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遼史》 作者:脫脫  

列傳·卷十七

蕭孝穆(撒八孝先孝友)蕭蒲奴耶律蒲古夏行美
蕭孝穆,乳名胡獨堇,淳欽皇後弟阿古隻五世孫。父蕭陶瑰,官居國舅詳穩。

蕭孝穆,小字胡獨堇,淳欽皇後弟阿古隻五世孫。父陶瑰,為國舅詳穩。孝穆廉謹有禮法。統和二十八年,累遷西北路招討都監。開泰元年,遙授建雄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是年術烈等變,孝穆擊走之。冬,進軍可敦城。阻卜結五群牧長查剌、阿睹等,謀中外相應,孝穆悉誅之,乃嚴備禦以待,餘黨遂潰。以功遷九水諸部安撫使。尋拜北府宰相,賜忠穆熙霸功臣,檢校太師,同政事門下平章事。八年,還京師。太平二年,知樞密院事,充漢人行宮都部署。三年,封燕王、南京留守、兵馬都總管。九年,大延琳以東京叛,孝穆為都統討之,戰於蒲水。中軍稍卻,副部署蕭匹敵、都監蕭蒲奴以兩翼夾擊,賊潰,追敗之於手山北。延琳走入城,深溝自衛。孝穆圍之,築重城,起樓櫓,使內外不相通,城中撤屋以爨。其將楊詳世等擒延琳以降,遼東悉平。改東京留守,賜佐國功臣。為政務寬簡,撫納流徙,其民安之。
孝穆潔身謹慎,謹守禮儀法度。統和二十八年(1010),累遷至西北路招討都監。開泰元年(1012),遙授建雄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同年,術烈等猝然生變,孝穆攻打並趕走他們。冬日,進軍可敦城。阻卜糾集五群牧長查剌、阿睹等,陰謀內外互相策應,孝穆全部殺死他們,於是嚴整守備以待,餘黨於是潰散。因功遷九水諸部安撫使。不久拜北府宰相,賜為忠穆熙霸功臣,檢校太師,同政事門下平章事。八年(1019),回京師。

興宗即位,徙王秦,尋複為南京留守。重熙六年,進封吳國王,拜北院樞密使。八年,表請籍天下戶口以均徭役,又陳諸部及舍利軍利害。從之。由是政賦稍平,眾悅。九年,徙王楚。時天下無事,戶口蕃息,上富於春秋,每言及周取十縣,慨然有南伐之誌。群臣多順旨。孝穆諫曰:“昔太祖南伐,終以無功。嗣聖皇帝仆唐立晉,後以重貴叛,長驅入汴,鑾馭始旋,反來侵軼。自後連兵二十餘年,僅得和好,蒸民樂業,南北相通。今國家比之曩日,雖曰富強,然勳臣宿將,往往物故。且宋人無罪,陛下不宜棄先帝盟約。”時上意已決,書奏不報。以年老乞骸骨,不許。十二年,複為北院樞密使,更王齊,薨。追贈大丞相、晉國王,諡曰貞。
太平二年(1022),主持樞密院事務,充任漢人行宮都部署。三年,封燕王、南京留守,為兵馬都總管。九年(1029),大延琳在東京叛亂,孝穆為都統討伐之,接戰於蒲水。中軍向後略退,副部署蕭匹敵、都監蕭蒲奴從兩翼夾擊,賊兵潰散,追擊敗之於手山北。延琳逃入城中,掘深溝自衛。孝穆包圍之,建起重城,修造樓櫓,使城內外不得相通,城中撤房屋以燒火做飯。其將楊詳世等擒延琳而降,遼東全部平定。改為東京留守,賜佐國功臣。為政致力於寬厚簡約,招撫流民,百姓得到安寧。

孝穆雖椒房親,位高益畏。太後有賜,輒辭不受。妻子無驕色。與人交,始終如一。所薦拔皆忠直士。嚐語人曰:“樞密選賢而用,何事不濟?若自親煩碎,則大事疑滯矣。”自蕭合卓以吏才進,其後轉效,不知大體。歎曰:“不能移風易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時稱為“國寶臣”,目所著文曰《寶老集》。二子阿剌、撒八,弟孝先、孝忠、孝友,各有傳。
興宗即位,遷為秦王,不久又為南京留守。重熙六年(1037),進封為吳國王,拜北院樞密使。八年(1039),上表請登記天下戶口以平均徭役,又陳說諸部及舍利軍的好處和害處。從之。由此征收賦稅稍稍平均了一些,眾人大悅。九年(1040),遷為楚王。當時天下無事,人口增殖,皇上又青春鼎盛,每每談及後周奪取十縣,總是感慨憤激,有南伐之誌。群臣大多順從旨意。孝穆勸諫說“:從前太祖南伐,最終無功。嗣聖皇帝太宗滅唐立晉,後因重貴叛盟,長驅入汴京,皇上剛剛回師,南方反過來突襲我。從此以後兵連禍結達二十餘年,剛剛得到和好,百姓安居樂業,南北互通有無。現在國家比起往日,盡管變得富強了,然而功臣、老將往往已經過世。何況宋人無罪,陛下不應該背棄先帝所訂立的盟約。”當時皇上心意已決,奏書上達沒有回音。以年老請求辭官回鄉,不許。十二年(1043),又為北院樞密使,改為齊王,薨。追贈大丞相、晉國王,諡曰貞。

撒八,字周隱。七歲,以戚屬加左右千牛衛大將軍。重熙初,補祗候郎君。性廉介,風姿爽郎,善球馬、馳射。帝每燕飲,喜諧謔。撒八雖承寵顧,常以禮自持,時人稱之。以柴冊禮恩,加檢校太傅、永興宮使,總領左右護衛,同知點檢司事。尚魏國公主,拜駙馬都尉,為北院宣徽使,仍總知朝廷禮儀。重熙末,出為西北路招討使、武寧郡王。居官以治稱。清寧初薨,年三十九,追封齊王。
孝穆盡管身為外戚之親,職位越高,越是畏懼小心。太後有賜物,則推辭不受。即使在妻子兒女麵前也沒有驕傲之神情。與人交往,始終如一。所薦舉的都是忠直之士。曾經對人說“:樞密選拔賢能而進用之,何事不能成功?如果親自去處理瑣碎之事,那麼大事反而被耽擱了。”自從蕭合卓因為為政有才得到進用,其後遞相效尤而已,不懂得有關大局的道理。孝穆感歎說:“不能夠移風易俗,身居高位卻苟且偷安,為臣之道竟然是這樣的嗎?”時人稱孝穆為“國寶臣”,稱所著文集為《寶老集》。二子阿剌、撒八,弟孝先、孝忠、孝友。

孝先,字延寧,小字海裏。統和十八年,補祗候郎君。尚南陽公主,拜駙馬都尉。開泰五年,為國舅詳穩。將兵城東鄙。還,為南京統軍使。太平三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尋加太子太傅。五年,遷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複為國舅詳穩。改東京留守。會大延琳反,被圍數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欽哀召孝先總禁衛事。興宗諒陰,欽哀弑仁德皇後,孝先與蕭浞卜、蕭匹敵等謀居多。及欽哀攝政,遙授天平軍節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為北院樞密使。孝先以椒房親,為太後所重。在樞府,好惡自恣,權傾人主,朝多側目。三年,太後與孝先謀廢立事,帝知之,勒衛兵出宮,召孝先至,諭以廢太後意。孝先震懾不能對。遷太後於慶州。孝先恒鬱鬱不樂。四年,徙王晉。後為南京留守,卒,諡忠肅。
蕭孝先,字延寧,乳名海裏。統和十八年(1000),補為祗候郎君。娶南陽公主,拜為駙馬都尉。

孝友,字撻不衍,小字陳留。開泰初,以戚屬為小將軍。太平元年,以大冊,加左武衛大將軍、檢校太保,賜名孝友。重熙元年,累遷西北路招討使,封蘭陵郡王。八年,進王陳。先是,蕭惠為招討使,專以威製西羌,諸夷多叛。孝友下車,厚加綏撫,每入貢,輒增其賜物,羌人以安。久之,浸成姑息,諸夷桀驁之風遂熾,議者譏其過中。十年,加政事令,賜效節宣庸定遠功臣,更王吳。後以葬兄孝穆、孝忠,還京師,拜南院樞密使,加賜翊聖協穆保義功臣,進王趙,拜中書令。丁母憂,起複北府宰相,出知東京留守。會伐夏,孝友與樞密使蕭惠失利河南,帝欲誅之,太後救免。複為東京留守,徙王燕,改上京留守,更王秦。清寧初,加尚父。頃之,複留守東京。明年,複為北府宰相。帝親製誥詞以褒寵之。以柴冊恩,遙授洛京留守,益賜純德功臣,致仕,進封豐國王。坐子胡睹首與重元亂,伏誅,年七十三。胡睹在《逆臣傳》。
開泰五年(1016),任國舅詳穩。率兵於東部邊境築城。回京後擔任南京統軍使。太平三年(1023),任漢人行宮都部署,不久升太子太傅。五年(1025),遷上京留守。因為母親年老請求侍親,再度任國舅詳穩。改任東京留守。適逢大延琳謀反,被圍於城中幾個月,挖地道得以逃出。延琳亂平,留守上京。十一年(1031),聖宗病重,欽哀後征召孝先總管禁衛事務。

蕭蒲奴,字留隱,奚王楚不寧之後。幼孤貧,傭於醫家牧牛。傷人稼,數遭笞辱。醫者嚐見蒲奴熟寐,有蛇繞身,異之。教以讀書,聰敏嗜學。不數年,涉獵經史,習騎射。既冠,意氣豪邁。開泰間,選充護衛,稍進用。俄坐罪黥流烏古部。久之,召還,累任劇,遷奚六部大王,治有聲。太平九年,大延琳據東京叛,蒲奴為都監,將右翼軍,遇賊戰蒲水。中軍少卻,蒲奴與左翼軍夾攻之。先據高麗、女直要衝,使不得求援,又敗賊於手山。延琳走入城。蒲奴不介馬而馳,追殺餘賊。已而大軍圍東京,蒲奴討諸叛邑,平吼山賊,延琳堅守不敢出。既被擒,蒲奴以功加兼侍中。重熙六年,改北阻卜副部署,再授奚六部大王。十五年,為西南麵招討使,西征夏國。蒲奴以兵二千據河橋,聚巨艦數十艘,仍作大鉤,人莫測。戰之日,布舟於河,綿亙三十餘裏。遣人伺上流,有浮物輒取之。大軍既失利,蒲奴未知,適有大木順流而下,勢將壞浮梁,斷歸路,操舟者爭鉤致之,橋得不壞。明年,複西征,懸兵深入,大掠而還,複為奚六部大王。致仕,卒。
興宗居喪,欽哀殺害仁德皇後與蕭浞卜、蕭匹敵等人,孝先謀劃居多。及至欽哀攝理國政,遙授孝先為天平軍節度使,升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為楚王,任北院樞密使。孝先因係皇上姻親,為太後所倚重。在樞密府,隨自己的好惡任意妄為,權勢幾乎要壓倒人主,朝臣大多憤恨他。三年(1034),太後與孝先謀劃廢帝另立之事,皇上得知,統率衛兵出宮,征召孝先前來,告訴他將要廢太後的想法。孝先驚恐萬狀不能成答。遷太後於慶州。孝先總是鬱鬱不樂。四年(1035),徙封晉王。後來任南京留守,不久去世,諡為忠肅。

耶律蒲古,字提隱,太祖弟蘇之四世孫。以武勇稱。統和初,為涿州刺史,從伐高麗有功。開泰末,為上京內客省副使。太平二年,城鴨淥江,蒲古守之,在鎮有治績。五年,改廣德軍節度使,尋遷東京統軍使。蒞政嚴肅,諸部懾服。九年,大延琳叛,以書結保州。夏行美執其人送蒲古,蒲古入據保州,延琳氣沮。以功拜惕隱。十一年,為子鐵驪所弑。
蕭孝友,字撻不衍,乳名陳留。開泰初,因為是皇親,任為小將軍。太平元年(1021),因為行大冊禮,升為左武衛大將軍、檢校太保,賜名孝友。

夏行美,渤海人。太平九年,大延琳叛,時行美總渤海軍於保州。延琳使人說欲與俱叛,行美執送統軍耶律蒲古,又誘賊黨百人殺之。延琳謀沮,乃嬰城自守,數月而破。以功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錫賚甚厚。明年,擢忠順軍節度使。重熙十七年,遷副部署,從點檢耶律義先討蒲奴裏,獲其酋陶得裏以歸。致仕,卒。上思其功,遣使祭於家。
重熙元年(1032),累遷為西北路招討使,封蘭陵郡王。八年(1039),進封為陳王。在此之前,蕭惠任招討使,專門以威勢壓服西羌,諸夷大多反叛。孝友到任,用心加以安撫,每當其前來進貢,便增加對他們的賜物,羌人因此安定了。久而久之,逐漸變成了姑息,諸夷桀驁不馴之風愈演愈烈,評論他的人都認為他是綏靖太過度了。

論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方其擒延琳,定遼東,一時諸將之功偉矣。宜其撫劍抵掌,賈餘勇以威天下也。蕭孝穆之諫南侵,其意防何其弘遠歟,是豈瞋目語難者所能知哉!至論移風俗為治之本,親煩碎為失大臣體,又何其深切著明也。為“國寶臣”,宜矣。孝先預弑仁德之謀,猶依城社以逃熏灌,為國臣蠹,雖功何議焉。
十年(1041),升為政事令,賜效節宣庸定遠功臣,改封吳王。後來因為安葬兄長孝穆、孝忠,回到京師,拜為南院樞密使,加賜翊聖協穆保義功臣,進封為趙王,拜中書令。遭逢母喪,起複任為北府宰相,出京知東京留守。適逢討伐夏,孝友與樞密使蕭惠在黃河以南失利,興宗想殺他,太後相救得免。又任東京留守,徙封燕王,改任上京留守,改封秦王。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遼史》

《遼史》

作者:脫脫
《遼史》本紀
《遼史》誌
《遼史》表
《遼史》列傳
《遼史》附錄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