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裴註三國志》 作者:陳壽與裴松之  

蜀書·鄧張宗楊傳

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人,漢司徒禹之後也。漢末入蜀,未見知待。時益州從事張裕善相,芝往從之,裕謂芝曰:“君年過七十,位至大將軍,封侯。”芝聞巴西太守龐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為郫邸閣督。先主出至郫,與語,大奇之,擢為郫令,遷廣漢太守。所在清嚴有治績,入為尚書。
鄧芝,字伯苗,是益陽郡新野縣人,漢朝司徒鄧禹的後人。漢代末年進入蜀地,當時沒有人了解和任用他,當時益州從事張裕善於相麵,鄧芝前去請他看相,張裕對鄧芝說:“您年過七十,之後將會位至大將軍,封侯。”鄧芝得知巴西太守龐曦喜好賢士,就前去投靠他。劉備平定益州後,鄧芝擔任郫邸閣督。劉備出兵到郫縣,與鄧芝交談,非常驚奇,提拔他為郫縣縣令,又升任為廣漢太守。鄧芝所在的地方,清廉嚴整很有政績,又入朝擔任尚書。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吳王孫權請和,先主累遣宋瑋、費禕等與相報答。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芝見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複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蜀複令芝重往,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款,乃當爾邪!”權與亮書曰:“丁厷掞張,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及亮北住漢中,以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亮卒,遷前軍師前將軍,領袞州刺史,封陽武亭侯,頃之為督江州。權數與芝相聞,饋遺優渥。延熙六年,就遷為車騎將軍,後假節。十一年,涪陵國人殺都尉反叛,芝率軍征討,即梟其渠帥,百姓安堵,十四年卒。
劉備在永安去世。之前,吳王孫權請求講和,劉備多次派遣宋瑋、費禕等人相繼去回複丞相諸葛亮。丞相考慮到孫權得知劉備崩逝,擔心他們有懷有二心,不知怎麼處理。鄧芝拜見諸葛亮說:“現在後主年幼,剛剛登基,應該派遣使者重新跟吳國交好。”諸葛亮回複說:“我考慮這件事很久了,隻是找不到人罷了,現在才得到了。”鄧芝問這個人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你呀。”於是派鄧芝前去東吳與孫權交好。孫權果然產生疑慮,沒有及時接見鄧芝,鄧芝就自己上表請求拜見孫權說:“我現在來也是為了吳國,不隻是為了蜀國。”孫權才接見他,對鄧芝說:“我實在願意與蜀國和親,但是擔心蜀國後主年幼,國力弱小而形勢逼迫,被魏國乘勢進攻,不能自我保全,所以才猶豫罷了。”鄧芝回答說:“吳蜀兩國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當世英傑,諸葛亮也是一時的豪傑,蜀國有重重天險的堅守,吳國有三江阻隔,聯合這兩個長處,共為唇齒,進攻就可以兼並天下,退守也可以鼎足而立,這是自然的道理。大王現在如果去投靠魏國,魏朝一定會要求您去入朝參見,也要求太子到朝內做人質,如果不從命,他們就有借口征討叛亂,蜀國也會順勢出兵,這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能控製的了。”孫權沉默了很久,說:“您說的很對。”於是與魏國斷絕了聯係,與蜀國聯合,派張溫出訪蜀國。蜀國又令鄧芝前往東吳,孫權對鄧芝說:“如果天下太平,兩位主君分治天下不也很好嗎?”鄧芝回答說:“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如果吞並魏朝之後,大王也不知道天命顧念的是誰,為君者就各自發揚自己的德行,臣子各自盡忠職守,身為將領就拿起其武器,戰爭這才開始。”孫權大笑說:“您確實很誠實!”孫權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說:“丁厷淺薄陰險,不夠誠實,使兩國交好隻有鄧芝可以。”等到諸葛亮往北駐守漢中,任命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諸葛亮去世後,升任他為前軍師前將軍,兼任袞州刺史,封為陽武亭侯,不久又都領江州。孫權多次跟鄧芝互相慰問,他給予鄧芝的饋贈非常優厚。延熙六年,鄧芝就地被提拔為車騎將軍,後來又持符節。延熙十一年,涪陵國有人殺害都尉反叛,鄧芝率軍征討,隨即將叛軍首領梟首,百姓安居如故,延熙十四年鄧芝去世。

芝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明斷,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資仰於官,不苟素儉,然終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餘財。性剛簡,不飾意氣,不得士類之和。於時人少所敬貴,唯器異薑維雲。子良,襲爵,景耀中為尚書左選郎,晉朝廣漢太守。
鄧芝擔任將軍二十多年,賞罰分明,體恤士兵。他的衣食都是由官府提供,生活樸素節儉,終身沒有置辦產業,家屬也沒有免於饑寒,他去世時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他正直,性情剛烈簡潔,不掩飾自己的情緒,所以和士人們關係不好。當時有很少有受他敬重的,他隻看重薑維。鄧芝的兒子鄧良承襲爵位,景耀年間擔任尚書左選郎,晉朝時擔任廣漢太守。

張翼字伯恭,犍為武陽人也。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廣陵太守綱,皆有名跡。先主定益州,領牧,翼為書佐。建安末,舉孝廉,為江陽長,徙涪陵令,遷梓潼太守,累遷至廣漢、蜀郡太守。建興九年,為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翼性持法嚴,不得殊俗之歡心。耆率劉胄背叛作亂,翼舉兵討胄。胄未破,會被徵當還,群下鹹以為宜便馳騎即罪,翼曰:“不然。吾以蠻夷蠢動,不稱職故還耳,然代人未至,吾方臨戰場,當運糧積穀,為滅賊之資,豈可以黜退之故而廢公家之務乎?“於是統攝不懈,代到乃發。馬忠因其成基以破殄胄,丞相亮聞而善之。亮出武功,以翼為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亮卒,拜前領軍,追論討劉胄功,賜爵關內侯。延熙元年,入為尚書,稍遷督建威,假節,進封都亭侯,征西大將軍。
張翼,字伯恭,犍為郡武陽縣人。他的高祖父張浩,曾擔任過漢朝的司空,曾祖父是廣陵太守張綱,都很有名望。劉備平定益州後,兼任益州牧,張翼作為書佐。建安末年,被推舉為孝廉,擔任江陽縣縣長,又轉任為涪陵縣令,升任為梓潼太守,多次升官到廣漢、蜀郡太守。建興九年,他擔任來降都督、綏南中郎將。張翼性情執法嚴明,得不到當地少數民族的歡心。當地首領劉晝背叛蜀國作亂,商議出兵征討他。劉胄沒有被攻破,適逢張翼征召回朝,部下都認為他應該快馬趕回朝中謝罪,張翼說:“不可,我因為少數民族叛亂,沒有盡忠職守,才被召回罷了,但是接替我的人還沒到,我正麵臨著戰場,應當儲備糧草,作為攻破敵人的資源,又怎麼能因為撤職的原因而耽誤了國家的大事呢?”於是統帥軍隊沒有鬆懈,等到接替人來到才出發。馬忠後來依靠他的物資攻破了劉晝,丞相諸葛亮得知後很讚揚張翼。諸葛亮出兵武功,讓張翼作為前軍都督,兼任扶風太守。諸葛亮去世後,張翼被任命為前領軍,追溯征討劉胄的功勞,被賜爵為關內侯。延熙元年,張翼入朝擔任尚書,漸漸升遷為都領建威,持符節,進封爵位為都亭侯、征西大將軍。

十八年,與衛將軍薑維俱還成都。維議複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翼曰:“可止矣,不宜複進,進或毀此大功。”維大怒。曰:“為蛇畫足。”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自翼建異論,維心與翼不善,然常牽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景耀二年,遷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六年,與維鹹在劍閣,共詣降鍾會於涪。明年正月,隨會至成都,為亂兵所殺。
延熙十八年,張翼和衛將軍薑維一起返回成都。薑維建議再次出兵,隻有張翼在庭上爭論,認為國家弱小而百姓疲敝,不應該窮兵黷武。薑維不聽,率領張翼等人出征,升任張翼為鎮南大將軍。薑維率兵到了狄道,攻破魏朝雍州刺史王經,王經的部眾死在洮水中的士兵數以萬計。張翼說:“可以停下了,不應再繼續前進,前進可能會毀了這樣的功勞。”薑維大怒說:“畫蛇添足。”薑維最終在狄道將王經包圍,狄道城不能攻克。自從張翼提出出兵的反對意見,薑維心中就對張翼很不滿意,但是經常帶著他一同出行,張翼也是不得已而前往。景耀二年,張翼升任為左車騎將軍,兼任冀州刺史。景耀六年,張翼和薑維都在劍閣,一起到涪縣去向鍾會投降。第二年正月,跟隨鍾會到了成都,被亂兵殺害。

宗預字德豔,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建興初,丞相亮以為主簿,遷參軍右中郎將。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聞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預將命使吳,孫權問預曰:“東之與西,譬猶一家,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預對曰:“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權大笑,嘉其抗直,甚愛待之,見敬亞於鄧芝、費禕。遷為侍中,徙尚書。延熙十年,為屯騎校尉。時車騎將軍鄧芝自江州還,來朝,謂預曰:“禮,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預答曰:“卿七十不還兵,我六十何為不受邪?”芝性剛簡,自大將軍費禕等皆避下之,而預獨不為屈。預複東聘吳,孫權捉預手,涕泣而別曰:“君每銜命結二國之好。今君年長,孤亦衰老,恐不複相見!”遺預大珠一斛,乃還。遷後將軍,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景耀元年,以疾徵還成都。後為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
宗預,字德豔,南陽郡安眾人。建安年間,跟隨張飛進入蜀地。建興初年,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主簿,又升任為參軍右中郎將。等到諸葛亮去世,吳國考慮到魏國可能會趁著蜀國衰微而攻取,就在巴丘增加守兵一萬多人,一是想要作為救援,二也想要和魏國分割蜀國土地。蜀國得知後也增加了永安的防守,以防備非常之事。宗預派人出使吳國,孫權問宗預說:“東麵的吳國和蜀國就像一家,而我聽說你們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衛,為什麼呢?”宗預回答說:“我認為在東麵增添巴丘的守衛,西蜀才增加白帝城的守衛,這都是事情和形勢應該這樣,不值得過問。”孫權大笑,讚賞他的耿直,對他特別禮待,他在東吳所受到的敬重和禮遇僅次於鄧芝和費禕。後來宗預被提升為侍中,調任尚書。延熙十年,宗裕擔任屯騎校尉。當時車騎將軍鄧芝從江州回朝,前來朝見,對宗預說:“周禮中規定六十歲不出兵打仗,而您剛接受帶兵打仗的任命,為什麼呢?”宗預說:“您已經七十卻沒有率兵回朝,我六十歲為什麼不能接受呢?”鄧之性情高傲,從大將軍費禕等人,都回避他的傲氣,隻有宗預不屈服。宗預再次出使東吳,回國時,孫權抓著宗預的手流淚告別說:“您總是背負使命來結交兩國友好關係,現在你年長,我也已經衰老,恐怕不能相見了。”贈送給宗預一斛大珍珠才返回。後來宗預升為後將軍,都督永安,就地被封為征西大將軍,賜爵為關內侯。景耀元年,宗預因病被征召返回成都,後來擔任鎮軍大將軍,兼任袞州刺史。當時都護諸葛瞻統領朝中政事,廖化去拜訪宗預,想和他一起去拜見諸葛瞻。宗預說:“我們都已經年過七十了,超過自己所認為的年紀,現在隻少一死了,有什麼要向年少之輩請求而小心翼翼的登門拜訪呢?”於是沒有前往。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並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
廖化字元儉,本名廖成,襄陽人。他是前將軍關羽的主簿,關羽戰敗後,他歸附東吳。廖化心中想著歸附劉備,就詐死,當時的人都相信了,他就帶著母親晝夜西行。適逢劉備東征,他在秭歸和廖化相遇。劉備大悅,讓廖化擔任宜州太守。劉備去世後,他擔任丞相參軍,後來為廣武都督,漸漸升遷到右車騎將軍,持符節,兼任並州刺史,封為中鄉侯,以果敢剛烈著稱。廖化的官職與張翼相等,而在宗預之上。

鹹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鹹熙元年春,廖化、宗預都遷到洛陽,在路上就病逝了。

楊戲字文然,犍為武陽人也。少與巴西程祁公弘、巴郡楊汰季儒、蜀郡張表伯達並知名。戲每推祁以為冠首,丞相亮深識之。戲年二十餘,從州書佐為督軍從事,職典刑獄,論法決疑,號為平當,府辟為屬主簿。亮卒,為尚書右選部郎,刺史蔣琬請為治中從事史。琬以大將軍開府,又辟為東曹掾,遷南中郎參軍,副貳庲降都督,領建寧太守。以疾徵還成都,拜護軍監軍,出領梓潼太守,入為射聲校尉,所在清約不煩。延熙二十年,隨大將軍薑維出軍至芒水。戲素心不服維,酒後言笑,每有傲弄之辭。維外寬內忌,意不能堪,軍還,有司承旨奏戲,免為庶人。後景耀四年卒。
楊戲,字文然,犍為郡武陽縣人。年少時與巴西郡的程祈字公弘,巴郡人楊汰字季儒,蜀郡人張表字伯達一同出名。楊戲經常認為程祈是他們這群人中的首位,丞相諸葛亮很賞識他。楊戲二十歲時,跟隨州中的書佐擔任督軍從事,掌管刑獄之事,按律法解決疑難案件,人人都稱讚他處置公允,州府征召他為主簿。諸葛亮去世後,楊戲擔任尚書右選部郎,刺史蔣琬請任他為治中從事史。蔣琬以大將軍的身份建立府衙,又征召楊戲為東曹掾,升任為南中郎將參軍,是來降都督的副將,兼任建寧太守。楊戲因為生病被征召返回成都,受命為護軍將軍,又出京兼任梓潼太守,入朝擔任射聲校尉,他所在的地方,政事都清明簡約不繁瑣。延熙二十年,楊戲跟隨大將軍薑維出征倒到芒水。楊戲心中向來不服薑維,酒後談笑經常有傲慢戲弄之詞。薑維外表寬和內心記恨,心中不能忍受,大軍返回後,有關官員奉旨彈劾楊戲,楊戲被免為庶人。後來在景耀四年去世。

戲性雖簡惰省略,未嚐以甘言加人,過情接物。書符指事,希有盈紙。然篤於舊故,居誠存厚。與巴西韓儼、黎韜童幼相親厚,後儼痼疾廢頓,韜無行見捐,戲經紀振恤,恩好如初。又時人謂譙周無當世才,少歸敬者,唯戲重之,嚐稱曰:“吾等後世,終自不如此長兒也。”有識以此貴戲。
楊係性情簡薄懶惰不喜裝飾,對他人沒有好話,與他人交往也沒有阿諛奉承。他的書信文字命令等很少有寫滿一張紙的。但他對於朋友的感情就很堅定,非常的忠誠厚道。他與巴西人韓儼、黎韜從小就十分親厚,後來韓儼因病沒有被重用,黎韜因為品行不端而被免職,楊旭經常幫他們經營產業,賑濟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交情友好如初。當時又有人說譙周沒有濟世的才幹,很少有人尊敬他,隻有楊戲很敬重他,曾經說:“我們這些後輩,終究不如這個大個子。”有見識的人都因為這件事而看重楊戲。

張表有威儀風觀,始名位與戲齊,後至尚書,督庲降後將軍,先戲沒。祁、汰各早死。戲以延熙四年著季漢輔臣讚,其所頌述,今多載於蜀書,是以記之於左。自此之後卒者,則不追諡,故或有應見稱紀而不在乎篇者也。其戲之所讚而今不作傳者,餘皆注疏本末於其辭下,可以觕知其仿佛雲爾。
張表很有威儀風度,剛開始時,名望地位與楊戲相同,後來官至尚書,督領來降後將軍,在楊戲之前去世。程祈和楊汰都早已去世了。

昔文王歌德,武王歌興,夫命世之主,樹身行道,非唯一時,亦由開基植緒,光於來世者也。自我中漢之末,王綱棄柄,雄豪並起,役殷難結,生人塗地。於是世主感而慮之,初自燕、代則仁聲洽著,行自齊、魯則英風播流,寄業荊、郢則臣主歸心,顧援吳、越則賢愚賴風,奮威巴、蜀則萬裏肅震,厲師庸、漢則元寇斂跡,故能承高祖之始兆,複皇漢之宗祀也。然而奸凶懟險,天征未加,猶孟津之翔師,複須戰於鳴條也。天祿有終,奄忽不豫。雖攝歸一統,萬國合從者,當時俊乂扶攜翼戴,明德之所懷致也,蓋濟濟有可觀焉。遂乃並述休風,動於後聽。其辭曰:
楊戲在延熙四年撰寫了《季漢輔臣讚》,其中所稱述讚頌的人,現在大多都記載在蜀書中,所以這些都記載在前麵。從那以後去世的就沒有追加諡號,所以其中的人應該加以記敘,而不在這一書中。楊戲對他們有讚頌,而現在沒有做傳的,我都在這些文字下就寫了本末,可以粗略的了解這些人的事跡。

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複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曆載攸興。──讚昭烈皇帝
過去周文王歌頌德行,周武王稱讚興盛,承天受命的主君立身行道,不是隻在一時間,也是為了開創曆代延續的基業,在來世得以光大。從我中漢末年,朝綱廢弛,天下群雄並起,勞役繁重,生靈塗炭。所以先帝感慨而憂慮,當初在燕、代時便有很好的德行名聲,到了齊魯之地就名聲遠揚,寄住在荊州郢州時,君臣同心,聯合吳國越國時賢人和愚陋之人都望風歸附,在巴蜀之地征戰,萬裏肅清,出兵庸漢時敵寇就消聲銷聲匿跡,所以能繼承高祖皇帝開創的基業,恢複劉漢皇朝的宗廟祭祀。但是艱險凶徒陰險殘暴,上天的懲罰還未降下,就像武王在孟津班師回朝,還是又要在鳴條再次出征。但人的壽命有限,無法預料。雖然天下已經統一,萬國來朝,當時天下豪傑,扶持朝政,是明德之主所招致的,英才濟濟,實在是值得一觀。於是將他們的風範一同記敘,以流傳後世。

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讚諸葛丞相
鄧孔山,名方,南郡人。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蜀地平定以後,擔任犍為屬國的都尉,因為改換了郡名稱,又改為朱提太守,被選為安遠將軍、來降都督,駐守南昌縣。他在章武二年去世,因失去了他的行事記錄,所以沒有做傳。

司徒清風,是谘是臧,識愛人倫,孔音鏘鏘。──讚許司徒
費賓伯,名觀,江夏郡楊縣人。劉璋的母親是費觀的族中的姑姑,劉璋又將女兒嫁給費觀。被關在建安十八年加入李炎的軍隊,在綿竹抗擊劉備,與李嚴一同投降,劉備平定益州後,任命他為禆將軍,後來擔任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在建興元年被封為都亭侯,加官振威將軍。費觀為人善於和人來往。都護李嚴性情驕矜高傲,護軍輔匡等人的年資地位僅在與李嚴之下,但李嚴不和他們親近,費觀比李嚴年小二十多歲,卻與李嚴來往親近,像同輩人一樣。他三十七歲的時候去世。因為失去他的行事記錄,所以不作傳。

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讚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讚關雲長、張益德
王元泰名謀,漢嘉郡人。他有儀容節操。劉璋時期,他擔任巴郡太守,還朝擔任州治中從事。劉備平定益州後,他兼任益州牧,任命王謀為別駕。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任命荊楚故舊零陵人賴恭為太常,南陽人黃柱為光祿勳,王謀為少府。建興初年,劉備給他賜爵關內侯,後來代替賴恭擔任太常。賴恭、黃柱、王謀等都失去行事記錄,所以沒有做傳。賴恭的兒子賴厷是丞相西曹令史,跟隨諸葛亮到漢中,早年去世,諸葛亮非常痛惜,給劉府長史參軍張裔、蔣琬寫信說:“令史中失去賴厷,掾屬中失去楊顒,這都是朝廷很大的損失。”楊顒也是荊州人。後來大將軍蔣琬問張休說:“漢家前輩中有一個王元泰,現在誰能繼承他呢?”張休回答說:“至於王元泰,州中無人能繼承他,更何況是我們小小的漢嘉郡呢!”他被看重到如此地步。

驃騎奮起,連橫合從,首事三秦,保據河、潼。宗計於朝,或異或同,敵以乘釁,家破軍亡。乖道反德,讬鳳攀龍。──讚馬孟起
何彥英,名宗,蜀郡郫縣人。他跟隨廣漢的仁安求學,精深鑽研仁安的學術,跟杜瓊同師但名聲卻超過他。劉璋時期,何宗擔任犍為太守,劉備平定益州後,兼任益州牧,又征召他擔任從事祭酒,後來他援引圖讖勸劉備登基稱帝。劉備登基後升遷他為大鴻臚。他在建興年間去世。因為失去了行事記錄,所以沒有做傳。何宗的兒子何雙,字漢偶。他幽默詼諧,好談笑,有淳於髡、東方朔的風範。他做過雙柏縣縣長,很早就去世了。

翼侯良謀,料世興衰,委質於主,是訓是諮,暫思經算,睹事知機。──讚法孝直
吳子遠,名壹,是陳留郡人。跟隨劉焉到蜀地。劉璋時期,他擔任中郎將,率兵在涪縣抗擊劉備,後來到劉備處投降。劉備平定益州後,任命吳壹為護軍,討逆將軍,並聘娶吳壹的妹妹為夫人。章武元年,吳壹為關中都督。建興八年,他跟魏延一同進入南安境內,攻破魏國將領費瑤,升為亭侯,進封為高陽鄉侯,升任為左將軍。建興十二年,丞相諸葛亮去世,讓吳壹督守漢中,車騎將軍,持符節兼任雍州刺史,晉封為濟陽侯。建興十五年去世。因為失去行事記錄,所以沒有做傳。吳壹的族弟吳班,字元雄,是大將軍何進屬官吳匡的兒子。他以豪氣俠義著稱,他的官位經常與吳壹相近。劉備時期,他擔任領軍。在劉後主劉禪時漸漸升遷至驃騎將軍,持符節,被封為綿竹侯。

軍師美至,雅氣曄曄,致命明主,忠情發臆,惟此義宗,亡身報德。──讚龐士元
陳叔至,名到,汝南人。在豫州時就跟隨劉備,他的身份地位僅次於趙雲,兩人都以忠勇果敢著稱。建興初年,陳到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將軍,被封為亭侯。

將軍敦壯,摧峰登難,立功立事,於時之幹。──讚黃漢升
輔元弼,名匡,襄陽人。跟隨劉備進入蜀地。益州平定後,為巴郡太守。建興年間,他調任到鎮南,擔任右將軍,封為中鄉侯。

掌軍清節,亢然恒常,讜言惟司,民思其綱。──讚董幼宰
劉南和,名邕,義陽郡人。跟隨劉備到蜀地。益州平定後,為江陽太守。建興年間,漸漸升遷至監軍後將軍,被賜爵關內侯,去世後,他的兒子劉嗣繼承爵位。他的小兒子劉武很有文采,與樊建齊名,也官至尚書。

安遠強誌,允休允烈,輕財果壯,當難不惑,以少禦多,殊方保業。──讚鄧孔山
張處仁,名存,南陽郡人。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到蜀地,南行到了雒縣,被任命為廣漢太守。張存向來不服龐統,龐統中箭去世,劉備經常出言感歎嘉賞他,張存說:“龐統雖然因盡忠去世很可惜,但是違背了大雅之義。”劉備憤怒的說:“龐統殺身成仁,難道是錯的嗎?”於是罷免罷免去了張存的官職。不久,張存病逝。因為失去情況記錄,所以沒有作傳。

孔山名方,南郡人也。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蜀既定,為犍為屬國都尉,因易郡名,為朱提太守,選為安遠將軍、庲降都督,住南昌縣。章武二年卒。失其行事,故不為傳。
殷孔休,名觀,做過荊州主簿、別駕從事他的事跡記載在先主傳中,失去了他的郡縣籍貫。

揚威才幹,欷歔文武,當官理任,衎衎辯舉,圖殖財施,有義有敘。──讚費賓伯
習文祥名禎,襄陽郡人。跟隨劉備到蜀地,擔任過雒縣、郫縣縣令,廣漢太守。失去行事記錄。他的兒子習忠官至尚書郎。

賓伯名觀,江夏鄳人也。劉璋母,觀之族姑,璋又以女妻觀。觀建安十八年參李嚴軍,拒先主於綿竹,與嚴俱降,先主既定益州,拜為裨將軍,後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加振威將軍。觀為人善於交接。都護李嚴性自矜高,護軍輔匡等年位與嚴相次,而嚴不與親褻;觀年少嚴二十餘歲,而與嚴通狎如時輩雲。年三十七卒。失其行事,故不為傳。
王國山,名甫,廣漢郡郪縣人。喜歡評價人物。劉璋時期,他是州中的書佐。劉備平定蜀地後,為綿竹縣令,又還朝擔任荊州議曹從事。跟隨劉備征討東吳,大軍在秭歸大敗,王甫也戰敗身死。王甫的兒子王祐有父親的風範,官至尚書右選郎。

屯騎主舊,固節不移,既就初命,盡心世規,軍資所恃,是辨是裨。──讚王文儀
李永南,名邵,廣漢郡郪縣人。劉備平定蜀地後,他是州書佐部從事。建興元年,丞相諸葛亮征召他為西曹掾,諸葛亮南征,留下李邵為治中從事,他在當年就去世了。

尚書清尚,敕行整身,抗誌存義,味覽典文,倚其高風,好侔古人。──讚劉子初
馬盛衡,名勳,馬承伯,名奇,都是巴西郡閬中縣人。馬勳,劉璋時期是州中的書佐,劉備平定蜀地後,征召他為左將軍屬,後來轉為州別駕從事,後來去世。馬齊是太守張飛的功曹。張飛將他推薦給劉備,擔任尚書郎。建興元年,擔任從事丞相掾吏,升為廣漢太守,又擔任參軍。諸葛亮去世後,馬奇擔任尚書。馬勳、馬奇都以自身才幹而得以顯名,至於在州中人的信賴中,他們比不上姚伷。

安漢雍容,或婚或賓,見禮當時,是謂循臣。──讚麋子仲
姚伷,字子緒,也是閬中人。劉備平定益州後,他擔任功曹書佐。建興元年,為廣漢太守,丞相諸葛亮往北駐守漢中,征召他為掾吏。他經常舉薦文武之士,諸葛亮稱讚他說:“為國盡忠,莫大於推薦人才,而又以讓他們各司其職為重,現在姚掾吏剛柔並濟,推廣文武之士的任用,可稱得上是伯牙,希望各位能做到這樣的事,以符合國家的期望。”於是升任姚伷為參軍。諸葛亮去世後,姚伷漸漸升遷到尚書仆射。當時的人都佩服他的真是誠懇篤實純粹,在延熙五年去世,就在做這篇傳之後。

少府修慎,鴻臚明真,諫議隱行,儒林天文。宣班大化,或首或林。──讚王元泰、何彥英、杜輔國、周仲直
李孫德,名福,梓潼郡涪縣人。劉備平定益州後,他擔任書佐,西充國長,成都縣令。建興元年,調任為巴西太守,為江州都督、楊威將軍,又入朝擔任尚書仆射,封為平陽亭侯。延熙初年,大將軍蔣琬出征漢中,李福以前監軍的身份兼任司馬,後來戰死。

王元泰名謀,漢嘉人也。有容止操行。劉璋時,為巴郡太守,還為州治中從事。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為別駕。先主為漢中王,用荊楚宿士零陵賴恭為太常,南陽黃柱為光祿勳,謀為少府;建興初,賜爵關內侯,後代賴恭為太常。恭、柱、謀皆失其行事,故不為傳。恭子厷,為丞相西曹令史,隨諸葛亮於漢中,早夭,亮甚惜之,與留府長史參軍張裔、蔣琬書曰:“令史失賴厷,掾屬喪楊顒,為朝中損益多矣。“顒亦荊州人也。後大將軍蔣琬問張休曰:“漢嘉前輩有王元泰,今誰繼者?“休對曰:“至於元泰,州裏無繼,況鄙郡乎!“其見重如此。何彥英名宗,蜀郡郫人也。事廣漢任安學,精究安術,與杜瓊同師而名問過之。劉璋時,為犍為太守。先主定益州,領牧,辟為從事祭酒。後援引圖、讖,勸先主即尊號。踐阼之後,遷為大鴻臚。建興中卒。失其行事,故不為傳。子雙,字漢偶。滑稽談笑,有淳於髡、東方朔之風。為雙柏長。早卒。
李偉南,名朝,是李福的兄長。李朝曾經擔任過郡中的功曹,被推舉為孝廉,是臨邛縣的縣令,入朝擔任別駕從事,跟隨劉備東征吳國,在章武二年於永安去世。

車騎高勁,惟其泛愛,以弱製強,不陷危墜。──讚吳子遠子遠名壹,陳留人也。隨劉焉入蜀。劉璋時,為中郎將,將兵拒先主於涪,詣降。先主定益州,以壹為護軍討逆將軍,納壹妹為夫人。章武元年,為關中都督。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漢中,車騎將軍,假節,領雍州刺史,進封濟陽侯。十五年卒。失其行事,故不為傳。壹族弟班,字元雄,大將軍何進官屬吳匡之子也。以豪俠稱,官位常與壹相亞。先主時,為領軍。後主世,稍遷至驃騎將軍,假節,封綿竹侯。
龔德緒,名祿,巴西郡安漢人。劉備平定益州後,他是郡中的從事牙門將。建興三年,擔任越巂太守,跟隨丞相諸葛亮南征,被少數民族殺害,時年三十一歲。他的弟弟龔衡,在景耀年間擔任領軍。

安漢宰南,奮擊舊鄉,翦除蕪穢,惟刑以張,廣遷蠻、濮,國用用強。──讚李德昂
王義強,名士,廣漢郡郪縣人,是王國山的堂兄。跟隨劉備到蜀地後,被推舉為孝廉,是符節縣的縣長,又升任為牙門將,出京擔任宕渠太守,又轉為犍為太守。適逢丞相諸葛亮南征,他又調任為益州太守,即將南行時,被少數民族殺害。

輔漢惟聰,既機且惠,因言遠思,切問近對,讚時休美,和我業世。──讚張君嗣
馮休元,名習,南郡人。跟隨劉備到蜀地。劉備東征吳國,馮習為領軍,統帥各軍,在褫亭大敗。張文進,名南,也是從荊州跟隨劉備倒到蜀地,率軍跟隨劉備征討吳國,和馮習一同戰死。當時還有益陽人傅彤,劉備退軍,他負責斷後抗敵,人馬都戰死,他跟著部隊一同戰死,傅彤將領勸他投降,傅彤大罵說:“吳狗,哪有投降的漢將軍呢?”隨後戰死。他的兒子傅僉被任命為左中郎將,後來擔任關中都督,景耀六年,傅僉臨危授命,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父子是當時的忠義之士。

鎮北敏思,籌畫有方,導師禳穢,遂事成章。偏任東隅,末命不祥,哀悲本誌,放流殊疆。──讚黃公衡
程季然,名畿,巴西郡閬中人。劉璋時期,是漢昌縣縣長,縣中有中貝人,他們部族剛猛強壯,過去漢高祖憑借他們平定漢中。巴西太守龐羲因為天下動亂,郡中應該有武士守衛,就招募一些私人部隊。有人向劉璋進讒言,說龐曦想要反叛,劉璋暗中懷疑他,龐曦得知後非常恐懼,想要謀劃自守,派程畿的兒子程鬱宣布指令,求兵以自衛。程畿回複說:“郡中召集部隊,本來不為反叛,雖然有人誣陷,但關鍵在於盡忠,如果一定害怕,就會生出二心,不是我想要聽到的。”並告誡程鬱說:“我受到州中的恩惠,應當為州牧盡忠職守,你作為郡吏,應當為太守效力,不能因為我的緣故而懷有二心。”龐曦派人告訴程畿說:“你的兒子在郡中,如果不跟隨太守,你的家就會受到牽連。”程畿說:“過去樂羊為將領,飲用過他兒子做的羹,這不是父子之間沒有恩情,是大義使然。現在即使把我兒子做成羹,跟我也一定會飲下去。”龐曦知道程畿一定不會為自己,於是就向劉璋誠懇的道歉,以求無罪。劉璋得知後,將程畿升任為江陽太守。劉備兼任益州牧,征召程畿為從事祭酒。後來他跟隨劉備東征吳國,遇到大軍戰敗,逆江而回,有人告訴他說:“後麵追兵已經來到,解開船隻隻身逃去,就可以免於一死。”程畿說:“我在軍中,從來沒有因為敵兵逃走,更何況是現在跟隨天子而遭受危險呢?”追趕的人到了程畿船隻,程畿親自拿著戟交戰。將敵人的船隻傾覆。後來大軍趕到,共同進攻,才將他殺死。

越騎惟忠,厲誌自祗,職於內外,念公忘私。──讚楊季休
糜芳,字子方,東海郡人,是南郡太守。士仁字君義,廣陽人,是將軍,駐守在公安,兩人都隸屬於關羽,跟關羽有矛盾,後來背叛關羽,轉投孫權。

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讚趙子龍、陳叔至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將軍,封亭侯。
赫普,字子太,益陽郡人。劉備從荊州入蜀地,任命赫普為零陵太守,他被吳國將領呂蒙所騙,開城迎接呂蒙。

鎮南粗強,監軍尚篤,並豫戎任,任自封裔。──讚輔元弼、劉南和輔元弼名匡,襄陽人也。隨先主入蜀。益州既定,為巴郡太守。建興中,徙鎮南,為右將軍,封中鄉侯。劉南和名邕,義陽人也。隨先主入蜀。益州既定,為江陽太守。建興中,稍遷至監軍後將軍,賜爵關內侯,卒。子式嗣。少子武,有文,與樊建齊名,官亦至尚書。
潘?,字承明,武陵人。劉備進入蜀地,任命他為荊州治中,主管荊州的事宜,他也跟關羽不和。孫權襲擊劉備,潘?就逃奔到吳國,赫普官至廷尉,潘睿官至太常,被封侯。

司農性才,敷述允章,藻麗辭理,斐斐有光。──讚秦子敕
評曰:鄧芝性情堅貞,簡明淳樸,公而忘私,張翼有抗擊薑維的精銳,宗預能抵禦孫權的威嚴,都有可稱讚的地方。楊戲商略,是想要和別人有所不同,但是智謀氣度都有短處,大概是遭遇世間的禍亂吧。

正方受遺,豫聞後綱,不陳不僉,造此異端,斥逐當時,任業以喪。──讚李正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裴註三國志》

《裴註三國志》

作者:陳壽與裴松之
《三國誌》魏書
《三國誌》蜀書
《三國誌》吳書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