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魏書》 作者:魏收  

列傳·卷四十五

高祐崔挺
高佑,字子集,小名次奴,渤海人。本名禧,因與鹹陽王同名,高祖賜名佑。司空高允從祖的弟弟。祖高展,任為慕容寶的黃門郎,魏太祖平定中山,展遷居京城,卒於三都大官任上。父高讜,跟從世祖滅赫連昌,因功拜授遊擊將軍,朝廷賜爵南皮子。與崔浩共參著作,遷任中書侍郎。轉任給事中,冀青二州中正。假散騎常侍、平東將軍、艸修縣侯,出使高麗。去世,贈安南將軍、冀州刺史、假滄水公,諡稱康。高佑兄高祚,襲父爵位,為東青州刺史。

高祐,字子集,小名次奴,勃海人也。本名禧,以與鹹陽王同名,高祖賜名祐。司空允從祖弟也。祖展,慕容寶黃門郎,太祖平中山,內徙京師,卒於三都大官。父讜,從世祖滅赫連昌,以功拜遊擊將軍,賜爵南皮子。與崔浩共參著作,遷中書侍郎。轉給事中、冀青二州中正。假散騎常侍、平東將軍、蓚縣侯,使高麗。卒,贈安南將軍、冀州刺史、假滄水公,諡曰康。祐兄祚,襲爵,東青州刺史。
高佑廣泛涉獵經史,喜好文學雜說,材性通達,不拘小節。初拜中書學生,轉任中書博士、侍郎。朝廷又因高佑招順邵郡群賊之功,朝廷賜爵建康子。高宗末年,兗州東郡吏獲得一隻異獸,獻給京城,當時人都沒有認得的。皇帝下詔詢問高佑,高佑說:“這種東西是三吳所出,它的名字叫鯪鯉,其他地方都沒有,今天我們得到了它,這不預示著吳楚之地,要歸我大魏嗎?”又有人在零丘得到一枚玉印獻給朝廷,帝詔拿給高佑看,高佑說:“印上有籀書二字,文曰‘宋壽’。壽者,命也,我獲其命,也是歸我的征兆。”顯祖初年,劉義隆兒子義陽王劉昶奔歸魏朝,薛安都等人以五個州降附,當時人都說高佑的話很靈驗。

祐博涉書史,好文字雜說,材性通放,不拘小節。初拜中書學生,轉博士、侍郎。以祐招下邵郡群賊之功,賜爵建康子。高宗末,兗州東郡吏獲一異獸,獻之京師,時人鹹無識者。詔以問祐,祐曰:“此是三吳所出,厥名鯪鯉,餘域率無。今我獲之,吳楚之地,其有歸國者乎?”又有人於零丘得玉印一以獻。詔以示祐,祐曰:“印上有籀書二字,文曰‘宋壽’。壽者,命也,我獲其命,亦是歸我之征。”顯祖初,劉義隆子義陽王昶來奔,薛安都等以五州降附,時謂祐言有驗。
高祖拜授高佑為秘書令,後來高佑與李彪等人啟奏說:“為臣聽說典謨作,讓人的話語言論得以光著;載籍作,做的事情便能昭揚。這樣《尚書》成為記言之體,《春秋》便是錄事之作。查閱以前所流傳的誌傳,都是論言記事的實錄也。夏、殷以前,其文字不備。從周代以降,典章備舉。史官之作,文質不同;立書意旨,隨著不同的時代都有差異。至於左氏,記言記事,兩致並書,可以稱得上是存留史家本意,而不是完整的史書之體。到了司馬遷、班固,他們兩人都是博有才識之人,敘錄今古,備在章法,雖然不能說麵麵俱到,但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前代史書中的優秀之作了。至於後漢、魏、晉的史書都可忽略放過。隻有我們聖朝創製上古,開帝基於長發,自始均以後,至於成帝,這其間世數久遠,所以史書未能傳記。為臣等疏劣陋粗,忝居史職,披覽《國記》,私有撰史之意。愚見以為自從王業開始,眾事草創,皇始年間以來,光被中土,我們應依參司馬遷、班固大致的體製,讓事實分類相從,紀傳區別,表誌分開,像這樣修述史書,各類事實都可包括在內了。伏惟陛下先天開物,洪宣帝命,太皇太後淳曜乾坤二儀,惠和王度,聲教之所漸漸和洽,風澤之所深加,固然已經義振前王了。加上太和元年以來,年代雖未有三十年,然而嘉符禎瑞,備加完善於往日;洪功茂德,事更精粹於前世。會稽藏玉牒之章,泰山想石記之列。而秘府史家記述勳功,卻述美未盡。將讓皇風大美,或有缺而不載;功臣善績,或遺而不傳。從著作郎以下,臣請啟其中才識俱嘉者,參與撰造國書,如果能夠得到人才,史書三年就可修成。然後大明之德功,光於帝篇;聖後之勳業,顯於皇策。轉命忠貞之倫,納言司直之士,都會備具載籍了。”高祖接受了他的意見。

高祖拜秘書令。後與丞李彪等奏曰:“臣等聞典謨興,話言所以光著;載籍作,成事所以昭揚。然則《尚書》者記言之體,《春秋》者錄事之辭。尋覽前誌,斯皆言動之實錄也。夏殷以前,其文弗具,自周以降,典章備舉。史官之體,文質不同;立書之旨,隨時有異。至若左氏,屬詞比事,兩致並書,可謂存史意,而非全史體。逮司馬遷、班固,皆博識大才,論敘今古,曲有條章,雖周達未兼,斯實前史之可言者也。至於後漢、魏、晉鹹以放焉。惟聖朝創製上古,開基《長發》,自始均以後,至於成帝,其間世數久遠,是以史弗能傳。臣等疏陋,忝當史職,披覽《國記》,竊有誌焉。愚謂自王業始基,庶事草創,皇始以降,光宅中土,宜依遷固大體,令事類相從,紀傳區別,表誌殊貫,如此修綴,事可備盡。伏惟陛下先天開物,洪宣帝命,太皇太後淳曜二儀,惠和王度,聲教之所漸洽,風譯之所覃加,固已義振前王矣。加太和以降,年未一紀,然嘉符禎瑞,備臻於往時;洪功茂德,事萃於曩世。會稽佇玉牒之章,岱宗想石記之列。而秘府策勳,述美未盡。將令皇風大猷,或闕而不載;功臣懿績,或遺而弗傳。著作郎已下,請取有才用者,參造國書,如得其人,三年有成矣。然後大明之德功,光於帝篇;聖後之勳業,顯於皇策。佐命忠貞之倫,納言司直之士,鹹以備著載籍矣。”高祖從之。
高祖從容問高佑說:“近來水旱不調,五穀不熟,有什麼辦法可以防止災害而獲得五穀豐登呢?”高佑回答說:“過去堯、湯之運,也不能去除運數中的九年旱災,陛下您道同前政,對付眼前的小旱又有什麼辦法呢?隻有選拔賢才佐治政事,不幹擾老百姓順時耕作,這樣的話就災消豐至了。”高祖又問他防止奸盜的方法,高佑說:“過去宋均樹德,害人之獸都不到他的治域來;卓茂善於教化,蝗蟲都不入其境。盜賊是人,如果我們訓教有方,哪有不容易停息的呢。我以為讓宰守們做到貞正良端,那奸盜就會止息了。”高佑又上疏說:“現在的選舉,不管其人治理見識的優劣,專門追究人年齡勞績的多少,這不是人盡其才的做法。我們應該停止專究薄藝,放棄那種無功之勞,惟才是舉,那就會使官吏們風氣端正。又有功勞的大臣,雖說其年勤可以著錄,但才非撫人,則可以加之以罰賞,不應委之以方伯之任。這就是所謂王者可以給人以財而表示親近,而不可私自許諾別人官職以示關係好。”高祖都很推許。加授給事中,冀州大中正,其餘官職照舊。當時李彪專統著作之事,高佑為令,不時地關懷寫作而已。

高祖從容問祐曰:“比水旱不調,五穀不熟,何以止災而致豐稔?”祐對曰:“昔堯湯之運,不能去陽九之會。陛下道同前聖,其如小旱何?但當旌賢佐政,敬授民時,則災消穰至矣。”又問止盜之方,祐曰:“昔宋鈞樹德,害獸不過其鄉;卓茂善教,蝗蟲不入其境。彼盜賊者,人也,苟訓之有方,寧不易息。當須宰守貞良,則盜止矣。”祐又上疏雲:“今之選舉,不采職治之優劣,專簡年勞之多少,斯非盡才之謂。宜停此薄藝,棄彼朽勞,唯才是舉,則官方斯穆。又勳舊之臣,雖年勤可錄,而才非撫人者,則可加之以爵賞,不宜委之以方任。所謂王者可私人以財,不私人以官者也。”高祖皆善之。加給事中、冀州大中正,餘如故。時李彪專統著作,祐為令,時相關豫而已。
出任持節、輔國將軍、西兗州刺史、假東光侯,鎮守滑台。高佑以郡國雖有太學,縣黨也應有學校,於是在縣立講學,黨立小學。又命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一起,共造一口井,以便給行人提供食飲,不讓婦人舂米打水。又建立起禁止奸賊的辦法,令五五相保,如發生盜事則五五連坐,這種方法一開始做起來雖然看起來煩瑣,後來卻使治安大為好轉,寇盜行為都停止了。

出為持節、輔國將軍、西兗州刺史,假東光侯,鎮滑台。祐以郡國雖有太學,縣黨宜有黌序,乃縣立講學,黨立教學,村立小學。又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之外,共造一井,以供行客,不聽婦人寄舂取水。又設禁賊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盜發則連其坐。初雖似煩碎,後風化大行,寇盜止息。
轉任宋王劉昶師傅。因高佑過去參與律令製定的功勞,朝廷賜帛五百匹、粟五百擔、馬一匹。劉昶以其官舊年老,雅相看重,妓女妾婢,也沒少給他。拜授光祿大夫,師傅官職如故。劉昶死後,朝廷征拜他為宗正卿,而高佑留連彭城,久不赴任。於是尚書仆射李衝奏高佑徘徊怠慢於淮、徐,無事拖延朝廷之命,免官三年,以贖其罪。帝下詔免除高佑宗正卿之職,複其官光祿大夫。太和二十三年(499)去世。太常卿議諡為煬侯,詔曰:“不遵上命曰‘靈’,可諡曰靈。”

轉宋王劉昶傅。以昔參定律令之勤,賜帛五百匹、粟五百石、馬一匹。昶以其官舊年耆,雅相祗重,妓妾之屬,多以遺之。拜光祿大夫,傅如故。昶薨後,征為宗正卿,而祐留連彭城,久而不赴。於是尚書仆射李衝奏祐散逸淮徐,無事稽命,處刑三歲,以贖論。詔免卿任,還複光祿。太和二十三年卒。太常議諡曰煬侯,詔曰:“不遵上命曰‘靈’,可諡為靈。”
崔挺,字雙根,博陵安平人。六世祖崔讚,魏朝任尚書仆射。五世祖崔洪,晉代吏部尚書。父親崔鬱,任濮陽太守。

子和璧,字僧壽,有學問。中書博士。早卒。
崔挺幼年居喪盡全禮節。少年務精學業,讀書廣泛,推讚別人愛惜人士,州縣鄉間的人都與他親近。崔挺每年四時都寫信給鄉人父老,致以問候,措辭親切,辭意周全,得到他書信的人都覺得很榮耀。一家之中祖孫三代同居,家中禮讓有度。後來頻遭饑荒,家中才開始漸漸分出,崔挺與弟弟崔振互相推讓田產房產等舊資,崔挺隻守著祖墳的祭田而已。家中徒有四壁,兄弟卻感情融洽,都手不釋卷。當時米穀昂貴,鄉裏百姓如有人給他們送些東西來,崔挺也是推辭再三方才接受,接受之後,仍是分發給貧困人家,自己沒留下什麼,於是鄉間裏人更欽佩他們的品質了。

和璧子顥,字門賢,學涉有時譽。自司空參軍轉員外郎,襲爵建康子,遷符璽郎中。出為冀州別駕,未之任,屬刺史元愉據州反,世宗遣尚書李平為都督,率眾討之。平以顥彼州領袖,乃引為錄事參軍,仍領統軍,軍機取舍,多與參決。擒愉之後,別黨千餘人皆將伏法,顥以為擁逼之徒,前許原免,宜為表陳請。平從之,於是鹹蒙全濟。事定,顥仍述職。時軍旅之後,因之饑饉,顥為綱紀,務存寬靜,甚收時譽。尋加陵江將軍。坐事免。久之,除鎮遠將軍,遷輔國將軍、中散大夫,轉征虜將軍,仍中散。卒,時年四十九。贈平東將軍、滄州刺史,諡曰惠。
被州縣推舉為秀才,崔挺射策中了好名次,朝廷拜他為中書博士,轉任中書侍郎。因為他工於書法,受朝廷之命在長安書寫文明太後父親燕宣王碑,朝廷賜他爵號為泰昌子。轉任登聞令,遷任典屬國下大夫。因他參加討論國家律令修改,朝廷賜給他布帛八百匹、穀八百擔、牛馬各二頭。尚書李衝很器重他。高祖以崔挺的女兒為嬪妃。太和十八年(494),大將軍、宋王劉昶南鎮彭城,朝廷下詔讓他為假立義將軍,任劉昶幕府長史,因為生病他辭官不赴,於是朝廷又讓王肅為其長史。朝廷對崔挺的器重也由此可見。

子德正,襲。武定中,黃門侍郎。
後來,李孝伯又被朝廷提拔為昭武將軍、光州刺史,他到州之後,威恩並舉,州郡之內,民風大為好轉。太和十九年(495),皇駕幸臨兗州,召請崔挺赴趕行宮。等到見了皇帝,禮遇優厚。皇帝又問崔挺治邊策略,又問到文章之事。高祖很高興,對崔挺說:“自與卿分別以來,轉眼過了兩年,我所寫的東西,已結成一集,今天送給你一個副本,你可以不時看看。”又對侍奉之臣說:“擁有兵權的人如果都是這樣,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李孝伯又還歸任光州刺史。

顥弟雅,字興賢,有風度。自給事中稍遷司徒府錄事參軍、定州撫軍府長史。卒,年三十四。天平中,追贈散騎常侍、平北將軍、冀州刺史。
當時朝廷送往邊地的罪犯有不少逃跑的,於是朝廷立下重條,如有一名罪犯逃走了,罪犯全家充作勞役。崔挺看到這種情況,上書朝廷,認為《周書》中說父子一人犯罪,對方都不受牽連。天下善人少,惡人多,是由一人犯罪,殃及一門所致。司馬牛受到桓..之罰,柳下惠受到盜蹠之誅,豈不是很悲哀嗎!崔挺上表的辭意文雅肯切,高祖接受了他的意見。在此以前,州中缺少鐵原料,所需鐵工具都須到別的州去買,崔挺上表請朝廷恢複掌鐵官員,以便公家私人都有個憑賴。各州中正官員,主要負責論評人士,高祖準備辨明國家中各氏族的情況,但仍需查訪定奪,於是遙授崔挺任本州大中正。

子德乾,早有令問。任城太守。卒。
掖縣有個人,年過九十,腳踏板輿來到州治。自稱少時曾經充任林邑吏卒,得到一塊美玉,四寸見方,很有光彩,自己把它藏在海島,至今已有將近六十年了。今天欣逢清明之治,自己願意把它奉獻官府。崔挺說:“我雖然德不比古人,還是不能以此玉為寶。”崔挺派船隨他去取,這塊寶石果然光彩照人。崔挺不肯接受,上表把玉送到京城。魏世宗即位,崔挺屢屢上表請求回到京城。景明初年(500~501),他的要求得到同意,州中男女,不分老幼全都流著眼淚追隨他的車馬,紛紛獻上綾羅綢緞之類的東西,崔挺全都不肯接受。

雅弟諒,字修賢。少好學,多識強記,居喪以孝聞。太和末,京兆王愉開府辟召,高祖妙簡行佐,諒與隴西李仲尚、趙郡李鳳起等同時應選。稍遷太尉主簿、國子博士。正光中,加驍騎將軍,為徐州行台。至彭城,屬元法僧反叛,逼諒同之,諒不許,為法僧所害,時年四十一。朝廷痛惜之,贈左將軍、滄州刺史。又下詔,以諒臨危授命,誠節可重,複贈使持節、平北將軍、幽州刺史,贈帛二百匹,優一子出身,諡曰忠侯。三子。長惠勝,武定中,司徒外兵參軍。諒造親《表譜錄》四十許卷,自五世已下,內外曲盡。覽者服其博記。
散騎常侍趙修受到魏世宗的寵幸,崔挺雖然與他同鄉,從未登門造訪。北海王元詳任司徒、錄尚書事,任崔挺為司馬,崔挺堅決辭任,但仍推脫不掉。人們都感歎他這一點沒做好,但崔挺卻泰然處之。後來元詳主持考選官員的工作,眾人競相稱說考第之事,以求元詳提拔官職,崔挺始終不說一個字。元詳說:“崔光州你的考級並沒有上升,你也應該遞上一份東西,我理應為你申請。連蘧伯玉都以獨做君子為恥,你為何默不作聲?”崔挺回答說:“官階品級是皇皇聖朝的大事情,考查官吏政績也是國家恒久法典。下官我雖然慚比古代聖賢不誇自己的美德,但對於不顧臉麵,自誇求升的人,我認為是件不光榮的事情。”元詳大為嘉許讚歎。自從崔挺當了他府中司馬,元詳從未直呼其名,常常稱他的州號,以表示優待之禮。崔挺景明四年(503)去世,享年五十九歲。這年冬天,朝廷贈他為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諡稱景。光州官吏中是他老部下的,聽到噩耗,無人不悲悼懷念他,大家一起鑄起一尊八尺高的銅像,立在城東廣因寺中,立起八關齋,追奉冥福,崔挺遺愛如此厚重。

祐弟欽,幼隨從叔濟使於劉義隆,還為中書學生,遷秘書中散。年四十餘,卒。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魏書》

《魏書》

作者:魏收
《魏書》帝紀
《魏書》列傳
《魏書》誌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