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周書》 作者:令狐德棻  

列傳·卷四十二

蕭撝蕭世怡蕭圓肅蕭大圜宗懍劉璠柳霞
蕭撝,字智遐,蘭陵人,是梁武帝之弟安成王蕭秀的兒子。為人溫和寬厚,有風度。十二歲時,進入國學,博覽經史,很愛寫文章。在梁國,被封為永豐縣侯,食邑一千戶。最初擔任給事中,曆任太子洗馬、中舍人等職。東魏派李諧、盧元明出使梁國,梁武帝認為蕭撝善於辭令,命令他兼任中書侍郎,到賓館接受禮品。不久,升任黃門侍郎。出任寧遠將軍和宋寧、宋興二郡守,轉任輕車將軍和巴西、梓潼二郡守。侯景作亂時,武陵王蕭紀秉承皇帝旨意,任命蕭撝為使持節、忠武將軍。又升平北將軍、散騎常侍,兼益州刺史軍防事。蕭紀在成都稱帝,授侍中、中書令,封秦郡王,食邑三千戶,給鼓樂一部。蕭紀率軍東下,任命蕭撝為尚書令、征西大將軍、都督益、梁、秦、潼、安、瀘、青、戎、寧、華、信、渠、萬、江、新、邑、楚、義十八州諸軍事和益州刺史,留守成都。又令梁州刺史楊乾運把守潼州。太祖得知蜀兵人少力弱,派大將軍尉遲迥率軍討伐。尉遲迥進入劍閣,楊乾運以潼州投降。蜀中因此大驚,失去抵抗的意誌。尉遲迥長驅直入,抵達成都。蕭撝見自己兵力不到一萬人,而且倉庫空虛,軍隊無所依靠,隻得想法守住城池。尉遲迥包圍了五十天,蕭撝多次派將領出城挑戰,大多非傷即亡。援兵到來,又被尉遲迥擊敗。蕭撝於是請求投降,尉遲迥允許。蕭撝率領文武官員在益州城北,與尉遲迥一塊登上高台,把血塗在嘴邊,立下盟約,將成都歸於我朝。魏恭帝元年(554),授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歸善縣公,食邑一千戶。孝閔帝登基,晉封黃台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戶。武成年間,世宗命令諸文士在麟趾殿校定經史,又撰寫《世譜》,蕭撝也參與其中。隨即因為母親年老,又有病,在宮內每五日輪替值班,無法奉侍老母,請求在宮外著書。詔命允許。保定元年(561),授禮部中大夫。又由於蕭撝有歸附之功,另外賞賜在多陵縣食邑五百戶,收其租稅。三年,出任上州刺史。施政寬和,以禮讓為根本。曾在正月初一,把獄中所有囚犯,全都放其回家,讓他們三天後再回到獄中。主管監獄的官員堅持認為不能這樣幹。蕭撝說:“從前王長、虞延被史書稱頌,我雖然德行不及,然而仰慕他們的作為。拿信用來教導百姓,正要從這件事開始。如果因此而獲罪,我甘心情願,請不要多慮。”眾囚犯感激恩德,都按期返回。官民都稱讚他的恩惠教化。任滿該回來時,該州百姓李漆等三百餘人上表,乞求朝廷再將蕭撝留任二年。詔命雖然沒有允許,但對他大加稱許。蕭撝入朝時,適逢設置露門學。高祖任命蕭撝與唐瑾、元偉、王褒等四人為文學博士。蕭撝由於母親年老,上表請求歸家奉養。高祖不許。隨即因母親去世而離職。天和六年(571),授少保。建德元年(572),轉任少傅。後改封蔡陽郡公,食邑增至三千四百戶。二年去世,終年五十九歲。高祖在正武殿舉哀,賞賜穀麥三百石、布帛三百匹,追贈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諸軍事和益州刺史,諡號為“襄”。蕭撝善於草書、隸書,而名氣不如王褒。對於數學、醫術,也都留心。著有詩賦雜文數萬字,在世上十分流行。兒子蕭濟承襲爵位。蕭濟字德成,從小仁愛寬厚,很愛寫文章。蕭紀秉承皇帝旨意,授他為貞威將軍、蜀郡太守,升任東中郎將。跟隨蕭紀東下。抵達巴東時,聽說尉遲迥圍攻成都,蕭紀命令蕭濟率領部屬趕赴援救。蕭濟趕到時,蕭撝已經投降。又隨蕭撝到長安。孝閔帝登基,授中外府記室參軍。後來官至蒲陽郡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蕭世怡,梁武帝之弟鄱陽王蕭恢之子。由於名字犯太祖諱,所以隻稱其字。自幼聰明穎慧,博覽經史。梁大同元年(535),封豐城縣侯,食邑五百戶。授給事中,轉任太子洗馬。隨即入宮值班,轉任太子中舍人。又出任持節、仁威將軍、譙州刺史。侯景作亂時,路經城下,襲占譙州,蕭世怡被捉住。又很快逃脫,到達江陵。梁元帝秉承旨意,授侍中。平定侯景以後,蕭世怡兼任太宰、太常卿,與中衛長史樂子雲拜謁先帝陵墓。承聖二年(553),授使持節、平西將軍、臨川內史。由於陸納占據湘川,道路阻斷,改授平南將軍、桂陽內史。尚未抵達桂陽,適逢於謹平定江陵,於是在郢州跟隨兄長蕭修。蕭修去世後,蕭世怡被任命為刺史。湘州刺史王琳率水軍襲擊蕭世怡,蕭世怡把郢州獻出。當時陳武帝執政,召他為侍中。蕭世怡心中起疑,未去就職,於是投奔齊國。授車騎大將軍、散騎常侍。隨即出任永州刺史。保定四年(564),晉公宇文護東征。大將軍權景宣進攻黃河以南。蕭世怡聽說豫州刺史王士良已經投降,就前來歸附。五年,授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義興郡公,食邑一千三百戶。天和二年(567),授蔡州刺史。為政簡要仁惠,不求苛刻,使吏民得以安寧。三年,在蔡州去世。追贈原任官職,加並、洛、永三州刺史。兒子蕭子寶承襲爵位。蕭子寶風度瀟灑,容貌俊美,善於談笑,不到二十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氣。隋文帝輔佐朝政,引薦他擔任丞相府典簽,很受重用。開皇年間,官至吏部侍郎。後因事獲罪,被處死。蕭圓肅字明恭,是梁武帝的孫子,武陵王蕭紀的兒子。風度優雅深沉,聰明好學。蕭紀稱帝,封他為宜都郡王,食邑三千戶。授侍中、寧遠將軍。蕭紀率軍東下三峽,命令蕭撝留守成都,蕭圓肅為副手。尉遲迥大軍開到,蕭圓肅與蕭撝全都投降。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封安化縣公,食邑一千戶。世宗初年,晉封棘城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戶。由於蕭圓肅有歸降之功,另外在思君縣賞賜食邑五百戶,可收其租稅。保定三年(563),授畿伯中大夫。五年,授鹹陽郡守。蕭圓肅恩威並施,很有政績。天和四年(569),升任陵州刺史,隨即有詔,命令他跟隨衛國公宇文直鎮守襄陽,就沒有再去陵州。建德三年(574),授太子少傅,食邑增加九百戶。蕭圓肅認為自己身為太子老師,應當不負此任,於是寫了《少傅箴》。太子見了十分高興,寫信慰問。六年,授豐州刺史,食邑增至三千七百戶。不久,升任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宣政元年(578),入朝任司宗中大夫,隨即授洛州刺史。大象末年,升大將軍。隋朝開皇初年,授貝州刺史。以母親年老,請求回家奉養,隋文帝答應。四年(584)去世,終年四十六歲。著有文集十卷,又輯時人詩文為《文海》四十卷,另有《廣堪》十卷、《淮海亂離誌》四卷,都在世上流傳。蕭大圜字仁顯,是梁簡文帝的兒子。自幼聰明機敏,俊秀出眾。四歲時,就能讀《三都賦》和《孝經》、《論語》。七歲時為母親守孝,表現出成人的性格。梁朝大寶元年(550),被封為樂梁郡王,食邑二千戶,任宣惠將軍、丹陽尹。當時侯景猖獗,梁簡文帝被殺,蕭大圜悄悄逃跑,才得以保全性命。次年,侯景被平定,蕭大圜回到建康。時當戰亂之後,無處托身,暫住在善覺寺裏。有人把這事告訴王僧辯。王僧辯就供給他船隻和糧食,使他得以前往江陵。梁元帝見到他十分高興,賞給他越衫、胡帶等物。改封晉熙郡王,食邑二千戶,任寧遠將軍及琅笽、彭城二郡太守。當時梁元帝有收複失地之功,但蕭大圜的兄長汝南王蕭大封等人尚未拜謁。梁元帝為人疑忌苛刻,對此事十分忌恨。他對蕭大圜說:“你的兩位兄長很久不來,你可以把我的意思轉告他們,讓他們前來。”蕭大圜當天就明白開導兩位兄長,使他們相繼前來拜謁,梁元帝才放下心來。蕭大圜認為世上多有變故,擔心有人說壞話,就同別人斷絕來往。門客隨從不過三兩人,也不隨便外出遊玩。兄妹之間,也隻限於通信而已。經常以讀《詩》、《禮》、《書》、《易》為事。梁元帝曾親自詢問《五經》要事數十條,蕭大圜簡要指明,回答時毫不停頓。梁元帝對此十分讚歎,就說:“從前河間王喜好學習,你有這個長處;臨淄王愛好文學,你又兼有這一長處。可是東平王與人為善,其名望更高,我推重、喜歡這樣的人物,你應當以東平王為榜樣。”等到於謹率軍進逼時,梁元帝就命令蕭大封擔任求和使者,蕭大圜任副使,實際上是把他們當作人質。出城到於謹軍營住了兩夜,梁元帝就投降了。魏恭帝二年(555),客居長安,太祖以賓客之禮待他。保定二年(562),下詔說:“梁國汝南王蕭大封、晉熙王蕭大圜等人,均係梁國子孫,應當給予優厚禮遇,根據慣例,當分封爵位。蕭大封可封晉陵縣公,蕭大圜可封始寧縣公,食邑各一千戶。”隨即加授蕭大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並賞賜田宅、奴婢、牛馬、粟帛等。不久設麟趾殿,招集學士,蕭大圜參予這件事。《梁武帝集》四十卷,《簡文集》九十卷,原來各樣隻有一部,江陵平定後,都收藏在宮中秘閣。蕭大圜入麟趾殿後,才得以看到這兩部書。於是親手抄錄兩部,一年完成。有識見的人對此都表示讚歎。蕭大圜堅信因果之說,心緒寧靜閑適。他曾這樣說過:人若知足,適可而後止,則將無牽無累。北山之北,遠離人間,南山以南,超脫塵寰。麵對曠野而環繞流水,側有草地而後靠山岡,築草舍於叢林之內,修土牆於幽草之間。近觀嵐煙,遠望風雲。借柔草以蔭護長鬆,植幽蘭而援接芳桂。仰首可見禽鳥遨翔高空,低頭可視群魚回遊深澗。果園在後,開窗可近花卉;菜圃居前,簷下可看灌田。二頃地可供食糧,十畝地可供穿衣。丫環三五個,可任紡織;僮仆三四人,可代耕田。牧羊而賣乳漿,合於潘嶽之誌;種黍米而養雞,應驗莊子之言。種莊稼要找汜勝之的遺書,采冬葵要依據尹君的大作。煮小羊、肥豬以飲春酒,迎伏日、臘日而等候歲末。讀好書,探幽景,歡聚友好,歌呼互應,可以娛悅精神,可以散去憂慮。有朋友從遠方來,舉引今古;農民路過,大談禾蔬。這樣即可心滿意足,快樂之極。既能永保性命,怎麼會害怕禍患責罰呢?難道像縮足而入絆繩,伸頸而被絡係的犬馬一樣,遊於帝王之門,逢迎巴結宰相?不知塵埃不能飄浮長久,隻覺壽命存於瞬間。萬物往來周旋,卻不能體味生命的真諦,自然規律模糊不清,又怎麼能問個明白呢?唉!人生如天空浮雲,草上露珠,候得長繩以係日影,使時光不再流逝,我實在不願幹這等傻事。手執蠟燭而夜遊,更驚歎時光的迅疾。人生有多長時間,而要拘泥於人臣之禮;時節像流水一樣,還必須戰戰兢兢、聽命於人。進退一無成就,或有言或沉默不知如何是好。這不僅為左丘明所羞恥,或許也被孔子所羞恥。建德四年(575),任滕王宇文荄友員。宇文荄曾問蕭大圜:“我聽說湘東王寫了《梁史》,有這件事嗎?一般人的傳記可以褒貶,帝王的傳記怎樣寫?隱瞞則非實錄,直寫則揚親之過。”蕭大圜回答道:“這是說話人的胡亂猜測。如果真是這樣,也不足為怪。從前漢明帝寫《世祖紀》,漢章帝寫《顯宗紀》,教訓不遠,足可作為定例。況且君子的過失,如同日蝕、月蝕一樣,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又怎能為他們隱瞞?如果人們都不知道,又怎能不為他們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過失,其中就包含著正直;隱諱本國的壞事,也合於禮儀。”宇文荄大笑。後來大軍東征,攻克晉州。有人問蕭大圜:“齊國能滅亡嗎?”蕭大圜答道:“從前高歡在晉州開創偽業,如今他根基已失,能不滅亡嗎?這就是所說的‘從這裏開始,也必然在這裏結束’。”過了幾個月,齊氏果然滅亡。聽過這話的人都認為他很有遠見。宣政元年(578),食邑增至二千二百戶。隋朝開皇初年,被任命為內史侍郎,出任西河郡守。不久逝世。蕭大圜生性好學,誌在著述。撰有《梁舊事》三十卷、《寓記》三卷、《士喪儀注》五卷、《要決》二卷,另有文集二十卷。蕭大封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大象末年,任陳州刺史。劉璠字寶義,沛國沛地人。六世祖劉敏,由於永嘉年間戰亂,移居廣陵。父親劉臧,性格正直,專心致誌於學習,未當官時以孝順出名。梁國天監初年,被授為著作郎。劉璠九歲時就成了孤兒,守喪合於禮製。少年時喜好讀書,又善於寫文章。十七歲時,被上黃侯蕭曄所推重。範陽人張綰,是皇室的外戚,有才華,又能言善辯,被世人所敬重。像蕭曄那樣的皇室權貴,也要借重他的名望。劉璠正當少年,尚未當官,恃才而意氣用事,不為張綰所屈服。張綰曾在新渝侯處,酒後罵京兆杜騫道:“出身寒微而不懂謙讓。”劉璠嚴厲反問:“此中的哪位坐者不是出身寒微?”劉璠本意是駁斥張綰,但蕭曄認為他是在說自己,言詞神色頗為不平。劉璠說:“哪個王公之門不可奔走?”於是提衣而去。蕭曄表示道歉,才留了下來。後來隨蕭曄在淮水以南,劉璠母親在建康得病,劉璠不知道。有一天忽然周身疼痛,隨即來了家信,說他母親有病。劉璠當即號哭,備裝上路,暈倒後又蘇醒過來。當他渾身疼痛之時,就是他母親病死的那一天。守喪時哀傷過度,感染風寒。服喪期滿後一年,還是拄著手杖才能站起來,蕭曄在毗陵去世的時候,原來的部屬大多走散,隻有劉璠一人護送蕭曄靈柩回到京師,安葬起墳後才離開。當時梁簡文帝是太子,對蕭曄素來推崇,凡不送葬者都被彈劾譴責,隻有劉璠一個人得到厚賞。脫去布衣而當王國的常侍,不是他所喜歡的。劉璠少年時意氣風發,情緒昂揚,喜好功名,立誌在邊疆建功立業,不樂意隨著選官的文牒,按照資曆步步提升。恰好宜豐侯蕭循出任北徐州刺史,就請他擔任輕車府主簿,兼任記室參軍,並掌管刑獄。蕭循任梁州刺史時,請他擔任信武府記室參軍,兼任南鄭令。又委任他擔任中記室,補授華陽太守。時逢侯景渡過長江,梁朝大亂,蕭循由於劉璠有才智謀略,對他十分寵愛信任。當時戰亂頻繁,看不到平定的日子。劉璠長歎賦詩,以抒發自己的誌向。詩的最後一段寫道:“隨會平王室,夷吾匡霸功。虛薄無時用,徒然慕昔風。”蕭循開府時,設置輔佐官吏,任命劉璠為谘議參軍,仍兼任記室。梁元帝承製後,任命他為樹功將軍、鎮西府谘議參軍。不久,又令蕭循承襲鄱陽王封號,並擔任雍州刺史,讓劉璠擔任蕭循的平北府司馬。武陵王蕭紀在蜀地稱帝時,任命劉璠為中書侍郎,多次派人征召劉璠,使者往返了八次,劉璠才到蜀中。又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命令長史劉孝勝周密安插心腹。讓畫工畫《陳平度河歸漢圖》送給他。劉璠苦苦哀求回去。中記室韋登私下對他說:“殿下雖能容忍,但已經積下怨恨,如果您實在不願留下,將會招來大禍。假若盜賊在葭萌江截擊,先生就危險了。不如共建大業,使您的名譽地位都能美好如意。”劉璠神色端莊地說:“您想婉言勸解我嗎?我與宜豐侯,名分已定。難道能因為寵辱夷險,而改變初衷嗎?大丈夫立下誌向,應當生死不變。殿下正想向天下人廣布仁義,終究不致於在一個人身上取得快意。”蕭紀明白劉璠一定不會為他效力,就贈給他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去。臨分手時,蕭紀又解下自己的佩刀贈給劉璠,說:“希望你能見物思人。”劉璠答道:“我不敢不奉揚您的威靈,去剪除那些奸惡之徒。”蕭紀於是派遣使者任命蕭循為益州刺史,封為隨郡王,任命劉璠為蕭循府長史,加蜀郡太守銜。回去時走到白馬以西,達奚武的軍隊已經抵達南鄭,劉璠無法入城,於是向達奚武投降。太祖平時就聽說他的名望,預先告誡達奚武說:“不要讓劉璠死掉。”所以達奚武命令劉璠先往京師。劉璠到達後,太祖待他如同老朋友。太祖對仆射申徽說:“劉璠德才兼優,古人如何能比得上他?”申徽說:“從前晉主滅亡吳國,得到陸機、陸雲兄弟。如今您平定梁、漢,得到一位劉璠。”當時南鄭還在拒守,尚未攻克,達奚武請求攻占後屠殺軍民,太祖準備答應,隻下令保全劉璠一家。劉璠於是上朝求情,太祖怒而不許。劉璠流著淚堅持求情,很長時間不退。柳仲禮在一旁說:“這是堅貞不屈的人啊!”太祖說:“為人效力,理當如此。”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全城百姓竟然保全性命,得力於劉璠。太祖既接受蕭循投降,又允許他返回故國。可是蕭循到長安幾個月,也沒有讓他回去。劉璠陪從飲宴,太祖問道:“我可以比上古代何人?”劉璠答道:“過去認為您是當世英明之主,連商湯、周武也比不上您;可是今日所見,您連齊桓公、晉文公也不如。”太祖問道:“我無法同商湯、周武相比,可是希望同伊尹、周公匹敵,為什麼連齊桓公、晉文公也不如呢?”劉璠答道:“齊桓公保存了三個已被滅亡的國家,晉文公對原國不失信用。”話沒說完,太祖就拍掌說:“我明白您的意思,您不過想反激我。”於是立即下令讓蕭循回去。蕭循請求讓劉璠一塊回去,太祖不答應。任命劉璠為中外府記室,隨即升黃門侍郎、儀同三司。劉璠曾臥病在家,對雪而生發感觸,寫了《雪賦》來抒發誌向。當初,蕭循在漢中時與蕭紀的通信,以及回複朝廷的文書、發往襄陽的公文,全都出於劉璠之手。世宗初年,被任命為內史中大夫,掌管詔書。不久,封為平陽縣子,食邑九百戶。在任上為政簡要,清白正直,不合時俗,降為同和郡守。劉璠善於安撫駕馭部屬,到任未及一年,生羌降伏者就有五百多家。在他前後的郡守,大多經營私利而獲取資產,隻有劉璠毫無所取,連妻子、孩子也都隨羌人風俗,吃麥子,穿皮衣,始終不再改變。洮陽、洪和二郡的羌民,常常越過郡境到劉璠這裏來打官司。他的美德教化就是這樣為鄰界所歸附敬仰。當時,蔡公宇文廣鎮守隴西,嘉許劉璠的德政。宇文廣轉而鎮守陝州時,想調劉璠跟隨自己,羌民樂於相隨者有七百人。聽說這件事的人沒有不讚歎驚異的。陳公宇文純鎮守隴西,提拔他擔任總管府司錄,待他十分有禮。天和三年(568)去世,當時五十九歲。著有《梁典》三十卷,另有文集二十卷,均在世上流行。兒子劉祥承襲其封爵。柳霞字子升,河東解地人。曾祖父柳卓,曾任晉朝汝南太守,後從本郡移居襄陽。祖父柳叔珍,曾任宋國員外散騎常侍、義陽內史。父親柳季遠,任梁國臨川王谘議參軍、宜都太守。柳霞自幼爽朗豪邁,神采高峻,幼童時就有成年人的器量。喜好文學,循規蹈矩。伯父柳慶遠認為他同常人不一樣,特別看重他。柳慶遠對他說:“我從前趕上侍奉伯父太尉公,他曾對我說:‘我昨天夢見你登上一座樓,樓十分高峻華麗,我把座位讓給你。你以後名望官位必能顯達,可惜我來不及看到了。’前些時我白天睡覺,又夢見我把從前的座位賞賜給你。你以後的官位,應當和我一樣。特地勉勵你,以使好兆頭應驗。”梁國西昌侯深藻鎮守雍州時,柳霞才十二歲,以百姓禮拜謁,風度端莊,舉止安詳文雅。深藻甚為讚許,又派侍者故意踩住柳霞衣服的後襟,想試試他有什麼反應。柳霞緩步微微前移,並不回頭看一下。廬陵王蕭續任雍州刺史時,任命柳霞為主簿。從邵陵王蕭綸府法曹參軍做起,轉任外兵,又任尚書工部郎。謝舉當時擔任仆射,召見柳霞與他談話,對他十分嘉許。謝舉回頭對人說:“長江、漢水之間的英傑俊才,在這裏見到了。”嶽陽王蕭鮞出任雍州刺史,柳霞被選為治中,隨即升為別駕。蕭鮞在襄陽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柳霞為吏部郎、員外散騎常侍。不久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賜爵聞喜縣公。隨即又升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蕭鮞在江陵登基時,把襄陽歸還我朝。柳霞於是告別蕭鮞說:“陛下中興王業,據有故楚之地。微臣僥幸遇上機緣,奉守名譽節操,理當以身報國,有始有終。自從晉朝南遷,微臣宗族之人已經很少。從祖父太尉、伯父儀同、叔父司空,都因為地位很高,於是安家金陵。隻留下我的祖先,獨守祖塋。先祖常告誡我們,不得違背這一遺誌。如今襄陽既然已歸入北朝,微臣如果仍然陪侍陛下,若有仕進則微不足道,若有過失則對不起先輩心意。懇切希望陛下明察,諒解微臣的心跡。”蕭鮞尊重他的誌向,就答應了。柳霞留居家鄉,以讀書為樂。太祖、世宗多次下令征召他,柳霞以有病為理由堅決推辭。蕭鮞去世時,柳霞為之哀悼,服君臣之喪。保定年間又征召他,柳霞才入朝。授他為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霍州諸軍事、霍州刺史。柳霞教導百姓,總是先從道德入手,有再三違背者,才稍稍加以譴責,讓他知道羞恥而已。他的下屬被感動而接受教化,不再犯錯誤。都說:“我們的長官如此仁惠,怎麼可以欺騙他呢?”天和年間去世,當時七十二歲。宣政初年,追贈金、安二州刺史。柳霞有誌氣操行。當初任州主簿時,他的父親死在揚州,柳霞從襄陽前去奔喪,六天就趕到揚州。一路哀痛過甚,麵目幾乎難以辨認。後來護送靈柩溯長江西歸,江心風起,船上人大驚失色。柳霞抱著棺材悲號,祈求上蒼憐憫,不一會兒便風平浪靜。他的母親兩乳之間生了疽瘡,醫生說:“此病無藥可救,隻有讓人吸膿,或許可以稍止疼痛。”柳霞立即吮吸,過十來天病就好了。人們都認為這是孝心感動上蒼的結果。柳霞為人和藹寬容,很少見惱怒之色。他弘揚禮教,不曾說別人短處。特別喜歡施舍,家裏沒有多餘的財物。臨終時,遺命薄葬,他的兒子們都遵命奉行。有十個兒子,柳靖、柳莊最有名。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周書》

《周書》

作者:令狐德棻
《周書》本紀
《周書》列傳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