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裴註三國志》 作者:陳壽與裴松之  

蜀書·先主傳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
先主姓劉,名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勝的兒子劉貞,在元狩六年(117)被封為涿縣陸城亭侯,因為所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而被奪去爵位,就在涿縣安家。劉備的祖父劉雄、父親劉弘都在州郡做過官。劉雄被推舉為孝廉,做官到東郡範縣縣令。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劉備年少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跟母親靠販賣草鞋和織蘆席為生,他家中東南角的籬笆上有一棵桑樹,長了五丈多高,遠遠望去像車蓋一樣,來往的人都認為此這棵樹很非凡,有人認為這裏應該要出貴人。劉備年少的時候跟族中的小孩在樹下遊玩,說:“我一定會乘坐這個羽蓋車。”他的叔父劉子敬對他說:“你不要亂說,這會招來滅門之禍。”劉備十五歲的時候,母親讓他外出求學,他跟同族的劉德然,遼西的公孫瓚一起向過去的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求師。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經常資助劉備,對他的待遇跟劉德然一樣。劉元起的妻子說:“大家各自是一家人,怎麼能經常這樣對待他呢?”劉元起說:“我們族中有這麼個孩子,他不是一般人。”而公孫瓚跟劉備關係很好,公孫瓚年紀校長劉備就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劉備不是很喜歡讀書,但喜歡玩狗馬,聽音樂,穿華麗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手下垂到膝蓋,轉頭就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平時很少說話,對下人很好,不輕易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喜歡結交豪俠之人,當時的年輕人都爭相著依附他。中山郡的大商張世平、蘇雙等人積累了萬貫家財,在涿郡的周邊各地賣馬,看到了劉備,認為這個人非同一般,就送給他很多金銀珠寶,劉備因此得以用來聚合部眾。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係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複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漢靈帝末年,黃巾軍起兵,各州郡也興起義兵,先主帶領自己的部眾跟隨校尉鄒靖征討黃巾軍有功,被任命為安喜縣縣尉。當時督郵因為公事到了安喜縣,先主請求拜見,沒有得到允準,先主就徑直入內將督郵綁了起來,打了二百杖,然後解下印綬,套住他的脖子,將他綁在馬樁上,隨後棄官逃跑。不久,大將軍何進派都尉毋丘毅到丹陽招募士兵,先主和他同行,到了下邳遇上賊人,兩方力戰,先主立下功勞,被任命為下密丞。後來又棄官而去。後來擔任高唐尉,又升任為縣令。高唐被黃巾軍攻破,先主就逃奔到中郎將公孫瓚那裏,公孫瓚上表任命他為別部司馬,讓他和青州刺史田楷抗擊冀州牧袁紹。多次交戰先主均有功勞,就代理平原縣令,後來兼任平原相。郡中的劉平向來輕視先主,以在先主之下為恥,就讓人去行刺先主,刺客不忍心刺殺,將這件事告訴了先主就離開了。先主得人心,大多是這樣的事情。

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塚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陰。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先主求和於呂布,布還其妻子。先主遣關羽守下邳。
袁紹攻打公孫瓚,先主跟田楷往東駐守在齊州。曹公征討徐州,徐州牧陶謙派使者向田楷告急,田楷與先主一起前往救援。當時先主自有士兵一千多人,還有幽州烏丸地區的少數民族的騎兵以及從饑民招募的數千人。趕到徐州後,陶謙將丹楊的士兵四千人撥付給先主,先主就離開田楷依附陶謙,陶謙上表推舉先主擔任豫州刺史,駐紮在小沛。陶謙病重,對別駕糜竺說:“不是劉備就不能安定豫州。”陶謙去世後,糜竺率領州人迎接先主,先主沒有接受。下邳的陳登對先主說:“現在漢室衰微,天下動亂要,要建立功業成就大事就在於今日了。豫州富足,有上百萬人口,希望您能管理州中事務。”先祖說袁公路就在近處的壽春,他家四代以來有五任公卿,都是天下人所依附的,您可以將徐州托付給他。”陳登說:“袁公路驕傲豪橫,不是治理動亂的人主,現在想要給您招募十萬步兵、騎兵,對上可以匡扶朝廷,振濟百姓,成就春秋五霸那樣的功業,對下也能割地守郡,將功業記錄在史冊之上。如果您不允許,那陳登也不也不會接受您的意見。”北海的國相孔融對先主說:“袁公路怎麼是一個憂心國家而忘記自身的人呢?他不過是塚中的枯骨,有什麼需要介意的。現在的形勢,百姓是擁戴賢能的人,如果上天賜給卻不接受,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於是先主就接管了徐州,袁術前來攻打先主,先主在盱眙、淮陰等地抗擊他。曹公上表任命先主為鎮東將軍,封為宜城亭侯,這一年是建安元年。先主跟袁術對峙數月,呂布乘後方空虛攻襲下邳,下邳的守將曹豹反叛,從小到迎接呂布,呂布俘虜了先主的妻子孩子,先主率軍隊轉到海西。楊奉、韓暹在徐州,揚州之間作亂,先主進攻,將他們都斬殺了。先主向呂布求和,呂布歸還了先主的妻子孩子。先主派關羽守衛下邳。

先主還小沛,複合兵得萬餘人。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所敗,複虜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複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
先主返回小沛,又召集了一萬多士兵。呂布非常生氣,就親自率兵親自出兵攻打先主,先主敗退逃走歸附曹公。曹公對他很優厚,任命他為豫州牧。先主先到小沛召集散兵,曹公供應給他軍糧,並給他增補兵馬,讓他往東進攻呂布。呂布派高順攻打先主,曹公又派夏侯惇前往救援,但還沒來得及援救,先主就被高順擊敗,高順又俘虜了先主的妻子孩子送交呂布。曹公親自率軍東征,幫助先主在下邳圍困呂布,生擒了呂布。先主又得回了自己的妻子孩子,隨後跟隨曹公返回許縣。曹公上表推舉先主為左將軍,對他更加禮遇,出則同車,坐則同席。袁術想要途經徐州往北投靠袁紹,曹公就派先主率領朱靈、路招等人截擊袁術。但軍隊還沒有趕到,袁術就病死了。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
先主還沒出發之前,漢獻帝的丈人、車騎將軍董承領受獻帝藏在衣帶中的密詔,令他誅殺曹操。先主還沒出發,當時曹公從容的對先主說:“現在天下的英雄隻有您和我了。袁本初這些人根本不值一提。”先主正在進食,聽了這話嚇得失掉了手中的勺子筷子。於是他跟董承和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人共同謀劃。剛好先主要被派出使,還沒動手,但事情敗露,董承等人都被誅殺。

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先主據守下邳。朱靈等人回師,先主就殺了徐州刺史車胄,留下關羽駐守下邳,而自己返回小沛。東海國的昌霸反叛,郡縣中大多背叛了曹公而歸順先主,人數多達數萬,先主就派孫乾前去跟袁紹聯絡,曹公派劉岱、王忠等人出擊,沒有能攻克。建安五年(200),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退,曹公將他的部眾全部收編,並俘虜了先主的妻子孩子,生擒了關羽,然後返回。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裏,與先主相見。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先主還紹軍,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紹遣先主將本兵複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先主逃奔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曾經被先主舉薦為茂才,就率領步兵騎兵迎接先主。先主跟隨袁譚到了平原,袁譚快馬加鞭,派人上告袁紹。袁紹派將領在路上迎接,並親自到距離鄴城二百裏的地方跟先主相見。先主在袁紹那裏停留了一個多月,所流散的將士都漸漸前來恢歸附。曹公跟袁紹在官渡相持,汝南的黃巾軍劉辟等人背叛曹公響應袁紹。袁紹派先主率領部隊跟劉辟等攻打許下。關羽出逃回到先主那裏。曹公派曹仁帥率兵攻打先主,先主返回袁紹的部隊,暗中想要離開袁紹,就勸說袁紹往南聯絡荊州牧劉表。袁紹派先主率領自己的部隊又到汝南,跟黃巾軍龔都等人合兵,共有數千人。曹公派蔡陽攻打他們,但被先主所殺。

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曹公攻破袁紹之後,親自出兵往南攻打先主。仙先主派遣麋竺、孫乾等人跟劉表聯絡,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用上賓的禮節對待先主,並給他增加士兵,讓他駐紮在新野。荊州的豪傑有越來越多的人歸附先主,劉表懷疑他的用心,暗中對他多加防備。劉表派先祖出兵在博望抗擊夏侯惇、於禁等人。過了一段時間後,先主設下伏兵,在一天早上燒軍營假裝逃跑,夏侯惇等人追擊,被伏兵攻破。

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裏,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建安十二年(207),曹公往北爭討烏丸,先主勸說劉表攻襲許縣,劉表沒有聽從。曹公往南征討劉表,剛好劉表病逝,他的兒子劉琮代為處理事務,並派遣使者向曹公投降。先主駐紮在樊城,不知道曹公的軍隊突然而至,一直等曹公的軍隊到了宛城才得知消息,於是就率領部眾離開樊城。路過襄陽時,諸葛亮勸說他進攻劉琮,就能占有荊州。先主說:“我不忍心啊。”就停馬招呼劉琮,劉琮心中懼怕沒有起身。劉琮的下屬和荊州的很多人都歸附先主。等到了當陽縣時,先主的部隊已經有了十多萬人,糧草物資有數千輛,每天隻能行進十幾裏,先主就另外派關羽乘數百艘船從水路前進,讓他們和他在江陵會合。有人對先主說:“應該迅速前進去保守江陵,現在雖然人數眾多,但但有盔甲的很少,如果曹公的路隊來到,拿什麼來抗拒呢?”先主說:“成就大事一定要以仁為本,現在人家歸附我,我怎麼忍心棄他們而去呢?”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曹公因為江陵有軍用物資,擔心先主先占據了江陵,就放棄了糧草物資,率軍輕裝前行,趕到襄陽。得知先主已經過了襄陽,曹公就率領五千精銳騎兵迅速追趕,一天一夜裏前行了三百多裏,一直到當陽縣的長阪才趕上先主。先主丟下妻子孩子跟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10人騎馬逃走,曹公繳獲了他的大批人馬和物資。先主走近路直奔到漢津,恰好跟關羽的船隊彙合,得以渡過沔水,遇到劉表的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率領的一萬多人,就和他一起到夏口。先主派諸葛亮前去和孫權聯盟,孫權派周瑜、程普等人率領數萬水軍跟先主合力出兵,與曹公在赤壁交戰,大破曹軍,焚燒了曹軍的船隻。先主跟吳軍水陸兩頭前行,一直追趕到南郡,當時又遇上瘟疫,曹軍大多死亡,曹公就率兵返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權遣使雲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讚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
先主上表請求封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往南征討南方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全都投降。廬江郡的雷緒率領數萬部眾向先主叩拜。劉琦病逝之後,他的部下推舉先主為荊州牧,治所設在公安縣。孫權漸漸的畏懼先主勢力,將妹妹嫁給先主以鞏固兩方關係。先主到到京口會見孫權,兩人會麵頗為友好。孫權派遣使者告知先主說想要跟先主共同奪取蜀地,部下有人認為可以聽從孫權的建議,東吳最終不能越過荊州而占有蜀地,到時候蜀地就可據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諫說:“如果為東吳做先鋒,前進未必能攻克蜀地,後退就會被東吳趁機攻破,那大事就會失敗了。現在隻能口頭答應爭討蜀地,然後再說我們剛占據了南方四郡,不能再興師遠征,東吳一定不敢越過我們而獨自攻取蜀地。這樣有退有進的計劃,就可以得到吳、蜀雙方的好處了。”先主聽從了他的話,孫權果然放棄了這個計劃,先主升任殷觀為別駕從事。

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鬆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禦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鬆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鬆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得知曹公將派遣鍾繇等人前往漢中,征討張魯,心中恐懼。別駕從事蜀郡人張鬆勸說劉璋說:“曹公兵強馬壯天下無敵,如果他借著張魯的物資以供取蜀地,那又有誰能抵擋他呢?”劉璋說:“我本來也擔憂這件事,隻是沒有計策而已。”張鬆說:“劉豫州是您的同宗,又是曹公的大仇,善於用兵,如果讓他征討張魯,張魯一定會被攻破,張魯被攻破之後,益州就會強大,曹公即使前來,也無能為力。”劉璋也認為是確實如此,就派遣法正率領四千人迎接先主,前後送給先主的禮物數以億計。法證就趁機向先主陳述可以攻取益州的計策。先主留下諸葛亮、關羽等人據守荊州,自己率領步兵數萬人進入益州。到了涪縣,劉璋親自出城迎接,兩人相談甚歡。張鬆令法正告訴先主,還有謀臣龐統進諫,說可以在會麵之地襲擊劉璋。先主說:“這是大事,不能倉促決定。”劉璋就推舉先主擔任大司馬,兼任司隸校尉,先主也推舉劉璋兼任擔任鎮西大將軍,兼任益州牧。劉璋給先主增加兵力,讓他去攻打張魯,又讓他率領白水關的部隊。先主將各部兵力合並,有三萬多人,各類物資器械非常的豐盛。這一年劉璋返回成都,先主往北到了葭萌,還沒有征討張魯,先向當地百姓樹立恩德,以收百姓之心。

明年,曹公征孫權,權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實,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張鬆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鬆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鬆,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複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璋複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第二年,曹公征討孫權,孫權請先主前往援救。先主派遣使者告訴劉璋說:“曹公征討東吳,東吳情況危急,孫氏和我本來是唇齒關係,又有樂進正在清泥和關羽相抗,現在不前去援救關羽,樂進一定會大獲全勝,轉而進犯益州,這樣的禍患就比張魯更嚴重了。張魯隻是一個據守一方的反賊,不足以憂慮。”於是向劉璋請求撥付一萬精兵以及軍用物資,想要往東出發,劉璋隻增派四千士兵,其餘的東西也隻提供一半。張鬆寫信給先主和法正說:“現在大事將要成功了,為什麼要放棄這裏離開呢?”張鬆的兄長廣漢太守張肅擔心禍患會延及自身,就向劉璋揭發了張鬆的謀劃。於是劉璋將張鬆收押斬殺,劉璋和先主的嫌隙也開始出現了。劉璋下令守關的將領不要再將文書送給先主,先主大怒召集劉璋的白水關督軍楊懷前來,責備他無禮,並將他斬了。隨後派黃忠、卓膺率兵向劉璋進攻,先主徑直前往關中,扣押益州的將領和士兵的家屬,率兵和黃忠、卓膺等向進發到涪縣,據守涪縣城。劉璋派劉王貴、冷苞、張任、鄧賢等人在涪縣抗擊先祖,全都被先主攻破,他們就退回到綿竹防守。劉璋又派李嚴督領綿竹各路人馬,李嚴率領部眾投降了先主。先主的部隊日益強盛,就分別派遣將領平定各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領部隊逆流而上,平定了白帝、江州、江陽,隻有關羽留下鎮守荊州。先主軍軍圍攻雒縣;當時劉璋的兒子劉循守城,被圍困將近一年。

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穀帛。先主複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誌之士,無不競勸。
建安十九年(214)夏,先主攻破雒城,進軍圍攻成都數十日,劉璋出城投降。蜀地殷實富足,百姓安樂,先主備辦酒席犒賞士兵,將蜀城中的財寶分賜給將士,並將穀物布帛返還給原主。先主又兼任益州牧,讓諸葛亮作為輔佐之臣,讓法正做謀士,關羽、張飛、馬超等作為將領,許靖、糜竺、簡雍等人是幕僚。其他人像董和、黃權、李嚴等人原來是劉璋所任用的官員吳壹、費觀等人又是劉璋的兒女親家,彭羕又被劉璋所排擠,劉巴過去是被記恨的人,先主將他們都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讓他們能發揮自己的才幹。所以有誌向的士人,沒有不競相勉力出力的。

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郃等,郃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
建安二十年(215),孫權因為先主已經得到了益州,就派使者前來表示說想要得到荊州。先主說:“要等我得到涼州之後,一定把荊州還給你們。”孫權非常氣憤,就派呂蒙攻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率兵五萬,出兵公安,令關羽進入益陽。當年,曹公平,漢中,張魯逃往巴西郡,先主得知後與孫權聯盟,將荊州、江夏、長沙、桂陽分屬東吳,南郡、零陵、武陵分屬西蜀,然後率兵返回江州。先主派黃權率軍迎接張魯,張魯已經歸附曹公,曹公派夏侯淵、張郃等人駐守漢中,多次侵犯巴西邊境,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跟張郃等人在瓦口交戰,攻破了張郃等人,張合收兵返回南鄭。先主亦返回成都。

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率領將領們進兵漢中。分別派遣將軍吳蘭、雷銅等人進入武都,但都被曹公的部隊所破。先主在陽平關駐軍,跟夏侯淵、張郃等人相抗。

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建安二十四年(219)春,先主從陽平往南渡過沔水,沿著山勢逐漸前進,在定軍山、興勢山安營紮寨。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奪地盤,先主命黃忠依據山勢高敲響戰鼓發起攻擊,大敗夏侯淵的軍隊,斬殺了夏侯淵以及曹公所委派的益州刺史趙顒等人。曹公從長安率兵南征,先主遙遙預測說:“曹公即使前來,也無能為力,我一定能占據漢川。”等到曹公到來,先主收兵占據天險之地,最終也沒有和曹軍交戰,但曹軍進攻多月也沒有能攻克,而逃跑的士兵日漸增多。到了夏天,曹公果然率軍返回,先主就占據了漢中,先主派劉封、孟達、李平等人在上庸攻打申耽。

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製而諸呂竊命,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凶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後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夙夜惴惴,戰栗累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曆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絕。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製,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禦王冠於先主。
到了秋天,下屬們擁立先主為漢中王,向漢獻帝上表說:“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兼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如下:過去唐堯賢明至聖,但卻有四凶橫行,周成王仁德賢明,但卻有四國作亂,高後臨朝聽政,但呂氏竊取權柄,漢昭帝年幼登基,但卻有上官傑密謀造反。他們都是憑借世代的恩寵,篡奪國家的權力,窮凶極惡,導致涉江山社稷幾乎危亡。不是大舜、周公、朱虛侯劉章、博陸侯霍光這樣的人就不能對這一些惡人流放、討伐、擒獲,平定國家動亂。現在陛下以聖人之姿,統領萬邦,但卻遇到國家厄運之時,董卓首先發難,禍亂京都地區,曹操起禍,竊取天子威勢,皇後、太子被鴆毒殺害,禍亂天下,毀壞百姓財物,令陛下長久蒙受厄運,處境艱難,困居在窮困的縣城之內。國家宗廟無人祭祀,朝廷法令無法實行,天下百姓不能承受皇恩,奸邪惡人想要竊取國家皇權,左將軍兼任司隸校尉,豫州、荊州、益州三州牧,宜城亭侯劉備承受朝廷俸祿,誌在為朝廷盡心盡力,為國家獻身。他看破曹賊的預兆,奮然出兵,與車騎將軍董承共同謀劃誅殺曹操,將要安定國家,穩定京城。但剛好董城行事不夠縝密,令曹操得以苟全,繼續作惡,殘害天下。臣等經常擔心王室有閻樂殺害秦二世,霍光廢掉孺子嬰這樣的禍患,日夜憂心驚恐。過去《虞書》中記載,要厚待自己的親族,周朝以夏、商二代為借鑒,分封同姓諸侯國,《詩經》中也記錄其中的義理,曆時長久。漢代興盛之初,分裂疆土,分封王氏子弟,所以能夠挫敗呂氏的禍亂,而成就太宗的基業。臣等認為劉備乃是皇室後裔,漢家重臣,心懷國家,誌在平定禍亂。自從曹操在漢中被攻破,天下的英雄都望風依附他,但他的尊號沒有顯達,也沒有賞賜九錫之禮,所以不能鎮守社稷,立下萬世的功德。臣等奉命在外,但朝廷的命令和禮節都被阻隔。過去河西太守梁統等人正值漢室中興之時,因山河阻隔,所以地位和權利相當,不能互相統帥,都共同推舉竇融為元帥,最後能建立功業,平定了隗囂的叛亂。現在社稷的危難比隴、蜀割據時期要嚴重,曹操在外吞並天下,對內殘害朝臣,朝廷已經非常危急,但是抵禦曹操的聯盟,還沒有建立,實在令人寒心。臣們依依照我朝法典,加封劉備為漢中王,任命為大司馬,統率六軍,糾結同盟掃盡逆賊。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等郡所轄建立封國,官府的設置依照漢初諸侯王的典例。這種是權宜之計,隻是想要對國家有利,專斷行事也是可以的。等到功完成,臣等也會承擔假托詔命的罪名,即使死也沒有怨恨。”於是就在沔陽設立壇場,軍民百姓列隊相向,百官陪侍,將奏章宣讀完畢,隨即進獻王冠給先主。

先主上言漢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董督三軍,奉辭於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內,否而未泰,惟憂反側,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群凶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凶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曆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寤寐永歎,夕惕若厲。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寔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複忝高位以重罪謗。群寮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累息,如臨於穀。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於是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於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先主上表漢獻帝說:“臣以在朝臣中充數的才能,擔任上將的重任,督領三軍,奉命在外行事,但沒有能掃除禍患,匡扶朝政,長久讓陛下的聖明教化處於衰微之中,天下動蕩還沒有迎來康泰,臣經常憂心,輾轉反側,痛心疾首。過去董卓作為肇始禍端,從那之後逆賊橫行,殘害天下。仰賴陛下崇高的德行和威勢,人和上天共同響應,忠勇之人奮起討賊,或上天降下刑罰,亂臣賊子被一並掃除,像冰雪漸漸消融。隻有曹操一直沒有被鏟除,篡奪國家權柄,隨心禍亂天下。臣過去與車騎將軍董承計劃征討曹操,但行事不夠縝密,董承被陷害,臣也四處流離,沒有立足之處,忠義之心難以實現。就使得曹操窮凶極惡,殺害皇後,毒殺皇子,臣雖然聯合同盟,旨在奮力出擊,但因為秉性懦弱缺乏威勢,以至多年都沒有成效,臣常常擔心自己早逝,辜負皇恩,夢中經常歎息,晝夜也不得安寧。現在同僚們認為過去在《虞書》中有說要厚待親族,用賢明之士來輔佐,從五帝以來,對此增加損益,但這個道理一直都沒有更改。周朝以殷、二代為借鑒,分封姬姓諸侯國,後來也確實得到了晉、鄭兩姓諸侯國的輔佐。漢高祖創立漢朝,尊崇王室子弟,分封諸侯九國,最終依賴於此誅殺了呂氏,以安定天下。現在曹操厭惡仇視正直忠良之士,但他的部眾很多,包藏禍心,謀朝篡位的意圖已經很明顯。現在王室衰微,皇族中無人處於高位,現在同僚們參照古例,以權宜之計上表,希望尊臣為大司馬,漢中王。臣俯首自省,蒙受國家深恩,擔負一方重任,為國效力,但還沒有成效,現在自己的收獲已經過了頭,不一不應該在忝列高位,而招致更多的非議。但大臣們逼迫臣稱王,臣自己考慮到賊人沒有消除,國難沒有平定,宗廟傾覆,社稷傾頹,這是臣憂心責備赴湯蹈火的責任。如果順時變通來平定國家安定朝綱,即使赴湯蹈火我也不會推辭,又怎麼敢考慮到不逾越常規,以至將來後悔呢。就暫且順從大家的意見,接受印璽,以推崇國威。臣想到自己的尊號,地位高貴,恩寵深厚,隻想著報效朝廷,低頭心中深感責任重大,惶恐不安,如臨萬丈深淵。想盡力盡忠於朝廷,努力統領六軍,率領天下的忠義之士,順應天意,討伐逆賊,以安定國家,以回報陛下恩德的萬分之一,現在恭敬的拜上奏章,借驛使交還原來授予在的左將軍,宜城亭侯的印綬。”於是先主就返回將成都作為治所。提拔魏延為都督,鎮守漢中。當時關羽攻打曹公的將領曹仁,在樊城生擒了於禁。不久孫權又襲擊了關羽,奪取了荊州。

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製服,追諡曰孝湣皇帝。是後在所並言眾瑞,日月相屬,故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言:“臣聞河圖、洛書,五經讖、緯,孔子所甄,驗應自遠。謹案洛書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洛書寶號命曰:'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洛書錄運期曰:'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玄且來。'孝經鉤命決錄曰:'帝三建九會備。'臣父群未亡時,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璿璣下來應之,此為異瑞。又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熒惑、填星,常從歲星相追。近漢初興,五星從歲星謀;歲星主義,漢位在西,義之上方,故漢法常以歲星候人主。當有聖主起於此州,以致中興。時許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頃者熒惑複追歲星,見在胃昴畢;昴畢為天綱,經曰'帝星處之,眾邪消亡'。聖諱豫睹,推揆期驗,符合數至,若此非一。臣聞聖王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故應際而生,與神合契。願大王應天順民,速即洪業,以寧海內。”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稱帝,尊號魏文帝,改年號為黃初。有人傳聞說漢獻帝被殺害先祖就身穿喪服向蜀地發喪,並追尊他的諡號為孝湣皇帝。這之後各地紛紛上報出現祥瑞之兆,每天每月接連不斷,原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奏說:“臣聽說《河圖》、《洛書》,五經讖、緯,經孔子闡釋之後,得以流傳後世。查找《洛書甄曜度》中說:‘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洛書寶號命》中說:‘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洛書錄運期》中說:‘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玄且來。’《孝經鉤命決錄》說:‘帝三建九會備。’臣的父親陳群還沒去世時,說西南方向多次出現黃氣,升起數丈高,出現了很多年年,還經常有美雲祥風,從北鬥的第一顆到第四顆星下來回應,這是奇異的祥瑞之兆。再加上建安二十二年中,多次有氣像旗幟一樣,從西麵往東麵經從天正中經過,《河圖》上說‘這個方向一定會有天子出現’。再加上這一年是金星、火星、土星經常和木星相追,近年漢代興盛之初,這五顆星跟歲星一起出現,木星主管義,漢的方位在西,在義的上方,所以漢的曆法經常以木星來比喻人主。應當會有聖明的君主從這個州興起,以使得國家中興。當時許帝還在,所以臣下不敢胡言。不久火星又追隨木星,出現在昴星和畢星,昴星畢星象征天理,經書上說‘帝星所處的地方,所有的邪氣都會消亡’。聖明的人可以預料,可以推測應驗的時期,符合的情況多次出現,並且像這樣的不是隻有一處。曾聽說聖明的君王在天時之前行事,天命也不會違背他的意思,再天時之後行事則是順應天意,所以能順應天命,跟神靈契合。希望大王能順應天意民心,迅速登基,以平定天下。”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等上言:“曹丕篡弑,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鹹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鹹稱述符瑞,圖、讖明徵。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淵泉則黃龍見',龍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又前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也。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昔周有烏魚之瑞,鹹曰休哉。二祖受命,圖、書先著,以為徵驗。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並進河、洛,孔子讖、記,鹹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考省靈圖,啟發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祇:漢有天下,曆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複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脩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等上奏說:“曹丕弑君奪位,毀滅漢室,奪國家政權,劫持迫害忠良之士,殘酷無道。人神共憤,大家都思念劉氏恩典。現在國家尚無天子,百姓人心惶惶,沒有可以仰望的人,朝臣們先後上書的有八百多人,都紛紛報告符合祥瑞的征兆,圖和讖也都應驗了。其中有黃龍在武陽赤水出現,盤旋久日才離開。《孝經》中援引神契說‘德行至深,影響到深淵,就會有黃龍出現’,龍是君王的象征。《易經》乾卦九五中說‘飛龍在天’,大王應當像龍一樣飛升,登上帝位。又有之前關羽圍困樊城、襄陽,襄陽百姓張嘉、王休獻上玉璽,玉璽放在漢水之中,沉入深淵,出現了光芒,光芒直通上天。漢代是高祖興起平定天下時候定的國號,大王您沿襲先帝的蹤跡,也從漢中興起。現在天子的玉璽神光出現,玉璽出現在襄陽,漢水之末,表明大王將要傳承高祖之後,將天子之位授予大王,祥瑞也出現這樣的征兆,不是人力可以導致的。過去周朝有烏魚的詳瑞,人人都說可以休戰。高祖、世祖承受天命,河圖、洛書先出現,都認為這是應驗的征兆。現在上天昭示祥瑞,天下的儒士人才紛紛進獻《河圖》、《洛書》的秘密,以及孔子所闡釋的讖和記,都認為其中的征兆全都出現。大王是孝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後裔,嫡係庶出,百代相傳,天地降福,雄資英發,英明神武,仁德積累,愛戴百姓,喜好賢才,所以天下歸心。考究《靈圖》,闡發讖、緯,神明顯示的名號非常明顯,您應該馬上登上帝位,繼承高祖、世祖創下的基業,延續宗廟祭祀,這是天下的大幸。臣等和博士許慈、議郎孟光擬定登基禮儀,選擇良辰吉日,為您奉上尊號。”於是先主在成都武擔山南即位登基。祭告天地的表文為:“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初六,皇帝劉備恭謹奉獻黑牛祭品,告示天地神靈:漢朝得到天下,世代延續。過去王莽篡位,光武皇帝勃然震怒將其誅滅,使漢家社稷重得安定。現在曹操倚仗武力行凶天下,殺害皇後太子,罪惡滔天,罔顧天理。曹操的兒子曹丕,繼承他的凶殘暴虐,篡奪皇位,群臣將士認為社稷即將顛覆,應該由劉備加以修複,承接高祖、世祖的基業,替天行道。劉備自知德行淺薄,忝居帝位,就征詢國民以及外邦部落首領,都認為‘天命不能不回應,祖宗基業不能長久擱置,天下不能沒有君主’。全國仰望的人在於我劉備一人,劉備畏懼天命,又擔心漢朝的國祚將要中斷,就恭敬的選擇良辰吉日,跟百官登上祭壇,領受皇帝印綬,舉行祭祀天地之禮,將登基之事告之神明,希望神明賜福於漢朝,使天下永遠安定。”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後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章武元年(221)夏四月,大赦天下,更改年號。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設置百官,建立宗廟,祭祀漢高祖以下的列祖列宗。五月,冊立吳氏為皇後,兒子劉禪為太子。六月,封兒子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被手下人殺害。當初,先主對孫權襲擊關羽的事非常憤怒,將要東征,七月,他就率領各軍征討東吳。孫權派使者送來書信求和,先主盛怒,沒有答應,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駐紮在巫縣、秭歸一帶,蜀將吳班、馮習從巫縣攻破李異等人,駐紮在秭歸,武陵郡五溪蠻部落派使者前來請求出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裏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複,改魚複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司徒許靖卒。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章武二年(222)春正月,先主率軍返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領水軍駐紮夷陵,沿長江東西兩岸安營紮寨。二月,先主親自率軍從秭歸進軍,沿著山路翻山越嶺,到了夷道猇亭駐紮,從佷山開通到武陵的道路,派遣待中馬良前去安撫五谿蠻各部,各部都相繼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領江北各軍,與吳軍在夷陵道相抗,夏六月,有黃氣在距離秭歸十多裏的地方出現,有幾十丈寬。過了十多天,陸議在猇亭攻破先主的軍隊,將軍馮習、張南等都陣亡。先主從猇亭返回秭歸,收集離散的士兵,丟下船隻,從陸路返回漁父,改漁父縣為永安。吳國派遣將軍李異、劉阿等尾追先主部隊,吳軍駐守在南山。秋八月,先主撤兵返回巫縣。司徒許靖去世。當時先主下詔令丞相諸葛亮在成都修建冬、夏兩個祭壇。孫權聽說先主駐紮在白帝城,心中擔憂,就派遣使者求和。先主答應了,派太中大夫宗瑋回複使命。冬十二月,漢嘉郡太守黃元得知先主病重,就起兵據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曶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先主病篤,讬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章武三年(223)春二月,丞相諸葛亮從成都趕到永安。三月,黃元出兵攻打臨邛縣。先主派遣將軍陳竈征討黃元,黃元戰敗,沿著長江逃跑,被他的部下抓獲,捆綁後押送到成都斬殺。先主病重,將後主和江山托付給諸葛亮,讓尚書令李嚴從旁協助。夏四月二十四日,先主在永安宮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亮上言於後主曰:“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咷,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複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諡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諸葛亮向後主上奏說:“已故皇帝施加仁德,恩澤無邊,但上天不憐憫,導致重病不起,於本月二十四日突然離世,群臣後妃痛哭不已,就像父母去世。觀看先主遺詔,朝政都由太子處理;群臣哀悼,滿三天後可以脫下喪服,在下葬之日再按照禮節服喪;各郡太守、郡國國相、都尉、縣令縣長,三日後脫下喪服。臣受到先主親自告誡,畏懼先主神靈,不敢違背遺命。臣請求昭告天下,奉行遺命。”五月,先主的棺槨從永安運回成都,諡號為昭烈皇帝。秋八月,安葬在惠陵。

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評曰:先主意誌堅定,寬厚仁德,知人善任,禮待下人,有漢高祖劉邦的風範,還有英雄的氣量。至於他將國家政事及太子托付給諸葛亮,而心中沒有疑慮,這是君臣都是大公無私的人,是古往今來的榜樣。在權謀機變方麵,比不上魏武帝曹操,所以基業也比較小。但百折不撓,始終不肯屈居人下,察覺到對方的肚量必定容不下自己的時候,不是為了追求利益,隻是為了避開災禍罷了。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裴註三國志》

《裴註三國志》

作者:陳壽與裴松之
《三國誌》魏書
《三國誌》蜀書
《三國誌》吳書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