佐史。尋為信威將軍、丹陽尹。十年,加侍中。出為持節、都督吳興諸軍事、東中郎將、吳興太守。十一年,加散騎常侍。至德元年薨。
高宗有四十二個兒子:柳皇後生後主,彭貴人生始興王叔陵,曹淑華生豫章王叔英,何淑儀生長沙王叔堅、宜都王叔明,魏昭容生建安王叔卿,錢貴妃生河東王叔獻,劉昭儀生新蔡王叔齊,袁昭容生晉熙王叔文、義陽王叔達、新會王叔坦,王姬生淮南王叔彪、巴山王叔雄,吳姬生始興王叔重,徐姬生尋陽王叔儼,淳於姬生嶽陽王叔慎,王脩華生武昌王叔虞,韋脩容生湘東王叔平,施姬生臨賀王叔敖、沅陵王叔興,曾姬生陽山王叔宣,楊姬生西陽王叔穆,申婕妤生南安王叔儉、南郡王叔澄、嶽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袁姬生新興王叔純,吳姬生巴束王叔謨,劉姬生臨江王叔顯,秦姬生新寧王查瞠、麵旦王趙塋。產塞的皇子查邀、查皚、趙弘、扭塹、扭剴、圭通、毖疃、圭遞等八人,都未及封。童瞪犯上逆亂,另有傳。三個兒子早死,本書無名。

子豊嗣,大業中,為番禾令。
豫章王叔英,字子烈,高宗第三個兒子。幼時寬厚仁愛。丟嘉元年,被封為建安侯。太建元年,改封豫章王,仍為宣惠將軍、都督束揚州諸軍事、塞擾州刺史。太建五年,進號平北將軍、南豫州刺史。太建十一年,為鎮前將軍、江塑刺史。篷圭登位,進號征南將軍,不久加開府儀同三司、中衛大將軍,其餘都照舊。至德四年,進號驃騎大將軍。禎明元年,給鼓吹一部,班劍十人。遣一年,改任司空。禎明三年,隋軍渡逗,扭墓知亙頭軍戍事。不久被命令入屯朝堂。到六軍敗北,投降於隋將韓擒虎。遣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涪陵太守。

高宗四十二男:柳皇後生後主,彭貴人生始興王叔陵,曹淑華生豫章王叔英,何淑儀生長沙王叔堅、宜都王叔明,魏昭容生建安王叔卿,錢貴妃生河東王叔獻,劉昭儀生新蔡王叔齊,袁昭容生晉熙王叔文、義陽王叔達、新會王叔坦,王姬生淮南王叔彪、巴山王叔雄,吳姬生始興王叔重,徐姬生尋陽王叔儼,淳於姬生嶽陽王叔慎,王修華生武昌王叔虞,韋修容生湘東王叔平,施姬生臨賀王叔敖、沅陵王叔興,曾姬生陽山王叔宣,楊姬生西陽王叔穆,申婕妤生南安王叔儉、南郡王叔澄、嶽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袁姬生新興王叔純,吳姬生巴東王叔謨,劉姬生臨江王叔顯,秦姬生新寧王叔隆、新昌王叔榮。其皇子叔叡、叔忠、叔弘、叔毅、叔訓、叔武、叔處、叔封等八人,並未及封。叔陵犯逆,別有傳。三子早卒,本書無名。
長子速弘,至德元年,被封為豫章國世子。

豫章王叔英,字子烈,高宗第三子也。少寬厚仁愛。天嘉元年,封建安侯。太建元年,改封豫章王,仍為宣惠將軍、都督東揚州諸軍事、東揚州刺史。五年,進號平北將軍、南豫州刺史。十一年,為鎮前將軍、江州刺史。後主即位,進號征南將軍,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中衛大將軍,餘並如故。四年,進號驃騎大將軍。禎明元年,給鼓吹一部,班劍十人。其年,遷司空。三年,隋師濟江,叔英知石頭軍戍事。尋令入屯朝堂。及六軍敗績,降於隋將韓擒虎。其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涪陵太守。
長沙王叔堅,字子成,高宗第四個兒子。他的母親本是吳中酒家奴隸,高宗未登位時,曾經去那家酒家飲酒,便與她通奸,到高宗顯貴時,召封她為淑儀。叔堅年幼時凶頑狡詐,愛耍酒性,尤其喜好數術、卜筮、祝禁之類,熔金琢玉,都要追究其中的奧妙。天嘉年中,被封為豐繼堡。左建元年,被立為長沙王,仍為束中郎將、昱迎太守。越藝四年,為宣毅將軍、絲趙刺史,置佐史。左建七年,進號雲麾將軍、郢州刺史,未拜官,又轉為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不久為平北將軍、合州刺史。太建八年,又為平西將軍、墊出刺史。主建十一年,入為翊左將軍、旦晝尹。

長子弘,至德元年,拜豫章國世子。
當初,叔堅與始興王叔陵都招聚賓客,互相爭奪權寵,很為不和。每次朝會或儀仗隊列,誰都不肯居後,必定分道而行,手下人有的為爭道而鬥,以致有死者。到高宗患疾,叔堅、叔陵等都隨從後主侍奉。叔陵暗有異誌,便命典藥吏道:“切藥刀很鈍,可將它磨一下。”到高宗崩,倉猝之際,又命令他手下人在外麵取劍,左右不悟,取了朝服所佩的木劍進來,叔陵大怒。叔堅在一旁聽聞,懷疑有變,觀候他的所為。到第二天小殮,叔陵袖中藏藥刀進來,斬後主,砍中後頸項,後主合倒地上,皇太後輿後主乳母樂安君吳氏都以身捍衛後主,使後主獲免一死。叔堅從後麵扼住叔陵,擒住了他,並奪了他的刀,要將他殺死,叔堅問後主:“就要殺掉他,等你的話。”後主不能答應。叔陵早年力大,不一會兒,即奮力掙脫,逃出雲龍門,奔入束府城,召左右兵士斷絕青溪橋道,釋放束城囚犯以充當戰士。又派人到新林,追召他的部下兵馬,同時親自披上盔甲,戴上白布帽,登上西城門,招募百姓。此時眾軍都沿江防守,台內空虛,叔堅便告訴太後派太子舍人司馬申以後主的命令召蕭摩訶,令他征討叔陵。當日便擒獲叔陵的將領戴溫、譚騏膦等,送往台閣,斬首於尚書閣下,將他們的首級巡行於束城。叔陵恐懼慌張不知所措,便殺盡了他的妻妾,率領手下敷百人逃往新林,蕭摩訶追趕他,斬首於丹陽郡,餘黨都被擒捉。逭一年,叔堅以功進號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接著改任司空,將軍、刺史照舊。

長沙王叔堅,字子成,高宗第四子也。母本吳中酒家隸,高宗微時,嚐往飲,遂與通,及貴,召拜淑儀。叔堅少傑黠,凶虐使酒,尤好數術、卜筮、祝禁,钅容金琢玉,並究其妙。天嘉中,封豊城侯。太建元年,立為長沙王,仍為東中郎將、吳郡太守。四年,為宣毅將軍、江州刺史,置佐史。七年,進號雲麾將軍、郢州刺史,未拜,轉為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尋為平北將軍、合州刺史。八年,複為平西將軍、郢州刺史。十一年,入為翊左將軍、丹陽尹。
此時後主患疾,不能理事,政事不論大小,都委托叔堅決斷,於是叔堅的勢力傾倒朝廷。叔堅由此肆意驕橫縱行,做出許多不法之事,後主於是疏遠忌恨他了。孔範、管斌、施文慶等人。都是束宮舊臣,日夜暗中把持他的短處。至德元年,後主下韶,令叔堅就本號用三司之儀,出為江州刺史。未出發,接著有詔書,又任他為驃騎將軍,重又為司空,實際想要去除他的權勢。叔堅有些不安,稍有怨氣,於是便搞巫蠱、方術祈禱鬼神以求福助,刻木做木偶人,穿道士服裝,施用機關,能跪拜,日夜在日月之下祭祀,向上天祝願詛咒。造年冬天,有人上書告發此事,案查驗證俱實,後主命囚禁叔堅於西省,將要殺他。逭一夜,後主命近侍宣布韶令,敷述他的罪行,叔堅對答道:“臣的本心,沒有其他原因。衹是想求親媚罷了。臣既已犯了天意憲法。罪該萬死,臣死的日子,必要見叔陵,願能宣明詔,責其於九泉之下。”後主感念他的前功,便赦免了他,特免去他所任的官,以王的身份回府第。接著起用為侍中、鎮左將軍。至德二年,又給叔堅鼓吹、油幢車。至德三年,出為征西將軍、荊州刺史。四年,進號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禎明二年,任期滿返回京城。

初,叔堅與始興王叔陵並招聚賓客,各爭權寵,甚不平。每朝會鹵簿,不肯為先後,必分道而趨,左右或爭道而鬥,至有死者。及高宗弗豫,叔堅、叔陵等並從後主侍疾。叔陵陰有異誌,乃命典藥吏曰:“切藥刀甚鈍,可礪之。”及高宗崩,倉卒之際,又命其左右於外取劍,左右弗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劍以進,叔陵怒。叔堅在側聞之,疑有變,伺其所為。及翌日小斂,叔陵袖銼藥刀趨進,斫後主,中項,後主悶絕於地,皇太後與後主乳母樂安君吳氏俱以身捍之,獲免。叔堅自後扼叔陵,擒之,並奪其刀,將殺之,問後主曰:“即盡之,為待也?”後主不能應。叔陵舊多力,須臾,自奮得脫,出雲龍門,入於東府城,召左右斷青溪橋道,放東城囚以充戰士。又遣人往新林,追其所部兵馬,仍自被甲,著白布帽,登城西門,招募百姓。是時眾軍並緣江防守,台內空虛,叔堅乃白太後使太子舍人司馬申以後主命召蕭摩訶,令討之。即日擒其將戴溫、譚騏驎等,送台,斬於尚書閣下,持其首徇於東城。叔陵恇擾不知所為,乃盡殺其妻妾,率左右數百人走趨新林。摩訶追之,斬於丹陽郡,餘黨悉擒。其年,以功進號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尋遷司空,將軍、刺史如故。
三年入關,遷居於瓜州,更名叔賢。叔賢一向顯貴,不懂家人生產,此時同妃子選旦賣酒,以雇工為事。鷹左墓年中,為堡空璺太守。

是時後主患創,不能視事,政無小大,悉委叔堅決之,於是勢傾朝廷。叔堅因肆驕縱,事多不法,後主由是疏而忌之。孔範、管斌、施文慶之徒,並東宮舊臣,日夜陰持其短。至德元年,乃詔令即本號用三司之儀,出為江州刺史。未發,尋有詔又以為驃騎將軍,重為司空,實欲去其權勢。叔堅不自安,稍怨望,乃為左道厭魅以求福助,刻木為偶人,衣以道士之服,施機關,能拜跪,晝夜於日月下醮之,祝詛於上。其年冬,有人上書告其事,案驗並實,後主召叔堅囚於西省,將殺之。其夜,令近侍宣敕,數之以罪,叔堅對曰:“臣之本心,非有他故,但欲求親媚耳。臣既犯天憲,罪當萬死,臣死之日,必見叔陵,願宣明詔,責於九泉之下。”後主感其前功,乃赦之,特免所居官,以王還第。尋起為侍中、鎮左將軍。二年,又給鼓吹,油幢車。三年,出為征西將軍、荊州刺史。四年,進號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禎明二年,秩滿還都。
建安王叔卿,字子弼,高宗第五個兒子。性格質直而有才氣,客貌十分偉岸。太建四年,被立為建安王,授予束中郎將、束揚州刺史。七年,為雲麾將軍、郢州刺史,置佐史。九年,進號平南將軍、翅業刺史。箠王即位,進號安南將軍。又為侍中、鎮右將軍、中書令。改任中書監。楨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都官郎、上黨通守。

三年入關,遷於瓜州,更名叔賢。叔賢素貴,不知家人生產,至是與妃沈氏酤酒,以傭保為事。隋大業中,為遂寧郡太守。
宜都王叔明,字子昭,高宗第六個兒子。儀表容貌美麗,舉止和氣柔弱,看上去像婦人。太建五年,被立為宜都王,接著授為宣惠將軍,置佐史。七年,授為束中郎將、束揚州刺史,接著為輕車將軍、衛尉卿。十三年,出為使持節、雲麾將軍、南徐州刺史。又為侍中、翊右將軍。至德四年,進號安右將軍。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鴻臚少卿。

建安王叔卿,字子弼,高宗第五子也。性質直有材器,容貌甚偉。太建四年,立為建安王,授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七年,為雲麾將軍、郢州刺史,置佐史。九年,進號平南將軍、湘州刺史。後主即位,進號安南將軍。又為侍中、鎮右將軍、中書令。遷中書監。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都官郎、上黨通守。
河東王叔獻,字子恭,高宗第九個兒子。性格恭敬謹慎,聰敏好學。太建五年,被立為河東王。七年,授予宣毅將軍,置佐史。接著為散騎常侍、軍師將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太建十二年薨,年方十三歲。贈侍中、中撫將軍、司空,謐號康簡。他的兒子孝寬繼職。孝寬在至德元年承襲爵號河東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汶城令。

宜都王叔明,字子昭,高宗第六子也。儀容美麗,舉止和弱,狀似婦人。太建五年,立為宜都王,尋授宣惠將軍,置佐史。七年,授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尋為輕車將軍、衛尉卿。十三年,出為使持節、雲麾將軍、南徐州刺史。又為侍中、翊右將軍。至德四年,進號安右將軍。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鴻臚少卿。
新蔡王叔齊,字子肅,高宗第十一個兒子。叔齊風采照人,博覽經史,擅長寫文章。太建七年,被立為新蔡王,接著為智武將軍,置佐史。出為東中郎將、束揚州刺史。至德二年,入為侍中,將軍、佐史照舊。禎明元年,任國子祭酒,侍中、將軍、佐史照舊。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尚書主客郎。

河東王叔獻,字子恭,高宗第九子也。性恭謹,聰敏好學。太建五年,立為河東王。七年,授宣毅將軍,置佐史。尋為散騎常侍、軍師將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十二年薨,年十三。贈侍中、中撫將軍、司空,諡曰康簡。子孝寬嗣。孝寬以至德元年,襲爵河東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汶城令。
晉熙王叔文,字子才,高宗第十二個兒子。性格輕浮陰險,好虛榮,頗涉書史。太建七年,被立為置塞王。不久為侍中、散騎常侍、宣惠將軍,置佐史。進號輕車將軍、揚州刺史。至德元年,授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二年,改任信威將軍、督湘衡武桂四州諸軍事、撾塑刺史。擅塱二年,任期滿,被征為侍中、宣毅將軍,佐史照舊。未還,而隋軍渡江,攻破台壇,膻漢束道行軍元帥耋王到達。此時摳塞從撾業還朝,到旦業,便率領旦州刺史裏宣等請求投降,致書信於秦王道:“我以為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暗明的順序才不錯,地上沒有兩個王,尊卑的位置才有分別。今天車輿書混合,文與軌大同,我敢以赤誠之心,申明屈膝投降之意。”台玉得到此書信,便派行軍吏部柳莊輿元帥府僚屬等往巴州迎接慰勞叔文。叔文於是輿畢宣、回蛆刺史速塹及文武將吏奔赴蓮旦,台王一並優厚對待,安置在賓館。隋開皇九年三月,眾軍凱旋,文帝親自到溫湯慰勞,叔文與陳紀、周羅喉、荀法尚等及各位投降的人,拜見文帝於路旁。數日後,叔文隨從後主及各王侯將相並車子、服裝、天文圖籍等,一同以次排列,仍然以鐵騎作外圍,跟隨晉王、秦王等奏凱而入,列於廟庭。第二天,隋文帝坐在廣陽門觀看,叔文又隨從後主到朝堂南麵,文帝派內史令李德林宣讀聖旨,責備他們君臣不能相輔助,以致使國家喪亡。後主與他的群臣都慚愧恐懼地拜伏於地,不敢仰視,惟獨叔文高興而有自得之態。十六天後,就上奏道:“過去在巴州,已先送款了,乞求了解此情況,望能與常例不同。”文帝雖然嫌他不忠,但正想要安撫江表,便授他開府,封他為宜州刺史。

新蔡王叔齊,字子肅,高宗第十一子也。風彩明贍,博涉經史,善屬文。太建七年,立為新蔡王,尋為智武將軍,置佐史。出為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至德二年,入為侍中,將軍、佐史如故。禎明元年,除國子祭酒,侍中、將軍、佐史如故。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尚書主客郎。
淮南王陳彪,字子華,高宗第十三個兒子。少年時聰敏和順,擅長寫文章。太建八年,被立淮南王。接著任侍中、仁威將軍,置佐史。禎明三年入關,死於星叁。

晉熙王叔文,字子才,高宗第十二子也。性輕險,好虛譽,頗涉書史。太建七年,立為晉熙王。尋為侍中、散騎常侍、宣惠將軍,置佐史。進號輕車將軍、揚州刺史。至德元年,授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二年,遷信威將軍、督湘、衡、武、桂四州諸軍事、湘州刺史。禎明二年,秩滿,征為侍中、宣毅將軍,佐史如故。未還,而隋軍濟江,破台城,隋漢東道行軍元帥秦王至於漢口。時叔文自湘州還朝,至巴州,乃率巴州刺史畢寶等請降,致書於秦王曰:“竊以天無二日,晦明之序不差,土無二王,尊卑之位乃別。今車書混壹,文軌大同,敢披丹款,申其屈膝。”秦王得書,因遣行軍吏部柳莊與元帥府僚屬等往巴州迎勞叔文。叔文於是與畢寶、荊州刺史陳紀及文武將吏赴於漢口,秦王並厚待之,置於賓館。隋開皇九年三月,眾軍凱旋,文帝親幸溫湯勞之,叔文與陳紀、周羅睺、荀法尚等並諸降人,見於路次。數日,叔文從後主及諸王侯將相並乘輿、服禦、天文圖籍等,並以次行列,仍以鐵騎圍之,隨晉王、秦王等獻凱而入,列於廟庭。明日,隋文帝坐於廣陽門觀,叔文又從後主至朝堂南。文帝使內史令李德林宣旨,責其君臣不能相弼,以致喪亡。後主與其群臣並慚懼拜伏,莫能仰視,叔文獨欣然而有自得之誌。旬有六日,乃上表曰:“昔在巴州,已先送款,乞知此情,望異常例。”文帝雖嫌其不忠,而方欲懷柔江表,乃授開府,拜宜州刺史。
始興王陳重,字子厚,高宗第十四個兒子。性格質樸,無才藝。高宗崩,始興王叔陵作亂,被殺,這年立叔重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後。至壟元年,為仁威將軍、揚州刺史,置佐史。二年,加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太府少卿,死。

淮南王叔彪,字子華,高宗第十三子也。少聰惠,善屬文。太建八年,立為淮南王。尋位侍中、仁威將軍,置佐史。禎明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尋陽王陳子敬,字子思,高宗第十五個兒子。性格凝重,舉止大方正派。篷王登位,被立為曼墾旺。至壟元年,為侍中、仁武將軍,置佐史。禎明三年入關,不久即死。

始興王叔重,字子厚,高宗第十四子也。性質樸,無伎藝。高宗崩,始興王叔陵為逆。誅死,其年立叔重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後。至德元年,為仁威將軍、揚州刺史,置佐史。二年,加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太府少卿,卒。
嶽陽王陳慎,字子敬,高宗第十六個兒子。少年聰敏,十歲能寫文章。太建十四年,被立為嶽陽王,其時年紀十一歲。至德四年,任侍中、智武將軍、丹陽尹。此時,後主尤其喜愛文章,叔慎輿衡陽王伯信、新蔡王叔齊等朝夕陪侍在旁,每有應詔賦詩,常被讚歎稱賞。禎明元年,出為使持節、都督湘衡桂武四州諸軍事、智武將軍、湘州刺史。

尋陽王叔儼,字子思,高宗第十五子也。性凝重,舉止方正。後主即位,立為尋陽王。至德元年,為侍中、仁武將軍,置佐史。禎明三年入關,尋卒。
禎明三年,隋軍渡江,攻破台城,前刺史晉熙王叔文返回巴州,輿巴州刺史畢寶、荊州刺史陳紀一同投降。隋行軍元帥清河公楊素兵下荊門,另派他的將領龐暉率兵略地,南下到湘州,城內將士沒有固守之誌,不幾日即請求投降。叔慎便置酒會合文武官吏,酒酣之時,叔慎歎道:“君臣之義,盡於此也!”長史謝基伏在地上流涕,湘州助防遂興侯正理在座,便起身說:“主受辱臣應死,各位難道不是陳國的臣子嗎?如今天下有難,實是致命之時。縱然事情不成,還應見臣子的節氣,青門之外,有死的不能做到。今的機會,不可以再猶豫了,後應的人斬首。”眾人都許諾,於是殺牲口結盟。同時仍派人假奉降書給龐暉,龐暉相信了,按日期而入城,叔慎埋伏了兵士等待他。龐暉命令敷百人屯集於城門口,自己率領隨從敷十人進入廳內,即刻,伏兵出現,縛住龐暉宣布命令,全部擒獲他的手下將士,都殺了。叔慎坐在射堂內,招合士眾,幾天之內,士兵人數達到五千人。衡陽太守樊通、武州刺史鄔居業,都請求赴難。未到,隋派中牟公薛胄為湘州刺史,聽說龐暉死,便再請增兵,隋又派行軍總管劉仁恩作救兵。未到,薛胄兵已抵鵝羊山,叔慎派正理及樊通等抵拒他們,於是大會戰,從早晨到太陽偏西,隋軍屢息屢戰,而正理兵少,不敵隋軍,於是大敗。薛胄乘勝入城,活捉叔慎。此時,鄢居業率他的眾兵從武州來參戰,出橫橋江,聽說叔慎敗北,便停頓於新康口。隋總管劉仁恩軍隊也到了橫橋,據水邊安置軍營,相持兩夜,便交戰,鄢居業又敗。劉仁墨俘虜了圭嶇、正理、鄞星墓及他們的部將十多人,耋王將他們全斬首於2齟。其時,趙坦十八歲。

嶽陽王叔慎,字子敬,高宗第十六子也。少聰敏,十歲能屬文。太建十四年,立為嶽陽王,時年十一。至德四年,拜侍中、智武將軍、丹陽尹。是時,後主尤愛文章,叔慎與衡陽王伯信、新蔡王叔齊等日夕陪侍,每應詔賦詩,恒被嗟賞。禎明元年,出為使持節、都督湘、衡、桂、武四州諸軍事、智武將軍、湘州刺史。三年,隋師濟江,破台城,前刺史晉熙王叔文還至巴州,與巴州刺史畢寶、荊州刺史陳紀並降。隋行軍元帥清河公楊素兵下荊門,別遣其將龐暉將兵略地,南至湘州,城內將士,莫有固誌,克日請降。叔慎乃置酒會文武僚吏,酒酣,叔慎歎曰“君臣之義,盡於此乎!”長史謝基伏而流涕,湘州助防遂興侯正理在坐,乃起曰:“主辱臣死,諸君獨非陳國之臣乎?今天下有難,實是致命之秋也。縱其無成,猶見臣節,青門之外,有死不能。今日之機,不可猶豫,後應者斬。”眾鹹許諾,乃刑牲結盟。仍遣人詐奉降書於龐暉,暉信之,克期而入,叔慎伏甲待之。暉令數百人屯於城門,自將左右數十人入於廳事,俄而伏兵發,縛暉以徇,盡擒其黨,皆斬之。叔慎坐於射堂,招合士眾,數日之中,兵至五千人。衡陽太守樊通、武州刺史鄔居業,皆請赴難。未至,隋遣中牟公薛胄為湘州刺史,聞龐暉死,乃益請兵,隋又遣行軍總管劉仁恩救之。未至,薛胄兵次鵝羊山,叔慎遣正理及樊通等拒之,因大合戰,自旦至於日昃,隋軍迭息迭戰,而正理兵少不敵,於是大敗。胄乘勝入城,生擒叔慎。是時,鄔居業率其眾自武州來赴,出橫橋江,聞叔慎敗績,乃頓於新康口。隋總管劉仁恩兵亦至橫橋,據水置營,相持信宿,因合戰,居業又敗。仁恩虜叔慎、正理、居業及其黨與十餘人,秦王斬之於漢口。叔慎時年十八。
義陽王陳達,字子聰,高宗第十七個兒子。太建十四年,被立為義陽王,接著任仁武將軍,置佐史。禎明元年,封丹陽尹。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內史,絳郡通守。

義陽王叔達,字子聰,高宗第十七子也。太建十四年,立為義陽王,尋拜仁武將軍,置佐史。禎明元年,除丹陽尹。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內史,至絳郡通守。
巴山王陳雄,宇子猛,高宗第十八個兒子。太建十四年,被立為巴山王。禎明三年入關,死於長安。

巴山王叔雄,字子猛,高宗第十八子也。太建十四年,立為巴山王。禎明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武昌王叔陳虞,字子安,高宗第十九個兒子。太建十四年,被立為武昌王,接著為壯武將軍,置佐史。禎明三年入關。隋主大業中為高苑令。

武昌王叔虞,字子安,高宗第十九子也。太建十四年,立為武昌王,尋為壯武將軍,置佐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高苑令。
湘東王陳平,字子康,高宗第二十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湘東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胡蘇令。

湘東王叔平,字子康,高宗第二十子也。至德元年,立為湘東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胡蘇令。
臨賀王陳敖,字子仁,高宗第二十一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臨賀王,不久為仁武將軍,置佐史。禎明三年入關。墮大業初年任儀同三司。陽山王陳宣,字子通,高宗第二十二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陽山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涇城令。

臨賀王叔敖,字子仁,高宗第二十一子也。至德元年,立為臨賀王,尋為仁武將軍,置佐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初拜儀同三司。
西陽王陳穆,字子和,高宗第二十三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西陽王。禎明三年入關,死於長安。

陽山王叔宣,字子通,高宗第二十二子也。至德元年,立為陽山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涇城令。
南安王陳儉,字子約,高宗第二十四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南安王。禎明三年入關,死於長安。

西陽王叔穆,字子和,高宗第二十三子也。至德元年,立為西陽王。禎明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南郡王陳澄,字子泉,高宗第二十五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南郡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靈武令。

南安王叔儉,字子約,高宗第二十四子也。至德元年,立為南安王。禎明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沅陵王陳興,字子推,高宗第二十六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沅陵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給事郎。

南郡王叔澄,字子泉,高宗第二十五子也。至德元年,立為南郡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靈武令。
嶽山王陳韶,字子欽,高宗第二十七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嶽山王,接著為智武將軍,置佐史。四年,封為丹陽尹。禎明三年入關,死於長安。

沅陵王叔興,字子推,高宗第二十六子也。至德元年,立為沅陵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給事郎。
新興王陳純,字子共,高宗第二十八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新興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河北令。

嶽山王叔韶,字子欽,高宗第二十七子也。至德元年,立為嶽山王,尋為智武將軍,置佐史。四年,除丹陽尹。禎明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巴東王陳謨,字子軌,高宗第二十九個兒子。至德四年,被立為巴東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岍陽令。

新興王叔純,字子共,高宗第二十八子也。至德元年,立為新興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河北令。
臨江王陳顯,字子明,高宗第三十個兒子。至德四年,被立為臨江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鶉觚令。

巴東王叔謨,字子軌,高宗第二十九子也。至德四年,立為巴東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岍陽令。
新會王陳坦,字子開,高宗第三十一個兒子。至德四年,被立為新會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涉令。

臨江王叔顯,字子明,高宗第三十子也。至德四年,立為臨江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鶉觚令。
新寧王陳隆,字子遠,高宗第三十二個兒子。至德四年,被立為新寧王。禎明三年入關,死於長安。

新會王叔坦,字子開,高宗第三十一子也。至德四年,立為新會王。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涉令。
新昌王陳榮,字子徹,高宗第三十三個兒子。禎明二年,被立為新昌王。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內黃令。

新寧王叔隆,字子遠,高宗第三十二子也。至德四年,立為新寧王。禎明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太原王陳匡,字子佐,高宗第三十四個兒子。禎明二年,被立為太原王。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壽光令。

新昌王叔榮,字子徹,高宗第三十三子也。禎明二年,立為新昌王。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內黃令。
後主有二十二個兒子:張貴妃生了皇太子陳深、會稽王陳莊,孫姬生了吳興王陳胤,高昭儀生了南平王陳嶷,呂淑媛生了永嘉王叔彥、邵陵王陳兢,龔貴嬪生了南海王陳虔、錢塘王陳恬,張叔華生了信義王陳祗,徐淑儀生了東陽王陳恮,孔貴人生了吳郡王陳蕃。其皇子總、觀、明、綱、統、衝、洽、縚、綽、威、辯十一人,都沒有受封。

太原王叔匡,字子佐,高宗第三十四子也。禎明二年,立為太原王。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壽光令。
皇太子陳深,字承源,後主第四個兒子。少年時聰敏和順,有誌向操守,容貌舉止莊嚴,即使左右近侍,都不曾見他有喜怒之色。由於母親亟豈塹的緣故,特別為篷主所寵愛。至德元年,封為蛆塞王,食邑二千戶。不久為軍師將軍、揚蛆刺史,置佐史。禎明二年,皇太子陳胤被廢,後主便立陳深為皇太子。三年,隋軍渡江,六軍敗北,墮將排閣進入,百官逃散。陳遝逭時才十多歲,卻閉門而坐,舍人孔伯魚侍奉一邊,膪軍推門而入,速遝派人宣令慰勞說:“軍旅在途中,不該慰勞嗎?”軍中人都十分敬重他。這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篇抱罕太守。

後主二十二男:張貴妃生皇太子深、會稽王莊,孫姬生吳興王胤,高昭儀生南平王嶷,呂淑媛生永嘉王彥、邵陵王兢,龔貴嬪生南海王虔、錢塘王恬,張叔華生信義王祗,徐淑儀生東陽王恮,孔貴人生吳郡王蕃。其皇子總、觀、明、綱、統、衝、洽、縚、綽、威、辯十一人,並未及封。
吳興王陳胤,字承業,後主的長子。太建五年二月乙醜,生於東宮,他的母親孫姬因難產死去,沈皇後可憐他收養了他,梘為自己的兒子。此時厘王年長,沒有子孫,高宗便命他為嫡孫,那天下詔道:“皇孫剛誕生,國家正興盛,想輿群臣們一起慶賀,內外文武百官賜帛各有等級,為父後的人賜爵一級。”太建十年,封陳胤為永康公。後主登位,立陳胤為皇太子。陳胤生性聰敏,好學,他執經習業,終日不倦,且博通大義,兼擅寫文章。至德三年,陳胤親自到太學講《孝經》,講完,又置爵於先聖先師前而祭。那天設金石之樂於太學,王公卿士及太學生都參預宴會。此時張貴妃、孔貴嬪都受寵愛,沈皇後不受寵,而近侍左右數度在束宮往來,太子也多次派人到後所,後主懷疑他心懷不滿,十分厭惡他。而張、孔兩個貴妃又日夜捏造沈皇後與太子的短處,孔範之流又在外麵合成這些事,禎明二年,陳胤被廢為吳興王,仍加侍中、中衛將軍。禎明三年入關,死於長安。

皇太子深,字承源,後主第四子也。少聰惠,有誌操,容止儼然,雖左右近侍,未嚐見其喜慍。以母張貴妃故,特為後主所愛。至德元年,封始安王,邑二千戶。尋為軍師將軍、揚州刺史,置佐史。禎明二年,皇太子胤廢,後主乃立深為皇太子。三年,隋師濟江,六軍敗績,隋將韓擒虎自南掖門入,百僚逃散。深時年十餘歲,閉閣而坐,舍人孔伯魚侍焉。隋軍排閣而入,深使宣令勞之曰:“軍旅在途,不乃勞也?”軍人鹹敬焉。其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枹罕太守。
南平王陳嶷,字承嶽,後主第二個兒子。陳嶷品行正直,有才識度量,年紀幾歲時,風采舉動就像成人一樣。至德元年,被立為南平王。不久封信武將軍、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置佐史。改任揚州刺史,進號鎮南將軍。接著為使持節、都督郢荊湘三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郢州刺史。未行而隋軍渡江。禎明三年入關,死於長安。

吳興王胤,字承業,後主長子也。太建五年二月乙醜生於東宮,母孫姬因產卒,沈皇後哀而養之,以為己子。時後主年長,未有胤嗣,高宗因命以為嫡孫,其日下詔曰:“皇孫初誕,國祚方熙,思與群臣,共同斯慶,內外文武賜帛各有差,為父後者賜爵一級。”十年,封為永康公。後主即位,立為皇太子。胤性聰敏,好學,執經肄業,終日不倦,博通大義,兼善屬文。至德三年,躬出太學講《孝經》,講畢,又釋奠於先聖先師。其日設金石之樂於太學,王公卿士及太學生並預宴。是時張貴妃、孔貴嬪並愛幸,沈皇後無寵,而近侍左右數於東宮往來,太子亦數使人至後所,後主疑其怨望,甚惡之。而張、孔二貴妃又日夜構成後及太子之短,孔範之徒又於外合成其事,禎明二年,廢為吳興王,仍加侍中、中衛將軍。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永嘉王陳彥,字承懿,後主第三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永嘉王。不久為忠武將軍、南徐州刺史,進號安南將軍。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江巴束衡三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江州刺史。未行,隋軍渡過江。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襄武令。

南平王嶷,字承嶽,後主第二子也。方正有器局,年數歲,風采舉動,有若成人。至德元年,立為南平王。尋除信武將軍、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置佐史。遷揚州刺史,進號鎮南將軍。尋為使持節、都督郢、荊、湘三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郢州刺史。未行而隋軍濟江。禎明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南海王陳虔,字承恪,後主第五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南海王。不久為武毅將軍,置佐史,進號軍師將軍。禎明二年,出為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涿令。

永嘉王彥,字承懿,後主第三子也。至德元年,立為永嘉王。尋為忠武將軍、南徐州刺史,進號安南將軍。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江、巴、東衡三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江州刺史。未行,隋師濟江。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襄武令。
信義王陳抵,字丞邀,Z縋第六個兒子。至德元年,被立為信義王。接著為壯武將軍,置佐史。授使持節、都督、智武將軍、裏迎莖球二郡太守。擅塱三年入關。墮左箠年中為通議郎。

南海王虔,字承恪,後主第五子也。至德元年,立為南海王。尋為武毅將軍,置佐史,進號軍師將軍。禎明二年,出為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涿令。
邵陵王豌耋,宇丞並,厘王第七個兒子。擅塱元年,被立為邵墮王,邑一千戶。接著為仁武將軍,置佐史。三年入關。墮大業年中為國子監丞。

信義王祗,字承敬,後主第六子也。至德元年,立為信義王。尋為壯武將軍,置佐史。授使持節、都督、智武將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通議郎。
會稽王陳莊,字承肅,後主第八個兒子。容貌小而醜陋,生性嚴酷,幾歲時,左右人中有不如意的,他就會刺人的麵孔。或者加以燒灼。因母親張貴妃受寵愛,故而後主非常喜愛他。至德四年,被立為會稽王。不久為翊前將軍,置佐史。封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揚州刺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昌隆令。

邵陵王兢,字承檢,後主第七子也。禎明元年,立為邵陵王,邑一千戶。尋為仁武將軍,置佐史。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國子監丞。
東陽王陳佺,字承厚,後主第九個兒子。圭蟈二年,被立為東陽王,邑一千戶。未拜官,禎明三年入關。墮左墓年中為通議郎。

會稽王莊,字承肅,後主第八子也。容貌蕞陋,性嚴酷,數歲,左右有不如意,輒剟刺其麵,或加燒爇。以母張貴妃有寵,後主甚愛之。至德四年,立為會稽王。尋為翊前將軍,置佐史。除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揚州刺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昌隆令。
吳郡王陳蕃,字承廣,後主第十個兒子。禎明二年,被封為吳郡王。三年入關。隋大業年中為涪城令。

東陽王恮,字承厚,後主第九子也。禎明二年,立為東陽王,邑一千戶。未拜,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通議郎。
錢塘王陳恬,字承惔,後主第十一個兒子。禎明二年,被立為錢塘王,邑一千戶。三年入關,死於長安。

吳郡王蕃,字承廣,後主第十子也。禎明二年,封吳郡王。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涪城令。
江左從西晉相承接,諸王開國,都以戶敷相差分為大小三品。大國置上、中、下三將軍,又置司馬一人;次國置中、下二將軍;小國置將軍一人。其餘官吏也都以此為標準分差別。直擔受命,自永定年到禎明,惟有衡陽王重陳昌特別受寵遇,達到五千戶。其餘大國不過二千戶,小國衹有千戶。因舊史殘缺,不能另外知曉其國戶數,故而附寫遣事於此。

錢塘王恬,字承惔,後主第十一子也。禎明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陳書》

《陳書》

作者:姚思廉
《陳書》本紀
《陳書》列傳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